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陝西導遊詞(熱門50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50篇《陝西導遊詞》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陝西導遊詞》相關的範文。

陝西導遊詞(熱門50篇)

篇一:陝西導遊詞

陝西導遊詞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現在我們來到了著名的皇家園林——華清池,

這裏山清水秀,風景迷人,歷史悠久。華清池作爲歷代帝王的離宮別苑和遊覽勝地,已經有近3000年的歷史了。相傳周幽王曾在這裏建造驪宮;秦始皇時砌石起宇,改名爲“驪山湯”;盛唐時期的唐玄宗李隆基又加宮殿大加擴建,起名爲“冬宮”。每年冬天十月李隆基帶楊玉環來華清宮避寒,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回到都城長安。目前,華清宮佔地面積 130畝,僅相當於唐代的核心部分。按它的區域劃分,大致可分爲三個區:東邊是沐浴區,西邊的風景名勝區,南邊是文物保護區。

大家現在所處的就是華清宮的風景名勝區。眼前的湖叫做“九龍湖”,爲什麼叫它九龍湖呢?大家看遠處的長堤下有八條小龍,再往上看,還有一條老龍,關於這九條龍有一個傳說,據說在大禹治水時期,關中發生了大旱,玉帝便派八條小龍爲人間普降甘露。當旱情剛剛緩解後,衆小龍貪玩,導致旱情再度加劇。玉帝一怒之下將八條小龍壓在長堤之下,長堤兩邊各壓晨旭亭和晚霞亭;將老龍壓在龍吟榭下,讓他監視着八條小龍終日口吐清泉,爲民灌田。我們都知道“驪山晚照”是關中八景之一,每當夕陽西下,晚霞亭上的琉璃瓦在落日的餘暉下閃閃發光,異常美麗。由於九龍湖的面積比較小,所以皇帝不可能在上面划船,因此他修建了一個石船停靠在岸邊,叫做“石龍舫”,在上面舉行歌舞表演和宴飲活動。

李隆基和楊玉環在華清宮裏整整呆了13個冬天,他們居住的.地方就是我們身後這座非常雄偉的仿唐建築飛霜殿。爲什麼叫飛霜殿呢?因爲每年冬天的時候,雪花漫天飛舞,銀裝素裹,唯有飛霜殿前落的是白霜,這是因爲殿前的九龍湖整日熱氣騰騰,氣溫較高;又因爲天子的寢室裏有禦寒設施,使室內的溫度較高,不積雪,只化爲白霜。現在飛霜殿裏唐代的遺物已蕩然無存,已經改爲接待外國元首和重要領導的接待室了。

看完飛霜殿後,請大家轉過身來看我們對面這座蒼翠的山。這座山的名字叫“驪山”。驪山的得名有兩個原因:第一,從遠處看這座山像一匹青黑色的駿馬。古代的黑馬稱爲“驪”,因此它取名叫“驪山”;第二個原因是,當時在這座山腳下是驪戎國的所在地,所以它得名“驪山”。驪山主要由三個峯組成:第一峯,也就是最高峯,它是烽火臺的所在地。在那裏,曾發生過“褒姒一笑失天下”的故事;第二座峯,也就是驪山索道通往的地方,那是驪山老母殿所在地。驪山老母就是捏黃土造人,煉五彩石補蒼天的神話人物——女媧,

人們爲了紀念她,專門修了老母殿,把她工蜂在裏面;第三峯,是朝元閣遺址,也就是老君殿。當年就是在老君殿中出土了珍貴的道教雕塑老子像。唐代的時候道教非常興盛,原因是道教的始祖是老子,俗姓李,唐代的皇帝都姓李,他們認爲老子是他們的遠祖,自己是老子的後裔,因此在第三峯修建了老子廟,便於供奉和祭祀。

“悠悠彎湯六千年,周秦漢唐多驪宮,李堂天寶稱鼎盛,五代宋元緊替更。”御湯遺址是於1982年在溫泉水源北側施工的時候而發覺的一處大型遺址。佔地面積1800平方米,1990年正式對外開放。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仿唐建築是爲了保護御湯池遺址專門修建的。它的主要設計者是樑思成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主施單位是西安市第三建築公司。它的建築工期只用了116天,因此也是建築速度史上的一個典型。

現在我們就去看一下當年楊貴妃沐浴的海棠湯。大家看它的樣子就像是一多盛開的海棠花,所以得名“海棠湯”。它是李隆基送給楊玉環的愛情信物,也就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長恨歌》中所描繪的“春寒賜予華清宮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好地方。貴妃池東西長3.6米,南北寬2.9米,池深1.2米,小巧別緻。池身用24塊青石砌築,精雕細刻。池底正中有一個直徑爲10釐米的原形進水孔,大家仔細觀察進水孔的周圍殘留與直徑0.3毫米的圓砌鑿線,它是安裝蓮花噴頭的位置。池的邊緣是彎曲弧形,池面恰似一朵盛開的海棠花,池正中的蓮花噴頭恰海棠花蕊。可以想象得出,當時池中的水花四濺,飛珠走魚,蒸汽嫋嫋,人彷彿置身於半雲半霧之中,確有飄飄欲仙之快。大家從海棠湯的斷牆遺址可以看出,唐代的海棠池是磚和土壘起來的,並不是用柱子支撐起來的大殿,而且規模也不是很大。

我們現在要去看的另一個湯池要比這個大的多,這就是供應唐玄宗基李隆基沐浴的湯池——蓮花湯。這個湯池是楊貴妃的乾兒子安祿山爲了討好玄宗皇帝而專門爲他修建的。這個池子是由38 塊青石砌成,兩層臺式,東西長10.2米,容水量達100立方米,是海棠湯的六倍。這個湯池當時雕刻好後非常的漂亮和豪華,它是用北京運來的漢白玉雕刻而成,主要是一些花鳥蟲魚的形象。池子修好後,皇帝急於下池沐浴,當腳剛剛伸入池中,由於水波的盪漾,池中的動物就像活了一般,張開大嘴要把皇帝吞掉。唐玄宗李隆基一怒之下,下令工匠把它們全部打磨掉了,只留了兩個圓形的並蒂蓮花。爲什麼要留這兩朵並蒂蓮花呢?因爲據說雜器七敲節時,有就是牛郎與織女相會的七月七,李隆基與楊玉環在驪山半山腰的長生殿內山盟海誓:“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所以只留了兩朵並蒂蓮花,以表示李隆基對楊玉環愛情的忠貞。蓮花湯中的水爲驪山溫泉水,歲爲驪山溫泉卻不冒熱氣。我們現在就去看一下溫泉水源。

篇二:陝西導遊詞

一、歡迎辭:

各位朋友,您們好:

首先歡迎大家乘坐我們的旅遊班車,歡迎大家參加我們旅行社安排的東線一日遊。我是這天隨車導遊,我姓_,大家叫我__好了,爲咱們駕車的這位師傅姓_,_師傅具有多年的駕齡,是位經驗豐富的老司機。這天我們倆共同爲大家服務,感到十分的榮幸,我們必須盡全力爲大家作好服務工作,期望大家能夠滿意。如果我們工作中有不周到的地方,敬請批評指正,千萬不要客氣!預祝大家這天遊得盡興,玩得開心!到西安遊覽時,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獨特標誌,古人曾留下“驅山晚照光明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詩句。作爲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聳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距市中心約4公里,是我國的佛教名塔之一。

二、行程簡介:

在那裏我先把這天的行程爲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這天大家參加的東線一日遊,是一條世界性的黃金旅遊熱線。我們的車出了市區上高速路大約四十分鐘就到達所要參觀的景點,這天的景點分佈很集中,上午我們參觀三個景點,然後安排午餐。下午參觀三個景點,回到市區大約五點半左右。

三、解決當時問題:早餐、出發晚、座位(選取運用)

這天接有的朋友比較早,可能沒來得及用早餐。是這樣,我們此刻稍微堅持一下,等一會車到了西安市東郊,我們會在賣早餐的地方爲大家停十五分鐘時光,到時大家能夠品嚐一下物美價廉的西安小吃!

因爲散客居住比較分散,我們逐個來接,耽誤了一些時光,讓先上車的朋友等的久一點,在那裏我代表旅行社向大家表示歉意,期望大家能夠諒解!

這天咱們車上共有20位朋友,大家看到車上坐得滿滿的,中間的位置也坐了咱們的旅遊的人朋友,因爲我們西安是著名的旅遊城市,每年來西安觀光遊覽的旅遊的人多達四百萬人,此刻又恰逢旅遊旺季,我們的旅遊車就顯得數量不夠,所以每一輛車人比較滿。古語講得好:“百年修得同船渡”,咱們的旅遊的人來自於全國各地五湖四海,我們能坐在一輛車上參加一天的旅遊,是一種緣分,期望大家能夠珍惜這種緣分,相處得很好。爲了在座位上不發生爭執,我們實行全天座位承包制,也就是您此刻坐在哪個位置上,這天一天不再變動。參觀完景點原坐原位,(如果哪位朋友覺得作在中間位置的朋友比較辛苦,能夠發揚風格,互相換一下)。

四、西安概況:(古、今、行政規劃、面積、人口、街貌)

大家有沒有來過西安,對西安有那些瞭解,在那裏我把西安的概況向大家作一介紹。

大家都明白,咱們全國有許多城市,人們習慣性根據它的特點給它取別稱,如哈爾濱稱爲冰城,昆明稱爲春城,濟南爲泉城,西安稱爲古城,突出一個古字,因爲西安的確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城市,它同希臘的雅典,意大利的羅馬,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並稱爲世界四大歷史名城,西安又是中國六大古都之首,曾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1140多年。西安古稱“長安”,是漢高祖劉邦所取,期望長治久安的意思,到了明王朝時期,朱元璋建都南京,我們在西邊,他期望西方長治久安,所以改名爲“西安”。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最鼎盛的周秦漢唐都建都於西安,中國古代許多偉大的君王周文王、周武王、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武則天等等都是在西安度過了他們的政治生涯,西安在古代長期作爲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對中國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西安的歷史被稱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全國旅遊界有句話:要看中國十年的發展去深圳,百年的變化去上海,要了解中國千年的歷史去北京,感受中國五千年的禮貌來西安。98年美國總統克林頓訪華,首站來到西安,他對西安的評價就很高,他說:“要了解一個民族,首先要了解它的歷史”。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紅門叫做山門,它高約10米,面闊3間,進深2間,中間爲穿堂道,,請大家向上看,在山門正中有一匾額,上書“獨樂寺”三個字,字徑半尺,剛勁渾厚,爲明代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師嚴嵩手書。爲什麼叫獨樂寺呢?因爲佛家清心寡慾,恪守戒律,獨以普渡衆生爲樂,才命名爲獨樂寺。好,就請大家隨我走入獨樂寺吧,進入山門,首先我們大家看到的這兩尊高大的護衛金剛力士,就是民間俗稱的“哼哈二將”他們均高4.5米,居高臨下,虎視眈眈,面目猙獰可畏。

說起西安的此刻,首先它是西北最大工業城市,工業總產值佔了西北五省的20%;西安又是西北最大商貿中心城市,漫步西安街頭,商場林立,人羣熙熙攘攘,商業很發達;因自古原因,中國最古老的皇家大學――太學就建立於西安,所以西安的教育力量十分雄厚,僅次於北京和上海,位於全國第三位,現有大專院校49所,每年在校大學生十幾萬人,師資力量兩萬多人;西安的科技實力雄厚,也是僅次於北京上海,居全國第三位,匯聚有科技人才三十七萬之衆;西安的航空航工力量居全國首位,我們的閻良飛機城生產了運七、飛豹、方舟等飛機,中國唯一的衛星測控中心就在我們的東郊;西安的軍工生產力量僅次於重慶,位於全國第二,西安分佈了許多大型軍工企業;西安又是著名的旅遊城市,文物古蹟衆多,素有“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的美稱,每年來西安的旅遊的人十分的多,外國旅遊的人來中國旅遊,西安是必不可少的一站,西安旅遊業收入佔國民總產值15%左右,一年大約有150多個億。西安的發展方向用江澤民同志的一句話概括:以科技、旅遊、商貿爲先導,把西安建設成爲一個外向型的現代化城市。

西安共有九區四縣,面積近一萬平方公里,人口700多萬,僅市區面積1066平方公里,人口400多萬。

這幾天大家有沒有在西安的市區看一看,有沒有發現西安的建築不是很高,這和我們八十年代的市政規劃有關係,爲了持續古城風貌,城牆以內,鐘樓附近不能有高層建築,要看西安的高樓大廈請到西安的南郊、西郊去看一看。咱們有沒有發現西安的街道很寬很直,方向感很強,都是正南正北正西正東的路,他們構成井字型的交叉,市井一詞就源於古代的西安城。西安的街道沒有彎路,就向西安人的性格一樣,心胸寬廣,直來直去,不會拐彎抹角。西安此刻是高樓大廈與居室庭院並存,寬闊大街與僻街小巷相映成趣,既有古都風貌,又有現代城市的特色。

五、講臨潼歷史,過渡景點:

這天我們要參觀的景點主要集中在西安市九區四縣的一個區――臨潼區,提起臨潼這個名字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我幫大家回顧一下歷史,大家和它的距離就拉近了,奴隸社會的西周王朝是怎樣滅亡的呢?大家都明白,當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故事,烽火戲諸侯的烽火臺遺址就在臨潼驪山上;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本是一個西戎小國,經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爲秦始皇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最初的商鞅變法就發生在臨潼的武屯鄉;秦朝滅亡後,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在臨潼演繹了驚心動魄的一幕“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典故就產生於此;到封建社會最鼎盛的唐王朝時期,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在臨潼華清池演繹了一出“白髮紅顏”的感情羅曼史,導致了安史之亂,使大唐王朝由盛轉衰,中國近代史的轉折點――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就發生在驪山半山腰,在此捉住了,促進了國共的第二次合作。在臨潼發生了這麼多的歷史事件,所以此處景點十分之多,到達27處,咱們一天時光能不能全部看完呢?不可能。所以陝西旅遊局精選了其中六處景點作爲我們這天的旅遊線路。

