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論文【精品多篇】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論文【精品多篇】

高中歷史會考總複習篇一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

一、背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決策;全面撥亂反正基本完成。

二、對內改革——含義: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前提下,改革生產關係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根本目的: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展。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前提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必要性:建國以來長期實行的高度集中、高度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國際上世界範圍內興起的新技術革命的迫切要求。

⑴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改革原因:改革經濟體制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如原有的經濟體制普遍存在着政企不分,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經濟形式和經營方式單一化、在所有制結構上片面強調和追求“一大二公”等。阻礙了生產力發展。首先取得突破:安徽,四川。改革內容: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爲主要形式的責任制;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農村改革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方向發展。作用:廢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舊體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推動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⑵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985年全面展開):①中心環節-擴大企業自主權。②改革內容-所有制結構上即把單一公有制經濟發展爲以公有制經濟爲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管理體制上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改變爲以間接管理爲主、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③作用-城市經濟生活出現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

三、對外開放——⑴、目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 ⑵、前提原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平等互利。 ⑶、內容:擴大對外貿易,吸引外資,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 ⑷、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1979年,對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的優惠政策;1980年,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1984年開放天津、上海等14個沿海城市;後來國家又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以及環渤海地區作爲經濟開放區;並逐步向內地發展。逐漸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海南1988年、上海浦東1991年開放爲特區)。

四、改革開放的成就——⑴農村經濟全面振興。糧棉產量躍居世界首位,鄉鎮企業異軍突起。⑵工業方面,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京九鐵路、三峽工程等。⑶對外經濟貿易和技術交流打開新局面: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⑷科技、教育、文化事業蓬勃發展;⑸城鄉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論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 篇二

民主,無論在我國社會主義政治領域,還是在國際政治領域,都越來越成爲重大、敏感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弄清楚民主的本質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這一問題。

一、民主的涵義和實質

在歷史上,“民主”一詞源於古希臘語。“民主”(democracy)由demokratia演變而來,由de-mos(民衆、人民)和kratos(統治)兩部分組成,意思是人民的權力、人民的統治或人民當家作主。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首次使用這一概念,是用來概括和表述希臘城邦這樣一種政治實踐,即,城邦事務是由公民所參加的公民大會通過直接討論和投票表決的方式來做出最終決定,這種方式既不同於某一君主的獨裁統治,也不同於少數貴族的寡頭統治。在這裏民主是一種政治制度,在這種制度中,全體公民有權並且能夠直接或間接地,積極或消極地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過程。 作爲一種制度,民主的最大特點在於,它以公民的意志作爲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礎,政治決策以公民的意見爲最終依據。

二是作爲具體組織形式、機構、機制、操作層面的民主,就是通常所說的民主政治的具體組織形式、運行體制、機構、機制和具體運作程序、原則、規則。它是爲一定的國家制度、一定的政治、一定的階級服務的,爲什麼服務,就從屬什麼,就具有什麼性質。一般說來,它本身沒有特定的政治性、階級性和意識形態性。

三是作爲民主價值觀、民主思想、民主作風的民主。如對民主的價值追求、價值判斷等價值觀,關於民主的理論、觀點、認識等思想,密切聯繫羣衆、多聽不同意見的民主作風。這些作爲觀念形態的民主,是有意識形態性、階級性的。同樣的民主理論,可以是資產階級的民主觀,也可以是工人階級的民主觀。在這裏我們所討論的是作爲國家政治制度的民主。作爲國家政治制度的民主政治,是具體的、歷史的、變化的,從來就沒有抽象的、超階級的、超歷史的、永恆的、普世的民主政治。民主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二、不存在普世的民主

民主是具體的、歷史的,表現爲一個一個具體的、特殊的過程,沒有抽象的、超歷史、超時空、超國情、永恆、靜止、普世的民主。所謂民主是具體的,就是說民主是一個一個特殊的、具體的客觀社會存在,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美式資產階級民主政治、英式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等,沒有離開具體民主而單獨存在的抽象的、普世的民主。所謂歷史的,是說民主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隨着時代的發展、歷史的變遷、實踐的推移而不斷變化發展的,民主表現爲一個歷史過程,沒有永恆的、固定的、不變的、絕對的民主。民主,爲政治制度的民主政治,作爲觀念形態的民主思想,作爲從屬於民主政治制度的具體形式、程序和規則,都是一定歷史時代、一定特殊國情、一定具體條件的產物,它是歷史地形成的,有一個生成、完善的過程,是與某一具體國家、具體政黨、具體階級、具體人羣相伴隨的。

