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春望杜甫精品多篇

春望杜甫精品多篇

《春望》詩詞 篇一

天津橋春望

雍陶

津橋春水浸紅霞,

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

宮鶯銜出上陽花。

雍陶詩鑑賞

唐代的東都洛陽,是僅次於京都長安的大城市。它前當伊闕,後據邙山,洛水穿城而過,有“天漢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橋即據此而聞名。天津橋一帶,高樓四起,垂柳成陰,景色優美。唐朝帝王爲了享樂,皆頻幸東都。高宗一生先後到洛陽七次。上元年間,他下令於天津橋北,跨洛水興建上陽宮,雕甍繡闥,金碧輝煌。武則天更改東都爲神都。終其一朝,除返回長安住過兩年外,均在此度過。她建造明堂,擴大宮苑,將上陽宮修葺得更加豪華富麗,作爲寢宮。

開元年間,玄宗也曾五次來洛陽,每次至少住一年左右。可以說,洛陽城繁華熱鬧之際,正是唐帝國全盛之時。安史之亂,洛陽兩遭兵侵,毀壞嚴重,而唐朝從此一蹶不振。天寶以後,帝王不復東幸,舊日宮苑,遂日荒廢了。所以,洛陽城的興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時,唐王朝國勢衰敗,社會危機日益嚴重。詩人來到天津橋畔,目睹宮闕殘破的景象,撫今思昔,不無盛衰興亡之感,於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七絕。

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雲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橋畔,翠柳如煙,枝枝柔條斜拂水面,縷縷遊絲隨風飄蕩。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減當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舊,人非昔比。透過茂密的樹叢向北望去,儘管昔日高大威嚴的宮殿至今猶存,可是,那千官扈從、羣臣迎駕的盛大場面,已不能再見到了。宮殿重門緊閉,畫棟雕樑也失去了燦爛的色澤。當年曾經是日夜歡歌的上陽宮,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宮鶯銜着一片殘花飛出牆垣。面對着這番情景,詩人怎能不心潮起伏,感嘆萬千!

這首詩通篇寫景,不言史事,不發議論,靜觀默察,態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這種看似冷靜客觀的描寫中,蘊藏着作者弔古傷今的沉鬱的感情。詩的一、二兩句,作者先繪出一幅津橋春日圖,明媚綺麗、引人入勝;三、四句轉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後映襯,對照鮮明。人們從這種強烈的對比中,自然感受到歲歲春天重臨,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了。這正是以樂景寫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強烈的藝術效果。全詩處處切合一“望”字。“金殿閉”是詩人“望”中所見,但苑內的淒涼之狀,畢竟是“望”不到的,於是第四句以宮鶯不堪寂寞,飛出牆外尋覓春光,從側面烘托出上陽宮裏淒涼冷落的景象。這一細節,是詩人“望”中所見,因而落筆極爲自然,但又曲折地表達了作者難訴說的深沉感嘆,含而不露,淡而有韻,堪稱全詩中精彩的一筆。

《春望》閱讀答案 篇二

《春望》閱讀題

杜甫《春 望》鑑賞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詩的前四句都統領在一個“ __________”字中,詩人的視野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____到 __________。

2、請展開想像,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並揭示詩句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詩中“草木深”表面上寫的是_____ ,實際上是寫_____

4、本詩將眼前景、胸中情融爲一體。通讀全詩,談談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5你認爲“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個字用得好?請作簡要賞析。(2分)

6“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句中“抵萬金”的含義是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春望》閱讀題答案

1、望 山河草木 花鳥

2、參考示例: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髮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那長長的頭髮如今紛紛斷落,已經短得無法梳髻插簪。詩句所描寫的這一細節,含蓄而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畫面描寫、揭示含義,意同即可)

3、表面上寫的是山河依舊、草木蔓生的情景,實際上是寫草茂人稀,荒涼蕭條,物是人非的社會狀況(寫出“荒涼蕭條、物是人非”意思的可記分)

4、抒發了感時憂國、思家念親的情感。

5、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個“破”字,寫出了國都淪陷,城池殘破的景象,使人觸目驚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個“深”字,寫出了亂草遍地,林木蒼蒼的景象,令人滿目悽然(2分)

