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邊城》沈從文電影精品多篇

《邊城》沈從文電影精品多篇

讀《邊城》有感 篇一

找出家裏塵封已久泛着青黴的香爐,點上一支香木。在山清水秀的家鄉景色裏,腿間攤着《邊城》,如品茗一杯濃茶細細地啜飲着這詩一般的故事。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的那條官路將近湘西邊境有一個叫茶峒的小山城。進城時有一條小溪,溪水清澈見地,游魚如在空氣中浮動,河底的小白石子、花紋的瑪瑙石子,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溪邊有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條黃狗。他們無論晴雨、喜悲都穿梭在碼頭和對岸間,觸目地青山,永遠給人安寧、沉穩的氣息,從不發愁,從不想到殘酷的事,簡單而有平凡,快樂而有寂寞地活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撐着過客。

他們和城裏的人和諧的在一起生活,淳樸的風情與大自然景色如光與影般和諧。在這平凡的生活下,發生着人生避免不了的故事。那些坐下來閒聊的話語。

忠厚老實的渡船老頭,因爲女兒的殉情所以獨立撫養遺留下來的孫女。他給她取名爲翠翠。因爲在風日裏長着,故皮膚黑黑的,觸目爲清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切教育她,故天真活潑。儼然如一隻小獸物。這個自然養育的女孩有着美麗的容貌,漂亮的瓜子臉,使在城裏盛名的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爲之傾倒。

在一年熱鬧的端午節裏,船總順順的二兒子攤送在黑暗中遇見翠翠,就在幾句對話中,二老就喜歡上這個調皮的小女孩。而翠翠也在那時起開始朦朧的愛情,沉迷在小心大魚咬你的叮嚀裏。

意外地是船總順順的大兒子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率直豪放的大老不掩飾自己的情感直接跟老人說明真心。而含蓄的翠翠一直惦記着那晚朦朧的情感,一直不肯答應婚事。不久,大老明白二老也喜歡翠翠,而翠翠也喜歡二老時。爽快的大老毅然放棄這段情感,押船出海。不幸遇難。重重地打擊鑲嵌在船總和二老的心中,使他們無法忘懷大老死去的原因。而翠翠一直不知道事情的原尾。她只是癡癡等待那晚唱歌給她聽,在夢中,她被歌聲浮起在懸崖邊摘虎耳草的人。她不再是單純的快樂了,她有時彷彿有點孤單,愛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雲一顆星凝眸。她看着天上的紅雲,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大老的不幸,對於翠翠沒有多大的影響,但與爺爺之間,有看不見的缺口,無法填補。而二老認爲是翠翠和老人害死他大哥,無法坦誠地表明自己的情感,雖拒絕另一樁婚事,但他也同時逃避現實。他選擇了遠走。而翠翠在爺爺在一晚暴風雨中逝世後,明白所有的事情。但她還是癡癡地等待。等待二老的歸來。二老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時間流逝,因暴風雨而坍圮的白塔重新修好了。清澈的小溪旁,依舊是有一座白塔,塔下依舊住着一戶單獨人家。只是變成了一個老馬兵、一個憂鬱的女孩、一條黃狗。

一切總永遠那麼靜寂,所有人民沒個日子皆在這種寂寞裏過去。

煙霧瀰漫,香爐裏的香木也早已燃盡。然而故事真的講完了嗎?

邊城的閱讀心得體會 篇二

你讀過沈從文爺爺的小說《邊城》嗎?沈從文爺爺筆下那個秀麗迷人的河邊小鎮,就是我的故鄉——茶洞。一條大河流經茶洞鎮,在這裏岔分爲三,將湘、黔、川三省相連,所以人們也叫這裏爲“邊城”。

茶洞鎮古老而秀麗。外公、外婆家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裏,我的童年也在這裏度過。

記得只要站在外公家門口,就可以看見遠處一條大河,繞着小城緩緩流去,它叫酉水河。解放前,這河面上沒有橋,四川和貴州來的商販都是靠船老大的木船、木筏來到這裏,把山外的東西運進來,把山裏的東西運出去。

