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舞臺劇工作總結

舞臺劇工作總結
突出特點 注重創新 打造民族舞臺藝術精品
舞臺劇工作總結舞臺劇是舞臺藝術的主流。舞臺劇創作是文藝創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說,一部優秀的舞臺劇目,可以成爲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精神產品創作的代表和標誌。錫林郭勒盟自2004年開始民族文化大盟建設以來,一直致力於舞臺劇的創作與生產,先後排演了《元都古韻》、《姑娘湖》、《天賜錫林郭勒》、《草原記憶》等一批大型舞臺劇。其中:《草原記憶》是錫盟盟委、行署重點打造的一臺優秀民族舞劇。該劇創作起始於2008年底,2009年4月首演。自搬上舞臺後,先後榮獲全國第十一屆“五個一工程”獎、自治區第十屆“五個一工程”獎、第七屆中國舞蹈“荷花獎”銀獎和自治區首屆民族文藝會演金獎,成爲全區舞臺劇創作的一大亮點。今年,該劇被中宣部指定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0週年全國優秀劇目巡演,爲擴大錫林郭勒盟對外知名度和影響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主要做法
(一)創新機制,傾力打造。2005年初,我們就將專業文藝團體確定爲文化體制改革試點,開始了以深化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爲主要內容的改革。五年來,通過推行資產經營制度、崗位責任制度、演職人員聘任制度、收入分配製度、精神產品生產營銷制度以及創作激勵制度的全面改革,率先實現了專業藝術表演團體經營管理機制上的根本性轉變,取得了良好成效。各專業文藝團體從以往工作重心側重於日常接待演出、慰問基層演出,到主動嘗試自主創編大型舞臺劇。如:多倫縣烏蘭牧騎自主創編的舞劇《姑娘湖》,迄今已演出100餘場,廣受好評;錫林浩特市烏蘭牧騎傾力打造的歌舞劇《天賜錫林郭勒》,全景展現了草原民族的生活情形、勞動狀態、民族地域特色。在創排舞劇《草原記憶》時,我們打破了以往的唯有楚才的地域觀念,廣招賢士、廣納高見,通過與北京索日娜文化藝術研究中心強強合作,在編劇、導演、作曲、舞美、主要角色等主要環節引進人才,克服了人員少、經驗不足、專業水準低等諸多困難,在搭建好舞劇框架的基礎上,通過編導、作曲、舞美設計、服裝設計、及演員並肩攜手,促成了小劇團排大戲的事實。
    (二)立足現實,精選題材。《草原記憶》屬於現實題材。劇情節選了上世紀60年代國家遭受自然災害,內蒙古大草原收養3000名上海孤兒歷史事件中的閃光點和最富有情感的片段,頌揚了民族團結、民族情結,能夠引起社會共鳴,打動人們的心靈。過去我區民族舞劇形式的劇目以民族風情、民間傳說、民歌與情感故事等題材爲多,但《草原記憶》選擇舞劇形式演繹這個現實題材,在我區藝術創作上堪稱是一個新的突破與探索。舞劇《草原記憶》另外一個亮點就是營造出貫穿全劇的情感氛圍,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在劇情設計上,將南、北方四個人,二個民族,一對戀人,一對兄妹,以情爲線組成一個家庭,它作爲一種象徵,使蒙、漢兩個民族之間由此建立了不能割捨的血脈情緣。通過摔馬鞍、摔口琴一些細節衝突,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個性。精心設計的狂風暴雨和餓狼羣中救助巴特爾,徹夜縫製蒙古袍,暴風雪中母親獻身等一件件、一樁樁看似自然、樸實,卻驚天動地的勇敢行爲,折射出草原母親博大無私的母愛以及孩子們對草原的摯愛和永久的記憶。可以說,舞劇《草原記憶》正是用歷史之“鑑”點亮了人們對現實生活的思考,才使得舞臺表現具有飽滿的藝術感染力和強烈的震撼力。
(三)遵循規律,注重創新。創排《草原記憶》過程中,我們始終把握藝術創作規律:劇本必須充分經過專家前期論證、注重吸納專家的修改意見、領導不過多參與舞劇的專業性編排等。在遵循規律的同時,注重舞蹈的創新,使各種舞段編排獨具一格。羣舞體現了鮮明的地域風格,與主人公的獨舞、男女雙人舞形成鮮明的寫照,構成完整的戲劇效果,同時讓觀衆感受到民族舞蹈的嶄新風貌,從而享受到舞蹈之美與戲劇的巧妙融合。舞劇中的“春之舞”、“哈那舞”、“賽馬舞”、“思念舞”、“風雪舞”構思新穎,創意獨到,給人感覺獨特而又新奇。草原舞蹈常用的舞蹈語彙和傳統舞蹈構思在這裏得到了非常大膽的創新。特別是“哈那舞”不僅舞蹈語言有創意,同時展現了蒙古包的製作與實用價值。在主要情節的處理上,該舞劇運用了浪漫主義手法,舞蹈語彙超出現實空間,闡釋了全劇的哲理概念和人物內心的細膩反應,使藝術的想象力得以極大地擴展。該劇還運用了許多寫實手法,尺度把握準確。全劇在寫實的同時適當寫意,兩種不同風格接洽的非常和諧。超越時空的浪漫手法,敘述主人翁的情感、思念、回憶等,利用多元的舞蹈元素,展現故事情節與心理變化,在民族舞劇的寫意性手法上有一定突破,也很符合舞劇的進展。觀衆通過欣賞舞蹈的寫意形體語言,觸動了內心深處的“記憶”,由此而引起強烈的共鳴,喚醒了藝術感知。
