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論文【新版多篇】

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論文【新版多篇】

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論文 篇一

摘 要:體育作爲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關鍵學科,更應有自己的校本課程。如何開發體育校本課程,以及充分利用好體育課程資源,使傳統體育教學與校本課程更好地結合,是學校體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校本教材的開發是對嚴重不足的體育場地器材對體育與健康正常開展的不良影響的彌補。校本教研,因其地域性、本土性、實用性、校本化等特點,將對經濟落後地區的教育產生很大的推動和幫助作用。體育健康課校本教材,因爲場地器材的因地制宜,身體活動的可操作性,體育文化的本土性、趣味性,將使因經濟落後而無法從場地器材及教材資源、人力資源上合理、科學、有序地開展體育與健康課程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基礎教育 素質教育 校本教研 體育健康課

一、體育與健康校本教材開發的意義

(一)體育與健康校本課程開發的背景。

當中國基礎教育高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旗幟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就必然成爲重要任務,鮮明而緊迫地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會的面前,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是新課程改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校體育教學發展的歷程,跟大多數學校一樣,實際上是“副科”,領導不重視,教師隨便上,學生無所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已經成爲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

體育作爲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關鍵學科,更應有自己的校本課程。如何開發體育校本課程,以及充分利用好體育課程資源,使傳統體育教學與校本課程更好地結合,是學校體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

(二)校本教材的開發是對嚴重不足的體育場地器材對體育與健康正常開展的不良影響的彌補。

經濟的相對落後,教育資源的相對匱乏,使得農村學校的體育場地器材嚴重不足,這極大地限制了體育與健康課國家教材和地方教材的正常開展。學校在開發體育校本課程時不能爲了趕時髦一哄而上,要根據學校的條件和地方的風土人情整合資源,開發具有學校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不同的體育項目需要不同的場地和器材,合理利用和改造學校及周圍環境的場地、器材資源是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又一突破口。學校要根據場地器材的具體情況量力而行,農村學校教師隊伍和辦學條件相對較弱,要儘量利用山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如登山、竹竿舞、滾鐵環、放風箏、橡皮筋等,就是很好的體育校本課程資源。通過校本教材的開發,從各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利用學生能從事體育鍛煉的場地,採用種種手段利用和自制各種有利於學生從事健康體育鍛煉的器材,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彌補體育場地器材的不足。

(三)校本教材的開發,將挖掘體育教師潛在的人力資源。

由於場地器材的限制和學校領導教育觀念中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潛在的輕視及傳統的體育教學觀念的影響,農村體育教師在體育與健康課的教學中還沒有充分地展現應有的才幹。校本課程的開發離不開教師的參與,把課程開發的權力還給教師,讓教師從事課程的開發與實踐活動,這已經成爲一種共識。因此,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必須立足於教師的個性,讓教師真正成爲校本課程開發的直接參與者。體育教師是體育課程改革的實踐者,是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者,他們的自身素質是影響校本課程開發的關鍵因素。許多課程研究專家認爲,“課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課程發展是人的發展”,“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課程的發展”。沒有教師方面的相應變革,就不可能實現課程改革;缺少教師的改革,任何課程改革也不可能獲得成功。校本教研的開發,將會激活農村體育教師的思維,這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不但會開發出各種適應本校的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土教材,而且會推動農村體育與健康課程的不斷創新和改革,在這種創新和改革中,作爲校本教材開發的主體——體育教師的潛在的人力資源將得到挖掘。人的因素在生產關係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教師人力資源的開發,將給農村的體育與健康課新課標的開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二、開發體育與健康校本教材的資源優勢

(一)內容資源優勢。

1、農村學校在生活中創造的體育活動。農村學校一般地處偏遠,經濟較爲落後,學生們在生活中創造了獨特的體育活動和體育項目,如:老鷹捉小雞、貓捉老鼠、跑城(一種打沙包遊戲)、跑國(劃定活動範圍,兩組學生相互佔領對方地域的遊戲),不同學校要根據自己學校場地器材的具體情況量力而行,農村學校教師隊伍和辦學條件相對較弱,要儘量利用山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如登山、竹竿舞、滾鐵環、放風箏、橡皮筋等就是很好的體育校本課程資源。這些活動很有特色,只要稍一加工就可以開發成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的校本教材。

2、傳統文化活動。在農村學校,傳統文化活動較爲盛行,大部分以身體活動爲主,比如:扭秧歌、舞獅子、腰鼓、民間武術等各種文化活動,通過開發改編,都可以成爲學校的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校本教材。在目標統領內容的體育課實踐中,教師能更多地運用新課程理念對體育教育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但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因爲沒有具體的教學內容,所以在課堂上雖然可以運用不同的教學內容達到目標,但在對學生終身體育能力的培養和形成上缺少“主打”運動項目。學生經過十幾年體育教育之後,反而感到什麼也沒有學會。因此地方和學校應根據當地的具體條件和學生的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體育課程實施方案,更新理念,與時俱進,加快加強對校本課程的研究和制定。開發校本課程應該充分開發和利用當地的課程資源,更多地採用活動形態,爲開展活動而提供給教師一些參考性的課程方案。否則,就可能使校本課程成爲國家課程的翻版,甚至可能出現“穿新鞋走老路”的狀況,一方面進一步加重了學生負擔,另一方面失去了校本課程的應有價值。

(二)人力資源優勢。

農村學校有一批年齡輕、思維活、創造力強的體育教師隊伍,這支教師隊伍及大力支持學校體育工作的各級領導和廣大喜歡體育的學生是開發體育與健康課校本教材的最大優勢。體育教師自身素質存在諸多缺陷,作爲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參與課程設計,體育教師要增強主人翁責任感,提高自身素質,提高事業心和責任感。由於受傳統教學的影響,不少教師往往不注重學習新的教育思想,不瞭解新課程改革方向和改革成果,因循守舊,滿足於已有的知識方法,體育課不是統得太死的“老三段”,就是無任務的“放羊式”。現實工作中,部分體育教師習慣於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即使學習別人一點,也是生搬硬套,缺乏求實創新精神,只能使體育工作停留在原有水平上。部分體育老師不願下力氣求取新知,不想改換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在新課改的浪潮中,我們只有充分理解課程標準的精神,才能使體育和健康的課程標準得到更好實踐,在教學中才能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培養學生終身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並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從而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水平,適應社會對多類型、多規格、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我們相信,在素質教育的改革中,只要我們堅持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創新,在改革中反思,學校體育與健康校本課程改革將寫下更美的篇章。可以充分利用這些人的智慧、創造力,以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爲指導,以促進學生健康爲目標,合理利用校園地理位置、建築特色和民間的體育器材、自制的體育器材等,充分發掘當地的各種民間的體育活動,開發出具有地域特色、符合本校實際、學生喜歡的校本教材。只要充分挖掘人的潛在能力,就會開發出科學的,有利於很好地開展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指導下的體育與健康課的校本教材。

參考文獻:

[1]李天才。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H]。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4)。

[2]陳虎。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教學法[G]。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3]王立人。體育與健康基礎[Z]。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1)。

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論文 篇二

2005年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第五個年頭。衆所周知,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取決於多種因素,其指導性文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特別提到:要“積極開發併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它是保證新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學校和教師應該成爲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力量。地理教師要勝任新課程的教學,就必須在認真學習現代地理課程理念的基礎上,對以往的地理課程資源觀重新進行審視,積極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因地、因時制宜,以“拿來主義”的態度,將各種可資利用的課程資源重組,創造性地應用於地理教學,爲學生的發展服務。

一、由“教材是學生的世界”到“世界是學生的教材”的轉變

在傳統教學中,由於對學生的評價過多地倚重學科知識,特別是課本上的知識,而忽視學生動態地解決問題的能力,致使教材幾乎成爲學生學習的世界。又加之人們對教材的片面理解,教科書被視爲唯一絕對的教材。在這種狹隘、單一的課程資源觀指導下,教師的教學由“知識爲本”“學科爲本”,到“教師爲本”“教科書爲本”,鮮活的現實生活被一步步地剝離於教育之外,學科教學離教育的本真漸行漸遠。它使師生的視閾越來越狹小,教學活動陷入一種機械的重複,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感受不到職業生活或學習生活對個人智慧的挑戰所帶來的興奮和發展張力。

現代教育理論認爲,課程資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義、有利於課程實施或達到課程標準的教育資源。就其空間分佈而言,包括校內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和信息化的課程資源三種。在這種課程資源觀看來,無論是常規的實驗室、圖書館、各種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還是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科研院所等廣泛的社會資源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因其能直接作用於課程,或能影響課程實施的範圍和水平,因而都屬於課程資源的範疇。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的學習世界就不再僅僅侷限於有限的教科書,多姿多彩的世界都能成爲、也應該成爲學生活生生的教材,成爲不可或缺的課程資源。

