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五年級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五年級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五年級教學反思篇1

《桂花雨》是部編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整節課設計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然後緊緊抓住“桂花香、搖花樂、思故鄉”幾個板塊,通過朗讀、想象、感悟,因勢利導,引領學生走近作者,走進文本,最後拓展閱讀,瞭解作者的其他作品。課堂教學目的就是通過語言文字的比較與訓練,使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地結合。

一、走進桂花雨

教學伊始,引導學生回顧已學過的課文,接着揭示課題《桂花雨》,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瞭解本篇課文中寫了什麼景?又寫了什麼事?學生馬上就能明白,課文寫景寫的是桂花;寫事寫的是搖桂花。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明白本篇課文既是寫景,又是寫事,並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正是通過這樣的情景製造,讓老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形成良好互動,也把各個教學環節發揮得淋漓盡致。總之,運用舊知引入新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能形成較好的學教氛圍。

二、品味桂花香

品花“香”,得寫“法”,感悟用詞的精妙。教學的關鍵環節是讓學生體驗課文中“桂花香”,抓住全文中出現的八個“香”字。但是課文中的八個“香”每個都有不同的表達方法。讓學生自己找出這些帶“香”字的句子後,指導學生朗讀每個句子,引導學生通過做批註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討論、交流這幾句帶有“香”字的句子獨特的手法。如:“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纔是香飄十里。”這句話是運用了誇張的寫法,另外還有比喻、對比等寫作手法。儘管學生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會出現一些錯誤,但是,要鼓勵學生不要怕出錯,大膽展示自我,孩子們會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很好地品味出了這些句子的獨特之處。接下來是要讓學生劃出寫“香”很妙的詞,並品讀作者用詞的巧妙,特別是對“浸”字的品讀引導到位,使得學生理解透徹,進而對桂花香也感悟到深處。這不僅使桂花的“香味”悄然飄入學生心裏,而且在“潤物無聲”中學生體會到了獨特的寫作手法和用詞的精妙。教學環節中採用自主、探究法,老師適當地點撥,通過自讀自悟的形式品讀句子,品味詞語,做到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相融合。

三、體會搖花樂

通過動作、語言描寫,體會搖花樂,獲得語言“味”。體會“搖花樂”環節的教學,是引領學生閱讀文本,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及動作反覆品讀,並且通過創設情境的方法讓學生進行想象,從而充分體現搖花的“樂”。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同時,用動畫的形式再現“桂花飄落”的情景,特別是讓學生扮演兒時的我,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啊!好香的雨啊!”等這些詞語,充分體驗桂花雨落下時的心情。“搖花樂”情景的再現,使學生在朗讀賞析後加深了對“桂花雨”的理解。讓學生在閱讀中理解,在理解中閱讀。隨後,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給學生假設就在這棵桂花樹下,會用怎樣的動作、怎樣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快樂呢?學生結合對文本的理解,展開想象,練習說話。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完全置身於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四、感悟故鄉情

再現送花情景,感悟濃濃的故鄉“情”。上這節課的主旨是通過感悟課文的景及物進而來體會思鄉情。通過對前面“桂花香”及“搖花樂”兩個環節的感悟,學生已對桂花充滿了深深的喜愛之情。這一環節教師要抓住文中母親的話“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讓學生進行感悟交流。在感悟交流中,學生會深切感受到了小小桂花所蘊含的.濃濃的情。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採用讀、思、想、練、演的方法學習,讓學生扮演文中幼時的我和鄰居阿婆,再現當年的“我”爲鄰居送桂花的情景。讓學生同桌合作練習表演,然後指名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演。學生再一次感受到桂花所蘊含的鄉親們那濃濃的鄰里情誼,深化了學生對文中重點內容的理解,體會作者懷念家鄉的感受更加深刻。

五、走近搖花人

教學的最後環節是對作者及其寫作風格進行了簡要的介紹,並且摘取作者其他兩部作品中的《家鄉味》、《水是故鄉甜》中的句子進行深情的朗讀,在這樣的朗讀中巧妙地加深了整堂課的感情基調。

