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科學實驗報告(精品多篇)

科學實驗報告(精品多篇)

科學實驗報告 篇一

思考:

不許碰肥皂泡,你能讓“脆弱”的肥皂泡不斷地自己變得越來越大嗎?

材料:

剪刀、吸管、圓紙筒、盆子、肥皂水

操作:

1、準備一些濃肥皂液,使吹出的肥皂泡不會輕易破裂。

2、用小剪刀在吸管的一端剪出4個同樣深的切口,再將剪出的切條向後折。

3、用吸管有切條的一端吹出很大的泡泡來。

4、將衛生紙中間的圓紙筒一端用水潤溼,迅速而輕巧地將肥皂泡放到浸溼的紙筒上,讓肥皂泡穩穩地站在紙筒的一端。

5、在盆子中裝入大半盆水,把圓紙筒沒有肥皂泡的一端向下伸入水中。

6、慢慢向下壓紙筒,直到紙筒的大部分都沒入水中。

7、如果肥皂泡破裂就重複做一次上述步驟。

8、肥皂泡會越變越大,最後,“砰”地一聲輕響,肥皂泡破了。

原因:

把紙筒向水下壓時,筒內的空氣受到水的壓力,自身壓力就會變大,使越來越多的空氣滲進上方的肥皂泡中,將肥皂泡越吹越大。

國中科學實驗報告(精選 篇二

蠟燭吹不滅思考:

用力吹燃燒的蠟燭,卻怎麼也吹不滅。你知道怎樣做到這一點嗎?

材料:1根蠟燭、火柴、1個小漏斗、1個平盤

操作:1.點燃蠟燭,並固定在平盤上。

2、使漏斗的寬口正對著蠟燭的火焰,從漏斗的小口對著火焰用力吹氣。

3、使漏斗的小口正對著蠟燭的火焰,從漏斗的寬口對著火焰用力吹氣。

講解:1.這樣吹氣時,火苗將斜向漏斗的寬口端,並不容易被吹滅。如果從漏斗的寬口端吹氣,蠟燭將很容易被熄滅。

2、吹出的氣體從細口到寬口時,逐漸疏散,氣壓減弱。這時,漏斗寬口周圍的氣體由於氣壓較強,將涌入漏斗的寬口內。因此,蠟燭的火焰也會涌向漏斗的寬口處。好範文 網>

科學實驗報告 篇三

一、創意說明:

實驗是科學之母,才智是實驗之子。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觀察與實驗得來,學會積極地動手動腦,在實驗中學習、體會科學與真理,必定會爲孩子的成長之路灑下一片更燦爛的陽光。我們大家都知道人、動物、鳥類都是用腿走路的,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玻璃杯雖然沒有腿也可以走路,你相信嗎?

二、實驗材料:

玻璃杯1個、蠟燭1支、火柴1盒、玻璃板1塊、厚書2本、自來水少許

三、實驗步驟:

1、首先把玻璃板放在自來水中浸泡一下。

2、接着把玻璃板的一頭放在桌子上,另一頭用兩本書墊起。

3、再次將玻璃杯的杯口沾一些水,然後倒扣在玻璃板的上端。

4、最後將蠟燭點燃後去烤杯子的底部和四周。

四、實驗結果:

我神奇地發現倒立在玻璃板上的玻璃杯居然自己慢慢地從上面“走”了下來。

五、注意事項:

經過自己多次反覆的實驗,我發現兩本書加起來的高度大約只要在5釐米左右,如果太高或太低的話,玻璃杯在“向下走”的過程中不會很自由順利、很自然。

六、研究結果:

用蠟燭去烤玻璃杯底部和四周的時候,杯子中的空氣受熱膨脹,體積變大,裝不下的空氣就會往外擠,但是由於杯口是倒立着的,並且又被一層水封閉着,熱空氣出不去,就只能把杯子向上頂起一點,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杯子就自己慢慢地向下“走”了。

七、實驗心得:

通過這個實驗我認爲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強盛和社會發展的動力,是人才成長的基因,小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從小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國小科學實驗報告 篇四

國小四年級科學實驗教學工作總結

2009—2010學年下半學期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無論是國小或國中的學生,對於科學課上的小實驗是非常熱情的。學校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認真貫徹國家教育教學方針政策,積極的向學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科學實驗活動。本學期實驗活動開展以來,得到的學生的喜愛和認可,從中也讓教師認識到了許多,其中更有許多值得今後的教學工作借鑑的地方。

首先,國小四年級實驗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通過近來的實驗,從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基本上能掌握實驗基礎及技能,儀器選取,材料的選取,操作程序都較正確合理,操作較規範熟練,實驗效果良好,取得了較好效果。同時學生們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操作能力、比較能力、分類能力、推理能力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養成了愛科學、學科學的學習積極性,做實驗能正確規範地操作,善於觀察,樂於探究,並能將學到的相關知識應用於生活實際中,能夠解釋常見的自然現象及生活現象。

其次,科學實驗活動的開展,培養了國小生的動手能力。開展實驗教學工作,基本完成規定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並填寫了相關的表冊資料,學生分組實驗還填寫了學生實驗報告單。在認真開展實驗教學的同時還注意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不但在實驗室裏完成各項實驗,還讓學生走向生活、走向社會,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爲了上好實驗課,每上一節課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認真研究教材,熟悉實驗的操作步驟,考慮實驗中的安全因素,堅持“課前準備,課後整理”的原則開展實驗教學。教師放手、學生動手、主動發展。學生與學生的合作探究中,他們相互作用,獲得了成功,感到無比快樂。

傳統的教學,以傳授知識爲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只能死記硬背來達到教學目的。而新的課改要求學生有主動蒐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不一樣的電路連接、簡單電路、給花傳粉澱、粉的辨別方法等課。我設計了幾個問題,①關於本課你想了解什麼?②你準備通過哪些途徑來了解?③怎樣保證你能完此工作?④老師可以和你們一起去。有後兩項保障措施使學生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並使研究成果更具體生動。他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搜索“中文雅虎”、“搜狐”、“新浪”等網站。他們獲得了許多圖片、音頻、視頻資

料,培養了他們解決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更有很多學生從家中搜集到了很多關於實驗的器材。

再次,科學實驗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學生的課堂,增進了學生的知識。用好自然室,發揮設備作用,我們要求上課教師有效地發揮儀器作用以及現代化手段提高教學效益,課後爲科技興趣小組提供良好的活動環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分組實驗的材料有四個來源:(1)儀器室內分組實驗盒(2)向學生下發的實驗器材(3)自制分組實驗材料(4)發動學生平時注意收集各種廢舊物品。積極安排好實驗所需用品,提前根據教學進度準備好,演示和分組實驗努力開足開全。在科學實驗教學,教學科學分組實驗、演示實驗,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都有很好的體現,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現能力,同時在科學教師的共同的努力下,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學們在實驗過程中享受了實驗的樂趣,提高了他們的科學素質和科學素養。

總之,實驗教師在實驗教學中做到了規範化,每次演示實驗與分組實驗都預先寫好實驗通知單,課堂上的演示、分組實驗有儀器配備、使用情況、過程等整體效果記錄。實驗完畢後的儀器進行全面的檢查後整理收放原處,以便下次使用。我們科學組在以後的工作中,重視學生學法的培養、指導,充分發揮師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積極開展實驗教學的改革和探索,努力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未來的社會,一個人獨立完成某項工作是比較困難的。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形成“我要合作”、“我想合作”的氛圍。我們在探究活動中,以小組學習的形式爲主,這樣既可有效擴大學生的參與面,又可以提高學生課堂活動的密度,又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協作精神。

2010年6月22日

科學實驗報告 篇五

實驗課題:觀察月相

實驗目的:通過對月相的觀察,使學生了解月相變化的規律,養成長期觀察的習慣。

實驗器材:黃色彩紙(每組十五張)、剪刀(每組一個)

