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導遊詞講解(精選44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44篇《導遊詞講解》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導遊詞講解》相關的範文

導遊詞講解(精選44篇)

篇一:兵馬俑導遊詞講解

大家好,我是導遊,自行把垃圾帶走。這是世界遺產。如若弄壞,後果自負。

接下來我爲大家介紹兵馬俑的具體位置。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臨潼縣城東,南倚驪山,北臨渭水,氣勢宏偉,是全國重點的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可以看到 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東發現三個大型陪葬的兵馬俑坑,並相繼進行發掘和建館保護。三個坑成品字形,總面積22780平方米,坑內置放與真人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共約7400餘件。三個坑分別定名爲一、二、三號兵馬俑坑。 一號坑最大,坑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6000餘陶人陶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環形方陣。

坑東端有三列橫排武士俑,手執弓弩類遠射兵器,似爲前鋒,其後是6000鎧甲俑組成的主體,手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在11個過洞裏排列成38路縱隊。南北兩翼的後衛。二號兵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東,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大致可分爲弩兵俑方陣,駟馬戰車方陣,車步、騎兵俑混合長方陣,騎兵俑方陣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

共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0多輛,並有大量金屬兵器。三號兵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約520平方米,它與一、二號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似爲統師三軍的指揮部,出土68個陶俑和4 馬1 車。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俑陣經發掘對外開放後便轟動世界。1978年,前法國總理希拉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蹟,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蹟了。

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從此秦俑被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豔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着鮮豔的顏色,出土後由於空氣乾燥,顏色就慢慢地脫落了。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髮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秦始皇兵馬俑(一說爲宣太后)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佈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

陶馬高1.5米左右,身長2米左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人、馬車和軍陣是通過寫實手法的藝術再現。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鏽處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有差異。

統一六國之後秦國實行全國徵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羣體中包容着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羣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藝術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着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絕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徵,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

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鉤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兵器鑄造的標準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設計者爲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於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餘件形體高大的俑羣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

右側爲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爲一個大型疏陣,左後方則是指揮部。那數千名手執兵器的武士,數百匹曳車的戰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有的頭挽髮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爲衝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髮,身穿戰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揹負銅鏃,似爲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爲短兵相接的甲士。

還有身穿胡服,外着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着長甲,手執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着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如將軍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着雙重短褐,外披彩色魚鱗甲,頭帶雙卷尾長冠,昂首挺胸,巍然佇立,有非凡的神態和威嚴的魅力。

一般戰士的神態:有的嘴脣努起胡角反捲,內心似聚結着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脣,性格憨厚純樸;有的舒眉秀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銳;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得刻畫一個“思”字,由於表現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後者沉靜文雅。

秦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廝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儘管我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軍陣營,藝術家們在單個陶俑的雕塑上,還是力求“偶動與靜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銳的武士俑昂眉張目,肅然佇立,神態堅定而勇敢,他們好似整裝待發,又好似處於臨戰狀態,還有那一件件駕車的御手俑,雙臂前伸,緊握髻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那一匹匹曳車的陶馬,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那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的立於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

正是由這千百個充滿生氣、神態各異的陶俑構成整體靜態的軍陣地,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靜極則生動,愈靜則愈動”。惟有這種靜態的軍陣才能使人們感到軍陣巨大威懾力的深淺莫測。這樣恢宏的陣列,宏偉的構圖,空前絕後,無與倫比。

秦始皇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東西長96米,南北寬爲84米,總面積約爲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佈陣更爲複雜,兵種更爲齊全,是3個坑中最爲壯觀的軍陣。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爲首次發現。

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佈局分爲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蹟)。每列8乘,共有8列。

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

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爲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繮,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爲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而俑坑內的108件騎兵俑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數量衆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

在服飾裝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嚴格模擬古代騎兵的戰時形象。與步兵、車兵俑顯然不同。它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系在頜下,身着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輕巧的特色,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騎兵俑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相關。不知不覺的我們已經一起度過了很長的時間。現在即將結束。請大家自行帶好垃圾。重要物品進行檢查,想上次可以繼續看到大家的面孔。

篇二:關於周莊導遊詞講解

江南名鎮周莊是崛起在中國東南沿海,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於一體的二十一世紀新型小城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衛生鎮和國家小城鎮建設示範鎮。2000年周莊榮獲聯合國人居中心授予的“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

周莊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謂搖城;北宋元?v元年(公元1086),周迪公郎舍宅爲寺漸成集鎮,故稱周莊,已有900多年建鎮歷史,具“小橋、流水、人家”風格的江南古鎮周莊已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改革開放以來,周莊成功走出了一條旅遊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兩翼發展的新路子,卓有成效地開創了“江南水鄉古鎮遊”和“傳感器產業基地”兩個著名品牌。2002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8.5億元、財政收入1.2億元,全年共接待海內外遊客260萬人次、門票收入達1.1億元,吸引日本、臺灣、香港與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投資累計3億美元,以中國崑山高科技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崑山傳感器基地、國家火炬計劃崑山傳感器產業基地爲建設載體的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自1996年以來周莊已成功舉辦七屆國際旅遊藝術節、二屆中國傳感器基地產業合作與發展論壇會,2001年6月亞太經合組織貿易部長非正式會議又在周莊成功召開。

近年來,周莊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積極開展誠信服務,致力於營造政策環境、投資環境、生活環境、人文環境,不斷地構建獨特的競爭新優勢,吸引了一大批富有遠見的海內外投資者在這片土地上播種、耕耘,享受着豐厚回報。

篇三:蓬萊閣導遊詞講解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蓬萊閣景區參觀遊覽。

首先爲大家介紹一下蓬萊閣景區的基本情況。

蓬萊閣古建築羣始建於唐代,原來只有彌陀寺和龍王宮,後來在北宋嘉佑六年即公元1061年,登州知府朱處約來到這裏,看到這裏風光秀美,景色宜人,便將龍王廟西遷,建立了蓬萊閣。

經過宋,明,清三代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

蓬萊閣景區總面積32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900平方米。

景區內層樓修閣凌空而起,蒼山翠柏掩映期間;山下碧波萬頃,煙波浩淼,素有“人間仙境”之稱。

1982年,蓬萊閣與蓬萊水城一起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成爲我國首批5a級景區。

我們進入蓬萊閣景區的正門,首先看到的是“人間蓬萊”坊,這是四柱沖天式單檐彩繪坊,額題“人間蓬萊”四個鎏金大字,是集蘇東坡的手跡。

內外兩邊柱子上分別鐫刻的書畫家劉海粟題的“神奇壯觀蓬萊閣,氣勢雄峻丹崖山”和費新我題寫的“丹崖瓊閣步履逍遙,碧海仙槎心神飛躍”楹聯,昭示此牌樓爲仙境之門,遊人入門即可做神仙之遊。

好,朋友們跟着我往上走,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蓬萊閣內唯一的佛教建築“彌陀寺”。

彌陀寺始建於唐代,彌陀是阿彌陀佛的簡稱,爲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這裏是彌陀寺的前殿,右邊的是密跡金剛,左邊的是那羅延金剛,兩位金剛各手持寶杵,成爲護衛寺院的第一道防線。

我們接下來參觀一下彌陀寺的正殿,這裏面供奉的是西方三聖和十八羅漢。

正中間的就是阿彌陀佛,其左協侍爲觀世音菩薩,右協侍爲大勢至菩薩。

阿彌陀佛的胸前有一“萬”字符,這是古印度宗教的吉祥標誌,象徵太陽與火,在佛教中用來表示佛的智慧與慈悲無限。

阿彌陀佛是主宰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能夠接引唸佛的人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又叫“接引佛”。

觀世音,是以慈悲救苦爲本願的菩薩,凡是遇難的人唸叨他的名字,他就會順着聲音來救助,所以被稱爲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之所以稱爲“大勢至”,據說,在他出行的時候十方土地都爲之震動,所以得名。

旁邊供奉的是十八羅漢,是佛的一羣高足弟子。

在和尚之上,菩薩之下。

他們是奉佛祖的之命到世間拯救衆生的,常住世間不涅磐(不進行生死輪迴)。

出了彌陀寺拾級而上,這座牌坊叫做丹崖仙境坊,這四個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來蓬萊時題寫的。

這是邁入仙境的第二道牌坊。

我們現在就來到了牌坊下面了,俗話說得好:牌坊下面站一站,無災無難保平安。

仙境裏面走一走,一生多福又多壽。

進入仙境自然就有神仙顯靈,前面就是顯靈門了。

顯靈門是天后宮的宮門。

爲了有最佳的遊覽線路,我們從這裏先往西走,到龍王宮去參觀一下。

龍王宮是蓬萊閣建築羣中最西端的一個單體,供奉的就是傳說中四海龍王之首的東海王敖廣。

古時候,漁民們駕一葉小舟行使在風浪裏,安全得不到保障,自然就容易把福禍安寧和神靈聯繫起來,於是這籠罩着仙氣的丹崖山就被漁民派上了用場。

唐代,漁民們便在丹崖極頂建起了龍王廟,北宋嘉佑六年,登州太守朱處約見這裏山高水闊,景緻秀美,便把龍王宮西遷到現在的地方,在龍王宮原址建起了巍峨壯觀的蓬萊閣。

現在來到的就是龍王宮的前殿,裏面供奉的是龍王的兩位守門大將,東爲定海將軍,西爲靖海將軍,一定一靜寓意着海面風平浪靜,保佑漁民平安出海。

好,我們繼續往前走,就來到了龍王宮的正殿。

中間端坐的就是東海龍王敖廣。

他身邊站的是八位判官。

我們先看東邊的四位。

第一位是巡海夜叉,他負責夜間海上的巡邏,相當於現在的海上110。

第二位是千里眼,顧名思義,他一眼能望到千里之外。

後面的兩位就是我們熟悉的雷公和電母了。

左邊的四位第一位叫做趕魚郎,他負責把海中的魚趕到一起供漁民捕獲,所以深受漁民的喜歡。

第二位是順風耳,和對面的千里眼是兄弟,你可不要說龍王的壞話,否則他可是會聽見的。

下面的就是風婆婆了,她手裏拿的風口袋,只要把手鬆一鬆便會狂風四起。

最後一位就是雨神。

八位判官分工明確,各負其責,聽命於龍王的調遣。

這裏是龍王辦公的地方,後面便是他休息的地方了。

後殿過去有龍王的木雕象和龍王出行的步輦、儀仗,那是人們爲了求雨所設的。

古時候人們遇上酷旱,便到這裏頂禮膜拜,然後頭戴柳條帽高呼“求大雨”“求大雨”,擡着龍王的雕像走街串巷,走到哪兒兩邊住戶都要端水潑灑,討個吉利。

如縷求不應,便把龍王爺擡到烈日下暴曬。

當龍王大汗淋漓時,他就會興雲佈雨了。

這也是龍王臉黑的原因。

經過子孫殿,接下來我們遊覽天后宮。

天后宮是蓬萊閣建築羣中規模最大的建築單體,始建於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

首先我們看一下戲樓,每年正月十六爲天后宮廟會,在這裏會有戲曲演出爲天后祝壽。

這上面的“觀止矣”匾額,即“歎爲觀止”,意思是看了這裏的戲,別處的戲就不需要再看了。

戲樓兩側各有紅褐色巨石三尊,兩兩相對,象三臺星座。

乾隆年間,時任山東學政、大書法家阮元命名此石爲三臺石,並刻石嵌在天后宮前殿外牆上。

後來知府張酋認爲六尊巨石排列形狀像極了八卦之一的坤卦,因此又稱爲坤爻石。

這六尊巨石,是開山建閣時留下來作爲裝點的,和山體連在一起。

古人認爲:天爲乾,地爲坤,男爲乾,女爲坤,所以這個名字也昭示着天后宮裏供奉的是一位女性海神。

我們先來看看前殿的兩位門神,一是嘉應,一是嘉佑,是保護天后的神將,傳說他們都是天后在莆田湄洲降伏的妖怪。

院內有一棵唐槐,已經有一千多年曆史了,雖然樹幹已經中空,依然枝繁葉茂。

相傳當年八仙中的鐵柺李與呂洞賓在這裏下棋,烈日當頭,爲了遮蔭,鐵柺李從他那寶葫蘆裏取出一粒樹種,撒在地下,霎時間長出了這棵大樹,於是濃廕庇日,涼風習習,好不逍遙。

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天后宮失火,燒燬宮觀30餘間,近在咫尺的這棵唐槐卻安然無恙,實在是令人稱奇!這個樹還有個特點就是它的發芽和落葉都比別的樹晚一個月。

我們往前走,進天后宮的正殿。

蓬萊閣的天后宮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天后宮廟宇。

天后在南方稱爲媽祖,歷史上確有其人,姓林,名默。

傳說林默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飄香。

林默生下後,直到滿月都不哭不笑,默默無聲,於是她的父親就給她起名“默”。

林默只活到了28歲並且終身未嫁,所以她的雕像用格子格了起來,意味着沒出閣。

傳說林默二十八歲時候,有一天在海上搭救遇險的船隻,不幸被桅杆擊中了頭部,落水而亡。

後來人們都說:“人行善事,死後爲神”,認爲她是昇天爲神了,專門到海上搭救遇險的船隻去了。

她死後不久,奉祀她的宮廟就應運而生,皇帝的封號步步升級,元代被封爲天妃,康熙、乾隆年間被封爲天后。

天后身邊站的是四位侍女,東西兩側是八名站官,其中有四位是四海龍王,其餘的西邊第一個手持印盒是玉印官,掌管官印,相當於現在的辦公室主任。

第二位手持環海司命,是爲海神娘娘發佈命令的。

東邊的兩位一個手持聖旨,下達天帝旨意,一個手持萬法歸宗,如果海中的魚鱉蝦蟹興風作浪,他都記到這上面,屬於哪個海的,就交給哪兒海龍王處置。

後殿是天后的臥室,門上的匾額“福賜丹崖”,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費新我題寫的,意味天后娘娘把福氣賜給每一位來到丹崖山上的人。

寢室裏有東西兩個廂房,因爲天后娘娘有個習慣,雙日睡東,單日睡西。

朋友們可以看看天后娘娘的牀有什麼特點,對了,那就是又長又窄,取得是長壽之意。

二樓也是娘娘的梳洗裝扮的地方,因爲在古代未出閣女子家的閨房外人不得輕易入內,所以二樓就不對外開放了。

另外,在這個寢宮的院落裏,有一個極特別的地方,那就是東西廂房的屋檐下藏着四句詩。

大家不妨找找看。

這是清朝乾隆時登州知府陳葆光寫的一首詩的前四句:“直上蓬萊閣,人間第一樓。

雲海千里目,海島四時秋。

”想那古代,承建者在磚坯上一一雕刻,而後入窯燒製成磚,再運到這裏分別砌於四處檐下,兩兩相對,文序不亂,其獨特之匠心,由此可見一斑。

遊覽完天后宮,現在我們就要登上蓬萊閣的主閣了。

我們從這邊上去叫做“登閣求仙”,身到蓬萊及神仙嘛。

我說過了蓬萊閣始建於北宋嘉佑六年,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了。

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並稱爲中國四大名樓。

(正門上方懸掛的“蓬萊閣”橫匾,爲清代書法家鐵保的手跡。

)蓬萊閣主閣高踞赭紅色的丹崖山頂端,以大海藍天爲襯托,以田橫峻嶺爲屏障,北望長山列島,南臨刀魚水寨,登上高閣,確有超凡脫俗之感。

海山有霧的時候,讓人感覺仙氣繚繞。

憑欄遠眺,各位可以看到,如今的蓬萊古城高樓迭起,廣廈林立,已經成爲一座現代化的海濱風景旅遊城市。

西面的這座山叫田橫山,那裏是渤黃兩海分界線的南端起點。

對面就是長山列島,是由大小32個島嶼組成的,距蓬萊8海里。

我們進來看一下八仙,傳說他們就是因爲喝醉酒了才從這裏乘坐各自的寶器漂洋過海的。

從右往左看,這是八仙中最醜的鐵柺李,也是八仙中年代最久遠、資歷最深的一位,他的寶器就是前面的葫蘆,裏面裝的是靈丹妙藥,能治百病,不過現在看來只是對內傷有效,要不他怎麼還治不好自己的腿呢?接下來的白鬚老翁就是年紀最大的張果老,他的寶器是漁鼓(一種樂器)和紙驢。

民間有張果老倒騎驢的傳說。

他爲什麼要倒騎毛驢呢?有這樣四句話可以作答:訪過多少人,不如這老漢,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

告誡人們做事要謹慎,凡事三思而後行。

他旁邊的何仙姑是唯一的一位女仙,她的寶器是手中的荷花。

八仙之首,便是端坐在中間的呂洞賓了,他的寶器是身後揹着的寶劍。

長相最爲帥氣的是韓湘子,據說是韓愈的侄子,他的寶器是手中的洞簫。

那個袒胸露乳的是漢鍾離,漢朝人,複姓鍾離,故得名。

曹國舅的寶器是雲板。

趴在凳子上的是年紀最小的藍彩和,成仙的時候只有14歲,所以他不勝酒力先醉了,他的法器就是身邊的花籃。

八仙過海究竟去了那兒裏?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去給王母娘娘拜壽了,有的是說東渡日本了,不管怎樣,神仙都是逍遙自在的,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蓬萊閣二樓長度爲13.75米,進深8.55米,四面繞以迴廊,木柵格扶欄,東、西、北三面木屏風,北側開窗,供遊人憑欄觀海。

南門外額書“碧海春融”,內額書“神州勝景”。

閣外北側正中懸掛清代書法名家鐵保手書的“蓬萊閣”匾額,字體雄健渾厚,歷經浩劫得以倖免,十分珍貴。

西壁懸掛董必武1964年遊覽蓬萊閣時的題詩“來遊此地恰當時,海國秋風暑氣吹;沒有仙人有仙境,蓬萊閣上好題詩。

”另有葉劍英元帥1960年的題聯“蓬萊士女勤勞動,繁榮生活即神仙。

篇四:泰山導遊詞講解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神奇旅行社的祝導。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時景點是五嶽的最高山―――泰山。

現在我們來到了泰山腳下,要坐車到中山門去開始爬山,這一段路的旁邊栽滿了花草樹木。有松樹、柏樹……一眼望不到頭。

汽車現在已經駛到了中天門,請下車吧,讓我們開始登山。

遊客朋友們,請把頭向上擡擡,看看泰山。你們可能會發現很多紅色的石頭,那就是泰山的石刻,這些石刻有的是帝王親自題寫的,有的出自名家之手,大都文字優美、書體高雅,製作精巧。

我們接着往上爬,就到了有名的“瑤池”,這是神話裏王母娘娘的發祥地,形成於220年以前,唐朝大詩人李白也有“朝飲王母池”的詩句。

我們現在正遊覽的泰山,四季都美麗極了,比如:春天,萬物更生,桃花、杏花、迎春花……都綻開了笑臉,引得遊人來踏青賞春。

夏天,滿山青翠欲滴,處處流溢着蓬勃的生命力。

秋天,層林盡染,紅的、黃的、綠的……排列的井井有條,像一副五彩的畫卷。

冬天,如果你置身於這座大山之中,就會感受另一番韻味,綠樹、紅牆、黃瓦、白雪……真是色彩斑斕啊!

現在,我們已經爬到泰山的最高峯――玉皇頂了。早上日出的時候,有時候就可以看到稱爲佛光的自然景觀,景色之壯麗,使人無法想象。

好了,下面請遊客們自由觀賞,一個小時以後我們再到玉皇頂來集合,大家要注意保持環境衛生哦!

篇五:泰山導遊詞講解

大家好,我是導遊邵文燦。今天,我要帶領着大家一起到五嶽之一的泰山觀光。

泰山位於山東省南部的泰安市。泰安市原名泰山市,泰山的名氣很大,所以把泰山取名作爲市名,像樂山所在地點叫樂山市一樣。泰山是五嶽之首。五嶽分別爲:東嶽泰山 南嶽衡山、中嶽嵩山、西嶽華山、 北嶽恆山。東嶽泰山排名第一,高度(主峯離地面的距離)排行第三,大約1545米高,有“登泰山,小天下”之稱。

有許多名人均登臨泰山,如秦始皇 漢武帝 唐太宗 宋祖 乾隆。據記載,泰山至今已經有二十億年的歷史。

超過雲層,所以上面有較大的冷空氣,冷的像寒冰一樣直入骨髓。如果你們很冷,可以到附近租一套皮棉襖。天街不光冷,小吃也特別多。泰山的小吃很有特色,如小米煎餅,這裏的小米煎餅雙酸雙薄,又加了大蔥、甜麪醬、煎雞蛋,用十里飄香這個詞來形容再適合不過了。

天街的第三大特點就是――石碑特別多。天街上石碑比泰山其它地方的石碑多5倍多。天街最著名的石碑位於天街中部,這個石碑上面雕刻着十一個大字:“泰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這個石碑是1987年11月19日雕刻的。這個石碑表明了泰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之一。但是中國只有4處(2001年前),泰山是其中第三個命名的。

篇六:井岡山導遊詞講解

各位朋友,大家好!也許在座的各位曾領略過武當山的幽靜、黃山的秀美,也歌頌過泰山的雄偉、華山的險峻------的確,這些祖國的錦繡山川,都值得我們每個炎黃子孫去欣賞、去讚歎。然而,在許多人的心中,卻始終屹立着一座不朽的豐碑,一座英雄的大山,她就是——井岡山。

一說到井岡山,大家可能首先會想到的就是: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共和國的第一塊奠基石。沒錯,在我們江西這片紅土地上一共有三個搖籃:人民的搖籃——英雄城南昌,八一起義在這裏打響;共和國的搖籃——瑞金,中華人民蘇維埃政府就在這裏;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沒有井岡山這塊奠基石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生活。

所以我們要懷着一顆虔誠的心上井岡山,懷着一顆崇敬的心去了解去品味井岡山。1966年,國務院副總理兼中宣部兼文化部部長陸定一老先生上井岡山時曾經說過:井岡山兩件寶:歷史紅,山林好。這句話爲我們井岡山的旅遊奠定了理論基礎。我們這次上井岡山不僅要學習井岡山精神(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創新路、依靠羣衆、勇於勝利),重溫當年毛委員在井岡山創建革命根據地的那段光輝歲月外,還可以領略井岡山秀美的自然風光。

井岡山位於江西省西南面,湘贛兩省交界處羅霄山脈中段,東臨泰和,西接湖南炎陵,北接永新,南靠遂川 。解放前,井岡山沒有獨立的行政建制,是一個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滿萬擔的偏僻窮山寨。

1949年8月獲得解放,1959年7月成立井岡山管理局,1984年,井岡山與寧岡縣與永新的拿山區合併成立井岡山市,2000年5月井岡山市與寧岡合併成立新的井岡山市。可能有朋友會問了,那現在的井岡山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現在的井岡山轄四鄉一鎮兩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1308.58平方公里,風景名勝區的面積264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82.1%,境內最高峯江西坳,海拔1841米,而井岡山最深秀的景區要屬井岡山的主峯五指峯,1991年,國務院副總理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朱鎔基來到井岡山,指着五指峯說:“這是中國最值錢的山峯,中國含金量最高的山峯”。爲什麼呢?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找我們第四版百元大鈔,它的背景圖案就是咱們五指峯,所以咱們井岡山被稱爲財山,上了井岡山,工資職位翻三番。

其實以前並沒有井岡山這個地名,早在東漢時就有人在這裏居住,明朝時這裏發生過一件大事,就是明朝朱寧王江西郡守朱辰濠起兵造反,後來遭到王陽明的鎮壓,在我們南昌陽明路被送上了斷頭臺,他的手下爲了躲避追殺就躲到井岡山這深山老林裏來了,成了井岡山的第一批土匪。明清時期,廣東福建這一帶人爲了爭奪土地紛紛逃到這,辛亥革命後不少兵痞匪徒也持刀躥進井岡山,這樣打來打去最後就形成了袁文才和王佐兩大土匪幫,當然這兩大土匪跟一般的土匪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

那麼什麼時候纔出現井岡山這個地名呢?明末清初,有藍,黃兩戶人家從廣東遷到五指峯腳下安家落戶,他們居住的地方四面環山,中間平坦,旁邊正好有一條江流過,他們就把這個地方叫做“井江山”,因爲他們家鄉方言客家話中發江爲岡的音,所以外地人就認爲這裏是井岡山。因爲曾被國民黨稱爲共匪,所以毛澤東曾開玩笑說,井岡山自古以來就是匪類聚居之地,說通俗點就是井岡山在以前就是個土匪窩,名聲並不好。

知道1927年,毛委員帶領秋收起義上了井岡山,在這裏進行了兩年零四個月的井岡山斗爭,並寫下了《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從此,井岡山的名聲纔有壞變好,並且名聲大振。當然,毛委員上井岡山也是經歷過一段曲折的過程的。

這還得從1927年4月說起,4月12,15日蔣介石汪精衛先後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並且提出寧可枉殺千人不可走漏一個的口號,當時全國共產黨員有6萬人一夜之間銳減到1萬人,面對國民黨的血腥屠殺以及白色恐怖統治,共產黨清醒的認識到,只有掌握了槍桿子纔能有效地反抗國民黨的血腥屠殺和白色恐怖統治。1927年8月1日,八一南昌起義爆發,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8月7日,黨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八七會議決定在湘贛邊界發動秋收起義。

9月9日,秋收起義正式爆發,當時起義的有五千餘人槍,但是由於敵強我弱加上戰術上的不嫺熟,使得秋收起義很快就失敗了。9月19日,秋收起義退兵文家市,決定向萍鄉轉移。9月29日,到達永新的三灣村,在這裏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三灣改編主要有三個內容,將師制縮編爲團制,把黨建在連上,設立士兵委員會。毛委員還提出願走則走願留則留的政策,要走的可以發三到五塊大洋作爲路費,但是要走可以,必須把槍留下,這樣一改編只剩下了最後的751人,人數雖然是減少了,但是卻留下了整支的精幹,使得整支更加強悍起來。

那麼改編後的該何去何從呢?經過深思熟慮和多次調查打探,決定進軍井岡山。爲什麼選井岡山作爲根據地呢?1.這裏有陳正人,龍超清,劉作述等共產黨員在湘贛邊界建立的中共黨組織

2.這裏有袁文才,王佐兩支農民自衛軍。3.井岡山位於湘贛邊界,離長沙,南昌,廣東,武漢等大城市較遠,屬於敵軍三不管地帶,敵人統治力量比較薄弱。4.井岡山地形複雜,易守難攻,有句話說不要會打仗只要會打轉。5.這裏物產豐富。

毛委員上井岡山後在這裏進行了兩年零四個月的鬥爭。1928年4月28日,朱德率領南昌起義到達井岡山,在寧岡礱市與毛澤東勝利會師,成立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毛澤東任黨代表,朱德任軍長。

朱毛會師後,蔣介石在廬山坐不住了,於是開始策劃對井岡山的第一次會剿。說起會剿,後來蔣介石還對瑞金髮起了五次圍剿。那會剿和圍剿有什麼區別呢?當時蔣介石策劃會剿的時候,毛主席和朱德他們是在井岡山,蔣介石派了江西的朱培德和湖南的何健兩大軍閥會在一起對井岡山發起進攻,所以叫會剿。而瑞金是一個小縣城,國民黨軍官是從四面八方圍起來向瑞金進攻,所以叫圍剿。另外,會剿和圍剿在規模上也不同,三次會剿分別是4個師,18個團,21個團的地方軍兵力,而五次圍剿分別是10萬20萬30萬40萬50萬的中央軍兵力。

第一次會剿的時候,湘贛兩省敵軍各調集兩個師的兵力,由於都想保存自己實力,所以兩大軍閥就形成了“剿而不會,會而不剿”的局面。我軍通過對敵軍兵力的分析之後,決定對較強的湖南軍採用守勢,而對較弱的江西軍採用攻勢,朱毛大軍採用聲東擊西的方法打敗了這兩個師,贏得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來最大的一次戰鬥——龍源口大捷。戰鬥以結束,百姓們就編了一首歌謠“朱毛領兵在井岡,紅軍力量堅又強不費紅軍三分力,打敗江西兩隻羊”,兩隻羊指的就是朱培德率領的兩個師楊池生的第九師,楊如軒的二十七師。

毛委員還從這次戰鬥中總結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16字遊擊方針。這次戰鬥結束後,中共也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中共六大,中共六大是中共迄今爲止唯一一次在國外召開的代表大會。

當時會議可以說是一次成功的大會,團結的大會,但是這次成功的大會上有兩個針對井岡山的決議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第一項是批判毛澤東不顧湖南省委攻打長沙的命令,私自將拉到井岡山,要撤銷毛委員在黨內的一切職務,第二項是說像袁文才王佐這樣的綠林武裝首領,可以用就用,用完了就要殺掉。湖南省委派了一個叫杜修經的人上山來傳達這兩項決議,杜修經以上山,就說井岡山燒的不夠徹底,殺的不夠徹底,並把第一項決議誤傳爲開除毛澤東的黨籍,並命令朱毛兩人立即帶領紅四軍去攻打長沙。要說第二項決議的時候,考慮到袁文才王佐也在,後來就避開兩人,就中央的這項決議做了激烈的討論,最後決定不向兩人傳達這個決議。

後來就召開前委會議討論要不要攻打長沙,這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我們知道,歷史上朱毛是非常合作的,甚至在最初,井岡山的百姓就以爲朱毛就是一個人,朱毛是不分家的。可是就這次討論是否帶兵攻打長沙的意見上,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甚至拍桌子大罵。朱德認爲當初上井岡山本來就是權宜之計,現在應該離開去攻破長沙了,而毛委員堅持不應該帶下山,但是最終拗不過掌握了軍權的朱德,只得由朱德帶領紅四軍的28團29團,幾乎是紅軍的全部兵力下山,結果導致了歷史上的“八月失敗”,29團幾乎全軍覆沒,所幸28團損失不大。

毛委員得知消息後,患了腳疾的他,帶了一個連的戰士親自下山去接朱德上山。爲什麼親自下山呢?我們大家可以想想,朱德堅持下山,現在打了敗戰,會好意思再上山嗎?如果朱德不再上井岡山,那他帶走的幾乎就是紅軍的全部力量啊。毛委員下山接到朱德後,朱德的第一句話就是“慚愧慚愧啊”!意思是我朱德錯了,你毛澤東是對的。

之後就開會討論如何把帶上井岡山。這是傳來一個消息,28團一營營長袁崇全帶隊叛變,這下可不得了了,因爲紅四軍本來就只有兩個團,28和29團,29團幾乎全軍覆沒,28團只有兩個營,一營和二營,現在一營營長帶隊叛變,就只剩下二營了。朱德立刻讓紅四軍參謀28團團長王爾琢帶把他麼追回來,王爾琢說,我和袁崇全是老鄉,他也是我的手下,我去把他喊回來。

於是單槍匹馬追袁崇全,追到贛州崇義一個叫思順圩的地方的時候,當時袁崇全喝醉了再打麻將,還沒等王爾琢來得及開口說話,就啪啪兩槍把他打死了。那大家可能問,就算袁崇全叛變,也不至於這麼不講情面吧。其實袁崇全早就看不慣王爾琢,因爲當初在黃埔軍校的時候,他是王爾琢的教官,可是到了參加紅軍後,王爾琢任參謀長兼團長,他自己卻只是營長,職位比王爾琢低,所以一直不服氣。王爾琢的犧牲非常的可惜,在他的追悼會上,毛委員親自擬了一副輓聯,陳毅手書“一哭爾琢,再哭爾琢,爾琢今已矣,留卻重任誰承受。生爲階級,死爲階級,階級念如何,得到勝利方誓休。之後28團團長由朱德贊任一段時間,後來在1929年1月紅軍轉戰贛南途中把這一職務交給年僅22歲的林彪,林彪22歲擔任團長,23歲擔任師長,25歲擔任軍團長,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可惜的是最後叛黨叛國,於1971年乘飛機出逃,摔死在外蒙的溫都爾汗。

言歸正傳,王爾琢犧牲了,慶幸的是追回來了。就在主力欲歸未歸之際,蔣介石知道我軍主力遠離根據地,於是又對井岡山發起第二次會剿,也就是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這次規模是18個團,有4個團進攻黃洋界哨口,當時黃洋界我軍只有兩個連不到一個營的兵力,戰士們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動員全山的百姓們每家每戶每個人用井岡翠竹削竹釘!然後放在馬尿裏泡,放在熱鍋裏炒,這樣竹釘就帶有毒性,敵人踩上去不死也要了半條命。

做好之後,在黃洋界哨口下,隔三裏埋一排,隔五里埋一陣,再加上壕溝、滾木、壘石和泥巴牆五大工事阻退了敵人的三次進攻,可是敵人不甘心,發起了第四次總攻,眼看我軍子彈快打完了,五大工事也損耗殆盡,這是,黃洋界哨口負責人何挺穎和朱雲卿當機立斷,讓賀敏學把一門迫擊炮擡上來,因爲在第一次會剿,也就是龍源口大捷中繳獲了一門迫擊炮和三發炮彈以及俘虜了一個炮兵,可是由於天氣潮溼的原因,前兩發都沒有打響,第三發炮彈,戰士們放在懷裏擦了又擦,果然,炮彈長了眼睛似得,打中了敵軍的總指揮所,並引發彈藥庫的。這是戰士們朝山下開槍,小朋友在竹筒裏放鞭炮,婦女老人高舉紅旗大喊紅軍主力回來了。這時山下的敵人以爲紅軍主力真的回來了,嚇得屁滾尿流。就這樣我軍取得了第二次反會剿的勝利,也就是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

您以一定會問,敵人怎麼這麼笨,笨的把指揮所和彈藥庫設在我軍射程範圍內,因爲他們欺負我們,欺負我們沒有遠程射擊武器,只有小米加步槍,可是在第一次反會剿中正好繳獲了一門迫擊炮派上用場了,所以也可以說是老天爺長眼,否則歷史還得改寫了。當時毛委員帶領紅軍主力往井岡山返回途中,得知我軍以兩個連不足一個營的兵力,擊退了敵人四個團的進攻,非常高興,高興的整晚未睡,寫下著名的《西江月井岡山》“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衆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1928年12月,彭德懷和滕代遠帶領平江起義的紅五軍上到井岡山和紅四軍勝利會師。這時,蔣介石更坐不住了,對井岡山發動了更加猖狂的第三次會剿,這次兵力是21個團。1929年1月4日,在寧岡的柏路村召開前委會議,會議決定1:由朱毛帶領紅四軍轉戰贛南採取圍魏救趙的方針解井岡山之圍2:爲了避免以龍超清爲首的土籍人和以袁文才爲首的客籍人之間的矛盾,會議決定把袁文才帶下山,把剛上山的彭德懷留在井岡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柏路會議。但是歷史證明這次會議上的決定是錯誤的,不應該把剛上山不到一個月的彭德懷留在山上,而熟悉地形的紅四軍下山去了贛南。後來毛委員在1931年瑞金會議上也做了檢討。紅四軍一下山,彭德懷和王佐也做好了充分的應戰準備,五大哨口守的嚴嚴實實,連只蒼蠅都飛不進去,所以一段時間內國民黨也束手無策。有一天國民黨一個營長對團長提了個辦法,正面攻不上去,何不抓個熟悉地形的人來帶路從小路上去,來個前後夾擊。

