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多篇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多篇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篇1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在於我們一起設計一系列的課堂活動。學生對周圍世界,對自然界形形色色生命現象充滿了興趣。宇宙是廣漠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瀰漫物質的總稱。宇宙是物質世界,它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作爲本章的導入教材從古代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宇宙起源的證據、大爆炸宇宙論三方面介紹宇宙的起源。充分挖掘了教材中隱含的“讓學生參與探究”這一無形資源。學生同樣也對活動表現得非常感興趣,他們從活動和探索中能得出他們自己和小組的觀點。

一、解放學生的思想,讓學生思路開闊

細節決定成敗——一堂課細節上的處理往往也能體現課堂設計的理念。教學時,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優勢,通過視頻、圖片提出問題:宇宙的起源,再通過網絡探究宇宙的起源,探究的過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古代人們關於宇宙起源的神話傳說,二是現代科學界的宇宙起源理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大量接觸當代宇宙理論與觀點。我想前者之於學生的發展是大有益處的。事實上這一個小小的教學片段它也是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其設計是以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科學素養”爲支撐的。

在課堂中,我們一方面想放手讓學生去做,而另一方面又怕學生做不好。建立學生製作宇宙模型的概念,克服他們的心理恐懼是最爲難處理的,事實上學生的交流來自於老師的引導,只要問題情景設置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他們是不會讓我們失望的。五年級學生基本上具備了初步應用網絡資源的能力,利用這一點,本節課有了兩個課前的自主學習,搜索兩個主題,一是“宇宙是怎樣形成的”,二是“宇宙是什麼樣的”,也正是利用這兩個問題學生們展開了對宇宙模型的製作。

二、敗筆在於課堂活動與紀律的處理

我們提倡把課堂交還給學生,課堂的主人是學生。基於此而進行的小組討論也是一個重點,對於活動的如何調控被擺在顯要位置。由此而產生這樣一個問題:作爲引導組織者的教師怎樣在活動和課堂秩序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呢?一方面是活躍的課堂氛圍,一方面是難控的課堂形式。

三、思考:“放”與“縮”的關係處理

第一,時效性問題。一節課只有40分鐘,這40分鐘我們用來做什麼?發散學生的思維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強調徇着學生的思維,那我們的時間根本不夠用。並且,作爲教師而言,不能因爲活動的訴求而放棄教育本該具有的理性啓蒙與價值引導之責任。

第二,通過這次的活動,已經達到了我的活動目的: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學生對自然界充滿了好奇,對宇宙充滿了好奇,他們是能夠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來,應該充分信任他們,放手讓他們大膽地思考、大膽地嘗試。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篇2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知道心臟的大小、位置、結構;瞭解心臟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與哪些因素有關。

科學探究目標:根據現象合理猜想,能夠利用簡單的表格、統計等方法整理資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意識;珍愛生命,並將學到的知識用於生活。

教學材料準備:

1、模擬心跳實驗材料:橡膠球、塑料瓶、塑料管、紅色的水四種材料;

2、多媒體課件;

3、聽診器、心跳測試記錄表、血液循環繪圖板、彩色筆。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出示聽診器,教師問:知道它是用來幹什麼的嗎?

通過學生的交流,引入本課研究主題:心臟和血管(板書:心臟和血管)

2、學生交流關於心臟想知道的問題。根據交流情況,引入下一環節:認識心臟。

?通過讓學生思考聽診器的作用,引出心臟,引出本課的研究主題,這樣既直入主題、不浪費時間,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二、自主探究,認識心臟。

1、想一想,猜一猜

根據學生已有經驗先讓學生猜測位置,在猜測中發現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摸一摸,你的心臟在哪裏?試着說一說它的樣子。

課件出示心臟模型、位置。

師生交流總結:心臟位於人體胸腔中部偏左。伸出拳頭在胸前比劃一下自己心臟有多大。

?通過學生猜測,摸一摸,找出心臟的位置,最後出示課件,師生共同總結出心臟的位置、大小、形狀。學生在親身感受中驗證自己的猜想,符合國小生的認知規律。】

2、摸一摸、聽一聽

對照着大屏幕,再找一找自己心臟的位置。摸摸有什麼感覺?