二、現代地理課程理念與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廣大地理教師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地理課程理念,並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爲地理教學服務。

(一)新課程所倡導的現代地理課程理念

《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確提出了新課程倡導的現代地理課程理念:1.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2.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3.改變地理學習方式;4.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5.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6.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課程標準還特別強調要充分開發、利用學校及地理課程資源,合理利用校外課程資源,以構建開放的、豐富的地理課程,以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繫,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課程,以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發掘學生潛能,發展學生個性特長。

(二)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落實地理課程理念

要使地理課程理念轉變爲有效的地理教學實踐,實現地理教育功能,有賴於廣大地理教師課程資源意識的覺醒,以及對相關資源的積極開發和創造性利用。它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

1、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地理課程資源庫的建設。由於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各地的辦學條件差異很大。但是經濟落後與課程資源短缺並不一定呈正相關。如,我國廣大的山區和“老、少、邊”地區,經濟雖然落後,辦學經費不足,圖書、場地、實驗設施都嚴重短缺,但往往有着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這些資源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如果教師善於“發現”和利用,就可以使地理教學生動有趣,增色許多。一位在東北鄉村中學工作的地理教師,自制、採集了大量的當地野生動植物標本和巖、礦標本。他的標本陳列室,彷彿是廣袤的白山黑水的濃縮,那一“草”、一(動)物、一土(壤)、一(礦、巖)石,無不使人想到肥沃的黑土、茂密的森林、躍動的生靈和富饒的礦藏,以及寒天凍土下粗獷的民風,並由此生髮出對這片土地的深深眷戀。

隨着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髮展,傳媒的形式豐富多樣,報紙、廣播、圖書、音像資料,加之迅速普及的網絡資源與文化,成爲大衆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文化消費的主要形式,這其中蘊含着豐富的課程資源。特別是電視頻道欄目衆多,一些如《教科文行動》《探索發現》《文化視野》《中國報道》《新聞會客廳》《百家姓》《人與自然》《綠色空間》等節目,往往涉及領域衆多,有各科、各行業的專業人士參與,製作精良,將其有計劃地引入地理教學,有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強化學生對地理學地域性和綜合性特點的認識。

2、溝通地理教學與日常生活的關係,有效利用生活中的課程資源。地理教學的內容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在某種程度上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高度概括。“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說明我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地理,地理教學也不應脫離生活。俗話所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細分析,每一件都是地理學研究的對象,且說的主要是特定地理環境下植(作)物(包括礦化的植物)與生活的關係。各地關於衣、食、住、行的風土民情、鄉村俚語,也是人們所生活的地理環境的反映。此類例子比比皆是。從衣的角度說,我們知道藏袍作爲藏服的代表,是適應西藏氣候的產物,它一可保暖,白天當衣服,晚間做睡袋。二可適應溫差的變化:夜間嚴寒時,雙手可藏於袖中;晨昏增溫時,將右袖脫下,搭於肩上,便於勞作;中午炎熱時,把雙袖脫下,可圍在腰間。若將長袍提起,腰部紮緊,還可當旅行袋。從食的角度看,東北民俗之一“大缸小缸醃酸菜”,反映了在東北漫長的冬季,由於新鮮蔬菜短缺,人們就醃製了便於保存的酸菜,用它作冬半年的當家菜。而“房子半邊蓋”是陝西民俗十大怪之一,它反映了氣候乾旱、黃土深厚地區,人們爲節省稀缺的木材而獨創的建築風格。至於駱駝、耗牛作爲西北、青藏高原地區的一種運輸工具則反映了其對乾旱、高寒環境的高度適應性。今天,我們的穿衣戴帽、手中的菜籃子、居室裝修和出門旅行仍受制於當時、當地地理環境諸要素。將地理教學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使生活資源轉化爲課程資源,可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地理知識的意義與價值,增強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3、打通地理教學與其他各學科的聯繫,使各科課程資源爲地理教學服務。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一個地理事實(現象)或地理事件的存在、發生,不僅會涉及地形、氣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往往還與當地的政治、歷史、經濟甚至軍事因素有關。歷史上山西商幫的崛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僅從目前山西這樣一個欠發達省份的地理、經濟狀況,是很難把它與明清時期曾匯通全國甚至海外的票號和雄踞商界首位達500多年的山西商幫聯繫起來的。晉商的崛起不僅有區位、資源的原因,也與明代北部的邊防形勢及山西的軍事地理位置直接相關。明朝初年,蒙古騎兵屢屢南犯,對內地構成很大的威脅。朝廷在數次北征未果的形勢下,爲防禦其入侵,在長城沿線屯兵達80萬之多。其中,尤以山西境內及其附近所部署的兵力居多,佔總兵額的45,足見山西軍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大量的駐軍,帶來了繁重的軍需供給與乾旱少雨地區糧草短缺的矛盾。在明朝政府出臺了用食鹽販賣許可證吸引糧商到邊關的政策(史稱“開中法”)時,山西商人抓住時機,利用區位優勢,捷足先登,集鹽商、糧商於一身。到明朝中期此項政策解體時,晉商已積累了雄厚的資本和豐富的經驗,他們又利用山西的鹽、鐵等資源優勢,及時轉型,發展了與國內及周邊國家的互補性貿易,經營規模與範圍日漸擴大。隨後爲解決貿易中鉅額銀圓攜帶不便問題所首創的票號,更成爲晉商擴大經濟力量、控制全國金融活動及至影響朝廷的重要手段。這一例證提示我們,在地理教學中,不能就地理談地理,而應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歷史的眼光來分析、看待地理事象,打通地理教學與其他各學科的聯繫,充分調動各科課程資源,爲地理教學服務。這也是地理學綜合特性的最好體現。

由此可見,凡是有利於地理教育的一切人、財、物的因素、環境、條件,經過教師認真、慎重地篩選,均可納入地理教師課程資源的視野,通過各類活動和多種途徑和形式,爲地理教學服務,並最終爲學生的發展服務。

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論文 篇三

摘要:針對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經常處於“沉睡”狀態,其教育的功能和意義沒有被充分認識和利用的現實問題,研究論述了這種課程資源的內涵及特點,並對如何促進教學中動態生成課程資源的及時發掘和有效利用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教學過程 課程資源 動態生成

現代課程的綜合性、開放性和生成性要求教師根據現實條件和要求,基於教材、超越教材,自主開發相關的課程資源,以豐富拓展教學內容,實現並延伸課程目標。然而,在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中,一些教師一方面認爲課程資源緊缺,一方面又對教學中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視而不見,沒有將其納入到課程資源的範疇中,致使這些課程資源經常處於“沉睡”的狀態,應產生的教育功能和教育意義沒有被充分的認識和利用。

一、對教學中動態生成課程資源的認識

“課程資源是富有教育價值的,能夠轉化爲學校課程或服務於學校課程的各種條件的總和。” [1]課程資源界定的關鍵在於它是否含有課程潛能(或稱之爲課程可能性),即課程資源一定是能夠爲課程和課程實施服務的,有利於課程目標的實現[2]。課程資源不僅來自那些經過處理、至善至美的已經物化的資料和條件,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易被人忽略的教學事件,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3] 。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是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的對教學起支持作用或具有潛在教育價值的事件。此種課程資源常常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比如,在課堂上學生突然搶話說;學生的質疑、興奮;學生出現的錯誤、學生的心理、學生的差異或者學生有時的固執己見、教師的失誤等等。可見,這種課程資源就存在於教學過程之中,遊離於師生之間,只是我們忽視了或沒有引起重視。然而,在實踐中,恰恰是這些動態生成往往蘊藏着學生的需要、問題和困惑,展現了廣大師生真實的生活世界,而這些正是教育的契機,具有潛在的教育價值和意義。因爲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源於師生的現實生活,包含了認知個體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經驗,它客觀的反映了個體的心理特點。所以,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更加接近個體(教師、學生)的認知水平,易於學生接受。如果這一寶貴的課程資源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掘和利用,使其與學生要獲得的書本知識和解題技能等一道進入教學過程,不僅可以拓展我們開發課程資源的領域,使課程資源的開發更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我們的課堂教學過程也將更富有生機和活力。

二、教學中動態生成課程資源的特點

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具有針對性和實際意義,對學生個體的健康成長和健全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日常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被埋沒或不能及時地發掘應用於實際的課程和教學之中,這與教師對該課程資源的認識有着直接關係。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與其他課程資源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

(一)瞬間存在性

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隨着教學情境的發展而變化,與靜態的課程資源不同,它是流動的、是瞬間的,其存在也是短暫的。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課程資源所具有的這一特性無疑增加了人們對其發掘和把握利用的難度,若教師能夠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隨機應變的教學機智,抓住教育時機,對此作出“零時”反應,及時地捕捉、激活和利用,他們就會成爲重要的和生活化的課程資源。

