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通用多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通用多篇】

論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篇一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踐證明,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我國的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才能維護社會公平,激發全體人民的創造熱情;才能凝聚黨心民心,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當代中國的繼承和發展,但它與民主社會主義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體系,它在本質上與民主社會主義有着根本性區別。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不移地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又在把馬克思主義同時代特徵、客觀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推進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反之,民主社會主義卻由信奉馬克思主義,逐步變爲把世界觀中立、指導思想多元化奉爲自己的思想綱領。它時而把馬克思主義同宗教原則等並列爲自己的信仰基礎,時而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倫理原則,時而強調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評精神。但無論怎樣變來變去,其指導思想都不是馬克思主義,有的甚至把馬克思主義完全從自己的綱領中排除了出去。民主社會主義是反對把馬克思主義作爲唯一的指導思想,主張世界觀、指導思想對話,提倡指導思想的多樣性,這是從理論層面的一種區別。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爲,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基本經濟制度上具有決定意義的差別就在於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以質與量都佔優勢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爲主體、國有經濟爲主導,對於強國富民和建設社會主義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是共產黨執政的經濟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儘管由於目前中國生產力不發達,還不能實現完全的生產資料公有制,但在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同時必須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只有堅持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完善以按勞分配爲主體的財富和收入分配製度,實現共同富裕和公平正義,才能真正落實以人爲本的科學發展觀,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地良性發展。民主社會主義認爲社會主義在不改變生產資料、資產階級私有制的條件下加以實現,他們認爲生產資料主體結構並不是衡量社會性質的一種根本性標準,他們主張在維持私有制這種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實行國有企業、私有企業和其他經濟成分並存的混合經濟制度,並維護以按資分配爲主體的財務分配製度。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不搞多黨制,不搞三權分立。而民主社會主義已經否定了黨的相對性,他們宣稱他們的黨是具有不同信仰、具有不同思想的人組成的一個共同體,它們反對工人階級政黨的領導,主張構建一種資產階級多黨輪流執政的國體,他們反對民主集中制,主張在黨內實行無條件的民主原則。

第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努力建設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明確提出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努力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堅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尊重人民羣衆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人民羣衆的參與熱情,最大限度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着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把共同建設、共同享有貫穿於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過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第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達到最終共同富裕的目標。民主社會主義已經拋棄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拋棄了共產主義的遠大奮鬥目標,他們提出民主社會主義的目標是爲社會公正、自由民主、世界和平而爲之奮鬥,他們認爲資產階級之所以存在弊端並不在於這個制度本身,而在於人的思想觀念出了問題,因此,他們要求按照理論自由、民主、公正的原則對社會進行改革。民主社會主義的實質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社會改良主義,從總體上說是非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立足於國情,又順應時代潮流,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正確之路,從總體來說,民主社會主義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兩種不同的思想體系,是兩種不同的發展道路,從總體來講,它既不符合中國歷史,也不符合現實的中國國情。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纔是中國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唯一道路,中國要堅定這個信念,要堅持這個理論,要堅持走這條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既深刻總結了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又充分吸收和借鑑了人類文明包括民主社會主義的優秀成果。但是這種吸收和借鑑,決不是照抄照搬。民主社會主義在某些方面如在提倡社會保障、促進社會公平、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方面所積累的經驗,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一定的借鑑意義,但這決不是說我們所走的道路就是民主社會主義道路。民主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無論從歷史還是從現實來看,民主社會主義都不適合中國國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史 篇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史”

第一個階段,歷史轉折時期,是醞釀和準備階段,從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2年9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歷史性轉折,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政治路線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講話中,開始形成“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思想。在1981年6月黨的第十一屆六中全會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於初級的階段。還提出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十條主要之點,實際上是鄧論的最初框架。

第二個階段,全面改革、迎接挑戰時期,是理論提出到逐步形成階段。從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到1991年底。鄧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十二大以後,改革全面展開。十三大比較系統地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全面闡述了“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還概括了十二個重要理論觀點,構成了鄧論的輪廓。1990年12月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總結了全黨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和基本實踐的共同認識,提出了十二條有深遠指導意義的原則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指導原則作出明確規定。江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着重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作了闡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們黨勝利地經受住了一場政治領域風險的嚴峻考驗,毫不動搖地堅持經濟建設爲中心,繼續大力推進改革開放。