每當朝陽升起,萬道陽光灑在河面上,頓時,金光閃閃。夜晚月亮升起來了,淡淡的月光照在水面上,河水彷彿是塊巨大的鏡子。解放後,這河上架起了一座大橋,橋面寬闊、筆直,連着貴州、四川和湖南三省。

這裏的人喜歡坐渡般,儘管有了橋,仍然這樣。外公常愛帶着我坐在船上,搖過去,蕩過來。在船上,我愛聽人們講這大河的傳說。那時,我常對着清清的河水,對着白髮、白鬚的搖船老公公想得出神:他會不會就是沈從文爺爺筆下寫的那個搖船老人呢?

河岸邊是一片竹林,竹子長得十分茂盛,密枝綠葉把太陽光也擋住了,竹林成了我們玩垂釣摔跤的小天地。我經常和小夥伴來退裏玩耍、嬉戲、打鬧……玩累了,便躺在竹葉上。那軟綿綿的一層竹葉子,真比睡在牀上還舒服呢!陪着我們玩耍的外婆,指着竹林邊一堵厚厚的城牆,深情地告訴過我:很久以前,茶洞是一個熱鬧、繁榮的小城,人們無憂無慮,過着神仙般的生活。後來土匪來了,茶洞人爲了保衛自己的家園乎織起來擊敗了土匪。茶洞人就這樣世世代代依靠自己的力量,在這塊土地上頑強的生活着。如今,在新社會,茶洞人日子好過了,再也不用操心什麼了。

後來,媽媽把我接進縣城去上學了,隨着歲月流逝,我淡忘了許多人和事,可直到現在,我還常常夢見那“邊城”,那大河,那渡船,那竹林和我的那些小夥伴們。

邊城的閱讀心得體會 篇三

《邊城》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爲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爲妻,寧願做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爲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寄託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這部小說通過對湘西兒女翠翠和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慘痛事實。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親也是如此,她們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痛而慘淡的人生,卻找不到擺脫這種命運的途徑。沈從文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祕,讚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

《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着“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着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這種情感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而健康。作者不僅對兩個年輕人對待“愛”的方式給予熱切的讚揚,而且也熱情地謳歌了他們所體現出的湘西人民行爲的高尚和靈魂的美。《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

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爲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爲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爲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爲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爲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爲“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着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邊城》對於我,除了心靈和人性的迴歸感,更多的卻是,它將我帶回到童年的陽光裏去。那裏有我的爺爺,他給與我的愛濃的化不開也忘不掉,於是記憶當中,永遠抹不去的,那暖暖的感覺,隨着翠翠的一聲聲“爺爺”被觸動着。

《邊城》的讀後感 篇四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爲背景,以“小溪”渡口爲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爲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爲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 。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隨着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稅收徵稽)”,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閒的生活景緻。“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着無數的縴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隻豬,託下行船伕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罈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ji女也爲世風所感,“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縴夫” 、“船伕” 、“ji女”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衆,但做爲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是爲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爲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爲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着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衆舉爲“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

裏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爲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爲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 。“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 ,“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爲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裏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爲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癡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着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說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和無限的牽掛期盼。

沈從文《邊城》 篇五

開始接觸《邊城》還是從國小課本上的節選文章看到的,當時就想看整部文章,只是因爲裏面對湘西生活的描寫,可是限於各種原因,直到前幾天在圖書館裏纔看完這本書。現在想寫寫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喜歡的是沈從文先生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尤其是以寫景襯人心。如“黃昏照樣溫柔、美麗、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到這個當前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淒涼。”看,這簡單的兩句話就把讀者深深地吸引了進去。黃昏美麗,也傷感,湘西的黃昏又何嘗不是呢?翠翠的爺爺淒涼、翠翠淒涼、整個碼頭都淒涼。於是,在他的描寫下,我喜歡上了湘西,不用去親身驗證,我知道,她是美麗的。因爲可以讓一個作家花筆墨描寫的東西肯定是有意義的,就像美麗的湘西有她獨特的魅力一樣。湘西的兒女很淳樸,他們的生活很淳樸,卻不幸福。

