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多篇)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多篇)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一

在設計本課教案時,我就一直在想:如果學生上完《觀潮》,只瞭解了錢塘江潮是怎麼回事,那麼這堂課就成了地理課。語文課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應該只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應該藉助課文內容,設計各種語言訓練的情境,千方百計地讓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因此,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我們比較注重課文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例如:對課文中的新詞,我改變了以往一開始先集中教新詞語的做法,而是滲透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聯繫具體的語言環境有機地讓學生進行理解。在讀完課文後再讓學生根據意思說出詞語,然後通過朗讀讓學生加深記憶。這樣教學詞語不僅節約時間,也十分有利於學生對詞語的積累。如以下練習1:

本文中,作者運用了許多精彩的語句描繪了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爲了讓學生能將這些好詞佳句進行積累並能恰當運用,設計這樣的練習題,即老師說詞語的意思,學生接是什麼詞語。

⑴形容人的說話聲,喊叫聲,歡呼聲,如鍋中之水,一片沸騰──人聲鼎沸。

⑵風和浪都很平靜──風平浪靜。

⑶形容水面遼闊,遠處水和天似乎連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⑷形容同時出發,同時前進──齊頭並進。

⑸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來,地也裂開來,形容聲音很響──山崩地裂。

⑹形容氣勢很大──浩浩蕩蕩。

(這個複習詞語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詞義的理解,有比賽的形式進行,更能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詞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因此我又設計了以下練習2: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可潮來時,卻(),潮水聲猶如(),海堤上儘管(),但竟聽不到他們在說些什麼,漸漸潮過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這一設計由於不是課文內容的簡單重複,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詞句,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這個練習設計是比較成功的。)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二

《橋》這一課,講述了面對洪水來臨村裏的老党支書臨危不亂,鎮定的指揮村民有序上橋,並讓自己的兒子排在最後,爲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橋,而自己和兒子卻被洪水吞沒了。我設計了“認真默讀課文,找出描寫情況緊急的句子用“──”標出;然後找出描寫老支書的語句用“~~”標出,並把自己的感受寫在旁邊。”這樣一個大問題。然後讓學生認真把課文讀進去,從全篇着手,走進當時那個令人驚心動魄的黎明。

在備課中,我自己既是老師又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就假裝學生的樣子畫一畫,答一答。有時還故意答錯問題難爲自己一下。比如,如果學生沒有找當時描寫雨大的句子怎麼辦,我要用怎樣的語言把學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寫雨大的段落;學生沒談老漢和小夥子的關係我怎樣引入等。總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問題以及引導銜接的語言都寫了下來,記了下來。另外我還要找到課文中可以朗讀表達感情的朗讀點。既要讀還要讀出新意讀出效果,我設計了師生對讀對話(7~13段)、換詞讀(把小夥子一詞換成兒子14~23段)。

課文上完,自己還有些遺憾,就是課文的結尾的處理,首先是結尾寫法的好處,由於時間的關係,顯得走了過場,沒有起到對學生今後的習作指導的作用,其次課中在體會老漢形象時學生已經理解了一些,但結尾如果給學生樹立一些優秀黨員形象,讓學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書這樣的黨員在人民生活中不僅僅只是這一個而有很多很多。這樣黨員的形象就鮮明的樹立起來了。

批註式閱讀抓得不實 篇三

批註式閱讀教學,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掌握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深入理解能力,從而培養孩子們的語文素養。本學期我抓得不夠實,中下等生批註得很膚淺,不夠深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進一步抓好孩子們的批註式閱讀能力的培養。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四

海倫.凱勒的遭遇(雙耳失聰,雙目失明)是健全的學生所無法體會到的。而文章的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她那種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必須在走入那種絕望的境界才能激起共鳴的。如何讓學生走近海倫的生活呢?反覆思考後,我在幾個環節作了小處理:

1、在教學第一自然段的時候,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交流完感受後,我讓學生閉緊眼睛,然後所有的同學都不發一點聲音,這樣持續三到四分鐘後,讓學生睜開眼睛。此時,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感嘆起來:

“眼前一片漆黑,太可怕了!”

“聽不到聲音,不知道別人在做什麼?說什麼?這種感受太難過了。”

在學生感嘆之餘,我馬上讓他們再次交流,如果此時你就是海倫,你會怎麼想?怎麼做?許多同學都說她可能會想到命運對自己爲什麼這樣不公?會自暴自棄、會想到死等等?還有的同學說,她肯定很絕望、很無助……是啊!剛開始海倫就是這樣想的?引讀“她變得暴躁起來,脾氣越來越壞。”讓我們帶着這種複雜的感情朗讀第一自然段。

2、當學習課文第6自然段薩勒老師教海倫說話時,我又嘗試着讓學生閉起眼睛,然後同桌或者是前後的同學相互合作:一個同學張嘴發音,另外一個用手放在對方的臉上,通過感覺來判斷對方所發的音是什麼?一開始,學生躍躍欲試,認爲這很簡單,但不一會兒,一個個臉上就都呈現 出困惑的神情。停止合作後,我問學生:“你們有幾個能猜出對方的發音?”結果,沒有一隻手舉起來。我馬上又問他們有何感受?學生由衷地說,這怎麼能學會說話呢?齊讀“這種完全靠觸覺學習說話的方法,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接着讓學生讀海倫所說的話,從中感受到些什麼?哪些詞語中感受到的?……這時學生基本上能結合剛纔的感受來談。

總的說來,學生的閱歷不深,有很多時候要讓他們與文中的人物產生共鳴,就必須給他們營造一個相似的場景,讓他們“親自”有所體驗,有所感受,這樣纔能有效地掌握文章中蘊涵的“深意”,學生才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