第三個階段,繼往開來時期,是發展和完善階段。從1992年1月到1997年9月。1992年初鄧視察南方時的重要談話,精闢地分析了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科學地總結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明確地回答了這些年來經常困擾和束縛我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以新的論述和新的論斷豐富和發展了鄧論。我認爲這個重要談話,是鄧論成熟的重大標誌。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對鄧論的主要內容作了新的概括,從九個方面進行論述,並且提出了用鄧論武裝全黨的戰略任務。

第四個階段,再造輝煌時期,是進一步發展和確立爲全黨指導思想階段。從黨的十五大至今。黨的十五大把鄧論作爲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不僅對鄧小平理論作出了新的概括和新的闡述,而且取得新的成果、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從此進入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階段。 在階段劃分問題上,有幾點需要說明:

1、醞釀和準備階段,有人向前延伸到1975年。我認爲這不科學。研究鄧個人思想發展,這樣追朔是完全必要的。但是鄧論,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2、把十三大說成鄧論形成,不十分準確。因爲十三大雖然描述了鄧論的輪廓,但只是論述了一個理論基石。

3、有的教材劃分爲三個階段,對鄧南巡談話的地位重視不夠,是不對的。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作爲鄧論的第二個理論基石,正是在南巡談話中論述的。

4、十五大確立鄧小平理論在全黨指導地位,以“高舉鄧論偉大旗幟”載入史冊,應該作爲一個新的階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三者關係 篇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的科學內涵及其相互關係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90多年奮鬥、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髮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羣衆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是黨領導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最鮮明特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讀後感 篇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學習體會

在聽過江老師所主講的《中特》兩堂講座後,使自己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原本存之於腦海之中零零散散的應試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運行狀況有了第一次的結合。原本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民生問題,其實背後都有着特定的體制根源。老師通過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着重講解了社會主義發展歷史和民主社會主義(即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因此,本文也從這兩方面入手,談談自己的認識與體會。

第一方面是社會主義發展經歷了空想社會主義時期,科學社會主義時期,蘇聯單獨搞社會主義時期和二戰後、蘇聯解體時社會主義改改停停時期等時期。每個時期的出現和消亡都有其一定的社會背景。首先是空想社會主義時期,隨着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的出版,標誌着空想社會主義的誕生。《太陽城》和《基督城》也是同時期的作品。然而這三部作品都是通過描繪一個不存在於現實生活的理想生活城邦,由於只看到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命運,沒有揭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基本矛盾所以找不到通往理想社會的現實道路。其次是科學社會主義時期,隨着空想社會主義的逐漸沒落,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兩人通過積極地批判黑格爾、費爾巴哈、斯密、李嘉圖、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等理論家的思想,並在吸收他們的合理思想的基礎上結合對資本主義現實進行無情的批判,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未來社會採取了謹慎嚴肅的態度。他們一貫反對“教條式地預測未來”,反覆強調要“從最頑強的事實出發”。然後是蘇聯單獨搞社會主義時期,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社會主義應該最先重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出現,而列寧則認爲,社會主義可以在資本主義最薄弱的環節上實現。通過從1921年到1946年的列寧新經濟政策,蘇聯建成社會主義國家後,迅速的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一個工業強國。成功的度過了一次波及範圍廣,影響深遠的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第一次顯示出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而後的斯大林卻由於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缺乏科學的認識,推行純之又純的社會主義。爲社會主義的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最後便是社會主義改改停停時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由於經濟體制,民族矛盾等各種問題逐漸積累最後爆發,俗稱“東歐劇變”。蘇聯由於推行完全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與當時的國家平均生產力水平不協調。經濟體制逐漸僵化,最終解體。隨後的中國成爲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只能摸着石頭過河。其中也犯過“極左”的錯誤如人民公社和大躍進活動。幸之,後來又逐漸改正過來。

