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邊城》教案【精品多篇】

《邊城》教案【精品多篇】

《邊城》教案 篇一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豆綠清澈的碧溪流水,靜美和樂的茶峒古城,同着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等,在那熱烈歡快的鼓點中散發出古樸之美,爲我們構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圖景。讓我們隨着文學大師沈從文的筆觸,走進這個田園牧歌式的詩意世界——《邊城》。

二、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沈從文,原名沈嶽煥,湖南鳳凰縣人。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京派小說代表人物。代表作:短篇小說《丈夫》、《貴生》、《三三》;中篇小說《邊城》;長篇小說《長河》。

20世紀80年代後,沈從文作爲一代文壇巨星方被世界公認,他的文學作品得以重新在國內外出版發行,美國的漢學家所編《中國文學史》中,他的排名僅次於魯迅;曾於1987年、1988年兩度得到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他的文字是中國文學最美的象徵。

(二)寫作背景:

1934年,沈從文回到闊別十多年的湘西故鄉,看慣了大都市爾虞我詐、世態炎涼的作家,重新感受到故鄉人身上保留的那種原始的人性美,也感受到了由於現代文明的侵入,這種原始的人性美行將消失的情景,於是創作了中篇小說《邊城》。

我注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

各人應得的一分哀樂,爲人類的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沈從文

(三)整體感知:

1、請人概述故事情節,老師補充完小說整個情節。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爲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

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小兒子儺送並喜歡上了他。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求親。

(師補)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儺送,情願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想娶翠翠爲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

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之後,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對哥哥的死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等着儺送歸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2、文章的結構:三 又到端午,憶起以往

四 兩年以前,初遇二老

五 一年以前,初見大老

六 觸景生情,思考未來

(四)環境分析:

3、環境描寫分爲什麼類別?(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4、請大家用一個字(詞)概說你讀《邊城》後的初步感受是什麼?(美、愛、和、靜、哀、樂、)

5、在本文中“美”體現在哪些方面,它與小說的要素又有什麼

關係?(本文中的“美”與小說要素是相對應的關係) 風景美(自然環境)

板書:風俗美(端午、中秋、過年)

人親情:祖父—翠翠(天保—儺送)

性愛情:翠翠—儺送 情[]

美友情:祖父—老朋友、順順、渡河

商人

6、探究活動一

內容:探究邊城的風景美、風俗美、人情美。

一組探究風景美

二組探究風俗美

三組探究邊城的人際關係(人情美)

具體過程:

(1)各組同學在文本中把描寫風景的句子,表現風俗活動的句子,體現邊城人際關係的`句子分別找出來,做好相應的批註(美在哪裏?爲什麼美?)

(2)同組內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認爲批註得好的,寫上“贊”“頂”“薦”等字。

(3)每組做得好的,在全班交流,同學們共同討論。

6、探究活動二

內容: 分角色朗讀,進一步探究邊城的人性美

具體要求:

(1)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分角色朗讀P18從“那人問”到“放肆地笑着,不見了。”儺送和翠翠的對話。

(2)同學們邊聽邊看,評價出誰的角色讀得好一些,誰的角色讀得要差一些,爲什麼?結合文本說說理由。

理由:翠翠:溫柔多情、含蓄靦腆、聰明乖巧、善解人意

儺送:英俊瀟灑、淳樸善良、幽默大度、樂於助人

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神廟裏供奉的是“人性”……

——沈從文在《習作選集代序》

(五)、學生自主探究——小說主旨

1、提問:美麗而充滿愛的邊城,你認爲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樣的情感?

要求:

1、學生把作者想要表達情感的關鍵詞寫在本子上。

2、同學起來展示自己的探究的關鍵詞,全班共同討論。

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從文

2、解題:邊城,即邊地的小城,指遠離城市的邊遠小鎮。 從時間、文化上考慮,“邊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氣自私市儈”的風氣的對立面。它代表了沈從文對其故鄉未完全被現代物質文明摧毀的淳樸民風的懷念。

板書:小說主旨

贊 美邊城生活的質樸、純真和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愛 批 判物慾橫流,腐化墮落的現實

呼 籲重建民族的品德與人格

綜合板書:

板書:風景美主旨

風俗美

愛情:翠翠—儺送讚美批判呼籲人 情美

《邊城》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重點分析小說所描寫的“”的風土人情,體會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2.把握對人物的描寫,分析主要人物重點是翠翠的形象。

3.結合人物分析,領會作者的創作目的,小說的主旨。

教學重點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教學方法:品讀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小說的創作可謂百花齊放,魯迅、巴金、茅盾、郁達夫等人在現代文學史上都各樹一幟,而沈從文的作品也另闢新徑,爲現代文學注入了一股難得的清新之氣。

