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我國航天事業的輝煌發展【精品多篇】

我國航天事業的輝煌發展【精品多篇】

航天事業發展的心得體會 篇一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是對載人航天精神的高度概括。

一、艱苦奮鬥的精神

歷盡千難成偉業,人間萬事出艱辛。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是在世界航天大國已經發展幾十年後起步的。爲了縮小差距,迎頭趕上,載人航天工程開始實施就明確提出,要堅持做到起步晚、起點高,投入少、效益高,項目少、水平高,從總體上體現中國特色和技術進步,走跨越式發展的道路。中國航天人始終以人民利益爲最高利益,以苦爲榮,以苦爲樂,常年超負荷工作,默默承受着常人難以承受的困難和壓力。

二、勇於攻堅的精神

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規模最龐大、系統最複雜、技術難度大、質量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高和極具風險性的一項重點工程。這項空前複雜的工程在比較短的時間裏不斷取得歷史性突破,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在於,中國航天人敢於攻堅、勇於創新。從試驗室到各生產企業,從大漠深處的航天發射場到浩瀚三大洋上的遠望號測量船,到處留下了航天人攻堅的足跡,灑下了航天人登攀的汗水。他們知難而進,頑強拼搏,在重重困難面前百折不撓,在道道難關面前決不退縮,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戰勝了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用滿腔熱血譜寫了共和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壯麗史詩。

三、開拓創新的精神

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從飛船設計、火箭改進、軌道控制、空間應用到測控通信、航天員訓練、發射場和着陸場等方案論證設計,都瞄準世界先進技術,確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強勁的後發優勢,關鍵技術就能與世界先進水平並駕齊驅,局部還有所超越。面對一系列全新領域和尖端課題,科技人員始終不懈探索、敢於超越,攻克了一項又一項關鍵技術難題,獲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生產性關鍵技術,展示了新時期中國航天人的卓越創新能力。這些重大突破,使我國在一些重要技術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四、無私奉獻的精神

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建設者,是一支具有光榮傳統、建立了卓越功勳的團隊。中國航天人勇敢地肩負起攀登航天科技高峯的神聖使命,爲了祖國的航天事業,淡泊名利,默默奉獻。他們獻出了青春年華,獻出了聰明才智,獻出了熱血汗水,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他們用頑強的意志和傑出的智慧,將“一切爲了祖國,一切爲了成功”寫在了浩瀚無垠的太空中。老一代航天人甘當人梯,新一代航天人茁壯成長。在載人航天工程的幾大系統中,35歲以下的技術骨幹已佔80%,一批既懂專業、又善管理的人才成爲各系統、各專業的帶頭人。一大批能夠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於創新的高素質人才,爲我國航天事業實現新的突破積蓄了強大的發展後勁。

航天事業發展的心得體會 篇二

作爲一名中學歷史教師,我曾帶領班級學生前往北京航天城參觀學習,那次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孩子們對宇航事業的熱愛和嚮往。是啊,中國航天事業經過了5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從古中國的“嫦娥奔月”的登月幻想起就開始孕育了現代航天技術的萌芽,1961年4月,“東方1號”飛船載着前蘇聯空軍少校加加林進行了108分鐘的太空飛行,首次實現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到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國第一次把航天員送上太空,這是繼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40多年後,中國首次圓滿成功發射載人航天飛船。使中國躋身於世界航天大國之列。

在這成功的背後,我們不得不感謝我們的廣大航天人,正是他們的能吃苦耐勞,勇於奮進,團結一致的精神,使得我國航天事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回顧中國的航天發展史,正是由於中國人民對航天事業不斷的追求和嚮往,使得中國航天事業突飛猛進,從中國古代發射的“火箭”到近代發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至現代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更能體現中國人民對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與夢想,反映出“航天精神”始終存在於每一位爲航天事業發展工作的人員,存在於每一位愛國的中國人。