總的來說,差別、貧富和社會分化是生產力發展、社會財富增加的結果,因而總體說來是社會的進步;但同時又包含着退步,出現了剝削、壓迫和階級鬥爭。社會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統一體,這是人類告別野蠻時代進入文明門檻社會存在河發展的形式。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着眼點是前者,這是唯物史觀的基石;過分強調後者的是空想社會主義流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基於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世界社會主義活動低谷時期,逐漸探索出一條符合本國國情的以共產主義爲最終目標的改革道路。黨的十三大,鑑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確定了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準確定位。隨後爲了大力發展生產力,開始允許一些市場經濟介入進來,形成了一計劃經濟爲主,市場經濟爲輔的經濟格局。在生產力逐漸發展起來之後,我國開始了加強對黨的執政能力的建設,開始走向了一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由於是由計劃經濟逐步轉向市場經濟,所以我國現行的經濟運行中還可以看到許多行政過度干預經濟、官僚等級制度的影子,這些封建弊端嚴重的阻礙着我國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是我國在探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所遺留的歷史問題。必須加以重視,逐漸解決。

第二方面便是民主社會主義,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思潮曾經在國際上形成了一個極富影響力的民主社會主義組織。然而隨着二戰的爆發,各國的綜合國力發生劇烈改變,民主社會主義勢力逐漸沒落。因而在現今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由民主黨派執政的國家少之又少。從民主社會主義的綱領中不乏找到與共產主義綱領的相同之處,但本質上還是一種資產階級的改良方式。在一些小國家或許可以結合本國國情獲得很好的發展,但是對於我國完全照搬其方式是極爲不妥的。民主社會主義實行的不錯的有北歐一些小國家和以色列。其中以色列建立的基布茲,更是號稱現代的 “烏托邦”。

基布茲在希伯萊文中是聚居、羣體之意,現在是以色列獨具一格的一種以生產資料公有制、按需分配、人人平等、民主管理等原則爲基礎, 集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各種功能於一身的社會自治組織的代名詞。其中的成員主要是猶太人,這是這個組織能夠得到成功的發展的關鍵性因素。猶太人的波折起伏的歷史經歷成就了猶太人追求平等的思想。在這一羣體中,他們主張自己勞動, 自力更生的精神。反對僱主,反對剝削和壓迫,追求政治上、經濟上以及兩性關係上人人平等;加之猶太人出色的經濟頭腦使基布茲這個組織的生產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使小範圍生產力水平達到一定的高度,能夠實行完全公有制生產。

以色列的“基布茲”組織在生產、經營以及管理等方面的高效率方式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都有許多借鑑意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國的生產力水平。然而其實行的生產所有制卻不適合我國的國情,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地域遼闊社會情況複雜的大國,完全的生產資料公有制並不適合我國的發展,且已有前車之鑑。我國國情來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比較低,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和較高的勞動生產率,關係大多數人民的福祉,關係國家的前途命運。我們的任何政策不能脫離這個國情。如果在中國搞那種模式,勢必大大放慢經濟發展速度,甚至會坐失發展良機,擾亂髮展戰略,導致社會發展停滯、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甚至導致政治的動盪和國家的瓦解。即使我們提出的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改善民生、增加社會福利等政策,擴大民主在社會體制中點影響。目的也是爲了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其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其着眼點是最廣大人民,其實現途徑是共同富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篇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內涵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依據這個表述,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一是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我們推進事業發展、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艱難險阻的關鍵,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決維護黨的團結統一,才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長期探索、奮力開拓的。黨的領導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政治保證。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之所以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於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二是“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及制度問題。“一箇中心”即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看,抓住了這個中心,就抓住了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核心內容;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即第一,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第二,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第三,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第四,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方向性的保證;另一個基本點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旺盛的生命力。蘇東劇變的沉痛教訓和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表明,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客觀要求,是解決社會主義基本矛盾、推動社會主義發展壯大的動力。實踐證明,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能夠發展社會主義。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個國家所走的道路,首先是社會制度問題,也就是堅持哪一種社會制度。社會制度包括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它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經濟方面,堅持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以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政治方面,堅持以工人階級爲領導和以工農聯盟爲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羣衆自治制度等;在文化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首先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並以它爲依託,促進中國的發展,同時又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三是發展方向。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發展。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主線。問題是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我們黨通過長期探索,對發展內涵的認識不斷拓寬和深化,從兩個文明建設到三個文明建設,特別是在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拓展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它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性的認識更加深化了。爲把我國建設成爲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這是一個全面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黨在長期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歷經艱辛探索而逐步開闢出來的,是一條實現中國繁榮富強和中國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確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理想信念。實踐充分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沒有別的什麼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富強中國。在前進的道路上,無論遇到什麼複雜局面,無論遇到什麼風險考驗,我們都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篇六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08安全工程 王潔萱 200830060391 [摘要]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要堅持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運用於新的實踐,把改革開放作爲新的革命推向深入,深刻把握和解決新形勢下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

