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成語故事(精彩多篇)

成語故事(精彩多篇)

成語故事 篇一

唐高宗時有一位大臣名叫韋思謙,做人正直,時常會勸諫皇上,有話就會直說。他考上進士之後,被任命爲應城縣令,後來升爲監察御史。

有一次,他發現中書令(即宰相)褚遂良以低廉的價錢強行購買鄰人田地,正直的韋思謙也不害怕他官位高,勢力大,立刻上書舉發他。因爲證據明確,朝廷不好公開庇護大臣,只好把褚遂良調出京城,降職爲同州刺史。

過了一段時間,褚遂良又被重用,恢復了中書令的官職。褚遂良便找了理由報復韋思謙,把他貶到外省,當一名縣官。有人替韋思謙打抱不平,暗中去慰問韋思謙。他仍然不改初衷,慷慨激昂。他正言道:“大丈夫應該有話就說,明目張膽而不畏強權,致力報效國家。

口若懸河

晉代學者郭象是湖南人。據說,他從小就勤學好問,對於日常生活中發現的問題總愛追根問底,弄清真相道理。後來他研究老子和莊子的學說,很有收穫。因爲他學識豐富,分析和說理的能力很強,談論起來,有條有理,頭頭是道。當時,人們都稱讚他會說話、有口才。

《晉書。郭象傳》載:“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這句話的意思是:聽郭象談話,好比懸掛着的大河,水不斷地奔瀉下來,永遠不枯竭似的。後人形容“能說善辯、口齒流利”就叫做“口若懸河”。現在,我們用到這個成語時,再加上“滔滔不絕”四個字,就更加形象了。

經典成語故事 篇二

這故事記載在“史記”這本書中。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對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養由基。

養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夠在一百步遠的距離,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寬度的柳葉,同時,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葉,他都能夠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沒有射不中的。因此,人人都誇讚他的箭法,有的人說“百步穿楊”,也有的人說“百發百中”,都是用來形容他射箭的絕技。它的意思是在稱讚別人做事要有絕對的`把握,有時分析事情,對將來的發展也一如所料。

雖然現代的人們,已經很少人再對射箭會發生興趣,但是“百發百中”這句成語,可以用在不只是箭術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例如,喜歡玩箭的人,他的射擊技術很高明,他拔出箭,並不需要花時間瞄準,就可以在射程的距離內準確的命中目標,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的射擊術“百發百中”。

又譬如說某人對事物的發展,因爲觀察很仔細,並且瞭解它的規律,推斷很正確,我們這個時候,也可以說他是“百發百中”。

成語的故事 篇三

成語名稱:家徒四壁

成語拼音:jiā tú sì bì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家中貧窮。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貶義詞

成語結構:主謂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徒:只;壁:牆壁。家裏只有四面的牆壁。形容家中貧窮,一無所有。

成語來源:西漢·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傳》:“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成語造句:高陽《胡雪巖全傳·煙消雲散》:“窮書生說了老實話,家徒四壁,添一口人實在養不起。”

家徒四壁的成語故事

漢朝的司馬相如是當時一個有名的才子,不過他的家境很不好。

家字開頭的成語

家有敝帚 家喻戶曉 家徒四壁

包含有家字的成語

家徒四壁 喪家之犬 家喻戶曉 不癡不聾 家有敝帚平安家書

成語故事 篇四

發憤忘食:形容學習努力,工作勤奮。

一天,楚國某縣尹問孔夫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夫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夫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你爲什麼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孔夫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吹一把,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啊!

鳴鼓而攻:形容聲討犯罪的人。

冉求是孔夫子弟子,在朝中幹活,準備試行新法,向孔夫子請教,孔夫子剛好是站在保守一邊,於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一再堅持自已的改革,於是孔夫子對衆徒發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一起向他攻擊吧!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勝人少,以強凌弱的風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會關係如何?你有硬梆梆的後臺嗎?你的朋友多嗎?如果沒有,可得小心行事,潔身自好呀!

以強凌弱:憑藉強力欺負弱小。

跖,一奴隸起義首領,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爲盜。孔夫子想遊說盜跖走入正途,於是斗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一陣亂罵,罵得孔夫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啊!來,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跟着盜跖英雄一起罵:

你這死夫子,你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脣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你就天下最大的盜。堯,舜興起後,設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凌弱。你所說的那一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鑽營,虛僞巧詐的東西。

天下人爲啥不叫你盜丘,而叫我盜跖!你這個罪大惡極的人,趕快滾回去,不然,我將用你的肝拿來加菜配酒吃了哈!