六、景點簡介:

第一個景點臨潼博物館,我們稱爲廟小神靈大,臨潼三大考古發現中的兩大發現均展出於此,最初出土的四尊兵馬俑就陳列在那裏,到時會爲大家詳細介紹兵馬俑製作及發現的狀況;第二部分是著名的金棺銀槨,它是國寶級文物,是當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供奉佛祖頭蓋骨舍利的葬具,棺是棺材,槨是棺外面的外套,舍利其義爲佛祖骨灰結晶體,佛經記載觀舍利一次即可延壽三十年,這天我們必須要去看一看;陝西號稱是中國青銅器的故鄉,臨潼博物館的第三部分展出周秦時期的青銅器,異常精美。

第二個景點兵諫亭,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就發生在驪山半山腰的虎斑石上,當年倉皇逃竄,第二天東北軍衛隊在那裏捉住了他。1946年,學生胡宗南爲他立了一個亭子,命名“總統蒙難亭”、“民族復興亭”、“正氣亭”,褒獎爲國靖難的精神,解放後毛澤東聽說後十分生氣,大筆一揮,親書“捉蔣亭”三字,1986年12月9日,西安事變50週年前夕,爲了緩和海峽兩岸關係,發展旅遊業,將它改名爲“兵諫亭”諫是規勸的意思,那是武力規勸不帶貶義,又反映了史實。咱們上去了以後既能夠看到當時歷史的發生地,又能夠俯瞰整個臨潼美景。

第三個景點是秦陵地宮,進入第三個景點就來到了秦始皇陵景區了。大家都明白,千古一帝秦始皇生前修了萬里長城,覆壓300餘里的阿房宮。秦六國宮殿,13歲起還爲自我修了規模浩大的陵墓。因爲古代人視死如生的觀念十分重,生前做皇帝,死了以後也要做皇帝,陵墓就是地上王國在地下的再現。秦始皇陵被稱爲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墓,因爲技術的原因此刻無法打開地宮,陝西瑤光集團投資3000萬,歷經十年時光建造了一座規模浩大的地宮,分上下兩層,用橫剖縱貫的手法再現了秦陵地貌和幽深的地宮,爲大家揭開了千古之迷。建造的地宮絕不是憑空想象的,它是結合了史學權威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和日本先進的航空遙感遙測技術對皇陵地下部分做了一個真實的再現。參觀了以後我們就會明白兵馬俑只是秦始皇陵陪葬坑的一部分,對兵馬俑就會有了更深的瞭解。

第四站我們就來到了著名的秦始皇陵,它被國務院公佈爲古墓葬第003號,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人類文化遺產,古代選陵講究風水,秦陵不愧爲風水寶地,在古代五品以下的官員不得接近秦陵十里,這天我們只需花二十多元門票款,即可登上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頭頂,採一採他的靈氣、銳氣和霸氣,並且能夠在陵上俯瞰規模宏大的帝陵氣勢和衆多陪葬坑的分佈狀況。

路上還要帶大家去克林頓總統以前參觀過的地方,到時給大家做介紹。中午在定點單位給大家安排中餐,豐儉由己,費用自理。

下午參觀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檢閱威武嚴整秦國地下軍陣,最之後到風景優美的皇家園林華清池,重遊唐明皇和楊貴妃演繹感情羅曼史的地方。

七、客人自我介紹,定團號、選團長,宣佈紀律:

好了,我把我和司機師傅、西安的狀況及這天的景點給大家作了介紹,咱們旅遊的人朋友在一個車上參加一天的旅遊,有必要互相認識一下,大家做一下自我介紹,您不需要說出您的尊姓大名,只需要說出您一行幾位,從哪裏來就行了,這樣,咱們從前面開始。(每介紹完一位,必說歡迎詞)。

我們大家來自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爲了統一齊見,按慣例,我們以我們的車號作爲團號,咱們的車號是多少呢?,好,就以它作爲團號,咱們的團號就是團,到了景點,不論參觀還是就餐,只要我叫團的朋友就是在叫各位了。團號定了,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家不可一日無主”,期望大家毛遂自薦(選團長就必須要有團副)。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咱們是一個羣衆,就要有羣衆的紀律,羣衆活動對個人自由就有必須的約束了,咱們的紀律主要是“三大統一”:統一購票,統一參觀,統一集合。這天去景點,如果大家分頭買票,每人耽誤一分鐘,就是20分鐘,而且也不安全,所以門票由導遊統一購買,各景點都有國家旅遊局公佈的明碼標價,回來自我能夠加一加,決無差錯;統一參觀:因爲陝西的景點以文物古蹟爲主,要了解文物的美,務必瞭解它的深刻的歷史內涵,講究“三分看,七分聽”,期望大家每一站都緊跟導遊員,仔細聽講解,又因爲旅遊景點的一大特點就是哪個門進哪個門出,都沿原路回到,進門時不要着急照相,先跟導遊員聽講解,以免影響參觀質量,回到時給大家留時光拍照;統一集合即統一時光集合,地點都是咱們的旅遊車,期望大家能夠準時集合上車,遲到5分鐘罰唱一首歌,10分鐘罰兩首歌,如果遲到15分鐘,您在集合地點千萬別動,明天這時候我們旅遊車會準時來接您。這就是“三大統一”。(詢問團長有何補充)。

注:中間應靈活穿插沿途介紹。

八、沿途講解:(高速路、灞橋、白鹿塬、高陵、蘭田)

好,咱們此刻已經上了西臨高速了,這是西北地區的第一條高速公路,建於1990年的馬年,前面有一座飛馬雕塑,它說明了高速公路修建的時光,又象徵了蓬勃發展的陝西旅遊業。咱們西北地區第一條高速公路建成於90年,距今時光並不長,但是我想問一下,大家知不明白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是什麼時候修建的?誰修建的呢?近代史上的第一條高速公路是希特勒修建的,這是因爲戰爭的需要,但世界公認的第一條高速公路是誰修建的呢?我提示一下和這天參觀的景點有關,對了,是秦始皇。咱們明白,秦始皇建都咸陽,在塞外修建了萬里長城,爲了快速調集軍隊和運送軍用物資,從陝西淳化到內蒙古包頭修建了一條長900多公里的專用道――軍植道,大將蒙恬帶20多萬人用四年時光修築而成。當時用泥土夯築的,長期不走,雜草叢生,爲了區別路徑,在路兩旁每隔50步栽一棵樹,這就是行道樹的發端,這條路就是最早的高速路的雛形,可見秦始皇對後世的影響之深遠。

大家往右手看,那裏若隱若現的地勢,很多外地朋友可能都以爲那兒是山,其實那裏是陝西特有的地貌叫塬,黃土堆積構成的,遠望象山,登上後地勢卻十分平坦。陝西有個名作家叫陳忠實的寫了一部小說,以前獲得矛盾文學獎,叫《白鹿塬》,寫的就是那裏,對了,那裏就叫做白鹿塬。因它居於灞河上游,所以又叫霸上。當年秦始皇討伐關東六國之時,送大將王蹇到了那裏,《史記》記載:始皇送將至霸上。楚漢相爭時,劉邦佔領關中,爲籠絡人心,就是在那裏召集關中父老,宣佈了著名的“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者抵罪)。

此刻經過東郊的兩條河:產河、灞河,古長安地理條件優越,京城人口衆多,當時人們飲水取於地面水,有八條河流圍繞長安城,保證了居民用水需要,俗稱“八水繞長安”,產河和灞河就是位於東邊的兩水。俗稱“玄灞素產”。此刻看到前面收費站有二個字,三點水一個霸,念什麼呢?查一下字典還念“霸”,這是專用字,專用於這條河流,灞河原名滋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爲炫耀自我的文治武功,改名爲灞河。此刻看看車窗兩旁,什麼樹最多呢?柳樹。此刻的柳樹已不是很多,在古代,柳樹成蔭,成爲長安著名一景,在春天的時候柳絮漫天飛舞,宛如雪花,這就是著名的“灞柳風雪”。在古長安有這樣一個習俗,京城的人們送別東去的親戚朋友,往往就三十里地送到那裏,折一支柳枝送給他們,爲什麼呢?因爲“柳”和“留”是諧音,表示留戀不捨,並且柳樹的生命力旺盛,有句話叫做“無心插柳柳成蔭”,送你一支柳枝,也是期望你象柳樹一樣,適應力強,在任何地方都能生活的很好,以此寄予完美的期望。

此刻請大家擡頭看,前方有一個牌子,標有高陵、蘭田,這是西安九區四縣中的兩個縣,左手邊是高陵縣,高陵縣是一個畜牧業基地,以養雞爲主,西安市的雞蛋大多產自於此;右手方向是蘭田,蘭田十分有名,那裏是亞洲北部最早人類生活的地方,115萬年前的蘭田猿人頭蓋骨化石就存在我們陝西曆史博物館。“蘭”在古語中是美玉的意思,因爲那裏盛產美玉,象田地裏長莊稼一樣,因此得名蘭田。車窗的右邊大家能夠看到一座山脈,那就是蘭田山,盛產藍田美玉的地方。杜甫詩曰:“蘭田日暖玉生煙”。大家都明白,蘭田玉是中國四大名玉之一,與新疆的和田玉、遼寧的岫巖玉和河南的南陽玉並稱,而最有名的就是陝西的藍田玉。從歷史角度來講,大家都明白完璧歸趙的典故,當年秦王用十五座城池換的無價之寶和氏璧,就是楚國人卞和在蘭田山上發現的,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將和氏璧鑿成了一個傳國大玉璽,上書八個大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唐明皇李隆基和楊玉環第一次見面的時候,送給她的感情信物就是藍田玉特有的粉色玉種琢成的玉帶,之後唐明皇用楊玉環的小名芙蓉來命名這種玉,稱爲芙蓉玉。玉是什麼?石之美者爲玉,玉其實就是精美的石頭,中國的另外三種玉都是旱玉,長在山上,藍田玉最大的特點,它是水玉,藍

田玉生長在驪山43度溫泉水中,經歷了成千上萬年,吸取了溫泉水中的微量礦物元素,慢慢的由石演變成玉。由於它在演變過程中吸收了溫泉水裏的礦物精華,所以它是以保健功效而著稱於世的。在我國古代,藍田玉具有“神石”之稱,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說藍田玉能夠舒筋骨,利血脈,安魂魄,易心肺,養顏目。可見藍田玉的保健功效是有史可證!因爲玉里面所含的微量礦物元素,在人佩帶時,能夠吸取人體內的廢氣和廢血幫忙人清除體內垃圾,起到疏通筋骨、打通血脈的功效;而玉石本身吸取了人體內的廢氣和廢血之後,紋路會不斷擴散、演變、生長,這也就是人們所謂的“人血養玉,玉養人。”人們在佩帶藍田玉時會發現玉中的紋理隨着人身體的好壞而變化:人身體好時,玉便越戴越透,越戴越亮;但是如果在人身體不好的狀況下玉體吸收了人體的病氣和病血之後,它裏面的紋路又會自然的聚集在一齊,玉體本身也會停止生長,發污發暗,因此人們喜歡把它當作人身體的小小測量儀來佩戴。這些其實全部都是由分子運動的原理造成的自然現象。此刻人的生活節奏很快,沒有時光經常去檢查身體,佩帶一塊藍田玉,完全能夠作爲身體好壞的晴雨表。藍田玉不但具有保健作用,而且美觀。咱們大家都明白,古人講究“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玉”字怎樣寫,就是“王”字加一點,就是當時有身份的人腰間攜帶的必備之物,不但保健、辟邪,而且也是裝飾品。咱們旅遊的人朋友來西安旅遊買的最多的旅遊紀念品就是藍田玉器,據統計,它已經佔到了所有旅遊紀念品銷量的70%以上,因爲大家普遍認爲,戴這種天然的東西,貼合當今審美的發展趨勢,藍田玉晶瑩的色澤與人體相配,顯得十分的協調,使人看上去很高雅。俗語道:“黃金有價玉無價”,藍田玉具有保值升值的作用,一塊好的玉器能夠世代相傳,成爲傳家之寶。在臨潼購買玉器,因爲是產地,價格自然很低,只有西安市各大商場價格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下午回到後,大家不妨去市內的開元,民生,世紀金花看一看就明白了。因爲各大商場都是從臨潼進的貨,當然價格就比較高了。

(大家可能都看過電影《魂斷藍橋》吧?那麼又有誰明白這部電影的原型其實就在蘭田,蘭田有一座蘭橋,就是在那裏演繹了這場動人的感情故事。相傳古時候,有名青年叫韋生愛上了村裏的一位姑娘,相約晚上在藍橋下相會,誰知當晚姑娘還沒來,就下起了暴雨,河水很快暴漲,韋生不顧水勢,仍然苦苦等待心上人,到了第二天早上,河水退去,人們發現韋生已被淹死。之後,人們把男女雙方山盟海誓,一方背約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斷藍橋”。) 到了大雁塔,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內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相傳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師爲安置他從西域帶回來的經書、佛像、舍利,奏請高宗允許,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當年三月動工,玄奘親自監造,一年建成。

九、注意事項:(突出蘭田玉)

此刻離我們將要參觀的臨潼區大約還有十分鐘左右的路程,利用這段時光,我需要向大家講一下在景點的一些注意事項,因爲當地人是比較厲害的,您來一次就走了,我們天天要來,我們也惹不起,所以這些注意事項我只在車上講給大家聽,下車後大家就不要再問我了。

