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黨課:中國共產黨持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密碼

黨課:中國共產黨持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密碼

XX大黨課:中國共產黨持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密碼

持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黨的XX大明確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持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力量,涵蓋精神之源、精神動力、精神之鈣和精神價值四個層面,體現爲感知現代性困境並開創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主動意識、辨別現代化路徑並建構自立自強現代化的科學理論認知、釐清現代化本質並構築人民本位的社會主義文化、拓展現代化道路並推進自信自強的核心價值理念,進而從傳統性、現代性、人民性、先進性的精神實質,理解“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的”文化特徵,自知、自覺、自信、自強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一、感知現代性困境並開創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主動意識

主動的感知來自苦難中的覺醒,感知現代性困境並開創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主動意識是持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之源。中國共產黨是在蒙辱、蒙難、蒙塵的歷史實踐中感知到中國現代性與西方現代性的不同,並且在逐步引導社會革命的成功實踐中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

現代化作爲現代的表現,與作爲理念的現代性不同。現代性作爲現代化的內在推動力量,是一種包含着感性、理性和反思、超越三個層面的精神力量。歐洲的現代性是“脫神入俗”的過程,文藝復興運動以感性、自然反抗宗教的禁慾主義、釋放人類慾望以及感性的異化形成了歐洲現代性的啓蒙。作爲一種歷史趨向的現代性,在西方民族國家發展過程中是與教會和貴族對抗的個體慾望釋放、個體競爭發展和個體自由至上的內生性演化過程。對於崇尚集體理性儒家人文精神的中國而言,傳統農耕文明、史官文化和分散主義心理的中國傳統社會並沒有現代性的內生需求,現代性是“外發的”“被迫的”和“引進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體用不二的實用理性在鴉片戰爭後,開始了以中國式的“科學”(科學理性)和“民主”(價值理性)的方式“脫聖入俗”。

近代中國,在學習革新與民族獨立的激烈矛盾之間,救亡圖存成爲首要任務。各運動羣體只能將工具理性的科學精神指向人文社會,嘗試民族救亡圖存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無效之後轉向科學社會主義;運用價值理性的民主觀念進行變法革命並沒有形成動員底層社會的有效力量轉而奔向了無產階級專政的革命理論。在“以俄爲師”“節制資本”等官僚資本的實踐失敗之後,以徹底唯物史觀的態度反對西方現代性入侵的中國共產黨,重新定位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方位和實踐座標,認真審視了革命的主體力量和終極任務,以民族主權獨立爲首要任務,積極動員一切反對資本殖民的力量,帶領底層民衆通過“人民的戰爭”完成了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任務。

新中國成立後,在缺乏西方現代化支持又需要鞏固新生人民政權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依然堅持獨立自主和羣衆首創精神,以國家動員社會、國家計劃經濟、政黨組織民衆的方式繼續推進社會革命。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中開創“一化”、和平與發展中建設“四化”,到在多極變化中尋求“社會的全面進步”“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四位一體”的科學發展,再到“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中實現全方位的現代化,以“計劃”“規劃”和“謀劃”的方式,分步驟開展工業化建設並逐步實現科技的自主創新發展;分層次開放商品市場以實現資本發展的有序化、制度化和法律化;分領域改革機制體制以建構社會公平之下的自由平等理念,堅定黨的領導且守正創新,以人民爲中心持續拓展了現代化發展道路,在不斷自我革命和爭取歷史主動性的過程中,從目標、戰略、內容和道路等層面實現了由“被迫的現代化”向“主動的現代化”的轉變。中國共產黨在社會革命中批判現代性並堅守民族獨立性,在改革建設中開放現代性並發展民族性,在新時代拓展現代性以復興民族性,無論任何時期都對中國的現代性所處的歷史方位進行積極研判和主動定位,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始終保持了歷史主動意識。