如果承認了一些人所說的“普世民主”,也就等於承認了存在絕對的、超階級的民主。列寧曾拿出:“這種錯誤觀念的根源就是從資產階級那裏繼承下來的偏見”,“從無產階級看來,問題全這樣提:是不受哪個階級壓迫的白由?是哪一個階級同哪一個階級的平等?是私有制基礎上的還是廢除私有制的鬥爭基礎上的民主?如此等等”。如果離開具體的歷史條件、時空環境、發展過程,而把某一歷史階段的民主制度作爲適用於一切歷史階段的民主,把某一國家的民主制度作爲適用一切國家的民主,是不現實的。

三、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

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和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以唯物史觀爲指導,在對封建專制主義和資產階級虛假民主的批判中,並在總結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民主實踐的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

首先,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認爲,民主是一種國家制度,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馬克思提出:“人民是否有權來爲自己建立新的國家制度呢?”他回答說:“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是絕對肯定的,因爲國家制度如果不再真正表現人民的意志,那它就變成有名無實的東西了。”在這裏馬克思提出了要建立一種真正表現人民意志的新的國家制度。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民主的”的這個詞,在德語裏意思是“人民當權的”。總之在馬克思看來真正的民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

其次,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認爲,民主是目的與手段、歷史性與繼承性的統一。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爲統治階級,爭得民主。”無產階級應該把奪取政權建立自己的民主制度爲目標。馬克思主義認爲,作爲上層建築的民主是具體的歷史的。不存在超越歷史階段的 “一般民主”。恩格斯指出:“我們的黨和工人階級只有在民主共和這種形式下,才能取得統治。民主共和國甚至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特殊形式,法國大革命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再次,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認爲民主與法制、權威是辯證的統一。馬克思主義認爲法律不過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是把統治階級的意志上升爲社會的普遍意志,實質是爲了維護統治階級的權力和統治秩序。馬克思強調:“使法律成爲人民意志的自覺表現,也就是說,它應該同人民的意志一起產生並由人民的意志所創立。”列寧也強調:“我們應當保障革命所爭得的憲法”。恩格斯強調無產階級的民主不排除權威,而且是要和權威相結合。

最後,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的終極價值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馬克思畢生奮鬥的目標,就是實現全人類的徹底解放,首先是廣大勞動人民的解放,讓人民羣衆真正成爲社會的主人,使每一個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是全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最高命題,同樣它也是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的終極價值。馬克思把要實現的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界定爲一種“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以 “每個人自由發展”來界定“人的解放”,而人的“自由發展”則是最爲終極的民主價值。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首先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民主,是未來向社會主義更高階段直至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民主;是適合中國目前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的民主,是與該階段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按勞分配爲主、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經濟基礎相適應的民主;是以工人階級爲領導的,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爲主體的,包括一切愛國的階級、階層在內的最廣泛的人民民主;是以中國特殊歷史形成的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爲基本特徵的民主;

是對多數人實行民主、對少數人實行專政的民主。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既不要一切照抄照搬西方民主政治的做法,又不要脫離現階段國情而超越時代,不能認爲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是一個長遠的過程,而放棄一步一步紮紮實實的努力,不能爲今天我們的民主尚待完善而自我否定、自我矮化,更不能把資產階級民主說成是千年文明而主張全盤接受,實行民主西方化。

高中歷史會考總複習篇三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一、走自己的路——提出的背景: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由抓階級鬥爭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根本任務:大力發展生產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領路人:以鄧小平爲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口號的提出:1982年,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上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成爲整個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維護安定團結。 作用: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前提”,是立國之本。

三、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奮鬥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論文:《淺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 篇四

【摘 要】文章從西方民主起源到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確立,從中國古代民主到近代中國民主的探索出發,討論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後,創造性的將馬克思主義的民主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得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充分體現我國的人民當家作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具體表現形式。

