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吳敬梓生平簡介【多篇】

吳敬梓生平簡介【多篇】

吳敬梓生平簡介 篇一

(現存吳敬梓手寫《蘭亭敘》中蓋有印章:“全椒吳敬梓號粒民印”),清代小說家,漢族,安徽全椒人。吳敬梓生於清聖祖康熙四十年,卒於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歲(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贛榆10年,在南京21年)。幼即穎異,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不善治生,性豪邁,不數年,舊產揮霍俱盡,時或至於絕糧。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撫趙國轔舉以應“博學鴻詞”,不赴(參加了學院,撫院及督院三級地方考試,因病未赴廷試)。移家金陵,爲文壇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賢祠於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資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貧。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客揚州,尤落拓縱酒。後卒於客中。

吳敬梓生平

在吳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極大的變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墜入貧困;思想上,對於功名富貴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長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時間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揚州兩地,官僚豪紳、膏粱子弟、舉業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見慣了的。他在這些“上層人士”的生活中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豪紳的武斷鄉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聵、舉業中人的利慾薰心、名士的附庸風雅和清客的招搖撞騙。加上他個人生活由富而貧,那批“上層人士”的翻雲覆雨的嘴臉,就很容易察覺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對這種類型的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徹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鑄九鼎,神妙無循形”(旅雲《鉢山志》卷四)。更由於生動的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他一生經歷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當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社會呈現了某種程度的繁榮,但,這也不過是即將崩潰的中國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大廈將傾的事實。雍正帝、乾隆帝年間,清朝統治者在逐漸鎮壓武裝起義的同時,也採用大興文字獄,設博學宏詞科以作誘餌;考八股、開科舉以牢籠士人,提倡理學以統治思想等方法來對付知識分子。

其中,以科舉制度危害最深、影響最廣,使許多知識分子墮入追求利祿的圈套,成爲愚昧無知、卑鄙無恥的市儈。吳敬梓看透了這種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會風氣,所以他反對八股文,反對科舉制度,不願參加博學宏詞科的考試,憎惡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他把這些觀點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裏。他以諷刺的手法,對這些醜惡的事物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顯示出他的民主主義的思想色彩。

吳敬梓生平簡介 篇二

公元1745年12月11日,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在揚州逝世。他一生創作無數詩文,以一部《儒林外史》享譽盛名,躋身清代偉大的小說家之列。

他幽默犀利的文筆,可與西方的毛姆比擬,胡適稱他的學才勝過當時安徽桐城派的方苞、劉大櫆與姚鼐,魯迅亦給予高度評價,稱他爲諷刺小說開山祖師。

現實中的吳敬梓是什麼樣的人?

第一、他是揮霍上萬遺產的“敗家子”

吳敬梓出身的全椒吳氏望族,在明清之間有過五十年的鼎盛時期。吳敬梓作爲族中的長房長子,一向眼高手低,驕奢揮霍,爲族中長輩所不喜。不幸的是,他的父親吳霖在他23歲的時候逝世,留下的家產,被族人所忌憚,羣起瓜分。

當時朝廷有康熙兩廢兩立皇太子的事蹟,以及雍正矯詔即位的傳言,連帶影響吳敬梓對家族不抱一絲好感。好在吳霖家底雄厚,即便家產受到侵佔,吳敬梓還能保有二萬多兩銀錢的鉅額遺產。

不過,吳敬梓並沒有好好運用這筆遺產“東山再起”,他沒有什麼金錢觀念,還如以往那般吃喝嫖賭,因此,在他33歲的時候,父親留下來的遺產基本都被敗光,族人不屑與他親近,吳敬梓也抱持着“與你們無關”的態度,不予理會。

後來吳敬梓搬離家鄉,來到南京,靠着賣自己寫的文章維生,也會找朋友借錢。當時的狀況,可以說是“白門三日雨,竈冷囊無錢”。到了冬天的時候,吳敬梓在家冷得待不下去,就會跟朋友一起外出散步,繞行城外,引吭高歌,他把這個行爲稱爲“暖足”。