盡善盡美: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

當時孔夫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爲最美妙的音樂[韶]。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後大受感動,一連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夫子對於音樂入迷的情況。後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着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夫子的地位相當於下大夫。孔夫子是個一舉一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家鄉,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於談論,有些謹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道不拾遺:形容社會風氣道德良好。

孔夫子在魯國當了幾任官,他在任之時,魯國政治有了極大改良:賣東西不討價還價;掉了東西不必驚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爲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達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

子路,孔夫子的弟子,爲人剛勇,一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夫子的大忌——仁。孔夫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入內室。他爲何要在我家彈瑟啊?無聊!孔夫子的衆弟子一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度,越來越鄙視他。

經典成語故事 篇五

6、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託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爲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勳。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后,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全無心肝》 篇六

南朝陳後主陳叔寶在亡國後被俘到長安,隋文帝對他比較優待,不在他面前演奏吳地的樂曲,以防止他聽到後引發亡國之痛,不料,後來看守陳後主的官員報告隋文帝說,陳後主想得一個官號,隋文帝便說:“叔寶全無心肝。”比喻不知羞恥。

中國成語故事 篇七

東漢時期,潁川地方有個叫陳實的人,生在貧家,自幼好學,辦事公道。後來在太邱縣做了縣官,更是廉潔奉公,斷事公平,百姓很佩服他。他的生活十分簡樸,家裏沒有僕人。他的大兒子元方,小兒子叫季方,也有很高的德行。陳實出門辦事,大兒子在前邊拉車,小兒子拿着手杖在後面,路上行人見了,無不稱讚他們。

有一次,家裏來了一位客人,問季方說:“你的父親有何功德?他的名聲爲啥這樣高啊?”季方答道:

“我父親比如一棵生在泰山之傍的桂樹,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爲甘露所沾,下爲源泉所潤。在這種情況下,桂樹哪裏知道泰山之高、源泉之深呢?所以我不知道他到底有沒有功德。”他的一席話把客人說得面紅耳赤。

元方的名氣也十分大,後來他被朝廷任命爲侍中,又想讓他當司徒官,但是他不幹,朝廷又封他爲尚書令。因爲陳實、元方、季方的聲望極高,當時豫州的城牆上,都畫着他們父子三人的圖像,讓百姓學他們的品德。

元方有個兒子叫長文,季方有個兒子叫孝先。有一次,他們爲自己父親的功德而爭論起來,都說自己的父親功德高,爭來爭去沒有結果,便一同來請祖父陳實裁決。陳實想了一會兒,對兩個孫子說:“元方難爲兄,季方難弟。他倆的功德都高,難以分出上下啊!”

兩個孫子滿意而去了。

邊讀邊想:這個故事出自《後漢書·荀韓陳列傳》和《世說新語·德行》。後來“難兄難弟”的含義,已經發生變化。現在則用它指兩個人同樣惡劣,或二人處於相似的困難境地。

成語的故事 篇八

董仲舒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爲博官,以通曉《公羊春秋》聞名於世。他專心治學,三年不到花園遊玩,很負盛名,當時的士人都以師禮尊奉他。

在漢武帝時期,因朝廷長期對外用兵和統治者的窮奢極欲,賦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聲載道,封建統治集團內部孕育着嚴重危機。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年),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漢武帝採納啦他的主張,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諸侯王那裏擔任啦國相之職。但是沒過多久,董仲舒卻因才遭妒,備受其他官員的排擠,後因提出“災亂說”而被人誣陷有顛覆國家的意圖,差點被處死。漢武帝念及舊情,親自出面赦免啦他。後來,漢武帝聽從丞相公孫弘的一間,將其派往膠西。讓他做啦膠西王國相。

公孫弘與董仲舒同爲儒學經師。公孫弘擅長逢迎附和,深得漢武帝的器重,被任命爲丞相。董仲舒卻時常不識時務,正言直諫,漢武帝對他恨頭疼,所以敬而遠之。公孫弘一直以來都嫉妒董仲舒的才華,這次,他找到啦機會,希望可以一舉剷除董仲舒。舉薦,也是有計劃的謀殺。

膠西王是漢武帝的兄長,依仗自己是漢室宗親,有恃無恐,驕橫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國相統統被他以各種罪名斬殺,無一倖免。幸運的是,因爲董仲舒的聲名與才學,膠西王不但沒有殺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膠西王對董仲舒說:“勾踐的賢明,加上范蠡(lí)、文種的才能,我認爲這是越國的‘三仁’,你怎麼看待這三仁呢?當初齊桓公有問題請教管仲,我的疑慮就由先生解決啦。”

董仲舒回答說:“我才疏學淺,沒能力決斷大王的疑慮。雖然如此,大王向我提問,我不能不盡我所知回答。我聽說,過去魯國國君問柳下惠:‘我想攻打齊國,你看怎麼樣?’柳下惠回答說:‘不行。’他退下來滿臉憂愁地說:‘我聽說,陰謀侵略鄰國的,不會向仁愛者討教,這次國君爲什麼問我呢?’可見,柳下惠連被問都覺得羞恥,更別說參與討伐齊國啦!由此看來,越國本來就沒有一個‘仁’,哪來的‘三仁’?所謂仁人,是‘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義而不謀求眼前的小利,修養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於取得成果)的仁。致力於以德教化民衆而使社會風氣大變,纔是仁的最高境界,堯、舜、禹就是榜樣!”。

急功近利的意思是:急於謀求眼前的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