二、幾點體會
回顧舞劇《草原記憶》近兩年創作、演出經歷,很有感觸,我們認爲該劇之所以得到藝術界普遍關注,在全國產生較大影響,成功之處主要在於以下幾點:
(一)盟委、行署高度重視是根本保障。近幾年,盟委、行署按照建設民族文化大盟的奮鬥目標,對全盟藝術創作提出了很高要求,對各專業藝術團體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從經費投入、人才引進、業務培訓等方面爲文化藝術戰線創造了寬鬆的環境。這是我盟藝術創作得到長足發展的前提條件。在創排民族舞劇《草原記憶》前期工作中,盟委、行署分管領導、盟委宣傳部、盟文化局領導多次與藝術創作班子共同學習、溝通、協調、交換意見。與專家組反覆論證,達成了既貼近高品位、高起點精品藝術的要求,又體現時代精神,地方特色的共識。在創排期間,各級領導十分關注進展情況,切實幫助創作班子解決實際困難。
(二)有效整合資源是關鍵。綜合評估全盟各專業藝術團的實際情況,選擇盟民族歌舞團作爲創編舞劇的主體。除主要演員外,該團參演舞劇人員60餘人,其中專職舞蹈演員只有區區36人。這是創排舞劇的一大難題。因此,在舞段編排上,編導組量體裁衣,尋求適合團隊實際情況的表現形式,並且最大限度發揮演員一專多能的特長,由聲樂、器樂演員擔任羣衆演員。在聘請的四位主角經過僅僅幾場演出的帶動下,團內的演員很快就擔起了重任。這個舞劇的演出可以說對錫盟民族歌舞團全團演員的素質都是一個大的促進和提高。2009年,舞劇《草原記憶》赴呼市、上海、北京等地演出後,得到各地觀衆的認同,並且填補了我盟舞臺劇獲全國“五個一工程”,全國“荷花獎”的空白。今年被中宣部指定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0週年全國優秀劇目巡演,共在區內外演出10場,贏得讚譽。更重要的是在演出實踐中,演出隊伍不斷總結經驗,根據場地差異,合理安排演員,靈活處理舞美場景。兩年來,舞劇前期投入加上音樂製作、服裝、道具、舞美、差旅費等,共計投入360萬元。通過創作演出舞劇《草原記憶》,我盟走出了一條舞臺藝術以小投入換取大回報的路子。
(三)強化藝術隊伍建設是前提條件。一部優秀舞臺藝術作品的創作,尤其是一臺藝術精品的打造,決非一觸而就,需要長期的業務積累。從建設民族文化大盟以來,盟委、行署倡導藝術工作者要深入挖掘地方厚重的文化資源,拓展藝術創作領域。引入競爭機制,營造重視人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培養人才的氛圍,取得了明顯實效。盟內專業藝術團體長期與藝術院校、盟外優秀專業藝術團建立業務合作關係,採取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強化業務訓練。先後聘請蒙古國、中央音樂學院、北京舞蹈學院、內蒙古歌劇院等專家老師來我盟辦班講課。多次選送編導、業務骨幹到盟外專業藝術團觀摩學習。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全盟文化藝術事業呈現出繁榮發展的景象。在精品戰略的帶動下,使各專業藝術團展現出一種蓬勃向上、激情迸發的嶄新精神風貌,爲創編舞劇《草原記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條件。
通過創排、演出各類舞臺劇和文藝作品,我們受到了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的表彰。當然,舞劇《草原記憶》進一步修改、提升的空間還很大。人物關係、細節設計、舞蹈語彙、舞美服裝等都需要精心修改和完善。特別是在突出民族特色方面,從音樂、情節、舞蹈到人物性格氣質方面,都需進一步精雕細琢,以成精品。相信通過這次現場會,學習借鑑其他兄弟盟市的成功經驗,在原創班子和全體演員的繼續努力下,將該劇打造成爲民族藝術的品牌劇目。


標籤:舞臺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