6、家書的珍貴;表達了他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之情。(每問1分,共2分)

《春望》 篇三

作者: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註解】

國:國都,即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長安城,當時被叛軍佔領。

感時:感傷時局。

恨別:悲恨離別。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二句互文,意謂因感時恨別而對花落淚,聽鳥驚心。

烽火:這裏借指戰爭。

連三月:是說戰爭從去年直到現在,已經一個春天過去了。

連:連續。

三:泛指多數。

抵萬金:家書可值幾萬兩黃金,極言家信之難得。

抵:值。

白頭搔更短:白頭髮越抓越少了。

白頭:白頭髮。

搔:抓,撓。

短:少。

渾欲不勝簪:簡直連簪子也插不上了。

渾:簡直。

欲:將要;就要。

不:禁不住。

勝:能承受。

簪:用來綰住頭髮的一種針形首飾。古代男子束髮,所以用簪。

【翻譯1】

國家已經破碎不堪,只有山河還在。長安城裏又是春天了,但是經過叛軍的燒殺搶掠,早已滿目荒涼,到處長着又深又密的草木。雖然春花盛開,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讓人流淚,覺得花好像也在流淚;雖然到處是春鳥和鳴,但心裏由於和家人離別而憂傷,聽了鳥鳴,不僅不高興,還讓人驚心。戰亂持續了很長時間了,家裏已久無音訊,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萬兩黃金那麼寶貴。由於憂傷煩惱,頭上的白髮越來越稀少,簡直連簪子也戴不了了。

【翻譯2】

故國淪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嘆時局,看到花開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戰火連綿,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黃金。痛苦中我的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評析】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祿山起兵反唐,由於唐玄宗寵妃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誤導唐玄宗,把守潼關的哥舒翰派到關外攻打叛軍大本營,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祿山沒有了勁敵,一下子就攻下長安。唐玄宗帶領妃妾皇子,與大臣們逃往靈武。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

唐肅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從鄜(Fu,第一聲)州(現在陝西富縣)前往靈武(現在屬寧夏)投奔唐肅宗,途中爲叛軍所俘,後被困居住在長安。這首詩作於次年(至德二年)三月。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淒涼。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詩的一、二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三、四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詩人在這首詩中表現了愛國之情。

全詩沉着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平直,情景兼備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此論頗爲妥帖。“家書抵萬金”亦爲流傳千古之名言。

【講解】

1756年六月,安史叛軍攻下長安。七月,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聽到消息後去投奔肅宗。途中爲叛軍俘獲,帶到長安。《春望》寫於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詩人在此明爲寫景,實爲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爲全詩營造了氣氛。同時此聯對仗工整,圓熟自然,詩意跌宕。“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爲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通常解釋爲,花鳥本爲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爲,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本聯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啓下,章法分明。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思念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詩人妻子兒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家書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萬金”寫出了家書的珍貴,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表達了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這是人人心中會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慼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禁於百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髮”爲愁所致,“搔”爲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而他蒼老得這麼快,又因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縱觀全詩,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深沉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這首詩的特點分析

借眼前的景物抒發內心愁苦的感情。《春望》開篇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而河山依舊。雖江山未改,但景象大異。詩中的“國破”、“草木深”、“花濺淚”、“鳥驚心”,這些都是寫景,情寓景中,抒發詩人痛苦悲傷的感情。後4句直抒感情,“家書”是針對上句的“恨別”,有了離別纔有思鄉的家書;“烽火”照應前句中的“感時”。感傷的`是令人家破人亡的戰火。最後兩句以詩人望後的情態作結,把詩人憂國思家的感情推向極點。詩人愁得連簪子都插不住了,說明頭髮都快掉光了,詩人的愁苦都緣於“國破”和“恨別”。全詩借眼前的景物抒發內心愁苦的感情。