到了傍晚,山民要做飯,做飯就有炊煙,國民黨沿着這條線索,抓到一個叫劉鳳林的人,是個60多歲的樵夫,國民黨說只要他肯帶路上山,就給他200塊銀元。但是老人的革命意志非常堅定,任憑他們的嚴刑拷打就是不帶,最後被他們殘酷的殺害致死,殘酷到什麼程度呢?脫下他的衣服,扔在雪地裏毒打,潑上幾盆冷水,老人家哪經得起這番折磨,活活地凍死了。

之後國民黨用同樣的方法抓到一個叫陳開恩的人,陳開恩是井岡山的一個痞農,父母健在的時候家裏很有錢,後來父母雙亡,他就把家裏可以賣的賣了,可以當的當了,家裏只剩一座偌大的空房。國民黨讓陳開恩帶路,剛開始也不願意帶,後來國民黨指着劉鳳林的屍體,不帶這就是你的下場。陳開恩怕了,說“要帶也可以,先把200塊銀元給我,否則如果我帶路你又不給,那豈不是人財兩空。”國民黨答應了,陳開恩拿着錢到家裏藏了起來,可是進去十多分鐘也沒有出來,國民黨就派人守住門口,然後派了一個排的官兵進去搜查,找了半個多小時才找出來,難道陳開恩家裏真的就這麼大,這麼多人找這麼久才找到,其實並沒有,陳開恩躲到哪裏去了呢?我們老俵建房子會有一個習慣,建個院子,在院子了挖個坑,蓋上些茅草,陳開恩就躲在哪個茅坑裏面,所以找了很久。找出來後就是一頓毒打,還說要殺了他,陳開恩怕了,說這回真的帶路。

於是帶着他們從小井醫院對面的金獅面沿着一條小路上來,半路中,有一片竹林,陳開恩趁機跑了進去,國民黨的人不熟悉林子,又不能開槍,只由得陳開恩跑了,可是陳開恩真的很倒黴,也許紅軍註定有此一劫,他跑到一點路就被農民捕獵的工具吊起來,又被抓了,這回國民黨拿繩子拴着他脖子帶路。這是小井醫院兩個伙伕出來解手,看見國民黨的人,這可不得了了,分頭行動,一個去找彭德懷王佐下山阻擊,一個返回醫院通知130多名傷員和10多名醫護人員撤離,可是已經來不及了,150多人全部被俘,被敵人拉到對面的池塘,逼問他們紅軍是如何佈防的,該如何攻上井岡山。可是另他們非常惱火的是,150多人竟然沒有一個人理他們,另他們更氣急敗壞的是,10多名醫護人員跟沒事樣,該幹嘛幹嘛,該包紮的包紮,該換藥的換藥,無視他們的存在。敵人惱羞成怒,在150多人旁架起6挺機關槍掃射一分多鐘,150多人全部壯烈犧牲,國民黨當晚就攻破井岡山,井岡山暫時失陷,淪爲白區。

彭德懷是王佐親自帶下山的,而王佐轉戰深林繼續遊擊鬥爭。國民黨佔領井岡山後,實行殘忍的三光政策,嚷嚷“石頭要過刀,茅草要過火,人要過火”,五大哨口以內的房屋全部被燒燬,大井房屋反覆被燒4次,小井反覆被燒13次。井岡山暫時淪爲白區,但是在1929年2月初,井岡山下大雪,敵人由於天氣寒冷加上糧食短缺,又常常在深山中受紅軍的襲擊,因此不到十天就下山了。敵人一走,王佐帶領殺下山,很快收復井岡山。彭德懷帶領紅五軍於1929年4月22日在瑞金與紅四軍會師,之後決定還是由紅五軍打回井岡山。彭德懷帶領紅五軍於5月回到井岡山,繼續堅持革命鬥爭。之後每人發一塊銀元慰問百姓,可是1000塊都沒有發到,也就意味着不到1000人。堅持了10個月後,1930年2月24日卻發生一件中共黨史上第一個大冤案,那就是袁文才王佐被錯殺。井岡山徹底失去羣衆基礎,淪爲白區,直到解放。

袁文才王佐兩人被錯殺,釀成了中共黨史上的第一個大冤案。有很多人說是毛主席把他們殺害的,但這都是不懂歷史的人說的。首先毛主席根本就沒有想過殺害他們,袁文才王佐被害是在1930年2月24日,而1930年2月7日,毛主席在吉安的美陂古村召開二七會議,會議後帶領紅軍攻打吉安,所以也沒有時間去殺害他們。那袁文才王佐被錯殺,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土客籍之間的矛盾,即當時是土籍人的黨,客籍人的槍,以朱昌偕、龍超清、彭清泉爲首的人掌握了黨的政權,可以調遣袁文才王佐的,甚至可以調遣彭德懷的紅五軍,而以袁文才王佐爲首的客籍人,掌握了槍桿子,受編不受調,所以土籍和客籍之間有着很大的矛盾。他們被錯殺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共六大針對井岡山的一項決議,內容是“像袁文才王佐這樣的綠林武裝首領,可以用就用,用完了就殺掉”,這項決議他們本人並不知道,可是龍超清他們知道,就抓住了他們的小辮子。後來袁文才轉戰贛南閩西途中,從好友劉輝霄那裏得知這個決議案,於是犯了組織上紀律性不強的錯誤,擅自回到井岡山王佐那裏,跟自己同年老根說到“任我們再怎麼衷心,他們還是信不過”,於是心裏就有了戒備。然而之後的一段日子都相安無事,而兩人被錯殺的直接原因,也是導火索就是羅克紹事件。

羅克紹是個敵軍副營長,會製造土槍和土炮,而毛主席一直想要建立個兵工廠,於是袁王兩人就把他們俘虜了,用好酒好菜招待他。可是這件事很快就被龍超清等人知道啦,就想借這件事剷除袁王他們,但是僅憑自己邊界特委的力量,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就模仿毛委員筆記寫了封信“命令袁文才王佐將拉往永新,升編爲紅六軍,配合毛委員攻打吉安,袁文才爲司令,王佐爲副司令”。兩個人雖然很捨不得離開井岡山,但是是毛委員的意思,於是就把拉往永新縣。在去的途中,遇到了一位60多歲的算命先生,他說“南鬥啊,你不能去,你去了就有血光之災”。王佐心想,毛委員叫我們去的,怎麼會有血光之災呢?後來到達永新縣後,升編大會立即變爲批判大會,彭清泉說兩人叛變反水,勾結敵人羅克紹,並且越說越激動,後來還掏出手槍往桌上一拍。王佐見此情形,也掏出手槍往桌上一拍,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龍超清很聰明,見此情形於是勸住大家,說都是自己人,不要傷了和氣,有什麼事下午開會再說。中午就用好酒好肉招待袁王他們,把他們灌醉了。之後把他們安排在龍超清的休息,把他們的拉到很偏僻的一個祠堂休息。

下午就沒有開會,到了傍晚的時候,龍超清讓彭清泉上井岡山,命令彭德懷派兵消滅袁王他們。彭德懷上井岡山還不到一年,加上自己對他們兩個人不瞭解,經過會議後決定有張春清帶領紅五軍第五小縱隊下山,但千叮嚀萬囑咐不能殺害兩人。到了永新縣後,局勢控制不住了,朱昌諧衝進袁文才房間,啪啪兩槍把袁文才打死在睡夢之中,王佐聽到槍聲,猜到自己同年老庚可能遇難,於是立馬和自己的參謀刁輝林奪窗而逃,帶上自己一部分人馬往井岡山趕。而在井岡山和邊界特委之間有一條河,叫禾水,本來上面有一座浮橋,可是事先被龍超清他們炸燬了,在面臨前有河,後有追兵的情況下,王佐當機立斷帶領人跳水逃生,就這樣,被打死的打死,被淹死的淹死,三天之後,纔在下游一個叫東關潭的地方打撈到王佐浮腫的屍體。可憐王佐只有上山的功夫卻沒有下水的本領,活活被淹死了。王佐被殺之後,他的大哥帶着投敵叛變,老百姓就看不懂了,紅軍怎麼把我們的衣食父母、救命恩人給殺害呢?於是當時井岡山的百姓見到紅軍就打,見到紅軍就罵,見紅軍就趕,井岡山失去羣衆基礎,徹底淪爲白區,至此井岡山兩年零四個月的革命鬥爭到此結束。

建國後,毛主席曾三次提到袁文才王佐兩人。第一次是在1959年第一次廬山會議上,批判彭德懷的時候說彭德懷不但沒有及時制止這場錯誤的發生,反而偏聽偏信,派兵參與,太不應該。第二次是在1965年重上井岡山的時候,接見袁文才王佐兩位遺孀的時候說“袁文才王佐是好同志”,並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還有一次是毛主席會見老朋友美國記者斯諾的時候,說袁文才王佐爲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我們會永遠懷念他們。

再說說殺害袁文才王佐的一些人,也許是報應吧,過了不到一年的時間,特委書記朱昌諧、龍超清、彭清泉等人在“富田事變”中被打爲了AB團,一同被冤殺於瑞金。所以我們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同時祝願我們在座的各位好人一生平安。

好了,井岡山的大致情況就爲各位介紹到這兒,具體情況到各個景點再給各位做詳細介紹。

篇七:井岡山導遊詞講解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井岡山於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山勢高大,地形複雜,主要山峯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風面海拔2120米,是井岡山地區的最高峯。

井岡山市面積665平方公里,人口5萬餘人,轄五鄉一鎮、一個省屬綜合殖場和一個自然保護區。市政府座落在崇山間的茨坪盆地裏,井岡山山地面積爲總面積89%,森林覆蓋率高達64%,有”綠色寶庫“之稱,全境有原始森林四處,面積近七千公頃,植物種類有三千八百多種,其中高等植物二千多種,木本植物八百多種,中國特有或世界衡有樹種有觀光木、鵝掌揪、香果樹、銀杏、黃杉、冷杉、臺灣鬆、福建柏、銀鍾花等上百種。井岡山又是天然動物園,八百四十多種動物棲息在這裏,屬於國家一、二、三級保護動物有黃腹角雉、短尾猴、華南虎、雲豹、大靈貓、原麝馬鹿、毛冠鹿等二十多種。由於動物資源豐富,1981年井岡山設立了面積達16.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護區。

井岡山自公元前221年秦代設羣縣制起,即爲九江羣廬陵縣屬地,但茨坪的開發是在公元668年以後,大小五井則是在公元1644年以後才建村立寨,並分屬永新縣、龍泉縣(今逐川縣)。直至井岡山斗爭時期的1928年,這裏才設獨立的行政建制――新遂邊陲特別區。1955年成立江西省井岡山管理局,1984年改爲井岡山市。

井岡山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層巒迭峯,地勢險峻。其中部爲崇山峻嶺,兩側爲低山丘陵,從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岡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進入”城堡“必經的”城關“把守此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1927年秋,毛澤東。朱德等中國共產黨人率領中國工家紅軍,在這裏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爲中國革命開闢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正確道路。因而井岡山以”革命搖籃“而飲譽海內外。1982年,這裏被列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抨爲”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1994年又定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園林城。

這片神奇的土地,曾經養育了毛澤東、朱德等一代偉人。30多外革命遺址仍保存良好,其中國家級保護遺址10外,省級保護遺址2處,市級保護遺址17外。館藏文物近3000件的井岡山革命烈士博物館和集紀念堂、碑林、雕塑羣、革命烈士紀念碑於一體的井岡山烈士陵園詳細記述了井岡山斗爭的 井岡山於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山勢高大,地形複雜,主要山峯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風面海拔2120米,是井岡山地區的最高峯。

井岡山市面積665平方公里,人口5萬餘人,轄五鄉一鎮、一個省屬綜合殖場和一個自然保護區。市政府座落在崇山間的茨坪盆地裏,井岡山山地面積爲總面積89%,森林覆蓋率高達64%,有”綠色寶庫“之稱,全境有原始森林四處,面積近七千公頃,植物種類有三千八百多種,其中高等植物二千多種,木本植物八百多種,中國特有或世界衡有樹種有觀光木、鵝掌揪、香果樹、銀杏、黃杉、冷杉、臺灣鬆、福建柏、銀鍾花等上百種。井岡山又是天然動物園,八百四十多種動物棲息在這裏,屬於國家一、二、三級保護動物有黃腹角雉、短尾猴、華南虎、雲豹、大靈貓、原麝馬鹿、毛冠鹿等二十多種。由於動物資源豐富,1981年井岡山設立了面積達16.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護區。

井岡山自公元前221年秦代設羣縣制起,即爲九江羣廬陵縣屬地,但茨坪的開發是在公元668年以後,大小五井則是在公元1644年以後才建村立寨,並分屬永新縣、龍泉縣(今逐川縣)。直至井岡山斗爭時期的1928年,這裏才設獨立的行政建制――新遂邊陲特別區。1955年成立江西省井岡山管理局,1984年改爲井岡山市。

井岡山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層巒迭峯,地勢險峻。其中部爲崇山峻嶺,兩側爲低山丘陵,從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岡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進入”城堡“必經的”城關“把守此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1927年秋,毛澤東。朱德等中國共產黨人率領中國工家紅軍,在這裏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爲中國革命開闢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正確道路。因而井岡山以”革命搖籃“而飲譽海內外。1982年,這裏被列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抨爲”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1994年又定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園林城。

這片神奇的土地,曾經養育了毛澤東、朱德等一代偉人。30多外革命遺址仍保存良好,其中國家級保護遺址10外,省級保護遺址2處,市級保護遺址17外。館藏文物近3000件的井岡山革命烈士博物館和集紀念堂、碑林、雕塑羣、革命烈士紀念碑於一體的井岡山烈士陵園詳細記述了井岡山斗爭的光榮歷史。您欲探究中國現代革命史蹟、追尋先烈光榮傳統,井岡山將給您滿意的答覆。井岡山不僅革命遺址衆多,而且風影非常秀麗,風景名勝區面積達213.5平方公里,分爲茨坪、龍潭、黃洋界、五指峯、筆架山、仙口、桐木嶺、湘洲八大景區,有景點60餘處,景物景觀270多個。雄偉的山巒,怪異的山石,參天的古樹,神奇的飛瀑,磅的雲海,瑰麗的日出,爛漫的杜鵑,奇異的溶洞,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這裏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宜人,四季咸遊,春賞杜鵑、夏觀去海、秋眺秀色、冬覽雪景。是觀光瀏覽、避暑療養、科學考察、歷史研究的好去處。難怪中國當代文豪、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同志在瞻仰革命遺址,瀏覽龍潭風景區後,發出”井岡山下後,萬嶺不思遊“的慨嘆。

井岡山屬中亞熱帶溼潤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4℃,全年之中,七月平均氣溫24℃,爲最熱月;一月平均氣溫3℃,爲最冷月。年均降雨量1865毫米,年均霧日96天。冬溫夏涼,暖秋爽,春夏多陣雨,秋冬多去霧。這裏盛產各種”山珍“,其中竹筍、香菇、玉蘭片、石雞、石耳最享盛譽。這裏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北經吉安可往南昌,南往贛州可能福建、廣東、西經寧岡可達湖南郴州、長沙等地。

光榮歷史。您欲探究中國現代革命史蹟、追尋先烈光榮傳統,井岡山將給您滿意的答覆。井岡山不僅革命遺址衆多,而且風影非常秀麗,風景名勝區面積達213.5平方公里,分爲茨坪、龍潭、黃洋界、五指峯、筆架山、仙口、桐木嶺、湘洲八大景區,有景點60餘處,景物景觀270多個。雄偉的山巒,怪異的山石,參天的古樹,神奇的飛瀑,磅的雲海,瑰麗的日出,爛漫的杜鵑,奇異的溶洞,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這裏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宜人,四季咸遊,春賞杜鵑、夏觀去海、秋眺秀色、冬覽雪景。是觀光瀏覽、避暑療養、科學考察、歷史研究的好去處。難怪中國當代文豪、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同志在瞻仰革命遺址,瀏覽龍潭風景區後,發出”井岡山下後,萬嶺不思遊“的慨嘆。

井岡山屬中亞熱帶溼潤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4℃,全年之中,七月平均氣溫24℃,爲最熱月;一月平均氣溫3℃,爲最冷月。年均降雨量1865毫米,年均霧日96天。冬溫夏涼,暖秋爽,春夏多陣雨,秋冬多去霧。這裏盛產各種”山珍“,其中竹筍、香菇、玉蘭片、石雞、石耳最享盛譽。這裏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北經吉安可往南昌,南往贛州可能福建、廣東、西經寧岡可達湖南郴州、長沙等地。

好了,現在車就來到了井岡山山腳下,讓我們一起投入它的懷抱吧!

經過一天的愉快行程,我們的旅遊活動馬上就要結束了。希望通過這次旅遊,能給大家帶來一個好的心情。我們真誠地期望大家再次光臨。謝謝大家!

篇八:井岡山導遊詞講解

各位遊客,上午好!今天我要帶大家去參觀的景點是號稱井岡山五大哨口之一的黃洋界哨口。黃洋界哨口位於茨坪的西北面,距茨坪17公里左右。黃洋界海拔1343米,而茨坪的平均海拔爲842米。海拔落差達到500米,所以這17公里基本上都是盤山公路,我們大約需要40分鐘到達黃洋界哨口。

井岡山斗爭時期,紅軍和羣衆爲了保護這塊紅色的土地,在井岡山四周高山上一共修建了五個哨口,分別是:桐木嶺、硃砂衝、八面山、雙馬石和黃洋界。當年爲什麼要建五個哨口呢?那是因爲井岡山與外界相連的只有五條羊腸小道。這五個哨口,就是分別扼守這五條小路的工事。從軍事角度來講,只要控制好這五個哨口工事,就基本上能確保井岡山根據地安然無恙。1928年夏天,井岡軍民在黃洋界的高嶺上修築黃洋界哨口,從山腳下至山頂上層層設防,一共設了五道防線:第一道爲竹釘陣。

老百姓和紅軍戰士把山上的毛竹砍下來,削成兩頭很尖很尖,中間一個卡子,約6寸長的竹釘,放到鍋裏炒幹,再在中草藥毒汁及尿裏浸過,非常堅硬,然後再插到小路上,草叢中,面上再蓋上一層薄薄的泥土,敵軍踩上去,不死也得脫層皮。第二道是在半山腰挖一道深5尺、寬4尺的壕溝,延緩敵軍進攻時間。第三道用竹籬笆、竹刺做成圍欄,讓敵人不好過來。第四道就是把山上的大石頭和大木頭堆放在工事前沿的懸崖處,組成了滾木檑石陣。第五道就是用木頭、石頭、泥土築成射擊掩體。修好後,井岡軍民還編了一首歌謠來形容它:“山連山來嶺連嶺,黃洋界是高峯嶺,高峯嶺上設哨口,好比把守摩天嶺。”

這五大哨口中,我相信各位可能對黃洋界比較熟悉,而對其他四個哨口相對陌生些。黃洋界的知名度爲什麼要高得多呢?主要是在這裏發生了一場著名的戰役——黃洋界保衛戰。那是在1928年的七八月間,湘贛兩省的敵軍調集重兵對我井岡山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第二次“會剿”。在反“會剿”之初,我井岡山的主力紅軍因爲受湖南省委的錯誤指示,盲目出兵湘南,造成根據地內部兵力空虛。當時留守井岡山的紅軍兵力只有兩個連。敵人以爲有隙可乘,於是糾集了四個團的兵力偷襲黃洋界哨口,企圖一舉搗毀井岡山根據地。我守衛哨口的紅軍戰士在團長朱雲卿、黨代表何挺穎的帶領下,毫不畏懼,嚴陣以待。8月30日,戰鬥打響,我紅軍戰士憑藉着險要的工事和有利的地形,頑強抵抗,打退了敵人一次次兇猛的進攻。敵人不甘心,再次糾集兵力,發動總攻。

這時,紅軍戰士將一門剛修好的迫擊炮擡上哨口。但只有3發炮彈,而且彈藥受了潮,頭兩發沒打響。眼見敵人就要衝上哨口了,在這千鈞一髮之際,第三發炮彈像長了眼睛一樣,在敵人的指揮所炸響。這時,埋伏在草叢中的赤衛隊和革命羣衆,將紅旗舉起來迎風招展,並齊聲吶喊:“紅軍主力回來了!”早已準備好的鞭炮也在鐵皮桶內點燃了,發出清脆的響聲,聽起來像機關槍掃射一樣。敵人被這個陣勢嚇懵了,以爲紅軍主力已經回山,於是連夜撤兵,黃洋界保衛戰取得了勝利。正率領主力紅軍從湘南迴師井岡山的毛委員聽到勝利的消息後,在路上寫下了《西江月?井岡山》這首膾炙人口的詞:“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衆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紅軍黃洋界哨口營房舊址。這棟營房最早是一家客棧,大約在1922年,客棧因年久失修倒塌了。1928年夏天,紅軍戰士在修築哨口的同時,把這房子也修復了,作爲守衛哨口紅軍戰士休息的營房。

各位請繼續隨我參觀。現在我們參觀的是黃洋界保衛戰的紀念碑。早在1965年,井岡山人民在營房舊址前建造了一座木結構的紀念碑。“”期間,林彪的死黨爲了宣傳林彪,炸燬紀念碑,改建火炬亭。1977年,撥亂反正,又重建了今天看到的紀念碑。主碑高12米,底座長4米,寬2?8米,正面是朱德的題詞“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背面是毛澤東手書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紀念碑對面,還有一塊大理石橫碑,底座長11米,寬2?6米。正面是毛澤東手書的詞《西江月?井岡山》,背面是朱德手書的“黃洋界”三個剛勁有力的大字。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戰壕是當年保留下來的一個工事,是扼守江西寧岡方向的,陣地前的這些樹木都是建國後栽種的。順着這條小路我們來到了黃洋界哨口的另外一個工事,是扼守湖南方向的。

這些是仿造當年的滾木、檑石、迫擊炮,看着它們,我們彷彿回到那硝煙瀰漫,殺聲震天的歲月。1961年3月4日,國務院批准“黃洋界哨口遺址”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各位遊客,黃洋界哨口介紹完了。請大家自由參觀和留影。15分鐘後,我們在營房門口集合。

大井毛澤東舊居

現在我們參觀的是“大井毛澤東舊居”。大井是井岡山大小五井一帶最大的一個村莊。四周青山環繞,一派田園風光。1929年1月底,第三次反“會剿”中,井岡山失守了,國民黨反動派竄進大井村燒殺搶掠,“石頭要過刀,茅草要過火,井岡山人要換種”。當時留下的是這樣的一幕慘狀:“村中留殘牆,坡上走虎狼;山中猴子哭,田邊鏽水淌。”但是,歷史在這裏還是給我們留下了三件珍貴原物,其中兩件是沒有生命的,一件到現在仍生機勃勃。大家猜猜看,哪三件?對,一是紅牆,二是樹,兩棵神樹,老百姓還親切地稱它們爲“感情樹”,三是讀書石。下面,我們就沿着這三件原物連成的一條線路,依次參觀。

大家都知道,美國有一座白宮,那是總統的官邸。我們井岡山也有一座別具一格的白屋,就是大家看到的這座用石灰水粉刷過的白屋子。當年戰士們有一句順口溜:“行洲府,茨坪縣,大小五井金鑾殿。”紅軍把大小五井比喻成金鑾殿,這白屋不也有宮殿的尊貴麼!

這幢屋子如果不被燒塌的話,已經有300年的歷史了。它是廣東興寧一個叫鄒萬榮的木材商人建造的,後來商人破產了,回到老家去了,屋子主人換成了井岡山的“山大王”——王佐。1927年10月24日,毛委員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第一站就來到了大井。爲了表示友好,毛委員送給王佐70條槍發展武裝。王佐非常高興,當即回贈了500擔稻穀和一些銀元給工農革命軍作軍需給養,還將自己的住房讓給工農革命軍做營房。毛澤東就住在這屋東邊的廂房裏。讓我們進去看看。

這是一幢典型的客家圍屋,有5個大天井,44間房。我們主要參觀一下毛委員的舊居。在這間昏暗的小屋裏,有一盞小油燈,當時規定連以上的幹部可以用3根燈芯,但是毛委員爲了省油,堅持用一根燈芯照明辦公。有一個作家到這裏參觀,寫了這樣一段話:“讓我們站在毛委員當年住過的井岡山的小土坯屋裏,親自體驗一下那種神祕的力量,那種讓星星之火燎原全中國的革命氣息,在這裏,我們沒有理由悲哀。”

穿過幾個大天井後)我們現在看到的廂房,是紅軍戰士們當年的營房,睡的是稻草鋪,蓋的墊的都是幹稻草。當年,戰士們傳唱着這樣的歌謠:“幹稻草那個軟又黃喲嘿喲嘿,金絲被那個蓋身上喲嘿喲嘿,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喲嘿喲嘿,心裏暖洋洋暖洋洋嘿喲嘿!”當年彭德懷還親自帶領紅軍戰士去八面山割茅草攤鋪,風趣地說:“用井岡山上的茅草攤鋪,睡覺也特別的香呢!”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堵殘牆。1929年1月,井岡山失守了,敵人在大小五井進行了9次燒殺,大小五井的120戶人家被殺絕69戶,所有的屋子都被燒塌了,可是還是有這堵牆沒被燒塌。老百姓回來以後,說這是紅軍留下來的紅牆,千方百計把它保存下來。1961年,按歷史的原貌重新修復這棟房屋時,把殘牆鑲砌在新牆之中,新牆突出一點點。牆上累累的彈坑,記下了敵人多次燒殺犯下的暴行。

第二件是有生命的實物,就是眼前這兩棵樹了。右邊這棵叫柞樹,左邊這棵叫紅豆杉。這兩棵常青樹有一個特徵:是連理枝。有人說,這棵樹是朱德,那棵樹是毛澤東,象徵他們並肩戰鬥。當年兩位領導人的確是站在這兩棵樹下觀看戰士操練。國民黨反動派第三次“會剿”時,將大井村所有的屋子都燒塌了,這兩棵樹也燒枯了。但是20年之後的1949年春天,這兩棵樹竟奇蹟般地發了芽,吐了綠,枯木逢春,老百姓奔走相告,說井岡山一定有喜事。果然,1949年8月,井岡山解放了!兩棵樹年年發芽、抽枝,就是難得開花。1965年春天,這兩棵樹又奇蹟般地開出了相似的小白花,紛紛揚揚。1965年,我們知道,毛澤東重上井岡山,是井岡山又一大喜事,這兩棵樹也爲迎接他老人家開花了。1976年,這兩棵爲毛澤東開過花的樹又同時枯萎。我們知道,那一年,毛澤東、周恩來、朱德3位偉人相繼辭世,天地日月和這兩棵樹一齊悲痛欲絕。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井岡山的山山嶺嶺,也吹綠了這兩棵樹。有人會問了,這是不是你編出來的呀?這不是我編的,是井岡山人親眼所見。這大約是歷史事件與自然的巧合吧!

我們參觀完了兩件歷史的原物,還有一件,就是面前這塊大石頭。當年毛委員住在大井白屋時,經常坐在這塊大石頭上看書、讀報、批閱文件,老百姓親切地叫它“讀書石”。當年,大井鄉暴動隊長鄒文楷老先生對毛委員有着特殊的感情,幾乎每天都在這裏義務講解。現在,他去世了,我來接他的班,我學他用地地道道的客家話來介紹這塊石頭吧:“當年,毛澤東就是坐在這塊石頭上看書呀、看報呀,關心國家大事……”

好了,朋友們,我的講解就到這裏。20分鐘後,大家在車上集合。

篇九:導遊詞講解結束語

做爲一個剛入行的新導遊,首先要會帶蘭州一日遊,當然蘭州一日遊是蘭州導遊最基本的東東.一般蘭州一日遊都是早上接6點50分的從敦煌下來的火車,接站的時候導遊一般在東站口聚集,或者可以去站臺接是最好的,接上以後一般是在新世紀用早餐,或者是迎賓,要末就是青香閣{靈活掌握},當然費用簽單

或者現付,用完早餐後就開始今天的行程了,在旅遊大巴上開始做講解時,一般最好不要講考導遊證的書面知識,因爲當一個遊客來到一個陌生的都市來說,他最關心的城市的面積,人口,教育,大學。收入 ,交通,人文,方言,包括美女,住房,消費等現實生活中的東西。如果你剛入行在從火車站接團去

黃河風情線的路上講一些書面知識是沒人聽,因爲這是在車上,客人最關心的是車窗外的新鮮事物,也就是說沿途看到什麼講什麼,才能抓住遊客的吸引力。假如從火車站接團你可能會講到,蘭州火車站的歷史,包括銅奔馬碉像,蘭州的街道,蘭州大學,飛天大酒店,中間穿插講蘭州的古稱,市樹,市花{主要是推玫瑰,三炮臺}國芳百盛,體育館,住房,收入,交通,南關什子,中山大廈{黑蘭州,百合}陽光大廈,王進喜,中山路,孫中山,陸都心臟,蘭州方言,張掖路,黃河風情線,最後到達第一個景點水車園。

這是最基本的程序。在蘭州一般所參觀的景點是水,黃,鐵,白。我一般帶團是黃河母親是在車上講,不在景點講,爲什麼那,因爲一到旺季是好多團隊在一起時,你在講的時候客人都在搶最佳位置照象,影響你的講解情緒。所以在車上講比較好。在黃河母親停留時間不過10分鐘。水車圓就要看情況了,最基本的水車大家都會講不用我說,當然羊皮筏子算是一個重頭戲了~~~~~屬於個人業務問題。當然我不喜歡推羊皮筏子,因爲我有恐水證,哈哈開個玩笑,只不過每次做的時候客人都要把我拉上一塊坐,導遊不坐的話,客人也就不坐了,沒辦法只有硬着頭皮了。還有在水車圓的門口,葫蘆店的老闆會忠實的等候

你的~~~~~鐵橋我一般會在白塔山上講,因爲在山上講時沒有人會圍觀你的,比較安靜,不向在鐵橋邊好嘈雜的噪音呀,那麼上白塔上的話兩種途徑,要末走上去,要末纜車上,自己依據情況選擇,我的團隊基本上纜車上,比較節省體力。對導遊來說也不虧,給旅行社也省下費用了,何樂而不爲呀。當然在講白塔山時,並不是主要講白塔的,而讓客人最信服你的是白塔山上的絲路全景圖,這個是最能體現導遊講解水平的,當然該怎麼講自己的好好研究。一般步行上白塔山時先講牌匾“九曲安瀾”的含義,然後是磚雕“鍾馗捉鬼圖”重點是“絲路全景圖”,最後是山頂的白塔和三寶,在山上休息時你也可以創收。就是三泡臺。下山後,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百合店,礦石館,隴翠堂,茶藝等,具體怎麼進自己搭配。景點一般是在中午前就結束,下午比較鬆,如果是送晚上10點17分的火車的話,下午很好安排,逛接,開鐘點房,洗腳,包場看歌舞都可以。不用我說,大家比我明白了。晚上安全送站。結束行程

篇十:關於九江導遊詞講解

各位團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江西九江,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是潯陽樓。

潯陽樓是古今中國僅有的,因爲“酒”的緣份,而享譽天下的著名“酒樓”。潯陽樓位於九江城北邊的長江之濱。它始於唐代,最早的記載,可以上推至唐朝貞元年間。當時任江州刺史的著名詩人韋應物,曾在《登郡寄京師諸季淮南子弟》詩中說“始罷永陽守,復臥潯陽樓”。這個時期潯陽樓是民間的酒樓時期。

九江自東晉時期至唐朝以來,肥沃的土地得到了大力開發。特別是唐朝中期以後,九江依靠便利的水上交通,富足的“天府”物產。成爲重要的商業港口。豐足的糧食,讓自古就小有名氣的九江釀酒業得到大發展。

潯陽多美酒。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綠蟻新醅酒”,是唐代盛行九江的一種未經榨濾的米酒。當年也是潯陽樓上的好酒。潯陽樓依江臨水,景色秀麗,酒香陣陣。以至唐朝以來的文人墨客、社會賢達人士,紛紛來這樓中小酌幾杯,漸漸的讓潯陽樓生出了大名氣。

相傳舊時的潯陽樓上的大匾“潯陽樓”三個大字,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到潯陽樓中醉酒時書寫的。要說使潯陽樓真正名傳中華的大手筆,莫過於中國古典名著施耐庵寫的小說《水滸》。施公在《水滸》第三十八回、第三十九回中濃彩重筆描寫出潯陽樓上宋江提反詩,梁山好漢奔赴江州劫法場的一糸列故事。讓世人都知道九江有座潯陽樓。果有潯陽樓乎,將宋江醉酒壁上題詩,寫的有聲有色;如無水滸傳者,則粱山聚義替天行道,就會無影無蹤。

現在的潯陽樓是在一九八七年破土動工,於****年十二月卅一日竣工並開放的一座仿宋的酒樓。設計師在設計潯陽樓時,先後參照了明朝容輿堂《水滸傳》刻本中的潯陽樓插圖,和反映宋朝市井風俗生活的巨畫《清明上河圖》中的酒樓建築特點。按宋代《營式造法》的標準,設計而成。

潯陽樓主樓佔地300平方米,樓高達21來,樓頂呈歇山式九脊頂。全樓從外看是三層,從內看是四層。潯陽樓以石塊作樓基,其他部件大都採用鋼筋水泥彷木構件。全樓造型凝重古樸,樓內的陳設突出了九江的歷史文化和地方色彩。

在潯陽樓的南北樓頂檐下分別懸掛着趙樸初手書的“潯陽樓”巨幅匾額。天下無比酒,世上有名樓。還未進酒樓,酒氣已先溢出了。走進一樓大廳,廳上掛着“逝者如期”的匾額,在東牆和西壁上各嵌有一幅4.5米×3.2米的彩繪瓷板壁畫。畫中描述了《水滸》的六個故事情節。

在一樓大廳的中央陳到着由瓷都景都鎮爲潯陽樓特製的梁山好漢108將的粉彩瓷塑。這套粉彩瓷塑形象逼真,個性突出,是難得的珍品。

二樓的是仿古酒肆,這裏依舊是賣酒的好地方,當年宋江喝的藍橋風月、陳年封缸酒,已被現在的人們認爲是綠色食品了。從這裏依欄觀看流動的江水,小飲幾口美酒舒懷,真是好不自在唷!在二樓的東邊廂房裏,宋江醉酒潯陽樓,揮毫潑墨的情景跨越千年得以重現:您看宋公明還悠然沉浸在得意之中“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他年若遂凌雲忘.....敢笑黃巢不丈夫。

在二樓與三樓之間是暗層跑馬廊,在這層中主要陳設着名人書畫作品。

三樓是全樓的最高處,這是喝茶聽書的場所,古樸典雅的來座,眼中的無限山川美景,是個心曠神怡的地方。

好了朋友們,今天的遊覽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篇十一:清源山導遊詞講解

三世佛並排結咖跌坐於仰覆蓮花座上,主像通高約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爲土蕃式樣:佛發螺鬢,上置寶嚴。面相上寬下窄,雙耳垂肩,肩寬腰細,均着袒右肩袈,並以架裟一角搭於左肩上。衣紋用凸雕線條表示,雖歷經滄桑而線條依然明顯。石像均有圓形頭光及身光。中尊爲釋迦像,又稱現在佛,主司現在的世界,其造像作觸地印之魔相,一手向下撫地,一手向上。左尊稱爲藥師佛,即過去佛,主管過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只是左掌託鉢。右尊叫彌陀佛,是未來佛,作施定印之禪定相,即雙手交疊置於腹部。險要的地勢,精湛的技術和迥異的形狀,無不讓每一個參觀者嘖嘖稱奇。

三世佛是13世紀以來藏傳密教(俗稱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元代畫塑記》上記載,元大都的藏式寺院中,三世佛皆供於“正殿”,是當時元朝信奉的主神。目前,這三世佛石刻經專家考證後認定爲:我國發現的現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好、位於最東南的梵式三世佛造像。南側20米處有一方石刻即記載三世佛刻於1292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名碑奇石,密蔭幽澗,是碧霄巖的一大特點,以“三世佛”爲中心,南側有1991年所建的閩南民居風格的廣欽法師塔院建築羣體;於其背後,我們看到了這個很大的南宋摩崖楷書石刻“壽”字,字體高3.5米,寬3.15米,譽稱“閩中第一大‘壽’字”;旁邊是伏虎僧雕刻,下方則有清代名士留下的數方石刻。

俗話說:無限風光在頂峯,高處登臨,眼界頓覺開闊。清源洞、南臺巖這兩個景點可以說是我們今天抵達的最高峯,稱之爲“山海大觀”。清源洞作爲清源山第一洞,溶合泉州豐厚的歷史、文化和宗教積澱,具有很高的觀賞和學術價值。清源洞又名“純陽洞”、“蛻仙岩”。《泉州府志》稱:“清源洞尤其大而奇者”。

宋紹興年間有裴姓道人在此蛻骨登仙,時人塑像供奉。裴道人何以在此羽化成仙?這是一個富有神祕色彩、流傳久遠的民間傳說,說的是裴道人爲民除害,追殺殘害生靈的巨蟒至清源洞,堵住洞口而蛻化。若問清源洞有多深?民間尚有“清源洞通洛陽江”的傳說。洞前有裴仙祠、觀音殿、文昌閣等三教祠宇森然並列交相輝映。

還有一大批歷史名人紛至沓來留下無數勝蹟;李光縉、何喬遠、姜志禮、洪承疇、粘本盛、馬負書、施琅、……清源洞不僅具有深邃的歷史內涵和豐富的人文景觀,還有極爲壯觀優美的自然風光。現在讓我們領略此處的萬千氣象。這一帶山脈橫斷,峯巒起伏,層次變化極富規律;羣落豐富多彩,四季常青,具有亞熱帶雨林特徵,從中隨步可見歷盡風霜依然生機盎然的古樹名木。

春夏之間山頂雲霧蒸騰,洞前亭閣縹緲。又因高居主峯,下臨無際,近景有山影倒映天湖,中景有古城盡收眼底,遠景有大海蒼茫,構成一幅絕妙的“山海大觀”意境圖。南臺巖則如“空中樓閣”,巨石高聳,視野曠遠,左挹大海,右帶金溪,晉水橫波,古城在抱,紫帽凌霄峙其前,東西兩塔拜其下,是“山海大觀”意境區中一處妙奪天工的奇景。同樣有釋、道、佛三教建築緊依絕壁而起,四周樹木蔥籠,亦是一處遊人登高遠眺之佳景。

朋友們,我們的遊程即將結束。大家知道清源山佳景遍佈,我們今天所見僅僅是鳳毛麟角,但我希望通過我的介紹,各位能對清源這座國家級名山留下美好的印象,能引發您寄意山水,重遊故地之情!

