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舞臺美術(新版多篇)

舞臺美術(新版多篇)

舞臺美術 篇一

摘 要:舞臺美術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藝術表現形式,隨着經濟的逐步繁榮、觀衆審美的提升及戲劇演出形式更加多元或變化, 舞臺美術的變革和演化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 舞臺美術 變革和演化 發展空間

舞臺美術,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藝術表現形式,又是我國戲劇舞臺綜合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我國的戲劇(曲)藝術有着上千年的發展史,但在全面調動化妝、服飾、道具及燈光等諸多元素的綜合應用方面還是一門需要探索且仍處日趨完善發展中的學科。

隨着經濟的逐步繁榮,觀衆審美的提升及戲劇演出形式更加多元或變化,舞臺美術的變革和演化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

無論今後如何發展,向何處發展,都不可設定和預測,但 “舞臺”這個綜合藝術的重要載體是無可替代的。

“舞臺”就是一個爲演出而設定的特殊場所,無論舞臺高低大小,甚至是空曠地畫上一個圓圈,只要是方便“戲”的演和觀,都應稱爲“舞臺”,古今都是如此,只是在舞臺形體上或美術裝飾上不斷增添新的內涵而產生一些潛移默化的演變與提升。

我們今天說“舞臺”必須要談到“戲”,舞臺是隨着“戲”的逐漸發展而延伸出的產物。

我們現在看到的 “戲”都是前人從民間小調、山歌、牧歌到曲藝等藝術形式演變而來,由於民族文化的差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及各地風土人情的多樣化,在逐步融合的同時把身邊發生的故事及生活片段用小調的基本旋律編成了“戲”,讓觀衆從“戲”的故事情節、情緒中得到娛樂和啓示,發展到此,“戲”有了廣泛的羣衆基礎及市場後,一個以“戲班”爲主體的戲劇文化就自然形成了。

雖然有了“戲”,但當時真正意義上的舞臺還是不存在的,大多數戲的表演都是以街頭賣藝的形式出現。

只有到唐宋時期廟會的興起,促進了地區文化環境的進步,一些有條件集鎮的集主,爲了營造熱鬧的氛圍招攬生意和維護演出會場秩序及安全,方便羣衆觀看,選擇適宜的空地用土石砌築高臺,或號召臨街商鋪店主派送磚石及木板臨時搭建一個“戲臺”,供演員表演使用,這種簡易搭建的“戲臺”沒有刻意的外形裝飾,簡陋而無美感,是舞臺最初的體現。

偶爾遇見名氣較大的戲班作場,臺下人山人海,常常會出現混亂場面,這也是舞臺雛形時期的一些相對真實的寫照。

土堆石砌或用木板簡易搭建舞臺的形式在歷史上延續使用了幾百年。

直到明清時期,戲劇(曲)以其得天獨厚的藝術表現形式影響廣泛,一些皇宮貴族的私宅後院才陸續有了“戲樓”的出現。

據相關資料記載,當時的“戲樓”大多爲露天搭建,所不同以前的是戲臺內外刻意裝飾華麗,外部結構精巧,但由於表演區域很小,故被稱爲“花戲樓”。

到19世紀以後,隨着戲曲藝術的不斷進步,不同地域歷史文化的交融,社會大衆對審美需求的日益提高,孕育出了多個戲劇(曲)種類並逐步完善,從臉譜的設計、化妝的色彩、服裝的款式、道具製作及舞臺裝飾等方面逐漸規範豐富起來,把舞臺戲劇藝術推向一個嶄新的時期,出現了很多以體現“美”爲主的客觀進步。

值得一提的是,創意性地把伴奏樂隊移出表演區,舞臺得以淨化,給演員足夠的表演空間,同時舞臺上裝飾有畫面、形似蝴蝶的幕布等元素烘托演出氣氛,固定的背景畫面及幕布下還鑲嵌着裝飾性的圖案,豐富舞臺的同時提升了表演與美術相結合帶給觀衆的視覺審美,這種耳目一新的感覺,爲舞臺增添了新的開端及內涵。