二、介紹作家作品。

沈從文(1902-1988),我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嶽煥,筆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人。苗族。1918年國小畢業後曾入本鄉土著軍隊當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開始在《晨報副鐫》、《現代評論》《小說月報》《新月》上發表作品,並與胡也頻編輯《京報副刊》和《民衆文藝》週刊。1927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等編輯《紅黑》雜誌,並參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編《大公報》副刊《文藝》及天津《益州報》副刊。抗戰爆發後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回北京後任北京大學教授,並繼續辦原刊物,以此爲陣地,集合許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羣"。1949年後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館工作,在中國古代服飾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績卓著,有許多專著。197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員。其文學創作宏富,數量驚人,有小說、散文、文論、自傳、通信等集子七十餘種,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鴨子》《蜜柑》《神巫之愛》《虎雛》《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湘西散記》《》《長河》等。其中短篇小說《丈夫》《貴生》《三三》,長篇小說《》《長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學貢獻在於創造了一種描寫特殊民情的鄉土文學,並受廢名影響,取其抒情筆調,發展了新文學中抒情小說的文學形式。大部分小說是以湘西生活爲背景,對故鄉人民懷有不可言狀的同情和溫愛。以其特異的"生命形式",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景畫和優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於一爐,展示其民情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反樸歸真的牧歌情調。這種鄉土抒情體的美學風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會理想,也對後來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識字與解詞: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喁喁( )黑黝黝( )燜菜( )挪移( )竹篁( )碧溪 且( )儺送( )涎皮( )甬道( )莞爾( )濱水( )蒿艾( )角隅( )胡謅( )嗤笑( )茨灘( )碾坊( )茶峒( )

2.用下列詞語編寫一段話:

神往傾心 間或 悲憫 信口開河 自言自語

四、快速瀏覽全文,然後給各部分命一個耐人品味的小標題。

開端:往事如夢或移動的心

發展:夢中人的夢或爲了誰

高潮:可憐天下老人心

結局: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緣

本小說的情節: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爲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儺送,情願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想娶翠翠爲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對哥哥的死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五、賞讀第一部分:

1.這部分可分幾個層次,試進行概括。

提示:可分兩部分。“黃昏來時……很覺得悲傷。”表現翠翠內心的騷動不安;“天夜了……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寫爺爺講媽媽過去的愛情故事。

2.翠翠爲什麼看到天上的紅雲,聽着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淒涼?

提示:一方面內心寂寞惆悵,一方面又迸發出騷動不安的愛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麼?

提示:是那朦朧中的愛情,後文說“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與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嗎?她爲什麼有這樣的想法?

提示: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實際上反映了其內心的無聊與孤寂。

5.“祖父不理會她”真是她“覺得悲傷”的原因嗎?

提示:祖父不理會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撫慰是真。

6.翠翠爲什麼對母親“神往傾心”呢?

提示:主要是對母愛的渴求、對母親的懷念。

7.翠翠爲什麼麼對母親的愛情故事那麼感興趣?

提示:源於自己內心對愛情的朦朦朧朧的期盼。

六、作者在這一部分中爲什麼用了那麼多的環境描寫?這些環境描寫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提示:作用不盡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時的氣氛;②烘托人物內心的孤寂與惆悵;③烘托人物內心的騷動難安;④構織濃厚的鄉土氣息。

七、作業 :課後練習二。

第二課時

本節任務:分析二三四部分,賞析小說中的風土人情

一、講析作業 :課後練習二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這一部分又可分爲幾層?請加以歸納。

提示:兩層。“老船伕做事累了……他就不去驚動她。”寫翠翠夢中聽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給翠翠一個字。”寫爺爺張冠李戴,事情發生波折。

2.作者安排“夢摘虎耳草”這一情節的用意是什麼?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馬路”這一事件,正是因爲這個“夢”,翠翠錯過了聽歌的時機;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這東西交給誰”又暗示了愛情故事將會無果而終。

3.爺爺“張冠李戴”的前後神情有什麼變化?

提示:“溫和悲憫地笑”、“快樂”、“涎皮”、“臉色那樣難看”、“莞爾”;神情的變化體現出他把翠翠許給大老的強烈意願,及對翠翠的深切關懷。

4..大老爲什麼要讓弟弟先開口?

提示:一是他老實厚道,讓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啓齒。

5..老船伕爲什麼不把事情的前後經過告訴給翠翠"一個字"?作者安排這樣的細節有何妙處?

提示:老船伕不告訴翠翠是因爲害怕她走母親的老路;作者這樣安排是爲了悲劇情節發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四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幾層意思?請概括之。

提示:有兩層意思。“大老坐了那隻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寫爺爺將親事委婉告訴翠翠。“月光極其柔和……原來便是那晚上聽來的歌”寫爺爺月下爲翠翠唱歌。

2.爺爺問翠翠選哪一個,翠翠爲什麼不答?

提示:翠翠其實心裏是早有所屬的,只是在爺爺面前不好意思說出來。

3.翠翠拿蘆管出來吹,又吹不好,這是爲什麼?

