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高三語文古詩詞(通用多篇)

高三語文古詩詞(通用多篇)

高三語文課件 篇一

教學目標:

1、理解李白在詩中表現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體會其詩作的藝術風格;

3、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1、詩人熱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

2、詩人表現雄奇險峻的寫法;

3、品味寓於詩中的思想感情,體會其對待生活的態度。

一、導入新課。

火車在蜿蜒的秦嶺隧道穿行時,我們自然會驚歎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同時,也必然會想起入蜀“難於上青天”這一膾炙人口的詩句。今天,我們一起來讀李白的《蜀道難》,領略一下作者爲我們描繪的秦蜀道路上的奇麗驚險的山水,感受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二、解題。

1、文體知識

本詩是一首七言樂府詩。樂府詩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採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採集民歌,供統治階級“觀風俗”。後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作的和採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這首詩就屬於後者。

2、作者及背景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偉大詩人,與杜甫並稱“李杜”。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先代於隋末流徙西域。他出生於安西都護府之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共和國托克馬附近),後隨父內遷移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之清蓮鄉。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25歲出蜀,漫遊十餘年,希冀通過交遊干謁的途徑,登上卿相的高位,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天寶元年(742)應詔赴長安,但不到兩年,便被“賜金放還”。此後先後漫遊了樑宋、齊魯、吳越、幽燕。天寶末,安史叛亂,李白應召人永王李磷幕,王室爭權,李磷被殺,李白株連人獄,獲釋不久又被定罪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縣)。乾元二年(759)三月行至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遊洞庭,皖南。寶應元年(762)卒於當塗(今安徽當塗縣)。

李白性格豪放不羈,嚮往建功立業,對唐玄宗後期權貴當國,政治腐化,深爲不滿。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政治,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川,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思想。其詩想像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瑋絢麗,語言清新自然,爲屈原之後,古代詩壇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交厚,杜甫曾說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對他極爲傾服。中唐以來,李、杜優劣之論,聚訟紛紜。

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調張籍》)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指出:“子美不能爲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爲子美之沉鬱。”二人詩風不同,而各臻絕詣。有《李太白集》。

此詩大約作於天寶元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期間。孟棨《本事詩•高逸第三》載:“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師,舍於逆旅。賀監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爲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歎者數四,號爲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如此說可信,則本詩當作於742—744年前後。天寶中,殷瑤編《河嶽英靈集》選此詩,贊爲“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調”。

(2)基本解讀。

《蜀道難》是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瑟調曲》。其歌詞內容多寫入蜀道路的艱難險阻。現存梁簡文帝、劉孝威等人的作品,都寫過蜀道之難,但內容單薄,藝術性不高。李白這篇則以切身體驗爲基礎,結合神話傳說、歷史故事,通過豐富的想像、大膽的誇張、雄放的語言和窮極變化的句式、韻律,創造出奇險壯觀的藝術天地,把“蜀道難”的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耳目一新。

關於本詩的主題,歷來衆說紛紜,沒有定論。有人認爲是李白通過蜀道之難,來表達自己的坎坷人生,抒發失意情懷。也有人說是表達了李白對社會政治前途的憂慮和關切。明代的胡震亨和顧炎武認爲“自爲蜀詠,別無寓意”。

全詩可分三層來理解。

第一層:開頭至“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主要從側面來描寫蜀道之難。

開首四句是全文的總綱。開篇即連用三個嘆詞,強烈的詠歎憑空而起,震驚人心,爲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切入正題。

“蠶叢及魚鳧”以下六句,詩人講述了蜀國、蜀道的歷史。從傳說中的蠶叢開國以來,四萬八千歲未與秦塞往來,太白、峨眉之顛只有“鳥道”可行。地理的阻隔割斷了蜀國與外界的交往,似乎也割斷了歷史。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由歷史講到今日蜀道的來歷,引入五丁開山的神話故事。“五丁開山”,始有人跡可至的“蜀道”。即稱“天梯”、“石棧”,其險難程度,不言而知。如此得見地理的險峻,開路之艱難,這爲蜀道蒙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烘托出艱險奇異的氣氛。

第二層: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到“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具體從正面描寫蜀道的峻險高危,表現跋涉攀登之難。

先從古神話說起。“六龍回日”,是說山峯高聳入雲,連太陽神的龍車都無法通過。與險峻的高山相映,更顯出道路險絕的是山下湍激迴旋的河流。山巒的高峻險阻,即使善飛如黃鶴,善攀如猿猱,也都爲之發愁。這樣波瀾迭起,將蜀道之難寫得無以復加。

“青泥何盤盤”以下四句,詩人另闢蹊徑,從遊蜀者的感受與對遊蜀者的安危關懷方面來寫。山道九曲高危,仰首看參、井等星宿,幾乎手可撫觸,不由得叫人呼吸緊張,撫胸長嘆。僅幾個細節動作描寫,即勾勒出人行蜀道之困危狀態,給人以驚心動魄的感受。