最後,謝謝大家的配合,願有機會再和各位朋友相聚!

篇十二:關於九江導遊詞講解

大家好!歡迎到江西,到九江來,九江位於長江中下游的南岸,她北臨長江,東枕鄱陽湖,西連幕阜山脈,地據三江之口,七省通衢的要隘,自古以來就是一座重要的商業港口和軍事重鎮。是江西省的北大門。 相傳大禹治水的時候,在這裏開挖了九條江,用來疏通洶涌的長江洪水,使這一地區出現了“江到潯陽九派分”的形勢,故而得名“九江”。在夏代商朝的時候,九江屬荊、楊二州之地。至春秋時期分屬吳國的西境,楚國的東境,素有“吳頭楚尾”之稱。秦始皇統一全中國後,分封天下三十六郡的時候,其中就設有九江郡。自漢高祖劉邦在公元前201年命令穎陰候灌嬰在九江修築城池,駐守江防的時候開始,沿傳至今天,九江曾先後使用了九江、湓口、柴桑、江洲、潯陽、汝南、湓域、德化等許多名稱。

九江市現在管轄着彭澤、湖口、都昌、星子、九江、德安、永修、武寧、修水九縣,瑞昌市,潯陽、廬山兩區,共青墾殖場及廬山風景名勝區。總面積達18823平方公里。人口450多萬。 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也是江西北部的政治、文化、交通、旅遊的中心。

三國時代,九江是東吳水陸要地。東吳大都督周前瑜,曾坐陣於此,督練水軍,以抗拒曹操、劉備。在歷史名著《三國演義》中有許多章回的精彩故事就曾在這裏上演。

特別是自唐朝以來,九江成爲文人薈萃之地,歷代的文人墨客愛在這裏揮筆舒懷,《水滸》中的梁山好漢們也難忘當年在潯陽樓上醉酒,大鬧江州的壯舉。

明、清時期,九江成爲我國古代著名的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這裏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歷史上曾稱爲“天府”。

九江旅遊景區現分爲六大區、二個點、一條線,共計三百多處, 六大景區:潯陽景區、廬山牯嶺景區、廬山山南景區,廬山山西景區,永修縣景區,共青城景區; 二點:湖口縣的石鐘山和彭澤縣的龍宮洞; 一條線:長江、鄱陽湖水上游。

篇十三:關於九江導遊詞講解

各位團友:大家好!歡迎你們到九江來參觀旅遊,大家一路辛苦了,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來自九江市導遊服務中心的導遊員,我叫***,我的工作編號是****。你們在九江這幾天的行程,就由我全程爲大家提供講解和服務。很榮幸能陪同大家一起遊覽我們美麗的九江,希望通過我的講解和服務,能讓您對九江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同時希望我的服務能給您的旅遊提供一些幫助,在此,我真誠地希望您對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最後祝大家在九江能夠度過愉快的*天,謝謝!

根據我們行程的安排,我現在陪同大家前往***,從這裏坐旅遊BUS大概需要****的時間,在這裏我就簡短地把九江的情況給大家做一下介紹。

九江是一座有着悠久歷史的旅遊城市。它北臨長江,南靠鄱陽湖,和湖北、安徽交界,是我們江西省最北部的城市,有一句話叫:江到潯陽分九派,這就是九江的地名的由來。九江在歷史上曾經沿用過很多名稱,比如湓浦、江洲、潯陽等等。由於它周圍的水域衆多,所以歷史上的這些名稱都和水有關係。它交通便利,資源豐富,所以自古以來就是商賈雲集地方。

以前,九江是一個以農業爲主的城市,隨着九江旅遊業的蓬勃發展,九江正轉型成爲一個新興的旅遊工業城市。它下轄一市、九縣、三區和廬山管理局,城市總人口有400多萬人,國民經濟收入位於江西省第二位。九江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一江、一山和一湖構成了九江的旅遊特色。九江的景點、景觀衆多,其中最爲有名當屬世界文化景觀—--廬山,它以秀美的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着衆多的海內外遊客,除了廬山,九江還有像石鐘山,潯陽樓,煙水亭等等很多著名的景點,我想通過我們這幾天的參觀和遊覽,您對九江將會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我相信它一定會給你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和深刻的記憶。

篇十四:關於九江導遊詞講解

九江之稱,最早見於《尚書?禹貢》中“九江孔殷”、“過九江至東陵”等記載。九江稱謂的來歷有兩種,一是“九”爲古代中國人認爲的最大數字,“九江”的意思是“衆水彙集的地方”,“九”是虛指;二是“以爲湖漢九水(即贛江水、鄱水、餘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澤也”,即九條江河彙集的地方,“九”是實指。長江流經九江水域境內,與鄱陽湖和贛、鄂、皖三省毗連的河流匯集,百川歸海,水勢浩淼,江面壯闊。

九江開發歷史較早。夏、商時期,九江屬荊、揚二州之域,春秋時九江屬吳之西境,楚之東境,因而有“吳頭楚尾”之稱。九江作爲行政區劃最早出現在秦代,秦始皇劃天下爲三十六郡,就有九江郡。此後九江又有江 州、柴桑、潯陽、汝南、湓城、德化等古稱,但主要以九江、柴桑、潯陽、江州著稱於世。

九江全境東西長270公里,南北寬140公里,總面積1.88萬平方公里,佔江西省總面積的11.3%,人口466.2萬,其中市區規劃面積118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48.4平方公里,市區人口60萬人。轄九江縣、武寧縣、修水縣、永修縣、德安縣、星子縣、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等九縣,瑞昌市,潯陽、廬山兩區,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共青開發區和廬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

“九派潯陽郡,分明是畫圖”。神奇的大自然賦予了九江十分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雄美壯觀的山水勝景。在縱橫一萬八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星羅棋佈着400多個景點景觀,呈現出一幅千崖競秀、萬壑爭流、梵宇巍峨、勝蹟如林的山水畫卷,形成了一個以廬山爲“龍頭”,包括“六區”(牯嶺、山南、沙河、永修、潯陽、共青)、“兩點”(石鐘山、龍宮洞)、“一線”(鄱陽湖水上旅遊線)的大型旅遊區。

九江名山、名江、名湖、名城於一體,有400多個景點景觀,已開發景點120處,旅遊線路30多條。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省級風景名勝區8處。2001年被評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廬山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旅遊勝地40佳”之一,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爲中國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4年2月,廬山又被列入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全山景點80餘處,各類中外別墅1500餘幢。山南景區有唐代詩人李白寫下“望廬山瀑布”千古名句的秀峯,晉代詩人陶淵明故里和桃源勝境等。

市區主要景點有九江長江大橋、長江大堤外廣場、周瑜點將臺--煙水亭、因白居易《琵琶行》而得名的琵琶亭和當年宋江醉題反詩的潯陽樓等景點,市中心的甘棠、南門兩湖,面積120萬平方米,兩湖間的李公堤系唐代江洲刺史李勃所建。

分佈在縣區的景點主要有東晉詩人陶淵明的陶靖節祠、宋代民族英雄岳飛之母墓、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的江湖鎖鑰石鐘山、全國重點寺廟之一的雲居山真如禪寺、全長2700餘米的地下溶洞龍宮洞以及有“萬島之湖”之稱的廬山西海(柘林湖)等。

世界第三、中國第一大河流萬里長江,自青藏高原發源,一路發展壯大,浩浩蕩蕩而來,至九江一帶,江面開闊,史稱潯陽江。潯陽江畔,風光旖旎,物產豐饒,人傑地靈。歷史上,演繹過多少動人的故事:禹疏九江登廬山,灌嬰築城鑑浪井,公瑾甘棠點水軍,董奉杏林救黎民,淵明種豆南山下,樂天江頭感琵琶,太白五老攬秀色,東坡月夜探石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鄱陽湖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中游南岸,九江與南昌之間。它北縈長江,西屏廬山,碧波萬頃,水天相連,渺無際涯。晴日浮光躍金,舟發鳥翔;雨時雲水茫茫,風急浪高;朝暉夕陽,氣象萬千。唐代王勃在《滕王閣詩序》中所寫“虹銷雨霽,彩徹雲衢。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描繪的正是鄱陽湖的景色。

由於鄱陽湖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適合候鳥越冬,因此,在每年秋末冬初(11月),從前蘇聯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飛來成千上萬只候鳥,和原來定居在這裏的野鴨、鷺、鴛鴦等一起度過冬天,直到翌年暮春(3月)逐漸離去。如今,保護區內鳥類已達200多種,上百萬只,其中珍禽達20多種,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曾被海外客人譽爲“中國第二座萬里長城”。

山水蘊靈秀,人物自風流。九江文化底蘊十分豐厚,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北宋“蘇門四學士”之首黃庭堅,就是這片美麗山水哺育出來的傑出人物。中國歷史上一大批文化名人如王羲之、謝靈運、李白、白居易、蘇軾、陸游、朱熹、唐寅、王守仁、康有爲等,都曾爲九江和廬山的天然美景而傾倒,在這裏放歌山水,記敘遊蹤,敷陳掌故,抒發情懷,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題記、墨跡和軼聞佳話。

九江地處交通要道,襟江帶湖,背倚廬山,又是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因此,有關九江的傳說故事特別豐富。這些傳說故事在一些名著名篇中都有反映。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和《水滸》都有有關九江的故事。《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諸葛亮舌戰羣儒”、“柴桑口臥龍弔孝”,《水滸》中“及時雨會神行太保、黑旋風斗浪裏白跳”、“潯陽樓宋江吟反詩、梁山泊戴宗傳假信”、“梁山泊好漢劫法場、白龍廟英雄小聚義”等故事都與九江有聯繫。

許多人都知道“杏林”是醫學的代名詞。傳說在三國時,東吳董奉來到廬山,他看中了這裏的風光,開始在這裏隱居。他一邊修煉,一邊爲人治病,董奉醫德高尚,爲人治病分文不取,只是要求重病患者病好以後,種上五棵杏樹;輕病患者病好後種一棵。四面八方聞訊來治病的患者越來越多,久而久之,他住的地方,便長成了十幾萬棵杏樹,鬱郁一片杏林。董奉的事蹟和杏林的傳說一直廣爲流傳。

東晉詩人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他的“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氣節,向爲後人所敬仰。他的“桃花源”,爲世人描繪了理想世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爲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的最高境界。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田園詩人”之稱。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北宋詩人,書法家。修水縣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後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在宋代開創了江西詩派。書法也多有成就。

白鹿洞書院,爲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書院。早在升元年間(公元937—942年),南唐就在廬山東南五老峯下李渤讀書的地方,辦起了一所“廬山國學”,又叫做“白鹿國學”。宋初,人們在廬山國學的舊址上建立白鹿洞書院。到了1179年,大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到這裏任南康知軍,決定重興白鹿洞書院。經過這位理學大師的慘淡經營與精心整治,白鹿洞書院名聲鵲起,一時俊彥雲集,英才輩出。學生中有大軍事家餘階,一代宰輔江萬里……白鹿洞書院成爲全國四大書院(嶽麓、石鼓、睢陽)之首,被譽爲“海內外書院第一”。

先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們的後繼者同樣在創造輝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畢必成、王一民爲代表的電影文學工作者先後創作了《廬山戀》、《鄉情》等一大批優秀電影作品。《廬山戀》、《鄉情》獲“百花獎”,《鄉音》獲“金雞獎”。一時,九江電影創作高潮迭起,佳作名片不斷問世,被《文學報》譽爲“電影之鄉”。

篇十五:湖北省導遊詞講解

恩施土司城是恩施州民委落實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建設”生態旅遊州、民族風情園“發展方略,由蘇州園林設計院設計,地方民間藝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區仿古土司莊園建築羣。屬全國唯一一座規模最大、工程最宏偉、風格最獨特、景觀最靚麗的土家族地區土司文化標誌性工程。經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命名並題寫爲”恩施土司城“。

建築恩施土司城,旨在以此爲載體,歷史地再現土家族地區土司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歷史淵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風民俗。

恩施土司城座落在恩施市西北,小地名叫對山灣的地方。距市政府所在地500米,佔地面積300餘畝。包括門樓、侗族風雨橋、廩君祠、校場、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宮--九進堂、城牆、鐘樓、鼓樓、百花園、白虎雕像、臥虎鐵橋、聽濤茶樓、民族藝苑等12個景區30餘個景點。

土家族歷史悠久,爲遠古巴人的後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漢平原一帶,後楚人強大,巴楚相爭,巴人失敗。巴人退入現在叫清江古稱爲夷水的一帶,沿夷水西進,勢力達到川東地區。在春秋時期建立了巴人第一個奴隸制諸候國巴子國。公元前361年被強大的秦國所滅,部分巴人則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連的武陵地區,並與當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或”貝京卡“。宋代時則稱這一帶生活的巴人爲”土人“,以後土人稱外來漢人爲”客家“,稱自己爲土家。

土司制度是歷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歸屬中央,權力自治的一種政治管理體制。土家族地區的土司制度,則起於元代止於清朝雍正13年的”改土歸流“,歷經元明清三朝,前後450餘年。土司與中央封建王朝的關係,就是土司對中央封建王朝納貢稱臣,中央王朝對土司實行冊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圖,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戶籍,生殺在掌、稱雄一方。土司王:實際就是一個地方的土皇帝。

恩施土家族地區的土司建制,歷朝都有變化,元代設立29個土司,明代設立31個土司,清代設立20個土司。土司管轄地區包括今天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區及現屬宜昌的長陽、五峯的部分地區。

一、土司城門樓

走進恩施土司城,迎面一座赫然高聳的是土司城門樓。土司城門樓也稱土司朝門或看樓,是顯示土司威儀和功德的紀念性建築。極其注重外觀的莊重華麗,建築內容上則集中體現了土家族的人文思想空間觀念和技術上的聰明才智。

門樓前面左右兩座神人牽着龍的雕像,叫作”天王送子“,表現的是土家人普遍存在”望子成龍“心理 。右側牆上三幅壁畫,除中間一幅表現的是民族團結外,右邊一幅是反映土家先民生活的”毛古斯“。”毛古斯“就是稱之爲的稻穀神。民以食爲天,稻穀便與人的生存息息相關。對稻穀神的崇拜,反映了土家先民在農耕初期對生命存在的強烈意識。左邊一幅的兩個彪形大漢,環眼突睛,虎視眈眈,像似瞄着每個過往行人,那是土家語稱作的”努裏巴嘎“和”柯鬥毛人“,是土司城門樓的守護神。

土司城門樓高25米,寬12米,是棟純粹榫卯結構的木樓。高大壯觀、結構精良;佈局精巧合理。兩邊走馬轉角樓梯可盤旋至頂,層層相通相連。門樓門窗由200扇門,189塊鏤空雕花圖案組成,內容多爲戲文及民間傳奇故事。有趣的是,整座門樓還隱含着許多奇巧而又寓意雙關的數字,如門樓高4層、12根柱、24根樑。那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一年中的4季、12個月和24個節氣。還有門樓屋頂上數只蝙蝠拱托着一枚古錢的裝飾雕塑,它叫”福在眼前“。福就是借指蝙蝠,錢就是那枚銅錢了。真算是無字勝似有字,於無聲處說吉祥了。

二、風雨橋

這座仿古風雨橋,兩座橋亭聳立於橋廊之上,飛檐翹角,畫棟雕樑,十分精緻美觀。風雨橋多建於河流渡口之處,橋廊兩邊專設有欄杆和長坐板,以供肩挑背馱的商旅行人歇氣納涼、遮蔭避雨,因而稱”風雨橋。“這座風雨橋,雖無挑擔背力的行人過往,但卻是遊人歇息或休閒納涼、聊天、擺龍門陣或戀人幽會的絕好地方。

三、廩君廟

座落在遊船碼頭對面山上的是土家族十分崇尚的先祖廩君廟,廩君廟爲三層三進重檐廊柱式建築,坐西朝東,雄峙山腰,巍峨氣勢。緊傍廟宇,沿山壁繪有巨大長卷壁畫,壁畫記載了廩君一生的豪情壯舉,謂之”廩君開疆拓土勝蹟圖“。

巴人及其後裔土家族崇尚的廩君,還有段十分神奇而動人的傳說。相傳廩君是生活在長陽武洛鍾離山的巴姓人之子,名叫巴務相。鍾離山上有赤黑二穴,分別住着巴、樊、覃、相、鄭五姓人氏。巴姓住在赤穴,其餘四姓住在黑穴。蠻荒之初,沒有頭領。於是五姓人氏商定以投劍於石穴,投中者尊爲頭領。經比試,唯巴姓之子巴務相一劍投中,其餘四姓皆未投中。四姓不服氣,再次約定乘坐土船遊於江中,土船不沉的立爲頭領。比試結果,又是巴務相乘坐的土船不沉,其餘四姓的土船下水即沉。

四姓至此認爲這是天意,於是推舉巴務相作頭領,統領巴人。巴務相胸懷大志,嫌鍾離山狹小,決意要爲巴人另創基業。便率領五姓巴人,沿古稱爲夷水的清江而上,去開疆拓土。途中經過叫鹽陽地方,鹽陽有位專司熬鹽濟世的女神,愛慕巴務相超凡豪雄,以身相許要與巴務相結爲夫妻,並勸巴務相留居鹽陽。

巴務相雖感女神多情,但仍覺鹽陽不夠廣大。非巴人久留之地。堅持溯江而上繼續前進。女神無奈,便晚上前來陪宿,早上化成飛蟲與諸蟲同飛,遮天蔽日,令巴務相與衆巴人不辯南北西東,寸步難行。巴務相於焦慮中斷定是女神暗中阻撓,便乘女神陪宿之機割下自己一綹頭髮,作爲信物贈與女神。女神即將頭髮繫於項間。待次日諸蟲再飛之時,巴務相瞄準繫有頭髮的飛蟲,挽弓搭箭,將化爲飛蟲的女神射落,天開明朗。巴務相便繼續率巴人前行,直到古稱夷城的恩施地方,巴務相覺得夷城地方廣闊,便留住下來,建立了巴國。巴人由此便從以漁獵爲生的原始落後生活方式轉爲了較先進的農耕生活。

巴務相心願已了,便坐化昇天,死後化爲白虎。衆巴人爲緬懷巴務相功德,建廩君祠立像祭祀,同時也感女神熬鹽濟世之恩,便也塑女神像陪於廩君之側,稱巴務相爲廩君,稱女神爲德濟娘娘,春秋餉祭,四時煙火不絕。從此,廩君即成了巴人及巴人後裔土家族世代尊奉的生命之神。

四、土司校場

土司校場,也稱射圃,是土司兵丁操防習武的地方,除置有一般刀槍劍戟外,還設有赤腳攀登的苗族刀梯、箭垛(靶)、桑木弓、爬竿和練習膂力的石磨、石鎖等。

篇十六:湖北省導遊詞講解

遊客朋友們: 你們好!歡迎各大家來到神奇的太乙洞遊玩參觀,我是你們的導遊員,很高興能爲各位的提供服務。太乙洞,這個地方位於咸寧市溫泉辦事處以南5公里的石烏山內,據考證,它形成距今已經有360萬年了,傳說是太乙真人爲民造福而掘鑿而成的。裏面洞長2000米,最高處有20米,最寬處30米,大小支洞5個之多,自然景觀多達48處。各位別看太乙洞洞口貌不驚人,裏面卻別有洞天,洞內長廊曲折,萬堂寬敞,鍾乳倒懸,石筍林立,彩燈映趣,更爲神奇的是洞伴着溪,溪連着湖,湖牽着洞,洞中有巖,皆不相同,不信哪?

那就請各位跟着我的腳步親身體驗一番,讓我們眼見爲實!這矗立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太乙神像,它與其它神像有所不同,它不僅有人的外貌特徵,而且還頭戴道巾,身披道袍,雙手拱起,長袖下垂。四目正對前方洞口,炯炯有神,其心寬體胖超凡脫俗的形象令人肅然起敬!請大家順着我手電筒照射的方向看去,發現沒有?

這尊神像最突出的部分還是其高挺的鼻樑,大家心裏肯定會懷疑:這是不是經過人工雕琢之後才那麼惟妙惟肖、那麼帥氣呢?其實不是的,它的的確確是源自天然,如假包換,朋友們知道東方人的鼻樑不高,那它又是怎麼擁有這西方人的輪廓呢?那是由於神像上方的水滴成兩行下滴正好打在了它兩側的鼻翼上,日積月累就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曾有許多遊客跟我說起,他們很羨慕太乙真人的鼻樑,尤其是當他們知道隨時間的推移,它的鼻樑還會更突出跟高大時。其實,這尊神像的奇妙之處,還在於它的臉部,它的臉冬天呈白色,到了春天就變成了黑色。

這是不是有點像川劇的變臉?又或者是變色龍本身的保護色呀?只可惜這其中的奧祕至今仍未揭開。這尊神像,也就是以太易真人名字命名的太乙洞的來歷還有一段而人尋味的傳說:相傳,有一次,太乙真人和黃龍道人在玉虛觀中下棋,眼看太乙真人技不如人就要輸了,此時,有隻烏鴉自作聰明,拉屎在棋盤上,讓太乙真人誤認爲那是棋子,棋局因此活了,最後還以半子之優險勝黃龍道人,可這事被當場揭穿。讓太乙真人在衆仙面前很沒面子,他非常生氣,爲了肅整門戶,就把烏鴉貶下凡間來。

不料這隻烏鴉心中怨恨太乙真人,不但不知道悔過,反而恩將仇報。到人間繼續作惡,化作一座高山把蔣家村--也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村南北的出水口堵死,造成了村裏南淹北旱的局面,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不但如此,後來蔣家村村民鑿洞排水,它還千方百計阻撓。太乙真人看到這個事情後,一怒之下除掉了作惡的烏鴉,但爲了防止別的妖魔再來破壞鑿洞,於是就在洞口留下自己的石像,專門鎮妖懲邪,所以我們看到神像的表情是十分嚴肅的。下面請大家隨我往裏走,請大家小心,別被這裏星羅棋佈的鐘乳石撞着頭了!

大家請看腳下,這座石橋的橋身形狀如同一隻烏龜,當然,這是人工雕琢的,不過,可別小瞧它,據說“跨過烏龜頭,不爲百事愁”,但您也不能踩它的頭,迷信說,踩了烏龜頭,下輩子就不能轉世投胎爲人,呵呵,看來要過這座橋還真不是那麼簡單吧。原本這橋下有淙淙的流水,但由於近年來咸寧地區乾旱,水已經沒有了,不過沒關係,我們雖然聽不到清脆的水流聲,但仍能感受到洞內的清涼氣息呀,過了橋我們一眼便可看到這高懸的編鐘,它雖不比隨州擂鼓墩出土的編鐘那麼宏大驚世駭俗,它也不能奏出悠揚的旋律,但其渾然天成,也堪稱一絕。

看過青戟直立,佛塵高懸,又悄悄繞過酣睡的大象,跪臥的犀牛和那張開大嘴想吃天鵝肉的癩哈蟆。我們就來到了一柱擎天石柱下,它高有3米,直徑約30釐米,形成於36萬年前,是由上下兩部分組成的,上部石鐘乳倒垂,下部石筍突兀,兩者若即若離,情趣盎然,有的遊客又會暗自揣側:它是怎麼形成的呢?鐘乳石是溶洞中自洞頂下垂的一種碳酸鈣沉澱物,當含有碳酸鈣的水從洞頂往下滴時,因水分蒸發和二氧化碳溢出,使水中的碳酸鈣沉澱下來。

並從上而下增長便形成了鐘乳石,石筍也是一種碳酸鈣沉澱下來的,但它的沉積過程恰恰與鐘乳石相反,它是水滴到洞底自下而上增長而長,當它們兩者相連便成了石柱,有部科教片《石灰央》講的就是這類物質,細心的朋友可以發現這鐘乳石和石筍中間有一道縫隙,這表明它們並未完全銜接在一起。據地質部門考證推測,大約百年後,這兩部分纔會完全接合。

若你不信,就請那時再來見證它們的合攏吧。 沿着小道再往前走我們就能看到一個巨大的石鼓,它可不象我們剛纔看到的那敲不響的編鐘,它不僅敲得響,只要你敲擊不同的部位就會發出不同的聲響。大家想知道原因麼?因爲它是由石灰構成的,且厚度不一樣,所以,在不同的部位就有不同的響聲。神話傳說說這可是當年姜太公擂鼓點將時用的,您也來當一回姜太公吧。各位”姜太公”,請看我們前面五步遠的地方的那口泉。那口泉名字叫聰明泉,據說是當年惡烏鴉作亂時蔣家村的蔣公祖帶領村民鑿洞時,由於岩石硬,洞內空氣稀薄,挖洞的村民又累又悶,致使工程無法進行。太乙真人知道此情形後,託夢給蔣公祖,告訴他在洞內的高處有口泉,喝

了能沁人心脾,能令人幹勁倍增,於是第二天他們就去喝了那泉水,喝了後,果然如夢中太乙真人所說。所以,他們便把這泉叫做“聰明泉”。當然,這些都只是傳說。這口泉水的神奇之處一是這聰明泉內的水量常年不變,水池兩邊地勢都比中間低,而且絲毫不受季節的影響,不管是春洪爆發而是冬旱無雨,池水始終不變,即不溢出也不會乾涸。而且水溫冬暖夏涼。二是其水質優良,這是天然礦泉,含有豐富的鍶、氮、鐵、鈣等多種人體必需的元素,能生智、健身、美容、抗癌。

這可是深山神水哦,大家趕快行動吧!飲泉水並非多多益善,要是喝到聰明“絕頂”就不好了。您想啊,誰會喝了這聰明泉水後,就變成“禿子”? 好了,喝過聰明泉水,我們自然都變得更聰明瞭,那就請大家看看,這像什麼?有人說這像條鯨魚附在石壁上,後面是魚尾,前面是魚嘴,又有人說它像中山艦,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個人認爲它就像泰坦尼克號撞擊冰山時那觸目驚心的一刻,您覺得呢?參觀溶洞,就需要您充分發揮想象,正所謂不想不像,越想越像,我提議,請大家隨我一起閉目想象二分鐘? 我們登上通天梯,跨過幸福門,穿越時空隧道就來到了珍珠塔前,相比西安的大雁塔,杭州的六合塔,像這們“白珍珠”做成的列寧主義塔還是比較少見的,大家可以摸一下,它表面凹凸不平,那是水滴劃過的痕跡,還有很多水滴凝結在上面,就像串串珍珠,傳說這原本是南海龍王的珍珠塔,是當年太乙真人鎮壓作惡多端的鱷魚精的。所以,這邊可以算作是太乙真人又一鎮洞之寶了。

走過了羣石林立的太乙洞,聽了充滿傳奇色彩的神話故事,不知道您有沒有一種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再看忘不掉的感覺呀?我們不得不爲大自然的鬼斧神功所折服,下面請大家休息一會,稍候我們一起去太乙觀看看。朋友們,從平坦走向曲折,從陽光走向黑暗,從夢想走向凡間,我們從現代收集遠古的呼喚,看石頭妙趣橫生,捕捉它們無言的訴說,我們在這遊覽過程中是否感受到歲月劃過生命的音樂,是否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置身於太憶洞口,大家可以爲這一美好的世界拍攝留念!

篇十七:導遊詞講解評分標準

導遊詞講解評分標準

一、語言(40分)

1、語音語調(10分)

(1)語音語調準確,詞語清晰,可得8~10分

(2)語音語調比較好,詞語清晰,錯誤不超過五處,可得4~6分;

(3)語音語調錯誤在6處以上在4分以下酌情給分。

2、語法(10分)

(1)語法準確可得8~10分

(2)語法比較準確,錯誤不超過4處,可得4~6分

(3)一般性語法錯誤在5處以上或有嚴重語法錯誤,在4分以下酌情給分

3、表達能力(滿分20分)

(1)語言流暢,詞彙豐富,表達準確生動,有較強的感染力,錯停、錯重複、顛倒之類錯誤不超過4處,可得18~20分

(2)語言比較流利,表達比較準確,錯停、錯重複、顛倒之類錯誤不超過8處,可得12~16分.