學生自己摸摸心臟,感受心跳。

指導正確使用聽診器的方法:將聽筒置於耳內,用有膜片的這端放到心臟的位置。沒有輪到你的同學可以把耳朵貼近同伴的左胸心臟的位置,靜靜的感受心臟的聲音和節奏。

學生用聽診器聽心跳。

學生交流聽到的聲音,師生共同總結:有規律的、有節奏的一跳一跳的。

?這個環節設計是想通過聽診器,讓學生清晰的聽到心跳,在聽中感受心臟,學生對這個實驗的興趣很濃厚,但一定要給學生講解聽診器的正確使用方法,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實驗。】

3、看一看,做一做

(課件出示心臟跳動)大家看一看,說一說:心臟是怎樣跳動的?學生交流

師生用手勢模擬心臟的跳動,共同總結:(比劃)我們把這樣叫收縮,這樣叫舒張。心跳就是心臟的收縮和舒張。(板書:心臟收縮、舒張)心臟每收縮和舒張一次,我們就感覺到心跳一次。大家一起來用手勢表示心跳一次。

?上面一個環節學生利用聽診器感受心跳,但心臟到底是怎麼跳的,學生不是很明瞭,於是我利用了課件給學生最直觀的心臟跳動,並在觀察的同時引出心臟的收縮和舒張,最後爲了更形象的展示心跳,我設計了讓學生用手勢表示心跳,學生在玩手勢的同時,加深了對心臟跳動的理解。】

4、剖一剖,看一看

師出示豬心臟解剖圖,看其內部構造。

?在上面幾個實驗的基礎上,適時的拋出問題“心臟的內部構造又是什麼樣的嗎?”將學生帶入心臟內部構造的學習中,接着通過豬心臟解剖圖,讓學生直觀的認識心臟的構造。】

課件出示心臟內部構造:心臟是具有強有力的肌肉構成的,內部是空的,可以分爲四個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小組合作,互相指出同桌的四個腔的位置。

小組交流,在交流中強化四腔。

?在第二個大環節的設計中,通過教師適時拋出的問題及幾個活動的設計,同學們在愉快的氣氛中,認識了心臟的形狀、大小、位置、構造。】

三、探究心臟和血管的作用

(一)瞭解心臟跳動

1、猜想心跳作用。

學生猜測,交流。

2、師:同學們認爲心跳的作用是輸送血液到全身,到底是不是?用什麼方法驗證?

學生交流。

提供實驗材料:橡膠球、塑料瓶、塑料管、紅色的水四種材料

小組商討“設計一個演示心臟跳動的模擬實驗”實驗方案,並在班內交流。

3、實驗補充完善後,分組實驗。

小組到前面演示實驗,並交流實驗結果。

4、師生共同演示實驗,在演示中得到理論的提升。最後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心臟的作用:心臟收縮,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心臟舒張,將血液運回心臟。

?在課堂上,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思考,或是直接給出結論,只是起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作用,讓學生在動手實驗中得出結論,學生理解的更爲透徹,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二)認識血管

猜想人全身有幾種血管

通過課件形象揭示三種血管。

理論提升:我們來看人體全身血管圖,把血液從心臟輸送到全身各處的血管叫動脈。(動脈裏的血液攜帶着養料和氧氣,一般用紅色表示),把血液送回心臟的血管叫靜脈。(靜脈裏的血液攜帶着人體產生的二氧化碳氣等廢物,一般用藍色表示),連接動脈和靜脈的是比頭髮絲還細的佈滿全身各處的是毛細血管。(板書:毛細血管)。

學生看完課件,師生共同完成板書:血管有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用紅筆板畫動脈血管,用藍色板畫靜脈血管。

?適時利用多媒體手段,給學生直觀的學習,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認識三種血管。】

(三)揭密血液循環

1、畫血液循環圖。各小組先想一想,用箭頭在血液循環模板畫出,血液在人體內是怎樣循環流動的,用箭頭在圖上劃出血液流動方向。師巡迴指導。

2、學生上臺展示,揭密血液循環

找兩個小組的同學說說他們的想法。

師總結:心臟的構造以及血液循環是非常複雜的,同學們能想到這麼多,很不簡單。

看屏幕電影:血液在人體內到底是怎樣循環流動的呢?我們再來看個影片。(課件插播血液循環小電影)看了剛纔的資料,結合自己的身體相互說說,血液在心臟和血管之間怎樣循環流動。

?讓學生自己動手畫血液循環圖是基於學生對已有知識的理解與猜測,在猜測後給予正確的引導,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入,記憶會更加牢固。】

四、測脈搏,探究影響心跳快慢的因素

(一)感知心跳

師生交流,除了用聽診器聽心跳,你知道還可以怎麼測心跳?