雖則如此,客觀科學從舞臺美術的觀察角度來看,也只是階段性探索美化演出現場的一種手段,在藝術構思中沒有多種藝術的'表現手法相結合,營造的也僅僅是直觀的視覺體現,這簡單的結合遠遠達不到舞臺賦予美術創作的使命,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舞臺美術。

舞臺美術,顧名思義,它僅限於舞臺的美,有它特殊意義上的侷限性,在舞臺綜合藝術中又有它獨特的廣泛性。

舞美是寂靜的戲劇,通過似與不似的統一、神似與形似的統一、真實生活與藝術合理的統一、有限表演空間與無限創作空間的統一,用符合實際的虛擬手法,體現劇情的同時充分調動觀衆的想象力,通過豐富演出環境來提升表演感染力。

因此,在當今社會生活中就有“小舞臺,大天地”之說,既樸實又富有哲理性。

舞臺雖小,但它卻濃縮着整個世界人類社會生活中最精彩的片段和最經典的故事,承載和擔負着傳達正能量的天職和任務,以戲劇表演藝術的方式向人們深刻揭示真善美與假惡醜的因果必然,以特有的“懲惡揚善”的戲劇表現風格來張揚正氣,以使社會和諧。

但是在完成這些任務的同時,往往會忽略了舞臺美術所發揮的影響和作用,有多少人知道一出好戲成功上演的背後,舞臺美術工作者要付出多少心血和勞動,真實地還原與合理地體現談何容易。

就單單從服裝方面來說,從顏色到面料,從款式到尺寸,甚至一塊小補丁也要根據戲中人物身份及勞動習慣、經常磨損的部位着手;衣服與補丁顏色的反差也不容忽視,都要十分謹慎,否則就會鬧出笑話,嚴重些會造成一齣戲整體質量和評價大打折扣。

舞臺美術設計師的任務是以劇本創作的主題內容爲基礎進行二次創造。

這種再創造的過程就是與導演和演員的協調與合作,充分體現劇本要求的思想及必要的場景相適應的舞臺藝術作品,是讓本來只有物理的東西也顯得有人情味。

然而,對於這種再創作並非是程式化的複製與模仿。

面對同一個藝術創作對象每一個設計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構想,因此就會產生不同的風格及外形上不同的“美”,不同的“美”又產生出不同的效果及藝術感染力。

所有這些完全是由每一個設計者的藝術修養、個人情趣、生活經歷及實踐經驗來決定的。

要想成爲一個成功的舞臺美術設計者不僅需有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還要伏下身子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收集、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典型素材,不斷實踐和積累經驗,虛心學習,借鑑他人的先進方式方法彌補自己的不足,時刻遵循努力創造儘可能大的自由空間原則,最大限度發揮團隊的創造性、協調性和主觀能動性,時刻關注和適應舞臺美術發展方向。

對於舞臺美術設計來說,無論今後表演形式與美術的結合如何發展、怎樣發展,都不可設定或預測,但在做好眼前事的同時要了解一些過去的探索經歷,學習保留一些過去的寶貴經驗,結合新時代文化環境,大膽創新。

因爲我們都在自己專業領域裏創造着前人未曾經歷過的歷史,創造着一個個用空間美術濃縮世間百態、苦辣酸甜的藝術大舞臺。

美術爲生活增色 篇二

很多的繪畫作品都是以現實生活爲題材的,藝術是與生活不可分的。

美術學習從生活出發,那學生就更喜愛美術課。

美術課堂就是生活的再現,因此,我們應該開放美術課堂,將生活中一些鮮活的事例運用到美術課堂,讓學生貼近生活,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

一、導入要貼近生活

美術課導人環節,有些教師費了好大勁,也不得要領。

其實教師只要從學生身邊的事物人手,就能調動學生的興趣。

要使一個教育活動具有更多的教育價值,就要讓學生親身感受、體驗“生活世界”的種種情趣,參與到各種實踐活動中去。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美術知識的教學,而忽視了美術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繫,因而造成了知識學習和應用的脫節,導致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美術的趣味和作用,也就影響了學生創新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因此,美術教學中,要把美術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繫,舉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讓枯燥無味的知識化爲生動的教學內容,這是至關重要的。