(3)表達能力差,錯停、錯重複、顛倒之類錯誤在9處以上,甚至語言混亂,含糊不清,在10分以下酌情給分。

二、景點講解(30分)

1、全面(10分)

(1) 講解內容全面,並且能夠突出重點,可得8~10分。

(2) 講解內容較全面,較突出重點,可得4~6分,

(3) 講解內容不全面,重點不突出,在4分以下酌情給分。

2、正確(10分)

(1) 講解內容正確,無錯誤,可得8~10分

(2) 講解內容較正確,錯誤不超過2處,可得4~6分

(3) 講解內容不正確,錯誤在3處以上,在4分以下酌情給分,

3、生動(10分)

(1)生動、有趣,能吸引人,可得8~10分

(2)平淡,不夠生動,可得4~6分

(3)枯燥,死記硬背,在4分以下酌情給分。

三、導遊規範和禮儀(10分)

1、儀容儀表(3分)

(1) 整潔得體、自然大方,適合導遊服務工作,可得2~3分。

(2) 較整潔得體,自然大方,基本適合導遊服務工作,可得1~2分

(3) 不注意儀容儀表,不符合導遊服務工作要求,不給分。

2、禮節禮貌(2分)

(1) 禮節適當,有禮貌,可得1~2分

(2) 有個別疏漏,可得1分。

(3) 禮節不當,禮貌欠缺,不給分。

3、導遊規範

四、回答問題

評分標準(滿分20分)

(一)、總的原則

1、熟悉導遊服務常見問題的處理方法,正確處理問題,可得15-20分。

2、基本熟悉導遊服務常見問題的處理方法,處理問題時有非原則性錯誤1-2處,可得10-15分。

3、不熟悉導遊服務常見問題的'處理方法,處理問題時有原則性錯誤,或非原則性錯誤達3處以上,在15分以下酌情給分。

(二)、分項給分(每項2分,共10項,共20分)

1、禮節適當,有禮貌;

2、語音語調準確,詞語清晰;

3、語法準確,語言流暢;

4、詞彙豐富,表達準確生動,有較強的感染力;

5、能準確迅速理解考評人員的提問,反應較快;

6、講解內容全面,能突出重點;

7、講解內容正確,無錯誤;

8、講解內容生動有趣,能吸引人;

9、熟悉服務規程,服務工作規範;

10、熟悉導遊服務常見問題的處理方法,正確處理問題。

篇十八:華清池導遊詞講解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華清池參觀,我是導遊xx,很高興能爲大家服務。華清池是我省僅有的三處五A級景區之一,曾是皇家園林,那裏山美、水美,美女楊玉環與唐玄宗流傳了千年的感情故事更美。

遊覽之前我先給大家簡介一下華清池。

華清池,位於陝西省臨潼區驪山北麓華清宮的故址,西距西安30公里,東與秦始皇兵馬桶相毗鄰,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大家請看前方山巒,由於從遠處看,尤如一匹青蒼色的駿馬,因此得名“驪山”。“周幽王峯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值千金”的典故就出自那裏。每當夕陽西下,驪山在斜陽的影子中,好像披上了豔麗的紅裝。“入暮晴霞紅一片,疑是烽火自西來”,令人誤以爲當年烽火還在燃燒,故有“驪山晚照”之稱,是關中八景之一。

華清池是歷代帝王遊幸之地,相傳周幽王曾在那裏修建驪宮。秦始皇時,以石築室爲宇,改名‘驪山湯’。漢武帝時,在秦湯基礎上休修葺擴建爲離宮。隋文帝重加修飾,“列植松柏數千株”。唐太宗詔令在那裏營建宮殿樓閣,取名“湯泉宮”,後高宗改名“溫泉宮”。

唐玄宗時再次擴建,並正式定名華清宮。這天的華清池是在清代基礎上經多次修繕擴建及發掘復原唐遺址後構成的,佔地85560平方米,但也僅爲唐華清宮的十分之一,分爲東區、中區和西區。

好了,各位遊客,此刻我們一邊一向前走一欣賞。我們面前的這片碧波盪漾的水面叫做九龍湖,有5300平方米。何以“九龍”爲名呢?其實這個湖分成上下兩池,中有九龍長堤東西橫貫。堤壁間有八龍吐水,與大龍頭合爲九龍之數,體現了皇帝的九五之尊。

長堤西邊有座龍石舫,用小石拱橋相連,形似渡口。兩隻龍頭高高揚起,猶如一座華麗的龍舟,正欲破浪前行。與其相連的是九曲迴廊,好像龍身。九龍池的北岸,是九龍宮的主體建築“飛霜殿”。殿前各有一對石獅和石牛。登上飛霜殿的迴廊,東西眺望“沉香殿”、“宜春殿”,更覺飛霜殿的迴廊富麗堂皇,端莊大度。

此殿因相傳爲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寢殿而建。當冬天雪花飛舞時,獨此殿前雪爲霜,故名“飛霜殿”。此刻呢,那裏已經成爲了貴賓接待廳和休息室。在飛霜殿的背面牆上還有一副壁畫——《楊玉環奉詔溫泉宮》,描繪的是公元二十八年十月的一個夜晚,玄宗第一次召見楊玉環的場面。

說到那裏呢,大家就會想到唐玄宗與楊玉環的帶有杯具色彩的感情故事。楊貴妃,原名楊玉環,出生在陝西華陰,17歲便長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冊封爲他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

5年後,由於唐玄宗的愛妃武惠妃病逝,後宮三千粉黛無一人令唐玄宗中意,他便下令在溫泉宮召見楊玉環,這樣便拉開了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感情羅曼史的序幕。公元745年,唐玄宗將楊玉環爲貴妃,當時玄宗已經61歲,而貴妃才27歲,冊封后的第二年,在擴建溫泉宮時,專爲楊貴妃修建了“海棠湯”,真可謂“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在驪山的長生殿裏,農曆七月七日兩人發下了“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的感情誓言,直到安史之亂,玄宗攜楊貴妃逃至馬嵬坡前,將士相逼,玄宗纔不得不賜死楊貴妃,當時,貴妃年僅38歲。據史載,天寶年間,也就是公元742年至756年的14年間,唐玄宗偕楊貴妃駕臨華清宮達43次之多,可見華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楊貴妃的“長恨歌”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剛纔我們提到了,唐玄宗和楊貴妃每年秋冬來到華清池,是爲了享受溫泉沐浴的。那麼,我們此刻就去看看一千多年前的皇家浴池吧。

唐華清宮背靠驪山,面向渭水,倚驪峯山勢構築,規模宏大,建築壯麗,樓臺宮殿,遍佈驪山上下。正如白居易詩中所說:“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唐華清宮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構築成一個龐大的宮殿建築羣,主要殿舍以溫泉爲中心。那裏保存着5座從地下挖掘出來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首先,我們進入的是海棠湯。此湯因平面像一朵盛開的海棠花而得名,又稱貴妃湯,是專供楊貴妃沐浴的。該池東西長3。6米,南北寬2。9米,池壁由墨玉青石拼砌而成,湯池分上下兩層,爲臺式結構,上層可扶可坐。整個湯池既體現了對稱、協調、平衡的傳統美學思想,又貼合人體行爲科學。

在池子的中間,是一個進水口,出土時有一個漢白玉雕刻的蓮花底座,這蓮花底座,上方接有蓮花噴頭,下方接通陶水管,與溫泉水相通,因自然壓力使泉水從噴頭中噴出,這與這天的沐浴可謂是大徑相同。貴妃就在此沐浴了近八個春秋,白居易《長恨歌》中這樣寫道:“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就形象的描繪了貴妃出浴時的柔媚風姿。

接下來我們進入的是蓮花湯,又名“御湯九龍殿”,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御用湯池。湯池下方爲八邊形,東西長10。6米,南北寬6米,池中有兩個進水孔,並安有雙蓮花底座,它充分顯示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唯我獨尊的威勢。據《明皇雜錄》記載,安祿山爲取悅唐玄宗,命人用范陽上等白玉雕刻成魚、龍、飛雁以及雙蓮底座放於池中,供玄宗使用,但是有一次,玄宗剛下水,隨着水波的浮動,覺得池中的雕像彷彿活了一般,着實把玄宗嚇了一跳,於是一怒之下,命人重新打磨砌器,唯獨留下了這雙蓮花底座。

此刻我們進入的是星辰湯,這個湯池是專供唐太宗李世民沐浴的。據考證,該池下方還有西周和秦的湯池遺址,原先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就已經在那裏修池沐浴了,只是沒有修建殿宇,晚上人們在那裏沐浴,能夠仰望天上的星辰,所以取名星辰湯。當然,這只是名字由來的其中一個說法,還有其他的說法,在此我就不一一列舉了。西南角的這座小殿宇名叫尚食湯,是供尚食局的官員沐浴的池子。而在南北兩排殿宇間的空曠處,還夾有一個用石欄圍住的用青磚石鋪砌的長方形浴池,它是供太子沐浴的太子湯。

華清池不僅僅在中國古代史上享有盛名,中國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也發生在那裏。我們此刻就來看一看西安事變的舊址——環園。

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也叫“雙十二事變”。蔣介石被迫理解停戰議和、聯共抗日、釋放政治犯等條件。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發動的西安事變以及中國共產黨促成的這次事變的和平解決,對推動國共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

此刻請大家隨我繼續前行,下方我們將要參觀的是五間廳,它是西安事變的重要遺址。大家請看,這一字排開的八間房,西邊的這五間叫做五間廳,而東邊的拿三間叫做三間廳,這些都是清代建築。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慈禧太后西逃至此,曾住在那裏。

1936年10月12月,蔣介石先後兩次到陝西來,都住在五間廳,並在五間廳內召見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位將軍,要求張、楊二人消滅陝北紅軍,以實施其“攘外必先安內”的剿共計劃。然而,張、楊兩位將軍在全國一致要求抗日的呼聲下,默契合作,與12月12日發動兵諫,扣押了蔣介石。

當日凌晨6時,一聲嘹亮的槍響劃破了沉寂的夜空,蔣介石急忙從窗後翻出,逃至了驪山山腰間的一個石縫裏,也就是這天的兵諫亭那裏,後被張楊二人的士兵抓獲,爲了避免內戰,聯合抗日,中共中央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並應張楊兩位將軍電請,派周恩來率中央代表團前往西安,最後使蔣介石理解了張楊的“聯共抗日”主張。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構成和發展,開始了國共合作的新時期。

“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座高4米,寬2。5米的石亭,建於1946年3月,由胡宗南發起,黃埔軍校七分校全體士官募捐而成,當時名曰“民族復興亭”、“正氣亭”;解放後,該亭更名爲“捉蔣亭”;1986年12月在紀念“西安事變”50週年前夕,再次易名爲“兵諫亭”。

好了,這天我們華清池景區的講解就到那裏了,多謝大家!

篇十九:國子監導遊詞講解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到了北京東城區的國子監街, 國子監街,又名成賢街。這條街共有 4 座原汁原味的清代一間式彩繪木牌樓,是北京保留牌樓最多最完整的一條街。街道兩旁槐樹成行,濃廕庇日,槐花飄香。

然而今天我們要去的不是國子監,而是去拜訪一下我們的至聖先師——孔子, 那就是坐落在國子監東側的北京孔廟,孔廟就坐落在這條街的東端,廟,是古代爲祭祀聖賢逝者而設立的,寺廟的廟也通”奇妙”的妙,寓意妙法之地。孔廟也就是古代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地方了,讓我們開始我們的奇妙之旅吧。

北京孔廟於元大德十年(1306年)落成。根據封建社會中`左廟右學,的禮制,同年,在孔廟西側建國子監,又稱太學,供帝王“釋典先師”後`臨雍講學’。元末,孔廟荒廢。明永樂九年(1411年)重新整修,嘉靖九年(1530年),爲祭祀孔子五代先祖,增建祟聖祠。後經多次修繕維護保存至今。

北京孔廟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目前,除曲阜孔廟外,北京孔廟是我國規模最大,形制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文廟建築羣。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先師門,孔子被稱爲至聖先師,所以取名爲先師門,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單檐歇山頂,大家可以看到這邊的琉璃壁和下馬碑, 下馬碑是昔日皇家設立的諭令碑, “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駐轎下馬” 以示對皇帝、聖賢的恭敬。北京設立有下馬碑的地方有十多處,在皇城四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外,在紫禁城四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外等。

接下來讓我們進去看看吧,孔廟共南北三進院落,它以大成殿爲中心 ,東西建築對稱配列,沿中軸線由南至北有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門、崇聖祠正殿五座建築物。這裏呢就是第一進院落,大成門外,大家可以看到東邊有碑亭、宰牲亭、井亭、神廚, 西有碑亭、致齋所、神庫、並有持敬門與國子監相通。

東西兩側分列元明清三代的盡是題名碑198塊, 記載着五萬一千六百二十四名進士的姓名、籍貫以及他們的名次, 《進士題名碑》始於元代皇慶二年(1313年)開科取士後,進士題名於碑上,藉以顯宗耀祖。而明代又將碑上元代的刻名磨去,刻上明代進士的姓名。故現存元代進士碑僅有三塊,是康熙年間掘地時發現的。

明代77塊清代,118塊,三朝共計198塊題名碑。明清兩代舉行科考,其中不乏歷史上的有名之士。如於謙之名在西側後一排,東數第五座;袁崇煥之名在東側東數第三碑;林則徐之名在西側後二排西數第三碑。碑上題名之人,新中國成立後還健在的,只原民盟主席沈鈞儒一人。其名在西側前一排東數第一碑。 保衛北京的于謙,實施改革的張居正,心學領袖陽明先生,一代奸臣嚴嵩,戲劇大師湯顯祖,大詞人納蘭性德,風流才子紀曉嵐,湘軍統帥曾國藩,三代帝師翁同龢。等等。 接下來咱們去第二進院落看看吧。

《孟子》說:“孔子之謂集大成”,讚揚孔子思想集古聖賢之大成。 所以,後世君主爲孔子上尊號爲“大成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所以孔廟的主殿叫做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寓意九五之尊,黃琉璃筒瓦重檐廡殿頂,重檐廡殿頂是古代建築的最高等級,故宮金鑾殿的太和殿就是這種建築,殿前有御路,御路一般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御路上雕刻有祥雲,騰龍,寓意皇帝爲真命天子,然而,歷史上走過御路的除了皇帝以外還有太上皇,皇后大婚時和科舉考試殿試的金科三甲可以走一次。

大家看這邊的觸奸柏,這棵柏樹有600多歲了,關於這棵柏樹有個小故事,相傳明代奸相嚴嵩曾代嘉靖皇帝祭孔,因大成殿只有皇帝祭孔時才能進入,嚴嵩本應在殿外代爲祭祀,而囂張跋扈的嚴嵩卻硬要顯示自己的威風,感受一下做皇帝的滋味,當他路經這棵古柏樹下,突然狂風驟起,柏樹枝葉搖動,一個伸展出來的古柏枝杈刮掉了他的烏紗帽,嚴嵩嚇得倉皇逃走。後來他果然因子獲罪,被摘了烏紗帽,最後餓死街頭,不得善終。百姓因其平時專橫跋扈、作惡多端,都深受其苦,遂認爲是此古柏有靈性,能辨忠奸,故稱此樹爲“觸奸柏”或“辨奸柏”。

硯水湖在大院西側,實爲一口小古井,水質清甜甘冽。相傳如臣民喝了此井水,便有安心健神,求知若渴之功效。如果前來祭孔的仕子學人喝了“聖水”,就可精神振奮,文思煥發,落筆生花,取得科舉考試之佳績。由於該井形似一小硯臺,故乾隆帝特賜其”硯水湖“之美名。 但這個美麗的傳說至 今仍在民間廣爲流傳。現在每到大學聯考時,還有許多學生爲尋一口聖水而來到硯水湖邊。

大成殿內正中樑架上原懸掛着康熙御書的“萬世師表”匾額(現懸掛於大成殿外),按照“昭穆之制”和“左爲上尊”的慣例,“萬世師表”匾額居中(圖一),康熙之後清代皇帝御書匾額分居“萬世師表”匾額左右,兩側各四塊匾額。左側爲 :雍正的“生民未有”,嘉慶的“聖集大成”,咸豐的“德齊幬載”,光緒的“斯文在茲”;右側爲 :乾隆的“與天地參”,道光的“聖協時中”,同治的“聖神天縱”,宣統的“中和位育”。

除了匾額,殿內還懸掛兩副乾隆皇帝御書的楹聯 :“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齊家、治國、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 ;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門者,譬之宮牆。”1912 年清帝退位,民國建立。黎元洪任北洋政府大總統時爲消除清朝統治的影響,下令將大成殿內康熙至宣統九位清代皇帝御書的匾額全部摘下。民國六年 (1917 年) 黎元洪效仿舊制親筆題寫“道洽大同”匾額,懸掛在大成殿內孔子牌位上方正對大門處,也就是“萬世師表”匾額懸掛的位置。

“萬世師表”匾芯橫長約 450 釐米,縱寬約160 釐米,四周邊框寬約 40 釐米。木質,磁青底,正中爲“萬世師表”四個大金字,每字一米見方,右側爲“康熙甲子孟冬敬書”一豎排小金字,並鈐有“廣運之寶”滿漢文璽印。

1979 年首都博物館在北京孔廟成立,1983 年首都博物館準備恢復大成殿原貌,對外開放。其他八位皇帝御書的匾額都按照原位懸掛,只有康熙“萬世師表”匾額不知如何安放:如果放回原處,黎元洪“道洽大同”匾額就沒有位置 ;黎氏所書匾額懸掛於民國初年,見證了那段歷史,摘掉也不符合歷史。經過專家的商議,最後決定:黎元洪“道洽大同”匾 額不動,康熙“萬世師表”匾額移至大成殿外前檐高懸。因此在全國孔廟中出現了康熙“萬世師表”匾額懸掛在大成殿外的特例。

明代多次對大殿進行修繕,後來添加了崇聖祠,由此孔廟便構成了三進院落,讓我們走進崇聖門,去看看崇聖祠吧, 孔廟的第三進院落最具特色,由崇聖門、崇聖殿和東西配殿組成獨立完整的院落,與前二進院落分割明顯而又過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築部局上的巧妙構思。

這組建築稱爲崇聖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廟。建於明嘉靖九年(公元 1530 年),清乾隆二年(公元 1737 年)重修,並將灰瓦頂改爲綠琉璃瓦頂。崇聖殿又稱五代祠,面闊五間,進深七檁,殿前建有寬大的月臺,月臺三面建有垂帶踏步各十級。殿內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顏回、孔伋、曾參、孟軻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東西配殿坐落在磚石臺基上,面闊三間,進深五檁,單檐懸山頂,內奉程頤、程顥兄弟、張載、蔡沈、周敦頤、朱熹 6 位先儒之父。

篇二十:國子監導遊詞講解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DAVID。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爲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

北宋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參政”慶曆新政“,應天府書院升爲南京(今商丘)國子監學,與東京(今開封)、西京(今洛陽)的國子監並列爲北宋最高學府。

明朝時期行使雙京制,在南京和分別都設有國子監,設在南京的國子監被稱爲”南監“或”南雍“,而設在的國子監則被稱爲”北監“或”北雍“。南京國子監始建於東吳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樂年間,規模宏大,延袤十里,燈火相輝,盛況空前,當時鄰邦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嚮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南京國子監學習。國子監始建於元朝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

西周時期國家的最高學府稱爲”太學“,漢武帝設置”太學“也是承襲了傳授經典最高學府的功能。

永安元年(公元258年)東吳景帝孫休創建國學,設太學博士制度,詔立五經博士,爲建業太學之濫觴。

西晉晉武帝咸寧四年(278)初立國子學。這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學之外另立國子學之始。《晉書·卷二十四·職官志》記載:”咸寧四年(278),武帝初立國子學,定置國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義者,若散騎常侍、中書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試。“國子學限五品官以上貴族子弟方可入學。但國子學在西晉並不景氣,尤其是西晉末年以後,時興時廢。

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全國之後,建業太學中斷。

晉武帝死後,中原”八王之亂“,以王導、謝安爲首的大族,於307年簇擁着西晉皇族琅邪王司馬睿,倉促南渡至建鄴(史稱”永嘉南渡“),建立起偏安江左的東晉王朝,並在雞籠山下建立建康太學。

西晉末(313年),因爲晉愍帝的名字叫司馬鄴,爲了避他的名諱,又把建鄴縣改稱建康縣。

後宋、齊、樑、陳先後在建康建立太學。

劉宋時期,元嘉十五年(438),宋文帝召雷次至京師,令國子學開館於雞籠山,聚徒百人教授。

劉宋末年,祖沖之回到建康,擔任謁者僕射的祖。祖沖之花了較大的精力來研究機械製造,重造指南車,發明千里船、水碓磨等等,是我國南朝機械工程專業之最早肇始。祖沖之算出圓周率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相當於精確到小數第7位,簡化成3.1415926,成爲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

北齊改國子學稱之爲”國子寺“。隋平陳以後,實行江南地方的政策,摧毀六朝宮苑,漫天大火,燒炎千里,建康城全部被平毀,建康太學中斷。

隋開皇初年,決定國子寺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開皇十三年(593) 國子寺不再隸屬太常,成爲的教育管理機構,複名國子學。大業三年(607)改稱國子監,監內設祭酒一人,專門管理教育事業,屬下有主簿、錄事各一人,統領各官學,如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各官學的博士、助教、生員皆有定額。據《隋書·百官志下》記載:博士:”國子、太學、四門各五人,書、算各二人,“助教:”國子、太學、四門各五人,書、算各二人,“學生 :”國子一百四十人……“。國子學與太學並立,是專門經典的學校。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設國子學,學額300人,學生皆爲貴族子弟,教師24人。貞觀元年(627)唐將國子學改稱國子監,同時成爲的教育行政機構。監內設祭酒一人,爲最高教育行政長官。設丞一人,主簿一人,負責學生學習成績和學籍等具體事宜。唐代曾幾易國子監之名,曾改稱司成館、成均監,神龍元年(705) 又復其名。據《舊唐書·高本紀》載:”凡六學,皆隸於國子監。“所謂六學,即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

唐朝以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大時期。這一時期,蔣州又一次成爲南唐的都城。902年,楊行密被封爲吳王,以揚州爲國都,史稱”楊吳“。後來權臣徐溫了吳國的軍政。909年,徐溫兼任異州刺史,由他養子徐知誥具體負責軍政事務。937年,徐知誥代吳稱帝,定都金陵,並改金陵爲汗寧府,國號唐,史稱”南唐“。939年,徐知誥稱自己是唐明皇第六子永王的。南唐的宮城設在金陵城的中央,大體上位於今洪武一帶,設南唐金陵太學。

宋沿唐制,分設西京國子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京國子監(今河南省開封市),增轄武學。宋代國子監亦屢易其名,有時稱國子監,有時稱國子學,其職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作爲官學最高管理機構,二是生徒就學的最高學府。如北宋著名學者程頤曾任判西京國子監,胡瑗曾以直講名義兼判東京國子監。宋太端拱二年(989)曾改國子監爲國子學,淳化五年(994)又改國子學爲國子監,名稱反覆變化。招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入學,稱國子生或監生。宋初無定額,後200人爲限。但實際數量很少,故可插班補缺或旁聽。國子學設判監事總管學校,由直講教授經業和訓導德行。

北宋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參政”慶曆新政“,應天府書院升爲南京(今商丘)國子監學,與東京(今開封)、西京(今洛陽)的國子監並列爲北宋最高學府。范仲淹提出”精貢舉、擇官長“等十項主張,當時教育系統,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先行實施,一改當時崇尚辭賦的浮淺學風,重經義、重時務、重實際。

遼代的中央官學中亦設有國子學、中京國子學、東京國子學、西京國子學和南京國子學。其中除南京國子學外,其他均無可考。金代的國子學於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始創,詞賦、經義學生百人,限室、外戚親屬及諸功臣三品以上的兄弟或子孫入學。另外在金世大定十三年(1173)設有女真國子學,限金人子弟優秀者入學。

元代分設國子監管轄國子學。蒙古國子監管轄蒙古國子學,蒙古國子學於元世祖至元八年(1272)創立,入學資格限於隨朝蒙古、漢人百官等,學習內容主要是以蒙古文譯寫的《通鑑節要》,併兼習算術,學成考試,量才授官。回回國子監管轄回回國子學,回回國子學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90)創立。入學資格限於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學習內容以”亦思替非“文學爲主,目的是培養諸官衙譯史人才。元代又設有漢文國子學。所學課程有《孝經》、《國小》、《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以及《詩》、《書》、《禮記》、《周禮》、《春秋》、《易》等。

明朝國子監創於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時,即改應天府學爲國子學。後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於雞鳴山下,改學爲監,故稱國子監。

1306年,建元十年,國子監始建,初稱爲北平郡學,至今已有700年的歷史,是元、明、清三代的國家最高學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機構。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南京國子監學生已增加到8000多名。

1404年,永樂二年,北平郡學複稱國子監。永樂十八年(1420),明遷都,改國子監爲京師國子監,於是明代國學有南北兩監之分(亦稱南北兩雍)。

1422年,永樂二十年,達9900多人,盛況空前。當時鄰邦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嚮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國子監學習。但此種盛況爲時不久,正德以後日衰。

1650年,南京國子監改爲清江寧府學。

清因明之舊制,世祖始修葺國子監。據《清史稿·選舉志》記載:”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監爲太學。順治元年,置祭酒、司業及監丞、博士、助教、學正、學錄、典簿等官。設六堂爲講習之所,曰:率性、、、、崇志、廣業。一仍明舊“。乾隆年間,國子監祭酒仿宋名儒胡瑗蘇湖教法,分經義、治事二齋教學,”嚴立課程,誘備至“,力主經世致用,曾使國子監出現”師徒濟濟,皆奮自鏃礪,研求實學“的可嘉景象。但清朝末期日趨,使學校成爲科舉的附庸,監生多納粟入學,爲科名聲利而學,致於積重難返。

1902年,南京清江寧府學在四牌樓江寧府學基礎上建立三江師範學堂。

1905年12月6日(光緒三十一年),清末學制,設置學部,國子監裁廢,其教育行政功能併入學部,國子監的歷史便告結束。

1956年,國子監闢爲首都圖書館。

1998年,辟雍對外國子監。

2005年,首都圖書館遷出。

2006年,國子監和孔廟成立孔廟和國子監管理處。爲歷史文化類旅遊景區。

國子監坐落在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原名成賢街)15號,與孔廟和雍和宮相鄰。是全國重點文物單位,國家2景區,國子監街兩側槐蔭夾道,大街東西兩端和國子監大門兩側牌樓彩繪,是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國子監作爲古代中央大學,歷來倍受國家重視,多有修建,尤其經明永樂、正統年間分別進行的大規模修繕和清乾隆年間增建辟雍後,形成了今天的建築規模和格局,佔地面積爲2萬7千多平米。

主要景觀

國子監建築坐北朝南,中軸線依序爲集賢門、太學門、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敬一亭。主體建築兩側有”二廳六堂“、御碑亭、鐘鼓樓等,形成傳統的對稱格局。前院東側有敬持門與孔廟相通,構成”左廟右學“,是我國現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築。

國子監大門名集賢門。門內東西兩側有井亭。二門名太掌門,門內左爲鍾亭,右爲鼓亭。門北甬道中有一座琉璃牌坊,高大華美,三門四柱七座,是唯一一座專爲教育設立的琉璃牌坊。

牌坊正背兩面刻有”圜橋教澤“、”學海節觀“,均系乾隆御書。牌坊上覆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學重教的傳統。坊內左右爲黃琉璃瓦重檐碑亭。北爲主體建築辟雍。

集賢門

集賢門,國子監的大門,門內院子東西設有井亭,東側的持敬門與孔廟相通。

太學門

進入國子監的第二門,太學門。進入後就是國子監的第二進院落。裏面有琉璃牌坊,辟雍和彝倫堂。

琉璃牌坊

走過太學門,就是國子監二門內大型琉璃坊牌坊,他是唯一一座專門爲教育而設立的牌坊。正反兩面橫額均爲御題,是中國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徵。位於集賢門內,是三間四柱七樓廡殿頂式琉璃牌坊,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面額書”圜橋教澤“,陰面爲”學海節觀“,彩畫華美,是唯一不屬於的琉璃牌坊。

琉璃牌坊辟雍

琉璃牌坊辟雍,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是國子監的中心建築。建於中軸線中心一座圓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臺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攢尖頂殿宇。四面開門,設臺階六級。辟雍周圍環繞著長廊,四面架設精緻的小橋橫跨水池使殿宇與院落相通,這種建築形制象徵著天圓地方。乾隆之後,每逢新帝即位,都要來此做一次,稱爲“臨雍”,以示中央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六堂,是位於辟雍左右兩側的33間房,合稱爲六堂,分別爲:率性堂、堂、崇志堂、堂、堂、廣業堂,是貢生、監生們的教室。

彝倫堂

彝倫堂內的王碼學校彝倫堂,位於辟雍以北,元代名爲崇文閣,明代永樂年間予以重建並改名爲彝倫堂,早年曾是之處,興建辟雍之後,則改爲監內的藏書處。

敬一亭

敬一亭,位於在彝倫堂之後,是國子監的第三進院落。建於明嘉靖七年,設有祭酒廂房和司業廂房和七座御製聖諭碑,是國子監祭酒辦公的場所。

十三經刻石碑

共190座,原立於東西六堂,現珍藏於國子監與孔廟的夾道內。這些石經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 傳》、《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十三部,計63萬多字,爲我國僅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經刻石。我國石刻始於漢代,該部石經由蔣衡書寫刻於乾隆年間,故又有乾隆石經”之稱。

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稱“太學”“國學”。它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永樂,正統年間曾大規模修葺和擴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組皇家建築,形成現在的規制。國子監整體建築坐北朝南,爲三進院落,佔地面積二萬七千多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排列着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殿、彝倫堂、敬一亭。古代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稱爲“監生”。國子監不僅接納全國各族學生,還接待外國留學生,爲培養國內各民族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積極的作用。國子監主體建築經歷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國子監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建築風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

孔廟佔地22000平方米,有三進院落。中軸線上得建築依次爲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前院東面有碑亭、神廚、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齋所,並有持敬門與國子監相通。兩側排列着198通元、明、請三代進士題名碑,刻有51624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名次,是研究我國科舉制度的珍貴實物資料。大成門外有乾隆石鼓和與之有關的兩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築爲東西廡和13座御碑亭;後院崇聖祠成院,集合成孔廟完整的古建築羣體。

篇二十一:國子監導遊詞講解

各位遊客大家好,今天我要帶大家前去遊覽的是北京北二環邊上的孔廟和國子監,大家今天可以一睹這裏的風采,提前祝大家我的愉快!北京國子監坐落在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原名成賢街),與孔廟相鄰.國子監整體建築坐北朝南,中軸線上分佈着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敬一亭.東西兩側有四廳六堂,構成傳統的對稱格局,是我國現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築.北京孔廟主體建築都覆以黃色琉璃瓦,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築規制.

(先師門)

大家跟我走我現在看到的是先師門;又稱櫺星門是孔廟的大門,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單檐歇山頂,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築風格,先師門兩側連接廟宇的外圍牆,猶如一座城門.進入先師門,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門.大成門創建於元代,清代重修,面闊五間,進深九檁,單檐歇山頂.整座建築坐落在高大的磚石臺基上,中間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龍紋圖樣,五龍戲珠,栩栩如生.大成門前廊兩側擺放着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遊獵詩.這是清乾隆時仿周宣王時代的石鼓遺物刻制的大家想在這拍拍照吧.

大家跟緊我我現在到了第一進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籌備各項事宜的場所,其東側設有宰牲亭、井亭、神廚,用於祭孔三牲的宰殺、清洗和烹製.兩側有神庫、致齋所用於祭孔禮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備制.

第二進院落是孔廟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這裏便鐘鼓齊鳴,樂舞昇平,儀仗威嚴.大成殿是第二進院落的主體建築,也是整座孔廟的中心建築,是孔廟內最神聖的殿堂.大成殿始建於大德六年,後毀於戰火,明永樂九年(公元重建,清光緒三十二年將殿由7間擴建爲9間.殿內金磚鋪地,內頂施團龍井口天花,其規制是最高建築等級,堪與故宮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木牌位,神位兩邊設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設尊、爵、卣、籩、豆等祭器均爲清乾隆時的御製真品.大殿內外高懸清康熙至宣統9位皇帝的御匾,均是皇帝親書的對孔子的四字讚語,是珍貴的文物.

孔廟的第三進院落最具特色,由崇聖門、崇聖殿和東西配殿組成獨立完整的院落,與前二進院落分割明顯而又過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築部局上的巧妙構思.這組建築稱爲崇聖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廟.建於明嘉靖九年,清乾隆二年重修,並將灰瓦頂改爲綠琉璃瓦頂.崇聖殿又稱五代祠,面闊五間,進深七檁,殿前建有寬大的月臺,月臺三面建有垂帶踏步各十級.殿內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顏回、孔伋、曾參、孟軻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東西配殿坐落在磚石臺基上,面闊三間,進深五檁,單檐懸山頂,內奉程頤、程顥兄弟、張載、蔡沈、周敦頤、朱熹6位先儒之父.

三進院落及其建築有明確的建築等級差別和功能區域劃分,和諧統一地組成一整套皇家祭祀性建築羣落,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傑出代表.

大家休息好了麼,下一站是著名的學府國子監,大家跟緊我現在我來到的是集賢門是國子監的大門,門內院子東西設有井亭,東側的持敬門與孔廟相通.進入國子監的第二門—太學門,就是國子監的第二進院落,裏面有琉璃牌坊,辟雍和彝倫堂.

現在大家跟我我待會我爲大家介紹一下辟雍和彝倫堂,現在跟我慢慢走進太學門,前方就是國子監二門內大型琉璃坊牌坊,它是北京唯一一座專門爲教育而設立的牌坊.正反兩面橫額均爲皇帝御題,是中國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徵.位於集賢門內,是三間四柱七樓廡殿頂式琉璃牌坊,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面額書“圜橋教澤”,陰面爲“學海節觀”,彩畫華美,是北京唯一不屬於寺院的琉璃牌坊

現在我爲大家講解國子監的辟雍,它是國子監的中心建築,建於中軸線中心一座圓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臺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攢尖頂殿宇.四面開門,設臺階六級.辟雍周圍環繞著長廊,四面架設精緻的小橋橫跨水池使殿宇與院落相通,這種建築形制象徵着天圓地方.乾隆皇帝之後,每逢新帝即位,都要來此做一次講學,以示中央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重視.