【關鍵詞】民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不僅在理論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在實踐中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我們對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一些基本規律也有了系統的認識,形成了一系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理論。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堅定不移的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結合,走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道路。使得公民權利不斷向縱深拓展,在社會各個領域的民主權利更加廣泛、更加具體、更加直接,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然而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絕對不是一帆風順的。隨着改革開放的浪潮不斷向前推進的同時,中國社會內部的各種矛盾也開始浮出水面。例如:收入差距問題、教育問題、醫療衛生問題等等。這些問題本來都是社會發展階段所必須面臨的問題,是生產力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內部的矛盾。但由於西方資本主義的趁虛而入,將所有的社會矛盾全部歸根於我們民主制度缺陷,大肆宣揚西方的政黨制度以及三權分立,有意的擴大矛盾並加速矛盾的激化,使我們的社會意識形態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現在我們從歷史演進的角度來對比一下西方的民主制度與我國的民主制度之間的異同,並說明我們爲什麼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民主制度,而必須要結合實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之路。

一、西方民主制度

(一)西方古代民主觀念起源

古希臘城邦民主是西方歷史上一種早期的民主政治形態。流傳至今的古代西方典籍,如希羅多德的《歷史》、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等名著記述了古希臘的民主制度。雅典之所以能建立一個如此的奴隸制民主社會,併產生早期的民主觀念,是與當時的歷史條件分不開的。實行公民大會、民衆法庭等民主制度,一方面是與自然地理條件及生產方式聯繫在一起的。雅典實行奴隸制,奴隸勞動維繫支撐着整個社會,貴族和自由民不爲日常生活操心,纔有了參與政治生活的條件。另一方面,古希臘城邦是小國寡民,公民基本生活都能夠得到滿足。

就是在這樣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古代希臘的民主制度真實的產生了,隨着時間的推移,失去了各種人爲的或者偶然的因素之後,當希臘式民主制度破滅後,取而代之的是羅馬人所建立的綜合君主制、貴族制以及民主制多種因素的混合政體。然而希臘的民主制度消失,並不代表着民主觀念的消失。在後來的人類歷史中,這種民主觀念已經滲入了西方人的骨髓。

(二)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產生

近代西方民主起源於中世紀英國的議會制,1215年簽署的《大憲章》則是英國議會制度的起點。《大憲章》的簽署是在當時的歷史發展條件下必然的選擇,下面我們分析一下它的社會根源。

第一、當時正處於封建制度的上升期,生產力獲得巨大發展,城市的擴張和商業的繁榮促使全國統一市場形成並使得市民階層力量不斷壯大。國王、封建主以及城市貴族對市民的掠奪也不斷加強,促使城市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的表面化。第二、大封建主依靠加強封建壓榨過日子,大力發展養殖業和生產糧食活動,從而維持其世襲領地經濟,使得農民與領主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化。第三、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同樣非常激烈,國王的權力過於集中,使得貴族們人人自危。另外,“失地王”約翰爲奪回失地,組織軍隊與法蘭西開戰,期間大肆向貴族和教會徵收軍費。1214年英格蘭再次戰敗,收復失地的希望化爲泡影,終於引起了貴族的不滿,發起叛亂。翌年,反叛軍進入倫敦得到中小貴族、教會以及市民的支持。1215年6月19日國王被迫簽署了《大憲章》。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西方的民主是歷史的產物、是階級鬥爭的產物,是在歷史的偶然中發現了一種能夠爲人們所接受的觀念,並隨着歷史的推進過程有意識的將其發展完善和利用,從而達到表面的和諧。

二、中國的民主制度探索

(一)中國古代的民主概念

中國古代典籍中曾經不止一次的出現過“民主”這個詞。《書?多方》中記載“天惟時求民主,及大降顯休命於成湯。”《左傳?文公十七年》中記載“齊君之語偷。臧文仲有言曰:‘民主偷必死。’”《資治通鑑?晉惠帝太安二年》中記載“昌 遂據江夏,造謠言云:“‘當有聖人出爲民主。’”在這些記載中“民主”意爲民之主宰者,多指帝王、君主。

雖然也會出現“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樣的民主思想,但是都不能代表中國古代的主流思維方式,不論是統治階級還是被統治階級都是如此。這一點從歷朝歷代農民起義的換代口號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蒼天已死,黃天當立。”“虎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毋庸置疑這些改朝換代的口號都體現了中國古代官本位的思想,根本沒有任何民主的成分。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們的皇帝、官員以及人民都已經習慣了這種“統治和被統治的生活方式”。

(二)中國近代民主建設的嘗試

如前文所述,在中國傳統思想中並沒有民主的概念,那爲什麼民主思想會在短時間內以破竹之勢在中國大地傳揚開來?難道真的是被西方人的堅船利炮所威懾?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曾經不止一次的被外族打敗,成吉思汗、努爾哈赤也曾帶領着自己的鐵騎以壓倒性的優勢擊敗我們並建立自己的王朝。在那樣的時刻我們可曾喪失制度和文化的自信?那時不但沒有喪失自信,我們的大儒們也保持着高位者的驕傲。那爲什麼在西方人的入侵下,我們就如此之快的全盤崩潰呢?