實驗原理:月球在圓缺變化過程中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形狀。

實驗步驟:

1.對月亮在一個月內的變化進行觀察並記錄

2.根據記錄用剪刀剪出不同時間月相的樣子

3.製作月相規律圖

實驗現象:一個月中月相的變化規律是:八年級向左彎,初八右半邊明亮,十五月圓,二十二左半邊明亮,二十八向右彎。經歷: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的過程。

實驗結果:月相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律性。

實驗課題:“環形山”成因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通過模擬試驗,對“環形山”的成因進行猜測,養成學生科學的思考問題的習慣

實驗器材:沙子(每組若干)、注射器、膠管(每組一套)、重球(每組一個)、學生自己準備的用具

實驗原理:環形山是流星、隕石撞擊月球后留下來的。

實驗步驟:

1.將注射器連接膠管並把膠管插入沙子底部

2.用力將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觀察現象

3.用重球砸向沙堆,觀察現象並記錄

實驗現象:注射器中的水會穿出沙堆,形成火山狀;重球砸向沙堆,沙堆會出現類似環形山的凹坑。

實驗結果:沙堆會出現類似環形山的凹坑。

實驗課題:放大鏡下的發現

實驗目的:知道放大鏡的使用方法及其作用。

實驗器材:放大鏡、報紙、書本、樹葉

實驗原理:放大鏡能把物體的像放大。

實驗步驟:

1、用放大鏡觀察樹葉,把看到的記錄下來。

2、用放大鏡觀察報紙、書本,把看到的記錄下來。

實驗現象:在放大鏡下觀察到的物體比用肉眼看到的物體更大。

實驗結果:放大鏡可以把物體的像放大。

實驗課題:放大鏡的放大倍數

實驗目的:知道放大鏡把物體放大了多少倍。

實驗器材: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布、紙、郵票

實驗原理:通過觀察、記錄和測量,可以算出放大鏡的放大倍數。

實驗步驟:

1、把放大鏡放在有格的紙上或放在書上,看看它能把物體放大多少倍。

2、用放大鏡觀察布、郵票的某部分,並把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看看它能把物體放大多少倍。

實驗現象:同一放大鏡的最大放大倍數是一定的。

實驗結果:通過觀察、測量和計算,算出了不同放大鏡的放大倍數。

實驗課題:用放大鏡觀察晶體

實驗目的:瞭解白糖、食鹽等晶體的形狀如何

實驗器材:白糖、食鹽、鹼面、味精、玻璃片、放大鏡

實驗原理:在放大鏡下能更清晰地看到晶體的形狀。

實驗步驟:

1、用放大鏡觀察白糖,把看到的內容記錄下來。

2、用放大鏡觀察鹼面、味精,並把看到的內容記錄下來。

3、製作一些較濃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待水分自然蒸發後,用放大鏡觀察它們留下的痕跡,看看又是什麼樣的。

實驗現象:在放大鏡下看到的晶體的形狀很有規則,有的像雪花,有的是立方體,有的像金字塔。

實驗結果:每種晶體的形狀都很規則。

實驗課題:自制顯微鏡

實驗目的:瞭解簡易顯微鏡的製作方法

實驗器材:放大鏡、掛曆紙、剪刀、膠水

實驗原理:一個放大鏡能把另一個放大鏡所成的像進一步放大,這樣明顯提高了放大能力。

實驗步驟:

1、上下移動調整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直到劃到物體最清楚的圖像。

2、用掛曆紙捲成紙筒。

3、用紙筒和膠帶紙把兩個放大鏡固定下來。

4、試一試:做成後的顯微鏡是否能把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了。

實驗現象:自制顯微鏡能把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實驗結果:自制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明顯增加了。

科學實驗報告 篇六

作爲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亮點和難點,《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對科學探究提出了明確要求,並指出:“高中物理課程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究、勇於實驗、勤于思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一般來講,我們進行科學探究都要遵循以下步驟或流程:

一、提出問題

“現代科學之父”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爲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着科學的進步”。

問題是創造的先導,是思維的起點,具有問題意識是一個人有所創新的前提與基礎,是否具有問題意識,能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因循守舊之人與開拓創新之人的分水嶺。

我們提出的問題首先應該是科學的,不能反科學或僞科學,而且還必須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可以探究的、值得探究的。依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我們所能提出的問題應根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卻不能脫離生活和實際經驗,提出的問題應在其力所能及範圍之內,即有能力應用已有的物理知識,加上部分未知的物理知識,利用科學的方法與思想,或獨立或協作地予以解決。

提出問題後我們還必須明確問題,明確問題是爲提出假設或大膽猜想奠定基礎。從物理學的角度較爲明確地闡述該問題。

二、猜想和假設

讓學生做假設和猜想,就是根據已有的物理知識和實驗經驗,對解決問題的方式和問題的答案提出猜想與假設,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卻概括世上的一切,推動着科技的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講,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郅庭瑾先生認爲,高中生業已具備以理論型爲主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具體體現在:

①學生可以通過假設進行思維。按照提出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途徑,經過一系列的抽象邏輯過程,達到目的。

②學生思維業已具備預設性,在解決問題之前,學生已採取了一定的方式和手段。

③學生思維已漸進形式化。中學生開始逐步地由具體運算思維佔優勢發展爲形式思維佔優勢,不僅能夠進行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而且能進行從一般到特殊的演繹。高中生在他們的實踐與學習中,已能夠完成從具體上升到理論,再由理論指導去獲得具體知識的完整過程。

④高中生思維活動中自己意識或監控能力的明顯化。

⑤學生思維能跳出舊框框,創造性思維已獲得迅速發展,開始追求新穎、獨特的東西,形成了自己對事物的獨特見解。爲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們大膽猜想,只有想象,才能儘可能多地突破舊有知識的羈索,打破時空的限制,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儘可能地全方位思考。合理的或大膽的猜想往往閃爍着智慧的火花,無意中的直覺往往可以打開解決問題的大門,激發創造的靈感,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一種大膽而有根有據的判斷往往也可以突破層層迷團,實現探究的目的。

三、制定實驗方案

方案是種思想,是個預設,只有經過多次嘗試才能完善;方案是盞街燈,是座燈塔,指引着我們有目的有步驟地完成實驗或既定目標。方案設計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實驗步驟是否井然有序,關係到實驗數據是否真實可靠、是否切實可信,關係到實驗結論是否有代表性、是否具有普遍性。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好就好在實驗設計的巧妙,設計的合理,設計的渾然天成。

爲此:

①方案中的儀器應選材合理,便於準備,不能要求過高。在確定實驗方案之前,應首先學會正確操作和熟練操作,特別要注意應該注意的事項。

②探究過程應儘量清晰,各步驟間銜接流暢,表格設計合理,應儘可能多地確定實驗方案,儘可能多地進行實驗,並由此比較各個方案的優缺點,確定最佳方案,同時若其中某個實驗被確認失敗的話,也可以儘快選擇其他實驗方案。

四、進行實驗

根據實驗方案,按照說明書正規操作,操作時應注意安全(包括儀器安全和人身安全),實驗中要如實記錄數據和實驗現象等,利用觀察、實驗或其他方式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實驗數據和信息。

儘可能地收集實驗數據與信息,目的是儘量減少偶然誤差的干擾。收集到的信息越多,越有利於我們做定性分析;數據越多,越有利於我們做定量的計算。當然,爲了更好地逼近實驗結論,我們除了實驗手段外,還可以從多種信息源上採集和獲取信息,以彌補實驗手段的不足。

五、數據處理

整理完所收集到的數據與信息後,就要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應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通過分析和歸納,找出規律,嘗試根據實驗現象和數據處理得出結論,並對實驗結果予以解釋和描述”,通過對實驗數據的處理,能得到哪些反饋呢?