(二)生活情景性

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包含在一個個鮮活的教學事件、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甚至是意外情況、偶發事件之中。此種課程資源來自日常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的交往活動,具有很強的生活情景性[4]。對這些課程資源認識和理解不能採用理性分析的框架和邏輯概括的方式,而必須結合具體的生活情景與形象來進行闡發和判斷。

(三)親和性

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來源於教學實際,與學生的思維活動緊密契合,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表達形式上都能夠使學生感興趣,滿足學生的需求,易被學生所接受,從而喚起學生思維的積極活動,有效的發揮其教育作用。所以,這些課程資源對學生來說,它具有較強的親和性。

(四)潛伏性

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還有一個自身最突出的特性,即潛伏性,因爲,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在教學前,教師很難去設想、預料,但在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中,卻時時閃現,教師若不注意,則瞬間即失,所以它往往處於潛伏的狀態,需要教師具有高度的教學智慧和教學應變能力才能發現和把握,將其轉變爲具有教育作用和意義的課程資源。

三、如何促進對教學中動態生成課程資源的及時發掘與有效利用

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課程資源的特性決定了我們要善於從日常教學事件中識別、捕捉和利用這種課程資源,若教師意識不到或發現不了這種課程資源,這些課程資源及其教育價值就會隨時流失。那麼,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對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及時發掘並有效利用,同時又不使我們在其中迷失?

1、樹立新型的課程資源觀念,突破對課程資源的狹窄認識。

教師能否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以及如何捕捉、激活和利用這種課程資源,都基於教師個人對課程資源的認識和態度。教師的課程資源觀將直接影響教學過程中對課程資源的敏感度,也影響課程資源發掘與利用的程度和效果。而現實中,大多數中國小教師的課程資源觀還處於一種片面化和簡單化的狀態,教師對課程資源載體或形式的理解還比較侷限,一般教師理解的課程資源主要是指教學參考書、輔導資料、練習冊等印刷體形式資源,以及網絡資源,對其他載體或形式的資源還不太瞭解;教師眼中的課程資源通常是現成的、靜態的,一般與教科書配套[6];課程資源的範圍也是僅僅侷限在課本和教科書中。這種狹隘的課程資源觀使得教師往往忽視自己身邊已有的資源,使他們不能真正的走進課堂與學生髮生互動,將其價值發揮出來。因此,教師首先要樹立新型的課程資源觀。

與傳統的課程資源觀所不同,在新的課程資源觀下,課程資源應是豐富的、大量的、具有開放性的。它以其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和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等特點,給學生多方面的信息和刺激,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身臨其境,在愉悅的情緒體驗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7]。我們要意識到課程資源不僅包括教科書、報告會、博物館等,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也可以成爲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該接受並認識其教育價值,不斷拓展課程資源空間。對此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着手:一是對教師進行有針對性地宣傳和培訓,即時向廣大教師介紹課程資源理論和實踐的最新成果,及時推廣教師在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總結出的經驗,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正確的、全面的課程資源觀;二是讓教師親歷躬行,將所學理念和實踐不斷結合,增強發掘與利用水平;三是學校、教師與專家建立長期、定期的聯繫,共同關注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的開發。

2、建立對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課程資源開發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環。

新型的課程資源觀念要轉化爲教師正確的教學行爲,在實踐中關注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及時地捕捉、激活和利用,這就需要教師通過不斷地將課程資源觀念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具備對動態生成資源的發掘與利用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必須要經過長期教學實踐的沉澱累積而成。因此,通過教學實踐中進行教學前預設、教學中把握、教學後反思,建立提升課程資源開發能力的良性循環是十分現實和必要的。這個過程並不是一種機械的操作步驟,需要我們智慧的對待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具體包括:

教學前,進行一個兼具彈性和精細化的教學設計。這是對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課程資源充分發掘、利用的基礎。首先要設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不能僅侷限於認知,還要涉及到學生全面發展必須達到的其他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不拘泥於知識目標領域的傳授,及時捕捉和利用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教育。其次,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了解學生,要儘可能多的考慮教學的主要環節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及對策,進行二度設計、三度設計甚至是多維度設計,以便教學中能夠敏銳、及時的捕捉、利用生成的課程資源,更加從容、靈活的進行課堂教學。同時,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與課程資源對話,這樣不僅給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性資源的發掘和利用留有空間,同時也對教師能夠更好地發掘和利用做好思想和行動上的準備。

教學中,教師要從知識傳授者的權威地位中走出來,帶着教育研究者的心態,以更寬更高的眼光去關注學生的言行舉止,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更多的動態生成課程資源;變換運用多樣的教學活動形式,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加強、思維活躍的情景下,教師更容易發掘和利用此種課程資源。而對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問題和困惑,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不要回避,或者模棱兩可的矇混過去,而是要充分肯定學生的能力,及時調整預設教學設計,以熱情的鼓勵、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導與學生分享。然後,通過教後反思,可以幫助我們從更高層面上看待教學行爲,提升一種過去不被強調的課程開發和生成的能力,最終使我們每天進行的教學實踐都成爲研究性的改革實踐,從而提高教師的實踐智慧,從容的應對動態生成性資源。

教學後的反思,可以促使教師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意外情況、突發事件、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狀態等進行歸類,比較,篩選,整合,看哪些可以成爲可資利用的課程資源,逐步構建可供教師參考的動態生成性課程資源庫,可以爲我們對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課程資源的發掘與利用提供很大的幫助。

當然,提高教師識別、捕捉和利用在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課程資源的能力,需要教師淵博的文化素養、健全的知識結構作爲基礎。但是,由於我國中國小教師習慣了學科教學,知識結構都是建立在學科之上的,比較封閉、單一,而有的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所涉及的內容已經超出了本科目,這種情況往往會讓教師教學感到很吃力,對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的發掘與利用就成爲了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此,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擺脫封閉式狹窄知識結構的侷限是提升對課程資源開發意識和能力的重要條件。這就要求廣大教師應當開闊視野,加強知識學習的自覺性,不僅能夠在專業知識方面精通自己所教課程,同時也應具有廣博的綜合知識,在此基礎上,提高對課程資源發掘與利用的意識和能力。

此外,對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課程資源的發掘與利用需要營造寬鬆、民主的教學氛圍。這個教學氛圍的營造,更多的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支持。如恰當的運用評價方法,適時應用激勵性評價,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爲教師創造寬鬆、開放的環境,才能使教師對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課程資源的發掘與利用,得以深入和持續的展開。

參考文獻:

[1] 範兆雄。課程資源系統分析[J]。西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32~34.

[2] 黃曉玲。課程資源:界定 特點 狀態 類型 [J]。 中國教育學刊 2004,4

[3] 程福盟 葛春,日常瑣事一筆重要的課程資源 [J]。 現代教育科學, 2006年第1期

[4] 何芳 吳豔玲 樊瑩 編著,國中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實踐智慧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 123頁

[5] 張文軍 李雲淑 王俊編著,高中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實踐智慧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117頁

[6] 朱水萍。課程資源開發的認識誤區及變革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2

[7] 李建平。課程資源如何開發 [N]。中國教育報,2001年10月9日

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論文 篇四

【摘要】國小生特別願意親近和探究身邊的蟲魚鳥獸、花草樹木,這是學生的原始興趣,然而這樣的興趣會因爲種種原因不能長久維持。爲了持續激發學生探索生命的興趣和熱愛生命的情感,教師需要挖掘學校、家庭、社區中的課程資源,從探究、閱讀、體驗等方面入手,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生命科學知識和探究技能,並形成與自然生命和諧共處的理念。

【關鍵詞】課程資源;融合利用;生命意識

生命科學領域是科學教學的重要內容。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該領域卻存在着簡單化和邊緣化的傾向,如教學活動(比如種植、養殖活動等)流於形式、不精細、少創意等。筆者認爲,要發揮生命科學領域的教學價值和作用,教師應有效挖掘學校、家庭、社區中的課程資源,有深度地引領學生探究生命、體驗生命,從而提升學生的生命意識。