要解釋上面的問題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中國社會一直以來是以儒家思想爲主導的,它所憧憬和爲之奮鬥的理想社會既是平等、富裕的社會,亦是文明、和諧的社會。“和諧”既是“儒家最高的價值標準”也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價值標準”。但清末的大儒們走出國門以後,發現西方國家內一片和諧的景象,即使在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活動中依然能保持相當程度的秩序,而政府官員亦是和善待人,對自己的臣民予以安撫。相比國內的官暴民刁、官逼民反,這西方社會讓大儒們爲之震撼,欣然嚮往。西方的民主制度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爲他們所追尋的理想制度。 在西方民主制度傳入中國以後,前仆後繼的仁人志士在中華大地上掀起了西學的風潮,其中有主張循序漸進改革的保守派,也有主張立即全盤西化的激進派。但這些嘗試無一例外的都失敗了。筆者認爲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國家缺少直接實行西方民主的土壤,即羣衆基礎。在那個年代廣大的人民羣衆僅僅是要求平靜安寧的生活,關於民主他們知之甚少,政府或革命家所宣傳的“先進思想”很難與羣衆產生共鳴,所以他們的行動註定是失敗的。直到中國共產黨誕生,思人民之疾苦,慮人民之所求,以人民爲根基展開了艱苦卓絕的奮戰,才最終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新中國。從此中華民族的民主建設之路才真正的走上了正軌。

三、當代中國民主與西方民主的對比

關於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必須首先要將它與西方的民主制度相區別開來。正如之前所說過的,在古代中國是沒有“民主”這個概念的,然而那並不代表我們沒有民主的觀念,我們所宣揚的民主是一種和諧的狀態,追求的是一種事實上的和諧。而西方民主制度是通過不斷的鬥爭和妥協而建立起來的,是西方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他們所宣揚的代議制的民主選舉、多黨輪流執政、三權分立兩院制等等,是在西方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發展完善而存在的,是適合西方社會的制度,但在中華大地上是沒有它生存的土壤的,這一點從歷史的經驗也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必須立足國情,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實事求是的制定出適合我們自己的民主政策,這個政策必須要符合中國現實和傳統文化的中國式民主政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是從中國實際出發形成的社會主義民主,是比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更高類型的民主,具有自己的制度優勢和鮮明的特點。我們必須把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統一起來,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道路,不斷總結人民創造的民主建設經驗,即吸收和借鑑人類政治文明成果,包括西方資本主義民主中對我們有益的東西,又必須堅決反對照搬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模式,同西方資本主義民主劃清界線,積極穩妥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並在實踐中展現其更加強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面臨的一項長期歷史任務。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目標,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民主的優越性,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付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好、發展好,對世界政治文明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四、中國當代社會主義民主的途徑建設

馬克思指出,在非民主的政治體制中,國家的基礎不是現實的人;而在民主制中,國家的基礎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人民大衆。他說:“在民主制中,國家制度本身就是一個規定,即人民的自我規定。在君主制中是國家制度的人民;在民主制中則是人民的國家制度。民主制是國家制度一切形式的猜破了的啞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就是保證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羣衆自治制度、選舉制度、司法制度、民主監督制度、一國兩制等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和保證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一系列制度。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到,民主即人民當家作主。

在民主政治條件下,國家的意志上升爲普遍意志的人民意志,國家的規則由人民制定,並服務於人民。換句話說,在民主制中,國家本身並不是目的,組成國家的活生生的人才是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目的。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中政黨合作思想和統一戰線學說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中國的多黨合作制度是實現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這一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政黨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組成部分。

民族區域制度是多民族國家實現民主的一個重要條件。在多民族國家裏,民族平等、民族自主都是國家民主的重要內容,人民的民主權利,包括各民族的當家作主權利都是國家民主組成的一部分。民族區域制度也是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結合的產物,是符合我國實際的具體民主政治表現形式。

中國的基層羣衆制度是馬克思主義民主自治理論與我國的城鄉實際相結合的產物,農村的村民自治制度、城市居民區的居民自治會制度和公有制企業的職工自治制度是中國的基層羣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就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主要標誌和基本形式。人民大會制度是充分體現我國民主的表現,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所以必須保證充分的民主,才能讓人民當家作主。我們必須要堅決維護人民的利益,才能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參考文獻

[1] 劉璐。論中國特色民主政治模式的國情基礎及目標定位[J].世紀橋,2011(01).