左邊是六堂,它是位於辟雍左右兩側的33間房,合稱爲六堂,分別爲:率性堂、誠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義堂、廣業堂,是貢生、監生們的教室.現在我問看一下右邊的彝倫堂,它位於辟雍大殿以北,元代名爲崇文閣,明代永樂年間予以重建並改名爲彝倫堂,早年曾是皇帝講學之處,興建辟雍之後,則改爲監內的藏書處.現在大家跟我往後面走,後面就是敬一亭,它位於在彝倫堂之後,是國子監的第三進院落.建於明嘉靖七年,設有祭酒廂房和司業廂房和七座御製聖諭碑,是國子監祭酒辦公的場所.大家看我手指的方向,在孔廟與國子監之間的夾道內,有一處由189座高大石碑組成的碑林.石碑上篆刻着儒家經典:《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孟子》、《爾雅》.這部石經的藍本是雍正年間的江蘇金壇貢生蔣衡歷時12年手書而成.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下旨刻石立碑.全部石經共計63萬餘字,規模宏大,楷法工整,內容的準確性和刻制的精美度都優於西安的“開成石經”,而在規模上也是僅次於西安碑林的全國第二大碑林.相傳乾隆命和珅、王傑爲總裁,彭元瑞、劉墉爲副總裁來考訂經稿.彭元瑞以宋元善本十三經核訂蔣衡手書的經稿,並把俗體字均改爲古體字,使經文更加完善規範,古意大增,受到乾隆讚賞,被授以太子太保銜.這使和珅嫉恨非凡,權傾朝野的他命人在一夜之間挖去石碑上全部改過的古體字.直到和珅垮臺後,古體字跡才得以重新修復,至今碑面上還有一塊塊挖補的痕跡

篇二十二:莫高窟導遊詞講解

大家看前邊有綠色的地主就是莫高窟,它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峯,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佈崖面,每個洞窟裏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現存的洞窟中有壁畫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餘身,最大塑像主, 30多米,最大壁畫約50平方米。

這些壁畫、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從4世紀到14世紀上下延續千年的不同時代的社會、生產、生活、交通、建築、藝術、音樂、舞蹈、民情風俗、宗教信仰、思想變化、民族關係、中外交往等情況。在我國三大石窟中,莫高窟是開鑿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羣。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貴的價值。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

現在我進入洞窟參觀,首先我們去參觀有名有“藏經洞”。這個洞窟位於系統工程號洞窟甬道的北側,編號爲17窟,洞窟原是晚唐時期河西都僧統洪的“影窟”,有碑文載這一事實。1900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錄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祕百多年的“藏經洞”,這些珍貴無比的文物終於重見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敗加之王圓錄的愚昧,使這些珍貴的文物遭到了帝國主義分子的肆無忌憚的掠奪和盜劫。1905年沙皇俄國的奧勃魯切夫來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爲誘餌,騙取了一批文物。

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僅用數十塊馬蹄銀,劫取了約一萬多卷,同時還有佛教繡品和佛畫五百多幅,現藏於大英博物館;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盜走文物六千多卷,現在藏於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1911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盜走約九百餘卷。直到1910年清政府纔將被劫餘的文物運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圖書館。在運輸途中及運到北京後不少文物被偷、損壞、遺失,是中國考古史上一次難以估量的損失。“藏經洞”發現的這些文書內容包括宗教經典和多種文字寫的世欲文書,它涉及到許多學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資料,經過國內外學者幾十年的研究、開拓出一門全新熱門的學科--敦煌學。

那麼藏經洞是什麼時候、爲何密封的呢?一說是:十一世紀初,西夏侵入敦敦煌時爲了保護經典而藏;一說是:不用但又不能丟棄的神聖經典存放;再一說是:爲了防止伊斯蘭教徒破壞而藏。後來收藏了這些經典的僧侶,逃的逃了,還俗的還俗了,死的死了。直到本世紀初發現這個洞窟爲止,再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下面我帶大家去參觀328窟,這個洞窟的精彩所在爲塑像,在進入洞窟前,就彩塑的大致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下。莫高窟的彩塑有圓塑、浮塑、影塑等幾種形式。小的不足盈寸,最大的高34.5米,是世界第四大佛。一般的塑像都是用木頭搭架,上面纏上麥稈、穀草、蘆葦、麻絲等,然後用特製的粘塗塑,整形雕刻,最後上彩繪畫的。塑像主要有四大類:(1)佛像,包括釋迦、彌勒、藥師、阿彌陀以及三世佛、七世佛;(2)菩薩像,包括觀音、文殊、普賢及供養菩薩等;(3)弟子像,包括迦葉、阿難;(4)尊神像,包括天王、力士、羅漢等,另外還有一些鬼神、神獸等動物塑像。由於製作年代不同,風格也截然不同,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秀骨清像”、“曹衣出水”和唐代的“吳帶當風”等風格,充分地體現了當時的藝術巨匠超凡的想象和高超的思維。

塑像是石窟的主體,多爲1佛2菩薩的組合,前期的粗壯而逐漸演變到後期的清瘦。隋、唐以來出現了一鋪七身或九身的羣像,也出現了大的造像,如148窟和158窟的兩身長16米多的涅槃像、96窟高3405米的北大佛和130窟高26米的南大佛,都是一時期的作品,其藝術風格也趨向雍容華麗,特別是唐代的許多優秀作品,那注入的感情和技巧,給人的印象就像真實的生命體。

285窟是莫高窟西魏時期的代表洞窟,建築形式爲覆鬥頂方形禪窟,內有西魏大統四、五年,造像題記,是莫高窟最早的一個有記年的洞窟。

南壁禪窟上面繪有《五百強盜在佛因緣》故事,講的是:在古印度有五百人造反爲盜國王派軍隊捕獲,挖去雙眼,放逐山林,他們痛苦不堪,嚎啕大哭,呼喚佛的名號,佛聽到後,大發慈悲,用神通力使他們恢復光明,並現身說法,終於使五百強盜皈依佛門。畫面非常寫實,每個環節都作出細緻的描繪,這則故事對今人同樣教育意義,只要迷途知返,懸崖勒馬,還爲時不晚。

220窟是初唐開鑿的洞窟。這個洞窟南北兩壁面,原來被宋代的壁畫覆蓋,1948年已殘損的千佛畫被剝掉後,下面露出了初唐時代的壁畫,色彩如初,非常清新鮮麗,保存狀態極其完好,而且是非常精美的作品。南壁是根據《佛說阿彌陀經》繪畫的“阿彌陀淨土變”,中間是欄杆環圍的寶池,沙羅雙樹下的蓮花臺上坐着阿彌陀佛,以脅侍菩薩爲中心,諸菩薩、飛天、伎樂天等衆聖雲集,場面非常壯觀。寶池前有紅、綠、黑、白顏色的瓷磚鋪設的平臺,正面舞臺上樂師們在演奏各種樂器,平臺中央有兩個舞姬,在圓形的地毯上踏着音樂節奏立着腳尖跳舞,羽衣飄動,激烈歡快。英建築藝術主要指洞窟的形制。

石窟本身就是具有立體空間的建築。前期的洞窟以中心塔柱式爲主。所謂中心塔柱式既開鑿時就在洞窟的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上面開龕,龕內塑像;中期開鑿的洞窟相對較大,中心塔柱式被廟堂式即伏頭號代替,多數是在洞窟正面牆壁上開較大的佛龕,塑造多身塑像。

窟頂爲覆鬥式,天井彩繪精美的圖案,後期開鑿的洞窟都比較大,縱深二三十米,稱殿堂窟。洞窟中央高有佛壇,佛壇上面塑造多身較大的塑像。除此以外還有禪窟、大佛窟和涅磐窟。從洞窟建築形式的轉變和多樣化,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們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進,融化、成爲本民族的東西。另外莫高窟還保存着宋代木結構窟檐五座,以及散佈其周圍造型獨特的舍利塔十幾座。加上壁畫中彩繪的亭、臺、樓、閣、殿、寺院、城池、民居、茅巷、野店等等,構成了莫高窟無比豐富的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一部敦煌建築史。

篇二十三:瘦西湖導遊詞講解

各位遊客,非常歡迎到瘦西湖參觀遊覽。瘦西湖原名保障河,又名長春河。有文獻可翔實稽考爲《宋書》記載:“廣陵舊有高樓,湛之更加修整起風亭、吹臺、琴室、月觀,果竹繁茂,’花葯成行。”這是瘦西湖最早見於史書的記載。其規模最盛時期爲清乾隆年間。

由於康熙、乾隆兩朝皇帝的屢次南巡,揚州鹽商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勝境。湖上園林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譽,最盛時期有二十四景著稱於世。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橋爲大虹橋,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是一座紅欄木構橋樑,故名紅橋。後在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爲石橋,如臥虹于波,故改名爲“虹橋”。康熙年間王漁洋任揚州司理,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其中一首“虹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杆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最爲出名。

“長堤垂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入迷。”現在我們正在漫步的這段長堤叫 做長堤春柳,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是瘦西湖的春景。堤長一里多,東西兩側,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間成行。每當煙花三月之時,桃花盛開豔麗繽紛,柳絲婀娜起舞,似青煙綠霧,雨絲煙霧之中,漫步其間,確是遊人銷魂之處。這段長堤在園林藝術手法上,合理地運用了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在進入較 大的景區前,以長堤作爲過渡,漸漸拉開全園的“序幕”。

現在我們走到長堤的盡頭。首先看到的這座園叫做徐園。它是1915年於清桃花塢舊址改建的,爲祠祀原駐揚州的第二軍軍長徐寶山而建。園門形如滿月,門額上草書“徐園”二字是晚清著名書法家吉亮工題寫的。

園中聽鸝館過去是徐寶山的享堂,現爲遊人休息場所,取詩人杜甫:“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意。館內楠木罩隔,精刻松竹梅圖案,是揚州現存罩隔中的精品,體現了晚清揚州的木雕工藝。聽鸝館門口的兩口鐵鑊,是揚州的出土文物,據《鐵鑊碑》記載是南北朝蕭樑時代的鎮水之物。每隻鐵鑊重約3噸,由此可見當時揚州冶鐵-業的發達。

徐園雖名爲祠堂,實質是一座非常精巧的湖上園林,其中“春草池塘吟榭”爲客座,宜於客人小憩;“疏峯館”爲客廳,宜於宴請賓客;“冶春後社”爲詩社,宜於吟詠詩句。 繞過徐園,我們現在站在小虹橋上,大家頓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前面各位看到的就是瘦西湖比較開闊的景區,回過頭來再看徐園,就知道它是整個瘦西湖的屏障,這就像看戲一樣由序幕而進入高潮。

現在請大家轉過來往東看,前面這一景叫做“四橋煙雨”,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每當“山色空瀠雨亦奇”之際,領略的景緻是“四橋飛跨煙霧裏”。站在這座樓上大家可以看到南面有春波橋、大虹橋,北面有長春橋,西面有蓮花橋。可貴的是四座橋的形狀和色彩各不相同。這座樓通過對景手法把咫尺之內的不同橋景展現在遊客面前,同時又將湖上風光銜接起來,時放時收,有分有合,使每一個景區都呈現出不同的風韻。這裏得到乾隆皇帝特別賞識,詠詩作賦多篇,御筆親贈“趣園”。

過了小虹橋,我們就到了小金山了。有人說:杭州有西湖,揚州有瘦西湖,鎮江有金山,揚州有小金山。一個是“瘦”,一個是“小”,怎麼揚州人這麼謙虛,從等級上來說,似乎總是比別人差了一等呢?爲此,我們揚州國畫院的老院長李亞如撰寫了這樣一副對子:“借取西湖一角堪誇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這裏需要指出的是“瘦爲苗條,小得精巧。”揚州人的特點就是在摹仿他人的東西時能不落因襲,有自2獨到之處。實際上“小金山”是湖心最大的島嶼,俗稱小金山,實爲二十四景之一的“梅嶺春深”。現在的小金山是瘦西湖上建築最緊密的地方,瘦西湖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建

築“風亭、吹臺、琴室、月觀”,現在全部都集中在這個島上。小金山頂上的建築風亭是瘦西湖的至高點。它就是著名散文 家朱自清先生所說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頗得宜的地方。”風亭上面有一幅楹聯“風月無邊,到此胸懷何似;亭臺依舊,羨他煙水全收”。風亭這個名字就是取自於上下聯。第一個字而得名的。由此可見,站在小金山頂上所領略的景緻是非常美的,“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寬,曲折則妙。”這就是瘦西湖和小金山的妙處。

梅嶺春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左右利用開挖蓮花埂新河的土人工堆成的。據說當初推土成山時,犀堆屢塌,三年不成,督工也非常着急。一次睡夢中看見關帝帶領士兵打梅花樁,即將木樁幾個一組打入河心,然後堆土即可不塌。他猛然驚醒,立即按關帝所示去做,十天後果然堆成。

爲感謝關帝託夢,督工特在此建造了關帝廟。光緒年間重修時改關帝廟爲湖心律寺。後來有人將湖心律寺的山門拆除,題名小金山。關於“小金山”這個名字,有這樣一段傳說。當年揚州和鎮江的兩個和尚閒聊時,鎮江和尚賦詩說:“青水也厭揚州俗,多少峯巒不過江。”而揚州和尚不同意這種說法,於是兩人就下棋打賭,結果揚州和尚棋高一着,讓揚州鹽商將此景改名爲“小金山”,並在庭院中掛了這樣一幅對聯:“彈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帶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過江來”。只用了一個“小”字,就把“金山”引渡過來,變“揚州俗”爲“揚州雅”了。

現在庭院中大家看到的這塊石頭是宋代花石綱的遺物。古代運輸都是用船,編號計數十船爲一綱,這是用船運送花和石頭,所以稱之爲“花石綱”。北宋皇帝趙佶特別喜歡奇花異石,在他六十大壽之時,命人在京城開封建造萬壽山,這塊鐘乳石是廣西巖洞滴水形成的。在自南而北的運輸過程中,由於方臘起義,被遺落揚州。

篇二十四:紅旗渠導遊詞講解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相聚即是緣分!首先我代表我們河南青年旅行社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我是大家此次旅程的導遊員,大家能夠叫我小何或何導。下面呢,隆重的給大家介紹我們這位後腦勺最帥的司機——王師傅,王師傅擁有十幾年的駕齡,駕駛技術精湛,有他爲我們保駕護航,我們就能夠放下心來簡單遊玩了。這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既然我們上了同一輛車也算是一家人了。所以呢,在我們的旅途過程中,大家對我們的服務有什麼意見或要求請儘管提出來,我們都會盡心盡力去解決。在此,我預祝大家遊得盡興,玩得開心。

下面我把咱們這天的行程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我們此刻由鄭州出發,走京珠高速,途徑新鄉、鶴壁,就到達咱們這天的目的地——紅旗渠了。

朋友們,此刻圍繞在我們四周的是鄭州市區,我們來簡單認識一下鄭州:鄭州古屬豫州,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滅殷後封此地爲管國,東漢時此地成爲管城,此刻還有管城區的稱號,直到隋文帝三年,纔有鄭州的稱號,並沿用至今。1923年,京漢鐵路大罷工後,鄭州成爲“二七名城”。此刻城中還保存有二七紀念塔,是鄭州的標誌性建築。鄭州因良好的綠化和發達的商貿素有“綠城”和“商城”之稱。

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駛入新鄉原陽,原陽大米自不必說。有一首兒歌唱的是“玲瓏塔,塔玲瓏,玲瓏寶塔十三層”,這玲瓏塔就在原陽縣境內。大家可能明白外國有個比薩斜塔,但是大家肯定不明白中國也有個斜塔,那就是玲瓏塔。它與地面成七十七度夾角,登上塔身可南望黃河碧濤,北見太行山巒,東觀浩瀚雲海,西攬萬頃碧波,可謂妙趣橫生!

車過鶴壁,我們就進入了安陽境內。安陽是一個有着3000多年曆史的古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周易》的發祥地,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有文字和文物可考的長期穩定的都城。華夏禮貌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已發掘的最大青銅器——司母戊鼎在那裏出土問世。歷史上著名的文王演周易、婦好請纓、蘇秦拜相、西門豹治鄴、岳母刺字等故事都發生在那裏。同時被國際友人稱爲“世界第八大奇蹟”的三千里人工長河——紅旗渠也在那裏。

紅旗渠是上個世紀60年代安陽林縣人民在太行山上建成的大型“引漳入林”灌溉工程。林縣是個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貧困山區。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縣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決心,從1957年起,先後建成英雄渠、紅旗渠等水利工程,解決了大面積灌溉過程,其中以紅旗渠最爲壯觀。如今,紅旗渠已經做爲一種精神被廣爲學習。

紅旗渠位於安陽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濾山中,地勢險峻,工程宏偉。它不僅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爲林濾山自然風光增添了一大勝景,被中外遊人譽爲“人工天河”、“當代萬里長城”、“世界第八大奇蹟”。20世紀70年代初,紅旗渠工程竣工後,周恩來總理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蹟,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

一路走來一路聊,說話間我們已經到了景區的停車場。下車之前再次提醒大家:我們的旅遊車是藍白相間的宇通車,車牌號是豫A12345,我們的導遊旗是黃色的,我的手機號是12345654321。好了,朋友們,此刻就請您關好門窗,帶上您的隨身物品,隨我下車一齊去領略紅旗渠的神奇魅力吧!

篇二十五:莫高窟導遊詞講解

醒兒,這裏的寶物不要觸摸,否則後果自負。我們現在已經互相認識了,下來我們就言歸正傳,來講講敦煌莫高窟吧!

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敦煌莫高窟所珍藏藝術珍品是中外交流的瑰寶。人們都把莫高窟稱爲甘肅中的一顆明珠。 敦煌壁畫形象逼真,尤其是:“飛天”圖案,大家看,這就是我所說的“飛天”。還被唐朝人讚譽爲“天衣飛揚,滿壁風動”,成爲敦煌壁畫的象徵。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也是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主要體現在壁畫方面,是這裏的壁畫才讓莫高窟聞名遠揚的。現在大家把它的大概瞭解了嗎?我可要繼續講了!

大家快來看這裏吧!以學習的態度去看。外國旅遊者對莫高窟的評價是: “

篇二十六:瘦西湖導遊詞講解

各位遊客: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麼她爲什麼要定名爲“瘦西湖”呢?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頃的遊覽面積,6公里多的遊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後來改稱“瘦西湖”,是因爲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作爲正式名稱,名聞中外。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名聞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橋。這座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建於明崇份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爲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元年改建爲石橋。十五年後,巡鹽御史吉慶、普福、高恆相繼重建,並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爲“虹”,意思是橋如彩虹。現已改建爲7。6米寬的3孔低坡青石橋。虹橋在歷史上曾經名噪一時,乾隆皇帝遊揚州時也作詩讚賞虹橋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遊船到虹橋,見一乞丐手執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布袋,口中唸唸有詞,便門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紀曉嵐(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討爲生。乾隆聞聽下旨命令乞丐當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煙花風流在,一代天君過紅橋。錦帆徐牽碧鏡裏,落霞貧賤照天燒。”乾隆不得不感嘆:“揚州乞兒尚能作此詩,果然不愧爲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動詩興,出詩應和:“綠濃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裏過,平山迎面送春風。”今日大虹橋已成爲進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橋遠望,不僅可見湖水如帶,桃紅柳綠,畫航籤歌,更可見遠處小金山上的山亭,隱隱約約,似在招引我們,步入佳境。

各位遊客: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組恢宏建築,就是今日瘦西湖的南大門,她正敞開懷抱,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瘦西湖南大門像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門廳檐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揚州已故書法家孫龍父的手筆。門廳廊柱上一副檻聯這樣寫道:“天地本無私,春花秋月盡我留連,得閒便是主人,且莫間平泉草木;湖山倍多麗,傑閣幽亭憑誰點綴,到處別開生面,真不減清閟畫圖。”是晚清揚州詩人李逸休撰題,並由其女兒揚州著名書法家李聖和書寫的。有了這副祖聯,瘦西湖風光也更添了幾分滋力。幾年前,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那場重頭戲就是在這地拍攝的,讓我們像當年的元妃那樣登上掛揖蘭橈,透過珠簾繡幕,去縱情領略瘦西湖的風光吧!

【長堤春柳—小方亭—桃花塢】

各位遊客:步入大門,腳下一道長堤,逶迤北去。從虹橋直至徐園門前,是一條600米的長堤。東側是碧波盪漾的湖水,西側爲花圃,路的兩邊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沿途有五景,皆爲清初鹽商黃爲蒲所築。此景即稱“長堤春柳”。每當和煦春風吹到這裏時,那細細的柳絲就被染成嫩黃色,繼而吐出粒粒綠珠。春意盎然時,柳葉舒展了,桃花盛開了,湖上微風吹來,那柳絲們娜起舞,樹影婆婆,似青煙綠秀,漫步其間,怎不會令人人迷呢!這正如詩人陳其工所描寫的:“長堤春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人迷。”

春日踏訪柳堤是最有意趣的,漫步在這“問株楊柳間株桃”的長堤上,不知遊客們是否有心曠神怕的感受。堤雖長但並不顯得單調,請看前面堤畔的這座攢尖翹角式的四柱方亭,顯然是讓我們在此駐足,靜靜地揣摩欣賞這裏的景色。亭內面西的“長堤春柳”匾是清代進士揚州書法家陳重慶的手筆。聯題:“佳氣溢芳甸(趙孟頫句),宿雲檐野川(元好問句)。”爲揚州書畫家王板哉所書,登亭小想,使我們在領悟中又進入了新的意境。

堤邊的柳與別處是不同的,爲什麼呢?據說,當年隋場帝開挖運河時,翰林學士虞世基建議在河堤兩岸大量插柳,既可護堤,又可遮蔭。隋揚帝大喜,並親手先栽一株,又賜垂柳姓楊,所以外地的柳樹到了揚州就稱楊柳,“多情最是揚州柳”,所以楊柳成了揚州的市樹。

如果說“長堤春柳”似東風二月,以桃紅柳綠間植取勝,那麼挑花塢則以成片桃林,雲霞散彩的氣派見長,的確是:“花落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各位遊客:現在我們所在之處就叫桃花塢,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拍攝時。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在此處以錦囊收桃花豔骨,埋於一環淨土之中,當她邊舞邊歌“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依知是誰”時,連桃花雞的花瓣也籟籟飄落,似乎同情黛玉的不幸。

據野史記載,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曾在平山堂赴宴,席間以古人“飛紅”爲題,行令賦詩。到了某鹽商時,因才思枯竭,無以爲對,竟然說出“柳絮飛來片片紅”之句。金農爲之解圍,說是古人確有該詩,併爲之補全,詩說:“廿四橋邊廿四風,憑鬧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塢,柳絮飛來片片紅。”衆人明知是金農即席杜撰,但不得不佩服金農的才思敏捷。

篇二十七:紅旗渠導遊詞講解

朋友們,有一首歌曲您還記得嗎“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林縣人民多壯志,勢把山河重安排。”這首激昂雄壯的歌曲把我們引到了那艱苦創業的歲月。20世紀60年代,英雄的林縣人民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堅持和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巍巍太行山上,逢山鑿洞,遇溝架橋,一錘一釺,堅持苦幹十年,建成了盤繞林濾山長達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紅旗渠。

紅旗渠景區主要是以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華山之險、峨媚之雄、三峽之奇、黃山之秀爲一體的自然風光而開發建設的風景名勝區,它以妖嬈多姿的風采,向世人展示着獨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紅旗渠景區由分水苑、青年洞和絡絲潭三個景區組成。三景區各有特點,風調不同,內涵相連,相映成體。

朋友們,首先我們參觀分水苑景區,分水苑所在地分水嶺,原名墳頭嶺。後紅旗渠總乾渠在那裏分爲三條幹渠,所以改名爲分水嶺。

走進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軍萬馬戰太行巨型浮雕。浮雕以林州人民戰太行的羣體形象出現,用磅礴的氣勢勾勒出一幅改天換地的鬥天圖。其中,既有凌雲壯志的豪邁氣概,又有雄偉壯觀的戰鬥場面,站在浮雕前使人感到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整個浮雕分爲四個場面:第一個是林縣縣委發出引漳人林的動員號召;第二個是工程技術人員實地勘測;第三個是凌空除險;最後一個是千軍萬馬戰太行。在千軍萬馬戰太行浮雕右側,是紅旗渠主要工程壁畫,共有六幅。

好了,朋友們,接下來我們將去參觀青年洞景區。由分水苑景區乘車上行30公里,就到達青年洞景區了。那裏山高水險,紅旗渠懸掛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八米寬的紅旗渠從山中穿過,一派雄險秀麗的景色!因該洞有300多名青年建成,故得名“青年洞”。

“鷹咀山”是進入青年洞景區的第一景。在紅旗渠之上有段崖壁,書有“鷹咀山”三個大字。舉目靜觀,突出的山崖酷似一隻雄鷹聳立於紅旗渠之上,極目遠望,意欲展翅騰飛。看到雄鷹展翅,就不會忘記繼續發揚紅旗渠精神,繼續努力奮鬥,建設好我們的祖國。

神工鋪位於虎口崖下,是當年修渠民工住過的崖。由於當時修渠民工多達三四萬人,漳河沿岸村莊又少,修渠民工沒有住房,就住宿山崖,山崖住滿了,他們就搭蓆棚,打地洞。常年頂風冒雪,抗嚴寒戰酷暑,度過修建紅旗渠的艱苦歲月。他們不但毫無怨言,還在崖壁上留下了豪邁的誓言:“崖當房,石當牀,虎口崖下度時光,我爲後代創大業,不修成大渠不還鄉”。神工鋪就是當年修渠民工居住過的地方。

大家請隨我繼續參觀,從青年洞景區向西約1公里處就到了紅旗渠第三大景區——絡絲潭景區。關於絡絲潭景區還有一個美麗感人的傳說呢。絡絲潭,又名“相思潭”。相傳七仙女與董永分手後,日夜思夫而無法越過王母娘娘劃過的天河與情人相見,終日涕哭,淚似斷線珠串,天長日久,滴成這一深潭。遊覽完了相思潭,期望天下的少男少女們都能收穫一份幸福美滿的感情!

好了,各位朋友,紅旗渠的講解就到那裏了,下面是自由活動時間,兩個小時後我將在停車場恭候大家,謝謝大家的支持!

篇二十八:紅旗渠導遊詞講解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遠道而來,一路辛苦了,歡迎您來到林州市參觀遊覽。我是你們的導遊員xxx,大家能夠叫我小洪。這天我們要參觀的是——紅旗渠。

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此工程改變了林縣歷史上嚴重缺水的狀況,使當地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得到改善,促進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被世人稱之爲“人工天河”。1990年,林州開始開發紅旗渠景區,歷時十幾年,透過科學規劃,建成了分水苑、青年洞、絡(luo)絲潭三個景區,使昔日的荒草坡成爲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分水苑景區,當地原名墳頭嶺,由於紅旗渠總乾渠在那裏分爲三條幹渠,故改名爲分水嶺。走進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軍萬馬戰太行巨型浮雕。這組浮雕由安陽市園林設計室袁建國同志設計,長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個。浮雕以林州人民戰太行的羣體形象出現,用磅礴的氣勢勾勒出一幅改天換地的鬥天圖。整個浮雕分爲四個場面:1.林縣縣委發出引漳人林的動員號召;2.工程技術人員實地勘測;3、凌空除險;4、千軍萬馬戰太行。

在千軍萬馬戰太行浮雕右側,是紅旗渠主要工程壁畫,共有六幅。

第一幅是“紅旗渠源”。紅旗渠源頭位於山西省平順縣,是將漳河水引入紅旗渠的樞紐工程。1960年3月,承擔截流任務的林州人民,在無大型機械,又無先進技術的狀況下,以大無畏的革命氣概跳人冰涼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紅旗渠內。

第二幅是“青年洞”,關於青年洞的大致狀況我們在後面會給大家做詳細的講解。

第三幅是“空心壩”。該工程是以壩上過河水,壩中過渠水,解決了河水與渠水在一個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兩用壩,故稱空心壩。

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庫”。該水庫始建於1958年,既起到調節汛期洪峯,又可補充紅旗渠水源,此刻已被開發成“太行平湖”風景區。

第五幅是“桃園渡橋”。該橋是座三用渡橋,上面是公路,能夠行汽車;中間是涵洞,能夠流渠水;下面是河牀能夠過洪水。此刻爲了解決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裏鋪設了管道,把弓上水庫的水逆紅旗渠水引入市內,所以又成了四用橋。

第六幅是“紅英匯流”,描繪的是幾大主要工程匯合完成的輝煌景觀。

接下來我們將去參觀青年洞景區。由分水苑景區乘車上行30公里,就到達青年洞景區。那裏山高水險,紅旗渠懸掛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八米寬的紅旗渠從山中穿過,確實是一道雄險秀麗的風景!

“鷹咀山”是進入青年洞景區的第一景。在紅旗渠之上有段崖壁,書有“鷹咀山”三個大字。舉目靜觀,突出的山崖酷似一隻雄鷹聳立於紅旗渠之上,極目遠望,意欲展翅騰飛。看到雄鷹展翅,就不會忘記繼續發揚紅旗渠精神,繼續努力奮鬥,建設好我們的祖國。

此刻我們看到的就是虎口崖,山崖向外突出10餘米,崖勢險惡、高聳入雲。當時修建紅旗渠時,山崖上時有石頭掉下來砸傷修民工。爲了減少傷亡事故的發生,勇敢無私的除險隊長任羊成帶着他的夥伴們,腰繫大繩從山崖上飛蕩進入虎口,除掉險石,人們稱這種舉動叫“虎口拔牙”。

大家看崖下就是著名的神工鋪了,是當年修渠民工住過的地方。爲了早日完成這項巨大的工程,他們都甘願露宿山崖,爭取更多的時間施工;應對艱難的生存和施工條件,他們不但毫無怨言,還互相鼓勵,聽從指揮,以艱苦奮鬥的大無畏精神使得整個工程得以早日完成。該工程是紅旗渠總乾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紅旗渠最艱險的工程,是當年青年突擊隊員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以“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精神開鑿的。爲紀念青年們艱苦奮鬥的業績,紅旗渠工程指揮部將此洞命名爲“青年洞”,197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爲此工程親筆題寫了洞名。

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林州兒女依然持續着樂觀的情緒,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作爲精神支撐,完成了這一偉大歷史性工程。紅旗渠的修築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但是透過這天的遊覽,我想大家對整個偉大的工程必須有了更深瞭解,期望大家不要忘記當時艱苦的山中歲月,不要忘記那些偉大的修渠人。

好了,遊客朋友們,景點的講解到那裏就要結束了,在那裏,我要多謝大家的支持與配合,我想大家還意猶未盡吧,此刻請大家自由參觀遊覽,拍照留念。景區遊人較多,請注意物品安全,但是期望大家注意把握時間,我們一個小時後,在景區門口準時集合登車,車牌號是豫A86206,爲一輛藍色大巴車。祝大家玩的愉快,謝謝!

篇二十九:紅旗渠導遊詞講解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遠道而來,一路辛苦了!我是你們的導遊員xx,這天將由我來陪同大家一齊遊覽這座雄偉的紅旗渠。紅旗渠位於安陽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慮山中,地勢險峻,工程雄偉。它是林縣人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巍巍太行山上一錘一慳,堅持苦幹出來的一大水利工程勝景。被中外遊人譽爲“人工天河”,“當代萬里長城”20世紀70年代初,紅旗渠工程竣工後,周恩來總理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蹟,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其歷史地位可見一斑。

此刻我們已經來到了紅旗渠景區的大門口,首先我們參觀分水苑景區,分水苑所在地分水嶺,原名墳頭嶺。紅旗渠總乾渠在那裏分爲三條幹渠,改名爲分水嶺。走進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軍萬馬戰太行巨型浮雕。組這浮雕由安陽市園林設計室袁建國同志設計,長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個。浮雕以林州人民戰太行的羣體形象出現,用磅礴的氣勢勾勒出一幅改天換地的鬥天圖,既有凌雲壯志的豪邁氣概,又有雄偉壯觀的戰鬥場面,站在浮雕前使人感到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總乾渠分水閘樓頂高懸郭沫若親筆書寫的“紅旗渠”三個蒼勁有力的硃紅大字,在燦爛的陽光下熠熠生輝。

繞過分水閘,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紅旗渠紀念亭。這是1973年建成的仿古建築。紀念亭匾額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題寫。亭內懸掛着黨和國家領導人爲紅旗渠的題詞,紅旗渠通水和紅旗渠效益圖片;還有當年民工修渠時用過的工具及充飢吃的野菜標本。這些都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課堂。

由分水苑景區乘車上行30公里,我們就到達了青年洞景區。那裏山高水險,八米寬的紅旗渠懸掛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水山中穿過,一派雄險秀麗的景色。青年洞是紅旗渠總於渠的咽喉工程之一,洞長616米,高5米,寬6,2米,於1960年2月動工,當年10月因自然災害和國家經濟困難,總乾渠被迫停工。爲早日將漳河水引入林州,建渠幹部羣衆挑選了300名青年組成突擊隊,堅持繼續施工。當時每一天每人只有六兩糧,爲了填飽肚子,民工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撈河草充飢。很多人得了浮腫病,仍堅持戰鬥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終日挖山不止。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奮戰,最後在1961年7月15日將洞鑿通。爲紀念青年們艱苦奮鬥的業績,將此洞命名爲“青年洞”。197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爲此工程親筆題寫了洞名。

請大家隨我手指的方向看,在紅旗渠之上有段崖壁,寫有“鷹咀山”三個大字。因突出的山崖酷似一隻雄鷹聳立於紅旗渠之上,意欲展翅騰飛而得名。

此刻右手邊看到的崖體上的“山碑”二字,是《山碑》攝製組於1990年請前國家主席李先念題寫的片名。《山碑》是一部反映林縣人民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發展三部曲的電視片。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將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孫後代永遠不忘當年修建紅旗渠,改變乾旱缺水面貌的艱苦奮鬥歷程,激勵他們繼承和發揮紅旗渠精神。

好了,紅旗渠的講解到此結束,期望紅旗渠精神能成爲您以後做好一切工作的精神動力,並能發揚光大。謝謝!

篇三十:龍門石窟講解導遊詞

歡迎大家來到洛陽龍門石窟,現在我們就在龍門的入口,不要心急,我們立刻就進去領略裏面那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

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爲優秀的造型藝術。它們詳實描述了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峯。大家都知道龍門石窟已經被評爲世界文化遺產,相信大家都是爲了這個慕名而來。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中部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5公里處,龍門峽谷東西兩崖的峭壁間。因爲這裏東、西兩山對峙,伊水從中流過,看上去宛若門厥,所以又被稱爲“伊厥”,唐代以後,多稱其爲“龍門”。這裏地處交通要衝,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觀遊勝地。又因爲龍門石窟所在的巖體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所以古人選擇此處開鑿石窟。遠遠看過去,石窟安靜佇立在那裏,前面的湖面跟它挺有默契的,都是靜靜的。我們可以閉上眼睛感受一下,可能會感到從未有過的平靜。

龍門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爲“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公元471~477年,歷經400餘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龍門石窟南北長約1公里,現存石窟1300多個,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佛像97000餘尊。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

我們最先看到的是賓陽洞,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大概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這個洞窟前後用了24年才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面部清秀,神情自然,堪稱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傑作。主像座前刻有兩隻姿態雄健的石獅。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薩,菩薩像含笑凝眸,溫柔敦厚。洞中還雕刻着衆菩薩,弟子聽法的浮雕像,栩栩如生。窟頂飛天仙子的刻畫也十分傳神。

我們沿着棧道繼續前行,會經過珍珠泉、萬佛洞、藥方洞(內有許多濟世藥方)、蓮花洞等洞窟,其中又以蓮花洞爲特殊。蓮花洞是繼賓陽三洞之後開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頂雕有大型飛天環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此雕刻的非常精美,開鑿於北魏孝昌年間即公元526―528年前後,屬於北魏後期作品。據說,人大會堂的頂燈就是仿它而做。這裏除了大佛造型細膩外,最大的看點是南北它是龍門兩壁上方各有似爲“法華經”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個高度僅有2釐米左右。他們就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堅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細作,確實爲龍門一絕。

好了,我們現在前往奉先寺。它是龍門石窟的精華部分。或許你們曾經在電視上看過,現在讓我們走近它,親自感受一下它的魅力。走到這裏遠遠可以看到那邊人很多,我們還可以看到那裏有一尊大大的佛像,它是奉先寺那大佛,而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窟,代表了唐代石刻藝術的風格。它長寬各30餘米。整個奉先寺的雕塑羣是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看!這個就是遠處看到的盧舍那雕像。它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盧舍那佛像總高約17米,豐腴典雅,栩栩如生。她那智慧的雙眼,稍稍向下俯視,目光正好與朝拜者仰視的目光交匯,令人產生心靈上的震撼,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它的面容豐滿秀麗,雙目寧靜,微露笑意,形象莊嚴又不失睿智慈祥,被譽爲東方的“蒙娜麗莎”。一般說來,在佛學的教義裏,佛、菩薩均爲男性,而在龍門奉先寺的這尊主佛卻被女性化,傳說盧舍那大佛的形象就是按照武則天的容貌雕琢而成。相對雲崗石窟,看過龍門後我們都明顯感覺雲崗石窟佛像雕刻線條古樸粗獷,龍門則精緻細膩的多。奉先寺的天王造像肌肉突出,線條清晰,給人已孔武有力的感覺。我想大家都非常喜歡這裏。盡情地享受它的薰陶吧。當然,除了欣賞盧舍那佛像之外,我們也不能忽略旁邊的那些同樣令人震撼的雕像,就像這些,都同樣雕刻得十分傳神的。同樣能令人產生心靈上的震撼。

好,參觀完奉先寺,我們就到龍門石窟歷史最悠久的古陽洞。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時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陽洞中有很多佛龕造像,這些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中國書法史上的里程碑“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裏。“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體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歷來爲世人所推崇。《龍門二十品》是龍門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題記拓本,北魏書風的代表作。《始平公造像記》本是附屬於佛龕的題記,全稱爲《比丘慧成爲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刻於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北壁。題記由孟達撰文,朱義章楷書。此碑與其它諸碑不同之處是全碑用陽刻法,逐字界格,爲歷代石刻所僅見,在造像記中獨樹一幟。記文內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懷,兼爲往生者求福除災。清乾隆年間始被黃易發現,受到書壇重視,列入“龍門二十品”,此碑文方筆斬截,筆畫折處重頓方勒,結體扁方緊密,點劃厚重飽滿,鋒芒畢露,顯得雄峻非凡,被推爲魏碑方筆剛健風格的代表。

看完石窟最精華的部分,讓我們近距離接觸石窟,感受它的每一個細節。就像我們現在身處的這個洞,一進來就可以感受它濃厚的貴族色彩,是典型的皇家風格。像在這道牆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其實石窟的每一處都是古人非常重視的,不容馬虎。好了。大家就自主參觀一下石窟,到晚上我們還要欣賞石窟的夜景。相信大家一定很期待,讓我們吃完晚飯就一起來感受龍門石窟的夜景吧。

大家請看,石窟晚上看過去是不是跟白天看到的很不一樣?

