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多篇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多篇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一

憶江南詞三首 唐朝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憶江南詞三首》譯文

江南的風景多麼美好,如畫的風景久已熟悉。清晨日出的時候,江邊盛開花朵顏色鮮紅勝過火焰,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江南的回憶,最能喚起追思的是杭州。月圓之時山寺之中,尋找桂子,登上郡亭躺臥其中,欣賞那錢塘江大潮。什麼時候能夠再次去遊玩?

江南的回憶,再來就是回憶吳宮,喝一杯吳宮的美酒春竹葉,看那吳宮的歌女雙雙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遲早會再次相逢。

《憶江南詞三首》註釋

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按《樂府詩集》:“‘憶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詞,後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爲詞牌名。這裏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

諳(ā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說指江中的浪花。

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於”,有勝過的意思。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東樓。

看潮頭:錢塘江入海處,有二山南北對峙如門,水被夾束,勢極兇猛,爲天下名勝。

吳宮:指吳王夫差爲西施所建的館娃宮,在蘇州西南靈巖山上。

竹葉:酒名。即竹葉青。亦泛指美酒。

吳娃:原爲吳地美女名。此詞泛指吳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憶江南詞三首》賞析

這三首詞既是各自獨立成篇又是互爲聯繫的,必須把它們放在一起來分析。

第一首攝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寫得生機盎然,色彩豔麗。“日出江花紅勝火”一句刻畫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紅得勝過火焰。表現出春天花卉的生機勃勃之態,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濃豔、熱烈之美。次句說“春來江水綠如藍”。春水盪漾,碧波千里,詩人更誇張地形容它比藍草還要綠,這深濃的碧綠色,與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紅色相映發,便覺更加絢麗奪目。詩人敷彩設色,用色彩明豔的辭藻,很好地顯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態,像作者這樣長期居住在蘇杭的人自然是“能不憶江南!”即便素未到過江南的人也會急欲一睹爲快。

如果說第一首是對江南春色的客觀的把握,總體的描繪,來表明“江南好”,那麼第二、三首便是通過突出描繪蘇、杭這兩個被人喻爲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來驗證“江南好”了。古神話中有月中桂樹的傳說。《南部新書》載:“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種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墮,寺僧亦嘗拾得。”可見這寺中月桂的說法不過是寺僧自神其說而已。但是,生活真實不等於藝術真實,作品運用這一傳說,意在表達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時“山寺月中尋桂子”也表現了詩人浪漫的想像,我們眼前彷彿現出怒放的丹桂,聞到桂子濃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頭”則描繪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觀。詩人通過對當年山寺尋桂和錢塘觀潮兩個代表性的生活畫面的描寫,僅用兩句話就足以使人想見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後一首是描繪蘇州之美。蘇州有當年吳王夫差爲美人西施修建的館娃宮等風景名勝古蹟,有名叫“竹葉春”的美酒佳釀,蘇州的女子也更美麗多姿,能歌善舞,她們的舞姿,令人聯想到那在風中沉醉的荷花。詩人以美妙的詩筆,簡潔地勾勒出蘇州的旖旎風情,令人無比神往。

三首詞各自獨立而又互爲補充,分別描繪江南的景色美,風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開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結,藝術概括力強,意境奇妙,使人讀其詞而直欲奔向江南實地觀覽一番。

《憶江南詞三首》賞析二

第一首詞中,作者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着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爲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豔奪目的江南春景。白居易用的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

這首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讚頌之意與嚮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並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並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爲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豔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於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讚歎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

題中的“憶”字和詞中的“舊曾諳”三字還說明了此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以北方春景映襯江南春景。全詞以追憶的情懷,寫“舊曾諳”的江南春景。而此時,作者卻在洛陽。比起江南來,洛陽的春天來得晚。作者寫於洛陽的《魏王堤》七絕雲:“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閒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的季節,洛陽卻“花寒懶發”,只有魏王堤上的柳絲,才透出一點兒春意。