“問君西遊何時還”二句,詩人筆鋒一轉,以虛擬問答的方式,借問友人何日歸來,引出旅人面對“畏途”的羈旅愁思。

“但見悲鳥號古木”以下七句,描繪了洪荒叢林中悲鳥的號鳴,月夜子規的啼叫,這些都能增添旅人的悲涼孤獨之感,也更讓人感到蜀道之難實難於上青天。以自然環境氣氛烘托人的主觀感受,是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的表現方法。李白在本詩中加以運用,更是想落天外,出人意表。

“連峯去天不盈尺”以下六句,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着力渲染驚險的氣氛。“連峯去天不盈尺”是誇飾山峯之高;“枯鬆倒掛倚絕壁”則是襯托絕壁之險。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後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盪、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峯接天的遠景畫面;接着平緩地推出枯鬆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後,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着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氣勢,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收到極佳的藝術效果。

第三層:從“劍閣崢嶸而崔嵬”到末尾,寫蜀地形勢的險要和環境的險惡,表現居留之難。

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麼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極寫劍閣雄關的險要。蜀中要塞劍閣,坐落在祟山峻嶺之上。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30里長的棧道,羣峯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兼以猛虎、長蛇,“殺 人如麻”,進一步突出其環境之險惡。

至此,詩篇歸結爲望“君”早歸之意。西望錦城,慨嘆蜀道之難,這是作者的感慨,又是行者的感慨,同時也是此詩留給讀者的深切感受。也隱含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後正潛伏着危機,後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

(3)精華鑑賞。

將神話傳說、想像和藝術誇張融爲一體進行寫景抒情,是本詩的最主要藝術特點。三者相輔相成,生動描繪出了蜀道崢嶸崔嵬的面貌和它陰森深邃的氣氛,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艱險高峻和難以攀登的可畏可嘆,還爲蜀道塗抹上一層古樸淒涼、離奇迷幻的色彩,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彷彿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嶽,笑傲凌滄州';的高大形象。

句式靈活多變,語言奔放恣肆,也是本詩一大特點。詩歌句式以七言句爲主,又間雜了三、四、五、六、八言等句式,變化頻頻,靈活多樣;語言或勻稱對偶,或散漫舒展,或精煉凝重,或通俗輕快,擺脫了一般詩歌中節奏統一板滯的現象,造成了參差錯落、變化有致的美感和韻味。詩歌句式和語言的這種特色,正是李白豪放不羈的飄逸個性的體現。

詩歌中三次驚歎“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將自己的強烈感情籠罩全詩,主觀色彩濃厚,給人一唱三嘆、迴環往復之感。隨着景物的描寫,驚歎之情不斷加強,也使藝術效果逐步得以強化,使詩歌產生了一種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2、習題解說。

(1)第一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理解詩歌句式與情感表達的關係,體會《蜀道難》句式的獨特韻味。

參考答案:參考“精華鑑賞”第2段。

(2)第二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理解該句在詩歌當中加強主觀色彩的作用,及其造成的一唱三嘆、迴環往復的藝術效果。

參考答案:“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一句,是該詩的主調。該句在詩中重複三次,每次的作用不盡相同。在開頭,重在表現驀然驚訝的感覺,也使文勢更爲突兀;在中間,是表現一種畏懼和發愁的心理,在文勢上有換氣和振起的作用;在末尾,則表現無可奈何,只得作罷的情緒,使全詩通過這樣的一唱三嘆,讓主調在讀者心目中留下極爲深刻的印象。

(3)第三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讓學生掌握蜀道“難”的具體特徵,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並學會對作品思想內容的歸納。

參考答案:蜀道之“難”主要有三方面的特點。一是高險,表現在太白峯路段。“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等句子,都表現這種高險。二是驚險,在青泥嶺路段。“捫參歷井仰脅息”、“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脈崖轉石萬壑雷”等句,便是表現這種特點。三是兇險,主要在劍閣山路段。“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 人如麻”等句,均表現了這種兇險的特點

(4)第四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讓學生深刻理解、把握李白詩歌的主導風格和藝術特徵。

參考答案:參考“精華鑑賞”第1段。

3、相關資料。

中唐以後直至今日,人們對《蜀道難》的寫作年代和主旨衆說紛紜。就中以用樂府舊題寫故國山川、別無寓意之說頗爲可能。令人詹鏌疑是天寶元年初至長安時送友人入蜀之作,亦頗有可能。在送別詩中以主要篇幅描寫山川風景,在李白本人和其他唐人作品(尤其是七言歌行)中不乏其例。詩的結尾部分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等句,有人據此以爲有政治寓意。其實那不過是用左思(蜀都賦)、'張載《劍閣銘)中的成語加以變化,藉以誇張山川之險。就如作者{天門山銘》中“天險之地,無德匪親”等句一樣,未必是影射時事。

《蜀道難)形象雄偉,感情熾烈,想像豐富,語言誇張。全詩色澤光怪陸離,動人心魄,充分顯示出積極的浪漫主義的特色。詩人從各個角度攝取畫面,多方面突出蜀道之險。其結構則迴旋往復,又層次井然。詩的句式多樣,參以散文句法,節奏鮮明而富於變化。雖然詩歌竭力描繪蜀道的艱難險惡,但人們讀後並不感到情緒低沉,反而爲詩中誇張的描寫、雄健奔放的氣勢所激動,感受到一種崇高雄偉的美。這是因爲詩人藉助於對蜀道山川的描繪,寄託了自己開闊的胸襟和豪邁的氣魄,體現了嚮往雄偉不凡事物的精神面貌,因而具有一股積極向上的激情。