一、深度種植養殖,植出生命的感覺

在科學教學中,種植和養殖是常見的活動類型,也是生命科學領域的重要內容,這類活動能讓學生感受生命的神奇和偉大。

1、在“項目種植”中理解生命的神奇。在桂林旅遊時,學生買了一份菠蘿蜜,吃完後,發現菠蘿蜜的種子很大,他們很好奇:這粒大大的種子裏有些什麼呢?作爲科學教師,筆者建議他們帶回家嘗試種植。回家後,學生先將種子放在溼潤的紙巾裏,觀察它的發芽情況。三、四天以後,種子裂開了一條縫。學生異常驚喜,他們感受到了生命的萌發。一週後,種子裏探出了一個白嫩嫩的芽。筆者建議學生查找資料,看看這個芽是“何方神聖”?通過資料查找,學生了解到這是胚根,將來會長成植物的根。於是,筆者同學生一起把它移植到土壤裏,讓種子紮根生長。漸漸地,綠色的胚芽從泥裏冒了出來,不多日便長成了一株小苗。當菠蘿蜜長出大大的葉子時,學生髮現葉子上有絨毛,這和我們平時看到的葉子差別較大。同樣是種植活動,爲什麼平時科學課上讓學生種豆子,他們的體驗顯得很乾癟,種植記錄像流水賬?通過該案例,筆者忽然明白:學生生命意識的開啓和深化,一定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其間伴隨着他們的好奇心和懷疑的態度。以上案例中,學生由偶遇菠蘿蜜種子,到想要了解種子裏的祕密,然後經歷種植中的問題探究,最終完成對菠蘿蜜種子結構的知識建構,這個過程,筆者稱之爲“項目種植”。“項目種植”中更多地需要學生探究:菠蘿蜜適合在什麼樣的環境裏生長?菠蘿蜜果實爲什麼會長這麼大?熱帶植物怎樣才能在我們這裏(長江中下游)生長?……帶着問題,學生查找資料,進行解釋,交流分享。邂逅菠蘿蜜種子,引發了師生有深度的種植研究。如在種植對象方面,學生由種植豆子擴展到種植水果的種子,如火龍果、蘋果、橘子等。此外,學生還進行了水培試驗,比如將番薯、洋蔥、土豆、大蒜等放在玻璃瓶或盤子中,再放適量的水,然後觀察其生長變化,並及時記錄。在種植方式上,我們進行了“聯網種植”,就是和一些手拉手學校的相關年級共同進行種植活動,定期在網絡上曬出植物生長的態勢圖。比如集團內的各個學校聯動,比較農村和城鎮中的植物生長狀態;又如和新疆、雲南手拉手學校的學生共同種植,比較在不同地理位置植物的生長情況等。挖掘種植活動的課程資源,需要教師開闊眼界,解放思維,引領學生個性化地種植、聯繫性地種植、團隊式地種植、創造性地種植。只有在有深度的學習實踐中,學生才能看到生命細微的變化,從而體會生命的無限潛能。

2.在“創意養殖”中體悟生命的偉大。蘇教版四年級《科學》教材中有養蠶的內容,一般的指導過程是設計一本《養蠶記錄》本,然後學生開始自由養殖,由於養蠶的時間較長且教師的指導缺乏個性和耐心,較多學生會漸漸對養蠶失去興趣。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先帶領學生學習蠶的一生、人類養蠶的歷史、蠶絲的使用等知識,然後對養蠶過程進行創意加工,如進行“彩蠶飼養”“蠶蛻皮視頻展”“顯微鏡下的蠶蛻”“蠶吐絲前後的體重對比”“盆栽桑苗立體養蠶”“抽絲比賽”“製作蠶絲扇面”“蠶蛹雌雄之辨”等活動,學生在有趣的飼養活動中,深深體會到蠶偉大的一生以及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養蠶智慧。除了蠶、螞蟻、蝸牛、鼠婦、土鱉蟲等,只要是鄉村、校園綠地裏的昆蟲,學生都喜歡玩弄它們,教師不如趁機開展“小蟲子飼養”活動,通過集體性的飼養、記錄、比較、展示,升級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像昆蟲學家那樣去“玩”蟲子,在學生幼小的心靈裏播撒下生命的感覺。

二、深入科學閱讀,拓展生命的視界

科學閱讀強調讀、思、做合一。進行科學閱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擴充科學知識、涵育人格素養。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教學中,科學閱讀的資源理應受到充分挖掘和使用。

1、以友善、好奇的心態去閱讀自然,尊重生命。大自然是一本無字百科全書,生命科學領域的閱讀實踐不能忽視對大自然的“閱讀”。因此,科學教師要帶領學生對大自然中的生命展開“閱讀”,改變學生對自然生命的偏見或誤解。在教學蘇教版《科學》三上《動物植物人》一課時,少部分學生對“人也是動物”這個觀點感到不解,他們覺得人類能製造各種工具,怎麼能和那些小爬蟲、鳥獸等相提並論呢?抓住這樣的認知偏差,筆者蒐集了一些資料:屎殼郎通過滾糞球清潔了大自然、蒼蠅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導航儀”、會變色的衣服是人類模仿蝴蝶翅膀上的鱗片而製成的等等。這些大自然裏的精靈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是它們有人類不具備的本領,爲人類的科技發明提供靈感,同樣值得重視。閱讀後,學生對動物一詞有了更深層的認識,並認同了“人是動物”的觀點。

2、以思辨、探索的姿態去閱讀科學經典,思考生命。《昆蟲記》是經典的科普讀物,學生很喜歡。但是,在一次《昆蟲記》閱讀交流會上,筆者發現學生的交流只是描述和讚美,幾乎沒有質疑和啓發。這固然與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關,但是我們不能就此放棄對學生閱讀的有效引導。問題引領。在學生的科學閱讀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比如:屎殼郎是清理糞便的高手,那麼它們會清理自己的糞便嗎?雌螳螂會吃掉它的“丈夫”,這種殘酷的習性是怎樣形成的?還有哪些昆蟲也有同樣的習性?等等,這些問題在《昆蟲記》中沒有答案,教師的提問可以引領學生進一步思考、探索。比較閱讀。比較閱讀是科學閱讀常用的方法。比如:讀了《昆蟲記》後,還可以讓學生閱讀相關的讀物、視頻,然後比較、整理某一種昆蟲在不同讀物中的介紹,或者將其與身邊的同類昆蟲進行觀察、比較。學生髮現,雖然是同一種昆蟲,但是因居住環境的不同,它們的身體結構、習性會有微小變化。在比較中閱讀,學生理解了環境對於生物的影響。

三、深層實踐,承擔生命的責任

對於國小生來說,要“形成熱愛大自然、愛護生物的情感,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就要到更廣闊的社會天地中去實踐。這裏的實踐,是“真刀真槍”的踐行,而非“浮光掠影”的走場。

1、課程融合,點亮生命意識。課程融合,是未來教學的趨勢。學生運用科學課、數學課、語文課、美術課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一個個實際問題,能有效提升自身素養。比如:進行河流水質調查,學生要先去河裏取水,河岸很高,沒有階梯,此時就要想辦法用塑料瓶製作一個打水裝置;取了水要進行過濾,這就要運用過濾技能;過濾後要檢測水的酸鹼性及微量元素,這需獲得環境監測站水質研究部門的支持;檢測後要形成自己的研究報告。在這一過程中,知識實現了融通,知行得以統一。更重要的是,學生體悟到可以用一己之力來改善周圍的環境,能爲其他生物創造美好家園,如此,責任意識便能漸漸得到加強。

2、課程系列,提升生命的使命感。在提高學生環保意識和能力方面,我校科學教師基於科學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如生態平衡、能源、人類與環境、動植物的特徵等,拓展和深化教材內容,編制了《牽手環保》的系列校本教材,然後利用社團課、綜合實踐活動課、科學課、班隊課等,帶領學生學習環保知識、增強環保意識,學習處理環境問題的基本技能,發展學生的生命使命感。作爲科學教師,我們應用敏銳的目光捕捉有意思、有意義的課程資源,幫助學生提升探究技能,發展高階思維。在親歷中,引領學生深入生命的“灌木林”,形成與其他生命和諧共處的理念,這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以及社會生態文明的建設有重要的意義。

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論文 篇五

摘要:在當下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師必須具備開發課程資源的意識。隨着改革力度的加大,課程資源已經成爲課改中的核心概念,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加大開發課程資源的力度刻不容緩。要切實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深入研究教材是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還要深入瞭解教學的對象,更要利用科學的方法開發與利用思想政治課程,這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途徑

隨着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繼續推進,有關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開始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課程資源的豐富多樣是新課程順利實施的基礎,對中學思想政治課程來說,課程資源的開發對教學與課程的安排等都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中學思想政治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意義

1、增強思想政治課教學效果

理論結合實際,這是思想政治課程的基本特點,要想講授好思想政治課,沒有內容豐富且有價值的課程資源支持顯然是不行的。生動的具體事例、活潑的教學模式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信息刺激,從而增強思想政治課的吸引力,讓學生更願意聆聽並接受。與此同時,對於學生平時的興趣愛好、知識結構、學習能力以及生活的感受等等也都能夠成爲課程資源的有機部分,考慮這些因素,能夠讓學生多方面發展,提高思想政治素質並建立堅實的基礎。

