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六年級趣味數學小故事【多篇】

六年級趣味數學小故事【多篇】

數學小故事 篇一

動物學校舉辦兒歌比賽,大象老師做裁判。

小猴第一個舉手,開始朗誦:“進位加法我會算,數位對齊才能加。個位對齊個位加,滿十要向十位進。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數算得快又準。”

小猴剛說完,小狗又開始朗誦:“退位減法並不難,數位對齊才能減。個位數小不夠減,要向十位借個一。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後少個一。十位數字怎樣減,十位退一再去減。”

大家都爲它們的精彩表演鼓掌。大象老師說:“它們的兒歌讓我們明白了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它們兩個都就應得冠軍,好不好?”大家同意並鼓掌祝賀它們。

數學小故事 篇二

在文學語言中,說起千呀萬呀這類大數,通常只是泛指很多很多。如果“千千萬”和“萬萬千”連用,那麼宜於把“萬萬千”說在後面,數目越說越大,越講越激動,情緒容易上去。

有一個小問題:是“千千萬”多呢,還是“萬萬千”多?

“千千萬”是形容數量多,“萬萬千”也是形容數量多。

千千萬=1000×1000×10000=1010,

萬萬千=10000×10000×1000=1011。

由此可見,從嚴格數量上說,“千千萬”是100億,“萬萬千”是1000億,“萬萬千”是“千千萬”的10倍。

六年級趣味數學小故事 篇三

題目

牧童騎在牛背上趕牛過河,共有甲、乙、丙、丁4頭牛。甲牛過河需1分鐘,乙牛過河需2分鐘,丙牛過河需5分鐘,丁牛過河需6分鐘。又知,每次只能趕兩頭牛過河。那麼牧童要把這4頭牛都趕到對岸最少要用幾分鐘?

小朋友們在進行這類題目的計算時,孩子們需要將所有的情況都列舉出來,然後,選擇最優的,因此,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些情況吧。

第一次,牧童趕甲、乙兩頭牛過河,用2分鐘;然後騎甲回來,用1分鐘。

第二次,牧童趕甲、丙兩頭牛過河,用5分鐘;然後再騎甲回來,用1分鐘。

第三次,牧童趕甲、丁兩頭牛過河,用6分鐘。

總共用了:2+1+5+1+6=15(分鐘)

然而,這並不是最短的時間,實際最短的時間是13分鐘,爲什麼呢?

最優的方案:

第一次,牧童趕甲、乙兩牛過河,用2分鐘;然後騎甲回來,用1分鐘。

第二次,牧童趕丙、丁兩頭牛過河,用6分鐘;然後騎乙牛回來,用2分鐘。

第三次,最後趕甲、乙過河,用2分鐘。

這次四頭牛全部過河,只需用:2+1+6+2+2=13(分鐘)

原因分析:在第一種方案的時候,只考慮回來的時間要最少,卻將用時最多的兩牛分開過河了。讓用時最多的兩牛同時過河,再騎用時較少的牛返回,不是更省時嗎?

數學小故事 篇四

一塊錢哪兒去了?

一個唱片商店裏,賣30張老式硬唱片,一塊錢兩張;另外30張軟唱片是一塊錢三張。那天,這60張唱片賣光了。30張硬唱片收入15元,30張軟唱片收入10元,總共是25元。

第二天,老闆又拿出60張唱片。他想:“如果30張唱片是一塊錢賣兩張,30張是一塊錢賣三張,何不放在一起,兩塊錢賣5張呢?”這一天,60張唱片全按兩塊錢5張賣出去了。老闆點錢時才發現,只賣得24元,而不是25元。

這一塊錢到哪兒去了呢?