[2] 靳旭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研究[D].河北大學,2010.

[3] )(劉世文。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與優勢[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10(03).

[4]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的特徵與功能[J].紅旗文稿, 2013(22).

[5] 貝麗靜。江澤民民主政治建設思想探析[D].東北師範大學,2005.

[6] 鄒昇平。中國共產黨與瑞典社會民主黨的民主觀比較-兼論不同的民主觀對社會基本制度選擇的影響[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13(02).

[7] 王遠啓。論發展中國特色協商民主[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03).

[8] 樑爽。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道路[D].新疆師範大學,2009.

[9] 謝玉潔。社會民主主義民主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觀比較研究[D].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2.

[10] 何萃法。論我國多黨合作的歷史必然性[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

高中歷史會考總複習篇五

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

一、解放軍的戰略反攻

1、條件——可能性:①解放軍粉碎敵人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國民黨優勢逐漸喪失。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很大變化;②國統區民主運動的開展,國民黨反動派陷入孤立;③解放區土改的進行。必要性:戰略進攻可以減輕陝北和山東戰場的壓力,減輕解放區的物質消耗。

2、任務:①主力部隊向外線(國統區)進軍,進行戰略進攻;②部分內線部隊與國民黨軍隊作戰,屬於戰略防禦性質。

3、基本情況——⑴、主攻方向:中原地區(其一、當時國民黨軍隊主力正在重點進攻陝北和山東解放區,在中原地區的防守力量薄弱,兵力空虛;其二、中原地區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可西扼武漢,東下南京,出擊中原可直接威脅敵人統治的中心)。 ⑵、時間:1947年6月底。 概況:①劉、鄧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躍進大別山。②陳賡、謝富治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一部挺進豫陝鄂邊區。③陳毅、粟裕率華東解放軍主力進攻豫皖蘇地區。 ⑶、其他解放區轉入反攻:聶榮臻指揮華北解放軍解放石家莊。林、羅指揮東北解放軍解放了東北廣大地區。彭德懷、賀龍領導西北解放軍收復了延安。

4、戰略反攻的意義:對扭轉戰局起了決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戰爭走向勝利的轉折點。也是蔣介石反動統治由發展走向滅亡的轉折點;是帝國主義在中國近百年統治由發展走向滅亡的轉折點。

二、戰略決戰的勝利

1、中國共產黨將東北戰場作爲決戰首選戰場的主要因素: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國共雙方的力量對比進一步發展變化,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而東北戰場又成了形勢最有利的戰場。(1)當時東北的國民黨軍隊只困守在幾個大城市,整體上處於被包圍的態勢。解放軍後方鞏固,物質力量雄厚。(2)從東北的地理位置看,北鄰蘇聯、朝鮮等國,通往華北的通道一旦被卡死,國民黨軍隊即成被包圍之勢,很難逃脫。(3)首戰東北戰場,一旦成功,還可以爲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一個穩定的後方,東北解放軍可以揮師南下,配合其他戰場作戰,而東北雄厚的工業基礎可支援全國。

2、三大戰役——遼瀋戰役:1948.9~1948.11林、羅指揮東北解放軍;特點是先取錦州,關門打狗。淮海戰役:1948.11~1949.1中原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特點是中間突破,分割殲滅。平津戰役:1948.11~1949.1東北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特點是先取兩頭,後取中間,和平解放北平。

3、三大戰役勝利的意義: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爲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基礎。

4、三大戰役勝利的原因:(1)、以毛澤東爲首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2)、廣大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3)、國統區中共地下黨和人民羣衆的積極配合;(4)、解放區人民從人力、物力、財力上的大力支援。最後再次強調三大戰役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論文:《試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 篇六

【摘要】本文主要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歷史和現實出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必要性、內容、總體要求等方面進行了論述。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三位一體”;“四位一體

改革開放,使我國在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國家開始從全局和頂層角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由原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三位一體”發展到現在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