第二首詞以“江南憶,最憶是杭州”領起,前三字“江南憶”和第一首詞的最後三字“憶江南”勾連,形成詞意的連續性。後五字“最憶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愛的一個江南城市。如果說第一首詞像畫家從鳥瞰的角度大筆揮灑而成的江南春意圖,那麼,第二首詞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畫作了。

第三首詞在思想藝術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寫到歌舞生活,因而許多選本都不介紹它。其實它在寫法上也並不是全無可取之處的。前兩首詞雖然也寫到人,但主要還是寫景。第三首點到吳宮,但主要卻是寫人,寫蘇州的歌舞伎和詞人自己。從整體上看,意境的變化使連章體詞顯得變化多姿,豐富多彩。

吳酒一杯春竹葉一句,一來,竹葉是爲了與下句的芙蓉對偶,二來,“春”在這裏是形容詞,所謂春竹葉並非一定是指竹葉青酒,而是指能帶來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詩裏就有“甕頭竹葉經春熟”的說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愛酒,白居易應該也不例外,喝着吳酒,觀“吳娃雙舞”猶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稱爲“娃”,吳王夫差爲她建的房子就叫“館娃宮”。白居易這樣寫,就是出於對西施這位絕代佳人的聯想。作者不是縱情聲色的人,他欣賞的是吳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陽後說:“早晚復相逢。”

這三首詞,從今時憶往日,從洛陽憶蘇杭。今、昔、南、北、時間、空間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頭兩句,都撫今追昔,身在洛陽,神馳江南。每一首的中間兩句,都以無限深情,追憶最難忘的江南往事。結句呢?則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記憶有一天能夠變成活生生的現實。因此,整個組詞不過寥寥數十字,卻從許多層次上吸引讀者進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經歷的各種情境,體驗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現的各種精神活動,從而獲得尋味無窮的審美享受。

這三首詞,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獨立性;而各首之間,又前後照應,脈絡貫通,構成有機的整體大“聯章”詩詞中,顯示出作者謀篇佈局的高超藝術技巧。

《憶江南詞三首》創作背景

劉禹錫曾作《憶江南》詞數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說:“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爲句。”此詞在公元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初夏作於洛陽,由此可以推斷出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詞也應在開成二年初夏。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二

夢江南千萬恨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裏事,水風空落眼前花。

搖曳碧雲斜。

古詩簡介

《夢江南·千萬恨》是唐代文學家溫庭筠的詞作。此詞通過描寫思婦在孤單的月光下獨自思念的情景,表現了其內心的悲慼和哀傷。通篇寫恨,實際是以恨之切,襯愛之深,思之極。前二句純用白描,並運用民歌的頂真格式,詞句明快流暢;後三句觸物生情,借物抒懷,以無情襯有情,詞句流利宛轉。全詞以意境取勝,首尾一貫,率直而深婉,餘味無窮。

翻譯

恨意千萬如絲如縷,飄散到了遙遠的天邊。山間的明月不知道我的心事。綠水清風中,鮮花獨自搖落。花兒零落中,明月不知不覺地早已經斜入碧雲外。

註釋

⑴夢江南:本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原名“望江南”,又名“憶江南”等。

⑵恨:離恨。

⑶天涯:天邊。指思念的人在遙遠的地方。

⑷搖曳:猶言搖盪、動盪。碧雲:青雲。

賞析

這首詞刻畫了一個滿懷深情盼望丈夫歸來的思婦形象,充分揭示了她希望落空之後的失望和痛苦心情,表現了詩人對不幸婦女的同情。同時也寄寓着詩人遭受統治階級排擠,不受重用的悲涼心情,也是感慨懷才不遇的作品。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首句直出“恨”字,“千萬”直貫下句“極”字,並點出原因在於所恨之人遠“在天涯”,滿腔怨恨噴薄而出。說“恨”而有“千萬”,足見恨之多與無窮,而且顯得反覆、零亂,大有不勝枚舉之概。雖有千頭萬緒之恨,但恨到極點的事只有一樁,即遠在天涯的那個人久不歸來。這是對全詞的主旨作正面描寫。