提示:她一心等着儺送爲她唱歌,卻等不來,心裏亂。

4..翠翠何以要求爺爺唱個歌來聽?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儺送爲她唱過的是什麼歌。

四、作者爲什麼把他的小說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個個不願多說話的形象呢?(討論)

提示:是爲了表現作爲封閉的農業文明社會的湘西,人們身上那種孤寂的色彩。

五、作業

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環境描寫的語句,試分析它們的作用。

《邊城》教案 篇三

繁華的都市,高樓林立,商品琳琅,樂園怡人,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可是閒暇時,我們是不是也想讓生活增添點兒古樸意趣呢?掬來清明如玉的靜水,洗滌心中的鉛華;眺望青翠蒼莽的羣山,領略逸脫的神氣;走進古樸滄桑的古城,感受正直樸素的人性。其實,我們不用走出都市,《邊城》就給了我們這樣的山、水、人。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邊城”,去聆聽她的愛她的恨。

擁抱

一位年輕的女記者,春節隨蘭州鐵路局局長慰問青藏鐵路大沙漠地段的職工,在慰問大會上局長問養路工有什麼困難沒有,一位滿身沙塵的養路工悄悄湊過來,在局長耳邊說了幾句話。局長隨即把女記者叫到外面走廊裏,嚴肅而誠懇地求她幫一個忙。局長說:“好姑娘,剛纔那位養路工說想擁抱你一下,輕輕地擁抱。那養路工在最艱險的一個道班工作,每天看着火車從自己身邊轟轟隆隆開過去,他只能隔着窗子,向裏面望。”女記者被感動了,一口答應了下來。她很快就細心地化了妝,穿上了最美麗的衣裳。當她站在主席臺上與那位養路工緊緊地擁抱時,幾乎所有在場的人都流下了眼淚,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其他養路工又去擁抱那位勇敢而又幸福的養路工。

微感言:

沈從文名言警句

1、我走過無數的橋,看過無數的雲,喝過無數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紀的人,我應當爲自己感到慶幸。

2、有些路看起來很近走去卻很遠的,缺少耐心永遠走不到頭。

3、我不是天才,只是耐煩。

4、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

5、人生實在是一本書,內容複雜,分量沉重,值得翻到個人所能翻到的最後一頁,而且必須慢慢地翻。

一、作者視窗

過去逃學的頑童,未來水鄉的赤子。即使曾漂泊萬里,輾轉南北,他的文字裏永遠也脫不去那種自然的樸實與風格的巧趣。珠璣文字,繪邊陲煙水小鄉的青苔巷道;隻言片語,描依山傍水苗寨女子的婀娜多姿。他在品,品自然萬物,人間百態;他在寫,寫曼妙情絲,朦朧意境。他,是中國的驕傲,世界的典型。

【注】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字崇文,湖南鳳凰人,苗族,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他是唯一一個能賴一汪清泉寫實生命的作家。他以“鄉下人”的主體視角審視當時城鄉對峙的現狀,批判現代文明在進入中國的過程中所顯露出的醜陋,這種與新文學主將們相悖的觀念大大豐富了現代小說的表現範圍。

主要作品集有《鴨子》《蜜柑》《八駿圖》《湘行散記》《邊城》《長河》等,其中短篇小說《丈夫》《貴生》《三三》,長篇小說《邊城》《長河》是其代表作。

二、寫作背景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極著名的一部小說。他自己曾說,他創作《邊城》的目的,不是爲了描繪一幅與現實隔絕的世外桃源圖,而是要表現一種人生形式,並在這個人生形式裏,注入了自己在三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所體驗到的人生哀樂。他想表現的,是一種健康、優美、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一書反映的是湘西一個邊遠的小城茶峒在二十世紀初葉的社會人生風貌。這是一個原始民性與封建宗法關係交織的社會,《邊城》將文字寄予如同風俗畫的描繪:待人以誠,樂於助人,受人之惠必以物回贈。

有人認爲《邊城》是“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園詩的傑作”。因爲該小說去除現實生活中嚴酷的政治經濟關係,在古老的生活節奏與情調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帶社會階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追求一種優美、健康的生活。

三、基礎梳理

1、給加點的字注音

(1)單字音

①泅水(qiú) ②茶峒(dònɡ) ③角隅(yú)

④氽着(tǔn)⑤飽蘸(zhàn)⑥蚱蜢(zhàměnɡ)

⑦伶俐(línɡlì)⑧悖時(bèi)⑨喧闐(tián)

⑩棕櫚(lǘ)

3、成語積累

【識記】

(1)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說話做事迅速(假:憑藉;依靠)。

(2)平淡無奇:平平淡淡,沒有什麼顯著的、出色的或奇特的地方。指事物或詩文平平常常,沒有吸引人的地方。

(3)怏怏不樂:形容不滿意或不高興的神情。心中鬱悶,很不快活。

(4)禮輕仁義重:禮物雖然很輕,但人的情意卻很深厚。

【運用】

下列加點的成語運用是否正確

(1)這個問題太難了,他不假思索地低下了頭,認真計算了起來。( )

(2)我因爲生病沒能和同學去看電影而怏怏不樂。( )

(3)巴金的《隨想錄》,雖然平淡無奇,卻展現了一個知識分子敢於履行歷史責任的胸懷。( )

答案(1)錯誤。和“低下頭”不搭配。和“認真計算了起來”語意矛盾。 (2)正確。 (3)錯誤。前後矛盾,“展現……胸懷”恰是《隨想錄》的“奇”處。

4、近義詞辨析

(1)過渡·過度

辨析:“過渡”指事物由一個階段或一種狀態逐漸發展變化而轉入另一個階段或另一種狀態;中間狀態;由此岸到彼岸。“過渡”多爲動詞,側重於表現事物發展的階段變化;“過度”指超過適當的限度。“過度”爲形容詞,側重於表程度。