高三語文練習篇二

1.(2017·山東省德州教研室考前試題)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讀音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

A.蹊蹺/僥倖 詆譭/胼手胝足 焚膏繼晷/咎由自取

B.慳吝/鏗鏘 忝列/增光添彩 負隅頑抗/喁喁不休

C.邂逅/解數 喟然/涇渭分明 椎心泣血/錐處囊中

D.皴裂/疏浚 瀆職/買櫝還珠 管窺蠡測/毋庸置喙

解析 B.“隅”“喁”音同。C.“邂”“解”音同。D.“瀆”“櫝”音同。

答案 A

2.(2017·山東省濟寧市聯考)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句是( )

A.尺牘 插座 攻城掠地 湮沒無聞

B.喋血 文身 披沙揀金 形跡可疑

C.影碟 膨脹 胸無城府 銳不可擋

D.馬甲 版畫 歡呼鵲躍 拾人牙慧

解析 A.掠—略。C.擋—當。D.鵲—雀。

答案 B

3.(2017·四川省成都外國語學校大學聯考考前模擬)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

A.蘆山地震,龍門鄉五星村九組的幾十名羣衆被困在山上,危如累卵。 ....

B.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世界主要國家都在搶佔經濟、科技發展的制高點。我們必須因。勢利導,奮起直追,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走在前面。 ...

C.記者以成都二環路即將全面通車爲契機,借一羣芸芸衆生的日常生活,傳遞出成都市。

民對改善城市交通狀況的熱望。

D.國家話劇院重新排演《四世同堂》,將這一經典話劇奉獻給觀衆的同時,也爲幾位正處於上升期的年輕演員提供了更多走過場的演出機會。 ...

解析 A.危如累卵:比喻形勢非常危險,如同堆起的蛋,隨時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多形容房屋等事物。此處指生命的危險,應用“危在旦夕”。C.“一羣”“芸芸衆生”重複,芸芸衆生,佛家語,指一切生靈。D.“走過場”形容辦事只在形式上過一下,卻不實幹。不合語境。

答案 B

4.(2017·廣東省珠海市5月綜合試題)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恢復五一長假的受益面幾乎是中國全社會,它能給民衆帶來一份“驚喜”,而這樣的“驚喜”對中國今日恰逢其時。

B.切實保障並不斷改善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進一步提高國民的幸福指數,實現長治久安的目標。

C.中華全國總工會緊急下撥200萬元救災款,用於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境內地震災區職工的生產、生活困難。

D.據中央氣象臺預測,近日,隨着冷空氣再次到來和雨水的出現,西北和華北的大部地區升溫被遏制,氣溫開始回落。

解析 A.語序不當,應爲“對今日中國恰逢其時”。C.成分殘缺,缺謂語,“用於解決„„生產、生活困難”。D.表意不明,“西北和華北的大部地區”有歧義。

答案 B

5.(2017·山西省第四次四校聯考)5月12日是母親節,請以“母愛”爲話題仿寫兩句話。 父愛是一座山峯,讓你的身心即使承受風霜雨雪也沉着堅定; 父愛是一片大海,讓你的靈魂即使遇到電閃雷鳴依然仁厚寬容。

答案 示例:母愛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溫暖如春; 母愛是一泓清泉,讓你的情感即使蒙上歲月的風塵依然純潔明淨。

6.(2017·廣東省湛江一中5月大學聯考模擬)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事物被冠以“微”的名號。如微博、微信、微小說,以及最近廣受歡迎的微電影、微旅行等。“微”事物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互聯網上,讓中國悄然進入“微時代”。

面對越來越多的“微”事物,有人持樂觀態度,也有人持相反觀點。請表明你的觀點,並說明理由。(60字左右)

答案 觀點一,樂觀態度,“微”事物帶給人們很多便利,適合當今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微”事物蘊涵豐富,滿足人們對信息的需求。

觀點二,悲觀態度,“微”事物的出現是人心浮躁的表現,是一種退化,社會的退步;“微”事物永遠取代不了經典的作品,每日關注“微”事物,沉溺於刷屏,看微博,浪費很多時間。

觀點三,“微”事物既反映了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也表現了社會浮躁的一面,我們應理性看待,既關注,但也不能沉溺其中,畢竟,它代替不了經典。

(2017·河北省石家莊市保溫練習)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7~8題。

隴 頭 吟 王維

長安少年遊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大小百餘戰,麾下偏裨萬戶侯。 蘇武才爲典屬國,節旄落盡海西頭。

注 ①“太白”指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爲主征戰殺伐之星。②“典屬國”指掌管歸附的少數民族事務的官,品階不高。

7.簡要概括此詩典型人物的三個典型生活場景,並簡要分析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 答案 長安少年戍樓看星、隴上行人月夜吹笛、關西老將駐馬流淚。三個生活場景是邊關戰士一生歷程的縮影:少年渴望建功立業、青年在笛聲中吞嚥痛苦、老年沉淪邊疆掌管少數民族事務。