是啊,晚上的石窟看起來是非常現代的,好像一座城堡,充滿了神祕感。進去裏面看,燈光照到佛像上面,像不像靈光?這些金色的燈光把佛像襯托得更有神聖感。不愧是中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好了,龍門石窟的參觀就到此結束了,相信大家跟我一樣充滿了感慨,覺得真是不枉此行。歡迎大家下次有機會再來感受一下石窟的魅力和震撼。謝謝。

篇三十一:龍門石窟講解導遊詞

大家都知道,我國有四大石刻藝術寶庫。它們分別爲甘肅敦煌得莫高窟,山西大同得雲岡石窟,甘肅天水得麥積山石窟,而另一個呢,就是我們今天要去參觀得龍門石窟了。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13公里處,行車約40分鐘,那裏不僅是著名得歷史名勝,而且是自然風光很迷人得地方。整個龍門石窟由兩山組成,一山爲香山,因古代得時候,山上長有一種含香味得植物而得名。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就長眠與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陽居住了18年之久,名號爲香山居士,逝世之後就葬在這座山得山腳下。另一座爲西山,也是我們今天參觀得主要景點。大多得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得。

相傳兩山本爲一座山,大禹治水時,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兩半,於是就成了兩座山,兩座山遠遠望去,就好像一個天然得門闕,中間又有一條伊河自南向北流過,故稱伊闕。可謂兩山對峙,伊水中流。龍門山色,自古就被喻爲洛陽八大景之首,是洛陽地區最好得風景區。自唐代以來,皇帝被喻爲真龍天子,凡是與皇帝有關得東西統統用龍來命名。比如皇帝穿得衣服叫龍袍,皇帝住得地方叫龍庭等等。那麼,位於皇宮龍庭南面得門,就得名龍門。我們常常說一句話:“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景點也是如此,不管多著名得景點,如果你不瞭解它,不懂得它得背景,歷史,意義,你就看不出個所以然來。甚至沒什麼好看得,僅僅只是到此一遊而已。但是如果你掌握這些情況以後,你就會覺得你所看得東西是非常有價值得,是值得一看得,所以,在看龍門前,我給大家詳細介紹一個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在北魏太和年間(447―499)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就在此營建,它不是一個朝代某一個時期興建而成得,而是陸續開鑿,經歷了衆多得朝代,相繼大規模營建得。開鑿時間長達400多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得歷史了,我們以前可能也看到很多景點,但那些大多都是明清或者後來重建得,而龍門石窟確實從1500年前遺留下來得。現有佛像十萬餘尊,佛窟,佛龕2100多個,碑刻題記3600多塊,洞內造像多爲唐代河北魏時期開鑿得、其中唐代佔三分之二,北魏佔三分之一,大家可能會問,朝代不同,我們要怎麼區分哪個朝代得呢?洞窟中雖然都是佛或菩薩,但它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跟當時得世俗相結合得,唐代呢,有一個衆所周知得審美觀點,就是以肥爲美,當時人們認爲胖纔是美,像唐代得武則天啊,楊貴妃楊玉環啊,她們都是除了漂亮以爲,都有一個共同得特徵,就是豐滿。所以,唐代得造像都有圓潤豐滿這樣一個特點。等一下到龍門石窟以後,大家可以找一下,臉龐,肩膀,身材渾厚,圓潤得那種就是唐代典型得造像,而北魏,則以瘦爲美,北魏造像得特別是:瘦骨清風。所以高高瘦瘦得,很清秀得那種就是北魏得造像。在這裏,我已經清楚得講過了,所以到了龍門以後呢,我要考一考大家,看看你們能否分得出唐代和北魏得造像。

龍門石窟是我國古代莫北人民智慧得結晶,藝術實踐得結果,堪稱我國雕刻藝術寶庫,爲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文化,佛教,雕刻,服飾提供了極爲豐富得資料,它是佛教流傳到我國後,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得典範。

那麼,千千萬萬佛像是何人所謂呢?他們又爲什麼要雕像造佛呢?事實上,絕大部分得洞窟都是皇帝爲自己營造得功德窟,龍門石窟大規模營建於北魏和唐代,那時佛教興盛,帝王將相們深信“輪迴報應”,“造佛得佛報”。於是他們不惜花費大量得人力,物力,財力,爲自己,父母,親朋好友營造公德窟,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統治者出於政治上得需要,利用佛教從思想意識上統治人民。通過開鑿擴大石窟來宣揚佛教。第三個原因,開鑿石窟得風尚是沿襲佛教發源地之一得古印度而來得。在中國北方,石窟得開鑿路線基本上是沿絲綢之路而來得。這也是佛教傳入中國得一跳主要路線。

篇三十二:龍門石窟講解導遊詞

洛陽,素稱“九朝古都”,但實際上先後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洛陽作爲都城,前後歷時1500年,是中國七大古都中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古都。

距市區13公里的龍門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這裏兩岸香山、龍門山對立,伊水中流,遠望就象天然的門闕一樣。因此自春秋戰國以來,這裏就獲得了一個形象化的稱謂“伊闕”。隋煬帝都洛陽,因宮城城門產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龍門”,“龍門”之名即延用至今。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刻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公里。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始營造,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模開鑿約四百餘年,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餘塊,佛塔70餘座,造像近11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爲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1961年確定龍門石窟爲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凌駕於佛教之上的宗教藝術,由於魏、唐兩代皇室的參與而形成了龍門石窟皇家風範的重要特色,許多窟龕或造象的興廢變遷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變化有着密切關係。

“龍門山色”自古即爲洛陽八景之首。北魏以來,這裏松柏蒼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爲有名。山腳處泉水汩汩,伊水碧波盪漾,唐代時行船往來,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形成了旖旎蔥蘢,。鍾靈毓秀的龍門山色。伊闕風光。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於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尤新。

潛溪寺朋友們,下面我們將參觀龍門石窟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潛溪寺。潛溪寺爲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內造像爲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主像阿彌陀佛居中而坐,身體各部比例勻稱,面容豐滿,胸部隆起,表情靜穆慈祥。兩側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體軀比例適中,豐滿敦厚,表情溫雅文靜,富於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藝術的長足發展。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合稱爲“西方三聖”,是佛教淨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又一個繁盛期。佛教學風在“破斥南北、禪義均弘”形勢下,南北佛教徒們不斷的交流和互相影響,完成了對以前各種佛教學說的概括和總結,從而使佛教中國化的趨向更加明顯,也使佛教造像藝術充滿了清新與活力。因此,在造像藝術上發生了不同於北魏時代造像風格的變化,潛溪寺中的'造像已揭開了盛唐那種豐腴、典雅的造像風格的序曲。

賓陽中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意義重大、比較徹底的漢化改革,歷史上稱爲“孝文改制”。由最高統治者實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對當時皇家貴族發願開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響。下面我們將參觀的賓陽中洞的造像風格和服飾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們,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三座洞窟合稱爲賓陽三洞。賓陽三洞因統一規劃、有計劃開鑿且並排佈局而得名。這三座洞窟從公元500年開鑿直到523年停工,歷時長達24年還未完工,史書記載用工多達80多萬。中間的爲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爲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開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從南向茲依次爲過去世燃燈佛、現在世佛釋迦牟尼和未來世佛彌勒佛。

賓陽中洞的窟頂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頂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蓮花,周邊是蓮花花瓣、水波紋和其它裝飾圖案,如同鮮豔美麗的地毯式樣子。這種形式使人很自然聯想起北方遊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釋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鮮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獷敦厚之風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區漢民族文化的成分和當時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風尚,形成了遷都洛陽後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藝術形式。主佛體態修長,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翹,表情溫和,神采飄逸。服飾已脫去了雲岡石窟中雙領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爲中原地區褒衣博帶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腸紋拖在基座前部,一層一層摺疊着。這種雕造風格迅速在全國流行開,成爲北魏時期佛教藝術中國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這種造像手法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許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龍門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門內前壁兩側下層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爲孝文帝及侍從禮佛圖,南爲文昭皇太后及嬪妃禮佛圖。這兩幅作品,精美絕倫,20世紀30年代被盜鑿而去,現分別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1978年,當人們拆除賓陽中洞的清代所建磚券門時,雕鑿於北魏時期造型鮮爲人知的天王造像顯現在人們面前。朋友們請看,當時在窟門過道兩壁上發現的就是三頭四臂的帝釋天王和四頭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賓陽中洞完成於六世紀中葉,它顯示了當時我國石窟藝術發展的高超水平。

伊闕佛龕之碑――李泰與賓陽南洞朋友們,我們現在所看的這塊大碑,名爲“伊闕佛龕之碑”,由唐太宗時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這通碑爲目前國內所見褚遂良楷書之最大者,字形奇偉秀美,是唐楷書法藝術的珍品。碑文主要記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爲其母文德皇后長孫氏死後做功德而開鑿,碑文中並有大量粉飾、美化李泰之語。因此,結合太宗末年李泰與太子李承乾爭奪太子位的史實可知,李泰借爲母親開窟造像做功德,實有獲得太宗好感,爲自已撈取政治資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說明的是,這通碑原應爲此魏所雕的賓陽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爲節省費用,竟就勢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篇三十三:講解導遊詞介紹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_____旅行社的導遊員,我姓____,在接下來的幾天當中,我將陪伴大家共同遊覽北京的名勝風景,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能夠是您對北京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同時也希望您能對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好,現在我們就開始今天的遊覽行程吧。

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爲16.3萬平方米,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周圍有10米高的城牆環繞,還有寬52米的護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樓。根據1973年的統計,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登基不久,在永樂四年,也就是1420___年下詔營建北京紫禁城。修建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永樂四年開始備料,而第二階段就是在永樂十五年,1420___年六月開始動工興建,歷時20___年,在永樂十八年,1420___年完工。在建造過程中,徵集了全國10萬名能工巧匠和民夫100萬人,而建築材料都來自全國各地,比如漢白玉石來北京房山,金磚來自蘇州,石灰來自河北易州,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盤山,殿基所用的精磚石來自山東臨清,松木多來自東北,而楠木多來自四川、雲貴、浙江等地,可見當時工程的浩大。故宮基本上是按照明中都皇宮的藍圖而修建的,佈局規劃遵循了《周禮?考工計》的都城設計禮制:前朝後寢,左祖右社。大致分爲南北兩個部分,南半部位前朝,北半部則爲後寢。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爲中心,文華殿和武英殿爲東西兩翼,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而後寢則是以乾清、交泰、坤寧這後三殿以及東西六宮、御花園爲中心,外東路、外西路的建築爲主,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後宮皇妃居住、祭祀的地方。左祖右社是這樣佈局的:在午門外東側是皇帝祭祖的場所太廟,西側則是祭社稷的場所社稷壇。按照這種佈局建築而成的故宮就是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其中明朝14位,清朝10位,統治時間總共長達五個世紀。由於它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精美的建築羣體,所以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到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當中,成爲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羣。現在在北京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被樑思成先生稱爲偉大的中軸線,全長8.5公里,南起永定門,北到鐘樓,其中包括故宮在內的皇城就佔了三分之一。這條中軸線也叫做龍脈,線上的景山是內城的中心點,也是故宮的鎮山。

我們有時候還把故宮叫做紫禁城,而它的名稱是怎樣得來的呢?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上的主要恆星分爲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三垣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紫薇垣居中,是天上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稱爲紫宮。封建帝王自稱是天帝的兒子,所以他們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宮象徵爲天上的紫宮。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備森嚴,不許庶民百姓接近,是絕對的禁地,又稱爲禁宮,所以這裏也被叫做紫禁城。這裏共有四道門,分別是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而紫禁城的正門就是午門,因爲在羅盤上,上午的代表正南,所以午門也是南大門的意思。它的平面呈“凹”字型,從漢代的門闕形制演變過來。下端有高12米的墩臺,正中的墩臺上面有門樓,兩側還設有鐘鼓亭,東西兩側突出的部分叫觀,上部各有廊廡13間,兩端還建有重檐攢尖方亭。中央的廣場叫闕。在明清兩代,這裏是朝廷舉行頒朔大典和獻俘典禮的地方。正中開了三道門,兩側都有掖門,這種做法稱爲“明三暗五”。五個門洞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門是皇帝專用的,或者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后可以從這裏入宮,科考三甲也可以從這裏入宮;平時,文武百官走左門,宗室王公走右門;掖門只有在大型活動的時候纔開,三品以下的官員按照文東武西分別通過東西掖門,外國使節要從西掖門纔可以入宮;在殿試的時候,考生分單雙號,從東西掖門中通過。

進入午門,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內金水河,它自西向東蜿蜒流過太和門廣場,上邊還有五座漢白玉石橋,就是內金水橋了。內金水河的作用不僅是故宮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建築和滅火的主要水源,同時還起到了點綴景觀的作用,使太和門廣場在雄渾中不失秀美。

篇三十四:講解導遊詞介紹

武當山風景區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在丹江口市境內,是中國國家級風景名勝之一,方圓30多平方公里之內有72峯,峯奇谷險,風景秀麗。武當山,是著名的山嶽風景旅遊勝地。風景區主要由金頂景區、紫霄景區、五龍景區、南巖景區、太子坡景區、老營景區等組成。下面是由小編爲大家帶來的關於湖北十堰武當山導遊詞講解,希望能夠幫到您!

各位團友:

大家早上好!今天起了一大早,辛苦了!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呢!現在我們清醒清醒頭腦, 來學習一下“三個代表”吧。

首先,我代表___旅行社感謝大家的信任!本社是一家重合同、守信用,追求卓越服務的旅行社,相信各位的選擇是沒有錯的!正所謂“我選擇,我喜歡!”希望大家雖然出門行萬里路,也能感覺到家的溫馨。

其次,我代表坐在我旁邊的這位“三好司機”向大家問好!我們的司機姓張,他可是位長相好、脾氣好、而且技術一流好的司機,有他的嫺熟駕駛,這一路上大家肯定玩的放心,玩的開心!相信我們張師傅的,就來點掌聲哈~~~

最後,我代表本人向各位鞠躬了!我叫___。大家可以叫我“x導”或者“小x”。在接下來的幾天裏,希望大家多多配合支持小x,雖然我不是最優秀的導遊,但一定是最用心的導遊。有事您說話,x導會盡全力滿足您的要求!

那麼呢,這一路上呀,我希望呢大家把一顆“安心”交給小x,把“放心”暫時保存在x師傅那,我和師傅呢也會努力送大家一顆“開心”的。

出門在外老婆交待:少喝酒、多吃菜、聽老婆話、跟導遊走……

接下來呢我就給大家說一下我們行程中要注意的事項:

1、武當山早晚溫差大,海拔不同溫差也大,大家要帶一件保暖衣服。2、景區內全境禁菸。在非吸菸區內吸菸會處以最低500元罰款。3、帶上垃圾袋,不污染景區環境,同時注意保護野生動植物。

最後呢請大家記一下我的電話,13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全球通的哦,隨時隨地好溝通嘛……

那這兩天我們將去哪些好玩的地方呢,在這裏小x就簡單的爲大家介紹一下這幾天的安排。今天全天遊覽紫霄福地----紫霄宮和“掛在懸崖山的故宮”-----南巖宮,明天我們將遊覽金頂以及太子坡景區。

今天我將帶領大家一起遊覽道教聖地武當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她秀麗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道教文化吧。

武當山位於湖北十堰市境內。面臨碧波盪漾的南水北調源頭丹江口水庫,背依蒼莽千里的原始森林神農架,景區面積方圓八百里,實測爲312平方公里。秦漢以後置郡縣皆以武當爲名。

武當山它頭戴三頂桂冠:“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中國道教第一山”和“世界文化遺產”。它融風光旖旎的自然景觀、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羣、歷史悠久的道教文化和飲譽中外的武當拳於一體。分爲:玄嶽門、太子坡、南巖、金頂、瓊臺和五龍宮六大景區。

武當山四季景色各異,春季繁花似錦、夏季青山聳翠,秋季金桂飄香、冬季白雪皚皚。不管我們什麼時候來,都可以欣賞它美的一面。有一句俗話說“天下名山佛佔盡”,而在武當山卻是道教一統天下。傳說武當山金頂原來被無量佛佔着,後來真武大帝修仙得道,出外雲遊到此,看到這裏羣峯林立,主峯天柱峯高聳入雲,周圍七十二峯俯首相向,形成了“七十二峯朝大頂”的奇觀。真武大帝相中了這塊寶地,便到天柱峯找無量佛商量借地,並提出只借八步即可。無量佛見他所要不多就答應了,沒想到真武大帝法力無邊,他從天柱峯頂走了八步,一步100裏,八步竟佔走了整個武當,從而贏得了永久居住權,武當山也因此成爲道家的場地。

武當道觀從唐貞觀年間開始修建,到明永樂年間達到高峯。這裏的建築充分利用自然,採用皇家的建築方式統一佈局,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於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之列,成爲全世界的瑰寶。明成祖朱棣大力推崇武當道教,調集軍民工匠30餘萬在此大興土木,按照道教中“玄天上帝”真武修煉的故事,用十餘年的時間建起了三十三個大型建築羣落。建築線自古均州城至天柱峯頂,連綿四十華里,面積一百六十萬平方米,宮觀庵堂兩萬餘間。他在這裏祀奉北方神真武大帝,以佑護他這個北方起兵奪位的皇帝。據說真武大帝高大的身材,圓圓的臉龐,批發赤足的形象就是按永樂皇帝的模樣塑造出來的。所以民間流傳有 “真武神,永樂相”的說法。皇家的大力推崇是武當山名聲大震,成爲我國的道教名山,吸引着各地的遊人香客到此觀光朝拜。

另外,這裏不僅是道教的香火勝地,還是武當拳的故鄉。中國武林歷來有“北宗少林,南尊武當”的說法,許多人都是未識武當山而先知武當拳。武當拳的創始人相傳是明代著名道士張三丰,這點我想喜歡武俠的朋友可能通過小說大略瞭解了一些。據說他在這裏修煉的時候看到鶴與蛇爭鬥的情景,受到啓發,領悟出了太極十三式,他也因此被尊爲武當派的開山祖師。

我們的汽車現在行駛在十武高速上,雙向四車道的十武高速公路爲全封閉、全立交,全長27.8公里,屬銀武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屬山區重丘路。大家現在看到的是老營鎮,也叫武當山鎮。明代大建武當山道場時,是工匠的大本營,故稱爲老營。自明代以來這裏流傳着兩句順口溜“南巖景緻紫霄杉,到了老營不想家”,可想當時的繁榮景象。可對老營來說,卻是個不光彩的傳誦。正如民諺:“老營有個翠花街(街,當地人讀“該”音),十家就有九家歪,只有一家到還好,牀下拉出道士來。”這裏的“翠花街”,是指由妓院組成的一條專業街。

在民國以前,老營基本無民房,而在玉虛宮北天門外,古道東邊的臺地上有一條街道遺址,建築小巧玲瓏,小青磚牆,帶墀頭,封火山,木屋架,小青瓦屋面,一般都是面闊三小間,中間爲客廳,兩邊爲臥室,各住一人,很像北京的長春的宮殿的嬪妃居室,比良房小。這裏能容納四五百人。這就是聞名遐邇的老營翠花街。明代,這裏異常熱鬧,到清代已經衰敗了,現在全部塌圮了,僅存遺址。

當時朝廷爲了使貨幣迅速回收,便在武當山工地周圍開辦了具有十分規模的妓院,讓工匠們的錢花在妓院裏,再到工地去掙。這些妓院分官辦與民辦兩種。著名的“翠花街”便是官辦。翠花原是一個善良姑娘的名字,她因爲父伸冤,一連告倒 5任朝廷命官。她的官司雖然贏了,但按當時法律,告倒朝廷命官也應當治罪,於是便被官府打入官妓。老百姓爲了永遠記住她,便把這妓院一條街稱做“翠花街”。而五龍宮、南巖宮等處的妓院所在地,被人們稱“混帳坡”,這當然是人們鄙視風塵女子行當的正常現象。

武當山是道教聖地,永樂爲什麼要建設有辱道教聖地的翠花街呢?誰曾想,永樂皇帝也有他的“苦衷”——其實;對大修武當山需要多少年,永樂皇帝也不知道。那就得設法留住三十萬民夫和工匠。從永樂十年(142019年)七月十一日大修武當山開始,朱棣就明確告訴人們,修武當是長期的勞動。

住在山上的三十萬民夫工匠都是男人,是自由人,掙足了銀兩就想回家,時常有人逃跑。四川河南的匠人多,初開始,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聽、工部侍郎郭璡,對逃跑者總是殺一儆百,但卻越跑越多。三人無奈,只好奏明永樂皇帝。帝王總比百姓聰明,就想了個一舉兩得的辦法——官辦風塵女子院,既能留住民夫工匠,又可回收大量銀錢,就山使用。如此,民夫工匠們沒有錢了,就只得乖乖地去幹活。於是就把全國各地年青貌美的犯婦全部押解到武當山來充做風塵女子,這便有了武當山各處的“翠花街”。 這些年青女犯大都出身官宦之家,無非是犯了明代的王法,遭受滅九族之災,真乃逼良爲娼……《今古傳奇》刊登的《天地人——血雨腥風武當山》中描述的武當山翠花街風塵女子悲慘的生活情景,就來源於此。翠花街雖早已被歷史湮滅,但今人仍須努力從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上,徹底清除其遺毒,建設真正符合天道人倫的現代文明。

大家可知武當山鎮也是陳世美的故鄉,大家知道的是陳世美被包公斬了。但是大家誰瞭解陳世美幕後真正的故事呢?下面我給大家講講《鍘美案》的由來。

在中國的歷史上,確實存在陳世美這樣一個人。傳統戲劇中的陳世美,自報家門是“湖廣均州人氏”。他出身在清朝時期的一個仕官家庭,成年後,便做了一名清正廉潔 、大公無私、待人謙和的官員。

一日,朋友上門拜訪,並希望尋得一官半職,陳世美爽快答應並幫助了這位朋友。很快這件事就在當地傳開,於是同窗、好友、親威紛紛上門尋求幫助,由於人數太多實在無法應付,陳世美便吩咐管家將這等人士統統拒之門外。

不久後,一位曾在科考時幫助了陳世美的同窗也來到了陳府,管家在不知名的情況下也將他掃地出門。事後,他非常記恨陳世美,於是執筆將當時社會上發生的一些小人所爲之事統統記於陳世美頭上。

後來此傳記被一戲班子所得,於是把他改編成戲劇,在各地上演,於是便有了《秦香蓮》——陳世美休妻之說。

有一次,戲班照常在臺上演着秦香蓮的故事:陳世美叫一名韓琪的人到小廟裏殺秦香蓮,由於韓琪不忍心下手,於是放走了秦香蓮,並自刎。後來秦香蓮在逃跑中倒在了血泊裏……。

戲本已到此結束,可是臺下卻呼聲大起:殺了陳世美、殺了陳世美!

戲班主見此情形焦急萬分,正當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另出一戲《黑炭包公》,主演包青天角色的戲子款款走來,於是他靈機一動,叫包公披上官服上臺鍘了陳世美。

衆所周知,包公出生於宋朝,而陳世美出生於清朝,叫包公與陳世美同臺演出,豈不鬧了一個大大的笑話?

此時,主演包青天角色的戲子急了,說道,這包公與陳世美不屬於同一個朝代,如何去鍘了他?

戲班主這時也顧不得那麼多,直喝道:這陳世美可是附馬爺,一人之上,萬人之下,除了你包黑炭,誰又有這膽子去斬他?

道亦如此,戲子只好披掛上陣將陳世美處死,以至後來就有了《鍘美案》——包公鍘陳世美的典故。

世代相傳後,陳世美的後代一直不服於這種說法,在傳到第8代後,陳的子孫曾將這齣戲的道具、人馬掀了個底朝天,但都無濟於事,陳世美還是背上了千古罵名!

可見,我們對陳世美的誤解,實在難以讓他含笑九泉吶!

好了,陳世美的故事就說到這,我們今天的主要目的是到武當山一看究竟。

……

好了,講了這麼多,我看大家都有些迫不及待了,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武當山腳下。請各位帶好隨身物品下車。

大家現在所看到的是武當山大門,這是進入武當山景區的第一道門。建於1988年,爲六柱五孔仿古石雕牌坊,由136個構件卯榫建成。高11.9米,寬21.6米,欄柱爲八角形,底座前後嵌有抱鼓。額坊刻有“武當山”三個遒勁大字,錄自玉虛宮明永樂年間《御製大嶽太和山道宮》碑上。相傳,爲明成祖朱棣親書。欄板、檐、椽刻捲雲圖案,氣勢雄偉壯觀,是遊人留影紀念的理想之地。現在給大家十分鐘時間照相,一會大家到遊客中心門口集合。

好了,大家請隨我轉乘景區環保車,開始我們的武當朝聖之旅。……

磨針井

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磨針井停車場。磨針井,也叫純陽宮,是一座纖巧玲瓏、佈局緊湊的道院,周圍峯巒拱擁,翠林環繞,竹鋪涼雲,梅送暗香,被譽爲:“竹月梅風巧相映”的勝境。是以武當道教關於真武修仙故事爲主體內容修建的。

磨針井,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清咸豐二年(1852)重建;1981年湖北政府撥款修葺,恢復了原貌。磨針井佔地5000平方米,廟房52間,建築面積1543平方米。中國有句名言“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說的是唐朝詩人李白的故事。在磨針井,講的確是真武大帝在武當山修煉的故事。磨針井裏的鐵杵、井以及供奉的神像,壁畫都是圍繞“鐵杵磨針”的故事建造的。那麼,道教又爲什麼要修此廟呢?這個問題留給大家,希望大家在參觀完武當山風景區後能夠得到答案。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磨針井道院,大家請看祖師殿前埋着兩根碗口粗、半米高的鐵針,烏黑髮亮。相傳,淨樂國太子(真武大帝幼年)得到玉清元祖紫氣元君(女神仙)的指點,到武當山學道,因感年久不成,欲出山還家,紫氣元君爲啓發他再堅信心,就變爲一位老婦,坐在溪澗邊磨鐵杵,太子問:“幹什麼”?老婦說:“磨針”。太子說:“這要磨到什麼時候”?老婦說:“功到自然成”。太子悟到了這個道理,返身回山修煉,終於得道飛昇。 相傳,淨樂國太子入武當山學道修煉,意志不堅,欲出山還俗。走到這裏,其師紫氣元君化爲姥姆以“鐵杵磨針”點化後,復回山中修煉,終於得道昇天,成爲北方的真武大帝。殿前這兩根大鐵杵象徵着老婦所磨的鐵杵,這個宗教故事表現了中國人對事業持之以恆的不懈追求精神。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祖師殿,祖師殿面闊三間,殿內懸掛“峻極於天(此匾形容武當山高入雲霄,一柱擎天。在此比喻玄帝的恩德永遠像武當山那樣美好,它可與天同埒[liè])”匾額。原供有太子塑像,現殿內供奉陳摶像,爲明代木雕,像高1.02米,通高1.1米,頭戴太山冠,身着道袍,端莊挺坐。四壁繪有《真武修真圖》壁畫,線條古樸高雅,構圖巧妙,人物刻畫傳神,山水雲樹有致,具有濃厚的地方民畫風格,生動的反映了真武上山修煉的曲折故事。殿上懸掛“保合太和(意思是武當山天地陰陽平衡,能使萬物順利繁育生衍)。”匾額。殿旁欄臺高舉,拱擁姥姆亭一座,重檐雕脊、亭亭玉立、輕俏典雅。亭中有井,井上神龕供奉鐵鑄飾金姥姆磨針像,手捧鐵杵,頭微側偏,笑迎過往遊客,以高超的鑄造藝術,渲染真武修真的故事。祖師殿前,是一座四合院式道院,幽靜雅適。在姥姆亭牆壁上,嵌着一塊直角化石碑,化石形如竹筍,狀如墨魚之脊,有半透明彎月狀紋。據考證,距今約4.5億年,與三葉蟲同爲古生海洋動物,有較高的科研價值。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武當山太子坡停車場,大家現在見到的是一座古樸飾欄望柱石拱橋,這便是復真橋。從復真橋拾級而上,是一座聳立於雲端的山門,門爲磚石結構,歇山頂式建築,下爲石雕瓊花須彌座,紅牆翠瓦,門楣磚雕匾額刻着明永樂十七年(1419)駙馬都蔚沐昕親筆提寫的“太子坡”三個大字。

太子坡,又名復真觀,背依獅子峯,右爲天池,雨時飛瀑千丈,左爲下十八盤,環境清幽,景色秀麗。因“鐵杵磨針”的傳說,在此修建了一座道院,取太子回心轉意再度修行的意思,把這座道觀改爲復真觀。國內的很多建築都是坐西朝東的,而太子坡卻是坐東朝西,這是比較少見的。

復真觀,明永樂十年(1412)敕建,清康熙元年(1662)、二十三年(1684)、二十九年(1690)曾三度重修,1983年湖北政府撥款維修,恢復了原貌,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有廟房105間,建築面積2019多平方米,基本保持了當年的規模,是全山最大的道觀。整個建築佈局依山就勢,高低錯落有致,富有韻律感。

門內依山勢的迴轉起伏,建夾牆複道,曲曲彎彎,猶如波浪起伏,稱之爲“九曲黃河牆”。九曲黃河牆跟北京天壇的迴音壁有異曲同工的效果。建“九曲黃河牆”取曲徑通幽之意。從進門到出門,佈局獨特,古往今來,有“一里四道門”之稱。進入二道門,便走進了“復真觀”。復真觀,磚木結構,硬山頂式建築,綠琉璃瓦屋面,擡樑式木構架,前爲廊。這裏有一幅“復見天心虛危應宿峯峯碧,真成神武旗劍揚煙處處玄”(上聯署“甲申季秋”,下聯落款“監院洪永壽敬立”。虛危應宿:指二十八星宿中的北方七宿各自歸位,道教所崇拜的聖神是北方之神。旗劍揚煙:特指真武神。此聯的大意是爲了表達真武神的功績,武當山到處都佈滿了祭祀真武的廟宇,青山作證,有關真武的故事處處可聞,人人皆知。)的對聯,二道門內爲方石墁地的院落,南邊建有石砌祭壇,上邊安置一口大鐘,擊打則萬山迴應,北邊建有造型精巧的磚雕焚帛爐,中間爲高大的照壁,鑲嵌有“福”、“壽”、“祿”三個大字。在這裏,香客、信士在燒完香後,閉上眼睛,用手去摸照壁上的“福壽祿”三個字中的任何一個,摸到“福”字,預示着福如東海;摸到“壽”字,預示着健康長壽,摸到“祿”字,預示着堅實穩固。然後在到祈福壇上撞吉祥金鐘,按摸到字的個數,每個字撞三次,便能完成心願。現在我們來到的是龍虎殿,殿上懸有“體慧長春”( 體:世界的本源;慧:指悟道,泛指智慧。匾意爲玄帝的智慧無窮,思想和精神長存而不失,賴以永年。其精神永葆青春活力,像春天般永遠激勵每一個信士,遇事要不懈地女裏,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才能增長智慧和才幹。)匾額一塊。爲什麼武當山的道觀都建有龍虎殿呢?這是因爲武當山的建築都按照五行四象學說建造(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東爲青色,西爲白色,南爲紅色,北爲黑色。”龍虎殿是守門神殿,殿內青龍、白虎神像都很威嚴,店內建有“王靈官”的塑像。相傳,王靈官是真武的舅舅,甘願爲真武把門,他長有三隻眼睛,手拿兵器。王靈官塑像邊有一幅對聯。上聯爲:“天知地知未有不知善報惡報遲早要報”;下聯爲:“好大膽敢來見我快回頭切莫害人”。紫霄宮有王靈官的塑像,金頂爲他建有專門的殿堂。龍虎殿門框上有一幅對聯:“五百羽林儀仗分列鐵騎鳴處震威遠,三千世界名山獨峙爐煙靄時流祚多”(上聯署“公議誠心勝會”,下聯署“衆信士頓首百拜敬獻。”五百羽林:指真武大帝的五百名官兵;三千世界:道教以爲宇宙有億萬世界,極言宇宙世界廣大無邊。此聯意思爲真武大帝五百名隨從官兵,威武雄壯,所到之處威聲顯赫,遠近皆知,天下名山很多,世界有億萬,但惟獨武當山的名氣聳立在這些名山的頂峯,這裏的香火旺盛,靈氣十足,香爐裏的煙霧飛向哪裏,哪裏就會降臨福氣,聞到香味,就會帶來更多的好運。)

進入龍虎殿後看到的是一個院落,大院中建有飾欄泓池,人們稱其爲“滴淚池”。相傳,太子開始入山修煉時,其母善勝皇后一直從山下追到山上,追不上太子,悲痛欲絕,在此滴淚成池。人們爲了紀念真武大帝修行的決心和善勝皇后愛子的慈心,便把這個池子叫做滴淚池。在這裏每天上午11:00、下午3:30可以觀看中國武當功夫團表演的武當武術。大家看到飾欄高臺拱擁的是正殿---祖師殿,殿懸“雲巖初步”(雲巖:比喻山勢高險深邃;初步:起步。匾意爲玄天上帝最初在此修煉,初學道法。暗喻玄帝修煉之艱辛,條件之苦,在這種惡劣條件下,仍堅持修道,學習道行。)匾額。祖師殿爲磚木結構,單檐硬山式建築,綠琉璃瓦屋面,擡樑式木構架,前後爲廊,單翹重昂斗拱11組,正面爲全開式格扇門。全部柱、樑、枋、門、窗飾彩畫,雕樑畫棟,塗彩飾金,極爲壯觀。祖師殿北側門外是一處幽靜雅適的院落,依巖建有五雲樓、皇經堂和藏經閣。因有五層,故俗稱五層樓。五雲樓,修建在崖壁之上,明永樂十年(1412)敕建,清康熙年間重修。

明朝建五層樓已經很少見,更少見的是五層樓只有一根柱子支撐,在這五層樓的頂層,還是由這根柱子撐起了十二根大梁,這根立柱如何獨立將五層樓及十二根大梁支撐近62019年而完好無損呢?還是有着其它的寓意呢?