[關鍵詞] 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基本原則;

發展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自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以來,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始終強調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這連續5次黨代會的政治報告標題中,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字樣。其中,十七大報告題爲《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爲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十六大報告題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十五大報告題爲《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十四大報告題爲《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十三大報告題爲《沿着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髮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

29年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衝破了“兩個凡是”的精神禁錮,一場思想解放大潮,爲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釋放出無窮活力。

社會主義是大海。近30年來,無論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還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走共同富裕道路;無論發展是硬道理,還是科學發展觀,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共同組成部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如同一條河流,在不同時期,不斷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堅定不移地奔騰向大海。

實踐證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路是正確的

我們這條路已經走了30年,總的評價是這條路進行了歷史性的偉大創新,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相當多的、比較嚴重的問題。首先要肯定我們這條路的方向是對的,實踐的效果也是不錯的。中國經濟通過30年發展,總量迅速擴大,財政收入連年增加,國家經濟實力大幅提升。1999年我國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七,此後趕超意大利、法國、英國,現在已超過德國,照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5年內有望趕上日本。如果以購買力評價來衡量,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進出口貿易增速,已經成爲世界貿易不可忽略的力量。這次金融危機,全世界、西方發達國家都感到了中國的分量。我國在世界貿易中的位次從2001年第六位提高到第三位,超過了英國、法國、日本。城鄉居民的收入顯著增加,人民生活福利整體有了巨大的改善。從歷史的視角來看,中國這30年經濟的高速發展是歷史上沒有過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理論體系,它解決了一系列的問題,一是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理論。因爲我們全部的問題,過去之所以出問題,現在的路之所以對,最根本的一點是這條路是不是符合你自己的國情,是不是符合你自己的發展階段。二是所有制理論。也是從中國國情出發,就是我們黨一直堅持的要以實現公有制爲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公有制以外的非公經濟應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但是公有制一定要搞好,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還是應該保持。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論。我們要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然後融入社會主義的因素,整個社會福利都應該根據國情搞,給予更多的重視。四是分配理論。分配問題全社會關注,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係。理論上講,我們要實現按勞分配爲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原來講初次分配體現效率、二次分配實現公平,這次十七大報告講初次分配也要重視公平。初次分配怎麼重視公平?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保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公有制搞好了,初次分配就比較公平。五是對外開放理論。現在這個世界大家叫地球村了,國際資本瞬間可以在世界上極速流動,整個世界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分工體系,一個國家不可能脫離這個體系自己去搞,必須進入這個體系,必須開放。開放是雙刃劍。怎麼樣避害趨利,是有大有文章可做的。開放中,大家應該特別注重不要放棄自主權,國家發展是要靠自己的,現代化要靠自己去實現,放棄了自主權,就是被人擺佈的,只能爲人家服務,中央這些年都特別強調這些問題。