趣味數學小故事 篇五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平行四邊形的內角和是360°,梯形只有兩條邊互相平行……”耳邊傳來了王老師講課的聲音。

原來這堂課是品德課,可品德課和數學課都是王老師教的,我們說不準這堂課是品德課還是數學課。所以,有的同學乾脆把這堂課叫做“品德與數學”。

其實,我既有點討厭數學,也非常喜歡數學。討厭的是數學有很多計算,而我有點粗心,不注意就算錯了;喜歡的是數學中有許多祕密,需要我們用雙手去解答。

當然,我也非常喜歡品德課。因爲在這知識的海洋中讓我知道生活中的不足和一些我不瞭解的事情。每當開學發書的時候,我最先打開的就是那又大又薄的品德書。

“品德與數學”,我喜歡這堂課。品德課可以讓我們的大腦放鬆,數學課又可以讓我們的大腦緊張,這樣合在一起多麼美妙啊!

趣味數學小故事 篇六

記得剛上國小的時候,我的數學成績還是很好的,在班上的排名每次都很靠前,我也很喜歡學數學,尤其是到了數學考試的時候,我就會特別興奮,想着考一個漂亮的成績給媽媽看,讓媽媽表揚我。

可是好景不長,到了五年級的時候,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的數學成績突然下滑了,而且下滑的很是嚴重,當看了一次不如一次的成績以後,我的心裏十分的難受,滿滿的挫敗感佔據了我的心,於是慢慢的,我就對數學產生了畏懼感,每次考數學的時候心裏總是先一陣緊張,害怕自己又考了不理想的分數,導致成績一次又一次的不如意。

後來我們的數學老師找到了我,跟我認真分析我數學下滑的原因,原來才發現,是因爲我有的時候一個小的知識點沒有弄清楚,但是後邊的知識點又和前面的有很大的關聯,於是導致我接二連三搞不清楚一些概念的意思。

經過老師的分析和我一段時間的努力,我的數學成績又回升了,我又和數學重新做回了朋友。

六年級趣味數學小故事 篇七

許多人有着驚人的心算能力,有的是通過某種速算法而取得的`,有的則是天生的。

我們先說說第一種。話說有一天,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生病了,一位朋友去看他,爲了給他解解悶,給他出了一道乘法題。

朋友問:29742926的多少?

愛因斯坦很快地說出:8701924!

完全正確!朋友不禁驚訝:你是怎麼算得這麼快的呢?

經典趣味數學故事《速算奇人》:原來,愛因斯坦用的是一種速算法。他發現74+26=100,所以就先用2930,等於870,而7426=(50+24)(50-24)=1924,把這兩個答數接起來,就得了8701924。

我們再說第二種,有些人天生就有着速算的天才。一百五十多年前,在英國發現了一個叫亨利的10歲男孩,他擅長心算,一位科學家給他出了一道題:365365365365365365乘以365365365365365365等於多少?

大家都認爲這是一道很難的題,亨利一定算不上來,誰知亨利思索了一會兒,便報出了答案:

1334444491850208566925016658299941583225。

幾個大人手忙腳亂地用手算了半天,驚奇地發現:亨利報出的答案完全正確!

不要說是手算,有的時候,一些速算奇人的心算速度是如此之快,就是別人用計算工具,也趕不上。在1944年的時候,電子計算機的創始人馮諾依曼和另兩位物理學家費米、範曼在一起加緊原子彈的研製,有時喜歡用計算尺的費米、喜歡用手搖計算機的範曼和喜歡用心算的馮諾依曼三個人同時算一道題,結果總是馮諾依曼最先算完,而且算得準確。費米和範曼都稱讚道:馮諾依曼就像是一臺驚人的計算機啊!

數學小故事 篇八

兵兵和羣羣都十分愛好騎車旅遊。趁暑假還沒有結束,兩人又制定了一個旅遊計劃:決定騎車到附近的雲天湖去看看夏日的茶山。

這天一早,兵兵和羣羣同時從村裏出發去雲天湖茶場。兵兵始終勻速前進。而羣羣卻不同,他在前進1/4的路程,速度是兵兵的1.5倍;在後3/4路程,速度是兵兵的15/16。結果兩人一前一後到達目的地。那麼究竟是誰先到的呢?請說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