2、有利於提高思想政治教師的素質

課程資源能夠幫助思想政治教師不拘泥固有的傳統教育模式、教學內容,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教師要深入瞭解能夠影響教學與課程的各種因素,打開視野,獲得更爲廣闊的信息,讓課程資源庫豐富起來。通過開發課程資源能夠一定程度上幫助教師提高自身資源信息的開發能力。

3、有利於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

思想政治課程資源可以幫助學生改變教學中的地位,讓學生以自我學習爲主,從實際出發,讓學生更多地利用各種感官投入到活動中,激發興趣,在愉快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在日常的課程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學習,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和方式,培養他們的探索與創新精神。

二、中學思想政治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現狀

1、思想政治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主體性問題

首先,教師對思想政治課程資源的開發重視度不夠,缺乏開發的意識和能力。教師把大多數時間都用在了日常的教學中,忽視了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僅僅將教材作爲獨一無二的課程資源,並沒有意識到或者尚沒有能力去利用衆多的課程資源進行教學。當前的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抹殺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個性,當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真正體現時,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也就無異於紙上談兵了。

2、思想政治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結構性問題

過分重視顯性資源,忽視了隱性資源。顯性課程資源屬於看得見的教學資源,而隱性資源屬於要間接獲得,有隱蔽性特點的課程資源。隱性資源從開發上難度要更大,但是對提高教學質量則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當今很多思想政治教師往往重視校內資源,忽視校外資源,將教學的重點確定在教室內,極少給學生走出教室、步入社會的機會。

3、思想政治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實效性問題

思想政治課程資源在開發與利用上具有內容更新緩慢、時效性差的特點,如時事新聞、熱點政治事件都具有較強的時效性。所以,思想政治課程教材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變得相對滯後,觀點也難以跟上時代快速發展的步伐。因此,教師必須在最新教材的基礎上,結合當前的新事件與即時新聞,總結出新的觀點,開發利用適用於當前階段的思想政治課程資源,並且緊密貼近教材,改變教學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夠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三、中學思想政治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主要途徑

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中,需要利用現有的教材結合網絡信息內容,讓學校、家長、教師與學生全部調動起積極性,利用多種路徑與形式開發出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

1、深入挖掘並延伸教材資源

(1)加工教材。教材的完善工作具有一定的週期性,從出版到修改然後再次修改,這期間國內外的形勢可能有很大的變化,包括國家的政策也會有調整。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要樹立大教材觀,建立“用教材教”甚至“用自己開發的教材來教”的新理念,按照教學的真正需求,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適當且合理的調整、添加等,讓教學的內容更加貼近實際,符合學生的需要。

(2)在利用教材的過程中必須學會對教材進行擴展,這是爲了讓學生把教材的理論知識付諸實踐中。在教學實踐中,要在課前引導學生收集資料,在課中要求學生挑選並且運用資料,課後完成具有實踐性的作業,整體下來,對學生快速掌握知識很有幫助。並且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一大特點是打破學科的界限,對各學科的資源進行合理的整合。以校本校驗作爲載體,讓思想政治教師根據本學科的特點,研究各科之間資源的相通性以及互惠性,大力開展主題教學活動,提高課程資源的利用率。

2、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化課程資源

網絡不單單是課程資源的一種共享手段,而且本身它的存儲功能就是一個無限發展的課程資源庫,可以作爲課程資源開發、交流、分享的平臺。將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教學相融合,這不僅是教師應該具有的能力,而且也爲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一條重要的捷徑。

(1)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計算機開發多媒體課件。多媒體課件可以以聲音、影像、文字等形式表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讓學生更容易投入到學習中,這屬於一種體驗式的學習。教學軟件中除了必要的課件之外,電子作品、積件等也不可缺少。在軟件資源的利用方面,教師應該與時俱進,從靜到動來轉變,讓軟件資源不再呈現靜態的模式,而是成爲動態的分享過程,這樣資源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

(2)充分利用互聯網中的信息資源進行教學。例如,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在有關思想政治的網站上下載一些和教學有關的資料,也可以利用互聯網學習。教師和學生通過互聯網主動收集資料,充分交流,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教學質量也會有所提高。

(3)利用互聯網中的信息資源滿足學生的現實需求。目前,互聯網中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越來越無法滿足教學的需求,所以必須轉變教學思想,課程資源網站要從學生實際出發,給予學生學習上的輔導。在開發利用網絡課程資源時,堅持規模與實效統一、教育與服務統一、學校與社會彼此投資的統一、技術與德育隊伍的統一等等。

3、重視民族文化課程資源和實踐活動資源

(1)在課程資源的開發中必須重視發展民族文化。首先,我國有着幾千年的歷史,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必須重視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文化精神、文獻典籍,尤其是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式與內容。其次,還要重視挖掘地方文化的課程資源,例如地方的文化傳統、民俗習慣等。再次,要深入研究我國文化發展的新趨勢,建設具有民族特色與符合國情的社會主義文化課程。

(2)思想政治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大課堂教學理念不能忽視。無論是經濟、社會還是文化等方面都給思想政治課程提供了諸多的教學素材。教師應該將學生引導到課堂以外,讓他們接觸到更多的知識,充分利用業餘時間讓學生參加課外實踐活動,參與到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生活中去,在課外活動中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判斷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4、構建思想政治課程資源開發的激勵機制

(1)學校領導以及管理層重視並支持教師的程度屬於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外部條件,尤其是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能夠讓教師拋棄原有教學中的惰性,改變固有的教學模式,改變教學習慣,幫助教師快速適應新課改要求。教師本身屬於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主體,學校爲了更好地發展,應該大膽地鼓勵教師進行創新和探索,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應該給予大力的支持,讓教師羣體具有開發利用校內外各類課程資源的動力和積極性。(2)建立思想政治課程資源開發激勵機制體系。例如,出臺合理的獎懲制度,在評選先進、評獎等活動中或者在教師晉升職稱時,將課程資源開發工作當做重要的參考指標,這樣教師就會有更大的積極性對課程資源進行開發。思想政治教學順利開展的基礎是課程資源,如果沒有課程資源,那麼教學就是死板、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也難以實現。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與利用對學生和教師的發展都有着極高的價值與意義。教師必須強化開發課程資源的意識,提高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爲新課程改革增磚添瓦。

參考文獻:

[1]吳勇.試論中學思想政治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教育探索,2007,(1).

[2]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學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陳月球.思想政治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2,(29).

[4]李國華.教師開發課程資源的基本方式與途徑[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04,(19).

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論文 篇六

生物科學是一門屬於科學前沿的、具有發展潛力的學科,它涵蓋的內容廣,知識的外延大,而且課程資源又隨時間的發展在不斷地更新。實行新的課程標準,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課程資源短缺。

因此,在課改後作爲一名生物教師,樹立新的課程資源觀,應根據當地、學校和學生的實際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使各種資源和學校課程融爲一體,爲學生的發展創造廣闊的空間。我認爲在以後的生物教學中在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方面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充分開發和利用學校的課程資源

在各種課程資源中,校內的課程資源是首位的,利用好學校的課程資源是執行新課程計劃的基本條件。

1、高度重視學校生物學實驗室建設。因爲生物科學是實驗科學,實驗室設備是生物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完成實驗教學及科技活動等教學活動必要的物質條件。例如,按照教育主管部門頒發的生物學教學儀器配備目錄,購置必需的教學儀器設備,滿足實驗、實踐教學;把《標準》要求的各種實驗和實踐活動開足開全;同時也要營造良好的實驗、實踐環境,鼓勵學生因地制宜有創造性地進行實驗的設計和實踐活動。

2、適時利用學校圖書室,擴大學生生物學知識面。學校圖書室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科普期刊和書籍是學生擴大知識面的重要源泉,對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學校應儘快調整圖書結構,配足配齊生物科普期刊和書籍,延長圖書室開放時間,改變借閱方式,儘量方便學生閱讀,切實提高圖書的使用效益。

3、合理利用課程資源,對各種課程資源進行有效的選擇和整合。充分利用掛圖、模型、標本、實物及動畫、錄像片或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能增強教學的直觀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對於生物體的微觀結構,利用掛圖或投影片展示清晰的圖像,有利於學生直觀認識;對於細胞分裂、血液循環、尿的形成等生理知識,可以利用動畫等多媒體課件來演示;對於動物的行爲、生態系統等章節,可播放VCD等。這一些都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以便使各種課程資源進行有效的選擇和整合。

