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意思【通用多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意思【通用多篇】

譯文 篇一

獨自漂泊在外作異鄉之客,每逢佳節到來便加倍思親。

遙想兄弟們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時少我一個親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篇二

王維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我獨自漂泊在外作異鄉之客,每逢佳節到來加倍思念親人。

遙想家鄉兄弟們登高的時候,遍插茱萸時唯獨少我一個人。

註解

⑴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爲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⑵異鄉:他鄉、外鄉。 爲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⑶佳節:美好的節日。

⑷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⑸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爲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賞析:

王維是早熟的詩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他從十五歲開始作詩,二十歲以前便寫出了《洛陽女兒行》和《桃園行》等佳篇。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他十七歲作的,立即成爲膾炙人口的名作, 廣泛爲人們傳誦。王維弟兄共五人,他居長,另有兩個妹妹。作這首詩時,他初次離開了家鄉,詩中表達了他思念親人的深情。

詩以直抒思鄉之情起筆。“獨在異鄉”,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境,對於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境特別敏感。“異客”則更強調了遊子在異鄉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獨”和兩個“異”字組在一句詩裏,大大加深了主觀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發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日,這思念就愈加轉深和增強了。“倍”字用得極妙,是聯繫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鍵。這兩句構成全詩的一個層次,是從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觀感受來表現思親之情的。

清人沈德潛以爲詩的後兩句“即陟岵詩意”(《唐詩別裁集》卷十九)。的確,二者在表現方法上頗有相似之處。《詩經·魏風·陟岵》末章有云:“陟彼高岡,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夢想親人,轉而擬託親人也想念自己。王維詩中也用了這種表現方法,以“遙知”使詩意的發展來個急轉,轉到從親人的角度來加深表現兩地相念之情。“遙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這重陽佳節到來之時,親人們定同往年一樣登高飲酒。這緊扣了詩題,也點明瞭第二句提到的“佳節”的具體所指了。作者料定,當親人團聚一起歡度重陽節而“遍插茱萸”之時,會記起他這客處異鄉的`遊子的。結句將全詩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親,而其情自見,給人留下想象的餘地。

王維的詩,有字句不苟、渾然天成、音調諧美的特點,這已在他的這篇少作中略露端倪了。宋人朱熹說:“古人詩中有句,今人詩更無句,只是一直說去。這般詩一日做百首也得”(《朱子語類輯略》卷八)。他鄙薄宋詩的意見固然偏頗,但所讚賞“古人詩中有句”還是有道理的。所謂詩中有句,是合觀全詩自爲一體,而其中的佳句又獨具意義,可以單獨流傳。王維這首小詩就屬詩中有句,它的前兩句在人們的傳誦中,成了人們思親情感的普遍概括。所以,每當人們在節日思親時,便很自然吟誦這兩句詩了。

譯文 篇三

⑴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爲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⑵異鄉:他鄉、外鄉。 爲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⑶佳節:美好的節日。

⑷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⑸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爲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理解詩句意思,體會情感。 篇四

1、齊讀詩的第一行。

01、解釋詞語:

獨:獨自一人。

異鄉:他鄉,故鄉以外的地方。在詩中指的就是長安。

爲異客:做他鄉的客人。

02、思考這一行詩的意思。並指名回答。

03、教師指導

我獨自一人在外地,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

2、齊讀詩的第二行。

01、解釋詞語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節:

節日。詩中指重陽節。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親:家鄉的親人。

02、思考這一行詩的意思。並指名回答。

03、教師指導:

每當遇到節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鄉的親人。

04、詩人爲什麼每逢遇到節日就加倍的思念親人?請用詩中的一句詩來回答。然後再用自己的話來回答。

05、教師小結詩的前兩行:

06、齊讀詩的前兩行。

3、齊讀詩的第三、四行。

01、解釋詞語;

遙知:在遙遠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處。古時候有一種習俗,就是在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種有香味的草。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在重陽節這天大家在頭上插上茱萸,登上高處,據說可以避邪,肖災。

02、詩中說遍插茱萸少一人,請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個人呢?並指名回答。

03、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詞語的解釋,想想這兩行詩的意思。同坐間討論。

04、指名回答。

05、教師指導:

我在遙遠的地方猜想,家裏的親人們一定都頭插茱萸登上了高處,可是單單少了我一個人。

06、教師小結詩的後兩行:

07、齊讀詩的後兩行。

4、教師總結全詩意思:

這首詩可以分兩層意思來理解,詩的前兩行寫詩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節日就更加思念親人。詩的後兩行寫詩人在遙遠的外地想像家鄉的親人重陽節登高的情景。

5、齊讀全詩。

6、請大家結合詩句意思想一想詩人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或者說詩人寫這首詩要表達什麼樣的情感?

7、教師小結:

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教材分析 篇五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爲古詩語言精練、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長春版語文教科書第八冊第四單元的一首古詩。本組課文由三首唐詩組成,皆爲七言絕句,千古佳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王維十七歲時因重陽節思念家鄉親人而作,書寫遊子思鄉懷親之情。遊子在外,舉目無親,正逢佳節,百感交集。全詩寫得非常樸素,感情十分自然。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獨在異鄉爲異客”,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就把那種獨自在外、人地兩疏的情形表達出來,同時傳給人們一種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爲下面思念的內容奠定了基礎。接着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個“倍”字,真切地表達了詩人在重陽節極度思念家鄉親人的感情。此句已成千古傳誦的佳句,千百年來,成爲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表達了億萬炎黃子孫共同的生活感受。

註釋 篇六

⑴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爲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⑵異鄉:他鄉、外鄉。 爲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⑶佳節:美好的節日。

⑷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⑸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爲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註解 篇七

1、九月九日:指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民間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等習俗。

2、憶:想念。

3、倍:加倍,更加。

4、登高:陰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民間有登高避邪的習俗。

5、茱萸zhūyú:一種香氣濃烈的植物,傳說重陽節扎茱萸袋,登高飲菊花酒,可避災。

譯文 篇八

獨自在他鄉做他鄉的客人,每到歡慶佳節時,就更加思念家中的親人。我在遙遠的異鄉想象着,今天兄弟們登高的時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