用自己的語言去總結實驗結論時,需要注意的是實驗結論一般應具有以下特徵:

①條件相當嚴格,不能任意擴大或縮小;

②實驗方法相當完善,當然也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③表述簡潔而嚴明,應儘量用嚴密且準確的科學術語來描述,且具有相當嚴謹的邏輯。

六、心得體會

通過實驗,汲取失敗的教訓,積累成功的經驗。實驗後要提交實驗報告,報告中要科學地表述自己的探究思路、過程、方法和結論。踢過足球比賽的大都知道“我們在比賽中,既要注重自己的積極突破,又要注重團隊的團結合作”的道理,同樣在科學探究實驗中,自己自主探究與交流協作也一樣重要。在合作中注意既要堅持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的實驗方案,也要能夠積極聽取他人的建議,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成果。只有我們親身親歷科學探究,才能收穫一種習慣,養成一種意識,養育一種能力,這對我們今後無論是學業還是事業都是極其重要的。

下面以“探究加速度與質量、力之間的關係”的實驗爲例,簡要探討如何進行科學探究和書寫實驗報告。

實驗原理及實驗方案: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力並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簡而言之,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體現在速度的改變上,而速度發生變化就表明物體具有加速度,因此可以說力是使物體產生(或具有)加速度的原因。同是一輛靜止的汽車,施加的牽引力越大,至某一速度所需要的時間越短。由此我們不妨假設加速度與力成一次函數a=kf+b,同時假設b=0。假設成立與否,還需要用實驗探究和驗證。同時,物體的質量越大即慣性越大,物體的運動狀態就越難以發生改變,即加速度越小,由此我們不妨假設a=b+1/km,同時假設b=0。由此,我們現在所要探究的加速度是同時與力、質量有關的,那麼又有怎樣的關係呢?按照哲學上的觀點,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情況是由合外力(外因)和質量(內因)共同決定的,合外力和質量兩個因素統一於影響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過程當中,同時又是矛盾的。合外力促使加速度的產生,質量則維持原有狀態不變,阻礙加速度的產生。在物理學中我們研究一個物理量同時與兩個或多個物理量(或因素)有關的多元問題的基本方法就是控制變量法,即先保持其他物理量(或因素)不變,逐步分析所求物理量與其中某一物理量的關係,而後總結出這幾個量之間的關係。因此,我們可以首先固定質量,探究加速度與力之間的關係;而後固定合外力,探究加速度與質量間的關係;最後總結出加速度與合外力、質量的關係。

如果a=k1f成立,反映在a-f圖線上就應該是條過原點的傾斜的直線;如果a=k2m成立,反映在a-m圖線上就應該是條雙曲線,然而真實地判斷該圖線是否是雙曲線是比較複雜的,不過我們可以變換角度,將a與m成反比轉化爲a與1/m成正比,即反映在a-1/m圖線上就是一條過原點的傾斜的直線。但加速度是不易測量的,因此我們需將其轉化爲位移,而且我們所探求的主要是a與f、m間的關係,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無須求解a的實際值。設計實驗時使小車做初速度爲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同時將小車放在相同的位置,並同時打開和關閉文件夾使兩小車運動的時間相等,由s=at2/2便可得出a1/a2=s1/s2。這樣就將加速度轉化爲位移,以後做就好的多了。

教材給出了實驗裝置,但不甚好。一方面嚴格的光滑水平木板是沒有的,普通實驗室中的木板大都相當粗糙,不符合實驗要求;另一方面,若往小盤中放砝碼,好多同學放置的大都不是比較均勻,然而這樣做很容易帶來相當大的誤差。改進後的實驗裝置如下圖:

實驗器材:上部有凹槽的小車兩個,一端帶有定滑輪的長直木板兩個,大型文件夾一個,砝碼若干,勾碼若干,細線若干,刻度尺一把。

爲記錄小車的加速度,我們可以採用打點紙帶,同時爲避免小車與定滑輪的碰撞,可以在小車後拴兩條較長的細線,細線的另一端加以固定。本實驗方案捨棄砝碼盤,而採用勾碼,可以保證拉力在一條直線上,增減勾碼即改變了小車受到的拉力。在小車上增減砝碼的質量,即改變了小車的質量。

爲得到近似光滑的長直木板,我們通常採用平衡摩擦力的方法:不加砝碼,不繫細線,試探着移動墊木,使放置在斜面上的小車近似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物體受g、n、f三個力的作用而處於平衡,合力爲0,得gx=f,兩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當於f不存在。而當小車受到細線的拉力後,就相當於僅受該

科學實驗報告 篇七

材料:

一個有窄口的塑料瓶、黏土、一段塑料軟管、幾個硬幣、膠帶。

1、在塑料瓶的一側挖二三個洞。在瓶子的同一側,用膠帶把三四個硬幣固定上去。這些硬幣有重量,可使潛水艇往下沉。

2、把塑料軟管放入塑料瓶的窄口裏,再用黏土把軟管和瓶口的縫隙封好。

3、把這個玩具潛水艇放到一盆水裏,讓潛水艇灌滿水。

4、從軟管把空氣吹入潛水艇。在你吹氣的時候,潛水艇內的水會從洞口被逼出來。

5、當潛水艇充氣到一定程度時,它會慢慢升到水面上。

操作:

你只要控制潛水艇內空氣的量,就可以使潛水艇在水中浮沉了。

原因:

怎麼會這樣?空氣的重量比水輕,當你把潛水艇裝滿氣時,潛水艇變得比水還輕,所以會上升到水面上。

科學實驗報告 篇八

“記錄”是國小科學教育活動的重要環節,它在整個科學教育過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學課程標準》所給出的“具體內容標準中”有衆多的內容直接與研究記錄有關,如“用簡單的材料,設計科學實驗,並做實驗記錄”,“用感官或者簡單的工具對事物進行觀察,並用文字和圖來表達”等等。縱觀目前的國小科學教學,科學記錄越來越得到了我們老師的重視,大部分課中都要求學生做科學記錄,但許多僅僅是做一下記錄方便彙報而已,大多流於形式。許多科學實驗探究課的記錄都與我們科學課記錄的目標背道而馳,記錄低效甚至是無效的。那麼如何在國小科學課中進行有效的記錄?對此,我根據自己近幾年的實踐與研究,說說自己對科學課記錄的一些思考與做法。

一、記錄在國小科學課程中的現狀分析:

(一)記錄內容廣泛,種類多

從《科學課程標準》和科學出版社的教材內容中很容易看出,國小科學課中的記錄種類繁多,涉及面廣,的確是國小生科學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如“鳳仙花、蠶寶寶”飼養過程中動植物的成長記錄;“100毫升水裏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鹽”實驗記錄;“觀測雲、溫度、風向等”的信息收集記錄以及其他的測量記錄、調查記錄、統計記錄等等。學生要想完成這些探究記錄,必須需要一定的探究能力,包括:實驗設計與操作、實驗觀察、統計分析、調查、測量等。

(二)科學記錄隨意無序,不受重視

科學記錄在當前的國小科學課堂中沒有收到相應的重視,科學記錄只是張“紙”,塗塗畫畫都很隨意。在我們聽課的時候,常會發現有的小組學生在記錄時並沒有按記錄單的要求記;有的小組在記錄時間花得很少;有的小組記錄的與觀察實驗的結果不一致;更有甚者的面對記錄單不知道該填什麼。學生不能正確填寫記錄,導致學生在交流學習結果時,只有寥寥數語,彙報缺乏支撐。而且,很少有老師會對學生的科學記錄做一些實質性的評價,只是上臺彙報的個別學生展示了他們的成果而已。顯然,這樣的教育違背了科學教育的宗旨。