“山月不知心裏事,水風空落眼前花。”三、四兩句,初讀起來很是平淡,仔細玩味卻覺得是妙手天成。這兩句是從側面闡述其“恨”之深。女主人既有千萬恨,其“心裏”有“事”是理所當然的了,更使她難過的卻在於“有恨無人知”。“恨”是一種無形的心理情緒,是難以把握和捉摸的,而詞人卻善於借景將它烘托出來:像風掠過水麪時蕩起的陣陣漣漪,像花兒隨風落去時的繽紛繚亂,像悠悠白雲在天空搖曳時的飄忽迷離,這樣一來,抽象的“恨”就變得形象、可感了,使人們能夠清晰地體驗到它的紛亂、動盪的狀態,也增強了詞的審美價值。

“搖曳碧雲斜。”夜對山月,晝惜落花,在晝夜交替的黃昏,搖曳是程度不怎麼明顯的動盪,是輕輕移斜了角度的晃動。此句看似單純寫景,卻狀出了凝望暮色與碧雲的女主人的百無聊賴之態,說明一天的光陰又在不知不覺中消逝了,不着“恨”字而“恨極”之意已和盤托出。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三

天上月,遙望似一團銀。夜久更闌風漸緊。與奴吹散月邊雲。照見負心人。

翻譯

遙望着窗外,朦朧的月亮就好像一團白銀。夜深人靜,身邊風聲漸緊。月亮被烏雲遮住了。風呀,請你吹散月亮邊上的烏雲,讓它照到我那負心漢。

註釋

更闌:更殘,即夜深。

奴:古代女子的謙稱。

負:原誤作“附”,王國維校改。

鑑賞

這首敦煌曲子詞,是一首失戀者之怨歌,或是一首民間怨婦詞。但僅僅指出其中的怨意,是很不夠的;還須體味詞中蘊含的那一份癡情,須看到女主人公對“負心人”尚未心死,才能夠味。

前兩句寫景而兼比興。“天上月”一一是思婦隔窗所見。身處室內I也能見月,表明月已升高,時屆更深。更深而望月,反轉來襯托思婦之無寐。夜深不寐,進一步暗示人被相思所苦。這三個字寫月亮,卻溶入了時間(深夜)、人物(思婦)以及人物的精神狀態(相思)三個連鎖意念。“遙望似一團銀”一一正常的情祝下,月亮雖不比太陽的亮度強烈,卻也晶瑩刺眼。而思婦所見的月亮,卻像質態渾貢、色調灰白的銀團。這是朗月通過窗紙透映出來的形象,表現人在室內隔窗視月所得的視覺映象。按照抒情詩抒發人物主觀感受的需要,高掛在天的月,通過人物感官的過濾,所以有如此的描寫。這一句承接“天上月”而來,是從隔窗所見的角度對月亮的進一步描寫,但它並不單純是對隔窗之月的描寫。用“望”字,表明人物在觀察,這就巧妙地帶出瞭望月的人物。“望”前加一“遙”字作空間狀語,一則前面承接“月”之遠掛高天,一則後面照應“負心人”之遠離自己。

從開頭兩句到下面兩句,詞意有個跳躍,形成一處空白,這就是夜闌天變,月被雲遮,晦暗不明,所以下文有呼風驅散“月邊雲”之語。詞中女子似未感覺到風起正是天變雲生的徵兆,反而寄望於風,求它“與奴吹散月邊雲”,癡態可掬。其所以這樣,是因爲她急於讓明月“照見負心人”。然而“照見”又如何,卻不更說,意極含混,卻能啓發讀者尋思。“聽話聽反話,心愛叫冤家。”即便罵對方爲“負心人”,也未必是決絕語,反而見出自己的未能忘情。