總之,我們已經走了這條路,也取得了顯著成績,有自成體系的理論,應該說成績巨大,世人矚目,但問題也是客觀存在的,有一些難點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最核心的一個問題就是公有制和市場經濟結合。恰恰是在這個最根本的問題上,從理論上和實踐上目前都還沒有比較徹底的解決,還要繼續探索,但是不要放棄。收入分配和社會公平問題是全社會都關注的問題,這個問題中央已經高度重視了,已經在想辦法解決。我們講經濟發展後勁不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收入分配差距太大了,這是造成內需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我看中央的宣傳政策,也是要縮小收入差距,在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上都要下工夫。改革開放30多年來,大家的消費水平絕對數值都是擴大的,消費絕對量增加了,但是和整個經濟發展水平相比,消費力下降是一個明確的趨勢,應該糾正這個問題,就是要增加收入。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反覆講,改革是一場偉大的試驗,是一場探索。從世界的角度講,改革也是一個大事業,是要探索一條新路。這場變革,我們都在參與其中,都應該積極促使這場探索朝着正確的方向走。一條走對的路要堅持走下去,走得有問題的地方要糾正它,都有責任認真地總結。一個不善於及時反思和總結的民族不可能成爲一個偉大的民族,在這樣一場有着巨大歷史難度的、具有創新意義的變革面前,不可能沒有偏差,沒有失誤。有了偏差,有了失誤,要及時總結,及時糾正,這是一個民族成熟和順利前行的前提條件。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隨着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繫在一起。中國共產黨人高揚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向全世界人民昭告自己的理論創新成果,所顯示的是一份自信,是一份社會主義的自信;所展示的是一個啓示,一個關於人類未來選擇的啓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以鐵一般的事實向全世界昭告:當今世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從來沒有過時,社會主義仍然是迄今爲止人類社會最先進的社會制度,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仍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隨着科學發展觀的深入貫徹,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髮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於人類進步事業的意義必將越來越多地展現出來。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到21世紀中葉,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不但是給佔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路,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戰略指導思想,按照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我們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科學發展觀又是一把尺子,衡量我們過去做的事情怎麼樣的尺子。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就堅持,不符合的就要及時糾正。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仍然是着力於照顧到中國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不平衡性,尋找出一條既能避開資本主義不利的一面,又能發展生產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只要我們像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所要求的那樣,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爲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鍥而不捨,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能夠越走越寬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後記]通過寫《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篇論文,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加擁護我黨的正確領導。但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說現代社會貧富差距過大,兩級分化比較嚴重,造成了社會不穩定不和諧的因素,需要有理論支持去解決這些問題。現當今各國都在經歷金融危機,能否在這次金融風暴中站穩腳跟,持續發展,也是檢驗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確性的一個契機。 [參考文獻] 瞭望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及三者關係 篇七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的科學內涵及其相互關係。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90多年奮鬥、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髮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羣衆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是黨領導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最鮮明特色。

2、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曾說:“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青山銀山。”請結合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 是實現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總書記用“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比喻,生動詮釋了我們黨建設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不僅深刻闡明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係,而且形象表達了黨和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要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建設美麗中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嶄新的文明形態。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要實現這樣的變革,就必須克服把保護生態與發展生產力對立起來的傳統思維,下大決心、花大氣力調整不合理的產業結構、資源利用方式、能源結構、空間佈局、生活方式,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

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生態是人類社會的根基所在和命脈所繫,生態文明則是政治文明、經濟文明、社會文明等發展的基礎。尊重自然生態發展規律,牢固樹立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始終堅持“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始終堅持不以犧牲環境爲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堅持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堅持不以犧牲後代人的幸福爲代價換取當代人的所謂“富足”,堅持錯位競爭、差異發展,傾力打造“山水城市、生態產業、美麗鄉村”,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就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發達國家的經驗也證明,當經濟發展渡過粗放型的起飛階段,步入集約發展的高級階段之後,生態環境越好,發展機遇越多、潛力越大,良好的生態環境對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對以高新技術爲核心的現代產業支撐能力越來越強,好的生態環境本身越來越成爲重要的“天然資本”,綠水青山會源源不斷帶來金山銀山。

3、如何認識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係

應當從三個層面來正確認識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關係。

第一個層面,必須認識到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不是割裂、對立的,而是辯證統一的。

一方面,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纔能有序推進。另一方面,只有依法治國,才能體現黨的宗旨,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實現黨的執政目標。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是我國法治與西方所謂“憲政”的根本區別,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優越性之所在。

第二個層面,必須認識到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辯證統一的基石與連接點是人民利益、人民意志。

一方面,法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統治階級實現其利益的工具。在社會主義中國,法體現的就是人民政權的意志,維護和保障的就是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代表的就是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最根本利益,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目的,就是爲了讓國家政權和國家法制充分體現人民的意志。所以說,依法治國和黨的領導都是爲了一個共同的目的——維護人民利益,體現人民意志。人民的利益與意志是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能夠實現辯證統一的基石與連接點。

第三個層面,必須認識到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辯證統一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實踐之中。

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的辯證統一,不僅是理論命題,而且是實踐命題。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全面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當前,黨面臨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就是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爲人民幸福安康、爲社會和諧穩定、爲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這一體系基本的原則,就是法治,通過各領域、各系統實現法治,形成完備的以法治爲基礎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在這一過程中,黨的建設也會得到不斷加強,黨的領導也會得到不斷完善。