找一找身體的那些地方也能摸到這樣的跳動?(生:手腕、脖子、頭)

師生共同總結:脈搏是由於心臟收縮和舒張引起的。所以我們通過摸脈也可以知道心跳的情況。

?有了前面學過的知識,學生不難猜測出脈搏是因爲心臟收縮和舒張引起的。】

(二)測心跳,瞭解影響心跳快慢的因素

1、測半分鐘心跳數,然後將測得的數據乘以2記錄下來。

比較數據,找發現。

學生交流:每個人的心跳是不一樣的。

學生討論、交流:心跳的快慢和什麼有關呢?

2、老師質疑:剛纔我也測了一下自己的心跳,一分鐘86次,我平常的心跳一般是75次,這是怎麼回事?

學生猜測原因:可能是因爲太緊張的緣故;或許是心情激動。與情緒有關。

師:你在什麼情況下還感到過心跳與平時不一樣?

生自由回答(激動,批評、看恐懼片等等。)

師:現在誰能總結一下,心跳的快慢和什麼有關呢?學生總結。

提升:人在情緒激動、從事勞動或體育運動時,需要的氧氣多,血液循環就要加快,所以心跳就會明顯加快。另外,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身體狀況的人,心跳會有所不同,少年兒童在正常情況下的心跳每分鐘60——100次。我們學會了摸脈搏的方法,平時就可以用這種方法檢查自己的健康情況。

?學生在交流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篇3

?雨水對土地的侵蝕》是在學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態類型、瞭解地表發生的一些物理變化的基礎上,對地形的形成原因和過程作進一步的探究。

在教學的導入階段,教師演示用滴管在空中向麪粉堆滴水的實驗,通過學生的觀察和質疑,使學生了解到水從高處向底處降落的過程中,由於受到引力的影響,會對面粉產生衝擊力,從而使麪粉飛濺,在觀察的基礎上,將這個現象遷移到自然現象下雨的情景中,使學生感受到雨在降落的過程中,也有力量,這個力量將會對地面產生影響,以此揭示出本課的課題。通過這個實驗的導入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模擬實驗是我們研究自然現象的一個常用的研究方法,爲後面學生的自主研究奠定基礎。

本課的教學思路是按照現象——概念——觀念這個思維方式編寫的,因此在認識了雨水有力量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對影響的結果進行預測,並引導學生自己設計研究方案,使學生親身體驗探究的完整過程,在設計、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研究計劃,體會探究的過程的複雜性和重複性。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到實驗材料與自然界因素的聯繫,加強學生對模擬實驗的認識。在學生利用實驗材料探究過程中,教師利用相機將學生的實驗過程記錄下來,並及時地展現在全體學生面前,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梳理自己的實驗記錄,而且在彙報交流的過程中,避免了空談的弊端,可以讓學生對雨水對土地的侵蝕一目瞭然,進而自然而然地得出侵蝕這一科學概念。

在學生理解侵蝕概念後,通過對黃土高原這一具體地形的分析,將概念進一步昇華,在辨析的思維過程中,使學生形成科學觀念——自然界中流動的水會對地表造成侵蝕。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篇4

?光的行進》是五年級第二單元的起始課,本課教材安排了三個教學活動:一是認識光源,二是認識光的直線傳播現象,三是研究小孔成像。這裏麪包含兩個概念:一是光源,發光的物體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線傳播,光在同一種物質中是沿直線行進的。

考慮到光是學生日常生活最常見的物體之一,因爲太熟悉,一般的情境不能激發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學時用謎語小詩開頭,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研究的內容,同時讓學生感受自然界繽紛絢麗的色彩。利用這個活動,產生情境。引出學生要研究、也能研究的問題———光源。