8.這首詩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答案 ①用對比手法(反襯)。開篇長安少年戍樓看星,寫出其雄心滿情,渴望效命邊關、建功立業之豪情,格調昂揚;隴上行人月夜吹笛、關西老將駐馬流淚,寫出人物之艱苦悲傷、憂愁滿懷,與上文構成轉折,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樣寫更鮮明抒發了對邊地生活艱辛而朝廷賞罰不公的慨嘆,言近旨遠,發人深省。(分析對比,也可以是“麾下偏裨萬戶侯”與“駐馬聽之雙淚流”的關西老將形成鮮明對比,副將封侯,身經百戰的老將卻依然沉淪邊關,突出了對朝廷賞罰不公的感慨。)

②用了用典(類比)的手法。尾聯用了蘇武的典故,蘇武出使匈奴被留多年,以致符節上的旄繐都落盡了,如此盡忠報國,也不過做了個典屬國那樣的小官。尾聯看似安慰關西老將,實際上將蘇武與關西老將類比,說明朝廷不公,功臣得不到封賞古來如此。從而深化了詩的主題。

9.(2014·池州一中第一次月考)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甲、乙兩題任選一題。 甲:

早歲那知世事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

乙:

(1)________________,無案牘之勞形。(劉禹錫《陋室銘》) (2)結廬在人境,________________。(陶淵明《飲酒》) (3)位卑則足羞,________________。(韓愈《師說》) (4)潦水盡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閣序》) (5)哀吾生之須臾,________________。(蘇軾《赤壁賦》) (6)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顏改。(李煜《虞美人》)

答案 甲: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乙:(1)無絲竹之亂耳 (2)而無車馬喧 (3)官盛則近諛 (4)煙光凝而暮山紫 (5)羨長江之無窮 (6)雕欄玉砌應猶在

高三語文複習方法 篇三

1、如何選做語文文本類型題?

首先判斷好自己哪一方面有長項。第二個方面,你在做選擇的時候有一個標準和原則,一定是這篇文章能夠讀得懂,快速閱讀的時候能夠讀得懂,建議你選能讀得懂的文章。第三個就是,在平時的練習當中,哪一類的文本你得分比較高,你考試的時候也建議你做平常得分比較高的。

2、文言文複習應關注哪些問題?

文言文複習上要關注這幾個點:一個是文言文考察,它的考點是比較穩定的,我們要抓住這個穩定性,來夯實我們的基礎。第二個就是,我建議我們的同學,文言文基礎感覺不太好的,可以迴歸課本。比方說我們課本當中有很多非常典範的文言文,像《鴻門宴》這種必修教材當中的,還有一些史記選修當中的也有一些,比較典範的一些文章,我們迴歸課本。第三個就是迴歸我們做過的題,做過的文言文段,文言文有一個語感,是不能間斷的,如果間斷的話,回頭再看會有陌生感。我也建議文言文基礎不是很好的同學,可以兩天看一篇做過的文章,或者看一些你做過的題,鞏固文言文做題的能力。

3、語文現代文閱讀失分的主要原因?

現代文的閱讀很多同學覺得很難,其實很簡單,題目的所有答案都在文中。我們很多同學爲什麼在大閱讀上失分,我想有兩個原因:第一,文章沒有讀懂;第二個就是題幹審得不清楚,題幹當中一些關鍵的信息點沒有找清、找準。如果我們能夠把題幹審清楚了,問的什麼,我們就答什麼,這樣得分就比較高、

所以要想提高大閱讀的得分,首先把文章讀懂,我們要學會在文章上勾畫、圈點的習慣,因爲現在試卷和答題卡是分開裝訂的,在不違規的情況下,可以在文章當中做一點圈畫的。

4、哪些是可以突擊一下就可以出成績的?

首先要搞清楚到現在爲止我缺漏的地方在哪裏,所以建議同學在這段時間先梳理一下自己在哪方面還存在問題。第二個是針對這些問題查缺補漏。比方說舉個例子,我們考察18個文言虛詞,有沒有做到了如指掌。再比方說,我們要求背誦的篇目,全場有三個版本教材,這三個版本教材交叉的篇目是什麼,最基本的篇目都背過了沒有?還有像我們做一篇閱讀文,最基本的思路是什麼,這些東西你都要掌握。

5、怎麼樣保證作文立意不偏離呢?

不管哪一類作文,首先把它所給的每一個信息點關注到,也就是說我們的作文材料一百個字也好、六十個字也好,每一個字都是有用的,把最關鍵的點圈畫出來,給自己一個範圍。第二個,在審題的時候,有些同學覺得材料作文比較難,我也提個建議,當你覺得審題比較難的時候,多問一個爲什麼,可能立意就出來了。我們以兩次摸底考試的情況來看,我們只要多問一個爲什麼,立意就出來了。我們再看全國卷,關於《牧羊人》和《鷹》的材料,我們多問一個爲什麼,立意就出來了。

6、爲作文準備的素材,主要應該是哪些方面的?