4、充分利用生物園、綠化區等有限的生物區域。

生物園、綠化區是學生探究和實踐的最重要的資源之一,應當讓學生成爲生物園、綠化區的主人,參與生物園、綠化區的建設和管理。

二、積極開發和利用校外課程資源

校外的課程資源包括果園、菜園、小溪、池塘、樹林、山嶺、醫院、養殖場、菜市場、環保機構及校外實踐基地等廣泛的社會資源及豐富的自然資源。農村學校在這方面獨具優勢,爲學生學習生物學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 面對新課程資源貧乏的問題,作爲教師應該以此爲契機,重視利用生物教材中安排的實踐活動,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目標出發,結合教材具體教學內容,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認真準備,精心組織,引導幫助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走進大自然,進行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大環境裏學習和探究。通過半年的實施,我明顯感覺到學生的學習視野寬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都大大提高了。

三、適當利用學生家庭中的課程資源

學生家庭中有不少的課程資源可以開發和利用。在爭取學生家長的指導和參與下,可細心觀察家中飼養的家禽家畜、寵物、種養的花木,瞭解一些生物的生活習性、形態特點、生殖特點等;積極看一些生物學方面的書刊,瞭解課本以外的生物學知識;留心家長平時談及的作物栽培、禽畜飼養、病蟲害防治等知識。這樣,學生會耳濡目染,積累不少感性知識,也爲課堂教學帶來不少意想不到的課程資源。

四、廣泛利用信息化課程資源

媒體資源包括校內信息技術的開發利用、校內外的網絡資源、家中的有線電視、錄像等。各種媒體上關於生物科學發展的信息很多,這些信息在教科書中不可能及時而全面地反映,師生應充分利用這些媒體資源。

(1)隨着計算機在農村學校的普及,計算機多媒體以其極強的交互性和模擬功能爲生物教學提供了重要信息載體。生物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軟件,認真製作教學課件,提高教學效率。

(2)伴隨網絡的發展,互聯網傳遞着形形色色的生物科學網站,作爲生物教師應該爲學生提供較好的生物網址,再適當拿出一定的課外活動時間,讓學生進入學校微機室“泡吧”。但是要注意,在利用網絡資源時,教師要嚴格把關,確保信息源的可靠性和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提高學生對信息的鑑賞能力,這對於學生的終身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3)錄像在生物教學中已得到較長時間的應用,它可以展示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以及實驗原理等內容,生動傳神,栩栩如生,從而帶給學生以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在播放有限的教學影片外,教師注意剪輯中央電視臺播放的《動物世界》、《人與自然》中的有關內容,會起到很好的作用。學生在觀看時興趣濃厚,效果明顯,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認識了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生物的生活習性及一些學生不易見到的珍貴稀有動物。

參考文獻

1、生物課程標準。國家課程標準專輯。

2、淄博市新課程教師培訓課題研究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概要。

3、唐小平新課程理念下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

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論文 篇七

在日常教學中,課程資源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由此可見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教學質量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在日常的物理教學中,教師就需要探索新的或者是鮮有人注意的優秀的課程資源,以此保證良好的教學質量。除此之外,爲了完美的跟進時代的腳步,教師也需要積極的思考努力創新爭取能夠開發出新穎的課程資源。筆者通過研究,在國中物理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一、課程資源的概念

所謂的課程資源實質上也稱作爲教學資源,顧名思義指的即是與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開展密切相關的一種資源,當然這是課程資源較爲狹義的定義。如果從廣義的角度上講,課程資源的定義即是一切有助於推動教學活動進行的因素都統稱爲課程資源。雖然兩個概念有一定的區別,但是通過細心的解讀我們不難發現課程資源與教學的緊密聯繫。

二、課程資源的簡單分類

想要更好的在國中物理教學中開發並利用優質的課程資源,首先我們必須要對課程資源的來源與分類做到成竹在胸。通過一定的研究與總結,筆者將課程資源大致的分類羅列如下:

(1)按來源:校內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

(2)按性質:自然課程資源、社會課程資源

(3)按物理特點:文字資源、活動資源、信息化資源

(4)按功能特點:素材性資源、條件性資源通過對以上課程資源分類的初步瞭解,也能夠大致瞭解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具體的方向,因此筆者在下文即闡述了在國中物理實際教學中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三、國中物理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

1、結合教材的課程資源的開發

從本質上講,教材也是一種課程資源,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教材的作用似乎逐漸被邊緣化。一般教師對教材的參透不夠徹底,因此在教學中只有利用他人的教案拾人牙慧毫無個性色彩而言,加之對教材的理解不深刻因此在教學中教學節奏紊亂,教學內容枯燥乏味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筆者認爲加強對教材的解讀與利用,從而做出更優質的教學設計,是教師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國中物理教學爲例,譬如在講解牛頓定理的時候,教師首先應該對教材做深入的分析,此外還應該根據教材的內容合理的構建教學活動的結構,如在做教學引導時可以向學生講解一些牛頓的生平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除此之外合理安排課堂練習也有助於教學的成功。總而言之,對教材的深入透析是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一個有效途徑。

2、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

隨着時代的不斷進步多媒體教學資源的利用,在當今社會已經顯得尤爲重要了。尤其是國中物理這樣,概念較爲抽象實踐性強的學科,就更應該合理利用多媒體資源中的科技元素,以此將物理知識生動形象的直觀展示出來。鑑於此,筆者總結歸納出了以下幾點對媒體資源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1)利用影像資料將教學形象化在國中物理教學中,最主要的矛盾體現在物理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接受能力的侷限共同作用下導致教學效果不甚理想,久而久之就會是部分同學喪失學習興趣。這一點雖然多數老師在教學中都有所察覺,但是基於我國如今的教學形式,班級人數基數過大導致教師的輔導能力受到極大的限制並逐漸成爲了優秀學生的“禁臠”。爲了打破這樣的教學怪圈,國中物理教師就應該合理的利用起多媒體教學資源,以此降低物理知識的抽象性,增加學生理解知識的可能性,並逐步縮國小生間的差距。譬如:在講解物體運動規律相關知識時,尤其是相對運動相關知識時,我們不排除部分學生由於想象力不足,致使他們在理解此類知識時存在較大的難度。鑑於這樣的情況,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將原本靜態的教學改爲動態的教學,這樣可以使學生直接觀摩物體的運用規律,並在腦海中進行模擬,久而久之就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進行物體運動規律模擬的能力。

(2)建立多媒體師生交流平臺正所謂,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在日常學習中,師生間彼此的。交流有利解除學生的迷惑,同時又可以分享彼此間的學習經驗,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但是不幸的是,現目前我國教育受到“尊師重道”此類傳統思想的束縛,導致師生間普遍比較疏遠,因此師生間的交流也基本上也就”止於禮”了。爲了改善這樣的教學現狀,各個學校都應該利用現目前先進的多媒體技術,以校園網爲載體,爲師生的交流搭建起一個科學合理的平臺。在這個交流平臺上,學生與教師都可以匿名交流,這樣就可以減輕學生的緊張情緒,也可以拉近師生間的關係。除此之外,在交流平臺上師生都可以分享自己的學習資料,譬如物理教師可以將一些自己總結的重點公式及例題,歸納整理成一個資料包然後上傳到交流平臺上供學生自主複習使用。

3、合理開發試驗課程資源

衆所周知,物理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因此在國中物理教學中,有效的利用試驗教學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採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譬如:在講解小孔成像這一課程時,由於此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爲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知識點,教師可以在課堂或則專門組織堂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直觀的理解知識點的各個細節。

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論文 篇八

摘要:數學來源於生活,又被應用於生活,由此可見,數學課程資源無疑是浩瀚的汪洋,永不枯竭。而對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也可陶冶學生情操,不斷提高學生數學素養。本文通過闡述數學課程資源以及其開發利用的重要性,提出教材、生活、學生和網絡等各方面資源開發利用的策略。

關鍵詞:國中數學;教材資源;學生資源;網絡資源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課程資源包括各種針對數學課程標準的教學材料,以及數學課程可利用的一切場所工具等資源。然而,由於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數學課程資源的不正確認識,導致數學課程資源得不到有效的開發利用,難以更好地服務數學教學,因此新時期背景下的國中數學教師應積極探討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

一、國中數學課程資源的基本闡述

(一)國中數學課程資源的概念。事實上所謂的數學課程資源就是指數學資源,即教學信息和課程的源泉,有益於課程教學的一切人力物質。課程資源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前者指對課程及教學目標實現的各種有利因素;後者指課程及教學的直接形成因素。而通常對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探討中多指廣義概念,實施課程必須用到的資源,它具有三種劃分形式:其一,有形或無形;其二,素材性或條件性;其三,校、內外和網絡化。一般數學課程資源主指符合數學課程標準和滿足數學課程實施的材料場地等,對於這些課程資源應做到目的性的開發利用。