首先,全國各地的旅遊景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景點門口有很多小商小販,向您兜售旅遊紀念品,期望大家注意,您最好看清楚東西,問清楚價格後,想買的東西再動手去挑,否則您動來動去又不買,那您可走不了了;

其次,您買東西給他錢的時候,必須要說清楚“給你的是多少錢,你就應找給我多少錢”,不要您明明給了他一張百元大鈔,他硬說是十塊錢,那可就說不清楚了,這在過去是經常發生的事情;

第三,西安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區,大家來一次必須也想給家人和朋友帶一些旅遊紀念品回去,那麼買哪種的好呢?在那裏我向大家介紹臨潼最具有代表性的三種旅遊紀念品。第一種,是兵馬俑的複製品,咱們這天參觀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兵馬俑,必須想帶一些兵馬俑複製品回去,在臨潼,您見到的兵馬俑複製品主要分兩種,一種是用網兜裝的,我推薦您不要買這種,因爲它是用泥捏的,只經過陰乾,沒有經過燒製,一碰就壞,您還沒帶回西安就支離破碎了,成了兵馬俑剛發現的情形了。我推薦您買另一種,它是經過高溫燒製而成的,比較堅硬,這種是用盒子裝的,鑑別方法是用鐵器敲一敲,聲音清脆悅耳,方便攜帶,一般是由四個俑一匹馬組成的,價格在三元錢左右。當然,我說的是小兵馬俑,您如果要買一個一米九幾的兵馬俑,我告訴您,咱們車上可坐不下,您只好郵寄回去,價錢自然就另當別論了。第二種紀念品是青銅車馬的複製品,咱們這天要參觀國寶中的國寶――銅車馬,大家可能也想帶複製品回去,銅車馬的複製品主要分塑料製品,合金製品及青銅製品三類,塑料製品和合金製品都是金色的,但塑料製品比較輕,價格約五至十元,合金製品約十五元左右,青銅製品當然最貴,約三十元左右。您可根據需要自由選取,區分質量好壞的最簡

十一、臨潼沿途講解:

[高速路――牌樓]好了,我們此刻下了高速公路,來到了臨潼區。臨潼因古代有臨河潼河穿流而過,因此得名。在那裏大家看到的什麼樹最多?那是石榴樹。臨潼是我國最大的石榴產地,年產600多萬公斤,出口東南亞、港澳地區,並且遠銷日本,這是陝西的傳統出口產品。臨潼也是中國最早的石榴產地,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從這天的塔吉克斯坦引進的種子,在那裏種植已有上千年了。石榴開花火紅一片,十分美麗,西安市的市花就是石榴花。石榴花還可做染料,唐代女子最喜歡穿石榴紅色的裙子,不是有句話叫“拜倒在石榴裙下”嗎。這天下午,咱們在華清池還可看到一棵特殊的石榴樹,用欄杆圍起來,樹皮已經疙裏疙瘩,相傳那是唐明皇李隆基與楊玉環親手所栽,已有千年歷史,過往的旅遊的人都要去摸一摸,據說男士一摸青春永駐,女士一摸容顏不老。女士去了以後必須不要錯過,回去後節省一筆開支,不用再買化妝品。(因爲李隆基與楊玉環年齡相差懸殊,沒有子女,石榴多籽,是多子多福的象徵,所以栽石榴樹是期望來生多子多福。當地農民逢結婚時有送繡有石榴的枕套的習俗。)石榴這麼有名,您來到臨潼別忘了買一些帶回去,那麼如何去挑選呢?這和找對象剛剛相反,找對象必須是越漂亮越好,而挑石榴卻要找開着口,裂着嘴的,那纔是最好吃的。

牌樓,臨潼博物館

此刻大家能夠看到前面的牌樓,上方寫着“秦風唐韻,華夏源脈”八個大字,進入牌樓就標誌着進入了臨潼風景名勝區。迎接我們的是大型羣雕“始皇東征凱旋圖”,正中間的是昂首挺立的千古一帝秦始皇,旁邊是大將王蹇,整個塑像由24個人物及12匹馬組成,氣勢磅礴,構思巧妙,爲全國獲獎作品。造型呈三角形,兩邊交於一點,象徵中華民族心向統一,從上向下俯視如雄鷹展翅,象徵中華民族渴望騰飛。

各位旅遊的人,大家一定看過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及據此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那麼《西遊記》裏的唐僧是否就是唐代這位著名和尚玄奘呢?玄奘法師俗姓陳,13歲在洛陽出家爲增,勤奮好學,在國內各地訪師問學後,決意到佛教發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蘊。玄奘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從長安出發,沿着絲綢之路,穿越上天飛鳥、下無走獸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學成後返回長安,歷時17年,行程5萬公里,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取回佛經657部,並在印度獲得極高地位,備受尊崇。回國後,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學高僧,組成規模空前的佛經譯物場,並親自任譯主。翻譯的佛經無論從質量或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人,開創了我國翻譯史上的新時期,共譯著佛經75部1335卷,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應該說《西遊記》是以唐代玄類西出取經爲背景而寫成的,但故事裏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個經過藝術化的文學作品裏的人物。

各位旅遊的人,大雁塔在建時高60米,5層,磚表土心,光盤梯。後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後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4.5米,還加了兩層。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爲方形,邊長45米至48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上刻當時廢殿建築的寫真圖,傳爲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後代佛教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珍貴資料。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爲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完全可以這樣說,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築中的傑作。在中國的西北部,美麗的西安市是著名的十三朝古都。有標誌性建築物鐘樓、明長城遺址、華清池等等。可最雄偉、最有盛名的還要數大雁塔。

好了,我們要參觀的第一個景點立刻就要到了,第一站是臨潼博物館,被稱作是廟小神靈大,分三部分,展出了上自青銅器時代,下至明清時期,跨越7000年曆史的文物一萬餘件。第一部分是金棺銀槨,這套葬具珍藏着佛祖釋迦牟尼的頭蓋骨舍利,舍利是印度語小米的意思,指佛火化後的結晶體,這是佛門的至聖之物,凡人看一眼能夠延壽三十年;第二展室展出的是最早出土的四具兵馬俑,在1974年,全國農業學大寨,臨潼西楊村農民響應國家的號召,在荒地打井抗旱,有一位姓楊的農民在地下4。5米處挖出許多陶人的殘肢斷體,當時拉了三架子車陶人碎片到縣文化館去,就是這天的臨潼博物館,當時文化館的同志也不明白這是什麼東西,但是認爲農民保護文物的意識就應予以表彰,於是決定予以重獎,重獎人民幣三十塊錢。就這叄拾元他也沒敢自我拿,回去交給了大隊,大隊給他記了半個工五個分,價值人民幣三毛七分錢。這天參觀臨潼博物館時,大家能夠了解到兵馬俑的製作過程及兵馬俑美在何處;第三展室展出周秦精美的青銅器。進門的地方有一對石獅子,進去以後大家必須要去摸一摸,至於怎樣摸,等會我會告訴大家。我在那裏再強調一下我們的車號是______,下車後先參觀後拍照,注意集合時光。

秦兵馬桶博物館位於酉安市東35公里處,從喜來登酒店坐車到那裏 大約需要50分鐘時間。自秦兵馬桶博物館於1979年 10月1日開館至今,已有爲效衆多國家的黨政首腦都 參觀過這個博物館,更有數以百萬計的中外旅遊的人不遠 幹裏來參觀這個人類奇蹟。法國總統希拉剋曾留言說 過:“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蹟,秦兵馬佰的發現,可以說是 第八大奇蹟了。

臨博——購物點

兵馬俑的展出,吸引了無數的中外旅遊的人來那裏參觀,包括400多位外國元首。1998年6月26日,美國總統克林頓及其夫人一行在參觀完兵馬俑後,來到了當地一個小村子下和村進行了訪問,不僅僅與村主任共同登臺發表演說,而且與村代表圍桌座談共話友誼。最後參觀了下和村村辦企業旅遊紀念品加工廠。村主任送給克林頓一件禮物藍田玉雕成的大白菜,玉白菜是“欲發財”之意。這天我們順着“總統線路”走一走,去參觀當地的企業藍田玉加工廠。剛纔我們路上介紹了藍田玉器,很多朋友很感興趣,但又怕買到假貨,這天我們去的這個加工廠您能夠看到門口有”旅遊定點單位“幾個大字,那裏是陝西旅遊局定點單位,裏面決不會有假貨,您買的東西,有質量鑑定卡,如果發現假貨,假一罰十,如有假貨,您來索賠,您往返的交通費都有人報銷。那裏面的玉器絕對是真東西,這點請大家放心。我們以往的旅遊的人買得最多的幾種東西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第一,我們剛纔提到的玉白菜,是藍田玉雕一絕,雕工十分精美,放在家中蓬蓽生輝。如果美化居室,還能夠買藍田玉雕的葡萄,枝是牛角做的,葡萄粒是冰花芙蓉玉做的,葉子是翠玉作的。晶瑩剔透,足能夠以假亂真。這兩種玉雕同時又是送親朋好友或領導的佳品。

咱們女士能夠看看藍田玉的手鐲,最高的莫過於蘭田水蒼翠製成的玉鐲,在港澳地區一般標價爲二至三千港幣,在我們那裏只需千元人民幣就能夠買到,這種鐲子具有保值作用。如果價格適中的還有蘭田芙蓉玉製成的粉紅色鐲子,一般適合年輕人,而蘭田血絲玉鐲適合老年人佩帶,大家能夠根據不一樣需要選取。另外,玉佩往往是很多朋友的最佳選取,通常男戴觀音女戴佛,您能夠選取開過光的保您平安,給孩子能夠選取十二生肖的玉佩。因爲藍田玉是一種保健玉,藍田玉性涼,玉枕有吸頭熱降腦壓的作用,能夠治療失眠多夢,藍田玉枕是保健品專利產品,曾上過中央電視臺。

剛纔我講過那裏無假貨,但是大家都明白旅遊景點的東西都比較貴,價格標的是外賓價,咱們內賓能夠打折,價格您儘量砍,砍到您滿意他也願意賣爲止。我們導遊有宣傳本地產品,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義務,但是我們只相當於電視廣告,買不買全在您,我們只負責介紹,東西您不懂的我能夠幫您挑選,但價格請您自我去搞。好,下和村的藍田玉器加工廠到了,那裏是前店後廠的形式,透過玻璃,您還能夠看到藍田玉的加工過程,請大家下車。

臨潼博物館——兵諫亭

我們的第二站是兵諫亭,它位於驪山上。驪是“馬”字旁一個美麗的“麗”,古代稱青黑色的駿馬爲驪,整個山如駿馬奔騰,所以命名驪山。驪山爲我國最早的風景名勝地,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記載其“草木臻臻,鹿豕丕丕”;大家熟知的女媧補天的故事就發生在那裏。後人爲紀念女媧,在驪山上修有老母殿;西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烽火臺在驪山頂;白居易《長恨歌》中描述的“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唐明皇與楊貴妃山盟海誓的長生殿就在驪山上;杜牧寫過《華清宮絕句》“長安四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前兩句就是描述唐都華清宮從驪山半山腰重重相連的宏偉規模;當然,驪山上最有名的還是西安事變的遺址之一的兵諫廳。請大家下車參觀。

兵諫亭——秦陵地宮

兵諫亭參觀後,我們開始進入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園區,大家都明白,秦始皇出生於河北邯鄲,出生時正值他的父親異人在趙國做人質,秦人姓贏,他因正月出生名政,9歲逃回秦國,13歲即位,23歲親政,從公元前236年――公元前221年的15年時光,先後消滅了韓、趙、魏、燕、楚、齊六個諸侯國,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是中國歷史上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爲加強統治,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自我的政權。政治上改王爲皇帝,皇帝作爲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稱號流傳二千多年;確立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建了三公九卿制度,使中央各機構僅爲皇帝行使權利的職能部門;廢分封,設郡縣,各級長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直接控制了中央至地方的權力;經濟上,統一長度、容量、重量,統一貨幣,加強各地經濟交往;思想上,採取焚書坑儒辦法統一思想,統一教育,改大篆爲小篆,統一文字;軍事上,北築長城,抵禦匈奴,南修靈渠,平定百越。建立的制度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極大的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和民族多元化國家的統一。)中國封建社會二千年的制度都沿襲秦朝。在《影響歷史進程的一百位偉人》這本書中排行第三十六位。毛澤東十分推崇秦始皇,自詡爲“馬列主義的秦始皇”。由於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推動了臨潼經濟的發展,臨潼當地人對秦始皇他老人家更是感恩戴德,過年時寫了副對聯,上聯是:翻身不忘共產黨,下聯是:發財全靠秦始皇,橫批:不忘老楊。但秦始皇又是有名的暴君,好大喜功。從即位時開始,就開始修建自我的陵墓,直到死,修了三十八年,最多時動用人力七十二萬,是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墓,整個陵園面積56。25平方公里,有一個小型城市那麼大。

我們右手是一個人造景點,世界八大奇蹟館。相傳在公元前二世紀,有一位腓尼基的旅行家叫昂萊帕特,他遊覽了中東及歐洲的大部分地區,寫了一本書,描述了當時世界七大聞名古建築,稱爲“世界七大奇蹟”,此刻世界七大奇蹟除埃及金字塔外,其餘的已蕩然無存。兵馬俑的發現引起了世界的轟動,成爲人類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寶。法國總理希拉剋稱讚道:“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兵馬俑不算真正來過中國。世界上已有七大奇蹟,我看兵馬俑應爲當之無愧的第八大奇蹟。”從此,世界第八大奇蹟就成爲兵馬俑的代名詞,享譽全世界。