“社會建設”這一提法,建國以來,我們重視的不夠,但有關於“社會建設”理論卻由來已久。我國曆史上有着內容十分廣泛的樸素的社會建設思想,爲我們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提供了傳統文化的借鑑。例如,儒家的政治理想,是把社會變成一個和諧的大家庭。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我們黨不斷探索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首先對社會主義建設這一重大課題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是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堅定不移地實行改革開放,開闢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科學地闡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觀點,其中包括一系列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重要論斷。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們黨肩負的新任務,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任務,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擴展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特別是關於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新生事物,儘管社會主義代表的是當代世界發展的前進方向,但具體怎麼建設社會主義,我們過去和現在生活中的許多矛盾和走過的彎路,都與這個問題的認識有關。人類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任何事物一樣,它有特定的要素構成,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裏,人類社會的結構通常被理解爲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其實,這樣的劃分是不全面的,也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全面的觀點應該是把整體的社會結構看成是社會經濟結構、社會政治結構社會文化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統一。基於這個認識,我們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從“三位一體”發展爲“四位一體”。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中的相對獨立的“一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四位一體”概念的提出,特別是“社會建設”概念的提出,使我們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了新的認識。

有人認爲,社會建設建設科學、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的建設,這顯然把社會建設的涵義理解過於狹隘了,作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佈局中的社會建設,其涵義和內容要廣泛、深刻的多。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一樣,社會建設也有豐富的內涵,我們黨不僅提出了“社會建設”的新理念,並對它已經作了多方面的闡述,初步回答了社會建設的目標、社會建設的原則、社會建設的理念、社會建設的重點、社會建設的主體等一系列基本問題上,社會建設新理論正在形成之中,隨着實踐的深入,社會建設理論將逐步完善,也會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理論一樣,成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體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基本框架包涵以下內容。

在社會建設的原則上,強調科學發展和公平正義。堅持科學發展的原則,就是在社會建設的實踐中,堅持科學發展觀,這是社會建設的首要原則,社會建設的公平正義主要體現在:教育的公平正義,就業的公平正義,分配的公平正義,保障的公平正義,醫療的公平正義等,堅持公平正義是社會建設的基本原則。在社會建設目標上,強調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的有機結合。近期目標是在2020年實現“六個基本”,即:基本形成終身教育體系,使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社會就業要更加充分,要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人人要享有基本生活保障,要基本形成合理的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中等收入者佔多數,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要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社會管理體系要基本健全,遠期目標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社會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住有所居,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在社會建設的理念上,強調既要盡力而爲,也要量力而行。既要積極進取,盡最大努力加快推進社會建設,抓緊解決人民羣衆關心的圖出問題,又要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各方面的條件和承受力,要立足當前、着眼長遠,隨着經濟發展逐步解決問題,穩步提高社會建設的水平,而不能要求過高過急。社會建設的重點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問題事關人民羣衆的切身利益。改善民生既要統籌兼顧,又要從羣衆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入手,突出重點、着力推進。在社會建設的主體上,強調政府的有效主導和社會組織及人民羣衆的積極性參與,在實踐中,要充分考慮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的公益性質,要切實強調政府職責,同時,也必須認識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政府不是大包大攬的全能政府。

社會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需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均衡發展、“四位”缺

一不可。社會建設是構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中之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加快推進社會建設,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和重要保障。把改善民生作爲社會建設的重點,是對廣大羣衆迫切要求的積極迴應,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爲本的具體體現。社會建設是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必然要求,是體現黨的執政使命的客觀要求。改革攻堅面臨深成次的矛盾和問題,都要求加快推進社會建設。我們黨站在執政興國的高度,要實現黨的執政使命,就必須加快推進社會建設,把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體現到領導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上來。正如經濟建設有投入纔有產出一樣,社會建設也要有投入。特別是涉及社會保障、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醫療等事業、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空談不行,必須出實招,而核心就在於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重經濟、輕社會”的財政支出,建立“民生服務型”財政。

長期以來,之所以產生經濟和社會“一腿長”,一條腿短|”、財政支出結構嚴重失衡等問題,根本原因在於發展思路存在的偏頗。所以,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樹立正確的社會建設發展觀觀念是關鍵中的關鍵。具體而言,我們要樹立以下幾個觀點。一是投資於社會建設不影響經濟發展,二是解決不公平問題不會降低發展活力。三是給社會力量讓出空間不會影響政府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