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回鄉偶書其二翻譯賞析(多篇)

回鄉偶書其二翻譯賞析(多篇)

回鄉偶書 篇一

這首詩寫自我回到久別家鄉時的喜悅與感慨,寫得生動含蓄,富有生活情趣。賀知章是武后時進士,歷任太子賓客,祕書監等職,唐玄宗時辭去官職,當時已是85歲的高齡,詩人離開家鄉幾十年,突然回到家鄉不被相認的境遇被刻畫得十分深刻。這首詩寫了作者年少離開家鄉,到成爲一個白髮蒼蒼的老翁纔回到家鄉所遇到的家鄉的變化,一個“客”字刻畫了作者的失落和茫然,此情此景,看似可笑可悲,實際上是抒寫了歲月流逝,人世滄桑的深沉感情,十分真切地傳達了久客返鄉的人,豐富複雜的內心世界。

首句點明是回鄉之作,“少小離家”與“老大回”句中自對,突出了詩人離鄉之久,回鄉之晚,概括地寫出了自我四十多年久客他鄉的事實。

次句“鄉音無改鬢毛衰”承接上句,寫自我的衰老之感。漫長的歲月,催老了自我的容顏,然而鄉音仍然不改。詩人以不改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抒發了自我久而愈深、老而彌篤的鄉土之情。

三、四句“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寫兒童問話這一饒趣味味的生活場面。由於久客他鄉,家鄉的孩子都不認識他,把他當作遠方來的客人,圍上來有禮貌地加以詢問。“笑問客從何處來”一句極爲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兒童天真活潑的神態及詩人微微感到驚訝之後不覺有些好笑的感情變化,便會浮此刻讀者眼前。

賀知章一生仕途順利,年逾八十告老還鄉時,玄宗皇帝親自作詩送別,還將鏡湖賜給他,太子和百官爲他餞別,能夠說是“衣錦榮歸”,但詩人沒有描述那些爲世俗所羨的情態,只是刻劃一個久客回鄉的普通人的真情實感。這一點與史籍記載賀知章一生曠達豪邁、不慕榮利是一致的。

《回鄉偶書·其一》 篇二

作者:賀知章

我在年少時外出,到了遲暮之年纔回故鄉。

我口音雖未改變,但我那雙鬢卻已經斑白。

所有兒童們看見我,都沒有一個認識我的;

他們笑着互相問問:這客人是從哪裏來呀?

註解 篇三

①《回鄉偶書》是唐朝詩人賀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於公元744年(天寶三載)致仕還鄉時所作。詩中既抒發了久客傷老之情,又充滿久別回鄉的親切感,雖爲晚年之作,卻富於生活情趣。

②老大:年紀大了。

③鄉音:家鄉的口音。

④鬢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髮。

⑤衰(cuī):減少,疏落。

⑥鏡湖:在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北麓(lù),方圓三百餘里。

回鄉偶書 篇四

唐代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無改一作:未改/難改)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譯文

我在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遲暮之年纔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髮卻已經疏落。

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的。他們笑着詢問:這客人是從哪裏來的呀?

我離別家鄉的時間已經很長了,回家後才感覺到家鄉的人事變遷實在是太大了。

只有門前那鏡湖的碧水,在春風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漣漪,還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樣。

註釋

偶書:偶然寫的詩。偶:說明詩寫作得很偶然,是隨時有所見、有所感就寫下來的。

少小離家: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在此以前就離開家鄉。老大:年紀大了。賀知章回鄉時已年逾八十。

鄉音:家鄉的口音。無改:沒什麼變化。一作“難改”。鬢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髮。一作“面毛”。衰:減少,疏落。鬢毛衰:指鬢毛減少,疏落。

相見:即看見我;相:帶有指代性的副詞。不相識:即不認識我。

笑問:一本作“卻問”,一本作“借問”。

消磨:逐漸消失、消除。

鏡湖:在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北麓,方圓三百餘里。賀知章的故鄉就在鏡湖邊上。

創作背景

賀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寶三載),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

鑑賞

第一首是久客異鄉、緬懷故里的感懷詩。寫於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並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爲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爲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爲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峯迴路轉,別有境界。後兩句的妙處在於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雖爲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於生活的情趣,即使讀者不爲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楊衡《對牀夜語》詩云:“正是憶山時,復送歸山客。”張籍雲:“長因送人處,憶得別家時。”盧象《還家詩》雲:“小弟更孩幼,歸來不相識。”賀知章雲:“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語益換而益佳,善脫胎者宜參之。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續篇。詩人到家以後,通過與親朋的交談得知家鄉人事的種種變化,在嘆息久客傷老之餘,又不免發出人事無常的慨嘆來。“離別家鄉歲月多”,相當於上一首的“少小離家老大回”。詩人之不厭其煩重複這同一意思,無非是因爲一切感慨莫不是由於數十年背井離鄉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順勢轉出有關人事的議論。“近來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觀,實則包含了許多深深觸動詩人感情的具體內容,“訪舊半爲鬼”時發出的陣陣驚呼,因親朋沉淪而引出的種種嗟嘆,無不包孕其中。唯其不勝枚舉,也就只好籠而統之地一筆帶過了。