我們將要參觀秦陵地宮。秦始皇當年不惜動用全國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採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爲自我建造了豪華的陵墓,那就是他爲自我修建的地下統治的王國,關於地下王國裏都有什麼東西?史學權威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記載:地宮“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爲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爲燭,度不滅者久之。”意思是秦始皇陵地宮挖得很深,穿過三層地下水,用銅汁澆鑄封住入水口,上方放棺槨,地下宮殿有文武大臣的座次,並有數不清的珍寶器皿,珍禽異獸;地宮門上置弩機暗器,有人靠近會自動射殺;墓室頂上用珠寶裝飾成日月星辰,地面用黃金模擬的山嶽;灌注超多水銀作成江河大海,以機械動力使之川流不息;用娃娃魚煉成的油作成燈來使地宮長明。司馬遷一向治學嚴謹的態度被後世公認。他距秦始皇死才七十年時光,他同父親都做過朝廷太史公,有機會接近皇宮中的檔案,可能見到過秦陵修建的《兆域圖》,所以他的記載被後世所認可。經探測,秦陵內的確有超多水銀,水銀含量比一般土層高280倍,和《史記》中的描述相符。因爲技術原因,我們此刻無法打開地宮,並且在100年內都不會打開,爲了滿足旅遊的人朋友的迫切願望,提前解開這個千古之迷,陝西瑤光集團投資三千萬元,用了十年的時光,根據《史記》記載,並結合日本先進的航空遙感技術爲咱們克隆了一個地宮,以橫剖縱貫的手法,再現了秦陵地面的宮殿臺閣與幽深的地下墓道,旅遊的人朋友參觀完這個景點對秦始皇陵就會有全面的瞭解。好,秦陵地宮到了,在這個景點門口您能夠和兵馬俑複製品免費拍個照,因爲兵馬俑博物館內嚴禁拍照。請大家下車參觀。

[景點參觀結束回到途中注意事項]1、華清池遊玩回來的路上,要詳細介紹其他其他線路,並徵詢客人有無參加意向,作好記錄,回到社裏交給計調。(此項工作也是導遊務必完成的工作資料,旅行社也以旅遊的人蔘加其他線路的人數多少來考評導遊的工作是否讓客人滿意。)

2、處理當天旅遊的人的問題,將旅遊的人的意見在回到前解決;

3、下高速路後詢問客人所要到達的目的地,並請司機按照順序送到。

大雁塔導遊詞篇1

大雁塔位於南郊大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爲古都西安的象徵。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於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爲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

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爲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述三藏聖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後,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燬,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說:大雁塔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爲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後來又經過多次修葺。現在的塔是七層,共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爲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的傑作。

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着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聖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生動。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

唐三藏--玄奘,曾在這裏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寺門內,鍾、鼓樓東西對峙。鍾、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說。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後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後沿襲成習。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爲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惜早已湮沒。但在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線刻畫。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尤爲珍貴。

大雁塔東南側,有和尚墓塔羣。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築,殿內有三身佛、菩薩和羅漢泥塑像。是禮佛誦經之所。法堂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堂內有阿彌陀佛銅像。

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而寺內的殿堂則是清代末年的建築。現在大雁塔經過修復,古塔雄偉,寺殿香火繚繞,庭院鮮花爭豔,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外遊人的遊覽勝地.

大雁塔導遊詞篇2

各位遊客,大雁塔在建時高60米,5層,磚表土心,光盤梯。後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後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4.5米,還加了兩層。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爲方形,邊長45米至48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

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上刻當時廢殿建築的寫真圖,傳爲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後代佛教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珍貴資料。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爲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完全可以這樣說,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築中的傑作。

遊客們,大雁塔自建成至今,歷代名人都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佳句。杜甫有‘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的讚語,岑參有“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的名句。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於哲理的感嘆,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決意到佛教發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蘊。玄奘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從長安出發,沿着絲綢之路,穿越上天飛鳥、下無走獸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學成後返回長安,歷時17年,行程5萬公里,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取回佛經657部,並在印度獲得極高地位,備受尊崇。回國後,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學高僧,組成規模空前的佛經譯物場,並親自任譯主。翻譯的佛經無論從質量或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人,開創了我國翻譯史上的新時期,共譯著佛經75部1335卷,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考試大應該說《西遊記》是以唐代玄類西出取經爲背景而寫成的,但故事裏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個經過藝術化的文學作品裏的人物。

大雁塔導遊詞篇3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大雁塔景區和曲江旅遊區,首先我們來到的是大雁塔景區. 大雁塔景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由前面的大慈恩寺、大雁塔以及南北廣場和東西兩苑組成,佔地約五百畝。

《西遊記》裏的唐僧可謂家喻戶曉,他的原型就是我國唐代著名高僧玄奘,玄奘與大慈恩寺以及大雁塔有着十分密切的聯繫。今天參觀完這裏,大家就可以有一個十分清晰的瞭解了。

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就是就是大雁塔南廣場,廣場中央矗立的就是玄奘法師的高大銅像。你看他氣宇軒昂,身披袈裟,手執錫仗,步伐堅定,好象正在奔波在西行取經的路途上。玄奘是我國古代著名的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他姓陳名禕,河南偃師人,自幼聰慧超羣,勤奮好學。13歲被朝廷破格錄取,在洛陽淨土寺剃度爲僧。玄奘先後周遊全國十餘省,遍訪十餘位高僧名賢,拜學經典,窮盡各家學說,譽滿京師,被譽爲“釋門偉器和佛門千里駒”。貞觀三年,爲解決佛教中的疑難問題前去佛教的發源地天竺,即今印度取經,著《大唐西域記》一書,是我國取經者中成就最卓著之人。公元645年在被授予佛教界最高稱號“三藏法師”後,返回長安,潛心翻譯佛教經典19年。唐太宗尊稱他是“法門之領袖”,唐高宗稱他是“真如之冠冕”。

在玄奘銅像的身後,就是大慈恩寺,即玄奘開創的慈恩宗的祖庭。慈恩寺,又名無漏寺,是公元648年太子李治爲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具有其他寺院望塵莫及的顯赫地位和宏大規模。這座寺院當年由13座庭院組成,面積達34O畝,是現在寺院面積的7倍。其建築富麗堂皇,裝飾華麗富貴。

現在我們來到大慈恩寺的門口,大家看,門匾上“大慈恩寺”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是同志親自題寫的。寺院的正門又稱爲山門,也叫三門。中間的是空門,東邊的是無相門,西邊的是無作門,象徵入門三解脫。所以人們常將出家作各尚叫作墜入空門。我們現在就從這裏進入寺院吧,而是繼續我們的參觀。

大家可以看到左右各有一樓。東邊是鐘樓,裏邊懸掛有一口鐵鐘,鑄於公元1548年,重15噸,鐘上有“雁塔晨鐘’4個蒼勁大字。鍾自鑄成一直沿用至今。每天寺院僧人聞鍾而起,聞鼓而眠。晨鐘共敲3陣,每陣36響,共鳴108響,表示斷除塵世人生108種煩惱,祈禱盛世太平,萬民安樂,五穀豐登。關中八景之一“雁塔晨鐘”由此而來。西邊是鼓樓,樓裏懸掛一面大鼓。鐘鼓皆爲寺院大型法器。

衆所周知,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築。大家面前高臺上的建築就是大雄寶殿。大殿前香火興旺,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佛祖三身佛像。中爲法身毗盧遮那佛,西爲報身盧舍那佛,東爲應身釋迦牟尼佛。佛像兩側是佛的弟子,東爲迦葉,西爲阿難,兩旁還有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塑像,均爲明代雕塑,象徵真理和智慧。東西兩廂排列着包括玄奘和慶友在內的18尊羅漢像。在大殿供奉的主尊背後塑有南海觀音菩薩及衆菩薩、龍女、木叉等150身人物。

好了,我們現在穿過大雄寶殿,可以看到後面的這個藏經樓,在這裏存有《藏文大藏經》等重要經典。樓下是講堂,爲佛教徒講經說法之處,供奉阿彌陀佛銅像一尊,系明代銅鑄鎏金佛像。殿內珍藏玄奘親手供奉的佛座一件,還有玄奘負笈圖及窺基、圓測碑拓畫像等。

繼續往北面走,我們可以看到坐落於寺院內的大雁塔。它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樓閣式磚塔,被視爲古都西安的象徵。大雁塔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後來又經過多次修葺,建爲七層,人們常說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即由此而來。大雁塔高64.7米,呈方錐形。塔底層邊長25米,每層四面各有一個磚券拱門。整座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的傑作。唐末以後,寺院屢遭兵火,殿宇焚燬,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站在塔上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等一會兒,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登塔遊覽。

{走近大雁塔,西側門楣上雕刻有唐代建築圖案和佛像等線刻畫,傳爲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李世民、李治分別撰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述三藏聖教序記碑》,稱頌玄奘法師獻身佛教事業的偉大精神,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是價值極高的藝術珍品。}

“雁塔題名”也是大雁塔獨有的一道風景。自唐中宗神龍年間,進士張莒登塔題名,後文人們競相效仿,相沿成習。唐代士子考取進士後,都要登上雁塔賦詩並將姓名、籍貫、及第時間用墨筆題留於雁塔牆壁之上。日後升爲卿相的還要用硃筆改寫。“雁塔題名”被視爲人生一大榮耀之事。白居易在考中進士、登上雁塔時就作詩說:“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反映了他少年得志的喜悅心情。

遊客朋友,繞過大雁塔向北,我們前往玄奘三藏院門。大門前修了一座長20多米,高2米多的漢白玉照壁,照壁南面是集褚遂良字刻的“法門領袖”四個字,北面是趙樸初題寫的“民族脊樑”四個字。玄奘三藏院是一組仿唐風格的建築羣,由中院大遍覺堂、東院般若堂、西院桃明堂三部分組成,其中大遍覺堂供奉的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是本寺的鎮館之寶。玄奘的其它靈骨舍利已廣佈世界各地,象徵和傳播着玄奘精神將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同在。

按照印度佛教傳說,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正是菩薩佈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飯。這時天空中一羣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着雁羣自言自語:“今日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認爲這定是菩薩顯靈。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並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內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相傳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師爲安置他從西域帶回來的經書、佛像、舍利,奏請高宗允許,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當年三月動工,玄奘親自監造,一年建成。按照印度佛教傳說,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正是菩薩佈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飯。這時天空中一羣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着雁羣自言自語:“今日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認爲這定是菩薩顯靈。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並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內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相傳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師爲安置他從西域帶回來的經書、佛像、舍利,奏請高宗允許,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當年三月動工,玄奘親自監造,一年建成。

好了,各位朋友。大慈恩寺和大雁塔的參觀就到這裏,現在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大雁塔北廣場吧。大雁塔北廣場位於著名的大雁塔腳下,東西寬480米,南北長350米,佔地252畝,由近2萬平方米的音樂噴泉廣場和文化廣場、園林景觀、文化長廊、旅遊商貿等設施組成。這裏的音樂噴泉是亞洲最大的噴泉廣場,每天中午12:30都會準時開放,到時大家可以前來觀賞。廣場南北高差9米,分成9級,每個踏步爲5級,意蘊“九五之尊”。由北向南逐步拾級,形成對大雁塔的膜拜,將古都風韻與現代風采的完美結合。2003年12月31日建成開放,它是全中國唯一的一座唐文化廣場,目前已成爲西安的“城市會客廳”和“城市名片”。大家如果喜歡這裏,就可以經常來我們西安的客廳裏來坐一坐。

大雁塔景區的講解到這裏就結束了.下午我們將去參觀大唐芙蓉園和曲江海洋館等景點.大唐芙蓉園是在唐代芙蓉園遺址上修建的,完全仿照了唐代皇家園林的建築形式,於2005年建成並對遊人開放,佔地面積1000畝,總投資13億元人民幣。內有紫雲樓、鳳鳴九天歌劇院、陸羽茶社、仕女館等等許多的仿唐建築羣,擁有全球最大的水幕電影,是我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大唐文化與風貌的主題公園,被譽爲“盛唐主題天下第一園”。

曲江海洋館,是西部最大的海洋館,佔地90畝,總投資3.5億元人民幣。主要由海豚表演館、海洋科普館、熱帶雨林館、海底隧道和水下大觀園等部分組成。

在曲江旅遊區,我們還可以參觀到傳說中薛平貴與王寶川愛情故事的發生地寒窯以及以平民身份埋葬的秦二世胡亥墓。

好,現在大家自由參觀,一個小時後我們在這裏集合,謝謝大家!

篇三:陝西導遊詞

到西安遊覽時,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獨特標誌,古人曾留下“驅山晚照光明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詩句。作爲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聳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距市中心約4公里,是我國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到了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爲追念死去的母親長孫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長安晉昌坊建造寺院,敕賜“慈恩”。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佔地26570平方米,周邊風景優美,爲唐都長安最宏偉、最壯觀之佛教寺院。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慈恩寺和大雁塔遊覽一番。

各位遊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塵莫及的顯赫地位和宏大規模。這座寺院當年由13座庭院組成,面積達34o畝,是現在寺院面積的7倍。其建築富麗堂皇,裝飾華麗富貴。慈恩寺現有面積32314平方米,約合48.5畝。

我們先來看寺院山門前這對威武的石獅子。說來也怪,一般外域傳入我國的東西,總是先傳入實物,而後纔有根據實物創作的藝術品。而獅子落戶我國,卻例外地先傳人獅子石刻藝術品,而後纔有真獅子的出現。大家知道獅子是在東漢年間由波斯引入我國的,石獅子則是與佛教同時在兩漢之際已自印度傳入我國。獅子有護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認爲“佛爲人中獅子”,所以佛臺前常刻有獅子,稱護法獅子。慈恩寺大門口,有4尊石獅對稱地雄踞左右,裏邊靠近大門的兩尊,不清楚雕造於何年何時。東側是雄獅,在戲弄腳下繡球。西側是雌獅,腳邊有一對小獅,稱爲母子獅。看來這些獅子也按照人們的習慣,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擺放了。靠外邊的兩尊獅子,東側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側一尊是民國19年(公元1930年)雕造。這兩對石獅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奇怪的是這兩尊八面威風石制實心的龐然大物,即使用手輕輕地拍打,也會發出似銅非鋼的金屬聲,清脆悅耳,十分動聽。各位遊客,您能猜出這是什麼原因嗎?