大家現在所見到的就是古代木構建築傑作“一柱十二樑”,其間有樑坊12根交叉迭擱,下以1根柱子支撐,結構奇特,設計周密,技藝精湛,巧奪天工。傳說,這根立柱代表了明朝的武當道教就是國家的中流砥柱的意思。前國家政協主席李瑞環在此停留三十多分鐘,連連讚歎:“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蹟”。大家試着數數一根柱子上是否架着十二根橫樑?從五層樓往上走,大家看到的是皇經堂和藏經閣。皇經堂前有顆桂花樹,樹高約5米,胸徑0.5米,樹齡三百多年,每年仲秋,桂花怒放,香氣襲人,有“十里桂花香”之說,是太子坡的一大勝景。沿正殿後的夾牆複道攀登數10級石階,來到的便是觀內的最高處太子殿,殿內供奉着太子童年塑像。殿門上有一幅對聯:“赤腳常懷赤心愛民如保赤子,青衿每放青眼恩德堪配青天”(上聯:真武神披髮赤足,常懷忠心,愛護天下百姓和保護嬰兒一般。下聯爲:讀書人對真武大帝十分喜愛,其恩德和品行可與天同鑑。)這裏是道教朝聖和古建築修學旅遊的勝地。在太子殿前憑欄俯視溝壑,曲澗流碧;縱覽羣山,千峯競秀;遠眺金頂,煙雲迷離,大家可以看到“鳥向日邊度,人從天上回”的奇景。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紫霄宮停車場。從漢江之濱的均州靜樂宮到武當山金頂,整整70千米的山路,“五里一庵十里宮”,一線串珠共經過9宮8觀、1道神門、16道天門、36座古橋、72巖廟;更爲壯觀的是這條道路全部是青石墁地的臺階和青石護欄組成,被稱爲“神道”。它的建築風格、規模及長度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堪稱爲人間第一神道。明朝曾動用30萬勞工,花費十三年才完成這一驚世之作,他的意圖何在?如此壯觀的古神道又是爲誰而建呢?

早在唐朝,中國就有“七十二福地”、“三十六洞天”之說,紫霄宮是唯一享有洞天福地的道教福地。紫霄宮位於武當山神道旁,背依展旗峯,面對照壁、三臺、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峯。右邊建有雷神洞,左邊是禹跡池、蓬萊第一峯寶珠峯。周圍山勢天然形成一把“二龍戲珠”的寶椅,紫霄宮建築如同打坐修煉的道人穩鎮其中。有“雲外清都”(“清都”:傳說是天帝舉止的地方。意思是在援外天上,玄帝在仙界居住的寓所。)之譽。中國古建築專家羅哲文、鄭孝X稱其爲“中國風水學的大全”。福地到底象徵着什麼?它與古建築又有着什麼樣的聯繫?爲什麼值殿的又都是美貌的道姑呢?武當山不解之謎太多,希望大家在遊覽完武當山後能夠找到一個合理的答案。1982年紫霄宮被國務院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作爲全國重點宗教活動場所開放,現在紫霄宮是武當山道教協會所在地。

紫霄宮於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年)創建;元代重建,名爲“紫霄元聖宮”,明永樂十一年(142019年)擴建,現有廟宇182間,建築面積8553平方米,整體建築憑藉山勢,採取欲揚先抑、先疏後密,首尾相顧、遙相呼應的手法建成,數百級的臺階依山疊砌,層層崇臺氣象森嚴,極具皇家道場的氣派,是武當山現存最完整的宮觀之一。主要名勝有龍虎殿、十方堂、紫霄殿、佳音杉、父母殿、東宮、西宮、太子巖等。

穿過金水橋,沿石階而上,我們現在來到的是龍虎殿,龍虎殿是紫霄宮第一重山門,殿外爲八字牆,牆上以琉璃瓊花、孔雀等圖案鑲嵌,殿內陰森恐怖,正中神龕上供奉王靈官,披甲執鞭,面容威嚴,兩側分別供奉青龍、白虎泥塑神像,怒目圓睜,齜牙咧嘴,身着X甲,手持戈戟,高大威武,形象生動傳神,使人望而生畏。這兩尊神像爲元代著名雕塑家劉元一的傳世作品,是武當山泥塑藝術珍品。出龍虎殿後門,我們現在看見石欄蹬道兩旁對稱聳立着兩座贔屓馱御碑亭,明永樂年間興建,1998年修復如初,亭爲重檐歇山頂式屋頂,紅牆翠瓦,四方各開拱門一孔,亭內置贔屓馱御碑。在武當山個大宮觀中,有2座氣勢恢弘的御碑亭,存放着12座贔屓,其背上都馱着巨大的石碑,碑上銘刻着永樂及嘉靖等皇帝的聖旨,世人稱爲“贔屓馱御碑(也叫龜馱碑)”。這些石雕贔屓馱御碑高達9米多高,重達百噸,是聞名的武當絕景。巨大的贔屓馱御碑是怎樣運上山的?又是怎樣安裝的呢?贔屓馱御碑碑文分別爲明成祖〈下大嶽太和山道士〉、〈御製大嶽太和山道宮〉(與玉虛宮碑文同)。爲什麼武當道廟都建有碑亭呢?皇帝爲啥造這麼大的石龜來馱聖旨?這有個來歷。傳說,燕王朱棣初次起兵反朝廷時,被建文皇帝打敗。敵兵緊緊追過來,漸漸逼近,眼看就要捉住他。朱棣揚鞭策馬,落荒而逃,翻山過嶺,又飢又渴,人困馬乏,再也沒力氣了。這時候,他騎的火焰駒突然一停,前腿擡起,“咴咴”一聲驚叫,差一點把他摔下來。天啊,前邊竟是一條洶涌的大江,攔住了去路!身後人喊馬叫,刀光劍影,越來越近了。眼看已是絕境,朱棣不禁仰天長嘆道:“難道我真該死在這裏嗎?天啊,你若有情,就救救我吧!”

呼聲剛落,大江便翻動起來,江心裏現出一個漩渦,濺起很高的浪花,隨着嘩嘩啦啦的濤聲,從江中現出了一個大烏龜。它伸長脖子說道:“來來來,站到我背上,渡你過江。”

朱棣正驚魂不定,還在猶豫,那火焰駒已飛身一躍,到了龜背上,站得穩穩的,閃也沒閃,晃也沒晃。大龜搖着頭,擺着尾,四個腳爪扒啊扒,眨眼間便游到了對岸

朱棣回頭見敵兵像熱鍋上的螞蟻,只是在對岸團團轉,卻過不來河,便舒了口氣,對烏龜表示感謝。那大龜說話了:“聖上登基以後,請封我一官半職吧。”告別了朱棣,就沉到水裏去了。

這時候,軍師姚廣孝領兵接迎了朱棣,朱棣便把這烏龜馱他過江的事告訴了他,問他大烏龜是什麼神。姚廣孝說:“那龜不叫龜,是龍王的第八子,它出來護駕,可見你要坐天下了。”

後來,朱棣果然百戰百勝,趕跑了朱允文,自立爲永樂皇帝。他論功行賞,對當年追隨他的文武人員,都封了官,獨獨忘了那大烏龜。姚廣孝提醒了皇帝,可是所有的官職都已封完了。皇帝說:“烏龜救過我的命,功勞最大,就封它給我馱聖旨吧。”

大烏龜便立刻馱了聖旨,到了武當山。它看這裏山川峻秀,鳥語花香,是個好地方,便沒有再離開。

永樂皇帝怕它淋着凍着,就讓工匠們給它就地建起了御碑亭。

沿數百級臺階拾級而上,來到的便是十方堂,原爲十方叢林。是雲遊道士掛單的地方。相傳,在明朝時,香客信士在此朝拜真武;只有皇帝遣臣到武當山祭祀時,才能到紫霄大殿。因此,也稱爲朝拜殿。清末改名爲十方堂。殿內正中神龕上供奉元代銅鑄鎏金真武像,兩側分別供奉呂洞賓像和張三丰像,在神龕壁上彩繪着古代的二十四孝圖,孝文化在道教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二十四孝:“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成爲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

穿過十方堂,映入大家眼簾的是一座幽靜雅適的青石墁地院落,在三層飾欄崇臺上的就是主殿紫霄大殿。紫霄殿進深五間,重檐九脊,翠瓦丹牆。殿門前分別掛有“協贊中天”( “協”,協作;“贊”,佑助;“中天”,指紫薇北極大帝,即道教四御之一,爲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天經地緯、日月星辰和中天之神,爲四時氣候之神。另一種說法,道經《北斗本命延生經》謂中天北斗中,三界諸神相互協作,管理好中天事宜。)、“雲外清都”、“始判六天”(“始”,初,最早;“判”,分開;“六天”,《雲笈七籤》雲:玄武稱其天帝則可分判六天,即赤虛天、泰玄都天、清皓天、泰玄天、太玄蒼天、泰清天。)三塊匾額。殿內飛金流碧,富麗堂皇,店內額坊(懸有“仁慈遠被”(匾意爲“您離武當山再遠,即便在天涯海角,相隔千山萬水,神靈的仁愛慈善也會降臨於您。)及“澤被羣生”匾額。“澤被羣生”意爲真武施放出的恩惠使所有的人都能夠享受,恩賜覆蓋宇宙,惠賜全民。)、斗拱、天花均繪有彩色圖案,中央屋頂藻井浮雕二龍戲珠,四周繪有八卦圖案,象徵道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基本思想。整個大殿由36根杉木巨柱支撐,暗意:36天罡甘願做真武部下,爲真武大帝效勞。殿中三層石雕須彌座上的神龕局部飾有四條金龍、兩隻金鳳、龍翔鳳舞,姿態生動,三層須彌座崇臺在我國古代屬於建築的最高等級。神龕內供奉真武神老年、中年、青年塑像和文武仙人坐像,(真武中年像高4.8米,身着帝服,爲武當山尚存最大泥塑像。)兩旁侍立金童玉女、君將等,神案上陳列着御製香爐、燭臺、寶瓶等供器,均爲銅鑄重彩,渾然一體,神態各異,是我國明代藝術珍品。大殿右側供奉着一根數丈長的杉木,長約10米,直徑約0.3米。相傳,這根杉木是根神杉,從別處飛來的,因此也叫“飛來杉”。他能發出一種特殊的聲音,在一頭輕輕敲擊,另一端可聽到清脆的響聲。所以呀,人們有稱它爲“響靈杉”。由於敲擊的人多了,杉木的兩端已形成了深達數釐米的小坑。這根杉木爲何會傳響聲?道教到底又崇尚她什麼呢?“紫霄聽杉”也就成爲武當山的一道奇觀。大殿左側神龕中供奉着一尊明末清初紙糊貼金真武神像,(由於彌足珍貴,現已被收藏。)高0.89米,寬0.26米,神態自若,衣X清晰,線條流暢,手法細膩,這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紙糊神像”,曾被誤認爲是銅鑄鎏金神像。至今這尊神像不僅表面沒有脫落,而且內部也沒有絲毫損傷或蟲蛀現象,它集聚了我國古代紙糊、雕塑、貼金、彩繪、防腐等工藝的精髓,對研究我國古代紙糊工藝有很高的價值。大殿四周神龕內,陳列着數以百計的元、明、清時代鑄造的各種神像和供器,堪稱我國銅鑄藝術的寶庫。大家現在來到的是紫霄大殿後的父母殿。大家現在看到的父母殿是清代重建的。父母殿崇臺高舉,秀雅俏麗,殿內正中的神龕上供奉真武神的父母像,也就是淨樂國王明真大帝和善勝皇后瓊真上仙像。左邊神龕內供奉的是觀音娘娘,右邊神龕內供奉的是三霄娘娘、送子娘娘等,稱爲百子堂,是昔日善男信女求子女的地方。據說還十分靈驗。

在父母殿右側門額上方書有“紅三軍司令部”幾個字。1931年5月,賀龍將軍率領紅三軍駐紮在武當山。道總徐本善帶領道衆夾道歡迎,組織太子坡、中觀等宮觀道衆熱情接待,協助部隊安排好五百多名傷病員治療和休息。紅三軍司令部和後方醫院設在紫霄宮。賀龍與徐本善結爲良友,習練太極拳。撤離武當山時,賀龍爲答謝道友們對紅三軍的支援,代表全軍贈送給徐本善2斤黃金,並題一幅楹聯:“偉人東來氣盡紫,樵歌南去雲騰霄”。父母殿曾是賀龍將軍的臥室和辦公室,至今還保存着將軍當時用過的辦公桌椅、牀鋪等物,簡陋樸素。

紫霄大殿前,分別是福壽堂和六十元辰殿。福壽堂的神龕上供奉着財神、壽星和藥王孫思邈。在神龕兩旁置兩株明代鐵製燭臺,俗稱“鐵樹開花燈”,工藝精巧,是我國發現最早的鍛畫珍品,被列爲國家一級文物。燭臺高2.65米,最大直徑0.95米。鍛鐵零件焊接成鐵樹開花狀,飾以重彩,底部爲三龍鼎峙,上爲多棱角花團,中部一根鐵桿撐着上部的兩個球形花團,製作精美,象徵着玉枝翠葉瓊花,繁茂美滿,數只孔雀嬉鬧其中,一條游龍穿遊在花叢裏,象徵吉祥如意。殿內還陳列着許多神像、供器、法器、道衣,以及道教經書等珍貴文物。六十元辰殿內供奉着三目四首八臂的鬥姆元君神像,四周懸掛着六十位星辰畫像。

紫霄大殿頂脊上,裝飾着鴟吻吞脊,飾以各種珍禽異獸;飛檐裝有兩對飛龍、四隻綵鳳,顯得莊嚴神奇。屋脊上正中有個寶瓶,閃閃發光。寶瓶上有四根銀絲伸向四方,各由一個娃娃牢牢牽着。這四個娃娃叫“四個苦娃”,是姜子牙的四個兒子。相傳,姜子牙封完神後,他的四個兒子也讓其父爲他們封神,於是姜子牙便封他們爲“神上神”,專幹扶紫霄殿脊寶瓶的差使。無論是酷暑嚴寒,還是風雨雷電,這四個娃娃都監守崗位,確保寶瓶不動搖,真不愧爲“神上神”。紫霄宮庭內外,四時花卉,長開不敗。初春,絳桃展瓣柳舒眉;仲夏,牡丹芍藥競相妍;秋日,丹桂飄香金菊豔;隆冬,傲寒紅梅鬥雪天。大家現在不妨在看看紫霄宮,看它的建築佈局是否像現代的飛行器呢?據《武當山志》記載,明朝大修武當山時,外星人曾多次光臨武當山,這種狀如車輪的怪物在志書上繪有圖並作了詳細記載,而且與當今所發現的不明飛行物(UFO)雷同。外星人爲何頻頻光臨武當山?是與“神”有關還是與“景”有關呢?

好的,今天的遊覽就到此結束了。非常感謝大家給予我的配合與幫助。希望這次的武當山之旅能給你們留下一個美好難忘的回憶。祝大家一路平安,萬事如意。在此我再一次向大家表示感謝。再見!

篇三十五:講解導遊詞介紹

杭州,簡稱杭,浙江省省會,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浙江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金融中心,長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 中國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之一。下面是由小編爲大家帶來的關於杭州概況導遊詞講解,希望能夠幫到您!

杭州地處我國東南沿海,位於浙江省北部,面積達1.6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爲621萬,它是長江三角洲僅次於上海的第二大國際性都市,它的地形以丘陵居多,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可能大家會比較納悶,咱們中國是農業大國,這麼點兒田地那老百姓還怎麼生活啊?其實不僅僅是杭州整個浙江其地理環境氣候條件都不如江蘇,這就是浙江人會做生意的原因了,正所謂環境造就人嘛!因爲田地少那就只能靠自己努力去做生意了,所以浙江人被稱爲“中國的猶太人”,尤其以溫州人爲典型代表,在中國的任何一個城市都可以見到溫州籍的生意人。咱們中國108個名牌產品其中有72個都是浙江的,其實平時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是產自浙江的,比如:服飾有美特斯邦威,襪子有浪紗,手機有波導……甚至小到一次性打火機,在全世界有至少70%以上的一次性打火機都是中國浙江生產的。浙江人的制富靠什麼呢?就兩樣:小東西,走出去。

那麼杭州到底是靠什麼發展呢?第一是旅遊業,大家都知道杭州是一個旅遊城市,有一半的經濟是屬於旅遊收入,所以在這裏也要特別感謝大家,選擇這條旅遊線路,因爲大家促進了杭州旅遊業的發展。第二是電子工業、輕工業,進入杭州以後大家可以發現我們整個杭州城市中是沒有染印工廠,沒有工業原區。這個是杭州政府所作的一個規定,因爲怕工廠排出的廢水、廢氣污染杭州的環境所以城市中心不可以有工廠,全部是一些辦公樓,寫字樓。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杭州的環境是同其他城市不同的,有很多團友跟我說杭州的樹都比其他城市的樹綠一點,的確哦,因爲杭州是咱們這次華東所走的這些城市中綠化最好的.第三是杭州的龍井茶,杭州是中國的茶都,龍井茶是中國的國茶。杭州歷代被稱爲茶葉之都,是因爲杭州從古代開始就是一個產茶、製茶、賣茶的地方,杭州人喜歡喝茶,從做官人到普通百姓都有喝茶的習慣,清代的乾隆皇帝6次下江南,4次品龍井茶,寫過5首品茶詩,還給杭州留下了18棵御茶數。

清代的乾隆皇帝6次下江南爲什麼每次都必到杭州?因爲杭州美啊,杭州美在哪裏呢?杭州之美首推湖山之秀,別的不說了,單單說西湖,一年四季風景各異:春有蘇堤春曉,夏有麴院風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斷橋殘雪。正所謂“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嘛,杭州的美還得益於杭州各朝代官員的賢能、勤勞,他們對杭州的開發功不可沒,唐代有李沁開鑿六井;白居易修堤捍湖;宋代有蘇東坡築三潭、建六橋;明代有楊孟瑛毀田浚湖;清代有阮元疏浚西湖、營建阮公墩…近年來,杭州市政府實施“藍天工程”和“碧水工程”有效的控制了污水和廢氣的污染,推行的“園林綠化”和“城市綠化”工程使得人和自然更爲和諧。

杭州被稱爲一個國際花園城市,當然主要是因爲杭州的綠化好,大家可以看看窗外,每條道路上都有綠化帶,大家猜一下杭州人平均每個人有多少棵樹嗎?杭州人平均每個人約有60棵樹,或許大家有點不相信,感覺不可能那麼多。但是等下我們到了西湖風景區後你們就可以發現以西湖爲中心看,整個西湖除了東面是城市高層建築之外,其他都是都是山,整個杭州最好的環境就是西湖的西面,因爲那邊是羣山環繞,空氣中的負離子高過我們普通住宅區500——2019倍。通常我們都說到杭州是來看盆景的,一個是杭州這樣一個大盆景,另一個就是西湖這樣一個小盆景了。除了有國際花園城市的美稱,還被稱爲“東方休閒之都”。2019年休博會就在杭州召開的。杭州是一個非常休閒的城市,杭州人的生活習慣和其他地方是完全不同的,杭州人有一個特點做什麼都比較慢,走路慢慢來,吃飯慢慢來,就連上班也是慢慢來。還有江南有個共同的習慣,吃晚飯是比較早的,尤其杭州人習慣5點到6點吃晚飯,吃好飯當然不是馬上回家,要去西湖逛逛,幫助消化,到了8點左右基本上是找個茶樓或者咖啡吧聊聊天。這也看的出杭州人非常的懂得享受生活通,後面大家將會發現整個城市見到最多的就是酒店、賓館、餐廳,還有茶樓、咖啡店、酒吧。酒店、賓館很正常因爲旅遊城市每天一定有很多旅遊團需要入住。但是爲什麼還有那麼多餐廳、茶樓等地方。杭州人比較喜歡外面吃飯,貪圖個方便,輕鬆。但杭州的餐飲店消費並不低,2個人3個人普通的消費就兩三百的樣子。說到這裏大家一定要問那杭州人的收入是多少呢?一般也就2019左右,但是杭州人喜歡享受,比較想的通,杭州人甚至會賺100塊用99塊,留下1塊坐公交車。杭州人喜歡把錢用在吃的方面,休閒的方面。因爲中國有一句話叫做“民以食爲天”當然現在杭州人在吃的方面口味都比較清淡,注重健康飲食,健康是最重要的,因爲身體健康先至是人身最大的財富。俗語講:年輕的時候拿命賺錢,年紀大了拿錢養命。其實健康是要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開始的,從吃運動方面保養。杭州人喜歡休閒,如果杭州人放假是不會找第二份工作去賺外快,放假的時候都喜歡在茶室或者公園裏面泡一杯茶,然後開始修長城——打麻將。其實很多人都很羨慕杭州人這樣的生活,因爲這樣的生活才真的是在享受生活。

其實,杭州人之所以被羨慕是因爲杭州雖然是長三角第二大國際性都市,但生活在這裏卻不象在上海壓力那麼大那樣辛苦,這個不完全是因爲杭州人懂得享受生活,我們常常說杭州人的家庭都是五好家庭,哪五好呢?住的好,吃的好,喝的好,穿的好,睡的好,爲什麼這麼說呢?在來杭州的高速上,我想大家一定看到了很多的小洋樓小別墅了吧?這些可都是杭州當地老百姓自己修的哦,有的家庭甚至誇張到什麼地步了:自己一家四層的小別墅還裝電梯。難道您還說他們住得不好嗎?另外在西湖邊上那些村子裏,雖然這樣的別墅不象高速上那麼多,可是,要知道那裏的環境多好啊!在那裏房價高達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呢,都比上上海了!這可不是我瞎編纂的哦,等到時候大家去龍井村的路上時你們就會發現那兒的環境確實很好了。爲什麼說他們吃的好呢?要知道中國這麼大,56個民族,有名的菜系也就8個,而其中的杭幫菜可是不能小瞧的!象什麼宋嫂魚羹、西湖醋魚、龍井蝦仁什麼的,可都是杭州有名的特色菜哦!就拿這個龍井蝦仁來說吧,這蝦仁肯定要上好的蝦仁,更重要的還要看這龍井呢!不同等級的龍井茶,做出來的菜其價格也是差的很大的。象杭州這邊講茶,他們不象咱們平時說什麼特級一級二級茶,而是按人的年齡來劃分茶的等級的,最好的是嬰兒茶也叫黃毛丫頭,其次是寶貝女兒茶,接下來是女兒茶、姑娘茶媳婦兒茶等等,越往下年齡越老茶相對也就越次,用女兒茶做出來的菜大約需要98元一盤,而同樣的蝦仁象用這個黃毛丫頭炒出來的則需要288元一盤。其實,這價格差就在差在茶葉上,雖然一盤菜裏面茶葉不多,也就那麼不多幾片,但,好的茶葉它所含的營養成分不一樣,無論是沖泡還是做菜其味道也不一樣,所以說,雖然貴但還是倍受歡迎,都想去嚐嚐,因爲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一分價錢一分貨”都知道貴有貴的道理,而杭州真正能做得出正宗杭幫菜的菜館只有三家:天外天、山外山、樓外樓。很好記的,我想樓外樓大家可能不會陌生,因爲當年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曾在那裏宴請外賓,周總理九上樓外樓的故事也被傳爲佳話。咱們在坐西湖遊船時就有機會可能會看到樓外樓餐館的外觀,如果可以看見到時候我一定指給大家看。說到這我想大家肯定也會在心理嘀咕着這杭州人還真有口福。那穿得好是指什麼呢?我們都知道杭州是絲綢之府茶葉之鄉,那我們說杭州人穿得好,肯定是和絲綢有關了,但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啊,走了一路沒見大街上有多少人穿絲綢衣服啊,這就對了,因爲,絲綢是屬於比較高檔的衣物,雖然杭州盛產絲綢,但杭州人一般也不會輕易穿出來,也沒什麼好炫耀的,因爲家家戶戶每人都有的,一般杭州人每人至少有兩套真絲睡衣,無論男女,另外還會有一些真絲的衣服是在一些比較特殊的場合才穿,因爲杭州有很多養蠶人,他們非常懂得養蠶的辛苦,也知道絲綢的價值和價格,所以,他們也非常的愛惜他們的絲綢衣服,絕不會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隨隨便便穿出來,通常我們總說”蘇杭出美女”,其實,人長什麼樣都大差不差的,主要還是內在氣質外在皮膚還有穿衣打扮了,因爲絲綢所含的氨基酸很多,對人的皮膚有益,象很多的護膚產品裏的絲素都是從蠶絲蛋白中提取的,所以,杭州女孩子的皮膚很好,說杭州人穿得好不足爲過吧?喝的好,自不用說了,杭州是絲綢之府茶葉之鄉,而杭州盛產的西湖龍井是咱們國家的國宴茶,想當年尼克松訪華時,曾專門向咱們敬愛的周總理開口要西湖龍井,周總理就送給老尼三斤寶貝女兒茶,對此,老尼專門送了三棵紅杉樹給杭州龍井村以表謝意,要知道這紅杉可是美國的國寶哦,相當於咱們中國的大熊貓呢!那大家知道爲什麼美國前總統爲什麼要拿自己國家的國寶來換這西湖龍井茶嗎?嘿嘿,這個嘛且聽下會分解,小杜在這裏先買個關子。說到茶葉,這茶的分類就很多了,根據不同的分法有什麼綠茶、白茶、花茶、緊壓茶。另外還有發酵茶、半發酵茶、不發酵茶等等,這杭州的西湖龍井屬於綠茶,也就是不發酵茶了,喝綠茶有很多好處的,可以提高免疫力降血壓降膽固醇等等,我想這個我也不必再多費口舌了吧?光叢近幾年市面上花樣百出的綠茶飲料:什麼統一的雀巢的什麼茶研工坊、茶裏王還有一些有名的世界連鎖店裏近幾年推出的綠茶蛋糕、抹茶慕司以及很多電視臺生活欄目中講到的喝綠茶的好處我想大家肯定至少都會略知一二了,所以喝綠茶的好處在這裏小杜就不羅嗦了,那由此都不難看出杭州人的確是喝得好了。說杭州人睡得好,則是因爲他們都蓋蠶絲被,這個被子的特點就是“輕、薄、柔軟”透氣性保暖性吸溼性都很好,對於患有高血壓心臟病風溼病的人或是容易上呼吸道感染的人尤爲適用,這個被子被稱爲“保健被”“空調被”它可是華東這邊五星級酒店才用的被子哦,在中國各大城市大商場幾乎都有買的,但幾乎價格都比較高,同樣重量的被子恐怕有的地方價格都要翻一翻呢!我去年夏天曾經帶一個散客班,力量有母女兩人,一路上她們幾乎什麼都沒買,做母親的老告訴我家裏都有,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他們是單親家庭收入非常低經濟很緊張,因爲女兒考上了一本,她曾經允諾帶女兒來華東旅遊的,當時爲了省錢本來只讓女兒一人出來,但女兒死活不肯,非要母親一起出來出來旅遊最後做母親的纔來了,但後來在杭州這個媽媽做了件讓我非常感動的事情,她買了牀蠶絲被!這也好似她一路上唯一買的東西,我當時很好奇就問她,她問我說你知道這個廠子還叫什麼名字不?我一下子給問蒙了,還沒等外回答她就笑了說“被服廠”,就是生產被子和服裝的廠子,她說被子是她買給女兒的,“因爲被服被服就是一輩子幸福的意思!我希望我的女兒上完大學後找個好工作嫁個好老公,一輩子都幸福!”我當時聽完都楞了,真的,這個母親的這一舉措讓我深深爲之感動,也讓當時在場的另外幾個母親感動,結果哪天好多人都買了被子,有的是買給父母有的是買給孩子,因爲我年齡也不大不象那些公司的元老可以挑團帶,一般派給我們這樣五年以下的新人的團隊購買能力大都有限,很多人都覺得被子雖然好但是太貴都不會買,我這個人也不象有的導遊會給客人“上課”呀什麼的,我覺得出來就是爲了開開心心的,所以我從來不給客人購物的壓力,被子一般團隊平時幾乎沒什麼人買的,那天買好了好多牀,因爲大家都不想錯失這樣一個表達愛的機會,因爲咱們中國人對“愛”的表達總是太含蓄了,平時就算是心裏惦記着家裏父母最多也就是多寄點錢回去,對小孩子也無非是他說要啥就買啥,但其實,這樣只會讓老人更孤獨,讓孩子更嬌慣。那天晚上回酒店把客人都安排好了以後我就給家裏掛了個長途問我帶回去的被子蓋着怎麼樣,還要不要再買牀…其實,我當時買了被子打包寄回去後就再沒問過這事情,但那天那個母親真的讓我心裏有些內疚,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我們這些做孩子的真的常常都感覺不到。所以說,杭州人吃得好喝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睡得好,他們怎麼會不被羨慕呢?又怎麼會不好好享受這樣的生活呢?