這節課,重視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合作、想象、交流”等學習方式來理解課文內容,以情感人,強化內心體驗。雖然文中所體現的生活離學生的現實生活較遠,但童心是一樣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進行閱讀和探究,讓每一位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實現共同提高、共同體驗成功歡樂的目的。

五年級教學反思篇2

萬聖節不像聖誕節那樣被學生所熟知。所以我在這節課中首先是採用了設置懸念和猜想的方法激發學生主動去了解萬聖節以及主動學習關於萬聖節的英語知識的積極性,讓學生獲得新奇的體驗。其次是讓學生從感官上的體驗上升到實際行動的體驗,讓學生認知活動更加深刻,使枯燥的語言生動起來。我通過this is halloween這首歌曲導入課堂,不僅使課堂氣氛變得輕鬆活躍,也抓緊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後我通過一些圖片讓學生了解萬聖節人們都做什麼。在本課中我創設了兩個情景,一個是購物的情景,讓學生在的情景中複習舊知,學習新知。另一個是萬聖節聚會的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運用積累到的語言盡情的交流,從知識的體驗上升到情感上的體驗。

在新課標中提到了一個教學的層次性。我就在想是不是以後上這節課可以把中國的春節和萬聖節相關聯一起講,由共同點引出不同點,比如:燈籠——紙燈籠——南瓜燈籠。再由此引出萬聖節聚會所需要的物品。

我這次在教學中是直接引入萬聖節的知識,這種直接灌輸脫離了課堂教學環境與學生的年齡特性,沒有找到適當的切入口將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聯繫起來,缺乏了趣味性。國小英語教育課堂氛圍是關鍵。教師的激情才能激發出學生的激情,繼而引發課堂教學的活力,這一點我還存在很大的學習空間。作爲一個國小英語教師,我必須不斷的發掘自己,發掘學生,爭取更大的進步。

五年級教學反思篇3

一、能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教學前,我瞭解了學生在這節課前已有的知識背景,直接出示例題,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解答,然後彙報個性化的解題方法。在不斷的交流彙報中,學生髮現了有特殊關係的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求法。教師又讓學生舉實例進行驗證。公因數只有1的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是它們的乘積。有倍數關係的兩個數最小公倍數是它們中的較大數。再應用這一發現進行試一試的練習。讓學生經歷了觀察、思考、比較、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到了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二、教學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

在教學有特殊關係的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時,教師讓學生自己說一說每組數最小公倍數有什麼不同?學生在經歷求的過程後,又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彙報自己的想法,把被動的認知改成了主動探究。在教學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異同時,教師出示了求20和48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題目。讓學生自己嘗試後,小組討論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同學之間的討論、交流、探索中,學生髮現了新知識的特點,又在不斷的比較中,知道了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異同。就這樣,在整理、歸納、交流的活動中豐富了數學活動的經驗,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這堂課中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三、存在不足。

1、對學生的表揚、激勵性的形式比較單一,沒有真正起到多大作用。

2、開頭的引入比較牽強,由於師生緊張,走了彎路。應深入研究,因爲開頭的引入很重要。

3、過渡語的使用教師進行了精心設計,但對於課堂教學沒多大的激勵作用。應用樸實的語言。

4、第1個例題讓學生板演,限制了學生個性化的解題方法,不應該這樣操作,應鼓勵學生用更多的方法。

5、“說一說”的內容沒必要讓學生討論,應讓學生充分說,展示個性化的思路。

6、“議一議”的內容時間不夠充分,沒有讓學生真正深入地討論。

7、多媒體的使用缺乏實效性,用小黑板比較合適。

8、對“教材建議”理解的不到位,“說一說”和“議一議”不一樣,“求”和“計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理解不到位。

9、對於“新授內容”可以讓學生說,教師板書,起到強化知識的作用。

10、教師課堂應注意語言的精煉,如7和5的最小公倍數是35,師問:爲什麼?這樣問不合適。應問: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五年級教學反思篇4

《草船借箭》是國小語文第十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諸葛亮,是文中着力讚美的人物,周瑜稱其“神機妙算”。引導學生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根據雙主模式,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我通過實例操作,得到以下啓示:

1、要構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互動關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置疑、探究,使學生的學習成爲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例如:我讓學生在充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霧中借箭”這部分內容,讓學生找一找從哪些句子中讀懂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2、讓學生在合作互動中學習語文。在本節課中,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以”合作互動”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諸葛亮怎麼能夠做到讓船順風順水,小組同學合作演示諸葛亮怎樣掉轉船頭借到箭的。學生髮揮羣體的積極功能,智慧火花不斷閃現,潛能得以充分發展。

3、讓學生在探究發現中學習語文。語文課並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審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會得到許多有益的東西,教師要善於運用藝術的方式讓學生體嘗探求之味,享受語文的發現之樂,那纔是語文教學的真諦所在。

在教本課時,還存在一些不足。由於沒有試講,在時間上把握不準,沒能給學生大量時間去讀書。在談諸葛亮“笑”的這個地方,還沒挖掘太深,沒能讓學生更好體會到諸葛亮神機妙算。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使自己在業務上更上一層樓,希望校領導在教學上能給予更多指導。

五年級教學反思篇5

《落花生》是一篇極富哲理的文學。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突出“議花生”這部分內容。我執教時側重於引導學生對父親與我的對話內容進行探討,交流,感悟,收到較爲滿意的效果。具體操作如下:1、父親筆下的蘋果、桃子、石榴是怎樣的?花生又是怎樣的?啓發學生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是借物喻人。作者藉助落花生比喻哪一類人?也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一類人具備着落花生的這種精神?2、要求學生把重要的段落仔細品讀,因爲這篇課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裏面蘊含很深的道理,學生雖然在課堂上談了對父親那段話的理解,但很多都是流於形式,很多道理要讓學生在以後人生歷程中慢慢體會,所以,在教學這篇課文前,我把背誦課文作爲教學重點來抓。讓他們把課文背下來,再慢慢在生活中體會。我相信對孩子的一生肯定有幫助。3、抓好課後小練筆的落實。目的是讓學生在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課文的寫作表達方法,通過對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去寫作,一舉兩得,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在學習中運用。在課前預習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讓學生查找相關資料,瞭解了花生的生長特點及有關花生的常識。從而讓學生知道花生名字的來歷。這樣更好地,以及更深刻的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本篇文章語言淺顯,但所說明的道理卻很深刻,富有教強的教育意義。課上孩子們都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聽講,同時也能積極發言。只有個別孩子仍然思想“開小差”,不能控制自己,主動參與到課堂的教學活動中來。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以人爲本,弘揚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還學生自由的空間。教師應善於營造民主、平等、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環境,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讓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得以滲透。

當然課堂上的不足之更值得反思,比如不善於質疑,設置懸念,讓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決問題新課程理念提到的關於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問題。我認爲《落花生》這篇課文體現的是一種奉獻精神。當然我們在評析時要賦予落花生以一種主體性,或者說它是主體精神的某種體現。落花生沒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長,在地下結果。,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卻是十足的貢獻。蘋果、桃子石榴在生長的同時由於其顏色、芳香吸引了羨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炫耀自己是一種自我慾望的滿足,也就是說蘋果等在生長和死亡的過程中滿足了自我的慾望。但它們畢竟還是有果實的。對人類的作用價值可一點不遜於花生,懸在枝上顏色好看只是上天賦予它的生長方式,這並非它們自己的錯誤觀念,難道這世上不需要內外兼優秀的人嗎?儘管自己甚至看過課文的人都知道這一點,可我課堂上卻絲毫不敢去大膽讓學生講到這一點,怕的就是違背了課堂的真正目標和打亂提前的設計。再想如果課堂上有孩子提到這樣的問題我又該怎樣去引導,又該怎樣去把他們拉回我想要的預設好的環節中呢?總之,語文教學的路還很長,我們學習的道路也同樣很長…..教學內容只有被教師心靈化,然後才能在學生心中真正地活起來。

從本節課,我真正的體會到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能觸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說只有在學生心目中產生“想學習”的內在情感因素,纔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應該是流淌着情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