(二)國中數學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性。實施新課程的基本保證條件,即開發利用課程資源。隨着社會各界越來越理解新課程觀,對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重視度也越來越高,在這種背景下教科書不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因此,必須改變傳統機械化、重視教材的教學形式,加強教材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等各類因素的聯繫,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積極質疑,交流合作,加大對校內外所有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給新課程順利實施的有利環境。

二、國中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教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材作爲課程資源的一種,教師應做重點研究和處理,根據教學實際採取重組、刪減或添加措施,充分發揮其應有價值。如利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改編或更替教材中某些不切合實際的例題,令學生感到數學無處不在。體會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進而增強學習興趣。例如:仰角和俯角的概念教學,讓學生通過升國旗行注目禮的情景表演,對仰角概念進行形象感知;通過對李白《靜夜思》中望月和思故鄉的回憶,加深對仰視和俯視不同的體會;然後再畫出示意圖,基於數學角度上去認識和掌握概念及知識。

(二)生活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新課標指出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因此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數字教學資源,教師應有機結合教學實際,儘可能讓學生的現實生活與數學知識相結合,使其既能學習知識,也能靈活運用知識。例如:《三角形》章節教學中,針對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特點,準備四邊形木框和三角形木框,通過對比突出三角形的穩定性,然後,再讓學生例舉生活實例,比如,三角形的門窗支架;呈大三角形的數字信號轉播臺主體,以及大量焊接的小三角形支架等,都是爲了保證穩定性。又如:《平行投影》教學中,組織學生對旗杆、樹木以及教學樓等高度進行測量,使學生懂得如何利用平行投影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而不斷增強數學學習信心,提高知識應用意識,鍛鍊和培養其實踐操作能力及綜合素質。

(三)學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課堂教學是由師生和生生等多方因素促成,但學生作爲個體有着不同的興趣愛好、生活經驗等,對文本的理解方向及深度也各異。因此,進行有效課堂互動,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不斷提高課堂互動性,激發他們的互動慾望,愛惜他們的求知慾、好奇心,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使其在差異中獲得成長、拓展極爲重要。例如:在一次公開課上,某位教師講解《平方差公式》時,先讓學生求出四道計算題的答案,它們分別是:

①(x-y)(x+y)=?

②(2s-3y)(2s+3x)=?

③(5m-n)(5m+n)=?

④(4a-5y)(4a+5y)=?

並尋找其中的規律。然後,再將全體學生分爲若干小組,以組員身份參與各小組討論,根據小組討論情況進行正確引導,要求每個小組推薦本組代表向全班闡述其結論,在全班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推導出平方差計算公式。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不僅可發散思維,也可提高創新能力,更能促進學困生不斷成長。

(四)網絡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隨着現代化發展進程的加快,信息化網絡時代的來臨,使得網絡資源越來越豐富,因此,積極開發利用網絡資源是當代教師的首要任務,也是新課標的強烈要求。利用網絡開展教學,教會學生在網絡上獲取數學信息,豐富自身知識體系。還可藉助網絡解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比如查詢具代表性題目、會考歷年試題等。另外,還可以通過數學信息資源庫的建立,連接校外數學教學網站,共享數學信息,實現師生互學,揚長避短。

結束語:

隨着教改的不斷深化,數學教學資源不再僅限於教材,也包括生活資源、學生資源以及網絡資源等方方面面,針對這些課程資源,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交流探究,不斷擴展獲取的範圍,爲數學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和活力,增強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總之,教師要合理開發利用各項課程資源,採取有效教學手段,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及質量。

參考文獻:

[1]林慶華.側重國中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J].新課程中學,2015,(6):28-28.

[2]石素金.國中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30):265-265.

[3]何新榮.巧用動態資源,盡展課堂精彩———淺談國中數學課堂教學動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J].中學數學,2013,(14):68-71.

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論文 篇九

“鄉土課程資源”是指師生和學校所處的某一個具體的行政區域內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羣衆文化心理並且帶有積極教育意義的系列內容,具體包括地方歷史、地理、物種生態、文化習俗、人物風情、生活生產經驗及社會科技進步等一切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物質性和非物質性的因素。

鄉土資源整合到學科教學中,幫助學生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和方式,能架起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學生心靈的橋樑,縮短學生同歷史、社會的時間、空間距離,讓歷史參與社會,從而產生探究歷史與社會的興趣。

一、瑞安市鄉土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分類

1、鄉土自然地理課程資源

瑞安市位於中國黃金海岸線中段,上海經濟開發區和廈漳泉金三角之間,全市陸地面積1270.9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037平方公里,人口112.52萬,是“溫州模式”的主要發祥地,中國百強縣(市)。

瑞安市植被種類豐富多樣,有明顯的亞熱帶特色。西部山區主要樹種有馬尾松、杉木、柳杉;草本植物有鐵芒茸、蕨;山間谷地苦楝、桉、樟、垂柳、烏桕等;低山丘陵地帶多毛竹林。山林之間,山羊、山兔、松鼠、金絲猴、貓頭鷹等野生動物隨處可見,生態環境保護良好。水域面積廣闊,資源豐富。陸域海岸線24.23公里,海域面積3060平方公里。海域內有大北列島、北麂列島的195個大小島礁。受海洋暖流、沿海岸流及入海逕流的交替影響,形成多種魚類洄游,魚汛迭呈。瑞安有非常優越的發展海洋經濟的條件。

2、鄉土人文歷史課程資源

作爲歷史悠久的甌越古邑,瑞安氣候宜人、物產豐富、人傑地靈、文風鼎盛,是浙江東南沿海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東南小鄒魯”之稱。開“永嘉學派”先聲的陳傅良,“南戲鼻祖”高則誠,經學大師孫詒讓,歷史學家周予同,水生物學家伍獻文,報壇泰斗趙超構,國旗設計者曾聯鬆,體壇名將夏煊澤,周小菁,文藝界明星黃宗江、黃宗英、黃宗洛、姜嘉鏘、陶慧敏等,爲瑞安譜寫了燦 爛的人文篇章。

瑞安山水奇特,風光崎旎,風景旅遊區佔陸上面積20.8%,屬旅遊資源大市,擁有七大風景名勝區:寨寮溪、聖井山、梅龍溪、桐溪、桐盤島、龍井、臥龍峽;五大旅遊區:水鄉古鎮林垟、江溪龍潭、山皇古寨、金雞山、白巖山。兩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玉海樓、石棚墓;八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利濟醫學堂、觀音寺石塔、聖井石殿、外三甲窯址羣等。

3、農村家庭社區課程資源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國中生接受教育和成長的場所。家庭中的課程資源主要包括文字資源、實物資源、活動資源、人力資源和信息化資源等,可以爲歷史教學提供形式多樣的課程資源。

二、鄉土課程資源在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1、利用鄉土課程資源,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新課程以“育人爲本”的現代理念取代了原有的“以知識爲本”,強調公民素質的培養,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鑄造。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是從愛家庭、愛學校、愛集體農莊、愛工廠、愛祖國語言開始的。”“他從直接表達愛家庭、愛學校、愛故鄉的感情,逐漸過度到認識更加深刻的社會關係,從理性上認識祖國的概念。”鄉土資源的開發可以從自然領域、人文社會領域兩個方面進行。自然領域是對當地自然或現象(如水資源、能源、環境等)的研究,人文社會領域涉及社會的歷史變遷、社會文化(如文化傳統、風土人情的考察與探討)、社會的經濟問題(如特色產品、產業結構研究)等內容。一個人在認識上是先熟悉家人乃至家鄉,再逐步擴大到了解國家。

在教學中開發利用鄉土資源,能使學生認識自己家鄉,瞭解家鄉人民的辛勤勞動,進一步體會到家鄉的可愛和祖國的偉大。在學習《過去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時,我穿插了瑞安大羅山的例子,之前的新聞報道,關於此地發現西周時期的古墓,先後發掘出青銅樂器、短戈等60多件文物,這在浙南一帶還是首次發現,彌足珍貴。讓學生感受到了歷史就在我們身邊,引發對家鄉的自豪感,從而激起爲自己的家鄉添磚加瓦的社會責任感。

2、利用鄉土課程資源,有利於落實新課程課堂教學聯繫社會生活

鄉土資源的內容恰恰是和學生生活着的環境緊密相關的。

在教學中開發利用鄉土資源必然會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教學順利進行。例如,在學習《來自家鄉的報告》一課中,我讓學生列出自己知道的瑞安名勝古蹟,然後設計“我請外賓遊瑞安”的活動,分別按一日遊、兩日遊、三日遊的行程設計旅遊路線。學生的參與熱情空前高漲,這種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把生活經驗引入教學中來,聯繫生活進行教學,有助於個體的社會化發展,促進個體的個性化發展乃至個體的全面發展,加強了教學與個體生活世界之間的關係。