運用:①嬰兒在換乳期內,乳類仍是供應能量的主要來源,泥糊狀食品是必須添加的食物,是基本的________載體。

②________使用小腿後側的腓腸肌,而使之僵硬變大,易造成肌肉型蘿蔔腿。

答案①過渡②過度

(2)肆虐·肆意

辨析:都是動詞,都含有不顧一切、任意妄爲的意思。“肆虐”指任意殘殺或迫害;起破壞作用;“肆意”指不顧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運用:①加拿大山火________,七千居民撤離。

②這種破壞海河生態平衡的________捕撈行爲實屬不該。

答案①肆虐②肆意

一、文本助讀

小說《邊城》描繪了一幅民風淳樸的風情畫,作者深情地歌詠了親情、愛情及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之情,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與人物的善良心地。無論是植根於當地悠遠歷史土壤裏的“爺爺”的那種自甘貧苦而生性達觀、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的善良,還是在古老傳統裏冒出新枝、尚未沾染世俗塵埃的“翠翠”“天保”“儺送”的那種初涉人世而摒棄舊俗、雖歷經風雨而其志不渝的聰慧,作者無不憑着自己敏銳的藝術感受力,捕捉到了那種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反映了他對美好人性的讚頌和對已被現代文明鏽蝕和破壞了的傳統美德的呼喚。

【結構圖示】

二、小組合作

1、節選內容圍繞哪個傳統節日展開?每節主要寫了哪些事?

答:

答案圍繞端午節展開。

第三節敘述了第三個端午節,邊城人們籌備龍舟競賽的熱鬧場面。

第四節追述了兩年前第一個端午節,翠翠在河邊看龍舟,巧遇二老儺送時的情景。

第五節描寫上一年端午節翠翠和爺爺看龍舟競渡時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節重點寫迎婚送親的花轎來到渡口渡河,撩撥着翠翠內心深處的情思,引發她對愛情的美好憧憬。

2、文中寫了幾個端午節?在結構安排上有何特點?

答:

答案共寫了三個端午節,按照“眼前的端午——兩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的端午——眼前的端午”的順序來展開情節。可見時間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憶,迴環往復銜接得天衣無縫,情節鋪陳上運用順敘、補敘的敘述手法,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3、請同學們細讀一、二兩段,說說邊城的與衆不同之處。

答:

答案(1)開篇寫道“水陸商務既不至於受戰爭停頓,也不至於爲土匪影響,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生活環境的太平。

(2)“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發生別的死亡大變,……似乎就還不曾爲這邊城人民所感到。”——體現邊城之“邊”。

(3)端午、中秋和過年“三個節日過去三五十年前,如何興奮了這地方人,直到現在,還毫無什麼變化,仍舊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義的'幾個日子”——說明了生活環境的相對隔離,受外界影響小,習俗保留相對完好。

4、小說寫端午節熱鬧的龍舟比賽、捉鴨遊戲和人們爭相觀看的盛大場面,對故事情節的展開有什麼作用?

答:

答案這些場面營造了端午節的熱鬧氣氛,印證了這裏的民風淳樸。正是在這熱鬧的遊戲中,作者讓小說的主要人物翠翠、老船伕、順順、天保、儺送等人相繼出場,並在端午節的活動中展現人物的性格特點與情感愛好,爲下文展開故事、塑造人物做好了鋪墊。

三、師生探究

1、文中的老船伕是一個怎樣的人?從老船伕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邊城中怎樣的人際關係?

答:

答案主人公老船伕忠厚老實,重義輕利,古道熱腸。幾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計報酬,不貪圖便宜,只是以給人方便爲樂。真誠的老船伕同時獲得了人們對他的關愛。坐船的小夥子多給錢,小商販們送糉子給他。這種超越階級關係、金錢關係的鄉鄰之情,體現“邊城”人們之間美好和諧的人際關係。

2、結合課文,分析翠翠這一人物形象以及翠翠身上體現出的美。

答:

答案(1)純真、可愛。比如回答儺送時的“我是翠翠”那種內心極其着急、急於有人認定、希望有人能認識她的心理,到後來回家回答爺爺“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裏鯉魚吃去了”,既有祖孫情深,又有少女的純真可愛。

(2)聰慧、矜持。比如課文節選第五部分中順順和老船伕談話時,“翠翠雖裝作眺望河中景緻,耳朵卻把每一句話聽得清清楚楚”時的神態;課文節選第六部分中祖父問及翠翠是否記得兩年前端午的事情,翠翠本正想着兩年前端午的一切事情,但祖父一問,“翠翠卻微帶點兒惱着的神氣,把頭搖搖,故意說:‘我記不得,我記不得,我全記不得!’”

總之,翠翠是一個善良聰慧、溫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溫婉羞澀與內心的熾熱多情融爲一體,是一個成功而又獨特的人物形象。

3、文中有許多細節寫得很出色,其中翠翠和儺送相識時儺送說的“大魚咬你”這一細節出現了多次,這一細節有什麼作用?