學生有光沿直線行進這個前概念,只是不夠清晰。因此,我運用對比的方法,先觀察拋出物體在空中的運動路線。接着,回憶水波紋的擴散路線。然後提出燈光如何畫?從而引出光在空氣中可能是沿直線行進的。這樣設計讓學生的思維有梯度,使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動手之前先動腦”這是路培琦老師曾說過的一句話,這句話體現了科學課的重要意義。在教學環節的第三部分,驗證光的直線行進,學生進行探究實驗之前,我安排學生先進行討論:根據老師提供的材料,怎樣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呢?學生在彙報實驗方案時,重點讓學生說出實驗時硬紙板應如何擺放?在實驗中要注意:三個紙板平行,三個小孔在一條直線上,紙板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這些都是實驗成功的關鍵所在。

解釋小孔成像是個難點,所以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畫出燃燒的蠟燭的火苗。接着,觀察通過小孔看到的蠟燭火苗是什麼樣的?學生髮現是倒立的。然後運用本節課的知識學生很容易就解釋出小孔成像的原因。同時強化了光是沿直線行進的這一概念。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思,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也要帶着更深刻的問題走出課堂。所以在課程的結尾,我提出問題:如果小孔變大,還會看到小孔成像現象嗎?相信會引起學生更深刻的思考,與最積極的行動。

教學存在的不足與改進:

1、概念建構思維無深度。學生舉出各種發光物體後,我出示了光源的概念,接着分類,這樣做學生的思維無深度。改爲:學生舉出各種發光物體後,先分類,再出示概念。這樣學生就會把本身發光的物體分在一起,把反光的物體分在一起。然後教師出示光源概念,這樣學生在分類時纔會有深層次的思考,會在潛意思中建立起光源的模糊概念,然後教師出示概念,學生纔會產生醍醐灌頂似的頓悟。

2、實驗材料的準備缺乏結構性,小孔板的孔都開在中心。換做:小孔板的孔開在三個不同部位,這樣學生在實驗設計與操作中思維纔會有深度,只有把三個小孔放在一條直線上,光纔會通過小孔,使學生的體驗更強烈,光是沿直線行進的。

3、光在水中沿直線行進的實驗中,我選用水中加兩滴牛奶,用手電筒從側面照射,在水面上觀察光的傳播路線。手電筒的光線容易發散,換鐳射筆實驗效果會更好。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篇5

本節課原本打算讓學生首先做一個簡單的相機鏡頭,通過模擬模擬鏡頭,觀察鏡頭成像,探究相機的成像原理。但是在設計的時候,由於的製作比較的麻煩而且凸透鏡缺乏,因此我在上節課的佈置了在課下事先按照相關的步驟用自己準備的材料做一個。但是在上課的時候,學生的幾乎都沒有帶來。我問他們爲啥沒有做呢?學生說家裏沒有凸透鏡,因此沒有辦法進行之中。不得已本節課只能用我做的鏡頭,學生進行觀察,然後得出照相機的成像原理。但是隻有一個,學生不可能都進行觀察操作。我想這節課的改進的之處還是由老師準備凸透鏡,學生準備相關的卡紙,雙面膠,透明膠帶等。然後還是在課堂上進行製作,然後用製作的凸透鏡製作的鏡頭,探究照相機的成像原理,然後通過鏡頭和眼睛結構的對比,得出眼睛的成像原理。本節課的關鍵是學生進行探究凸透鏡的製作的相機鏡頭的成像原理。這是一個學生需要探究的的重點,而且是學生的學習的難點的地方。我想在以後的教學能夠在本節課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這個做的話,一定能夠得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組織的實施過程中,我想應該首先準備好凸透鏡等材料,其次是製作方法需要老師進行指導。我想凸透鏡由學校的老師進行用相關的放大鏡進行準備,然後學生在探究過後,可以收取上來進行展示。製作方法的教學是個重點,爲了學生能夠高效製作成功,提高學生的製作效率,這個部分需要老師進行精心指導,但是也不排除學生的新穎的製作方法。然後就是鏡頭的原理原理的探究,這裏需要學生小組在組長的組織下進行現象總結和結論得出。因此小組長的作用和職責需要加強。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篇6