用詞自然;表現力極強。詩人激越與奔放的感情,突出表現在遣詞用語上。作者把重要的詞語都寫在每句的前面:“國破”、“城春”、“感時”、“恨別”、“烽火”、“家書”、“白頭”,而這一切思緒皆從“國破”而來。《春望》通過眺望淪陷長安的破敗景象,抒發了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感情。前四句主要寫春望之景,詩的前四句,寫春望所見,作者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寫盡春城敗象。後四句主要抒發春望之情,寫心念親人的境況。“家書抵萬金”一句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因而成爲千古傳誦的名句。

這首詩,首聯主要從大處落筆,總寫望中所見。第二聯由大到小,由總覽轉爲具體抒寫自己在這特殊的春天裏的感受。五六句分別寫國憂、家愁。這兩句深層寫春日所感。尾聯以正面描繪詩人的自我形象收束全篇,表現詩人內心深處的憂思。“望”是貫穿全篇的線索。從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態作結。通過眺望淪陷長安的破敗景象,抒發了作者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感情。

【藝術表現手法分析】

1、《春望》有融情於景、借景抒情、託物言志、託物寓意和寓情於事等。關鍵是化情思爲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也就是近代西方所說的“移情論”。杜甫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就是移情入景的範例。

2、詩的藝術手法。從不同層面來看:詩高度概括,形象生動的反映社會生活,常用比興手法,即要用渲染、比擬、聯想、對比等手法,將所要表達的感情事理具象化,形成鮮明生動的畫面。詩歌形象除鮮明生動外,還往往具有象徵意蘊和誇張圖景,因而常用象徵手法和誇張手法,寓意高遠,發人深思。詩歌抒情言志,具有強烈的情感,常用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或間接抒情(即景抒情,託物寄情)表達詩人的典型感受。詩歌是富有想象力和啓示力的藝術,而詩歌的想象通常表現爲聯想、類比、幻想等方式。可以說沒有想象就沒有詩。特別要注意一些具有現代派的象徵詩,常常用象徵的手法或以特徵性的事物代表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戴望舒的《雨巷》。

3、詩的結構。詩的結構遵循的是情感和想象的邏輯,具有跳躍性。因而詩人特意建構“空白”——藝術的跳躍與省略。中國古代文論稱之爲“間空”。田間的《義勇軍進行曲》:“在長白山一帶的地方,/中國的高粱,/正在血裏成長。/大風沙裏,/一個義勇軍。/騎馬走過他的家鄉。/他回來:/敵人的頭,/掛在鐵槍上”。詩人省略了奮勇抗戰的場景,但那浴血奮戰的場面和同仇敵愾的民族義憤,都洋溢在字裏行間。因爲開頭時代氣氛的烘托及最後一句詩眼,使讀者得以有根有據地用想象補充戰鬥場面。詩跳躍與省略,虛實相間的藝術處理,造成“空間”以少勝多的藝術表現力。

4、詩的語言。精煉、富有韻律美。常用比喻、通感、反覆等手法,注意語言的聲調、押韻和節奏構成音樂美。

《春望》詩詞 篇四

原文:

那堪花滿枝,翻作兩相思。

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

詩詞賞析:

這首詩的大意是’怒放的春花反而引起我無端的煩惱,相忍的滋味實在讓人受不了。對着明鏡打扮,非但不感到美,反而有玉淚空垂,這一切的一切,多情的春風啊!你知道不知道!換一種說法,就是寫花兒已開滿枝頭,可是見到春花反而引發相思之情,自己淚流滿面,那傳遞住處的春風,可曾告訴我那心上人啊?

首句“那堪花滿枝”,詩一開頭就劈空而來,似情奔涌,似相思爆發,駭人心目,給人以懸念。“那堪”寫詩人相思的程度,表示怎能承受的了。這裏的“那堪”有兩層意思:“我們不妨從兩個層面來理解。先是情人分離兩地相思,本已不堪;繼而,偏偏春色惱人,滿枝鮮花就好像故意在向她挑逗:花如此好,而人呢,卻不能圓!這就慪得她更加不堪,緒新思,一齊迸發花愈好,情愈真;景愈美,思愈切;人愈傷心,花愈惱人,語愈淺而意愈深’《《古今詞論》)。情景互移,於是,墜入‘思悠悠、恨悠悠”的不盡相思之中。“寤寐思服’,輾轉反側’,徹夜難眠。”“‘花滿枝’本是春天景色的典型寫照:大地回春,風光宜人,萬物欣欣向榮,枝頭繁花錦簇正是情人結伴相邀,遊春賞花,留戀春景的大好時光,何以我們的詩人反乎尋常,要炭呼忍受不了呢?讀下去才知道原來是這滿園春色’惹起了她的相思之苦。”

