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臘八節習俗【精品多篇】

臘八節習俗【精品多篇】

臘八節的習俗 篇一

一年一度的臘八節又到了。在中國民間的節日中,臘八節雖不及春節、中秋、端午、重陽等那樣熱鬧隆重,但由於歷史悠久,傳說動人,還是頗有影響的。今天就是臘月初八——臘八節。

一大早,媽媽就把我叫了起來,說是要帶我去姥姥家去,我聽後立馬就起來了,隨着媽媽到了姥姥家。到了姥姥家後已經快要到中午了,姥姥和媽媽便去了廚房做飯,我便和小弟玩兒,不一會只見媽媽端着一大碗粥從廚房走了出來,我好奇的看了看粥裏邊的東西,發現裏邊是一些大麥米、白雲豆、赤豆、綠豆,和花生、棗、杏仁、核桃、栗子、蓮子、百合、桂元肉、葡萄乾以及各種各樣的米和豆子等組成。

我問了問媽媽,媽媽說:“這是臘八粥。”我又問媽媽:“這臘八粥是怎麼來的呢?”媽媽說:“臘八節本是佛教的節日。據印度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經出家修道,但是經過了6年的苦行生活,他仍然沒有能在精神上擺脫對人生的各種苦惱。

這時他已經飢餓疲憊到了極點,幸好有一個牧女給他送來了奶粥使他恢復了體力。然後他又到河中沐浴,洗去了身上的污垢,最後在菩提樹下靜思7日7夜,終於覺悟成佛。於是佛教使把這一天作爲“成道節”來紀念。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佛教徒認爲釋迦牟尼成佛是在十二月,即臘月初八,遂以“臘八”爲成道節。古時候,每逢這一天,各寺院都要誦經紀念,並且仿效牧女獻乳糜事,以各種香谷、果實煮粥供佛,稱爲“臘八粥”。

我聽完媽媽的說法後立即上網查了一些關於“臘八節”的資料,原來臘八粥,民間又叫“七寶粥”、“五味粥”。時代不同、地域不同,臘八粥的吃法和做法也不同。民間最初只是在臘八這天,用紅小豆煮粥。

查完後,我不禁感嘆起來,原來“臘八節”還有這樣的習俗。我暗暗發誓要好好學習,多多瞭解我們中國的習俗。

臘八節的習俗 篇二

山東臘八節的習俗以什麼爲主?

進了臘月,推碾推磨;過了臘八,就到年下。在以前生活條件落後的時候,一進了臘月門兒,家家戶戶都忙着推石碾、推石磨。推碾推磨的主要任務就是碾穀子、磨米麪,爲了攤煎餅、蒸乾糧,也就是“辦年”(籌備過年)。在我們長清東部山區一帶,農曆臘月初八便是忙年的開始,家鄉臘八節的民俗主要以“掃屋”爲主,兼有醃製臘八蒜、醃製臘肉、做臘八粥等習俗。

山東臘八節習俗一、掃屋的介紹

在我們山東老家,“臘八節掃屋”的說法叫得很響亮,簡直就像炮打不動的民間“法定日”一樣,家家戶戶都在這天忙着大掃除。因爲平時是不能隨便掃屋的(除非是爲了佈置新房娶新娘),生怕招惹得罪了“宅神”。而臘八節這天就可以放心大膽、毫無顧慮地掃屋了。據老輩們說,這天是“宅神”的“衛生環保日”,也到了該乾淨乾淨的時候了。

“臘八掃屋”是爲了把一年來的灰塵與晦氣通通打掃乾淨,村裏很多人在幾天前就早早地把掃屋的笤帚綁在長杆子上做好了準備。爲了便於掃屋,清掃起房間來不礙事,把房子的裏裏外外、角角落落、旮旮旯旯都徹頭徹尾地清理乾淨,必須把屋內的諸多傢俱逐一擡出來。男爺們忙着在屋內打掃,女人們則趁機在院子裏忙着擦洗傢俱、收拾餐具、整理衣物等等。在鄉下,最難掃的就是“飯屋”(廚房),因爲農村人生火做飯大都以燒柴草爲主,滿屋都是煙熏火燎的黑色灰塵,掃屋的人必須穿上破舊的衣服,並戴上草帽、口罩、眼鏡等,揮動着“長柄笤帚”用力掃。如果誰家在臘八節這天確實沒時間掃屋的話,那隻好等到臘月二十三打發竈王爺上天的時候一塊掃了。在掃完屋子之後,還要忙着“投煙筒”、“刮鍋底”、“糊爐竈”、擦門窗等等,這叫做面貌一新迎新年。

山東臘八節習俗二、吃臘八蒜

臘八蒜經過醃製後,大蒜會變成綠色,這是蒜綠素。蒜綠素是一種抗氧化物質,具有良好的抗氧化、防衰老的作用。

山東臘八節習俗三、醃製臘肉

進入臘月之後,從初八這天開始醃製的豬肉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稱做臘肉了。其實,醃製臘肉的方法很簡單,先把豬肉洗淨晾乾後,切成大小適宜的方塊放置在瓷罈子裏,再用適量藿香稈、薄荷葉、花椒皮、薑片、八角茴香及食用鹽,熬製成“五味香料鹽水”(“五味香料鹽水”的多少要根據肉量而定),然後把“五味香料鹽水”澆在罈子裏的豬肉上。爲了防止醃製的臘肉因爲鹹度不足,而出現變質變味或儲存時間過短的情況,最好再在豬肉的表面上多撒些鹽。這樣醃製出來的臘肉不僅質美味香,而且還能吃到來年的五一節前後。

臘八節的介紹

臘八節,俗稱“臘八”,漢族傳統節日,民間流傳着吃“臘八粥”,泡臘八蒜(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的風俗。在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

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竈神、井神)的祭祀儀式,夏代稱臘日爲“嘉平”,商代爲“清祀”,周代爲“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爲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爲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後來東漢佛教傳入,爲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爲佛成道日。

臘八節的習俗 篇三

臘八節的由來

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爲臘日之由來。

臘八節的歷史

自先上古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竈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爲“嘉平”,商代爲“清祀”,周代爲“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爲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爲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後來佛教傳入,爲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遂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爲佛成道日。後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爲“法寶節”。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關於臘八節的三個傳說

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衆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

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鉢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

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爲“福壽粥”“福壽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爲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裏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裏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爲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關於臘八節的習俗

1.祭祀

臘八節最早就是爲祭祀而產生的節日,不過現代社會祭祀留存的地方已經很少了。雖然正兒八經的祭祀現在是一件很遙不可及的事,但在這個日子緬懷一下逝去的人還是可以的。

2.臘八粥

臘八節最爲風靡的習慣是喝臘八粥。

臘八粥顧名思義是用8種材料熬製的粥,不過根據地域不同,原料上差異很大。

一般來說,大米、糯米、花生、紅棗和蓮子是必不可少的。

3.臘八面

北方很多地區有吃臘八面的習俗。臘八面的做法和臊子面沒有什麼大的不同,只是因爲在臘八節這一天做和吃因而得名。

4.臘八蒜

臘八節還有壓制臘八蒜的習俗。

在臘八節這一天,選用紫皮蒜和米醋,將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裝入容器密封。醃製好的臘八蒜酸香辣結合,風味獨特。

5.臘八豆腐

安徽省黟縣地區在臘八節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臘八豆腐色澤黃潤如玉,入口鬆軟,味鹹帶甜,又香又鮮。

6.煮“五豆”

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

7.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