4、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和美德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加強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建設,是不斷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傳統文化和美德對於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今時代,傳統文化和美德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日益成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讓優秀傳統文化美德走進生活。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漫長髮展進程中積澱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紐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而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蓬勃生機、展現獨特魅力、實現創新發展,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生活。

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養浩然正氣”作爲審美教育的重要目標

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修身立德”作爲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

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天人和諧”作爲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

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自強不息”作爲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5、如何理解“一帶一路”建議對提升中國開放型經濟水平意義。、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從當前和長遠來看,都具有重大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首先,是緩解當前需求不足矛盾的有效途徑。經過 30 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經濟增長機理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由供給約束爲主轉變爲需求約束爲主,總需求不足已成爲當前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產能過剩是需求不足的集中表現。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通貨緊縮趨勢凸顯,是需求不足帶來的結果。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可創造龐大的出口需求,向國外轉移過剩生產能力,從而增強對國內經濟發展的拉動力。

其次,是破解國內經濟長遠發展面臨的能源資源供給瓶頸的需要。周邊國家多數發展水平不高,與我國產業處於垂直分工狀態,而且能源資源豐富。同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建立鐵路、水運等大運量的便捷通道,有利於把周邊國家的資源優勢轉變爲經濟優勢,使他們能搭上中國這列快速前進的列車,實現互利雙贏的目標。

第三,有利於提高外匯儲備使用效益。我國有 3 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目前一半以上是美元資產,其中大部分是購買美國的國債,收益率不高。通過建設“一帶一路”,將在沿線國家創造許多投資機遇,無論是投資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投資工業、商貿流通業,都將帶來比購買美國國債更高的回報。

第四,有利於構建和諧穩定的周邊關係。“一帶一路”將把我國同周邊國家的經濟更加緊密地聯繫起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關係。密切的經濟合作必然帶來和諧穩定的政治關係,從而創造穩定的周邊環境。

6、什麼是經濟發展新常態?它有哪些特點?如何應對? 經濟新常態就是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着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

經濟新常態下明顯特徵是“增長動力實現轉換”、“經濟結構實現再平衡”。具體特徵體現在:

1、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2、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

3、中國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了轉化,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4、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徵;

5、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

6、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爲主的競爭。

7、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槓杆和泡沫化爲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9、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三者關係 篇八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制度三者關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總體性概念,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統率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三位一體”的有機統一整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分別立足於政治、實踐、理論、制度規範等領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作的整體詮釋,就其功能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路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之中, 這是黨領導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最鮮明特色。

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拓和奠基之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承上啓下的中間環節,是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鑑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

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並提,作爲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加以闡述,形成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旗幟統領下的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三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框架,爲我們從整體和學理上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供了一個嶄新視角。 一、三者的內在共性

第一,世界觀、方法論一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都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都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爲自身的理論基礎,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都遵循科學社會主義關於理想與現實相統一,即黨的最高綱領與黨的最低綱領相統一的基本原理,都始終根植於、立足於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立場,都遵循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世界觀和方法論層面的一致性決定了三個概念的內在本質屬性和價值取向,也是三者能夠相互貫通、形成統一整體的根本依據所在。

第二,目標指向一致。無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還是制度,三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指向,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和平發展的時代主題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發展社會主義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鞏固、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指向的一致性,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重維度具有共同的努力方向和目標指向,避免中國社會主義探索過程中曾經出現的理論和實踐的脫節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挫折,從而確保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始終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行。

第三,實踐基礎一致。30多年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共同的實踐基礎,來自實踐的需求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鄧小平第一次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旗幟確立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不斷向廣度和深度拓展,併成功地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制度。黨的每一次重大的理論創新、每一次制度的發展與完善,都是基於道路的具體實踐,基於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需求。實踐的需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制度形成、發展的動力源泉。

第四,理論品質一致。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的理論品質,這一品質也集中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三重維度的理論展開中。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與時俱進的過程。這一道路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徵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同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是隨着改革開放戰略的橫向和縱向展開而逐步發展並完善起來的。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的發展過程,充分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不斷髮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作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制度層面的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和發展也是在實踐中不斷髮展和完善的。可見,正是繼承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能在繼承前人的同時又能突破陳規,在排除各種錯誤傾向干擾的同時又能吸取各種失誤的教訓,不斷解決新課題,開拓新境界。 、三者的區別