最後兩句“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詩人以面對明鏡梳妝打扮,問春風知道不知道她心中的相思苦淫之情作結,戛然而止,給詩添上了無窮的纏綿悱側的哀傷情調。既寫面對明鏡自已打扮的情景,又抒發了心中無限的相思情―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絃,情意綿綿動人肺腑。對此,裔耀華先生有一段精彩解釋:“朝起臨甓曉妝,不知是鏡中映出了窗外景色,還是照出了她憔悴的容顏,又引起她對影傷懷,禁不住雙雙玉箸簌簸而下,情思百結,莫可名狀:花期雖好,徒奈我一人獨賞?對鏡梳妝,又爲誰打扮?無限衷曲,訴與誰聽呢!這不堪承受的一切,終於使詩人呼出:春風啊,你知不知道我相思之苦?親人啊,你曉不曉得我爲你憔悴到了這般模樣!’這裏,擬人、借代、雙關、設間,多種修辭手法融爲一體,不盡的“春望’之中,說盡了主人公難耐的孤獨淒涼同時也寄託了她無限的寂寞與企望。”

在“夫爲妻綱”的封建社會裏,一個唐代身爲樂妓、女冠而又才情不凡的女詩人,雖然憑藉她的美麗聰慧和才情風度能夠得到文人才子的讚賞和青睞,但她卻像是無根依附的浮萍,她早已失去了追求個人幸福的根基,儘管她大膽執著地追求美好愛情生活,但最終卻難以逃脫悲劇的命運,她用手中詩筆,寫下了許多自己情感上的挫折與失意。

《春望》創作背景: 篇五

此詩作於肅宗至德二載(757)三月。先一年六月,安史叛軍攻進長安,“大索三日,民間財資盡掠之”,又縱火焚城,繁華壯麗的京都變成廢墟。先一年八月,杜甫將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於北赴靈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淪陷後的長安,至此已逾半載。時值暮春,觸景傷懷,創作了這首歷代傳誦的五律。