走進寺院是兩座小樓,東邊是鐘樓,裏邊懸掛有明代嘉靖年間鑄造的一口鐵鐘,重15噸。西邊是鼓樓,樓裏存有一面大鼓。長久以來,人們都把“雁塔晨鐘’作爲關中八景之一,廣爲流傳。但以往人們都以爲“雁塔晨鐘”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鐘,其實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爲大雁塔這口鐘重3萬斤,是在大慈恩寺內於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鑄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鐘搬入寺內的時間早100多年,上面還鑄有“雁塔晨鐘”銘文。

衆所周知,一般寺廟都有大雄寶殿,慈恩寺也一樣。它的大雄寶殿位於寺院中心高臺上,初建於明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 1466年),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釋迎牟尼三身像。中間的叫法身像,西邊的叫報身像,東邊的叫應身像。釋迎牟尼爲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羅衛國的王子,生於公元前565年,死於公元前486年,大約與孔子同時代。三身佛東側立有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葉;西側立有其堂弟阿難,他待從釋迦牟尼25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兩側是十八羅漢和玄奘塑像。

大雄寶殿後是藏經樓,存有《藏文大藏經》等重要經典。樓下是講堂,爲佛教徒講經說法之處,供奉阿彌陀佛銅像一尊,高1米多。殿內珍藏玄奘親手供奉的佛座一件,還有唐代青響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塊。此石爲藍田玉山所產青石,敲之鏘鏘有聲,清脆悅耳。

各位遊客,我們走出藏經樓,就能看到壯觀雄偉的大雁塔。看到這座唐代建築,你們一定會又感嘆又好奇吧?首先一個問題就是此塔爲何要以大雁命名呢?

按照印度佛教傳說,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正是菩薩佈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飯。這時天空中一羣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着雁羣自言自語:“今日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認爲這定是菩薩顯靈。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並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內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相傳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師爲安置他從西域帶回來的經書、佛像、舍利,奏請高宗允許,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當年三月動工,玄奘親自監造,一年建成。

各位遊客,大家一定看過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及據此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那麼《西遊記》裏的唐僧是否就是唐代這位著名和尚玄奘呢?玄奘法師俗姓陳,13歲在洛陽出家爲增,勤奮好學,在國內各地訪師問學後,決意到佛教發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蘊。玄奘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從長安出發,沿着絲綢之路,穿越上天飛鳥、下無走獸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學成後返回長安,歷時17年,行程5萬公里,經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取回佛經657部,並在印度獲得極高地位,備受尊崇。回國後,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學高僧,組成規模空前的佛經譯物場,並親自任譯主。翻譯的佛經無論從質量或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人,開創了我國翻譯史上的新時期,共譯著佛經75部1335卷,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應該說《西遊記》是以唐代玄類西出取經爲背景而寫成的,但故事裏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個經過藝術化的文學作品裏的人物。

各位遊客,大雁塔在建時高60米,5層,磚表土心,光盤梯。後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後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4.5米,還加了兩層。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爲方形,邊長45米至48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上刻當時廢殿建築的寫真圖,傳爲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後代佛教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珍貴資料。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爲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完全可以這樣說,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築中的傑作。

遊客們,大雁塔自建成至今,歷代名人都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佳句。杜甫有‘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的讚語,岑參有“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的名句。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於哲理的感嘆,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

秦兵馬俑導遊詞一

大家好!我是你們這次遊覽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祁。

秦兵馬俑在西安的臨潼出土,它舉世無雙,都是精美的藝術珍品。誰知道它的佔地面積有多大呢?對,就是20000平方米,大概有50個籃球場那麼大,坑內有兵馬俑近八千個。大家想不想知道他的來歷呢?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以前有幾個農民相約一起打水井,發現了有一些陶片,他們繼續打井,發現那是一條通道。他們陸陸續續下去察看,就發現了‘秦兵馬俑’。好!大家一起參觀一下吧!

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你們看,那些身材魁梧,頭帶鶴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是什麼俑?他就是將軍俑。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他們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身的領軍人物了!

大家跟我來。那些身高1。8米什麼俑,體格健壯,體形勻稱,身穿戰袍,披掛鎧甲,手持兵器的是什麼俑?對,就是武士俑。

誰知道身着短甲,下穿緊口褲,左手握弓箭,右手執繮繩的又是什麼俑?錯了,是騎兵俑。你們看,每一個兵馬俑都是極爲精美的術珍品。仔細端詳,他們神態各異,惟妙惟肖,走近他們身邊,似乎還能感受到他們輕微的呼吸呢!哈哈!

好了,還有很多精彩的東西,大家自由參觀,自己欣賞吧。活動時間,請大家注意安全!

秦兵馬俑導遊詞二

大家好!我姓高,大家就叫我高導好了。今天我們要去觀看震撼人心的“威武之師”——秦兵馬俑,請大家留心觀察!另外,請不要亂扔垃圾,不要在俑裏俑外亂塗亂畫。請注意不要忘帶東西,不要丟隊。

秦兵馬俑在我國西安的臨潼出土,它舉世無雙,是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它規模宏大。已發掘的三個俑坑,總面積近2萬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個籃球場那麼大,坑內有兵馬俑近八千個。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坑裏的兵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齊,排成了一個巨大的長方形軍陣,真像是秦始皇當年統帥的一支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

秦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將軍俑身材魁梧,頭戴鶡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肩。

武士俑平均身高1.8米,體格健壯,體型勻稱。身穿戰袍,披掛鎧甲,腳蹬前端向上翹起的戰靴,手持兵器,整裝待發。

秦兵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惟妙惟肖,生動地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概。

秦兵馬俑導遊詞三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來西安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林,你們叫我林導吧。

今天,我們將參觀秦兵馬俑博物館。秦兵馬俑博物館位於西安市東35公里處,在進入景區之前,我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秦兵馬俑。

秦兵馬俑是2000多年前秦始皇陵園的一處大型兵馬俑陪葬坑,它以恢弘磅礴的氣勢,威武嚴整的軍陣,形態逼真的陶俑向人們展示出古代東方文化的燦爛輝煌,無論建造年代建築規模與藝術效果無不堪與世界七大奇蹟媲美。在1974年3月西楊村農民們在打井的過程中發現的,這一發現發現震驚世界,1987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目錄。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1號坑東西長3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4260平方米。坑的最東端是面向東的武士,每排7個,共210個捅。他們是部隊的前鋒。前鋒部隊的後面爲部隊的主體,他們被排成38路縱隊,站在11個坑道里。,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備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他們分別是部隊的右翼、左翼和後衛。現在,1號坑已出土1000多件陶桶。根據推測。全部發掘完後。僅1號坑就將出土6000多個兵馬桶。2號坑。它是由車兵、騎兵和步兵構成的曲尺形方陣。佔地6000平方米。3號坑,它位於2號坑西邊25米處。這個坑是1976年發現的。佔地520平方米。

秦兵馬俑一經面世,就以它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傾倒了現代人。無論武士還是軍吏,都留有鬍鬚。說到秦俑的美,千人千面的陶俑形象之美,使人回味無窮。他們中間有氣宇不凡、魁梧穩健的將軍;有威武剛毅、身經百戰的軍吏;更有神情各異、生動傳神的士兵。他們或年輕幼稚,或老練深沉,或憨厚質樸,或聰明機警,或開朗灑脫,或神情凝重。他們身穿戰袍的輕柔,衣褶(zhě)的飄動,飛揚的鬍鬚,絲縷可辨的髮髻,粒粒可數的鞋釘,都會使你感受到真實生活中的氣息。大家看,瞧這位,頷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慮如何戰勝敵人;再看這一位,目光炯炯,神態莊重,分明在暗下決心,誓爲統一天下而戰;再看他,緊握雙拳,待命出征……啊,快來看看這位戰士,雙眼凝視遠方,像不像在思念家鄉的親人?走近一點,來,小朋友,有沒有聽到他輕微的呼吸聲?“秦俑坑中陶馬形象的塑造同樣逼真傳神。馬頭方正,棱角分明,四蹄躦地,矯健有力,兩耳短促,張口嘶鳴,十分神俊。()法國總統希拉剋曾留言說過:”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蹟,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美國前副總統蒙代爾也說:“這是真正的奇蹟。全世界人民都應該到這裏看一看。”從這些高度凝練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秦俑的歷史價值及藝術價值。

秦始皇——贏政早已去世2000多年了,但是,他的偉績,以及現存的兵馬俑留給人們的思考是什麼呢?或者說,我們能從上述事物中吸取些什麼呢?我想,敢創歷史先河、爲國家統一不懼死亡的鋁賂和勇氣是我們應該吸取和仿效的。一代偉人贏政橫掃六國、統一中國的非凡氣度和魄力仍不失爲我們今天克服前進路上的障礙的巨大動力。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想要富強,沒有這種氣魄是不行的!

西安大雁塔的導遊詞(一)

各位旅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著名的大雁塔景區,以下就是我爲大家講解關於西安大雁塔的信息,大雁塔位於南郊的大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爲古都西安的象徵。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於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爲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爲唐代的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述三藏聖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後,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燬,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說:大雁塔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爲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後來又經過多次修葺。現在的塔是七層,共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爲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的傑作。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着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聖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非常的生動。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

唐三藏--玄奘,曾在這裏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寺門內,鍾、鼓樓東西對峙。鍾、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說。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後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後沿襲成習。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爲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惜早已湮沒。但在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線刻畫。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尤爲珍貴。

大雁塔東南側,有和尚墓塔羣。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築,殿內有三身佛、菩薩和羅漢泥塑像。是禮佛誦經之所。法堂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堂內有阿彌陀佛銅像。

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而寺內的殿堂則是清代末年的建築。現在大雁塔經過修復,古塔雄偉,寺殿香火繚繞,庭院鮮花爭豔,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外遊人的遊覽勝地.

西安大雁塔的導遊詞(二)

各位遊客們,大家好!我是___,下面我來爲大家講解關於西安省大雁塔的歷史發展,大雁塔在建時高60米,5層,磚表土心,光盤梯。後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後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4.5米,還加了兩層。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爲方形,邊長45米至48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上刻當時廢殿建築的寫真圖,傳爲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後代佛教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珍貴資料。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爲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完全可以這樣說,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築中的傑作。

遊客們,大雁塔自建成至今,歷代名人都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佳句。杜甫有‘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的讚語,岑參有“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的名句。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於哲理的感嘆,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決意到佛教發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蘊。玄奘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從長安出發,沿着絲綢之路,穿越上天飛鳥、下無走獸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學成後返回長安,歷時17年,行程5萬公里,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取回佛經657部,並在印度獲得極高地位,備受尊崇。回國後,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學高僧,組成規模空前的佛經譯物場,並親自任譯主。翻譯的佛經無論從質量或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人,開創了我國翻譯史上的新時期,共譯著佛經75部1335卷,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考試大應該說《西遊記》是以唐代玄類西出取經爲背景而寫成的,但故事裏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個經過藝術化的文學作品裏的人物。

陝西西安清真大寺導遊詞【1】

化覺巷清真大寺位於西安城內鼓樓西側的化覺巷內,因規模比西安其他清真寺大而得名。化覺巷清真大寺,是我國建築雄偉、環境清幽、規模宏大、保存最完整並馳名世界的伊斯蘭寺院之一,屬於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提起清真寺,我們得先談談伊斯蘭教是何時興起何時傳人中國的,回族是何時形成的。

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並稱爲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教系阿拉伯語音譯,意思是 “順從”、“和平”,指順從和信仰宇宙獨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來世的和平與安寧。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稱爲“穆斯林”,意爲“順從者”。伊斯蘭教於公元7世紀初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由麥加人__ (約570-632年)所創造,主要傳播於亞洲、非洲,以西亞、北非、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最爲盛行。20世紀以來,在西歐、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區也有不同程度的傳播和發展。

7世紀中葉,伊斯蘭教通過海、陸“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據《舊唐書·西域傳》等史籍記載,公元651年,大食帝國第三任哈利法奧斯曼 (644-656年在位)首次遣使來華。中、阿兩國正式締交後,大食使節和 “貢史”不斷來中國訪問。8世紀初,阿拉伯帝國勢力東伸,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各族穆斯林商人、傳教士通過海上香料之路或陸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他們來華後,有的集中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揚州、杭州,有的集中在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從事香料、象牙、珠寶、藥材和犀角等物品的販賣,並帶回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和其他商品。由於當時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經商爲主,中國人稱他們爲“番客”、“番商”、“胡商”等。他們中有很多人在中國定居下來並和漢族婦女結了婚,成爲回族早期的先民。

唐代 “安史之亂”時,大食王曾派3000 (也有說4000)回兵助唐平亂,事後唐王將這批士兵賜居長安,爲他們修建清真寺,准許娶中國婦女婚配。他們謹守伊斯蘭教義和禮俗,子孫繁衍,世代相傳,成爲今日回民族的又一支先民。而大批穆斯林移居中國則在13世紀初。

元代是回族人不斷融合其他種族、壯大自已的時代,也是回族共同體主體形成的時代。經過千餘年的發展,伊斯蘭教在我國內地回、東鄉、撒拉、保安和邊疆維吾爾、哈薩克、烏茲別克、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10個民族中,已擁有__萬穆斯林,而且在其他兄弟民族中如蒙古族、藏族、白族、漢族中,也有數量不等的穆斯林,現在西安約有7萬穆斯林。