可見此詞之妙,全在將俗語所謂“癡心女子負心漢”作了藝術的表現,且寫得很有特色。此詞表現手法之妙,在於將戀愛故事由女主人公口吻道出,情景渾然一體。而口語化的語言,又爲詞作增添了活潑生動的情致。

創作背景

這首是敦煌曲子詞。這是一首寫於封建的詞。寫一個棄婦的悲吟,“癡心女子負心漢”,這是封建制度造成的無數悲劇。詞着重寫中的女子獨自望月懷人到深夜,而那男子卻變了心是爲了反映出封建社會裏婦女的痛苦心情。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四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譯文

江南大地鳥啼聲聲綠草紅花相映,水邊村寨山麓城郭處處酒旗飄動。

南朝遺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無數的樓臺全籠罩在風煙雲雨中。

註釋

1、鶯啼:即鶯啼燕語。

2、郭:外城。此處指城鎮。

3、酒旗:一種掛在門前以作爲酒店標記的小旗。

4、南朝:指先後與北朝對峙的宋、齊、樑、陳政權。

5、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據《南史·循吏·郭祖深傳》說:“都下佛寺五百餘所”。這裏說四百八十寺,是虛數。

6、樓臺:樓閣亭臺。此處指寺院建築。

7、煙雨:細雨濛濛,如煙如霧。

賞析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一開頭,就像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着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盪了。搖盪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於這種繁麗,不同於某處園林名勝,僅僅侷限於一個角落,而是由於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里”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但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對於這種意見,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着,看得見。題雲《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煥的說法是對的,這是出於文學藝術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後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從前兩句看,鶯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只是因爲千里範圍內,各處陰晴不同。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詩人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徵。江南特點是山重水複,柳暗花明,色調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詩人在縮千里於尺幅的同時,着重表現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詩的前兩句,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村莊和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現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於迷濛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和色調,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給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強調數量之多的一種說法。詩人先強調建築宏麗的佛寺非止一處,然後再接以“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唱嘆,就特別引人遐想。

杜牧特別擅長於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繪一幅幅絢麗動人的圖畫,呈現一種深邃幽美的意境,表達一縷縷含蓄深蘊的情思,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啓迪。《江南春》反映了中國詩歌與繪畫中的審美是超越時空的、淡泊灑脫的、有着儒釋道與禪宗“頓悟”的思想,而它們所表現的多爲思舊懷遠、歸隱、寫意的詩情。

賞析分歧

關於《江南春》絕句的主旨,有沒有借古諷今是分歧較大的地方。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諷刺說”,認爲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所處時代的佛教也是惡性發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或認爲主旨在尚儒排佛,表達對統治者治國乏術和佛道誤國的憂慮;或認爲主旨在借古諷今,諷諫統治者大興土木濫修佛寺會造成國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會危機。他們認爲晚唐詩人有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審美之中不乏諷刺,詩的內涵也更顯豐富。

有的研究者不以爲然。他們只是認爲這首詩只是描繪了江南的美景,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讚美與神往。瞭解詩首先應該從藝術形象出發,而不應該作抽象的推論。杜牧反對佛教,並不等於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築也一定討厭。他在宣州,常常去開元寺等處遊玩。在池州也到過一些寺廟,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著名的詩句,象“九華山路雲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閒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說明他對佛寺樓臺還是欣賞流連的。

創作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時代,唐王朝以做大廈將傾之勢,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牛李黨爭。.。.。一點點的侵蝕着這個巨人的身體。

而另一方面,憲宗當政後,醉心於自己平淮西等一點點成就,飄飄然的做起了長生不老的春秋大夢,一心事佛,韓愈上《諫佛骨表》、險些丟了性命。憲宗被太監殺死後,後繼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數繼續上升,寺院經濟持續發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實力,加重了國家的負擔。