《邊城》的情節很簡單,作者敘述的也很平實,絲毫沒有華麗的辭章,也沒有大肆的誇張與渲染,故事很平淡,也沒有太大的波瀾,但就是耐人尋味。我以爲作者這樣的安排,無意於塑造那些所謂的典型形象,而是通過 這一系列人與事,表現出上世紀30年代的湘西風貌。但就這遠離市鎮桃源般的人間仙境,也正在慢慢被外界所幹擾,這平靜的湘西邊城將會不再平靜。於是作者極力表現邊城的美,人的質樸,純潔。因爲作者想盡力挽留住邊 城那與世無爭,和諧,純樸的民風民俗。所以這虛構的邊城景緻,敦厚民風就成了沈從文理想的社會狀態。

作者明麗,清新略帶低落的語言風格爲小說奠定了悲涼的氣氛,預示着故事的結局。一曲悲歌悽婉綿長,剛剛情竇初開的翠翠,對愛情充滿了嚮往與憧憬,豈料,竟同時得到大老和二老的愛慕,就在她左右爲難之際,大 老被淹死了,爺爺過世了,那個她喜歡而且喜歡她還能爲她唱歌的二老也一去不返,這一切翠翠該何以面對,又該何去何從?小說的結尾餘味猶長:

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故事圍繞翠翠和爺爺的生活展開。這個情竇初開的少女是不幸的,她一出生就沒見過自己的父母長什麼樣,更沒有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同時,她又是幸運的,她有一個善良慈祥的爺爺,也有愛她的大佬和二老。於是,所有的波瀾就在這個看似普通的少女身上發生了。和爺爺相依爲命的日子是恬靜幸福的,高聳的白塔、一條不怎麼寬卻擋住行人過路的溪水、美麗的山、近水近山的屋子、還有午後的一片菜地、當然還有那條忠實的狗、最重要的是那條渡了數不清多少個行人的小船,這些,是翠翠的夥伴,也是她最熟悉的。爺爺以渡人爲樂,一袋煙,一支漿,是他的行頭。當然,還有小孫女甜甜的呼喚“爺爺,爺爺……”這便是老頭生活的樂趣,有孫女的陪伴,日子永遠是甜。讓人心生羨慕這樣平靜的生活。夕陽西下,小女孩在對岸呼喚自己的爺爺回家吃晚飯,流淌的溪水上,爺爺微笑着將行人送到對岸,這是多麼美好的生活圖景。

然而,人終究是要長大。翠翠長大了,該面對的還是來了。十五六的女孩子,正是青澀懵懂的年華,有了嬌羞。她不在單純的不想任何事,煩惱來了。同樣煩惱的還有她的爺爺,害怕同樣的悲劇發生在翠翠身上,也不捨得陪伴自己身邊的孫女一下子離自己而去,於是,很複雜,很難理得情緒纏繞着他。想讓孫女幸福,於是,他讓喜歡翠翠的大佬以真心換得翠翠的應允,所謂的“車路”“馬路”,無論哪一條,總之是要真心來。可是,年輕人之間複雜的情感不僅僅是兩個人可以解決的。二老也鍾情於翠翠,翠翠也對他產生了情愫,但年輕的孩子,不懂得如何面對,不懂得怎麼處理。於是,互相猜測,互相折磨。我想,那個時代,大概都是這樣,不像現在這樣開放,所謂的“愛就大聲說出來”。兄弟二人也說開了彼此的想法,他們很理智。選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可是,翠翠爺爺是太重視孫女的幸福了,他也在猶豫,也不能果斷決定,畢竟還是要翠翠知道。然而,將翠翠帶入美妙夢境的歌聲不再想起,這一場在兩個兄弟之間的“戰鬥”在大佬意外的事故中結束了。於是,本來一場年輕人之間的情感糾葛卻演變成種種誤會。二老對大佬的死無法釋懷,他始終覺得翠翠爺爺不夠真誠,至少,他認爲大哥的死和這個老頭有關係。於是,他對他也不冷不熱,不去理清翠翠的事情。於是,看似順利的事突然間變得生硬,讓人惋惜。而那個少女,始終沒有清楚這一切。