二、辨別現代化路徑並建構自立自強現代化的科學理論認知

科學的認知來自正確的理論指導,辨別現代化路徑並建構自立自強現代化的科學理論認知是持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動力。在衆多現代化路徑中建構自立自強的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

面對一個“一窮二白”的新中國,經過不斷突破、不斷創新,中國共產黨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的“五年計劃”、六十年代的“兩步走”戰略、八十年代的“三步走”戰略,到九十年代的“新三步走”戰略,再到2017年提出的新“兩步走”戰略,嘗試過蘇聯模式的現代化、經濟工業化的現代化、“農輕重”並重的“四個現代化”,最終提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既脫胎於革命敘事中的西方現代性,又超越生產力敘事下的經濟現代化,更涵蓋了民族復興敘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最終在社會文明史的敘事中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國式現代化。

在內容上,革命時期開始奮鬥“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的近代化”;“一五”計劃時期的“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同時建設新民主主義民主政治;1964年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爲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改革開放後,提出了“富強、民主、文明”的中國特色現代化;進入新時期,形成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特色現代化;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新時代,拓展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方位的現代化,並提出在新發展格局下以人民爲中心的現代化思想;奮進新徵程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在目標上,從單一式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系統,發展到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有步驟地推進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相適應、相協調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進步、全面協調、科學發展的現代化,再拓展到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論和新發展格局下的現代化強國戰略。

在動力上,闡明瞭現代科學技術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核心動力,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基本動力,黨的全面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政治動力,社會主義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精神動力。

在格局上,經歷了從區域現代化到整體現代化、從局部現代化到全方位現代化、從低層次現代化到高水平現代化、從西方的現代性到人類文明史中的現代化。

由此,形成了以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爲指導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運用“兩個大局”的戰略思維、“科學實踐”的創新思維、“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抓關鍵、找重點、察規律”的辯證思維、“公正”的法治思維和“客觀務實”的底線思維,處理好了工農關係、城鄉關係,應對了現代知識的普遍化、經濟的全球化、人員的跨國遷徙、國際資本的控制等問題,實現了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並進發展。紮根中國實際、符合中國國情、滿足人民羣衆美好生活需要,以黨的全面領導系統整體地建構和推進自立自強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從而在辨別現代化路徑中建構了自立自強現代化的科學理論認知,形成了建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自覺意識。

三、釐清現代化本質並構築人民本位的社會主義文化

認清本質是正確實踐的保證,釐清現代化本質並構築人民主體的社會主義文化是持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之鈣。中國的現代化實踐向世人昭示,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中國的現代性與民族國家獨立是錯位的。一方面需要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強盛中華,另一方面又需要調動傳統文化資源對抗列強實現獨立。在原生性與外來性、傳統性與現代性、主體性與客觀性之間,在近代救亡圖存的時勢之下,中國選擇了民族獨立,並且將現代性作爲救亡之道。這恰巧與西方作爲理念的現代性相去甚遠,形成了在引進現代性技術手段的同時,反對西方現代性理論,實用理性取代了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認清中國近現代化的本質,並找到實現其本質的主體力量,成爲創造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基礎。中國面對現代性,清醒認識到“沒有一個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的中國,就不可能發展工業”,而中國共產黨是“要努力於中國的工業的”。同時,作爲意識形態進入中國視野的馬克思主義,相信“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就此,中國共產黨找到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和主體力量——人民羣衆革命。作爲擁有馬克思主義性質的中國共產黨,必須將唯物史觀轉化爲羣衆觀點,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動員羣衆、依靠羣衆和服務羣衆實現民族獨立從而爲發展工業化奠定了基礎。由此,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具有了人民性和“堅持黨的領導”的重要特徵,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文化力量也具有了人民性和黨性的本質特點。