杜牧這年來到江南(江蘇江陰),不禁想起當年南朝、尤其是樑朝事佛的虔誠,到頭來是一場空,不僅沒有求得長生,反而誤國害民。既是詠史懷古,也是對唐王朝統治者委婉的勸誡。後來武宗發動會昌滅佛,從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矛盾。

這是一首素負盛譽的寫景詩。小小的篇幅,描繪了廣闊的畫面。它不是以一個具體的地方爲對象,而是着眼於整個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題爲《江南春》。

首句“千里鶯啼綠映紅”,一開始就展現了江南大自然風光。“千里”是對廣闊的江南的概括。這裏到處是鶯啼,無邊的綠葉映襯着鮮豔的紅花。這種有聲有色、生機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風”寫了江南獨特的地形風貌,臨水有村莊,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風中,酒旗在輕輕地招展。這是多麼明麗的江南啊!

一二句寫的是晴景,三四句寫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則另有一番風光。在山明水秀之處,還有南朝遺留下來的數以百計的佛寺。這些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濛的煙雨籠罩着,若隱若現,似有似無,給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朧迷離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虛數,不是實指,突出佛寺之多,諷刺了皇帝依賴佛教。其中應指現存於江陰青陽鎮的悟空寺。

全詩以高度概括的筆法,勾勒了江南地區的風物,描繪了江南明麗而迷濛的春景。色彩鮮明,情味雋永。一首七言絕句,能展現出這樣一幅廣闊的畫卷,真可謂“尺幅千里”了。

同時杜牧還留下了一首《芙蓉湖》),讚譽江陰美景:

丹樹村邊煙火微,碧波深處雁初飛。蕭條落葉垂楊岸,隔水寥寥聞搗衣。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五

原文

五月江南麥已稀,黃梅時節雨霏微。閒看燕子教雛飛。

一水濃陰如罨畫,數峯無恙又晴暉。湔裙誰獨上漁磯。

翻譯

五月的江南,未收的小麥稀疏錯落。恰逢梅雨時節,小雨霏霏,在屋檐下靜坐,看成年的燕子教雛燕學習飛翔。

堤岸上綠蔭深濃,遠遠看去就像濃墨潑出來的山水畫,煙雨消散,山峯又秀色如初。那在水邊石磯上浣洗衣裙的女子是誰呢?

註釋

浣溪沙:詞牌名,小令,又名《滿院春》《小庭花》等,因西施浣紗的故事而得名。

麥已稀:意即麥子大部分已經收割,所剩稀少。

黃梅時節:指春夏時節黃淮流域連綿陰雨天氣,此時梅子黃熟,故云。

霏微:霧氣、細雨等瀰漫的樣子。

罨畫:色彩鮮明的圖畫,常用以形容自然景物或建築物等美麗如畫。

湔裙:古代風俗,謂女子妊娠後,欲產子易,則於產前到河邊洗裙,這裏借指水邊的女子。

磯:水邊石灘或突出的大石。

賞析

上片詞人點明瞭時間和節令。即“五月”與“黃梅時節”。然後,他以“分鏡頭”的形式描寫了“麥” “雨” “燕子”等富有節令特點的事物。“五月江南麥已稀,黃梅時節雨霏微”,在五月,水墨江南里,青綠的小麥稀疏錯落在阡陌間,剛好是梅雨時節,雨絲綿綿地飄落下來,一派大自然的美景。“閒看燕子教雛飛”,納蘭懷着一份閒心靜坐窗前,看着屋檐下的雛燕學飛,撲打着稚小的雙翅,此時才明白生命之中,“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的景色是安定平和的。