探究點撥:細節描寫的作用一般有兩個方面:一是爲塑造人物形象服務,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二是推動情節發展。

答:

答案翠翠從心裏喜歡儺送,她和儺送相識時儺送說的“大魚咬你”這句話深深地印在她的心裏,從此象徵着愛情的“魚”的意象維繫着儺送與翠翠的關係。“大魚咬你”這句話反覆出現,一則前後照應,使故事情節連貫緊湊;二則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翠翠的情感傾向愈加明朗化;三則在天意和人爲的錯綜中展示人物性格和人物的內心活動,充滿了含蓄美。“大魚咬你”作爲貫串翠翠和儺送間愛情的一根線,這根線愈清晰,兩個人之間的情感就愈濃烈,但對愛情的強烈追求和人性的含蓄化之間的矛盾又無意間加劇了當事者內心的痛苦。

4、分析下面句子分別表現了人物什麼樣的心理。試完成下面的表格。

文中描寫人物心理的句子人物心理分析

①但這印象不知爲什麼原因,總不如那個端午所經過的事情甜而美。(第五部分第2段)

②“翠翠,你長大了!二老說你在河邊大魚會吃你,我們這裏河中的魚,現在可吞不下你了。”對此,已經“長大了”的翠翠“一句話不說,只是抿起嘴脣笑着”。爲什麼不說話卻笑?(第五部分第7、8段)

③祖父說:“順順真是個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這一家人都好!”翠翠說:“一家人都好,你認識他們一家人嗎?”翠翠的話有什麼言外之意?(第五部分第11段)

④誰也不稀罕那隻鴨子!(第五部分第14段)

⑤爺爺,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灘呢?(第五部分第16段)

答案①含蓄地點明瞭翠翠對兩年前的那個端午節意外碰上二老的事念念不忘,體現了翠翠含蓄多情的心理。②表現了翠翠對往事美好的記憶和微妙的感情漣漪。③祖父誇順順一家人,但是漏說了二老儺送,翠翠心裏有些嗔怪,所以問:“一家人都好,你認識他們一家人嗎?”言外之意是:祖父你沒說全。④鴨子是大老捉來送給祖父的,而翠翠心裏喜歡的是儺送,自然不喜歡祖父再說下去,同時這裏也有少女羞於提起婚嫁之事的心理。⑤祖父所唱的歌令翠翠想到了此時正在青浪灘行船的二老,反映出翠翠對二老的牽掛和思念。

一、閱讀延伸

湘西赤子沈從文

一位從邊城走出來的青年,一位執拗地吟詠湘西世界的歌者。你的身上流淌着楚人浪漫而又悲愴的血,你的筆下築起了一座豐厚的人性的神廟。

你既沒有留洋的學術背景,也沒有舊文化的家學淵源,有的是對自己獨特生活的體驗,對湘西風土人情中蘊蓄的生命意味的把握,對中國語言文字的細微感覺,你的作品與五四以來的諸多作家意態迥異而自成一格。

你走的路是一條遍滿荊棘的崎嶇山路,你是一名不屈不撓、披荊斬棘的攀登者,你以鍥而不捨的驚人毅力,不僅創造了生命的奇蹟,更創造了文學上的奇蹟。

一部雅緻、從容、鄉土氣味極濃的《邊城》凝結了人類靈魂深處至真至善的美。山美,水美,人更美。每個人都會爲那濃郁的質樸民風和大自然渾然一體的人性美所深深打動,靈魂深處將染上這份清新自然的田園牧歌的純美,思想也會得到淨化。脫下虛僞的外衣,越過世俗的樊籬。品味與自然一樣博大的詩意,追求至真至善的人性美,對人性美的孜孜探求也就匯成了一曲鄉土摯愛之情的生命讚歌!

你曾說過:“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你永遠回到了故里——曾被新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爲“中國最美麗小城”的湘西鳳凰縣城。

狹長的草坪上,只有一塊高近兩米的天然五彩瑪瑙石,狀如雲菇。上面刻有你的手跡:“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有人撰聯:“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這是對你——沈從文一生的真實寫照。

二、寫法遷移

《邊城》中的翠翠只是個十多歲的少女,同祖父相依爲命,她有豐富細膩、微妙複雜的心理,卻沒有一個可傾訴的對象。既然是不可言說,便只能深藏於內心。而作家如想恰當合理地表現人性,必須對人物的內心予以揭示。因此,所能採用的最好的塑造方法,只能是心理的描寫了。在這方面,沈從文表現出卓越非凡的藝術才能,使小說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心理描寫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兩個。一是直接刻畫。一般用“他感到”“他想”等字眼作爲標誌。如:“我心裏暗笑他的迂……難道還不能照料自己麼?”(《背影》)二是內心獨白,即自己對自己講話。如“‘我的老天爺!’他想,‘難道我是愚蠢的嗎?我從來沒有懷疑過我自己。……難道我是不稱職的嗎?不成!’”(《皇帝的新裝》)

【我來練筆】

“語文課開始了,老師把批好的試卷發了下來。在拿到試卷之前,我緊張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試卷拿到手以後,我一看不及格,很是傷心。”