素材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個是現實生活的,我想很多學校給大家印發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頒獎詞和他們的事蹟,這是很鮮活的事例。第二個是準備一些帶有歷史文化色彩的材料。用的一些文章當中有文化含量。第三個材料就是可以關注一下像其它領域,科學、思想領域的,還有科學思想方面的,還有像文藝、體育等等其它領域方面的典型事例。我也再給同學們提一個醒,我們學到的必修的五套教材當中,我們回想一下一共20個話題,在這20個話題當中,有很多的文章、很多的材料我們可以用,這是大家所熟悉的,建議大家從課本當中找一些材料,我們寫作文的時候用準、用好。

關於背範文的問題,我覺得這個背要加一個引號,要準備幾篇你認爲比較好的文章,這個“背”不是從語言一字不漏的背,而是要看它的思路,看它怎麼開篇的,怎麼結尾的,怎麼擬題的,這個是很有幫助的。

7、如何把這種非智力失分的不良影響降低?

要注意這幾個問題:第一個是認真審題,一定要全面細緻,要審題幹、審設問、審選項。文章當中的一些地理術語、地理事件都是答題的重要信息。另外地圖當中的圖名、符號都要審清楚。另外是上下不同的題型之間,可能互有答案,因此大家一定要把題審完。第二點是答題規範和技巧性的問題,從內容到條目問題都要考慮,而且從內容上來講,可以適當放前,我們要把關鍵詞放前,修飾詞放後。第三是邏輯要條例,因果關係得當。第四是語言精煉,而且前後不要矛盾。在形式上要注意幾個問題,整篇佈局要合理,現在答題紙就顯得很重要。一般來說,需要你答多少空,不要寫得太少,也不要寫得太多。第二個行間距、字間距疏密要適度,便於閱卷老師很容易看到你的觀點所在。第三點就是無錯別字,特別是重要的地名更不能出錯。

高三語文心得體會 篇四

語文大學聯考考點細實、知識深廣,《考綱》又不斷更新,幾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試內容和範圍的變動。在這種大背景之下,很多語文老師就順理成章地走這樣一條耗時長,收效差的教學老路:研究考試說明和近幾年的大學聯考語文試卷,然後逐一對照、條分縷析,然後在浩如煙海的各種複習訓練題中尋章摘句,精心挑選,剪切拼湊出一套又一套的練習題,然後讓學生做,做完以後批改,批改以後講解,講解以後再做,一輪又一輪,一天又一天……講得自己昏天黑地、心力交瘁,學生如墮五里霧中手足無措。我也多次在這種模式中矛盾過、掙扎過,試圖找尋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體系,以運用於高三語文教學實踐中。如今大學聯考塵埃落定,回顧這一年的教學軌跡,深深淺淺,得失兼雜。深入反省之後,在如何從根本上提高高三學生語文的實戰能力和競技水平、如何讓學生卓有成效地進行語文學習和複習的問題上得出了一些淺薄的體會。

我一直認爲加負是一種失敗之舉。一味地題海戰術,四處抓題,只會和學生一起陷入兩敗俱傷的深淵。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在高三,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複習,但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常常無法獲得預期的效果,得不償失。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消化吸收、補充鞏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最忌在大學聯考前夕還四處抓各地模擬題或重點中學的試題,然後照單全收,當珍寶似的發放給學生,反覆叮囑學生去做,其實這隻能向學生顯示老師的底氣不足,人云亦云,反而造成學生的集體恐慌。另外,學生水平不同,重點中學的試題也不一定適合我們的學生。很長一段時間望着一撂的提綱,我就是在這種勞而無功的失敗情緒中度過。因爲我弱化了學生自學的能力,消磨了本該可以運籌帷幄的寶貴時間。

所以我常常在這兩個問題上自省:

1、爲什麼大學聯考語文知識和考點越來越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

2、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爲什麼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子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

我們把知識嚼得稀巴爛了才喂到學生的嘴裏,這些精神食糧對年輕的學生來說是食而無味,脆生生的食物會更具誘惑力、新鮮感、挑戰性的。比如本備課組曾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文言文實、虛詞的整理和句段翻譯上,並出了大量的配套練習和測試題,但因把學生所有的語文課堂時間都剝奪在講評上,而課後學生又不可能全身心地用在語文的複習和訓練中,所以學生自主知識消化的時間喪失了,結果一兩個月消耗戰下來,雖然老師用心良苦,但學生在文言文上似乎沒有一點長進。指導方向對了,但教學手段卻錯了,而這樣的錯誤依然在繼續。

正確之舉是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牢牢掌控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地考查。

首先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給課堂留一些空白,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

其次是優化教學氛圍,使學生樂學。教學重在引導。漢語言內蘊深廣,語文課堂上我們傳授給學生的只是九牛一毛,我認爲語文教學管理的生命在於“導”,在於“啓”,即引導學生投放精力,安排時間,催生主體慾望,激活學習激情。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這纔是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濃厚持久的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之一。但是到了高三後,由於要進行專題性的複習,難免有些枯燥乏味,學生常悶着不說,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低下。特別是理科生,常常有重文輕理的思想。課下用在語文的時間是少之又少,這就要求老師向課堂要效果,使學生在課堂上樂於學習語文,並把學習語文的時間延伸到課外。