正是由於“航天精神”的存在,讓每一個人都投身於航天事業,不斷追求技術和發展中國的航天事業,爲國爭光,爲人類貢獻,在人類史上寫下光榮的一頁。 隨着“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的成功發射,人們越來越關注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航天事業的發展,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中國作爲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它的航天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中國13億人口的艱苦奮鬥。“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相繼成功發射使中國成爲世界第三個有能力自主完成載人航天飛行的國家,其成績可喜可賀。

因此,作爲一名中華兒女,我們深懷愛國之情的同時,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學習當中去,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航天事業發展的心得體會 篇三

1、航天事業的創立

14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制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着大風箏。他最先開始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後利用風箏平穩着陸。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爲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他的行爲卻鼓舞和震撼了人們的內心,促使人們更努力的探索。

中國航天史是從1956年二月開始的,當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1956年四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航空工業委員會的成立標誌着中國的航天事業創業的開始。

2、突破“衛星上天”關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東方紅一號衛星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升空,10分鐘後,衛星順利進入軌道。《東方紅》的樂曲從太空傳到了世界各地,中國成爲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併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祕、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中國國務院批覆同意自2016年起,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爲“中國航天日”,旨在宣傳中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一貫宗旨,大力弘揚航天精神,科學普及航天知識,激發全民族探索創新熱情,唱響“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主旋律,凝聚實現中國夢航天夢的強大力量。

3、突破“載人航天”關——神舟系列

神舟飛船是我國自行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或優於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技術的飛船。

1999年11月20日:中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001年1月10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向實現載人航天飛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是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

2002年12月30日:中國第一艘可載人的處於無人狀態的飛船。

2003年10月15日:首次載人——宇航員楊利偉被譽爲中國飛天第一人。

2005年10月12日:飛船承載兩名宇航員費俊龍、聶海勝,飛行時間115小時32分鐘。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號無人飛船與天宮一號的首次和第二次自動空間交會對接。

2012年6月16日:首位“神女”劉洋的出現,打破了中國從未有女航天員進入太空的紀錄。

2013年6月11日:交會對接任務收官之戰,載人飛船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定型階段。首次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

2016年10月17日:進行宇航員在太空中期駐留試驗,駐留時間將首次長達30天。

4、探月曆程——嫦娥系列

中國探月工程分爲“繞”、“落”、“回”三步走戰略,探月工程一期嫦娥一號、二號主要實現繞月探測。二期嫦娥三號、四號完成“落”在月球任務。三期工程主要實現採樣返回,其主要任務由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承擔。至此我國探月工程圓滿結束。

2007.10.24:“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於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運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圓形極軌道上執行科學探測任務。

2010.10.01:“嫦娥二號”主要任務是獲得更清晰、更詳細的月球表面影像數據和月球極區表面數據,爲“嫦娥三號”實現月球軟着陸進行部分關鍵技術試驗,並對嫦娥三號着陸區進行高精度成像。

2013.12.02:“嫦娥三號”首次實現了中國地外天體軟着陸和巡視探測。2013年12月2日,長征三號乙加強型火箭成功將嫦娥三號探測器發射升空;12月14日,嫦娥三號着陸月面,着陸器和巡視器分離;12月15日,嫦娥三號着陸器和巡視器互拍成像,標誌着嫦娥三號任務圓滿成功。

2018.12.08:“嫦娥四號”,是中國探月工程二期發射的月球探測器,也是人類第一個着陸月球背面的探測器;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着陸和巡視勘察。

2020.11.24:“嫦娥五號”主要科學目標包括對着陸區的現場調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樣品返回地球以後的分析與研究。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採用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返回,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着陸。

5、空間站建設探路者——天宮系列

天宮一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首個載人空間試驗平臺,從2011年9月29日它成功發射,在服役的6年多的時間裏,天宮一號先後進行了6次交會對接,完成了各項任務,中國也因此成爲了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我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也是目前我國載人飛行時間最長的航天器,它從軌道設計到任務要求都爲我國未來空間站的建設打下了基礎。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受控離軌並再入大氣層,標誌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圓滿完成,我國正式進入空間站時代。

