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文天祥簡介資料通用多篇

文天祥簡介資料通用多篇

國難見臣忠 篇一

忽必烈即帝位後,改國號爲元,於公元1274年發20萬元軍水陸並進,直取臨安。南宋政權一片混亂,度宗死,僅4歲的趙隰即位,爲恭帝。謝太后臨朝,要各地起兵“勤王”。

次年,任贛州(今江西贛州)知州的文天祥,散盡家資招兵買馬,數月內組織義軍三萬,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衆,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氣,開始了戎馬生涯。義軍趕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獲令屯軍隆興(今江西南昌)待命,幾經阻撓才得入衛臨安。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蘇吳縣)知府,奉命馳援常州。在常州,義軍苦戰,淮將張全卻率官軍先隔岸觀火,又臨陣脫逃,致義軍五百人除四人脫險外皆壯烈殉國。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臨安門戶獨鬆關,離平江三天後,平江城降。未到目的地,關已失守。急返臨安,準備死戰,卻見滿朝文武紛紛棄官而逃,文班官員僅剩6人。

1276年正月,謝太后執意投降。元將伯顏指定須由丞相出城商議,丞相陳宜中竟連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出使議和。談判中,文天祥不畏元軍武力,痛斥伯顏,慨然表示要抗戰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初以絕食抗議,後在鎮江虎口脫險。由於元軍施反間計,誣說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爲元軍賺城取地,文天祥屢遭猜疑戒備,顛沛流離,千難萬死兩個月,輾轉抵溫州。這時,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趙端宗在福卅即位。文天祥又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同時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號召各地起兵殺敵。秋天,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

1277年,文天祥率軍移駐龍巖、梅州(廣東梅縣),挺進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敗元軍,攻取興國,收復贛州10縣、吉州4縣,人心大振,江西各地響應,全國抗元鬥爭復起,文天祥號令可達江淮一帶,這是他堅持抗元以來最有利的形勢。元軍主力開始進攻文天祥興國大營,文天祥寡不敵衆率軍北撤,敗退廬陵、河州(今福建長汀),損失慘重,妻子兒女也被元軍擄走。

歷史古蹟 篇二

文山城牆

文天祥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開府聚兵期間留下不少事蹟,影響最深的是“文山城牆”。 “文山城牆"位於福建南平市延平區城北茫蕩山的蓮花山,城垣舊址長5000餘米、寬4.5米,高3米許,外側利用天然山脊爲陡峭工事,部分地段用石頭壘砌而成,更多爲夯土所築,十分壯觀。

遺址後經造林、開路,嚴重受毀,地面大部分已不存在,地下牆基尚存。

文天祥於1276年七月上旬到達南劍州後即着手籌建這一帶城牆。因爲元軍南侵陸路必經城北的官道,因此築城牆成爲當務之急。按理說這麼浩大的工程至少需要三、五個月才能完工,但文天祥僅用了幾天幾夜就把這10里長牆築成了。修築工事,夜以繼日,遠近百姓聞風而動,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足見當時民衆抗元熱情之高漲。後來人們傳說文丞相抗元氣節驚天地泣鬼神,築牆如有神鬼相助,遂把這段城牆稱爲“鬼城牆”。

江西遺墓

位於江西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騖湖大坑之原。

走進墓園,心裏爲之一怔: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大的石坊,石坊上鐫刻着“仁至義盡”四個大字,邁過石拱橋,登上石級神道。神道爲47米長,寓意爲文天祥走過的不平凡的47年人生路程。神道兩旁,翁仲、石獸肅立,青松翠柏成行。文墓的所在,是一座虎形山,從山下仰望墓塋,巍巍然,森森然。文墓的建築可謂獨具匠心:不左不右,方位正北;最上端是墓塋,呈圓形,往下是菱形石梯,再往下是狹長直立的石臺階,整個造型,如一柄利劍,不偏不倚刺入虎口之中。這一切似乎向人們展示文天祥的浩然正氣和不屈的性格。

愛國之心——讀民族英雄文天祥愛國故事有感 篇三

古往今來,我們的祖國有多少民族英雄爲了保衛祖國而犧牲自己的一切。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其中一位,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思是國家都已成這樣了,我就不能再保護自己了,而要去保衛祖國。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國勢弱小,北方蒙古族於1271年結束了內部爭奪皇位的自相殘殺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頭直指南宋。最後膽小的中國人,跑的跑,降的降,謝太后唯珂派人只剩下一個文天祥。他毅然臨危受命,但不是去投降,他說:“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他甚至藉此機會觀察一下敵營的虛實以謀“救國之策”。但是他沒有想到,正當他指斥伯顏扣押不能返回宋營,他的義兵則在同時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敵人的兇殘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無恥的投降派卻使他遭到了第一次嚴重的挫折。