其實,吳敬梓有時候花錢,不全是爲了揮霍,他本身也樂善好施,勤做公益。他年近[]不惑的時候,一次得知朋友提倡修復祠堂祭祀先賢,他便想起康熙曾經下江南修葺過泰伯祠的故事,認爲修復泰伯祠是件極有意義的事,因此賣掉了家宅“全椒老屋”,加入行列當中,成功修繕泰伯祠,恢復了祭祀活動。

第二、他是才高氣傲、不慕榮利的清朝版陶淵明

前面說過,吳敬梓出身望族,來自書香世家,曾祖父吳國對是順治時期的探花,祖父吳旦是一位有資格進入國子監學習的監生,他的伯叔祖吳晟、吳昺是秀才,父親吳霖還是當地的一位拔貢(即縣教育局的官員),後任江蘇贛榆縣的教諭。

小時候的吳敬梓,曾經參加贛榆名士的宴會,當場作一首五律《觀海》,驚艷四座。後來,吳敬梓成爲了一名秀才,雖有濟世之心,但他逐漸對僵化的科舉感到厭煩,並且特別討厭那些食古不化的“腐儒”。

此外,他曾跟隨父親接觸一些官場中人,親眼目睹剛正清廉的。父親,因爲不願意巴結上司,遭到罷官返鄉,他便與東晉的陶淵明一樣,對這種機關算盡的名利場噁心作嘔。當時的所見所聞,到後來都成爲吳敬梓寫作《儒林外史》的素材。

吳敬梓在父親逝世後,決心遠離科舉功名,不論如何貧困潦倒,仍然“不願爲五斗米折腰”。即便安徽巡撫趙國麟、江寧巡導唐時琳以及學臺鄭江,都因欣賞他的才學,大力推薦他參加博學鴻詞科的考試,他仍斷然拒絕。

因此,吳敬梓宛如一個清朝版本的陶淵明,長於詩文,在思想上極爲清高,不願向榮利低頭,後半生則極爲貧窮,差點餓死妻子,與愛喝酒、喜歡賒賬,兒子餓死於貧困之中的陶淵明簡直如出一轍。

第三、他是往來無白丁的雅集組局者

宋代的歐陽修與蘇軾,非常喜歡組織雅集。而在清代,喜歡聚會的文人定有吳敬梓在列。

吳敬梓自小讀書,特別仰慕古人集會的風采,在年少的時候,便喜歡隨父親參加名士聚會。後來,吳敬梓逐漸遠離貴族子弟,與有專長但不慕名利的詩文之士相互來往,開始召集朋友舉行詩酒之會,在秦淮河畔戲詩。這些人物,到了《儒林外史》,全都被吳敬梓塑造成可愛樸素的文士形象。

此外,吳敬梓不只是待在南京與朋友來往,他也喜歡到真州與揚州等地,與朋友見面,把酒言歡。他與“真州四子”之一的團升頗有交情,也與曾任湖廣總督的楊凱、地方仕紳吳薌林、方嶟、江昱等互爲至交好友,因此他不時在真州聚會酬唱,一待就是好幾個月。

而在揚州,吳敬梓與文士程晉芳、王又曾、金兆燕等人交好,多次造訪。一日,吳敬梓在揚州會飲,開心之餘,便耗盡全身銀兩購買酒食,並在半醉半醒之間,不停朗誦着唐代詩人張祜的縱遊淮南的詩句。後來,在座人看他醉意朦朧,便勸他早點休息。

在送走詩人王又曾之後,吳敬梓回到房間開始嘔吐,不久氣絕而亡。好友金兆燕與王又曾聞訊,連忙趕來,爲吳敬梓張羅後事,並向兩淮鹽運使盧見曾求助,終於將吳敬梓運回南京安葬。

吳敬梓一生有幾個側面,他是一位花錢如流水的敗家子,是一位清高孤傲的清朝陶淵明,也是一位雅集愛好者,但是人們往往只記得他所寫作的《儒林外史》。這也是頭部效應在個體身上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