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鋼琴詩人肖邦的愛國故事多篇

鋼琴詩人肖邦的愛國故事多篇

鋼琴詩人肖邦的愛國故事 篇一

一九三一年七月,肖邦決定離開維也納返回波蘭。但是,當他途經斯圖加特的時候,突然得到起義失敗,華沙淪陷的慘痛消息。這不幸的消息如千斤重錘敲碎了肖邦的心。他孤零零一個人走回旅館,悲痛、憤怒使他坐臥不安,他在屋裏踱來踱去。硝煙瀰漫的祖國,火光沖天的華沙,倒到血泊中的起義者……這些景象縈(yíng)繞着肖邦,使他不得安寧。他痛苦地閉上了雙眼,他的心緊縮起來。

天黑了,肖邦點燃一支蠟燭放在桌前,攤開日記本,揮筆寫道:

“……莫斯科鬼子將成爲世界的統治者嗎?他們踐踏着成千上萬的死屍填滿的墳墓,他們放火焚(fén)燒城市!啊!爲什麼我連一個莫斯科鬼子都不能殺啊?……”

他突然放下筆,霍(huò)地站立起來,用盡全力捶擊鋼琴,大聲呼吼道:“不!波蘭不會亡!絕不會亡!”

他把這熾烈燃燒着的感情凝結在音符裏,他把全部的悲憤之情傾瀉在鋼琴上,肖邦的鋼琴曲《C小調練習曲》就是在這種心境下創作出來的。這首樂曲悲憤、激昂,曲調忽而上升,忽而急劇地下降,發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馬在感情的波濤裏搏鬥、奔騰。這首樂曲充滿了剛毅、堅強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所以人們通常又把這首鋼琴曲稱作《革命練習曲》。在這首樂曲裏,肖邦把自己的悲憤和祖國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表現出波蘭民族在華沙起義失敗後頑強不屈的意志。這是肖邦的一部著名代表作,影響較大。由於肖邦的音樂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體現出波蘭人民熱愛自由、渴望民族解放的強烈願望,所以德國著名音樂評論家舒曼對肖邦的音樂評價極高,他說:“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叢裏的一尊大炮。”

鋼琴詩人肖邦的愛國故事 篇二

肖邦1819年出生于波蘭,父親是一位家庭教師,母親喜歡唱歌。在肖邦還沒有出生的時候,母親便一首一首的唱給肚子裏的孩子聽,她真期望,寶寶能聽懂她的歌聲,等到小肖邦出世以後,母親也經常給肖邦唱波蘭民歌,雖然那是肖邦只是一個喜歡哭哭鬧鬧的嬰兒,但是每當聽到母親的歌聲時,總是十分的安靜。

在肖邦4歲那年,家裏添置了一臺鋼琴,母親常常帶着肖邦邊彈,邊唱波蘭民歌。

一天,肖邦自我爬上了鋼琴上,去尋找媽媽平時給他彈奏的旋律,而母親和父親正在隔壁房間裏商店給肖邦找一位鋼琴老師呢,當他們聽到鋼琴房間裏斷斷續續傳來的琴聲,他們驚呆了。

“莫非是肖邦在彈琴?”肖邦的父親十分驚訝的問

“是的,是那首民歌”

他們急忙奔向了琴房,果然,肖邦正在凳子上用小手指頭找琴鍵呢,就連父親和母親進來都沒有聽見,他彈的十分專心,明白父母在一旁聽見肖邦把曲子彈完。

“孩子你真聰明”父親一把抱住了肖邦。父親在看到孩子的音樂才華以後,毫不遲疑的給他請了個鋼琴老師,對他進行了嚴格正規的演奏訓練。

老師不僅僅教他彈琴,還給肖邦講莫扎特,貝多芬等音樂家的成才故事,這樣以來,肖邦在練習上更加刻苦了。不久以後,7歲的肖邦就學會了自我作曲。

8歲的時候肖邦便登臺演出了,流水般的樂曲從一個8歲的孩子手中流淌出來,人們都驚訝不已。

有一年的夏天,肖邦的父母帶着他到鄉下去度假,在那裏他聽到了好多好聽的波蘭民歌,14歲那年,肖邦對波蘭民歌已經到了迷戀的狀態,他經常去鄉間收集民歌,到農田幹活聽農民們唱歌,然後把這些歌曲記錄下來。祖國的文化、民族民間的音樂,就像種子一樣,播種在肖邦的心田裏。