6、火星探測——天問

2021年2月10日19時52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實施近火捕獲制動,成爲我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實現“繞、着、巡”第一步“繞”的目標,環繞火星獲得成功。後續天問一號還將經過多次軌道調整,進入火星停泊軌道,開展預選着陸區探測,計劃於2021年5月至6月擇機實施火星着陸,開展巡視探測。

從無到有,從落後到先進,中國航天人從來沒有停止過探索太空的腳步,就算爲此付出諸多代價,中國航天人也會勇往直前,爲了民族的復興,人民的夢想,爲了祖國的使命,他們一直默默付出自己的勤勞汗水。

中國航天發展的心得和體會 篇四

8年前,王亞平在太空爲全國6000多萬學生進行太空授課,在“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的話語中,讓無數個孩子從此喜歡上了航天。8年後,“太空教師”再次出征,您說願意再次帶着孩子們的眼睛去觸碰夢想,去開啓新的探索。心潮澎湃之餘,應當從載人航天精神中汲取智慧力量,用青春熱血點亮奮鬥征程。

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信心追逐遠大理想。在那個一枚鐵釘、一根火柴都需要依賴進口的年代,如果有人說中國人將來可以遨遊太空,在天上“過年”,一定會被當成癡人說夢。從“神一”到“神十三”,從“天問”到“天和”,中國航天從零開始,以敢爲人先的勇氣向蒼穹出發,取得了令世人驚歎的顯著成就。“最美航天員”王亞平出征前說,夢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遙不可及,但只要努力,總有一天能觸摸到它。正是因爲中國人民“不信邪”,我們才先後甩掉了“東亞病夫”“中國貧油”等一個個標籤,讓“民族獨立夢”“兩彈一星夢”“全面小康夢”一個個成爲現實。鳥兒就該向往天空,樹木就該向陽生長。年輕幹部作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生力軍,未來存在着無限的可能,應該發揚“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銳氣,讓逐夢之舟突破陳舊思想的藩籬,駛向未來的星辰大海。

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恆心砥礪實幹真功。電影《我和我的父輩》用《詩》這個部分向我們展示了“長征一號”火箭研發的艱辛,當年爲精準控制固體火箭的推力,章子怡飾演的火藥雕刻師需要以不超過兩張A4紙厚度的誤差,手工修正燃料箱中固體燃料的形狀,刀具一旦與金屬摩擦產生火花,固體燃料就會被瞬間引爆。可以想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從一代到四代的發展過程中,前輩們究竟克服了多少科研和技術難題,又凝聚着多少航天人的鮮血和汗水。征途漫漫,惟有奮鬥。任何偉大成就都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可以實現,遇到一點困難挫折就想着“繞路”“躺平”的人,必定無法成爲棟樑之才。年輕幹部應當培養“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韌勁,在艱苦地區、吃勁崗位上爲意志“淬火”,在與頑症痼疾的較真碰硬中爲能力“開刃”,將幹事創業的“金剛鑽”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以“灑向千峯秋葉丹”的初心擦亮公僕底色。經過層層篩選首批入選航天員的鄧清明,23年間作爲“備份”與“主份”一起進行過無數次同等強度的艱苦訓練,用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爲“國之大者”作了最好的註解。從“我願永遠做一個螺絲釘”的雷鋒到“心中裝着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焦裕祿,從“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進喜到“一線崗位全部換上黨員”的張文宏,共產黨人在任何時候都將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挺在最前,任何時候都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用火熱的初心溫暖“人民的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年輕幹部不要自我感覺學歷高、能力強就顯得十分“高冷”,而要想清“我是誰”“爲了誰”“依靠誰”,任何時候都不忘爲民初心、牢記爲民理念、站穩人民立場,以真摯的爲民情懷擦亮公僕底色,當老百姓身邊的“貼心人”。