本課的重點是通過觀察、分類、收集資料等形式的探究活動,使學生了解動物利用保護色和擬態來保護自己的具體實例,增強對生物適應環境的理解。這一課的重點是要解決兩個問題:“保護色”和“擬態”概念,基於這一教學重點,我採取了以下的教學方法:第一,學生自主學習發現法。導入方面,我直接導入,由自然界的動物30多萬種,在弱肉強食的大自然中,動物爲了生存下來,各自有自己的護身法寶,那自然界中的動物又是如何保護自己、逃避敵害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究的問題——9奇妙的護身術。我利用捉迷藏遊戲的方法給學生展示了5種動物,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嗎?問題是科學探究的開始,在這樣的情境中他們興趣盎然地帶着問題、帶着猜想、帶着期望,進行積極自覺的探索。說說你找它們的感受,學生說很難找,我問爲什麼難找?從而引出保護色和擬態的概念,再出示兩組圖片,尋找它們的相同點,鞏固學生的認知,再次讓學生深入的理解概念,在這個環節,我忽略了書本,應該讓學生在對概念有一定的認識之後,自學書上的知識,從而能正確的歸納出保護色和擬態的概念。我設計的本意是想讓學生在觀察思考的基礎上歸納總結,用自己的話說說保護色和擬態的概念,也許實際操作時體現的不太明顯。第二,注重培養學生蒐集料的能力。在彙報動物防禦敵害的方式時學生給了我很多驚喜,沒想到學生能蒐集到那麼多的資料,有些動物的名稱我還沒聽過,如:椿象放臭氣保護自己,海蔘吐出內臟自切保護自己,等等。第三,我注重小組的合作學習,讓學生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和記錄在表格中。這種實踐活動,使學生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全過程,由觀察圖到歸納概念,由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的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

有待於提高的是,第一,只顧及課件的製作和精美了,學生和課本的交流很少,雖然我把課本上的知識都轉化成了課件,但是學習的過程,缺少了自學文本的過程,課件應該適當的取捨,和文本互相融合。第二,給學生練習的時間不充足。給學生鞏固知識做練習的時間少,沒能很好的反映出學生學習掌握新知識的情況。第三,沒很好的利用課上生成的課程資源。實際教學情況和我的預設存在差異,科學課堂是一個開放的課堂。課上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小意外,在結課環節,我說世界上每6小時,就有一種動物滅絕了,聽到這句話,你有什麼感想?我的設計意圖是旨在讓學生樹立愛護環境,和動物和睦相處的意識。也許是有的學生沒理解其中的含義,一位愛思考的男生站起來說,“我不同意這種觀點,蒼蠅爲什麼沒滅絕?”這很出乎我的意料,是他的理解出現的差錯,還是我表達的不夠明確,答非所問,我有一點氣憤更多的是慌亂,怎麼處理呢?有點躲避他的話題,如果我這樣說,那是因爲有適合蒼蠅生存的環境,蒼蠅才能生存下來,如果我們的生活很乾淨,一塵不染,蒼蠅就無處藏身了,例如,恐龍的滅絕就是因爲它不適應環境,無法生存下去所以滅絕了,這也是生物學家達爾文說的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自然選擇,有些動物是因爲它的數量很少,物以稀爲貴,所以才被定爲國家保護動物,特別加以保護。這樣的回答,既向學生講解了蒼蠅爲什麼沒滅絕,生物生存的法則,也滲透了愛護動物,保護它們生存的環境的意識,一舉兩得,看來我還要繼續努力,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這樣,課堂纔會更加高效、充實、精彩!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篇7

?光和影》這節課總算結束了,回想準備以及上課的過程,還是有很多想要抒發的。

準備階段:即將上光和影,我開始煩惱起上課的環境:黑暗。學校的所謂的窗簾基本不能遮擋多少陽光,沒有黑暗,又該如何產生影子,於是期待着上課時的天氣能夠稍微陰沉點。除此之外,學生做實驗的光源缺少,去儀器室一看,還好,有手電筒,但缺少電池,於是託人去買了電池,光源搞定了,木塊就用一個長方形小藥盒子代替,屏用白紙代替,材料基本搞定。

上課過程:兩個班級都上完了,自我感覺實驗那部分自己上的不是很順暢。當讓學生自己去動手做實驗去探究的時候,學生都不知道怎麼做實驗,反而做起了手影戲。我想,在我講授實驗過程中,課堂設計還不是很到位,我想讓學生一個一個做實驗比一下子做完三個實驗的效果要好。當然時間的控制上也得多加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