上面一段心理描寫只是用抽象的概述代替具體可感的描寫,請你進行修改,表現“我”的“緊張”“怕”和“傷心”。要求:符合身份,表現性格,結合環境,扣住主題。

答案示例

老師開始發試卷了,我的心臟已經跳到嗓子眼了。我忐忑不安:怎麼辦?怎麼辦?這下我完了,肯定考砸了,老師會怎麼罵我?媽媽會怎麼嘮叨?還有爸爸,對了爸爸出差了,但媽媽會不會……天吶,我不敢再往下想了。試卷不知什麼時候到了我的手上,我閉上眼睛,顫巍巍地拿着試卷讓同桌讀給我聽,“84分!”我一下子癱倒在座位上。

問題生成——帶着更多的問題而非答案去學習

通過合作探究,你還想解決哪些問題?請寫下你的新問題,或與同學、老師交流,或在課後自己獨立解決。

(時間:45分鐘滿分:40分)

一、基礎知識(12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音、形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泅水(qiú)茶峒(dònɡ)

客棧(zhàn)委蛇(wēi)

B、角隅(yú)伶俐(línɡlì)

暄闐(tián)埋怨(mái)

C、氽着(tǔn)悖時(bèi)

碾坊(zhǎn)扛鼎(kànɡ)

D、飽蘸(zhàn)蚱蜢(zhà)

拱手(ɡǒnɡ)碑帖(tiě)

答案A

解析B項“埋”讀mán,暄—喧。C項“碾”讀niǎn,“扛”讀ɡānɡ。D項“碑”讀tiè。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3分)

A、絆倒競爭乾躁擂鼓打鑼

B、伶利解嘲囑咐吶喊助威

C、粗鄙度船欺侮毫不含糊

D、喧闐放肆拮据如期舉行

答案D

解析A項躁—燥。B項利—俐。C項度—渡。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3分)

(1)祖父說着,於是,把手膀子彎曲起來,努力使筋肉在________中顯得又有力又年青。

(2)翠翠望到這個景緻,忽然起了一個怕人的想頭,她想:“________爺爺死了?”

(3)正似乎因爲那個過渡人送錢氣派有些強橫,使老船伕受了點壓迫,這撐渡船人就________生氣似的,迫着那人把錢收回。

A、局束假若儼然B、侷促難道居然

C、侷促假若儼然D、局束難道居然

答案A

解析“局束”指控制,約束;“侷促”指拘謹不自然。第(1)句應選“局束”。第(2)句是個假設句,不是反問句,應填“假若”。“儼然”形容莊嚴、齊整、很像。“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第(3)句中老船伕並非真的生氣,所以使用“儼然”。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3分)

A、一直致力於以金融的力量回饋社會的長沙銀行,作爲全國首家牽手“免費午餐”公益活動的金融機構,日前已爲千名貧困生提供免費午餐。

B、中國冰壺國家隊隨着近年來的出色表現,冰壺比賽也備受關注,尤其是一些國手明星更是本次冬運會人們關注的焦點,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C、美國非常希望確認金正日逝世前美朝高級別對話達成的約定是否繼續有效,因此有意借坎貝爾訪問東亞向朝鮮傳遞希望儘早繼續對話。

D、自“入主克宮”以來,冷峻、鐵腕是俄總統普京十多年留給人們永不磨滅的印象,本次大選,普京流淚宣佈獲勝,確實令人吃驚。

答案A

解析B項中途易轍,改爲“隨着中國冰壺國家隊近年來的出色表現”。C項成分殘缺,“借”與“傳遞”均缺少賓語中心詞,應爲“借……的機會”,“傳遞……的信息”。D項不合邏輯,去掉“永不磨滅”。

二、類文閱讀(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

沈從文

①有個小小的城鎮,有一條寂寞的長街。

②那裏住下許多人家,卻沒有一個成年的男子。所有男子便都被人帶到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永遠不再回來了。

③大清早,各個人家從夢裏醒轉來了。各個人家開了門,各個人家的門裏,皆飛出一羣鳥,跑出一些小豬,隨後男女小孩子出來站在門檻上撒尿,或蹲到門前撒尿,隨後便是一個婦人,提了小小的木桶,到街市盡頭去提水。有狗的人家,狗皆跟着主人身前身後搖着尾巴,也時時刻刻照規矩在人家牆基上擡起一隻腿撒尿,又趕忙追到主人前面去。

④這長街早上並不寂寞。

⑤當白日照到這長街時,這一條街靜靜的像在午睡,什麼地方柳樹桐樹上有新蟬單純而又倦人的聲音,許多小小的屋裏,溼而發黴的土地上,頭髮乾枯臉兒瘦弱的孩子們,皆蹲在土地上或伏在母親身邊睡着了。做母親的全按照一個地方的風氣,當街坐下,織男子們束腰用的板帶過日子。帶子成了,便用剪子修理那些邊沿,等候每五天來一次的行販,照行販所定的價錢,把已成的帶子收去。

⑥許多人家門對着門,白日裏,日頭的影子正正的照到街心不動時,街上半天還無一個人過身。每一個低低的屋檐下人家裏的婦人,各低下頭來趕着自己的工作,做倦了,擡起頭來,用疲倦憂愁的眼睛,張望到對街的一個鋪子,或見到一條懸掛到屋檐下的帶樣,換了新的一條,便彷彿奇異的神氣,輕輕地嘆着氣,用犬骨板擊打自己的下頜,因爲她一定想起一些事情,記憶到由另一個大城裏來的收貨人的買賣了。她一定還想到另外一些事情。