例如:在教學《對比色》時,有些教師講一大堆理論,學生最後還是聽得似懂非懂。

我直接讓學生觀察教室裏同學身上穿的衣服,欣賞他們的衣服顏色是怎樣搭配的?哪些顏色搭配給人感覺較刺眼?哪些顏色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通過幾個問題的提問,再欣賞一些大師的服裝搭配,思考他們爲什麼這樣搭配,顏色之間有怎樣的關係等,再引入對比色,最後,讓學生自己運用顏色來搭配衣服。

這樣在現實生活與美術學習之間架起橋樑,從班級學生衣服的顏色人手學習美術,最後再將學習的理論運用到現實的生活中,使學生積極參與嘗試研究,在已有知識經驗的支持下達到成功。

二、鑑賞要貼近生活

在美術教學中,欣賞不是一個獨立的行爲,它是在羣體的交流和互動的環境中進行的,學生應該將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和認識以口頭或書面的方式表達出來,和他人交流與享受。

“欣賞評述”是課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領域,通過欣賞評述這一學習領域,學生的美術鑑賞能力得以逐漸形成,進而提升審美品味和審美能力,而且還要了解美術作品中作品的含義和形成美。

美術作品的欣賞、評論,必須走出課堂,走向社會,用生動活潑、開放式的教學形式,並結合現代的科技手段和當地的文化資源,使學生更好地瞭解藝術和歷史、藝術和社會、藝術和文化的關係,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從多角度欣賞美術作品,形成一種健康的、對美有正確選擇和判斷能力的目的。

例如教學《我們的畫展》一課時,教師讓學生走進電腦房,在網絡上收集各地的畫展,鼓勵學生自己找不同的畫展場所,學生之間可以互相討論,發揮網絡環境的優勢,讓學生知道畫展的設施、條件,以及它的特點,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提供機會讓學生表達,營造空間讓學生創新,通過網絡讓學生直接面對大師,尤其對大師的作品勇敢地進行評價。

學生們學到了很多課堂和課本上無法學到的知識,極大地培養了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

三、美術要服務生活

生活處處都存在着美術知識,關鍵在於教師要善於引導,讓學生學會捕捉課堂教學內容與生活相關聯的信息,讓他們感到美術就在我們身邊,領悟到美術的魅力。

美術知識來源於生活,存在於生活,並且應用於生活現實。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精心設計問題,啓發學生回答問題。

例題的生活化是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成功的體驗,使學生感到自己會學,自己能學,增強自信心,進而激發學習興趣,形成良性循環。

從現實生活中歸納美術課程中的知識,再將學到的美術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當中,教師要引領學生感悟,在學習美術知識的過程中,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中的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探索運用所學知識爲自己生活服務。

讓學生的生活經驗成爲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讓美術課富有生活氣息,喚起學生親近美術的熱情,體驗美術與生活同在的樂趣,讓美術服務於生活。

在開展“設計”主題研究時,教師利用學生對設計已有的知識,將學生的教育活動與課本緊密結合,開展了一系列具有較強地域特色的教育教學活動,使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例如:美術活動《美麗的書》,這個活動設計的靈感來自於生活中的學生,學生創作時,教師觀察發現,學生用硬紙拼出各種圖案,有的似各種動物,有的似宮殿,學生們的想象力是無窮無盡的。

教師在此基礎上,設計了這個美術活動,引導學生用畫筆繪出美麗的圖案去裝飾封面。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都能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

在美術教學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採取不同的形式,走進生活,教師要從前臺走向後臺,更多地引導、幫助,這樣創作出的作品纔會具有更多的意義,作品中不但會包含着學生們個人的創作智慧,表達了他們的個性,展示了他們的審美品味,還浸透了他們的感情,充滿了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