(三)學生參與度不高

在科學課堂上探究活動中,小組內成員都是經過分工合作的,記錄員是負責記錄實驗結果的,大多數同學將這一任務推給記錄員一人,導致他們只參與實驗過程,不理會實驗的記錄。我們不難發現,實驗探究過程中,學生積極性特別高,一到記錄時便推三擋四,漠視記錄,懶於動筆,對待科學問題上容易輕信其他學生,記錄員記錯、記漏也得不到及時糾正。其實,學生科學態度的不端正也是造成記錄參與度不夠的原因之一。

(四)探究記錄價值難以體現

在一些課堂,記錄的作用僅僅侷限於孩子們在本堂課所謂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僅僅侷限於孩子們彙報時的一剎那,在上完課後,就出現了“遺忘在課桌上的記錄紙”,有的甚至進入了垃圾桶,於是記錄信息就無法得到進一步的改進、整理及再利用,無法讓記錄成爲我們學生和教師資料的積累,也就無法真正體現出記錄的價值所在。我們不能否認學生在實驗或觀察這些具體活動中,在記錄的那一刻,他們甚至產生思維的火花,但是教師如不想辦法幫助學生保留,這些火花有可能像流星,一閃即逝。記錄的價值就在於教師是否能將學生的科學記錄轉化成他們的思維內化的過程,即明確發現實驗的現象。

(五)科學記錄缺乏評價

長期以來,考試一直是學科評價的主要手段,但隨着新課程實施,學科教學目的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我們只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現在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從單一的考試發展到多元評價。在科學課堂上,老師往往只重視科學信息是否記錄了,並沒有對信息的價值進行有效評價,或者對學生的科學記錄過程給予必要的、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的評價。這樣教師就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記錄水平,最終不能使評價爲促進學生的發展服務。而且評價方式太單一,應倡多人蔘與,可以是學生組內自評,互評,還可以通過家長參與記錄評價,與學校、教師的教育要求保持一致。

以上幾點問題凸顯了現階段很多教師對科學記錄的價值不明瞭這一問題。記錄的價值在哪裏?這是每一個科學教師應該理清的問題。“記錄”作爲科學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及結果的書面呈現,清晰地體現着學生科學學習活動的成長足跡。因此,科學記錄的獨特價值不在於展示,而在於意義生成。也就是說,記錄的最終目的不是爲了呈現某些信息,也不是爲了歸檔供日後查閱,而是爲了解釋性理解,爲了提出新的問題。它是實現師生共享共創、共同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

二、引導學生自主科學記錄的思考和建議

(一)“科學記錄”,記錄什麼?

基於這樣的任務,我認爲科學記錄本應該記錄以下方面的內容:

1、知識點與科學概念。將一節課中的主要實驗探究結論記錄在相應的記錄本中;或將本節的科學概念稍做記錄,得以鞏固。

2、探究實驗中的原始數據。要求學生在小組進行實驗時,要真實地把實驗中得出的數據和發現的現象及時記錄下來。記錄可以是李彪、繪畫、表格、圖片、統計圖等。

3、課外科學知識的摘抄等。一些課外延伸探究活動的記錄,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科學知識和趣聞,一些平時腦子裏閃過的一些問題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學生愛科學,必定喜歡讀科學類的叢書,可以從書叢中記錄自己感興趣的部分。

(二)指導記錄技巧,讓記錄具有實效

另外,教師對“記錄”價值的真正理解及實現,不完全是一個認識問題,還有待於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的體驗和認同。因此,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指導學生學會如何記錄:

1、及時記錄。實驗結論必須根據學生自己在研究實踐中獲得的第一手資料和研究結果作出。論證中引用的文獻資料只能作爲參考,不能作爲結論的直接依據,學生可以總結一下自己的看法,但這些看法也必須嚴格以自己的實驗結果爲依據,絕對不容許撇開科學實驗結果,泛泛而談,這不僅沒有任何科學上的意義,也是與科學實驗客觀性背道而馳的。當然,如果學生在實驗基礎上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或者今後繼續研究的方向,這是完全適宜的,也是應該鼓勵的。