1、必須讓學生在一種民主、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中學習。

教師居高臨下地兜售知識,會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其實大部分教師優於學生的無非是在經驗上,真正進入知識的操作階段,在思維的拓展度、靈敏度、準確率等方面很多老師都不及學生。因此我認爲應該把學生當作朋友,當作學習的合作者,在課上、課下允許學生髮表與老師不同的見解,唱對臺戲,知識面前人人平等,無所謂“師道尊嚴”。若能在課堂上經常出現學生間的激烈辯論,師生間的良性辯論,我想此時收穫的就不僅僅是課堂氣氛活躍的表面效果了。當然這需要教師具備較硬的業務素質,更需要教師具有不怕“丟面子”的勇氣。

2、靈活運用教法,激發學生去學。

心理學家認爲,興趣是心理活動的傾向,是學習的內在動力,是開發智力的鑰匙。苦於高三複習的枯燥,我曾試着將一些經典的歷史素材和新鮮的時事素材與學生共享,又反覆強調這些材料的來之不易,結果本是少人問津的語文漸漸擁有了一定規模的“讀者羣”,很多學生開始注意寫作素材的積累與運用,開始探索如何提高寫作水平。這個投石問路的方法最終取得一定的成效,只可惜起步太晚。其實激發學生學趣有很多辦法,只是我們老師常常因疏懶而懈怠了。

高三語文課堂應該還是學生心靈的殿堂,作爲老師我們可以儘可能地驅除應試的陰霾,還它一片陽光。

高三語文複習方法 篇五

1、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誇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覆等。

2、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抒情:可分爲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託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寫:可分爲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等。

3、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襯托、對比、想象、聯想、照應、託物言志等。

4、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5、思想感情有: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閒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詩歌鑑賞表達程式

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第一種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淒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爲什麼而“感傷”。

5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溼,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淨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閒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

1、借景抒情,如“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2、託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詠物詩;

3、託物寓理,如“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一般是哲理詩。

高三語文大學聯考備考方案 篇六

一、重點複習內容

1、緊密結合大學聯考形勢,吃透20xx《考試說明》精神,明確《考試說明》中每一個考點的要求、範圍、難度,明確出題點並找出規律,搞好知識點全面複習。以《考試說明》爲行動指南,20xx年和20xx全國一卷爲基本例題,揣摩20xx年命題趨勢,探討各種題型及其應對策略,以策略指導教學實踐。

2、給學生留足自己思考和實踐的時間,拒絕滿堂灌。以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爲中心,抓基礎、抓重點、抓落實:要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意識上下工夫,使學生始終保持適當的興奮度;要以學生的思維活動爲中心、以學生的領悟爲基礎、以學生的運用爲落腳點。

3、爭取讓學生在每一堂課、每一個步驟都有所悟,有所得。以能力培養爲目標,切實加強高三複習的計劃性、針對性和科學性:要幫助學生形成條理化、有序化、網絡化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清晰審題能力、感悟歸納能力、知識遷移能力、方法運用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清晰規範的語言表述能力。

4、梳理知識網絡,總結解題方法,提高審題能力,規範答題要求。

5、強化閱讀和寫作訓練,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具體計劃安排

堅持“三條腿”(專題、作文、閱讀)走路。基本能力要求(比如字體、卷面、規範化等)貫串其中;以練爲主,講練結合。

(1)第一階段(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第一輪課本複習。重點在於古詩文和課本教材的作文素材拓展。

(2)第二階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x日):第二輪考點專題複習,重點是:語言表達與運用、文言文翻譯、古代詩歌鑑賞和現代文閱讀、作文教學。指導思想:查漏補缺,攻破難點,狠抓熱點,強化訓練。

(3)第三階段(20xx年x月x日~20xx年x月x日):綜合訓練。複習思路是歸納大學聯考試題規律,強化答題意識,積累答題技巧,查漏補缺。要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全面複習和專項突破相結合,分析不同學生的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做題方案,狠抓落實。結合新信息,強化答題技巧,“保溫”訓練。

高三語文心得體會 篇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對此高三的老師也非常認同,但在實際的教學行爲中,許多老師總是擔心時間不夠用,不敢也不願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複習。我們感覺到,越是到了高三年級,滿堂灌的傾向多數複習課大都是老師積極地講,學生被動地聽,課堂氣氛沉悶。偶爾有幾次提問,也常常是無疑而問,或僅僅是爲調節氣氛而問。不管文科理科,教學的現狀常常是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對問題的結論上,而這些問題又不是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發現的,不是自己思考的結果,學生只關心老師持什麼樣的結論,老師的結論又大多來自現成的結論,使學習變成了“克隆”。

複習課教學不能採取把知識再現一遍的“燙剩飯”,要講究落實,講究效率,也必須體現自主合作與探究性原則。應該採取自學質疑合作探究的情境下取分章或分知識塊的單元複習,複習模式的課堂步奏可分爲:教師提示(提示覆習內容、目標、知識點)——學生練習(完成有針對性的練習題)——小組討論(練習題中學生個人不能完成的,小組討論完成)——全班交流(有價值的重點、難點)——教師小結(指出或訂正帶普遍性的問題,強調重點、難點,解題方法)——鞏固練習(對失誤多的練習題進行強化性練習)。