現在請大家隨我進入化覺巷清真大寺參觀。

據寺內現存石碑記載,化覺巷清真大寺建於公元74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經宋、元,特別是明、清幾次重修和擴建,逐步形成規模宏大,樓、臺、亭、殿佈局緊湊和諧,莊嚴肅穆的建築羣。

全寺沿東西軸線分爲五個進院,佔地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 5000多平方米。前院緊鄰照壁的木牌樓,建於17世紀初,距今己有380餘年,高約9米,琉璃瓦頂,挑角飛檐,雕樑畫棟,與高大的照壁相映襯,極爲壯觀。南北兩邊的展室,亦爲仿古建築,剔透玲瓏,古香古色。南展室陳列有一些明清紅木傢俱等,尤其是緊靠展室背牆陳列有一件清三代皇宮使用的紅木雕刻五爪龍牀,極其珍貴。在左廂房緊靠背牆擺放有一對西洋沙發,該對沙發是外國人送給慈禧太后的。在北展室收藏有宋、明書法家的拓片等。

進入懸掛有 “清真寺”匾額的五間樓便來到第一進院。在五間樓迎面一字排開擺放有4件圓形的器物。可能有些朋友會問,它們是幹什麼用的?你們可以猜猜。猜不着?這不奇怪,《正大綜藝》有一期節目就是讓觀衆猜清真大寺這4件圓形器物的用途。結果沒人能猜對。好了,現在讓我來告訴大家它們的用途:這4件圓形的器物是燈架,在燈架上沿順時針方向插有兩圈30餘個燈座。這些燈架在化覺巷清真寺的使用有相當長的歷史,它主要用來慶祝 “蓋得爾夜”。

蓋得爾夜是伊斯蘭教對《__》“始將之夜”的敬稱。“蓋得爾”是阿拉伯語的音譯,亦譯 “大赦之夜”,又稱“平安之意”,意爲 “前定”、“高貴”。“蓋得爾夜”是指伊斯蘭教歷的九月二十七 (一說二十五或二十九)日之夜。相傳這夜,真主安拉將世間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一切事物都大體安排好了,所以穆斯林稱這一夜爲 “前定之夜”。這一夜,安拉通過枷百利天使開始向__聖人頒降《__》,衆天使和精靈都奉命降臨人間。在這個夜裏,做一件善功可獲取千月善功的報償,所以穆斯林稱這一夜爲 “高貴之夜”。《__》第九十七章即以“蓋得爾”命名,認爲是高貴的夜間,勝過平時一千個月。所以全世界的穆斯林每逢此珍貴之夜,都要依各個民族的方式舉行慶祝活動。這一夜,在穆斯林集中的地方還要張燈結綵,以示慶祝。

西安的穆斯林在紀念日這一天,白天人們要在這些燈座上插上這些菜油燈盞子,然後再添上菜油,等到晚上將油燈點亮,直至通宵。本寺燈架除了在“蓋得爾夜”使用之外,在這些燈架陽面,還刻了四個漢字:“祈求和平”,長年擺放在五間樓對面。

好了,現在請隨我進入二進院。

大家可以看到,二進院內樹木成陰,花圃對稱排列,石刻牌坊矗立其間。這個石刻牌坊爲三間四柱式,中楣鐫刻“天監在茲”4個大字,這 4個字出自《詩經》。分別在 《大雅·大明》和《周頌·敬之》二詩中。《大明》裏有 “天監在此,有命既集”的詩句,而《敬之》裏有 “涉降撅士,日監在茲”的詩句。“茲”和 “此”這兩個字以前通用,意思是 “此地”。題額人將兩詩中的相關內容,化成一句話,意思是上天正在監視着我們在此時此地的行動。

兩側坊棉分別鐫刻“欽翼昭事”和“虛誠省禮”,東西有踏道,約建於明代。石牌坊西踏道南北兩側各豎立沖天雕龍碑兩座,一座爲明萬曆年間立的《敕賜重修清真寺碑》,文爲馮從吾所撰,碑陰鐫刻宋代大書法家米芾 (回族)手書“道法參天地”;一座爲1768年立的《敕修清真寺碑》,碑陰鐫刻1621~1627年間禮部侍郎、大書法家董其昌手書 “敕賜禮拜寺”。均爲我國書法珍品。

現在我們到第三進院參觀。這個殿叫敕修殿,在1522-1566年間重修時系當時寺院的正門,是這座寺院歷史上最早的一座殿;殿內藏有兩通石碑。大家看,這通碑叫《長安禮拜無相記碑》,1455年刻。這通碑叫《月碑》,是1732年寺院教長小西寧用阿拉伯文撰寫的。《月碑》,以__《聖訓》爲理論原則,推出並規定了確定封齋、開齋日期的若干準則。立此碑以方便回民羣衆計算齋月日期。

這裏是第三進院,院中央建有一座三層八角形的中國式宣禮樓,又名省心樓,巍然挺立,極爲壯觀。該樓是“穆安津”(宣禮員)召喚穆斯林來寺禮拜的最高點。宣禮樓兩側各有廂房10餘間,南側正中5間叫南宮殿,上面寫有一副對聯:“難解網蛛,兵銷呼鴿;信傳戰馬,約復放獐。”這副對聯是敘述__聖人的故事。“難解網蛛”是說__聖人遭敵人追殺,逃到騷爾洞避難,蜘蛛隨即在洞口結起網。後來敵兵追到,見到洞口有蜘蛛網,認爲無人在洞內。“兵銷呼鴿”的意思是:此時有人懷疑洞內有人,就把石頭往洞裏投。這時兩隻斑鳩從洞裏飛出來,於是敵人相信洞內不會有人。“約復放獐”的意思是:以前一個外道人獵得一頭活獐,他對聖人說:“你如果能使獐說人話,我就做你的信徒。”聖人把獐招到面前問道:“你怎麼落到獵人的手裏了”,獐流着淚央求說:“ 請聖人作保,讓他們放我。等我給小獐吃了乳我一定回來。”聖人答應擔保它。外道人說:“獐是畜類,去了一定不會回來。”後來獐按時回來。南宮殿內迎面陳列一張魚骨鑲嵌牀,在牀的靠背正中鑲嵌着一隻貝雕雄鷹,神采奕奕,佇立在岩石之上,所以又名“英雄獨立牀”。大家看,牀的上方懸掛有4幅木板書法作品,分別由宋朝大書法家黃庭堅、蘇東坡、米芾 (回族)和着名愛國將領岳飛書寫。該作品是木板竹字,即用竹皮刻成漢字,再將字一個個粘貼在木板上。這樣不容易被人拓片複製。

樓北側是講經堂,裏邊珍藏有一幅清代的《麥加圖》和一套《__》手抄本及其他一些珍貴字畫、瓷花瓶等。

我們現在去第四進院。

這個院中心的亭子叫“一真亭”,又名 “風凰亭”,中央主亭呈六角形,飛檐尖頂,形若鳳頭,兩側亭子爲三角形,左右翹翼,三亭相連,貌似鳳凰展翅,造型特異,獨具風格。亭東瞻下懸有“一真”雕龍小立匣,系1399年兵部尚書鐵鉉 (回族)手書。亭西還掛有田中玉所書“包羅宇宙”匣一面。亭南北兩側各有面闊7間的廂房,原爲接待朝廷宣諭皇帝聖旨的文武官員所建,故名官殿。南廳迎面有副對聯:熟羊告毒,烹鯉言機;巨蟒道安,羸駝轉健。現在讓我們來看這副對聯的意思。“熟羊告毒”是一個典故,出自《天方至聖實錄》,說的是,昔日聖人與外道人交戰,走在路上,飢餓難忍,一人以熟羊獻給聖人,羊就說道:“我的肉有毒,不能吃!”試了試,果然如此。“烹鯉言機”一事見__登霄的傳說。有一次,穆聖登霄返宮的第二天早上,到禮拜寺裏禮拜,禮拜完了後,他對衆人講述登天宮的事,其中一個叫誅獲歹的人懷疑,認爲不可相信,自言自語:“哪有在片刻之間遊歷幾層天空,經歷無窮路途,見了無數恩典的人呢?”於是他返身回家,在集市上買了一條鯉魚,叫妻子烹調。自己則挑着桶到河邊汲水。到河邊後,他脫下衣服洗澡。洗完登岸才發現自己已經變爲女人。再去找衣服,衣服已經無影無蹤,他又羞又悔只得躲到樹叢中藏身。不久走來一位男子,心中可憐這位藏身樹林的女子就把她 (他)帶回家,二人結爲夫妻,七年中生下兩個孩子她 (他)時時想起當年的情景,既感嘆又驚訝。於是又回到河邊,只見衣服、水桶仍放在原地,她 (他)的身體又變成男子。他急忙換了衣服,挑水回家。回家後,買來的那條魚還沒有烹熟。他因而醒悟__說的事是真的,登天宮的經歷並非虛構。他又重返身回到禮拜手中,__看見他說:“你過來,把你的經歷講給大家聽聽。”於是他把自己下河洗澡變成婦人、七年中生下兩個孩子、回家後魚還沒熟等一系列經歷講述一遍,並表示從此仟悔,永遠做一個順從真主的人。

北廳爲文物展覽室,藏有唐天寶元年《創建清真寺碑》。此外還有兩件文物最爲有名,一件爲“日晷”,是古代用來觀測日影推算時間的,但這裏的日晷與中國傳統的日晷不同,它有自己獨特的原理、構造和性能。目前全國只有4件日晷,故頗有研究價值。另一件爲“試官石”,該石面縫間釘了不少舊式鐵釘,全入者,釘蓋緊貼石面,半入者,距釘蓋部分彎曲不入。倒於石面,一說舉人釘之能預卜是否考取,新進士釘之能預卜是否速得美官,一說官吏釘之,以證明是清官還是污吏。

鳳凰亭西面有海棠形魚池兩個,池深約2米。池底築盆疊石成峯,高約4米,泉頂泉水四濺,池側各有碑亭一座,造型正方,周圍柱間置木欄杆,亭內各豎石碑兩座,北邊有一座是記載1392年敕建該寺的經過。元末,大批迴回將領建立了殊勳,成爲明王朝的開國功臣。着名的有常遇春、郭英、馮勝、藍玉等。因此,明太祖朱元障對穆斯林採取懷柔政策,對伊斯蘭教持寬容態度。他稱帝后,於1392年下諭敕建南京三山街及西安子午巷 (現化覺巷)清真寺,並御製至聖《百字贊》賜清真寺。《百字贊》稱頌伊斯蘭教是“仁覆天下,道冠古今”,同時也贊安拉,贊至聖__。《百字贊》除在南京淨覺寺、西安化覺寺、杭州等地存有石刻外,在全國穆斯林中廣爲流傳。

兩海棠池間有通道,面向月臺,石制欄杆自進入四進院的連三門後,從門內的踏道起,經鳳凰亭、越魚池、登月臺,圍繞大殿前後一週,設石門八座缺口(無石門)兩處,故稱十門二空亮月臺,是目前西安伊斯蘭教寺院少有的石件。

月臺石門三座各有踏道,拾級而上,月臺東北角有一凹凸不平、色彩不一的石件,叫“白鼠石”,因其自然形狀而得名。欣賞此石的最佳效果要選在下雨天,當你站在距此石有一段距離從遠處觀看,雨淋到石頭上,因爲雨的落差造成視覺上的一種錯覺,朦朦朧朧,隱隱約約,似乎有一羣白老鼠在跑動,形神兼備,真是巧奪天工。

月臺西端即面闊7間進深9間 (通稱明7暗9)、面積1300平方米、可容納千人同時做禮拜的大殿,是寺裏最大的建築物;殿內天棚藻井彩畫600餘幅,構圖着色基本一致,但細部各異,爲伊斯蘭教寺院彩畫之獨特手法。大殿四周鑲嵌有30幅約4米高的大型木版雕刻《__》。上面爲阿拉伯文,下面爲漢文,受到了中外穆斯林的好評。大殿西牆有一 “凹壁”,是穆斯林朝拜的方向。殿內北側有一間小閣樓,名 “呼圖白樓”,是領拜者誦“祈禱詞”的地方。殿內高懸三塊匣,一塊爲“臨下有赫”,這四個字是《詩經·大雅,皇矣》開頭一章的句子,連同上下各句,原爲“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視四方,求民之莫。”這四句的大意是:偉大喲天帝,觀察下面很是分明,監視着四面八方,以求得人民的安寧。

清真大寺導遊詞【2】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我們下一個即將遊覽的旅遊點是清真大寺。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清真大寺的概況。

極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濃郁伊斯蘭風情的清真大寺位於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通道南路南端東側,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築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蘭教信徒)的禮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民衆舉行宗教儀式的專用寺宇。

清真大寺,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據《清真寺南北講堂碑記》記載:“自大清定鼎以來,建立多年。”初建時較爲簡陋。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大規模擴建。1923年-1925回族羣衆又募捐再度重修。全寺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重修時大殿增高1.7米,擴大了七間,南北講堂展後5.7米,增高1米。寺的總面積擴大了數十平方米。

伊斯蘭教傳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遼、金、元時期,當時就有許多“回回人”居住在豐州城內。

明朝中後期阿勒坦汗率部駐牧於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歸化城),並允許山西、河北的農民前來開墾耕地。由於這裏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土質肥沃,很多中原地區農民都紛至沓來。也有許多回回人來到這裏經商做生意。