註釋 篇六

1。國破:國家殘破,指安祿山叛軍蹂躪黃河南北,潼關東西,並佔領長安。草木深:草木橫生,喻人跡稀少,景色荒涼。

2。感時:感慨時局。恨別:深恨離別。花濺淚:對花濺淚。一說:花似有知,亦感時而濺淚。下“鳥驚”句同。

3。烽火:戰火。至德二年的正月到三月,潼關、睢陽一線,太原、河東一帶,官兵與叛軍反覆激戰。抵萬金:值萬金,極言家信珍貴難得。

4。搔:《詩·邶風·靜女》:“搔首踟躕。”搔頭,顯示了惶急無奈之情。渾:簡直。簪:古人用以束髮於冠的飾具。

杜甫《春望》全詩翻譯與賞析 篇七

春望

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裏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作品鑑賞: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篇一開頭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瀰漫,煙柳明媚,遊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蕩然無存了。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又令人滿目悽然。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爲抒發人去物非的歷史感,將感情寄寓於物,藉助景物反託情感,爲全詩創造了一片荒涼悽慘的氣氛。“國破”和“城春”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時存在並形成強烈的反差。“城春”當指春天花草樹木繁盛茂密,煙景明麗的季節,可是由於“國破”,國家衰敗,國都淪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頹垣殘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長安城裏已不是市容整潔、井然有序,而是荒蕪破敗,人煙稀少,草木雜生。這裏,詩人睹物傷感,表現了強烈的黍離之悲。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豔明媚,香氣迷人;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着委婉悅耳的歌聲,給人以愉悅。“感時”、“恨別”都濃聚着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這兩句的含意可以這樣理解:我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淚落潸然;我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人內心痛苦,遇到樂景,反而引發更多的痛苦,就如“營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那樣。杜甫繼承了這種以樂景表現哀情的藝術手法,並賦予更深厚的情感,獲得更爲濃郁的藝術效果。詩人痛感國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會增添內心的傷痛。這聯通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移情於物。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人想到: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春天,仍然沒有結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肅宗剛剛繼位,但是官軍暫時還沒有獲得有利形勢,至今還未能收復西京,看來這場戰爭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敵軍營,好久沒有妻子兒女的音信,他們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麼樣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書抵萬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詩人在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戰爭是一封家信勝過“萬金”的真正原因,這也是所有受戰爭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廣大人民反對戰爭,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願望,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連月,家信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內憂外患糾纏難解。眼前一片慘慼景象,內心焦慮至極,不覺於極無聊賴之時刻,搔首徘徊,意志躊躇,青絲變成白髮。自離家以來一直在戰亂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於長安數月,頭髮更爲稀疏,用手搔發,頓覺稀少短淺,簡直連發簪也插不住了。詩人由國破家亡、戰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 “白髮”是愁出來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頭髮白了、疏了,從頭髮的變化,使讀者感到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愁怨,讀者更加體會到詩人傷時憂國、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這是一個感人至深、完整豐滿的藝術形象。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很久,以致家裏音信全無,最後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唐詩:《春望》閱讀賞析 篇八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裏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註釋】

國:國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舊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長安城。草木深:指人煙稀少。

感時:爲國家的時局而感傷。濺淚:流淚。

恨別:悵恨離別。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裏指安史之亂的戰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當。

白頭:這裏指白頭髮。搔:用手指輕輕的抓。

渾:簡直。欲:想,要,就要。勝:受不住,不能。簪:一種束髮的首飾。古代男子蓄長髮,成年後束髮於頭頂,用簪子橫插住,以免散開。

【賞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篇一開頭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瀰漫,煙柳明媚,遊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蕩然無存了。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又令人滿目悽然。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爲抒發人去物非的歷史感,將感情寄寓於物,藉助景物反託情感,爲全詩創造了一片荒涼悽慘的氣氛。“國破”和“城春”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時存在並形成強烈的反差。“城春”當指春天花草樹木繁盛茂密,煙景明麗的季節,可是由於“國破”,國家衰敗,國都淪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頹垣殘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長安城裏已不是市容整潔、井然有序,而是荒蕪破敗,人煙稀少,草木雜生。這裏,詩人睹物傷感,表現了強烈的黍離之悲。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豔明媚,香氣迷人;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着委婉悅耳的歌聲,給人以愉悅。“感時”、“恨別”都濃聚着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這兩句的含意可以這樣理解:我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淚落潸然;我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人內心痛苦,遇到樂景,反而引發更多的痛苦,就如“營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那樣。杜甫繼承了這種以樂景表現哀情的藝術手法,並賦予更深厚的情感,獲得更爲濃郁的藝術效果。詩人痛感國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會增添內心的傷痛。這聯通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移情於物。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人想到: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春天,仍然沒有結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肅宗剛剛繼位,但是官軍暫時還沒有獲得有利形勢,至今還未能收復西京,看來這場戰爭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敵軍營,好久沒有妻子兒女的音信,他們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麼樣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書抵萬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詩人在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戰爭是一封家信勝過“萬金”的真正原因,這也是所有受戰爭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廣大人民反對戰爭,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願望,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連月,家信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內憂外患糾纏難解。眼前一片慘慼景象,內心焦慮至極,不覺於極無聊賴之時刻,搔首徘徊,意志躊躇,青絲變成白髮。自離家以來一直在戰亂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於長安數月,頭髮更爲稀疏,用手搔發,頓覺稀少短淺,簡直連發簪也插不住了。詩人由國破家亡、戰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白髮”是愁出來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頭髮白了、疏了,從頭髮的變化,使讀者感到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愁怨,讀者更加體會到詩人傷時憂國、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這是一個感人至深、完整豐滿的藝術形象。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很久,以致家裏音信全無,最後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背景】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