⑦街上也常常有穿了紅綢子大褲過身的女人,臉上抹胭脂擦粉,小小的髻子,光光的頭髮,都說明這是一個新娘子,到這時,小孩子便大聲喊着看新娘子,大家完全把工作放下,都站到門前望着,望到看不見這新娘子的背影才重重的換了一次呼吸,回到自己的工作凳子上去。

⑧街上有時有一隻狗追一隻雞,便可以看到一個婦人持了一長長的竹子打狗的事情,使所有的孩子們都覺得好笑。長街在日裏也仍然不寂寞。

⑨街上有時什麼人來信了,許多婦人皆爭着跑出去,看看是什麼人從什麼地方寄來的。她們將聽那些識字的人,念信內說到的一切。小孩子們同狗,也常常湊熱鬧,追隨到那個人的家裏去,那個人家便不同了。

⑩街上到黃昏時節,常常有婦人手中拿了小小的笸籮,放了一些米,一個蛋,低低地咕出了一個人的名字,慢慢的從街這端走到另一端去。這是爲不讓小孩子夜哭發熱,使他在家中安靜的一種方法,這方法,同時也就愉悅到一切坐到門邊的小孩子。長街上這時節也不寂寞的。

黃昏裏,街上各處飛着小小的蝙蝠。望到天上的雲,同歸巢還家的老鴰,背了小孩子們到門前站定了的女人們,一面搖動背上的孩子,一面總輕輕地唱着憂鬱淒涼的歌,愉悅到心上的寂寞。

“爸爸晚上回來了,回來了,因爲老鴰一到晚上也回來了!”

遠處山上全紫了,土城擂鼓起更了,低低的屋裏,有小小油燈的光,爲畫出屋中的一切輪廓,聽到筷子的聲音,聽到碗盞磕碰的聲音……但忽然間小孩子又哇的哭了。

爸爸沒有回來。有些爸爸早已不在這世界上了,但並沒有信來。有些臨死時還忘不了家中的一切,便託人帶了信回來。得到信息哭了一整夜的婦人,到晚上便把紙錢放在門前焚燒。紅紅的火光照到街上人家的屋檐,照到各個人家的大門。見到這火光的孩子們,也照例十分歡喜。長街這時節也並不寂寞的。

陰雨天的夜裏,天上漆黑,街頭無一個街燈,狼在土城外山嘴上嗥着,用鼻子貼近地面,如一個人的哭泣,地面彷彿浮動在這奇怪的聲音裏。什麼人家的孩子在夢裏醒來,嚇哭了,母親便說:“莫哭,狼來了,誰哭誰就被狼吃掉。”

一到陰雨的夜裏,這長街更不寂寞,因爲狼的爭鬥,使全街熱鬧了許多。冬天若夜裏落了雪,則早早的起身的人,開了門,便可看到狼的腳跡,同餈粑一樣印在雪裏。

一九三一年五月十日作

(有刪改)

5、文章開頭說“有一條寂寞的長街”,後文又四次反覆說長街“不寂寞”,是否矛盾?爲什麼?(4分)

答:

答案不矛盾。“不寂寞”是指小鎮日常生活看似平靜,實則瑣碎嘈雜。“寂寞”是指鎮上婦女內心的“疲倦憂愁”和“憂鬱淒涼”。小鎮日常生活的“不寂寞”反襯了鎮上婦女內心的“寂寞”。

6、第⑥段中,寫婦人們“輕輕地嘆着氣,用犬骨板擊打自己的下頜”,“她一定想起一些事情”,“她一定還想到另外一些事情”,表現了人物什麼樣的心理?(4分)

答:

答案對城裏來的收貨人的板帶買賣的期待心情,更重要的是由男人用的板帶引起了對丈夫的思念,渴望能過上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的心理。

7、文中多處寫到“狗”“孩子”,還寫了“新娘子”,這樣寫的作用各是什麼?分別選擇其中一處作答。(4分)

答:

答案①“狗”:a。突出鄉鎮生活的特點,b。以狗的追隨襯托婦女內心的寂寞感。②“孩子”:a。以頭髮的乾枯、“臉兒的瘦弱”體現生活的清貧,b。以小孩子的單純反襯成人的悽寂悲苦。③“新娘子”:反襯生活的刻板單調,表現婦女對美滿家庭生活的嚮往。

8、徐志摩評沈從文的散文“處處有着落,卻又處處不留痕跡,這般作品不是寫成的,是‘想成’的”。你怎樣看待“想成”的這種評價?請結合作家和本篇作品分析作答。(6分)

答:

答案素養上,生活積澱深厚,寫得真實;構思上,技法純熟高超,寫得自然,“想成”的那不是自己的生活,而是作者爲人物安排的生活;情感上,凝聚着作者對下層人民生存狀態的思索,寄託了作者對人們生活的美好願望。

三、語言運用(10分)

9、按照要求,把下面的四個短句從兩個角度改寫成一個長句,並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減詞語)(6分)

①《邊城》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被譽爲“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的長篇小說。