科學社會主義在形態上是理論、道路和制度的三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樣是道路、理論和制度的“三位一體”。這三者是有區別的。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注重的是“實踐路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本質上是指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根本目標的實踐路徑,因而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中是路標。堅持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注重的是“理論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我們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是中國發展進步的理論引導,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中是方向盤。我們既要反映當代中國實踐發展的新要求和理論研究的新成果,進一步豐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又要從本質上深刻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邏輯、內容邏輯和發展邏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注重的是“制度保障”。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成果最終都應固化下來,成爲一種制度,只有形成一種制度,才具有穩定性和長期性,才能避免左右搖擺,也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體系得到有效保障。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表明我們已從“摸着石頭過河”的探索狀態,進入到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基本規律的自覺狀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保障我們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所指引的正確方向前進的規則體系,因而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應對各種嚴峻挑戰、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維護國家和平統一的制度保障。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中是保障沿着正確路標和方向行進的規則體系。這一規則體系的實質是正確處理國家、社會和個人的關係,以及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十種基本關係”,以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順利進行。 三、三者的內在邏輯關聯 如前所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三者之間具有諸多理論共性,正是這些理論共性使得三個理論維度展開的理論成果能夠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概念所維繫、所聯結。不僅如此,由於存在諸多理論共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之間還形成了緊密的邏輯關係,彼此有機統

一、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相互驗證。

第一,有機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黨在新時期實踐探索的新成果,是相對於社會主義的不同道路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我們黨在

新時期理論探索的新成果,是相對於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而言的,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發展的新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制度形態展現,它是相對於其他不同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而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偉大旗幟之中,且是以具體的實踐來體現,以最終實踐的結果並且經由高度理論化的抽象來展現。道路和理論體系是旗幟的現實表達,它們分別從實踐和理論層面豐富了旗幟的內涵。如果說,旗幟強調的是方向性,道路強調的就是實踐性,理論體系強調的便是指導性,制度強調的便是科學性,它們緊密聯繫、不可分割的,有機統一於建設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過程。

第二,相互依存。道路、理論、制度三者之間聯繫緊密,相互依存。其一,道路的具體實踐爲理論體系的形成、豐富和發展提供了鮮活的素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開放的理論體系,十分注重吸取和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基本經驗,並使之成爲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無論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還是科學發展觀,三大理論之所以具有不同的理論重心和階段性特徵,主要原因在於它們都是總結不同時期中國現代化實踐的理論成果,反映了不同時期中國發展道路的現實需求。其二,理論體系爲具體制度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設計離不開理論的指導,但這一理論必須基於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本質規定性、立足中國現實國情,符合上述要求的理論只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我們黨設計出頗具中國特色的制度體系。

第三,相互促進。一方面,理論指導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本質規定、價值目標和發展方向,這一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拓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注意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在理論指導下進行社會主義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探索。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的每一個關口的突破,都離不開理論上的思想解放和觀念創新。正是基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指導,中國才能在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取得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而且,隨着理論體系的發展和完善,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就會更加顯著地展現出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闊。另一方面,實踐推動理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闢,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鮮活的實踐經驗,對實踐經驗的概括成爲理論創新的基本途徑。而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探索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諸多理論或實踐上的難題,對這些難題的破解深化了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對這些規律的科學歸納和提升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制度的發展和創新。鑑於此,習近平同志指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實踐,又要在偉大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者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就能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始終高高飄揚。

第四,相互驗證。所謂相互驗證是說不同的理論維度所展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整體的多個面,或謂之不同表現形態。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而言,道路以實踐形態表現理論體系和制度,理論體系和制度是以科學化的理論形態表現道路。創新實踐中包含了理論的指導和制度的規定,理論體系和制度中又包含了對道路探索經驗的總結和提煉。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高度綜合和統一,在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熔鑄爲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偉大旗幟。其內在的驗證關係在於:改革開放實踐的巨大成就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和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進而證明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正確性。由於彼此之間存在相互驗證的關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能孤立地談論堅持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某一方面,而是必須從整體上進行把握,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