清朝康熙年間漠西蒙古的準葛爾部落在首領噶爾丹的率領之下佔據天山南北,派遣了許多商隊來到呼和浩特進行貿易。隨着噶爾丹的野心膨脹,敢於和清廷分庭抗禮,對康熙皇帝提出“聖上君南方,我長北方”,康熙皇帝開始御駕親征,最終迫使噶爾丹兵敗被殺。在開戰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還鄉,但是有170多人不願離開,在請示了朝廷後留居在呼和浩特。隨後,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將張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歸化城北,在現在的舊城北門外修建了呼和浩特這座最早的清真寺。

清乾隆年間,清廷再次發兵征討準葛爾部,新疆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願隨清軍討逆,並屢建奇功,戰爭勝利後隨八旗軍來到了歸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來,建起了“回回營”。之後,還有許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的回回人也來到呼和浩特定居下來。他們多數以經商爲主,並逐步發展了屠宰、餐飲、皮毛、牲畜交易、駝隊運輸等,爲呼和浩特商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香妃被選入宮,有300多名新疆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護送香妃進京。回來的路上經過呼和浩特,發現在這裏風光秀麗,水草豐美,流連忘返,不願再回到新疆,於是就請求當時的乾隆皇帝在歸化城賜給他們“一馬之地”(跑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說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滿弓射出一支箭的距離),這些人後來就定居在這裏。據說現在呼和浩特姓馬的回族就是當年護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後裔。後來回族人越來越多,多數居住在舊城北門外。他們有的經商做生意,逐漸變得富裕,就共同集資在舊城北門外數裏弧形區域內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這一區域就形成現在的回民區。

清真寺,又稱禮拜寺,是伊斯蘭教穆斯林們朝拜真主和舉行各種宗教儀式的地方。漢語中“清真”一詞,從我國南北朝時代便開始使用。但從南北朝到宋朝約800多年的時間裏,“清真”一詞在文人筆下只是用來讚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寫清雅幽美的環境,與伊斯蘭教寺廟無關。

元代以後,“清真”一詞開始與宗教相聯繫。明中葉後,回族穆斯林賦予“清真”一詞以新的含義。他們認爲“清”者是指真主“超然無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獨一至尊”。

伊斯蘭教信仰的中心是:“萬物非主,惟有真主。是主的使者。”這兩句話一般被稱爲“清真言”。這樣,直至解放前,在我國社會上都把伊斯蘭教稱爲清真教。後來,人們把按照伊斯蘭教的風俗習慣製作的各種食品,稱爲“清真食品”或“清真糕點”。此外還有“清真餐廳”、“清真小吃店”等。現在,“清真”一詞已成爲世人共知的特殊專項用語了。

〔實地導遊講解部分〕

現在我們已到達清真大寺的門前。請大家下車跟我來,讓我們一起參觀這座別具風情的清真大寺吧!

清真大寺坐東向西,大家都知道這個方向是朝向伊斯蘭教聖城麥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間的門爲硃紅色正門。門楣上有清代光緒年間製作的“清真大寺”匾額及楷書“國泰”“民安”四字磚雕。寺門前原有影壁,高丈餘,現已拆除。大殿的外牆後壁正對正門。正門南北兩側的門是旁門,兩邊是藍色的牆面。

大家請看,大門內正面是莊嚴肅穆的禮拜殿,系水磨青磚的中式建築,面積有25間普通房屋大小,可以同時容500人進行禮拜活動。殿後的牆壁上,鐫刻有1924年擔任綏遠都統的甘肅回族人馬福祥題寫的“認主獨一”、“正心”、“誠意”、“修身”、“明心”、“見性”14個正楷大字,筆勢圓潤飽滿、端莊有力。

禮拜殿是寺院內主體建築,造型別致,殿門朝東,是三開拱形門。上楣刻有精細的阿拉伯文,意譯爲“安拉是天地間的光輝”。大殿前有“月臺”,登上月臺可進入大殿,殿內只允許男性穆斯林集體參加教內重大活動。清真大寺內的裝飾紋樣都用阿拉伯文、幾何線紋和各種植物做題材,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情。殿內壁上飾有經文。殿頂由十二根紅漆大柱立撐,支柱上刻着《》,寺內也藏有《》三十卷,是研究伊斯蘭教的重要文獻,更是呼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貴的伊斯蘭教經典和地區歷史文物。大殿房頂上有五座六角頂樓(象徵穆斯林必須堅持和恪守的“念、禮、齋、課、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兩側建有南北講堂。大殿正東有過廳,廳內壁上繪有麥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圖”。經過廳可通往後院。院內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淨身後方可入殿禮拜。

另外,還有望月樓、教長辦公室、鄉老會議室、海里翻(海立凡)學經堂等建築。入寺門後,大殿南北兩側有甬道通往寺院內。大殿南側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製回輝教百聖字號碑”和“重修綏遠清真大寺碑”有較大研究價值。

在整個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偉麗建築物便是這座大寺東南側的望月樓。它拔地凌空,秀出雲表。登樓遠眺,山川物景盡收眼底。它孤標聳峙,正以亭亭特立見奇。它建於1939年,樓高36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攢尖頂,每逢“齋月”,穆民在樓上望月。望見初月後封齋或開齋,故名望月樓。樓分兩層,形如竹節,成六棱體,樓的西面用漢文和阿拉伯文書有“望月樓”三個大字。第一層是外露望臺;第二層頂部建有一座六角涼亭,涼亭綺麗雅緻。樓頂端的鐵柱上裝有月牙燈。樓內有七十八級螺旋木梯道盤旋環繞而上。進入涼亭,憑欄遠眺,青城新貌,悅目賞心。它與城內的蒙、漢、藏各式建築薈萃在一起,襯托出呼和浩特這座多民族城市的莊嚴、綺麗,更有力說明呼和浩特是明末清初以來,蒙、漢、藏、回、滿等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勞動和精心締造出來的一座城市,它本身就象徵着國內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團結。

清真大寺是呼和浩特市一座風格獨特,而且比較優美完整的古建築,它的建築藝術值得繼承和借鑑。1979年人民政府撥款整修,1998年-2005年社會各方集資實施了一、二、三期改擴建工程,使清真大寺面貌煥然一新,愈顯神聖風姿。

如今保存古樸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蘭風情一條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爲回民區重要的景觀和穆斯林活動區域。

西安的回族歷史與大清真大寺【3】

我第一次來到西安的大清真寺,在非常擁擠的西安小吃街裏面,就是這座有着一千多年曆史的清真寺。這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四大清真寺之一——西安大清真寺。當初它曾經是皇宮,後來作爲禮物贈送給了沿絲綢之路來到這裏的商人們。

我非常奇怪,爲什麼西安有這麼多回民,而且有很多非常具有歷史的清真寺,我坐在小吃街上與一家回民認真交流,他告訴我,在西安回族集中在市區,共有“七寺十三坊”,我網上查了一下,七寺指:化覺巷大寺、大皮院寺、小皮院寺、廣濟街寺、大學習巷、營裏寺和灑金橋寺。十三坊指:化覺巷、西羊市、北院門、麥莧街、大皮院、小皮院、北廣濟街、獅子廟街、大學習巷、國小習巷、大麥市街、灑金橋和城南的回回巷。“坊上人”是西安地區對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的一種親切的稱謂,也稱“回坊”

“西安回坊”:“坊”源於唐代,是唐時的一種對回族地區的劃分,唐長安作爲絲綢之路的起點,容納了大量從西亞、中亞遷入的穆斯林。隨着大量穆斯林的涌入,伊斯蘭教也開始在中國傳播,爲了宗教活動和生活的方便,穆斯林們形成了“依寺而居”,的生活習慣。從伊斯蘭教傳入中國開始一直延續至今,每座清真寺周圍都形成一個“坊”。西安古城西北一隅,聚居着約8-9萬回族同胞,當地人習慣稱那裏爲回坊。它以濃郁的穆斯林文化和氛圍,爲古城構築了一道特異的風景線。

可想而知,在唐朝時期,那時交通不便,對穆斯林兄弟們說,當年阿拉伯人牽着駱駝,經絲綢之路來到大唐長安城裏做生意,在如今的大、國小習巷裏學習漢語,現在的西安九寺十三坊的穆斯林,就是絲路文化交流的見證人。

回族是唐宋以來,特別是宋代一些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中亞人,東南亞人來到我國,在一些地區定居下來,與漢族,維吾爾族等長期共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成的一個民族。他們講普通話,認識中文,基本沒有自己的語言,西北地區回族的形成也是如此。

當時西安是我國由東北通往西南,西北通往東南的交通要道,古代的長安即是這一重要通道的樞紐,又是溝通東西交通的絲綢之路的起點。唐宋以來,阿拉伯,波斯,中亞等地的商人,外交人員,宗教家在這條道路上不斷來往,並且有相當數量的人,由於各種原因,先後定居下來。很自然的,這一地區在回族形成過程中,就成爲重要的地區之一。

伊斯蘭教傳入長安城的時間約在七世紀三四十年代。因爲當時的阿拉伯半島基本上已成爲伊斯蘭教的一統天下,在這一時期,阿拉伯的穆斯林商人,宗教活動家,經由自五世紀以來就已經開闢的絲綢之路進入中國。

唐代在安史之亂期間,唐王曾借過阿拉伯帝國的軍隊幫助平叛。中國史書對此有所記載,阿拉伯也有所記載。唐王曾答應阿拉伯帝國的援唐官兵,可以留住長安,並允許他們和中國女子通婚,並在762年[唐肅宗寶應元年]建清真寺一座。

《資治通鑑》卷二二五代宗大曆十四年[779]條曰:“庚辰詔回紇,諸胡在京師者各服其服,無得效華人”。“諸胡”包括中亞的九姓胡在內。九姓胡是康,安,曹,石,米,何等九個小王國的總稱。他們長期以來不斷到長安經商,有些住久了便各以國名爲姓。在長安及附近的回族中,安,曹,康,何,米等姓的爲數不少,且多聚居一村,以族姓爲村名。西安回族形成的時間 由960年北宋建立,到1279年南宋滅亡的4個多世紀中,聊,金,夏,蒙古與北宋南宋先後對峙。一方面戰亂頻繁,另一方面又使中原地區的人民增多了錯雜居住的機會。所以這一時期又成爲中國歷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回族的形成也就在這一時期。

約在9世紀前後阿拉伯帝國的阿巴斯王朝衰落,後被蒙古軍所滅。前後約4個世紀中,中亞西亞長期處於混亂中。11世紀到13世紀,歐洲封建君主的十字軍東侵,加上天災,瘟疫等原因,迫使阿拉伯,中亞,波斯的穆斯林進行了一次空前的大遷徙。而當時的中國雖然還處在戰亂之中,但相比較當時的阿拉伯,中亞,波斯等地區當時的中國還是人間樂土。所以在這一時期通過各種交通手段進入中國的穆斯林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這是促進回族形成的國際因素。

在西安“城裏”,你會看到很多天主教堂和新教教堂,甚至還有東正教教堂。因此,在這裏你會感受到西安(古代叫“長安”——長治久安)歷史的悠久,它曾是統治中國的21朝代的13朝古都。

或許正因爲如此,絲綢之路才從這座城市開始。正是沿着這條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傳到了中國。而世界各國的商人把海外產品運到了中國,在大唐西市上進行交易。說到買賣東西的西市,漢語裏的“物件”就叫“東西”,是由表示方向的“東”和“西”兩個漢字組成的。

還是說說西安清真大寺,這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羣。據寺內現存碑文記載,清真大寺創建於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五十餘年的歷史。歷經宋、元,特別是明、清幾次重修和擴建,逐步形成現在規模宏大、壯觀,樓、臺、亭、殿佈局緊湊和諧, 莊嚴肅穆的一組古建築羣。

篇四:陝西導遊詞

碑林(ForestofSteles),因碑石叢立如林而得名。碑林是第一批世界重點文物掩護單元(石刻類第1號)、國度一級博物館、國度AAAA級旅遊景區、世界18個非凡旅遊景觀之一,是保藏中國古代碑石時刻最早,保藏名碑最多的漢族文化藝術寶庫,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三學街十五號。

碑林的源頭可追溯至唐代立於帝都長安務本坊國子監內的《石臺孝經》、《開成石經》,正式首創者爲北宋名臣呂大忠(陝西藍田人),始建於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後經驗代網絡,侷限逐漸擴大。現保藏文物11000餘件,箇中國寶級文物19種(組)134件,一級文物535件。聞名的“昭陵六駿”有四駿藏於碑林。

碑林不只是中國古代文化文籍刻石的齊集所在之一,也是歷代聞名書法藝術珍品的羣集之地,有着龐大的汗青和藝術代價。1961年3月4日,碑林被國務院列爲第一批世界重點文物掩護單元。

西安碑林距今已有900多年汗青,1944年,在“西安碑林”基本上,操作西安孔廟古構築羣擴建而成的一座以保藏、研究和陳列歷代碑石、墓誌及石刻造像爲主的藝術博物館。原名陝西省博物館,建於1944年。館區由孔廟、碑林、石刻藝術室三部門構成,佔地面積31900平方米,現有館藏文物11000餘件,11個展室,陳列面積4900平方米。

篇五:陝西導遊詞導遊詞

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

秦嶺主峯太白山,自古就是一座中華名山,太白積雪六月天是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一九九一年經林業部批准建立的陝西太白國家森林公園座落在太白山北麓。公園面積2949公頃,森林覆蓋率94.3%.這裏以森林景觀爲主體,蒼山奇峯爲骨架,清溪碧潭爲脈絡,文物古蹟點綴其間,構成了一幅動態美與靜態美相協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渾然一體的生動畫卷,是我國西部不可多得的自然風光旅遊區,被譽爲我國西部的一顆綠色明珠。

二是生物種類豐富珍奇。秦嶺是我國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線,是華北、華中、華西植物區系的交匯點,古北界、東洋界動物區系的過渡帶,公園內生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區系複雜,起源古老,是天然的物種基因庫。計有種子植物、苔蘚植物1850多種,森林動物、昆蟲1690多種,並有國家保護樹種和瀕危保護植物26種,珍奇保護動物9種.