2、追求真實,快樂記錄。孩子的好奇心,只是對錶面事物和感官現象做出反應,它是瞬間的和無意思的行爲。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實驗材料的吸引力遠遠地大於教師。所以,教師要充分創設條件,引導孩子進行探究過程的同時,還要快樂記錄,不要讓科學記錄成爲他們的負擔,繼而草草了事,應該激發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使研究記錄成爲探究活動的必要環節,表達探究成果的重要方式,使孩子的探究是有價值的行爲。

3、勤於記錄,給及評價。首先,孩子要做到每課有記錄,教師每課必查。學生還要擁有自己連續使用的記錄本。可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形式,如繪畫、文字、圖片、表格日誌等,來記錄自己科學探究中發現的最原始的數據,勤記錄,多記錄。其次,還可以通過課後展示,學期評比等手段激發學生的成就感,讓他們擁有自信心,有成功的體驗。

(三)培養國小生的科學態度

由於國小生剛剛開始參與科學實驗活動,開始科學記錄,各種設計上的和操作記錄上的錯誤在所難免,有些科學記錄往往違背了一些基本的生活與科學常識。這是很正常的,我們要鼓勵他們仔細分析整個實驗過程,從中找出原因,吸取教訓,得出正確的科學記錄。在進行科學實驗記錄同時,還要求學生以科學家嚴謹、仔細、客觀、堅韌、刻苦的精神爲榜樣,防止任何敷衍了事、馬馬虎虎、主觀武斷或虎頭蛇尾的工作態度。

(四)教師應將科學記錄內化爲自己的教學行爲

當學生做到了“每課必錄”後,教師可以做出一定的“迴應”。

首先,通過對記錄的解讀,客觀的瞭解學生研究活動的進程和學生的研究能力,比如:他們的觀察是否全面,實驗是否正確,測量是否準確;蒐集、整理信息,進行合理解釋的能力怎麼樣;學生參與科學學習活動是否主動積極、是否持之以恆、是否實事求是、是否尊重事實等。更重要的是教師對學生“記錄”的認真解讀,不僅是對學生爲了完成探究目標而進行努力的肯定,更是對學生勞動成果的尊重。

其次,平時課堂上可以充分交流記錄。交流記錄可以讓同學們互相瞭解對方的探究過程及方法、分享自己獲得成功的快樂。它比學生在研究活動過程中的自發交流分享更具價值和意義。這是因爲讓記錄成果在集體面前展示、交流分享,需要學生把在動手做的過程中形成的內部思維語言轉化成書面文字或圖畫形式,再在交流彙報中反饋成日頭語言,它要求學生言起來有序、有據、有理,思維更富有邏輯性,此間獲取的信息需處理得更加完善。

最後還可以珍藏記錄。這種珍藏或者是以學生自己帶回家的方式,或者是在教室裏的某個區域開設專門的陳列區的方式,或者是檔案袋的方式等。這些對待學生勞動成果的方式不僅可激發學生的成就感,增強他們學好科學的信心,而且還爲學生的成長過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形成性評價,是體現學生學習過程、記錄成長軌跡的較好方式。

三、科學記錄的收穫與反思

因此,我對學生的科學記錄要求是嚴格的。通過幾個學期的應用,收穫頗多:

1、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他們的科學學習由被動變爲主動,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2、提高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科學過程技能得到了一定的磨練,發展了科學思維。

3、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觀察習慣,他們的觀察更客觀了,更全面了。

科學記錄的運用使我們的科學教育增添了無限的生機。今後,我還將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學習能力,對學習記錄的形式和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在實踐應用中不斷摸索、不斷改進,從而提高科學記錄本的有效性,讓其更豐富,更完善,更人性化,爲科學教育搭建“展翅的天空”,爲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