航天事業發展的心得體會 篇五

中國,本是在這個世界上最先發明瞭火箭的國家,但由於長期的閉關鎖國加上苦不堪言的百年捱打史,最終卻落個火箭幾乎爲零的下場。多少人在着急!多少人在渴盼:火箭,你何時才能重返故鄉?終於,1960年,中國的火箭將士們,忍着飢餓的肚子,開始了從仿製蘇聯導彈到自己設計導彈的艱難跋涉,當中國宣佈導彈核武器發射成功的消息時,全世界都被震動了。從此,中國航天在艱難中步向輝煌!1992年,我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爲“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

僅僅7年後,北京時間1999年11月21日凌晨3時41分,我國發射的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號在完成了空間飛行試驗後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着陸。作爲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與回收,標誌着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內蒙古主着陸場成功着陸,實際着陸點與理論着陸點相差4.8公里。

返回艙完好無損。航天英雄楊利偉自主出艙。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全世界震動了!中國的航天事業在蒸蒸日上,在中國航天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取得了輝煌業績,使我國成爲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在長期奮鬥中,我國航天工作者不僅創造了非凡的業績,而且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期的發揚光大,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永遠值我們學習。

看到我國的航天事業,這麼突飛猛進,做爲一個二十一世紀的小主人,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長大了爲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1970年4月24日,一顆耀眼的‘星”劃破天際——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誕生了!這是提前爲國慶獻上的厚禮,也標誌着我國衛星史正式拉開了序幕。

在此之後,我國航天事業一次次快速躍升: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起飛;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神舟”三號成功升入太空;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后平安返回。

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

中國載人航天實現了2人5天、航天員直接參與空間科學實驗活動的新跨越,中國成爲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使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我們以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次飛躍!此後,中國航天事業進入到了“白熱化”的。狀態:神七出艙,“天宮一號”發射成功,“神八”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神九與天宮一號自動對接……這些都讓人心潮澎湃,激動萬分。

但是,我國航天事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近幾年,美國宇航局每年的預算在170億-180億美元,超過我國載人航天工程20年的總投入。

在人造衛星領域,我國剛剛達到國際航天界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的技術水平;在飛船研製技術領域,我國與美國和俄羅斯相比也還有一定的差距;在航天重要領域,我國與世界航天水平的差距保守分析爲10年到15年。

我們是國家的棟樑,祖國的希望。梁啓超說“少年強則國強”,作爲祖國的希望,我們惟有好好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才能讓祖國的航天事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我們要繼承中國航天人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爲了自己的夢想,不懈努力,爲了我們的祖國,甘於奉獻!

航天事業發展的心得體會 篇六

中國,一個屹立於東方的古老國土;中國,一個地大物博、物多人多的美麗國度 。如今,中國也是一個在航天事業上領先許多國家的大國了,我爲我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感到自豪!

今天,我在學校開展的——"中國人的航天夢"展覽中,得到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和信息,下面我給你講講吧!

首先,我國航天事業的元老——錢學森爺爺在1956年10月8日擔任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的院長,在不斷的研究中,終在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發射了“東方紅”第一顆“人造衛星”,中國成爲了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又在1988年、1990年、1999年、2001年、2002年分別發射了“風雲一號”、“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神州試驗飛船”、“神舟三號試驗飛船”、“神舟四號飛船”等。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叔叔乘坐神五完成了我國首次載人飛行,2005年10月—17日,費俊龍叔叔和聶海勝叔叔也圓滿的完成了神六的飛行任務,實現了我們炎黃後代千年來的“飛天”之夢,同時標誌着我們中國成爲了繼俄、美兩國之後第三個能掌握載人飛天技術的國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中華民族日益強大,中國日益富強,我們國家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止,我們從原來的貧窮落後進步到如今的強大富裕,我們已不再是昔日的落後小國,如今放眼世界,也有了一席之地,我們的祖國——中國——泱泱大國,我爲你自豪!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