下片將景色概括爲“罨畫”,又將目光轉向了水邊的美麗女子。“一水濃陰如罨畫,數峯無恙又晴暉”,煙渡流水如同濃墨潑出來的山水畫,靜謐的山巒間隱約流露着雨過天睛的陽光。納蘭娓娓道來,一幅潑墨山水田園畫就慢慢地呈現在讀者眼前,令人沉醉其中,浮想聯翩。顏色深處,是雲青青兮欲雨;墨色淡處,是永澹澹兮生煙。“濺裙誰獨上漁磯”,水邊的布衣女子赤腳踩着魚磯石,木槌輕舉,搗衣聲迴盪在這寂靜的田園裏。這是原本一幅寂靜的國畫,搗衣女霎那間就打破了寂靜,令畫面變得生動鮮明起來。末尾一句,只用了一個“獨”字,就爲整首詞籠上了深重的失落情緒。

這首詞讀來頗有《詩經》的清雅之趣,所描寫的景象也頗具田園風格,原來幸福的彼岸並非功名利祿,而是內心的安定與平和。全詞清新明麗,顯示了納蘭詞的又一風格。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六

望江南·春未老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古詩簡介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秋,蘇軾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東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舊臺,並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熙寧九年暮春,蘇軾登超然臺,眺望春色煙雨,觸動鄉思,寫下了此作。這首豪邁與婉約相兼的詞,通過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態的複雜變化,表達了詞人豁達超脫的襟懷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人生態度。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秋,蘇軾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東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舊臺,並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熙寧九年暮春,蘇軾登超然臺,眺望春色煙雨,觸動鄉思,寫下了此作。這首豪邁與婉約相兼的詞,通過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態的複雜變化,表達了詞人豁達超脫的襟懷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人生態度。

翻譯/譯文

登上超然臺遠眺,春色尚未褪盡,和風習習,吹起柳絲千條細,這一灣護城河水繞了半座城,滿城內皆是春花燦爛,迷迷濛濛的細雨飄散在城中。寒食之後,春意是該減了,酒醒後,面對這許許多多的無力與責任。

註釋

1、超然臺,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城北。

2、壕,指護城河。

3、寒食,古時於冬至後一百零五日,即清明前兩日(亦有於清明前一日),禁火三日,謂之寒食節。寒食與清明相連,是舊俗掃墓之時。遊子在外不能回鄉掃墓,極易牽動思鄉之情,故下文雲"諮嗟","思故國"。

4、諮嗟,嗟嘆聲。

5、故國,指故鄉,亦可理解爲故都。

6、新火,寒食禁火,節後再舉火稱新火。新茶,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十六引《學林新編》雲"茶之佳品,造在社前;其次則火前,謂寒食節前也;其下則雨前,謂穀雨前也。"此處新茶指寒食前採製的火前茶。

賞析/鑑賞

詞的上片寫登臺時所見暮春時節的郊外景色。首句以春柳在春風中的姿態——“風細柳斜斜”,點明當時的季節特徵:春已暮而未老。“試上”二句,直說登臨遠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設對,以春水、春花,將眼前圖景鋪排開來。然後,以“煙雨暗千家”作結,居高臨下,說煙雨籠罩着千家萬戶。於是,滿城風光,盡收眼底。作者寫景,注意色彩上的強烈對比作用,把春日裏不同時空的`色彩變幻,用明暗相襯的手法傳神地傳達出來。下片寫情,乃觸景生情,與上片所寫之景,關係緊密。“寒食後,酒醒卻諮嗟”,進一步將登臨的時間點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傳爲紀念介子推,從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過後,重新點火,稱爲“新火”。此處點明“寒食後”,一是說,寒食過後,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說,寒食過後,正是清明節,應當返鄉掃墓。但是,此時卻欲歸而歸不得。以上兩句,詞情盪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對故國、故人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寫作者爲擺脫思鄉之苦,借煮茶來作爲對故國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隱含着詞人難以解脫的苦悶,又表達出詞人解脫苦悶的自我心理調適。“詩酒趁年華”,進一步申明:必須超然物外,忘卻塵世間一切,而抓緊時機,借詩酒以自娛。“年華”,指好時光,與開頭所說“春未老”相應合。全詞所寫,緊緊圍繞着“超然”二字,至此,即進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這一境界,便是蘇軾在密州時期心境與詞境的具體體現。