3、利用鄉土課程資源教學,有利於教師轉變觀念和提高專業素質

“課程的變革,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僅僅是變革教學內容和方法,而且也是變革人。”在鄉土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作爲指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師,專業知識也將得到某種程度的發展,特別是實踐性知識得到很大的發展;有利於教師教科研能力的提高,促使教師從“經驗型”向“專家型”發展;有利於教師精神世界的提升。如民主的觀念、科學的觀念、創新的觀念、合作的精神等。課程資源的開發,使教師從課程繁榮消費者變爲課程的開發者,有利於教師發揚創新的精神。而且,課程的開發不是靠個體所能完成,這有利於教師合作精神的形成。

三、社區課程資源在歷史與社會課教學中的應用

學校以及社區的現實生活中蘊藏着豐富的素材,這是新課程改革取之不盡的資源。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校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均有着自身的優勢,不僅條件優越的城市學校而且條件相對缺乏的農村學校也有着自身的課程資源優勢。

1、社區課程資源開發

社區課程資源開發應考慮國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原有知識水平、能力發展狀況、興趣與愛好、文化教育背景及其實際生活經驗等實際情況,重視那些來自農村的學生的現實生活並對他們自身、家庭、學校以及所在地區的發展具有實際價值的主題。主題設計應符合農村國中生的心理特徵,力求語言生動、格調清新、形式活潑、內容豐富、切合實際、方法多樣,有助於調動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和提高他們活動的興趣。

2、學校課程資源開發

學校可根據課程目標、課程指導綱要及各門課程標準或實施指南所提供的內容領域及其要求,根據自身特色與條件,將課程資源開發利用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建設結合起來,選擇適當內容,確定合適主題。例如《歷史課程標準》和《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開展一次生動的“我的家庭歷史”的社區調查活動。既可以充分體現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又是歷史學習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走進尋常百姓家庭的一次實踐。這種活動對拓展歷史教育領域,深化歷史教育內容,產生着積極的影響。通過家史調查活動讓學生通過對家庭歷史的感知,走進現實,走進社會,瞭解歷史發展與社會的變化,增加對家庭、家鄉、祖國的親近感、認同感和責任感,以此激勵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促進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而且能起到豐富歷史學習內容的作用。

四、開發和利用《歷史與社會》鄉土課程資源的原則

1、鄉土課程資源與學校歷史教育相結合

鄉土資源是歷史與社會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鄉土資源應在學校統一安排下進行。以主題爲目標,多個資源綜合起來使用,以達到主題目標的實現。農村山水秀麗,動植物豐富,民俗風情、歷史建築等資源是很廣泛的。

2、鄉土課程資源開發利用要因地因時制宜

農村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和自然環境的千差萬別,先進地區和後進的民族地區課程資源的擁有量不盡相同,農作物的播種、生長、收穫的季節性在平原與山區又有所不同。因此,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要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採取適當的措施,針對時機和季節作好相應的準備。

3、學校、家庭、社會課程資源要相互結合

開發鄉土課程資源,要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協同參與及指導、評價功能,重視與校外公共文化教育機構、社區企事業單位、科研團體的聯繫及校外指導教師隊伍的建立。在開發鄉土資源時,讓學生回到現實生活中,貼近自然,貼近生活,鼓勵學生動手實踐,搞社會調查,從實踐中獲得歷史知識。

4、鄉土課程資源開發的差異性與優勢互補

因地域的不同、文化傳統的差異、學校的差異等因素,可供農村學校開發鄉土課程資源肯定也不同。在不同的農村地區開發鄉土課程資源,所面臨的具體環境不同,能利用的資源也有差異性。農村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優勢,有益於教育教學活動,促進課程繁榮,促進人的發展。

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論文 篇十

摘要:在計算機專業課教學中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加快本專業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環。本文明確提出了課程資源的概念,這一理論同樣適用於中等職業教育,是中等職業教育,也要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爲課程目標的實現創造條件。

關鍵詞:專業課教學 課程資源 客服 利用

深刻理解課程資源的內涵;正確認識課程資源的地位和作用;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是當前改善教學管理工作、深化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問題。在計算機教學中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是擺放在全體中學計算教師和教學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以當前全國普遍實行的基礎教育新的課程體系爲背景,在計算機課教學中,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進行初步地探索與實踐,以期達到以科學理論指導工作實踐,促進計算機教師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目的。

課程資源是課程設計、編制、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發展過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和物力的總和。可以看出,教育教學中可以開發和利用的課程資源多種多樣。儘管如此,我們應該看到,只有那些真正進入到課程,與教育教學活動聯繫起來的課程資源,纔是現實的課程資源。在教育教學中,每一名教師要努力做到對課程資源的合理開發與有效利用。所謂課程資源的開發,實質上就是探尋一切有可能進入課程,能夠與教育教學活動聯繫起來的資源;所謂課程資源的利用,實質上就是充分挖掘被開發出來的課程資源的教育教學價值。所以,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開發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開發的目的,而開發的過程也包含着一定的利用,在利用的過程中也會促進進一步的開發。

在計算機教學中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是擺放在全體計算機教師和教學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課題。相比數學和語文等傳統學科而言,計算機教師大多比較年輕,從教時間比較短,不太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首先,在講述《Windows XP中文版教程》時,學生們知道該軟件是美國的微軟公司研製和開發的,他們紛紛議論,中國人使用計算機,爲什麼非得使用美國公司的產品,難道中國人不能研製和開發操作系統?我們告訴學生,我們中國人已經研製出了成熟的操作系統軟件,其中包括中科紅旗公司的Redflag Linux以及2004年9月火爆問世的國產中文服務器操作系統Kylin(麒麟)。對於國產操作系統問題,我們沒有采用講座的形式,而是要求學生通過新興的課程資源——Internet(國際互聯網絡)來進行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

學生們通過登陸互聯網,使用百度搜索引擎,輸入關鍵字“國產操作系統”,便查詢到了多篇關於國產操作系統的文章。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學生們瞭解到,作爲國內最早樹起中文Linux大旗的先鋒廠商,紅旗軟件充分發揚“自由軟件”運動精神,致力於開發研製基於Linux的全線應用產品,令這一影響全球的新一代操作系統植根中國,並大放異彩。作爲國產軟件的一面旗幟,中科紅旗公司致力於紅旗操作系統Redflag Linux及應用軟件的開發和推廣。紅旗軟件通過提供與世界同步的先進的紅旗Redflag Linux操作系統軟件和一流的技術服務,讓每一臺具有處理器的設備發揮最大效能,爲政府和企業用戶提供可靠安全保證和穩定高效的運行環境。紅旗Redflag Linux已經在我國政府電子政務和企業信息化的建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業務領域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門、金融、能源、教育、交通等行業以及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的領域和部門。紅旗軟件已經成爲世界領先的中國操作系統軟件。

此外,與Windows、Linux和Unix同臺競技的國產操作系統已經誕生。2004年9月,國防科技大學和聯想集團共同推廣中國產的中文服務器操作系統Kylin(麒麟)。該系統是國家863計劃的重大研究成果,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麒麟”所具有的重大戰略意義在於,其嚴格的安全機制,確保系統的高安全性,對打破外國對我國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壟斷和控制,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通過以上教學,使學生們進一步瞭解了國產操作系統的現狀,他們表示,使用操作系統軟件,應率先使用國產操作系統,並建議有關部門編寫國產操作系統的教科書和參考書。

其次,在講述《Word 2002中文版教程》之《插入圖片》時,充分利用了學校現有的課程資源,其中包括多媒體網絡教室和大屏幕液晶投影儀。在導入新課時,首先提問學生:“中國有哪幾位航天員?”與此同時,通過液晶投影儀顯示三張照片:楊利偉、費俊龍和聶海勝,並配以畫外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升空日,千年飛天夢圓時,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宇宙飛船順利升空,並按時返回預定地點,航天英雄楊利偉從此成爲‘中國太空第一人’。中國第一次載人航天獲得圓滿成功,中國從此成爲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2005年10月12日,太空征程新起點,神舟六號新篇章,中國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宇宙飛船飛上太空,並在遨遊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中國從此成爲世界宇航第三大國。”之後打開文件“從神五到神六。DOC”,先後插入前面所提到的三張圖片,並對這些圖片進行裁剪和加工。這樣做,是爲了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將計算機專業課和思想品德教育適當整合,對學生進行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教育,以便使學生關心時事,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從實際教學來看,教學效果非常好,學生增強了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情感。

總之,在計算機教學中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是擺放在全體中學計算機專業課教師和教學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傅道春.新課程中課堂行爲的變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2]新課程校長手冊.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3]鍾啓泉.新課程師資培訓精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