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重點歸納【多篇】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重點歸納【多篇】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 篇一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一、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

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

現象:“紡”與“織”分離,“織”與“耕”分離;中國農副土特產品日趨商品化

影響: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條件;中國日益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瓦解自然經濟逐漸瓦解

二、洋務運動

背景:內憂外患(內:太平天國運動;外:列強的入侵)

含義:19世紀60~90s,地主階級的洋務派領導的旨在維護封建統治的自救運動。

目的:維護封建統治

內容:1、創辦軍事工業(自強):曾國藩: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江南製造總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滿族):天津機器製造局

2、創辦民用工業(自富):李鴻章: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張之洞: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

3、籌劃海防,創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 4、創建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破產的根本原因: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封建制度

影響 ①引進了技術,培養了人才②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最深遠影響)③一定程度

上抵制了外國經濟的入侵④瓦解了本國的自然經濟

三、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原因:①自然經濟的解體 ②外商企業的刺激 ③洋務運動的誘導

人物:一些官僚、地主、商人 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地域:東南沿海

特點: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行業分佈不平衡(主要發展輕工業,重工業極弱)

地區分佈不平衡(主要分佈東南沿海)

企業: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

影響:1、抵制了外國經濟的侵略2、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以機器爲標誌的資本主義的發展)

高一歷史知識點歸納 篇二

1、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瞭解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投資創辦近代企業,中華民族資本主義誕生了。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主要分佈在東南沿海地區,如上海的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的繼昌隆繅絲廠、天津的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瞭解甲午戰爭後中華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的主要史實

甲午中日戰爭後,中華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

(1)原因:甲午中日戰爭後,列強爭相向中國輸出資本,進一步瓦解中國的自然經濟。清政府爲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2)表現: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僅表現在商辦企業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而且還表現出由沿海向內地的擴展。

(3)影響:民族資產階級作爲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認識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A鴉片戰爭後,隨着外國商品的涌入,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B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

C受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誘導。

2、民國時期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瞭解民國初期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史實

民國初期,處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夾縫中的民族工業,獲得一個迅速發展的短暫春天。

(1)原因:

A辛亥革命清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

B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激發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企業的熱情。

C羣衆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D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爲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2)表現:1912—1919年,民族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其中,麪粉業和紡織業發展最快。化工、皮革、捲菸等行業也有相當發展。涌現出一批的實業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張謇、榮宗敬、榮德生、周學熙等。

瞭解國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史實

1927~1936年,民族工業得到較快發展。

原因: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鼓勵發展工業和交通運輸業。

瞭解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民族工業發展的狀況

抗戰時期: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企業遭受空前殘酷的打擊。

原因:

A在淪陷區,來不及內遷的民族企業,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吞併。

B在國統區,國民政府實行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控制。國民黨官僚階層藉此控制經濟命脈,壓榨民族企業,從而使官僚資本迅速膨脹,民族資本日益萎縮。

解放戰爭時期:民族工業陷入絕境,工廠、礦山、店鋪紛紛倒閉。

原因:

A美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市場,排擠國貨。

B官僚資本也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

C國民政府還不斷增加苛捐雜稅,並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造成原料昂貴而產品滯銷。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重點 篇三

1、瞭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爲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範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鉅額財富)

高一歷史知識點 篇四

如何評價“重農抑商”政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1、“重農抑商”政策是爲了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慮。

2、但是,明清時期的抑商政策,不僅阻礙工商業發展,社會經濟活力受到壓抑,而且強化了自然經濟,使之遲遲難以瓦解,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的萌芽長期得不到正常發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

3、“重農抑商”政策,雖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間商品經濟的發展,但它導致中國被遠遠甩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的後面。

從根本上說,“重農”是正確的,但不能把“農業”和“商業”長期放在對立面。

明清爲什麼要實行“海禁”政策?如何評價“海禁”政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海禁含義: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稱爲“海禁”。

原因:①明初主要是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朝的統治

②清初主要是爲了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鬥爭

③後來,清政府一方面爲防範“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認爲天朝上國無所不有,不需與外國交流。

評價:消極作用佔主流地位。使中國日益脫離世界發展大勢,堵塞了給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闢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重點歸納 篇五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兩個政策、一種模式、三次改革)

▲“戰時共產主義”(1918—1920)

1、背景①國內外敵對勢力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②糧食嚴重缺乏,經濟極端困難;

2、目的:爲了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支持國內戰爭;

3、主要內容

①農業:實行餘糧收集制;②工業:大中小企業全面國有化;

③商業:取消自由貿易; ④分配:實行義務勞動制和實物配給制;

4、評價

①積極: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保障了蘇維埃政權在軍事上的勝利;

②消極: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不利於生產的發展,違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是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

▲新經濟政策(1921—1924)

1、背景

(1)連年戰爭使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2)“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繼續實施,引發了經濟和政治危機;(必要性)

2、內容

①農業:以農業稅代替餘糧收集制;②工業:解除中小企業的國有化,允許私人開辦小企業;

③商業:允許自由貿易,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④分配: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按勞分配;

3、作用

(1)滿足了廣大農民和個人的經濟要求,調動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2)鞏固了工農聯盟,穩定了社會秩序,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3)探索了一條小農經濟佔優勢的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

▲“斯大林模式”

1、表現

①優先發展重工業,資金來源於農業和輕工業;(工業) ②推行農業集體化運動;(農業)

2、特點

①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場調節)

②相對獨立於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外;

3、評價

(1)成就

①兩個五年計劃的實施,使蘇聯成爲工業強國;

②蘇聯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爲後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2)弊端

①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與輕工業的長期落後,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②向農民索取太多,嚴重壓抑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

▲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重點結果失敗原因

赫魯曉夫改革農業一定程度上衝擊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能從根本上突破這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工業(軍事工業)

▲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0世紀80年代中期,社會動盪、經濟停滯,人民生活水平持續下降的危機局面;

2、經濟改革(重點):

①內容: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實際上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

②結果:沒有取得成效

③存在問題:a、缺少宏觀調控決策和相應的配套措施;b、繼續優先發展重工業;

3、政治改革:

①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陷入困境 ②結果: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局勢失控,蘇聯解體

▲蘇聯新經濟政策、美國羅斯福新政、二戰後西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改革開放的異同

相同點:

①原因:國內經濟遭到破壞,人民生活困難;

②手段:

a、在堅持原有社會制度的前提下,運用國家權力對生產關係進行局部調整;b、國家干預和市場調節相結合;

③結果: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政權得到鞏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不同點:本質區別在與它們所要維護的社會制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