首先,從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建構歷程來看。從《井岡山的鬥爭》中分析的“爲人民打仗”,到張思德追悼會的“爲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再到《論聯合政府》中的“一刻也不脫離羣衆,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中國共產黨在革命中始終將“千百萬真心實意擁護革命的羣衆”視爲“真正的銅牆鐵壁”,堅持“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在工業化建設初期,面對外交圍困、技術封鎖、經濟分散、資本匱乏等不利發展局面,中國共產黨堅持羣衆路線和人民利益的原則,儘可能克服脫離客觀實際情況的主觀主義和片面性問題,以艱苦奮鬥和集體主義爲原則,堅守“力量的來源就是人民羣衆”。在“四個現代化”的建設中,效率競爭的現代性開始挑戰傳統的民本公義,整體性民族文化意識開始博弈西方個體至上觀念,知識技術精英與平常民衆在各個層面上張力凸顯。中國共產黨繼續堅持“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發揚黨的艱苦樸素、密切聯繫羣衆的優良傳統,明確“領導幹部來自羣衆”“領導就是服務”“幹實事”的思想,堅信“人民羣衆是推動科學發展的主體”“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在綜合國力競爭激烈的新時代,面對各國紛紛打出文化戰略牌的情況下,黨和國家以“世界和我國發展大歷史中”這樣寬廣的視角,在“我國和世界發展大勢中”提出文化標識的問題,以“敬畏歷史、敬畏文化”的文化情懷,激發文化活力,構建文化優勢。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繁榮發展,堅信“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

其次,從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內容來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以“爲人民服務”爲核心的精神;新中國建設時期形成了“‘兩彈一星’精神”“焦裕祿精神”“雷鋒精神”等以“人民當家作主”爲核心的精神,展示了艱苦奮鬥、不畏艱難的創業精神和求真進取、科學務實的敬業精神;改革開放時期形成了“華西精神”“孔繁森精神”“女排精神”“航天精神”等一系列“以人民爲中心”的精神,逐漸形成了以公義性和整體性爲主導的集體主義精神原則;進入新時代,形成了“西遷精神”“塞罕壩精神”“勞模精神”等以“人民至上”爲特徵的精神,始終牢記“公僕”的宗旨和責任,堅信“實幹興邦”,堅守艱苦奮鬥的精神特質。

最後,從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內涵來看。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力量經過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實踐,集體選擇和意志鍛造了以傳統民本文化爲根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爲根本、以豐富的革命實踐爲根基的社會主義文化,它既具有傳統性、現代性、人民性和引領性的特徵,又是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的文化。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過程中構築的人民本位的社會主義文化,既可以自覺地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極端民族主義、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潮的侵蝕,又可以堅定人民立場形成政治堅定意識,認清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社會歷史邏輯和現實發展條件,理解全面建成中國式現代化的體系結構和意識特點,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點上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共產主義理想信念。

四、拓展現代化道路並推進自信自強的核心價值理念

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正確的前進方向,拓展現代化道路並推進自信自強的核心價值理念是持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價值。在中國式現代化邁向新徵程的新時代,推進自信自強的核心價值理念可以爲持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提供正確的方向、崇高的目的和行爲的準則。中國式現代化所需要的核心價值理念,是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中國精神和公民道德規範的統一體,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爲核心內容。

一是堅守一個根本點。根本上必須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

二是傳承。在理解中華文化中實現各民族文化互鑑融通,在弘揚革命文化中傳承紅色基因,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說中科學對待民族傳統文化,科學對待世界各國文化,學習研究、整理挖掘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並萃取精華、增厚底蘊。

三是互鑑。樹立平等、互鑑、對話、包容的文明觀,開放包容、平等對待、擇善而從、深化交流。同時,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四是創新。把創新作爲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爲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

五是育人。樹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依靠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錘鍊品德,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根鑄魂、啓智潤心,加強道德修養,明辨是非曲直,志存高遠,增強自我定力。由此,建構具有現代性視野、世界格局和引領未來的核心價值體系,並以此作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瞭解中國式現代化,成爲豐富現代化內涵“離不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