最終,老頭帶着沒有完成的心願、遺憾、說不出的痛苦在一場大雨中悄然離世。他走的平靜。可是一場暴雨帶走了他,帶走了白塔,連同他的船隻也帶走了,沖刷了往日美好的家園。留下的是滿目瘡痍和孤單無助的翠翠。她恐懼,她無助,她還沒明白,至少爺爺最終沒有告訴她怎麼回事。可是,爺爺還是走了。

“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那個令翠翠魂牽夢繞的儺送是否還會回來?就留給讀者自己猜測吧。這樣一個朦朧吃完的結局讓人對翠翠這天真純潔的女孩充滿了同情,作者這樣的設計,或許就是爲了解釋悲劇的定義——將最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讓看 。這樣對人內心世界的刺激纔會越深。是的,當我怎麼也無法接受這樣殘忍的結局,所以我期望儺送能回來,這樣纔不會讓兩人都受煎熬。翠翠,多麼好的一個少女,她的心好比是金子做的,爲何要讓她遭遇這麼多不幸?她 已經是孤身一人,無依無靠了,儺送應該回來,竟然互相都愛着對方,又何必逃避?

沈從文先生爲我們塑造的湘西邊城是一塊聖潔的,不容玷污的理想家園。其間的人毫無功利之心,彼此相處融洽,讓人很容易聯想到的《桃花源記》,這裏不僅景色美,人的心靈更美。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小說就在這樣的結尾中結束,讓人在黃昏中莫名的感傷、淒涼……

《邊城》沈從文電影影評 篇六

早不記得什麼時候學習的《邊城》這篇課文,也不想去查閱資料告訴我,或許是中學的時候吧,我還有印象,只是有些模糊。今天,看過這部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沈從文先生筆下那個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湘西小城,再次勾起我的記憶,好向往那個優美的地方。

外公年逾七十,身體硬朗;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祖孫二人相依爲命,外祖父是個擺渡人。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爲妻,寧願做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爲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鬱鬱寡歡,最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課文是這樣的,電影也是這樣的。中學那會兒,我還是個什麼也不懂的丫頭,似乎和文中的翠翠年齡相仿,可我只看情節,看的是熱鬧,看完就算,至於當時老師告訴我些什麼,我早已不記得了,模模糊糊有什麼淳樸的鄉土民風之類的,還記得那個地方很美。

現在再看電影,感受頗深。歲月給我了太多成熟的思想,我有了自己的想法。我的心情隨着電影中的情節跌宕起伏。我喜歡那個有山有水,民風樸實的小鎮,喜歡那裏人們悠閒自在,有些原始的生活方式,看着電影,我甚至嚮往那個地方,想去實地感受一番,也想去那裏生活,真美!看着善良的翠翠和勤勞帥氣的儺送燃起朦朧的愛情小火苗時,真爲她們高興。可隱約中我還是記得這是個悲劇,但是我真希望編劇不要破壞這麼美的鄉村生活,讓他們各得其所多好。可惜,生活不是我想象,電影也不是我想象。

那個暴風雨之夜,爺爺和翠翠的爸爸媽媽一樣永遠離開了她,只剩下翠翠守着那個茅草屋,守着那隻渡船,好在唯一忠誠也很通人性的大黃狗依然不離不棄。電影畫面停留在那條清澈見底的河上,河上有那條渡船,渡船上有翠翠,讓我忘不掉的是,翠翠那憂鬱、期待的眼神……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山依舊,水依舊,翠翠大了些,孤單無助更多了。生活中也一樣,很多似曾相識的風景,一年又一年將我遠遠拋棄,越來越遠,永遠不能把我帶回那個刻骨銘心的青春歲月中。我不得不承認,原來回憶只屬於過去,永遠只能是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