這首詞情由景發,情景交融。詞中渾然一體的斜柳、樓臺、春水、城花、煙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燒新火、試新茶的細節,細膩、生動的表現了作者細微而複雜的內心活動,表達了遊子熾烈的 思鄉之情。將寫異鄉之景與抒思鄉之情結合得如此天衣無縫,足見作者藝術功力之深。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七

偶向江邊採白蘋,還隨女伴賽江神。

衆中不敢分明語,暗擲金錢卜遠人。

翻譯

偶爾到江邊採摘白蘋,又隨着女伴祭奠江神。

當着衆人不敢明說心懷,暗暗地投擲金錢,卜問我那遠方郎君的音訊。

註釋

偶:偶爾,一作“閒”。

白蘋:一種水中浮草,夏季開小白花。

賽:祭祀,古代祭神稱爲賽。

不敢:一作“不得”。

分明語:公開表示。

金錢卜:古占卜方式之一,相傳是漢代易學家京房所創。最初,卜者在卜卦過程中僅用金錢記爻,後來把這一占卜過程簡單化,並逐漸推向民間。卜者把金錢擲在地上,看它在地上翻覆的次數和向背,以決定吉凶、成敗、歸期、遠近等。

遠人:指遠方的丈夫。

鑑賞

這首詩的開頭,沒有費筆墨去描繪人物身邊的景物和環境,也沒有抒發人物的情緒和心理,而是直接描寫人物的舉止行動。這是別具一格的寫法。江邊採蘋和賽江神,都是極富生活氣息的場景。在迎接熱鬧非凡的祭江神中,且看女主人公的表現,“偶向”和“還隨”兩個詞語,表現了女主人公的心不在焉。去採白蘋也好,去看賽江神也好,她都是無可無不可,女伴們叫她一聲,她就跟着去了,人人都爲熱鬧的大陣勢興高采烈,可是她卻沒有興致。她一定是有心事的。這種用人物動作行爲暗示人物心理的寫法,別具一格。

三、四兩句道出女主人公的心事。“不敢”二字寫出了女主人公心中的嬌怯、羞澀。“語”的內容,應該是想打聽自己丈夫遠行的吉凶或歸期遠近。越是熾熱地思念,就越是不敢當衆剖白心跡,就越能令讀者體味到她內心的痛苦之甚,幽怨之多。第三句描繪女主人公羞怯的性格,爲結句起了鋪墊作用。尾句接着寫她偷偷地爲“遠人”占卜。這一細節描繪將女主人公的純潔心靈、美好情感表現得自然真實、栩栩如生。

這首寫閨情的詩歌,別緻之處就在於用細節的刻畫,由人物的動作神態,來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動,襯寫人物的無限情思。“衆中不敢分明語,暗擲金錢卜遠人”的這一細節,傳神生動,使得一個嬌羞癡憨的閨中女子的形象躍然紙上,表現了她對愛情的忠誠和對遠方丈夫的深切思念。南宋詞人王沂孫的《高陽臺》中有“屢卜佳期,無憑卻恨金錢”的句子,即是借用了這兩句的意思。另外,本詩語言淳樸清新,極富生活情趣,貼近生活。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八

夢江南·昏鴉盡

昏鴉盡,小立恨因誰?急雪乍翻香閣絮,輕風吹到膽瓶梅,心字已成灰。

翻譯

昏鴉掠過天空,遠而飛去,自己卻滿懷着怨恨,臨風獨立。眼下是急雪翻飛,有如柳絮散落香閣。晚風輕輕地,吹拂着膽瓶中的寒梅。此時此刻,心字香燒成灰燼,自己的心也已冰冷。