課堂上首先給出複習提綱,出示複習目標,學生根據複習目標,梳理知識體系,形成知識結構。教師整理和制定的複習提綱、學習目標,不僅使學生明確了大綱和考綱要求,並能讓學生在知識梳理的過程中,查找不足,拓展視野,深入理解知識的內在聯繫,提升能力。教師再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和教學重難點加以點拔、答疑或引導學生研討,在互動中解決問題,達到複習的最佳效果。這樣環節處理得當,不僅複習了基礎知識,並能使教學效果昇華,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們對文言文,詩歌鑑賞畏如獅虎,考試失分很多。對於這一塊的複習可以憑藉教材,加大自學力度,提高訓練質量。老師先研究考綱,明確考什麼,然後把考點分散到每一篇課文之中,逐一攻破。不同的是,要改變傳統的“以講代學”做法,調動起學生自學的積極性,動手、動腦來提升文言文的應試能力。例如,在複習某一篇課文時,老師先交待複習目標,即知識點,學生開始研讀課文,找出包含知識點比較豐富的句子,並作上標記,然後逐句翻譯,在翻譯過程中明確詞義,詞性,要求做到“信”、“達”、“雅”。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譯文本,每堂都動筆翻譯幾個句子,老師當堂批改,在批改中發現問題並及時指導。老師在指導過程中注重引導歸納,舉一反三,點撥必須精講。一篇課文下來,學生自學自研時間可達三分之二左右。學得實,練得實,學生成了課堂的真正主人。複習詩歌鑑賞,老師先了解近三年詩歌鑑賞的出題情況,然後認真研究教材,確定每篇教材複習的着重點,確定了“複習課文(包括背誦默寫)——規範做好書後習題(做每一道題每一個步驟,用詞都力求規範),——精選課外的內容,進行相同內容的練習。”在做題的過程中,由於學生有了參照,自然消除了迷茫,鑑賞能力明顯提高。通過迴歸教材,放眼課外,學生們覺得語文複習“實”了,有了可操作性,閱讀文言文已不覺得生畏,詩歌鑑賞也不是霧裏看花。

對於語言運用題型中的情景應用等題型可以先進行一定的訓練讓學生自己摸索,然後引導學生總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後再精選一些題目進行形成性訓練。近三年表達題目精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也讓學生不知所措。節目串詞、新聞銜接詞、公益廣告、寫新聞點評,寫對聯等。老師就不厭其煩地整理,一種一種地講下去,每一種總結一套方法,收效有時不大。可以先讓學生訓練感悟,然後總結出所有這些題目共同的規律,讓學生舉一反三,從而真正解培養出答這類題目的基本能力。

再如學生最困惑的作文怎樣寫深刻的問題,光靠單純的多寫只會讓學生越寫越怕,其實平常只要多看一看一些名家的議論文就可以總結出以下兩項十一條基本技巧:

思想方法上:運用基本的哲學思維。主要哲學觀點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全面的觀點、發展的觀點、普遍聯繫的觀點。這些基本思想派生出一些子目,如:原因與結果、偶然與必然、現象與本質、對立與統一、外因與內因、量變與質變、實踐與認識、主觀與客觀等。

寫作手法上:1.以“直接指明”的方法使議論清晰明白;2.以假設分析引人思考;3.以因果、條件分析揭示因果;4.以引用增強文采,引出和促進議論;5.以比喻化難爲易,促進形象化;6.以渲情造勢、呼告促進讀者共鳴;7.以反問、設問、反覆、排比、對偶增強氣勢,加強節奏;8.以對比增加議論的深度;9.以句式多變增強文采和層次感:整散結合、陳疑結合、長短結合;10.多用複句增強論證的嚴密性,順便增強議論文的外在氣質。

作爲高三教師,我們應該好好回顧和研究一下高一高二時的課堂教學,從中反思、總結和發展,讓高三課堂充滿生機、快樂和活力,讓學生能情緒飽滿、思維活躍、興致高昂地度過高三學習階段。應該真正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每位學生一份考試大綱,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對照檢查,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學習方法。老師針對個別學生進行修正、延伸,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高三語文複習知識點歸納 篇八

1.鄉,通“向”:“侯生果北鄉自剄”(《史記·魏公子列傳》)。

2.詳,通“佯”:“行十餘里,廣詳死”(《史記·李列傳》)。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4.倍,通“背”:“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項羽本紀》)。

5.禽,通“擒”:“禽滅六王”(《史記·秦始皇本紀》)。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記·淮陰侯列傳》)。

7.趣

①通“趨”:“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史記·孫臏列傳》)。

②通“促”:“趣趙兵亟入關”(《史記·陳涉世家》)。

8.內,通“納”:接納,讓……近來;藏。“無內諸侯軍”(《史記·高祖本紀》)。

9.郤,通“隙”:隔閡,矛盾。“令與臣有郤”(《史記·項羽本紀》)。

10.責,通“債”:“此兩家常折券棄責”(《史記·高祖本紀》)。

高三語文大學聯考備考方案 篇九

一、指導思想

認真落實《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透徹把握《大學聯考考試大綱》的精神,深入研究和領會新課程語文學科課程標準,做好與新課程的銜接,最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確保大學聯考有新的突破。