讀了這個故事,相信大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感觸,我的感觸是: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和諧的社會,我們的祖國之所以這麼強大,都是像文天祥這樣的祖先用血肉一點一滴積累下來的。雖然在我們中國皇帝歷史上有不少昏君,就像乾隆皇帝。他是歷史上最有錢的一位君王,但是他總是閉門修煉,從不接受外國的技術,假如當時乾隆皇帝肯接受外國的技術,我們中國也許就不會受到外國人的欺凌,我們的科技也會更發達。就是因爲乾隆皇不肯接受外國的技術,才導致國家滅亡了。可是在中國歷史上,也有不少像文天祥一樣的英雄:鄧世昌、趙一曼、董存瑞、楊靖宇等等。他們都有着一顆熾熱,能夠燃燒太陽的愛國之心,他們都是爲了保衛祖國而犧牲的,他們用自己的血肉鑄成了今天強大的中國。看今朝,我們都是21世紀的少年了。在我們心裏也應該懷着像這些英雄一樣的愛國之心,祖國需要我,我們就要儘自己的一份力,去幫助祖國。現在我們就要從小事做起,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長大後用我的才能報效祖國,讓我們的祖國更進一步!

宦海浮沉 篇四

後來,蒙古軍兩路攻宋,蒙哥率西路入川,攻戰成都。忽必烈率東路,越天險長江與自雲南北上潭州(今長沙)的另一支蒙古軍合圍鄂州(今武昌)。南京朝野震驚,宦官董宋臣提請避兵遷都四明(今寧波),以便理宗隨時逃往海上。對此。文天祥僅以進士身分大膽上書直言:“陛下爲中國主,則當守中國;爲百姓父母,則當衛百姓。”請斬董宋臣以安人心。後因蒙哥病死,忽必烈欲北歸爭奪汗位,才允准南宋右丞相賈似道祕密稱臣納貢後撤軍。

賈似道轉而謊報朝廷:“諸路大捷”,被加封衛國公,大權獨攬。繼而度宗即位,耽於酒色,賈似道欺上瞞下,國事益亂。文天祥奏疏無人理睬,只被派一閒差。

此後十幾年中,文天祥斷斷續續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或半年或月餘。後來又因譏責賈似道而被罷官。

文天祥故居:位於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南大街東側府學衚衕內的文丞相衚衕。 篇五

文丞相衚衕,舊稱“靶兒衚衕”、“巴兒衚衕”。蒙古語是:小井的意思。1949年以後,文丞相祠東側的巴兒衚衕也被改稱爲文丞相衚衕。至今在文丞相祠的庭院裏,還留有一株向南方傾斜的古棗樹,那就是象徵文天祥不忘南宋故國的“指南樹”,當年文天祥在這裏寫作的《正氣歌》詩篇,也鐫刻在庭院的石壁上。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青原區)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爲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后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又有號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1279年在廣東海豐兵敗被俘,被送到元大都之後,在柴市附近的兵馬司牢房關押。1283年1月9日,拒不投降的文天祥在柴市街頭被殺害。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蹟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爲“宋末三傑”。

文天祥寫的七言律詩《過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爲千百年來後人學習的楷模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主要事蹟 篇六

文天祥最可貴的就是保衛國家、寧死不屈的精神。文天祥在江西的時候散盡家財組織了3萬的義軍開始戎馬生涯,在多地與元軍抗戰,不過最後增援臨安時,文天祥發現滿朝的官員都逃跑了。文臣僅剩6人,而謝太后執意降元,當時元軍要求丞相出城商議事,陳宜中逃跑,文天祥臨危受命與伯顏談判,不過文天祥痛斥伯顏被扣押北上,文天祥絕食抗議。

文天祥之後在鎮江脫險,但是元軍的反間計是南宋也不再相信文天祥,結果文天祥九死一生顛沛流離到了溫州,結果宋恭帝被押往北京,而趙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又被南宋朝廷詔往福州,結果同年,元軍破福州,趙端宗等人逃亡海上。文天祥則向江西挺進,在江西南部大敗元軍,首富多地,此時全國開始抗元復宋,這是抗元以來文天祥最大的成就,但是後來元軍大部隊開始進攻文天祥的義軍,結果寡不敵衆敗退河州。在1278年,文天祥在五坡嶺被俘,被押往燕京,最後在1282年因武將王著作亂被處死,享年47歲。

文天祥之死,死於忠義,在被扣押的期間曾多次求死,但是忽必烈不想殺了這個仁義之人本想放過他。但文天祥不願做二臣,最後以死守住了自己的節操,從容赴死,並留下忠義仁已盡,自己問心無愧死而無憾的遺言。文天祥死後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精神財富,他的文學著作成爲有研究價值的史料,他的精神成爲我們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