19歲那年,肖邦以優異的成績從音樂學院畢業了,第二年,他決定到法國去尋找藝術前程,從此,他開始了超多音樂創作,這些作品都帶有濃厚的波蘭民族色彩。

肖邦的作品幾乎全是鋼琴曲。儘管他的老師埃爾斯納等曾一再鼓勵他從事民族歌劇的創作,但是肖邦很清楚自我的所長和所短,始終侷限於鋼琴創作。創作範圍的侷限絲毫不影響尚邦作爲作曲家的偉大。他在鋼琴音樂的領域內,不僅僅寫下了超多傑出的作品,並且對鋼琴音樂、乃至整個音樂創作的歷史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的作品繼承、發揚了歐洲十八、十九世紀初古典音樂的傳統,大大地豐富了歐洲十九世紀上半葉浪漫主義音樂的天地,並對十九世紀下半葉浪漫主義音樂的繼續發展、各民族樂派的興起,以及此後整個近現代音樂的發展(包括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印象主義音樂等),有很大的啓發和影響。他的充滿獨創性的作品中常富有寬廣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和聲色彩豐富而極有表現力,節奏生動,並常與波蘭民間音樂、舞蹈有密切的聯繫,在形式體裁上也是多樣的`,同樣具有高度創造性。

鋼琴詩人肖邦的愛國故事 篇三

肖邦在波蘭民間音樂的乳汁撫育下成長起來了。他不但熱愛波蘭民族的文化,更深深地熱愛着自己的波蘭祖國。那時,他的祖國正遭受沙皇的奴役和欺辱,波蘭的大地被俄、奧、普瓜分得支離破碎。波蘭人民的反侵略鬥爭如同地下的岩漿衝擊沸騰,那時的波蘭就像一座一觸即發的火山。年輕的肖邦爲苦難深重的祖國擔憂,爲即將來臨的革命風暴所鼓舞。

一天,肖邦看到了波蘭進步詩人維特維斯基的一首題叫《戰士》的詩。這是一首激動人心的詩篇,肖邦愛不釋手地讀了一遍又一遍,他情不自禁地輕聲朗誦出來:

時間已到,

戰馬嘶鳴,

馬蹄忙不停。

再見,母親、父親、姐妹,

我告別遠行。

乘風飛馳

撲向敵人

浴血去鬥爭。

我的戰馬快如旋風,

一定能得勝。

我的馬兒,

英勇戰鬥,

如果我犧牲。

你就獨自掉轉頭來,

向故鄉飛奔

……

唸到這裏,肖邦激動得再也讀不下去了。他清秀、白晰的面孔由於激動而漲得通紅,他那以深邃(suì)、沉靜的大眼睛由於戰鬥的召喚而炯炯閃爍。他推開窗戶,遙望天空,烏雲密佈、陰霾(mái)沉沉。但是,他在沉寂中聽到了驚雷,維特維斯基的《戰士》這首詩正是劃破這沉寂的吶喊,它抒發了波蘭人民爲擺脫奴役而渴望投身戰鬥的革命激情。

窗外起風了,烏雲在翻滾。肖邦彷彿看到紅旗在飄飛,戰馬在馳騁(chěn),一個個音符化作一把把利劍在向敵人的心臟刺去。他轉身俯到寫字檯前,拿起五線譜紙,爲《戰士》這首詩譜上了曲。由肖邦作曲、維特維斯基作詞的這首《戰士》之歌就像長了翅膀一樣很快在波蘭愛國青年中傳唱起來,這支歌鼓舞着波蘭青年紛紛投身革命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