註釋

昏鴉:黃昏時分,昏暗不明的烏鴉羣。

香閣:青年女子所居之內室。 膽瓶,長頸大腹,形如懸膽之花瓶。

心字:即心字香。

創作背景

據說,這首詞是寫在納蘭性德的表妹雪梅被選到宮裏之後。他與表妹雪梅一塊長大,從小青梅竹馬,如今,表妹走了,走進了皇宮,當了妃子。他經常一個人在黃昏時小立,望着宮廷的方向凝神,初戀是徹底沒有希望了,這輩子也別再想與表妹雪梅見一面了。

賞析

這首詞,抒寫的是黃昏獨立思人的幽怨之情。題材常見,容若所取的也是尋常一個小景。但此尋常小景經他描摹,便極精美幽微。尤以結句最妙,一語雙關。“心字已成灰”既是實景又有深喻,既指香已燃盡,也指獨立者心如死灰。很是耐人尋味。此詞一般解作閨情詞,是女子在冬日黃昏思念心上人,然而,解作容若思念意中人也未嘗不可。

以“盡”與“立”描摹一種狀態。而“恨因誰”,則鄭重地提出問題。但是,並不馬上回答。而已“急雪”與“輕風”一組並列對句,展開畫面。即將內在情思物景化,令其與外部景物融合爲一,又將外部景物情思化,謂其“乍翻”與“吹到”。究竟有情、無情,難以分辨。然後,直至結尾,才推出答案。謂心字香與香字心,都已死去。用的是雙關語,頗饒意趣。而言情如此,亦夠決絕。或以爲說閨中情,代女子立言,謂於冬日黃昏,思念着遠遊人。

這首詞存在一個鏡頭轉換,如同拍電影一樣。前面兩句寫的是納蘭自己站立在黃昏漸漸籠罩的昏暗之下,望着漸漸飛遠的昏鴉,心裏充滿傷感,不停地嘆息。後面寫的卻是閨中的女子所住的香閨。這個女子是納蘭心愛的女子。納蘭把鏡頭對準了她的香閨,對準了香閨的一切物事:從窗外飄進來的柳絮、膽瓶、插在膽瓶內的梅花、落在書案上的梅花花瓣、已經燃完的心字香的灰燼。

銀笙聲聲襯着天涯遊子的心香飄搖,歸鄉之念綿延卻始終杳杳。某日醒來驚覺流光已把人拋閃。流光無情比起自覺心如死灰,更叫人心下惘然。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九

江南原文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翻譯:

江南水上可以採蓮,蓮葉多麼茂盛,魚兒在蓮葉間嬉戲。

魚在蓮葉的東邊遊戲,魚在蓮葉的西邊遊戲,魚在蓮葉的的南邊遊戲,魚在蓮葉的北邊遊戲。

江南賞析

賞析:

這是一首採蓮歌,反映了採蓮時的光景和採蓮人歡樂的心情。在漢樂府民歌中具有獨特的風味。

民歌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迴旋反覆的音調,優美雋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調,勾勒了一幅明麗美妙的圖畫。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荷葉,蓮葉下自由自在、歡快戲耍的魚兒,還有那水上劃破荷塘的小船上採蓮的壯男俊女的歡聲笑語,悅耳的歌喉,多麼秀麗的江南風光!多麼寧靜而又生動的場景!從文化學的角度,我們又會發現這是一首情歌,它隱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戲,追逐愛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魚兒,在蓮葉之間游來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進青紗帳”?

讀完此詩,彷彿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撲來,想着就令人覺得清爽。還不止於此,我們感受着詩人那種安寧恬靜的情懷的同時,自己的心情也隨着變得輕鬆起來。

詩中沒有一字是寫人的,但是我們又彷彿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機的青春與活力,領略到了採蓮人內心的歡樂和青年男女之間的歡愉和甜蜜。這就是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