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知識歸納

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知識歸納

在一定的時期,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會形成一定的法令和禮俗等規範,下面好範文小編爲你帶來一些關於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知識歸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中央集權的發展

1、漢朝:地方管理由削弱到加強

(1)漢高祖:實行郡國並行制,王國勢力逐漸強大,威脅中央集權。

(2)漢景帝:削藩,平定“七國治亂”,將諸侯任免權收歸中央。

(3)漢武帝:頒佈“推恩令”,弱化王國,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2、唐朝:中央集權削弱

藩鎮---安史之亂---藩鎮割據

唐玄宗在邊境置藩鎮,長官叫節度使,後發展爲割據勢力

節度使安祿山、史思明發生叛亂,長達8年,唐朝由盛而衰。

3、北宋:進一步加強

(1)措施:

①軍事(兵):收兵權,編禁軍

②行政(權):派文臣做知州,設通判負責監督

③財政(錢):由中央掌控地方賦稅開支

(2)評價:

①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②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和軍隊不斷擴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局面,爲北宋埋下積貧積弱的禍根。

4、元朝:完善並發展

(1)措施:

①建立行省制度

②省下設路、府、州、縣

③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

(2)評價:

①行省制度便利於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②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二、君主專制的演進

1、漢朝:漢承秦制,強化皇帝制度

(1)漢初:丞相位高權重,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

(2)漢武帝:重用伺從、祕書等擔任尚書令、伺中等,削弱相權。

2、隋唐:創立與完善三省六部制

(1)部門: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2)沿革:“三省六部”是自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的,魏晉南北朝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繼而是中書省、再是門下省;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

(3)職能:“中書取旨,門下封駁,尚書奉而行之”

(3)評價:

①三省六部職權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從而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政治的統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爲三,三省的長官大都品級較低,這就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此後,歷朝基本上沿襲這種制度。

3、宋朝:初設中書門下,後增設樞密院、參知政事、三司使(簡稱“二府三司”)

中書門下作爲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權力,後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權、軍權和財政。

4、元朝:設中書省,強化相權

中書省長官,中書令以下,設右、左丞相爲實任的宰相。下設平章政事、右左丞、參知政事爲副相,與金尚書省制同。右在左上,與漢制不同。中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設尚書、侍郎分理政務(至元七年定製)。

因此,元代的中書省取代了前代的三省,實質上是把原來的三個丞相變成現在一個丞相的職位,因而強化了相權,也就加強了皇權。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1、漢朝:察舉制

(1)含義:漢代由下而上推薦人才的爲官制度。

(2)目的:廣泛蒐羅、管理人才

(3)標準:孝廉、秀才(後稱茂才)

2、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含義:由品評官評定人才優劣,然後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劃分人才優劣的九個等級。

(2)標準:門第

3、隋唐:首創並完善科舉制

(1)隋文帝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吏;隋煬帝始設進士科,科舉制正是形成。

(2)標準:才學

(3)評價: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這一制度爲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①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繫,有利於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

②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裏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小結

縱觀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加強的過程,可以看出始終伴隨着兩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漢朝的中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與完善等就是皇權對相權的分離、削弱;

二是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自漢到元都不斷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從而保證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