杭州是咱們國家七大古都之一(西安、北京、南京、開封、洛陽、安陽),472019年前的良渚文化所反映的就是杭州最早的居民遺址,1937年出土的良渚文化文物中,有一種叫做“紇”的東西就是中國最早生產絲綢的工具。相傳402019年前大禹治水在此舍航登陸,人稱“禹杭”,古代“杭”是方舟的意思,後來慢慢轉寫成“餘杭”,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統稱“錢塘”,隋開皇九年又改稱“杭州”,一直沿用到今天。京杭大運河(1794公里)的開通使得杭州的發展有了好的機會。南宋時杭州作爲京師定都150多年,經濟發展自然不在話下,有詩云“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所以,十三世紀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說杭州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古詩云“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從這手詩中我們就不難想象當時杭州的繁華似錦、歌舞昇平。當然,現在這首詩已經被杭州人改爲“山外青山樓外樓,宋城歌舞幾時休”了,因爲,自從2019年前宋城集團開辦了國內第一個最大的宋文化主題公園——宋城後,它就成了國內外嘉賓和杭州有錢人必去之地了,因爲它已經憑藉自身實力搖身變成杭州的標誌性演出了,杭州市政府在接待一些政府要員和國外重要人物時都會帶他們前往宋城,不說別的單說這宋城裏的一場表演《宋城千古情》整整一個小時的演出時間,可以說,它每分鐘就價值38.3萬元。而宋城的始建者黃巧靈,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他對杭州這樣一個城市旅遊的發展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他那些什麼世界休閒組織國際顧問、什麼浙江大學客座教授等頭銜、還有什麼他在浙江開民營資本投資旅遊休閒產業先河、在國內率先提出“景觀房產”等我們暫且都不要說了,單單說他在杭州的宋城集團,96年始建但到現在仍然辦的紅紅火火,2019年他又搞了休博園。2019年是休閒旅遊年,杭州是休閒博覽會的主辦城市,休博會開幕就放在休博園裏,當時中央電視臺3套現場直播。而宋城這樣一個主題公園連續兩次上中國中央電視臺晚上7點和九點的新聞,在中國有哪個主題公園能造這麼大的聲勢?恐怕是少至又少了。都是因爲它搞活了杭州的旅遊經濟,當然最主要的還是這個旅遊產品做得好,所以才能倍受廣大遊客的喜愛、平季和旺季去都要提前三五天訂票,而且每次去幾乎總是人滿爲患

杭州這個城市,我們通常會把它概括爲三都,這樣可以方便遊客朋友們記憶,哪三都呢?名人之都、愛情之都、長壽之都。爲什麼說它是名人之都呢?因爲和杭州有關的名人真是太多了,白居易、蘇東坡、李叔同、毛澤東、周恩來等等而杭州籍的名人大家也都是耳熟能詳的:褚遂良、羅隱、畢昇、沈括、于謙、龔自珍、袁枚、郁達夫、夏衍、朱淑真…就算這些大家都不熟,至少有一位各位肯定知道:孫權。那說杭州是名人之都應該不足爲過吧?那爲什麼氏說它是愛情之都呢?因爲有很多悽美的愛情故事都發生在杭州:白娘子和許仙斷橋相會借傘定情、梁山伯和祝英臺化蝶雙飛、蘇小小和阮鬱西泠橋一見鍾情…還有一個故事也曾經拍成電視劇:楊乃武和小白菜,這些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都是發生在杭州,所以,說杭州是一個愛情之都。那又爲什麼是長壽之都呢?還是因爲杭州的西湖龍井了,西湖龍井是綠茶中之極品,龍井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以幫助人提高免疫力有益於身體健康,尤其是查而杭州人又喜歡吃茶,尤其是龍井村的老人家不但高壽而且視力也很好,所以杭州又被稱爲長壽之都。

那杭州這個地方都有些什麼風物特產呢?象西湖龍井、西湖蓴菜、西湖藕粉、杭白菊、蕭山蘿蔔乾、蕭山雞都是;工藝品有絲綢、王星記的扇子、張小泉的剪刀、西湖天竺筷、西湖綢傘、都錦生織錦、仿南宋官窯青瓷等;除此以外還有些風味菜,比如說:東坡肉、西湖醋魚、宋嫂魚羹、龍井蝦仁、叫化童雞、幹炸響雞、西湖蓴菜湯等;另外還有些小吃:蝦爆鱔面、片兒川面、知味小籠、吳山酥油餅、蔥包檜、南方迷宗大包、貓耳朵等,象藕粉這種還是很養胃的,張小泉的剪刀呀都錦生織錦呀都好似很有名的,其實還有些糕點也蠻不錯的。如果感興趣大家也不妨買點嚐嚐。

那走了一路大家可能也發現了,在杭州也有很多的的香樟樹,杭州的市樹和蘇州無錫一樣都是香樟樹,但是在杭州這裏他還有個名字,叫做“嫁女樹”,爲什麼呢?因爲在杭州這裏啊,有這樣一個風俗,如果家裏生了女孩,就要在家裏種一棵香樟樹,等到女兒長大成人要出嫁時就把它砍了做個大樟木箱子,裏面放上陪嫁三寶:玉石鐲子一對、子孫桶一對、蠶絲被八牀,當然有的家裏條件不怎麼好的,被子得數目也會相應呈偶數遞減,但如果是生了男孩就要種上一棵櫸樹,就好似希望將來他能夠榜上有名能成爲舉人。在紹興一帶還有在孩子出生時將酒在在地底下的習俗,如果是女孩子出嫁時就叫“女兒紅”,如果是男孩子金榜題名則叫“狀元紅”,當然如果女兒早年夭折了,那到了女兒出生後2019年時,家裏老人就會挖出這壇酒自斟自飲,非常淒涼的感覺,那這樣的酒就叫做“花凋酒”。這些習俗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那大家知道爲什麼女兒陪嫁要送玉石鐲子一對、子孫桶一對、蠶絲被八牀嗎?它們都是女孩子孃家人對新人的祝福,因爲,男方要給新娘子送金戒指,所以女方孃家要送一對玉石鐲子,意思是天造一對地造一雙、金玉良緣嘛;送子孫桶時,裏面還要撒上很多紅棗、花生、桂圓之類的取意早生貴子、多子多孫,一對是好事成雙的意思;蠶絲被則是所有彩頭裏最重要的了,因爲它不僅是女方孃家人希望小兩口纏纏綿綿、恩恩愛愛,也是女方財力的表現,如果女方的被子太少那新娘子很可能過門後會受婆婆和小姑子的氣受哦,爲什麼送八牀呢?因爲兩牀是要孝敬公婆的,另兩牀要送給小姑子,剩下兩牀小兩口自己用,最後還有兩牀是給未來的寶寶的,一牀給寶寶鋪一牀給寶寶蓋。

篇三十六:講解導遊詞介紹

各位團友,嘉興是浙江省省轄市,位於我國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南翼,東接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西連杭州及湖州,北臨蘇州,南瀕杭州灣,與寧波、紹興隔江相望。

嘉興地處北亞熱帶南緣,屬東亞季風區。這裏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溼潤。嘉興下轄南湖區、秀洲區和嘉善縣、平湖市、海鹽縣、海寧市、桐鄉市等二區五縣(市),總人口336.81萬,全市面積3,915平方公里。

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三塔公園,這條就是京杭大運河。請大家向你的右手看,這屹立着的三座塔就是嘉興著名的景點三塔。三塔是京杭運河的標誌,立於古運河杭州塘白龍潭畔,以前這裏河面寬闊,水流在此折彎,河水湍急,波渦浪漩,經常翻船,爲此人們就在這裏建造三尊寶塔,以鎮風浪。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三塔是實心的,不能攀登。但古時候的水手遠遠的看到這三塔時,就會高警惕,小心行駛。所以說我們的三塔實際上就是航標。細心的朋友,一定注意到了塔前那三根石柱上的深深的勒痕,這又是爲何呢?因爲在以前行船時均要拉縴,爲防止纖繩損壞三塔,人們就在塔旁豎起這三根纖石,至今這根纖石還保存着。

古運河上原來的三塔在1971年已毀,現在大家看到的三塔是1999年重建。規模、式樣均依原貌。同時嘉興市市政府在周邊重建了三塔公園,它佔地1.7公頃,投資340多萬元,園門石坊爲“茶禪夕照”,是當時的“嘉禾八景”之一,清同治十九年嘉興知府許瑤光手跡。爲什麼叫“茶禪夕照呢?因爲在三塔邊古有茶禪寺,俗稱三塔寺。始建年代略晚於三塔。相傳蘇東坡曾到此汲水煮茶,古寺中建有煮茶亭,乾隆南巡時賜名“茶禪寺”,留下一段美好佳話,可惜茶禪寺早已不在了。

篇三十七:桂林山水導遊詞講解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

你們好!我是你們這會桂林山水遊的導遊,感謝大家給了我這次鍛鍊自己的機會,我會盡自己的所能爲你們講解的!

好了,我們言歸正傳。俗話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這一帶的山有個特點,就是在平坦的大地上和江邊,一座座拔地而起,危峯兀立,各不相連。

我們現在在桂林市的市中心,這邊有一座危峯。它叫獨秀峯,奇峯突起,猶如一支擎天大柱,被稱爲“南天一柱”。

接下來呢?我帶領大家乘着木舟去觀賞桂林最美的一條江,叫灕江。大家能看出灕江的水有什麼特點嗎?對,灕江的水是出奇的靜,靜的我們根本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清澈見底,可以看見有許多美麗的魚兒游來游去:灕江的水還非常的綠,綠的簡直可以與無暇的翡翠相媲美。

大家請看,這一個景點就是“象山水月”。它就是象山與本身水月洞的合成。這個象山又叫象鼻山,因爲它酷似一隻正在江邊吸水的大象。這個象鼻山那探入水中的長鼻,與其山體形成了一個圓圓的洞穴,名“水月洞”。洞內十分的光滑

篇三十八:孔廟導遊詞講解

尊敬的遊客朋友,女士們,先生們,,你們好!歡迎各位來到孔子的家鄉曲阜參觀遊覽,同時也感謝您選擇我作爲您此次遊覽的嚮導。我是曲阜xx旅行社的導遊員張某,大家可以叫我小張或者張導。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下面就讓我懷着結識新朋友的欣喜心情,爲大家提供導遊服務。

孔廟是祭祀孔子的禮制廟宇。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爲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據記載,孔子生而首上圩頂,似尼丘山之形,故因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一生艱辛探索的社會實踐中,深入瞭解和認識了當時社會,逐步創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體系,成爲當時著名的政治理論家、教育家、思想家。他創立的儒學思想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有着很大的影響。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做“壽堂”,房屋三間,裏面陳列着孔子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因以爲廟,歲時奉祀”,即每年按時祭祀。儘管當時孔子已是相當知名的學術大師,但儒家還只是一個學派,孔子的地位不高,所以最初的孔廟也僅僅是孔子的故居。漢代以後,孔子及儒學地位逐漸提高。

據記載,從公元220年到解放前,孔廟先後重修擴建七十多次:歷經兩千餘年的歷代重修擴充,便得曲阜孔廟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羣。共佔地約14萬平方米,殿堂閣廡466間,門坊54座,碑亭17座。規模之大,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爲全國三大古建築羣。

篇三十九:關於孔廟導遊詞講解

各位佳賓:

《論語》上方開篇有一句話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麼我就以孔子的這句名言,熱烈地歡迎您來孔子的故鄉曲阜參觀遊覽。下方,就由我陪同各位遊覽並進行導遊服務,十分感謝您的合作,並衷心地期望您對我的工作多提出批評意見。

在來曲阜之前,許多朋友可能已對曲阜和孔子有了不少的瞭解,但也有的朋友明白的並不十分詳細,此刻,我就在進入景點之前,先把曲阜和孔子的狀況簡要介紹一下。

曲阜位於中國山東省西南部,現有人中62萬其中城區人口10萬,面積約890平方公里。“曲阜”二字始見於《爾雅》一書,東漢應邵解釋說: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宋真宗大中祥符5年,也就是公元1012年,爲了紀念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出生在曲阜,曾一度改名“仙源”縣,金太宗天會7年(公元1129年),又複名曲阜,沿用至今。曲阜是一個小城,然而,曲阜又是一座有着五千年禮貌史的文化古城,在這片神聖而又古老的土地上,中國遠古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竟有四人在那裏留下了蹤跡。據《史記》、《帝王世紀》等史書記載:“黃帝生於壽丘”,“少昊自窮桑登帝位,稱都曲阜,崩葬雲陽山”,此刻曲阜城東8裏,仍留下座金字塔式的墳墓——少昊陵。中國有句俗話說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們是不是能夠理解爲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從那裏,從黃河中下游向中原,向黃土高原遷徙的過程,而我們的母親之河,黃河、長江,從黃土高原之上奔騰而下,一瀉千里,最後匯入大海呢!中國還有句古話叫“江南出才子,江北出聖人”,實際上,江北的聖人幾乎全出自曲阜。在中國封建時代,受到皇帝賜封的聖人一共有6位,他們分別爲至聖孔子、亞聖孟子、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宗聖曾子、元聖周公,頭4位都出生在

曲阜,後兩位一位是孔子的弟子,一位是封地在曲阜,周公的後世33代曾在魯國爲國君,至今山東稱魯,即起於此。此刻曲阜地上地下文物衆多,文化燦爛,有國家級文物古蹟4處,省級11處,市級100餘處。1982年曲阜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4年曲阜“三孔”被聯合國正式列爲世界文化遺產。由於曲阜對東方文化的重要貢獻,不少人稱曲阜爲世界三大聖城之一:“東方的麥加”。在那裏,您不得不沉思,也不能不感奮,因爲那裏深扎着中華民族的根,深扎着中國傳統文化的根。

各位朋友,在中國,在東方這片有着五千年禮貌歷史的土地上,你也許讀不懂青銅器上的銘文,也許不理解人頭獸身表現什麼,象徵什麼。但是,當你走進中國人民的生活,行走在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勞動創造的古老土地上,你就能感受到、接觸到中國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來的儒家文化的氣息,你便能由此體驗到中國人民與其他民族迥然不一樣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和理想道德的差異。無論你從哪個角度,哪個層次去探究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品格,都不難發現儒家文化的基因,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儒家文化幾乎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代名詞。而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就是孔子。

孔子,春秋時代魯國人,也就是曲阜人,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享年73歲。孔子3歲時,父親叔梁紇去世,16歲時,母親顏徵在去世,少年孔子成了孤兒,開始了他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獨自謀生、學習和奮鬥的一生。

孔子少年發奮自學,勤而好問,青年時代便掌握了參與貴族政治務必熟悉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進而掌握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的資料,爲創立儒家文化奠定了基礎。

孔子30歲設學授徒,開始了漫長的教育生涯,他首開中國私人講學、面向民衆,提倡“有教無類”之風,成爲中國第一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51歲時,才做了中都縣令,之後曾在魯攝相事,然而時光不長,他便辭了官,離開魯國開始了他長達14年的周遊列國之行。

孔子在68歲時回到魯國,他把幾乎全部精力放在了教學和文獻整理上,一向到死。孔子的一生是顛沛流離,飽經憂患的一生,是艱苦卓絕、激勵奮發的一生,是春風化雨,培育英才的一生,是著書立說,濟時救世的一生。如今,他的軀體雖已灰飛煙滅,但他的思想,卻潛入每個東方人的心靈,他熔鑄了中華民族的個性和品格,隨着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孔子還將引導着人類,跨向21世紀。

曲阜的文物古蹟和旅遊景點很多,大部分與孔子和孔子文化有關。此刻我們所在的位置是曲阜明故城的正南門外,城門的北面是被稱爲中國三大古建築羣之一的孔廟。城門的正上方有“萬仞宮牆”4個大字。“仞”是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約等於8尺。據說,有人稱讚孔子的弟子子貢很有學問,子貢聽說以後,就說:“人的學問好比宮牆,我的學問只有牆頭這麼高,人們一看便會看見牆內的一切,而我的老師孔子的這道牆有數仞,不找到它的門是不能看到牆內宗廟之美麗、房舍的多種多樣”。後人爲表達對孔子的敬仰,明代胡纘宗就寫了“萬仞宮牆”4個字鑲在城門上,清代乾隆皇帝爲了顯示自我對孔子的崇拜,又把胡碑取下,換上了自我寫的“萬仞宮牆”4個大字。這就是“萬仞宮牆”的來歷。

孔廟是後人爲祭祀孔子而修建的廟宇,始建於孔子死後第2年。面積有327。5畝,仿皇宮之制,分九進院落,左右對稱排列,整個建築羣共有五殿、一閣、一罈、兩廡、兩堂、17座碑亭、54座門坊共466間,南北長約1公里。孔廟恢宏壯麗,面積之大,歷史之久,保存之完整,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唯一孤例。

孔廟大門東牆外面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碑刻,過去,任何官員至此,武官要下馬,文官要下轎,以表示對孔子的尊重。

篇四十:關於孔廟導遊詞講解

尊敬的遊客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各位來到孔子的家鄉曲阜參觀遊覽,同時也感謝您選取我作爲您此次遊覽的嚮導。我是曲阜_旅行社的導遊員張某,大家能夠叫我小張或者張導。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下方就讓我懷着結識新朋友的欣喜情緒,爲大家帶給導遊服務。

孔廟是祭祀孔子的禮制廟宇。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爲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據記載,孔子生而首上圩頂,似尼丘山之形,故因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一生艱辛探索的社會實踐中,深入瞭解和認識了當時社會,逐步創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體系,成爲當時著名的政治理論家、教育家、思想家。他創立的儒學思想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有着很大的影響。

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做“壽堂”,房屋三間,裏面陳列着孔子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因以爲廟,歲時奉祀”,即每年按時祭祀。儘管當時孔子已是相當知名的學術大師,但儒家還只是一個學派,孔子的地位不高,所以最初的孔廟也僅僅是孔子的故居。漢代以後,孔子及儒學地位逐漸提高。

據記載,從公元220年到解放前,孔廟先後重修擴建七十多次:歷經兩千餘年的歷代重修擴充,便得曲阜孔廟構成了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羣。共佔地約14萬平方米,殿堂閣廡466間,門坊54座,碑亭17座。規模之大,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爲全國三大古建築羣。

孔廟的總體佈局是由孔子當年的故居長期發展而來的,至今已有二千四百餘年的歷史。孔廟建築發展追求的建築效果是透過建築羣整體所造成的環境去烘托孔子的豐功偉績和儒學聖教的高深博大來完成的。因此,孔廟建築的藝術表現力首先是它的總體佈局及建築序列的完整性;其次是它的個體建築的處理及每道院落的格局,每個殿、堂、樓、門、亭都充分顯示出了各自的重要作用;第三是個體建築的細微方面,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家們在設計和施工方面的無與倫比的建築藝術成就。

在整體建築方面,孔廟採用古代傳統的宮庭式建築形式。但它經過歷史上的多次重修擴建,每當重修擴建的時候,它必然要受到前代孔廟建築形制、規模等因素限制,然而,孔廟的建築羣體最終成功地利用了先代遺產,既體現了歷史遺產的延續,又持續了它的總體的完整性。

這種獨特的建築形制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首先,孔廟是孔子故宅擴建而成的,它保存了許多有關孔子的古蹟,如故宅井、詩禮堂、魯壁、金絲堂以及爲紀念孔子講學建造的杏壇等;其次是王者宗廟因素,如門戟之制,前殿後寢之制等;第三是宮庭因素,如天子五門之制,王城角樓之制,東、西華門等;第四是宗族家廟因素,如啓聖殿、崇聖祠、家廟等;第五是祭祀因素,在孔廟被祭祀者除孔子、四配、十二哲外,還有先賢先儒、祖先等總數達二百餘人,這樣爲容納大批的從祀者神位,就須得設立廊廡,由此便構成了廊廡院落。

除以上幾個因素外,還突出地表現了孔子的聖人地位及孔孟之道的神聖性,如泮池、璧水、牌坊等,並以書樓象徵孔子在學術方面的偉大成就。孔廟成功地運用了傳統的庭院組合與環境烘托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到達了渲染孔子在學術上、教育上的卓越貢獻和在古代社會中崇高地位的目的,是中國古代建築羣中別具一格的建築形制。

孔廟內現有古樹一千二百餘棵,與宏偉的建築羣相互輝映,個性是夏季,上千只鷺鳥居住在古木之上,構成了孔廟又一獨特的景觀,鷺鳥已被曲阜市定爲市鳥。

萬仞宮牆

“萬仞宮牆”原名仰聖門,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門。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孔廟爲劉六、劉七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所毀,正德皇帝下令建城衛廟、於是以孔廟、孔府爲中心修築了明曲阜城牆,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竣工。在與孔廟正南門相對處設立城正南門。因正南門爲孔廟而設,所以應視正南門與孔廟爲一體。

明代學者胡纘宗爲表達對孔子的尊敬和讚揚,親書“萬仞宮牆”石額鑲於門上,其意出自《論語》子貢語。魯大夫叔孫武叔以前對大夫們說:“子貢的學問很深,比孔子還要強些。”子貢聽說後就給叔孫武叔說:“人的學問好比宮牆,我的這道牆不足肩頭高,別人很容易看到裏面有多少東西,我老師這道牆有好幾仞高(仞:丈量單位,一仞約等於八尺),別人是看不到裏面的東西的,只有找到門,走進去,才能看到這牆內雄偉的建築,可找到門的人太少了!”胡纘宗認爲數仞宮牆仍不能表達他對孔子的讚揚,於是將其改爲“萬仞宮牆”。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來,爲了顯示他對孔子的敬仰,把胡纘宗書寫的石額換下,自我親筆書寫了同樣四個字鑲於城門。

此刻看到的“萬仞宮牆”石額,即乾隆皇帝的御筆題寫。

金聲玉振坊

金聲玉振坊建於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金聲玉振”四字爲明代學者胡纘宗手跡,坊上有平面淺雕雲龍戲珠,柱頂各設圓雕“辟邪”一隻,俗稱“朝天吼”,坊後有一座單孔石橋,上設龍陛,名曰“泮水橋”,橋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經明城正南門西水門入護城河。此橋建於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

“金聲玉振”四字出自《孟子·萬章下》,孟子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意思是說孔子集聖賢之大成,始終而一。“金聲”原意是指我國古代樂器“鍾”發出的聲音,“玉振”原意是指我國古代樂器“磬”發出的聲音,在古代奏樂時以擊“鍾”爲始,擊“磬”爲終,金聲玉振的原意爲一首完善的樂曲。孟子將孔子思想比喻爲一首完美無缺的樂曲,在那裏借用孟子語意,是說孔子思想完美無缺,集古聖賢之大成,以到達絕頂的意思。

櫺星門

櫺星門建於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原爲木質結構,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衍聖公孔昭煥重修孔廟時,換成石柱鐵樑。四根石柱頂端爲四大天將,中間平梁上是火焰寶珠,以象徵此門由天將守衛而成爲參天立地的天門。

櫺星,即天田星,最早見於史料的有漢高祖命祀靈星,凡祭天先祭靈星,古人認爲靈星“主得士之慶”,專門管官的星。宋仁宗天聖六年(公元1028年),築郊臺外垣置靈星門,即在祭天之臺的外牆置靈星門,形如窗櫺,故曰“櫺”。孔廟設櫺星門,意爲祀孔如祀天,此見於宋《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所記。另外,孔廟有碑記:置櫺星門“取其疏通之意,以納天下士”,無論任何地方,只要設有櫺星門,那麼它的門扇必須是由櫺子結構而成,因此有疏通之意,孔廟取此意,以招引天下的文人學士都來學於此。

櫺星門外東西兩側,各有一幢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在封建社會,所有來曲阜祭孔的官員,無論職位高低,來到孔廟前見到此碑,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孔子的尊崇之意。此碑始立於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現僅存東面一幢。

太和元氣坊

太和元氣坊建於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爲石質結構。“太和元氣”四字爲當時山東巡撫曾銑手書。

“太和”指天地、日月、陰陽會合之氣,“元氣”原意爲構成世界的原始物質,之後,一些唯物主義者將“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稱爲“原氣”,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由五行構成。在那裏,“元氣”爲天地、日月、陰陽會合之氣,是生長萬物的根本。“太和元氣”也就是說孔子思想體現了整個人類思想最精華、最高貴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般,能使人類思想到達一種至高無上的境地。

太和元氣坊後爲“至聖廟”坊,原名爲“宣聖廟”坊,始建年代未查到記載,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的廟圖上已有“宣聖廟”坊。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宣聖廟”爲“至聖廟”。此坊爲漢白玉石質。“至”即至高無上的意思。

太和元氣坊位處孔廟第一進院落。此院東西各有一座木坊,東爲“德侔天地”,西爲“道冠古今”。此二坊建於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重修,三間四柱,上方是牌樓,六重四拱,坊下各飾有八隻石雕怪獸,中間四隻爲“天祿”,兩旁四隻爲“辟邪”,異常古拙。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意思是說孔子對人類做出的貢獻如天地一樣大,孔子思想是空前絕後,無論古今還是將來,都是至高無上的。

聖時門

聖時門原爲孔廟正門,建於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擴建,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世宗賜名爲“聖時門”。此門建於高臺之上,前後御道上各有浮雕雲龍戲珠石陛,系明代雕刻。“聖時門”三字爲清高宗乾隆手書。

“聖時”二字出自《孟子·萬章下》,孟子將中國古代的四位聖人做了比較後指出:“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認爲伯夷反對武王滅紂,不食周粟而死,爲聖之清者;伊尹,幫忙湯滅夏桀,湯死後輔佐外丙,仲壬死後立湯孫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壞湯法,被伊尹放逐,三年後太甲悔過,又被伊尹接回復位,孟子稱伊尹爲聖之任者;柳下惠是春秋時期魯國大夫,他曾三次被貶黜而仍留任,人問他爲什麼不離開,他回答說:“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之後,齊攻魯,他派人到齊勸說退兵,沒用一兵一卒,就退了齊軍,所以孟子說他是聖之和者。透過比較,孟子認爲孔子是聖之時者,終始而一的聖人,是最適合時代的聖人,無論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朝代,孔子思想都應成爲正統思想。

璧水橋

進來聖時門,豁然洞開,很大的方形庭院內,古木參天,芳草如茵,東西對稱各有一腰門,對面三架拱橋掩跨璧水,半掩着弘道大門,加之石制盆景上綴,使人心曠神怡,無不動情,頓覺進入了“神”的境界。崇聖者仰之彌高,觀覽者先睹爲快。與此情此景相連接,東邊腰門曰“快睹”,西邊腰門曰“仰高”。“快睹”寓先睹爲快之意,“仰高”則出自《論語·子罕》。“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意說孔子之道高深不可測,擡頭向上看,越看越高,學習孔子的思想學說,一旦入進門來,才感到裏面的東西學無止境。此二門建於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過去只有皇帝祭祀纔可走正門,一般人只能從仰高門進廟。

前面一水橫穿,三橋縱跨,環水有雕刻石欄,因水“壅繞如璧”取名“璧水”。北京天安門前有金水,那裏設“璧水”意爲孔子廟宇與皇宮等同,三橋因而得名璧水橋。始建於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增添石欄,河身砌有河底,原河上爲小牆,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將小牆改爲石欄杆。

弘道門

弘道門始建於明代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原門三間,當時是孔廟的正門。明弘治年間重修孔廟時,改建爲五間。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雍正皇帝欽定爲“弘道門”,後由乾隆皇帝題寫“弘道”二字豎匾立於門額。

弘道門下現有石碑兩幢,東碑是元代刻成的“曲阜縣歷代沿革志”,記載了曲阜在元代以前的歷史沿革概況,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西碑是元代“處士王先生墓誌銘”,頗有書法價值。二碑原立於曲阜城東舊縣村,1964年移入孔廟。

大中門

大中門是宋代孔廟的正門,始建於宋代,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重修。“大中門”三字匾額系清高宗乾隆手書。

大中門兩側各有綠瓦拐角樓一座,各三間,平面作曲尺形,建在方形高臺之上,這兩個角樓與孔廟後面東西兩角樓構成的矩形輪廓,即是元代孔廟的輪廓。孔廟內的主要建築物都在此輪廓之內。角樓建於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孔廟設角樓是仿照宮庭皇城角樓之制而建成的,意使孔廟像皇宮一樣威嚴。

同文門

同文門始建於宋代,原爲三間,明代成化年間擴爲五間。清康熙年間名曰“參同門”,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爲同文門。此門是一獨門,左右無牆。以前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在主體建築之前常有小型建築作爲屏障,以表示莊嚴,同文門就擔當着奎文閣的屏障作用。“同文門”三字爲清高宗乾隆手書。

奎文閣

奎文閣原名藏書樓,始建於宋代,重檐五間,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爲三檐,賜名“奎文閣”。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改爲七間,清高宗乾隆皇帝題寫閣匾。

奎文閣東西闊30。1米,南北深17。62米,高23。35米,三重飛檐,四層斗拱,檐下八根八棱石柱,內部結構爲層疊式木架,閣兩層,中間夾暗層,原上屋藏御賜經書,暗層藏印板,下層藏御香帛。

“奎”,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傳說爲西方白虎之首,共有16顆星,“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孝經》上講“奎主文章”,後人進一步將奎星說成是“文官之首”。所以,金章宗爲讚頌孔子是天下文官主,將原藏書樓命名爲“奎文閣”。

奎文閣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擴建以來,經歷了幾百年風風雨雨和上百次地震,在西面碑亭內有塊碑記載了清代康熙年間一次大地震,“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即說百分之九十的房屋倒塌,而奎文閣安然無恙。到本世紀八十年代初,奎文閣因歷年久遠,加之多年失修,有些木質糟朽,閣上方扭斜,於是由國家文物局主持,組織古建築專家聯合擬出修復方案,撥款120餘萬元,比原定工期提前一年將奎文閣重新整修。整修完的奎文閣,完全持續了原有的規格和風貌。

奎文閣廊下東、西各有一幢石碑,東爲《奎文閣賦》,由明代著名詩人李東陽撰文,著名書法家喬宗書寫。西爲《奎文閣重置書籍記》,記載了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劉六、劉七率農民起義軍攻佔曲阜、佔領孔廟,“秣馬於庭,污書於池”,將奎文閣藏書“焚燬殆盡”以後,皇帝“又命禮部頒御書以賜”的狀況。清代奎文閣中的藏書又有增添,清晚期將藏書移入孔府保存。

奎文閣內現爲孔子聖蹟圖陳列。孔子聖蹟圖現存三套,一是明代聖蹟圖繪畫,二是明代雕刻聖蹟圖木板,三是明萬曆年間的聖蹟圖石刻。那裏陳列的系明木板聖蹟圖印本。聖蹟圖全套120幅,描繪了孔子一生主要活動。

篇四十一:關於頤和園導遊詞講解

各位尊敬的遊客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我姓趙,你們就叫我小趙吧!

首先,歡迎大家來到我們的首都――北京,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是皇家園林-頤和園。在此我要提醒大家:進入景區不要大聲喧譁,也不要亂丟垃圾。

頤和園的四分之三都是水,這就更顯出了頤和園的秀麗。

我們現在就進入頤和園吧!走進頤和園,就來到了著名的長廊。這條長廊有700多米長,分成273間,一眼望過去,每一間的橫樑上都有精美的圖案,畫着人物、花草、風景……你們相信哇,這幾千幅畫裏沒有一副是相同的,而且每一幅都十分逼真,在長廊裏走了好久了,大家一定累了吧?可是我們才走了長廊的一半呢!

接下來,我們要去萬壽山上觀光了。“萬壽山”是乾隆皇帝給他母親慶祝60大壽而取名的,以前不叫萬壽山,在金朝的時候叫金山,元朝的時候叫翁山,到了乾隆皇帝時爲了祝母親長命百歲才取得名字,現在我們已經登上萬壽山了,遊客們,你們往下看,看見了嗎?

下面碧波盪漾的就是昆明湖,瞧,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咦,你們有沒有發現昆明湖像一個什麼呢?大壽桃?對,大壽桃!恭喜你,答對了,當年乾隆皇帝爲了表示自己的孝心,特地把昆明湖修建成一個大壽桃的形狀

。昆明湖的四周圍着長長的堤岸,堤上有好幾座式樣不同的橋,湖中心那個小島叫湖心島,島上種着數不清的花草,看見了嗎?草叢中露出紅紅的一片,那就是堅固鮮豔的宮牆。

你們注意到岸邊連接湖心島的那座石孔橋了嗎?那就是赫赫有名的十七孔橋,它是仿照北京盧溝橋建造的,因爲它有十七個橋孔,所以叫十七孔橋,橋的欄杆上有着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刻着小獅子,你們看啊,這麼多的獅子,只只雕刻得栩栩如生,有的半蹲着,頭望着天空,好像在思索什麼;有的彎着脖子,低着頭,似乎犯了什麼錯;最有趣的還是兩隻小獅子在爭搶一隻繡球……走過十七孔橋,便來到湖心島上,第一眼看到的一定是這隻大銅牛,關於這隻大銅牛,還有一個傳說呢!相傳在初建園林時,昆明湖西側有一組田園風光的景緻被稱爲“織耕圖”,象徵着織女居住的地方,而東岸的銅牛郎隔天河(昆明湖)與織女遙遙相望,夠浪漫了吧!

頤和園的景色美如天堂,講解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接下來給大家2個小時的時間自由活動,之後在這裏集合,現在開始自由活動吧!

篇四十二:關於頤和園導遊詞講解

遊客們,大家好!今天我們將帶領你們到世界遺產名錄——頤和園觀看。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蔣,你們可以叫我蔣導。

遊客們,你們知道頤和園的歷史嗎?“頤和園”以前叫“清漪園”,既舒適又美麗,是清朝皇帝休息的地方。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偷取頤和園裏的珍寶, 還 放火燒了頤和園裏的大部分建築物。慈禧太后爲了自己享樂,竟然從軍隊裏拿出大量錢力、物力,於1888年,重建“清漪園”,並將此園改名爲“頤和園”。

好了,遊客朋友們,你們聽完了頤和園的歷史一定很想去看看吧!我們走進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了北京有名的“長廊”。長廊長700多米,分成273間,每一件都有五彩的畫,畫上面的人物、風景、花草都各不相同,幾千幅畫沒有一幅圖畫相同。

遊客朋友們,再往上走就是萬壽山了,擡頭向上望,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築物聳立在半山腰,大家還可以看到閃閃發光的琉璃瓦。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建築嗎?這是佛香閣,下面有一排排金碧輝煌宮殿,那是排雲殿。遊客朋友們,我們不妨上山看看吧!

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了,昆明湖圍着長長的堤岸。湖中心有一個美麗的小島,大家走過這座石橋就可以去小島上游玩了。這座石橋有十七個橋洞,所以又叫十七孔橋。大家仔細觀察,你們會發現橋欄杆上的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獅子,這些獅子姿態不一,沒有哪兩隻是相同的。

遊客朋友們,我們本次的旅行到此結束,感謝大家對我這次導遊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希望大家不要忘記今天愉快的旅行,也祝願大家今後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篇四十三:大雁塔導遊詞講解

大雁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大雁塔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大雁塔被視爲古都西安的象徵。大雁塔相傳是玄奘大法師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

大雁塔由於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爲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這座有着1300多年曆史的大雁塔,大雁塔成爲古城西安獨具風格的標誌。大雁塔初建時只有5層,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後經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層,底邊各長25米。

大雁塔旅遊指南:大雁塔是中國樓閣式磚塔的優秀典型。塔身用青磚砌成,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至於雁塔之前冠以“大”字,則是後人爲了區別於薦福寺小雁塔之故。塔內有木梯,可以盤旋登塔,自券門憑欄遠眺,可飽覽關中大好風光。

大雁塔的底層南門兩側,鑲嵌兩塊石碑,一塊“大唐三藏聖教序”,是唐太宗在貞觀廿二年(648)。爲玄奘所譯諸經作的總序。另一塊“大唐三藏聖教序論”是唐高宗爲“聖教序”所作的紀文,此二碑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塔的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更是研究唐代建築的珍貴資料。

篇四十四:烏鎮導遊詞講解

烏鎮地處浙江北端,與江蘇省相鄰,曾經是兩省三府七縣交界之處。春秋時期,烏鎮是吳疆越界,吳國曾駐兵於此以防越國,當時稱烏戌。“烏鎮”的稱呼,首次出現是在唐鹹通十三年。關於“烏鎮”一詞的由來,還有一個典故。據說在唐憲宗元和年間,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據稱王,舉兵叛亂,朝廷命烏贊將軍率兵討伐。烏將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打得叛軍節節敗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掛牌休戰,正當烏將軍就地紮營伺機再戰時,李琦卻於當日深夜偷襲營地。烏將軍倉促應戰,最後連人帶馬跌入李琦設下的陷阱,被叛軍亂箭射死。雖說仗是打輸了,但是烏贊將軍那種正直、忠誠、愛國的表現,讓老百姓十分欽佩。大家爲了紀念他,就把鎮名以他的姓氏爲名,改稱“烏鎮”。

烏鎮是江南四大名鎮之一,是個具有六千餘年悠久歷史的古鎮,曾名烏墩和青墩,全鎮轄13個社區居委會和18個行政村。烏鎮地處浙江省桐鄉市北端,西臨湖州市,北界江蘇吳江縣,爲二省三市交界之處。南宋嘉定年間,烏鎮原以市河(車溪)爲界,分爲烏青二鎮,河西爲烏鎮,屬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爲青鎮,屬嘉興府桐鄉縣。解放後,市河以西的烏鎮劃歸桐鄉縣,才統稱烏鎮。陸上交通有縣級公路姚震線貫穿鎮區,經姚震公路可與省道鹽湖公路、國道320公路、318公路、滬杭高速公路相銜接。烏鎮距桐鄉市區13公里,距周圍嘉興、湖州、吳江三市分別爲27公里、45公里和60公里,距杭州、蘇州均爲80公里,距上海140公里。從杭州出發走高速公路一個多小時的車程。

烏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一條流水貫穿全鎮,它以水爲街,以岸爲市,兩岸房屋建築全面向河水,形成了水鄉迷人的風光。水中不時有烏篷船依呀往返;岸邊店鋪林立叫賣聲不絕於耳。烏鎮最著名的產品有三:三白酒系純糧釀造,工藝古樸,酒香醇厚,飲後三日不絕於口;蠟染花布藍白相間,點綴出江南特有風情;姑嫂餅香酥脆甜聲名遠播四海。烏鎮是中國江南的封面,傳承着千年的歷史文化。淳樸秀美的水鄉風景、風味獨特的美食佳餚、繽紛多彩的民俗節日、深厚的人文積澱和亙古不變的生活方式使烏鎮成爲了東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傳承伴隨脈脈書香,在這兒展現一幅迷人的歷史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