二、教學措施及方法

(1)強化積累,夯實基礎

語文貴在積累。誦讀和練習是語文積累的不二法門。誦讀是積累語言材料、培養語感的基本方法,語文大學聯考必須重視誦讀這個環節。各班除早自習外,每天語文課之前安排5分鐘誦讀時間,制訂好誦讀計劃。誦讀的內容。

①誦讀高中語文教材必修1——必修5的文言文。達到會背誦,會翻譯,會解詞。

②誦讀名句名篇。重點是《教學大綱》中規定的國中50篇古詩文和高中14篇古詩。達到會背誦,會默寫,在此基礎上向教材其他背誦篇目和新課程標準推薦的篇目延伸。

③誦讀字、詞(包括熟語)。一是教材上容易讀錯的字、詞;二是教材中的幾個“附錄”的內容。

④時文美文。自選和由教師推薦一些報刊上的最新時文,通過誦讀,汲取思想精華,領悟寫作技巧,積累語言材料。

⑤近幾年的大學聯考滿分作文。特別留意與自己喜歡的文體相同的文章,積累語言素材,掌握考場作文的一般寫作規律。

練習一般安排兩個內容:一是練字,要力求把字寫規範,寫工整;二是練閱讀,包括一篇文言文閱讀和一篇現代文閱讀。選材宜以近幾年的大學聯考題和各地的模擬題爲宜。

⑵考點訓練,實現突破

考點訓練是語文備考的核心,考點的訓練必須以“考試大綱”爲依據,掌握方法,逐步推進,鞏固知識,擴大視野,提升能力。

1、詞語(包括熟語)——突出實際運用能力。

2、語言運用——依照規範操作。

3、古文閱讀——突出四個重點:

①實詞——重視積累(重點是“大綱”上規定的120個實詞),巧妙推斷具體語境中的詞義。

②虛詞——突出重點(18個虛詞),辨明用法。

③句式翻譯——直譯爲主,避開誤區。

④分析綜合——重視人、事、理。

對文言句式的複習,要注意五個聯繫:

①把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與對詞類活用的分析聯繫起來;

②把對實詞意義的理解與辨析特殊句式聯繫起來;

③把理解文句與掌握詞類活用及特殊句式聯繫起來;

④把課外材料與課本聯繫起來;

⑤把文言中的辨詞析句與現代漢語最基本的句法分析聯繫起來。

4、古詩閱讀——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5、現代文閱讀——審清要求,依文作答。

6、作文——打造文體強勢,突出文章亮點。

突出兩種文體(記敘文,議論文),強化三種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在標題、開頭、段首、結尾等處畫龍點睛,設計亮點。

⑶自由閱讀,開闊視野

繼續每週1節的自由閱讀課。“勞於讀書,逸於作文”。閱讀是解決“下鍋之米”的關鍵環節,要利用好。“自由閱讀”不能搞“放羊式” ,教師要加以指導,經常給學生推薦優秀文章,對優秀文章,可開展多種形式的指導,如討論,評議,寫讀書筆記等。

(1)閱讀範圍:名著、時文、報紙、雜誌、讀本等,各種題材均要涉及,拓寬知識面,增大知識容量。

(2)閱讀方式:

速讀,寫讀書筆記。速度要求是每分鐘不少於300字,可在課前15分鐘,統一印發資料,根據要求寫心得,當堂收回,當堂批改。

瀏覽,捕捉有益信息。瀏覽是提取信息的有效手段,要求學生瀏覽時,一定要注意記筆記。

精讀,研究佈局章法。特別是對於典範文章,要從析立意入手,研究結構佈局。

⑷常抓作文,注重系統

要化極大的精力和時間,用心經營好“作文餐廳”。作文教學要突出落實各種基礎文體的要求和訓練,要將語言出彩貫串於平時教學,同時要做到

(1)長與短結合(即整篇、分段與組句訓練相結合);

(2)文與綱結合(成篇訓練與擬提綱相結合);

(3)讀與寫結合(讀課文、讀時文、讀大學聯考優秀作文,促寫作);

(4)練與評結合(練規範,練技巧。學生互評,教師點評)。

具體做法:

①備好兩大“菜系”,突出特色品種。

考慮到作文訓練的各個方面,尤其要備好兩大“菜系”——記敘文、議論文。在此基礎上,再備好自己的“特色菜”——自己所擅長的文體。平時訓練,突出這兩種文體,明確文體要求,儘量避免籠而統之地要學生寫“話題作文”。

②注意積累素材,豐富寫作倉庫。

鑑於大學聯考作文,“材料豐富”是一個重要的評分點,也是形成作文區分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平時要教育學生積累作文素材,豐富寫作積澱,爲作文備好原材料。

③大、小作文結合,提高發展等級。

除考試時的作文認真對待以外,教育學生堅持練筆,養成寫週記、日記的習慣。每週上交一次週記,供老師檢查,促自己寫作。

注重寫作技巧,研究考綱對作文的要求,在發展等級上下夠工夫。

⑸作業、考試,加強落實

堅決貫徹學校和年級組對高二年級提出的作業練習的要求,通過練習加強落實,提高書面表達能力。對學生作業爭取做到精批細改,並儘可能地對生進行面批。做好考試的命題、審題、閱卷、分析講評、考後總結與思想疏導工作,力求讓學生“考一次,長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