三四句筆墨盪開,詩人的目光從人事變化轉到了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上。鏡湖,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北麓,周圍三百餘里。賀知章的`故居即在鏡湖之旁。雖然闊別鏡湖已有數十個年頭,而在四圍春色中鏡湖的水波卻一如既往。詩人獨立鏡湖之旁,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觸自然涌上了他的心頭,於是又寫下了“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的詩句。詩人以“不改”反襯“半消磨”,以“惟有”進一步發揮“半消磨”之意,強調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幾乎已經變化淨盡了。從直抒的一二句轉到寫景兼議論的三四句,彷彿閒閒道來,不着邊際,實則這是妙用反襯,正好從反面加強了所要抒寫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襯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顯得愈益深沉了。

還需注意的是詩中的“歲月多”、“近來”、“舊時”等表示時間的詞語貫穿而下,使全詩籠罩在一種低迴沉思、若不勝情的氣氛之中。與第一首相比較,如果說詩人初進家門見到兒童時也曾感到過一絲置身於親人之中的欣慰的話,那麼,到他聽了親朋介紹以後,獨立於波光粼粼的鏡湖之旁時,無疑已變得愈來愈感傷了。

陸游說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鄉偶書二首》之成功,歸根結底在於詩作展現的是一片化境。詩的感情自然、逼真,語言聲韻彷彿自肺腑自然流出,樸實無華,毫不雕琢,讀者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引入了詩的意境。像這樣源於生活、發於心底的好詩,是十分難得的。

回鄉偶書 篇五

重慶市忠縣實驗國小四年級二班:申曉航

我小申可是學術界的一大名人,玉樹臨風,風流倜儻。我惜日的同學――劉裕涵硬是要在家鄉開個同學會,還說我不懂時尚,不是現代QQ人,我雖然反對他這個活動,但我還是開着 我那進口的名牌轎車――勞斯萊斯匆匆踏上了回鄉之路。

我回到了故鄉。故鄉的變化可故鄉的變化可大了,路上的男男女女都很時髦,我擡頭從車子的返光鏡中看到自己那花白的頭髮,爲了不落俗套,我決定先到旁邊的美髮廳去染個發。一腳踏進美髮廳,一爲保養得極好的老太太把我迎進了大廳。哇!原來她是我的國小同學――楊宵,難怪我感到她是那麼面熟,現在她竟然當上了這個美髮廳的老闆,一拉家常,我才知道她在全國各地開有好多家美髮連鎖店。她耐心向我介紹各種各樣的神奇染髮劑。綠色染髮劑――可以讓人隨時感到空氣清新;黃色染髮劑――可以把頭髮變成金子;紅色染髮劑――能讓人永遠快樂,忘掉煩惱。在楊宵的苦口婆心的勸說下,我染了一頭紅色的頭髮,足足花了我8000dollars.

從理髮店出來,我大搖大擺地走在街上,街上的行人都向我投來羨慕的'目光。我信步來到一家裝簧考究的麥當勞快餐廳,遠遠就看見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在那而飲酒作樂,怎麼啦?難道他們穿過時間遂道來到了我們的世界?當我站在那百思不解時,這三個大詩人卻一起朝我奔跑過來,大聲叫着:“老同學,歡迎你回來。”我盯着他們,迷惑不解。“哈哈哈,你沒認出我們吧?我們是李飛。杜賓。白軍呀,也難怪你認不出我們,我們去整容了。”哦,我想起來了,當時他們三個在我們班上都因寫詩而出名,老師經常把他們的詩當範文念給其他同學聽。可我萬萬沒想到,他們崇拜古代詩人到這種癡迷的地步,竟然去整容了。啊,當今的整容術也太先進了,讓人看不出一點破綻。

我們一起回到快餐廳,點了一大桌酒菜,開開心心地拉起家常來。我迫不及待地向他們打聽其他老同學的近況,原來,我們班的班長――向冰靈現在是詩仙太白酒集團的董事長,聽說太白集團的規模可大了,那大樓比美國的世貿大廈還高,一共有9999層,員工3萬多人,專門製作太白酒,生意十分興隆。惜日那個比較文靜的歐陽同學,現在也開了一家汽車公司經營的全是高擋轎車,諸如寶馬。奧迪。奔馳。。

不知不覺中,時間已是下午,老同學聚會的時間到了,我們各自開着自己那漂亮的愛車朝聚會地點奔去。

,.....

《回鄉偶書·其一》評析: 篇六

第一首是久客異鄉、緬懷故里的感懷詩。寫於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並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爲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爲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爲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峯迴路轉,別有境界。後兩句的妙處在於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雖爲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於生活的情趣,即使讀者不爲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楊衡《對牀夜語》詩云:“正是憶山時,復送歸山客。”張籍雲:“長因送人處,憶得別家時。”盧象《還家詩》雲:“小弟更孩幼,歸來不相識。”賀知章雲:“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語益換而益佳,善脫胎者宜參之。

韻譯 篇七

少年時離鄉,到老了纔回家來;口音沒改變,雙鬢卻已經斑白。

兒童們看見了,沒有認識我的;他們笑問:這客人是從哪裏來?

翻譯

評析 篇八

賀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寶三載),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回鄉偶書》的“偶”字,不只是說詩作得之偶然,還泄露了詩情來自生活、發於心底的這一層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