②沈從文是長篇小說《邊城》的作者。

③小說敘述了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悲劇。

④湘西秀麗的風光和質樸的人情被小說生動地描寫了出來。

(1)以《邊城》爲主語:(3分)

(2)以沈從文爲主語:(3分)

答案(1)《邊城》是沈從文創作的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被譽爲“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的長篇小說,它敘述了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悲劇,生動地描寫了湘西秀麗的風光和質樸的人情。(或: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被譽爲“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的《邊城》是沈從文創作的長篇小說,它敘述了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悲劇,生動地描寫了湘西秀麗的風光和質樸的人情。)

(2)沈從文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被譽爲“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的長篇小說《邊城》的作者,在小說中他講述了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悲劇,生動地描寫了湘西秀麗的風光和質樸的人情。

解析本題關鍵是看什麼做主語,然後再組織這四句話,把主謂賓搭配正確,再合理添加枝葉成分。一定不能出現語法錯誤,更不能更改原有信息。這是屬於典型的短句變爲長句的題目,注意整句話的協調一致。

10、下面是沈從文小說《邊城》中描寫翠翠時穿插的一段景物描寫。請從表達效果的角度予以點評。要求:語言表達準確、簡明、連貫,不超過60字。(4分)

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變成了一片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間或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忽然會有一隻草鶯“落落落落噓”囀着它的喉嚨,不久之間,這小鳥兒又好像明白這是半夜,不應當那麼吵鬧,便仍然閉着那小小眼兒安睡了。

點評:

答案通過描寫景美襯托人美。極力渲染的景物描寫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月下少女”的美麗圖景,更襯托出了女主人公的美。

《邊城》教案 篇四

【學習目標】:

1、感受理解小說中體現的“人性美”

2、品味學習小說中詩一般的語言

【學習重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緻含蓄的心理刻畫

【學習方法】:誦讀法(泛讀和精讀相結合)

【課文預習】:

一、音形義:

茶峒[dòng] 崆峒(tong):山名,在甘肅。 曖昧àimèi∶態度不明朗或行爲不可告人。山岨:[jū] 篁竹huáng zhú 黃麂:[jǐ] 嗾:[sǒu]

二、詞語積累:

⑵形近字:

蒿hāo(蒿草) 篁huáng(篁竹) 俑yǒng(兵馬俑)

嵩sōng(嵩山) 徨huáng(彷徨) 甬yǒng(甬路)

縞gǎo(縞素) 惶huáng(惶恐) 涌yǒng(涌現)

槁gǎo(枯槁) 蝗huáng(蝗蟲) 踊yǒng(踊躍)

三、文學常識

沈從文,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嶽煥,湖南鳳凰人。苗族。主要文學貢獻在於創造了一種描寫特殊民情的鄉土文學。大部分小說是以湘西生活爲背景,對故鄉人民懷有不可言狀的同情與溫愛。作品着力描繪不受 “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樸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節奏與情調中塑造一系列不帶社會階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謳歌一種自在自得的人生。

1926年出版第一本創作集《鴨子》,有7o餘本作品集,如《石子船》、《八駿圖》、《湘西散記》等,被人稱爲多產作家。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說《丈夫》《貴生》《三三》;長篇小說《邊城》、《長河》。

《邊城》是沈從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小說取材於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寫了老船伕的孫女翠翠與當地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兄弟倆純淨的愛情糾葛,悽美的愛情悲劇,展現了一幅古樸又絢麗的湘西風俗畫卷。

本文節選自《邊城》第1章。

四、初讀印象

1.找出小說中寫景的句子,體會意境美。

2.找出文中的人物描寫的語句並簡要分析,體會人物形象的美。(外貌、行動、語言)

3.找出文中體現當地民風的人和事,體會淳樸的人情美。

4.找出文中翠翠和爺爺相依爲命的`生活的描寫,體會濃濃的祖孫情。

5、你是怎樣認識作者對翠翠的出生和其父母的描寫的?或者說翠翠父母的戀愛觀念和戀愛行爲對翠翠對爺爺產生了哪些影響?

6.細細品讀全文,談談小說中的老人和翠翠各有怎樣的品質。

五、課後練習一

【課堂導學】:

1.小說中表現了哪些人物?

翠翠、外公和鄉民

2.我們先一起來感受翠翠的形象。

①學生誦讀第5自然段,思考:

談談你是怎樣認識作者對翠翠的出生和其父母的描寫的?或者說翠翠父母的戀愛觀念和戀愛行爲對翠翠對爺爺產生了哪些影響?現代的青年人應樹立怎樣的婚戀觀?

翠翠的出生和成長是人性美的產物,作者對其父母的描寫與其爺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多少帶有幾分無奈和哀婉的情調,也給小說蒙上了一層悲劇的色彩。反映了作者教育青年人要像爺爺那樣理智,不逃避,振奮精神、承擔責任。這也是作者所要極力表達的愛和美。翠翠父母的戀愛觀念和戀愛行爲使翠翠失去父愛和母愛,也使爺爺失去女兒和女婿,給翠翠和爺爺的生活蒙上了一層淒涼、無奈的色調。當我們看到黃狗與翠翠與爺爺在一起時,這種感受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