三是山地地貌奇特險峻。低山區谷狹深幽,山色雲影開合得體;中山區山勢陡峭,樑脊齒狀,奇峯對峙,重巒疊嶂;高山區第四紀冰川遺蹟的地貌形態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四是溫泉資源得天獨厚。公園低山區有豐富的地熱田,溫泉水溫達72攝氏度,內含二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是優良的醫療礦泉水;

四是溫泉資源得天獨厚。公園低山區有豐富的地熱田,溫泉水溫達72攝氏度,內含二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是優良的醫療礦泉水;五是人文景觀歷史悠久。據史載,太白山曾倍受歷代帝王讚譽加封,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蹟、詩詞歌賦及民間傳說,爲森林公園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李瑞環同志視察太白森林公園後指出:在我國長江以北,氣勢如此之大,景色如此之美,科學價值如此之高,離大城市如此之近的自然景觀實屬罕見。對公園的景觀給予了高度評價。

太白國家森林公園交通便利,東距西安110公里,西距寶雞90公里,西寶高速公路有二級旅遊專線直達公園。以森林公園爲基礎的旅遊開發區現已建成賓館招待所20家(其中三星級涉外飯店一家),接待牀位4000張,餐座4500多個,文化娛樂設施不斷完善,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旅遊接待體系。98年投資建設的太白山旅遊索道,全長1100米,海拔2800--3200米之間,運量爲300人次/小時,乘坐索道飄然而上,不但可代步,還可凌空欣賞浩瀚壯觀的萬畝杜鵑,太白雲海及冰川遺蹟等奇觀。

陝西大雁塔導遊詞

大雁塔位於南郊大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爲古都西安的象徵。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於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爲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爲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述三藏聖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後,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燬,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說:大雁塔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 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爲了追 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後來又經過多次修葺。現在的塔是七層,共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爲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的傑作。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着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聖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生動。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

唐三藏--玄奘,曾在這裏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寺門內,鍾、鼓樓東西對峙。鍾、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說。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後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後沿襲成習。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爲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惜早已湮沒。但在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線刻畫。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尤爲珍貴。

大雁塔東南側,有和尚墓塔羣。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築,殿內有三身佛、菩薩和羅漢泥塑像。是禮佛誦經之所。法堂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堂內有阿彌陀佛銅像。

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而寺內的殿堂則是清代末年的建築。現在大雁塔經過修復,古塔雄偉,寺殿香火繚繞,庭院鮮花爭豔,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外遊人的遊覽勝地.

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

各位遊客:

到西安遊覽時,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獨特標誌,古人曾留下“驅山晚照光明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詩句。作爲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聳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距市中心約4公里,是我國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到了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爲追念死去的母親長孫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長安晉昌坊建造寺院,敕賜“慈恩”。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佔地26570平方米,周邊風景優美,爲唐都長安最宏偉、最壯觀之佛教寺院。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慈恩寺和大雁塔遊覽一番。

【慈恩寺—石獅子—鐘鼓樓—大雄寶殿—藏經樓】

各位遊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塵莫及的顯赫地位和宏大規模。這座寺院當年由13座庭院組成,面積達34O畝,是現在寺院面積的7倍。其建築富麗堂皇,裝飾華麗富貴。慈恩寺現有面積32314平方米,約合48.5畝。

我們先來看寺院山門前這對威武的石獅子。說來也怪,一般外域傳入我國的東西,總是先傳入實物,而後纔有根據實物創作的藝術品。而獅子落戶我國,卻例外地先傳人獅子石刻藝術品,而後纔有真獅子的出現。大家知道獅子是在東漢年間由波斯引入我國的,石獅子則是與佛教同時在兩漢之際已自印度傳入我國。獅子有護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認爲“佛爲人中獅子”,所以佛臺前常刻有獅子,稱護法獅子。慈恩寺大門口,有4尊石獅對稱地雄踞左右,裏邊靠近大門的兩尊,不清楚雕造於何年何時。東側是雄獅,在戲弄腳下繡球。西側是雌獅,腳邊有一對小獅,稱爲母子獅。看來這些獅子也按照人們的習慣,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擺放了。靠外邊的兩尊獅子,東側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側一尊是民國19年(公元1930年)雕造。這兩對石獅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奇怪的是這兩尊八面威風石制實心的龐然大物,即使用手輕輕地拍打,也會發出似銅非鋼的金屬聲,清脆悅耳,十分動聽。各位遊客,您能猜出這是什麼原因嗎?

走進寺院是兩座小樓,東邊是鐘樓,裏邊懸掛有明代嘉靖年間鑄造的一口鐵鐘,重15噸。西邊是鼓樓,樓裏存有一面大鼓。長久以來,人們都把“雁塔晨鐘’作爲關中八景之一,廣爲流傳。但以往人們都以爲“雁塔晨鐘”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鐘,其實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爲大雁塔這口鐘重3萬斤,是在大慈恩寺內於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鑄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鐘搬入寺內的時間早100多年,上面還鑄有“雁塔晨鐘”銘文。

衆所周知,一般寺廟都有大雄寶殿,慈恩寺也一樣。它的大雄寶殿位於寺院中心高臺上,初建於明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釋迎牟尼三身像。中間的叫法身像,西邊的叫報身像,東邊的叫應身像。釋迎牟尼爲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羅衛國的王子,生於公元前565年,死於公元前486年,大約與孔子同時代。三身佛東側立有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葉;西側立有其堂弟阿難,他待從釋迦牟尼25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兩側是十八羅漢和玄奘塑像。

大雄寶殿後是藏經樓,存有《藏文大藏經》等重要經典。樓下是講堂,爲佛教徒講經說法之處,供奉阿彌陀佛銅像一尊,高1米多。殿內珍藏玄奘親手供奉的佛座一件,還有唐代青響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塊。此石爲藍田玉山所產青石,敲之鏘鏘有聲,清脆悅耳。

【大雁塔得名來歷—玄奘與寺塔—大雁塔建築及文物】

各位遊客,我們走出藏經樓,就能看到壯觀雄偉的大雁塔。看到這座唐代建築,你們一定會又感嘆又好奇吧?首先一個問題就是此塔爲何要以大雁命名呢?

按照印度佛教傳說,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正是菩薩佈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飯。這時天空中一羣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着雁羣自言自語:“今日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認爲這定是菩薩顯靈。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並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內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相傳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師爲安置他從西域帶回來的經書、佛像、舍利,奏請高宗允許,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當年三月動工,玄奘親自監造,一年建成。

各位遊客,大家一定看過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及據此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那麼《西遊記》裏的唐僧是否就是唐代這位著名和尚玄奘呢?玄奘法師俗姓陳,13歲在洛陽出家爲增,勤奮好學,在國內各地訪師問學後,決意到佛教發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蘊。玄奘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從長安出發,沿着絲綢之路,穿越上天飛鳥、下無走獸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學成後返回長安,歷時17年,行程5萬公里,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取回佛經657部,並在印度獲得極高地位,備受尊崇。回國後,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學高僧,組成規模空前的佛經譯物場,並親自任譯主。翻譯的佛經無論從質量或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人,開創了我國翻譯史上的新時期,共譯著佛經75部1335卷,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應該說《西遊記》是以唐代玄類西出取經爲背景而寫成的,但故事裏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個經過藝術化的文學作品裏的人物。

各位遊客,大雁塔在建時高60米,5層,磚表土心,光盤梯。後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後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4.5米,還加了兩層。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爲方形,邊長45米至48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上刻當時廢殿建築的寫真圖,傳爲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後代佛教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珍貴資料。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爲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完全可以這樣說,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築中的傑作。

遊客們,大雁塔自建成至今,歷代名人都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佳句。杜甫有‘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的讚語,岑參有“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的名句。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於哲理的感嘆,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

篇六:陝西熱門導遊詞

陝西靈崖寺簡介

略陽縣靈崖寺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省級風景旅遊區,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堪稱蜀道明珠。靈巖寺素有陝南小碑林”之稱,寺內藏有漢代至今的近二百餘通碑碣,著名的漢代書法名碑《甫閣頌》也在寺內。

《甫閣頌》,是東漢靈帝劉宏建寧五年(公元172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當時,是爲紀念漢武者太守李翕修劍閣棧道而書刻的。故全稱《武都太守李翕析裏橋甫阝閣頌》

《甫閣頌》摩崖是我國珍貴的漢代刻石。它的書法,自成一家,獨具丰標,爲標準的漢隸八分──結構嚴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樸,風格濃郁,體態赫奕,在優美多姿的漢隸中,確爲我國的藝術精品,是研究祖國文字、書法和東漢八分漢隸的重要實物資料。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盛名就遍及海內外,爲歷代文學家、書法家所推崇,各種金石學專著和雜記,各種書法專論或專著,多有著錄,僅《隸辨》就錄有128處之多,其價值極高。近年來,日本書法界,多次遠渡重洋,長途跋涉,前來目睹這塊東漢摩崖刻石瑰寶,並進行多角度的研究。它同漢《石門頌》,《西狹頌》,並稱我國的漢三頌”。

靈崖寺景觀

石刻原在略陽徐家坪jie[穴且]口村郭家地,(古名,析裏;又名白崖)1979年12月,農民修鄉間公路,《甫阝閣頌》受損,後被遷至靈崖寺,粘接復原,嵌在前洞石崖邊,摩,崖高170公分,寬125公分,全文十九行,第六、十二行爲十一字,第十五行爲十八字,其餘每行二十七字,共計四百七十二字,現存二百二十字,右上額有古代拉船纖繩磨損的印痕七道,最長約20公分。因摩崖刻石地處拐彎,古代縴夫藉此勒繩以省力所致,今可見其勒痕。

到南宋理宗紹定三年(1230年),沔州(今略陽)太守田克仁幼時就很愛書法,曾臨摹過《甫閣頌》,當他任沔州太守後,得知《甫閣頌》就在沔州,喜之不盡。當他見原刻露處江邊,受風雨浸蝕,剝落日甚,恐久而絕跡,便仿原刻形制大小,重刻於靈崖寺,即今靈崖寺奈何橋的右崖上。至明萬曆時,刻石右上角剝落尤甚,斜痕長102公分,知縣申如壎補刻,並在石尾加上知縣申如壎重刻”七字。晚明以來,申如壎補刻而冒重刻”的《甫閣頌》摩崖,因字跡清顯,拓印流傳,造成混亂,有的妄斷爲申如壎重刻。

因《甫閣頌》摩崖的書法價值極高,長期以來傳爲書法家蔡邕撰書的。到元末,又因高則誠編《琵琶記》戲曲時,將蔡邕演繹爲狀元”,流行廣泛。因此,羣衆就訛傳蔡邕撰並書”的《甫阝閣頌》摩崖稱爲狀元碑”。訛誤相傳,一直至今,故舊的省、府、縣誌以訛而載。

但歷代碑石研究者,如:南宋·洪适《隸釋》,明·趙[山函]《石墨鐫華》,清·翁方綱《西漢金石記》,清·王昶《金石萃編》,清·陳奕禧《金石遺文錄》以及朱劍心《金石學》等確認:析裏橋甫阝閣頌爲仇靖文,仇紼書。二仇因當時地位低下,其生平不詳。

江神廟的民俗博物館

江神廟的民俗博物館位於略陽縣城環城西路,主要負責江神廟的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以及全縣民間藝術和民族習俗和研究與開發等。

博物館所在的江神廟,有名龍王廟”,始建於明代,佔地近2千平方米,是長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古羌族戲院建築羣,現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風景名勝區。江神廟是古代船幫聚會和祭祀的會館,按照我國傳統民居建築佈局,依地勢高差而建。整個建築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氣勢宏偉。細部裝飾注重木雕板繪,外觀華麗。富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有着重要的歷史研究和文物考古價值。

陝西西安碑林簡介

西安碑林創建於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列有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誌共一千多塊。這裏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內容豐富,它既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彙集了古代的文獻典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發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人所稱的石經,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書寫的<<石臺孝經>>和公元837年刻成的<<開成石經>>。

碑林第一陳列室前是專爲陳列<<石臺孝經>>修蓋的碑亭。<<石臺孝經>>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於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書寫的。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編篡,專門講孝道的。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爲孝經作的序。玄宗爲孝經寫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後面是孝經原文。小字是玄宗爲孝經作的註釋。底座由3層石臺組成,上刻有生動的線刻畫,有蔓草、獅子花等,是唐中期比較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捲雲瑞獸。此碑由4塊石頭組成,底下有石臺,因而稱石臺孝經”。

碑林第一陳列室主要陳列<<開成石經>>,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經書,計650252字,用石114方,兩面刻文。清代補刻的<<孟子>>17面3萬餘字也陳列於此,合稱<<十三經>>。12部經書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之書。因爲當時印刷術不很發達,爲了避免文人學士們在傳抄經書時出現錯誤,並能永久保存,就把這12部經書刻在石碑上,作爲範本,立於長安城國子監內,供人們校對。我國自東漢開始,曾先後7次刻經。<<開成石經>>是目前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經書。

韓城市黨家村簡介

韓城市黨家村明清住宅,距今已逾600年的韓城黨家村古建築村落已被列入國際傳統居民研究項目”中,陝西省已將黨家村列爲歷史文化保護村”。

黨家村在韓城市東北9公里,其保護範圍爲:東自泌陽堡,西至西坊塬邊,南起南塬崖畔,北到泌陽堡北城牆50米處,總面積1.2平方公里。

村中有建於600年前100多套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暗道、風水塔、貞節牌坊、家祠、哨樓等建築以及祖譜、村史,被專家 稱爲東方人類傳統民居的活化石。

村中街道有井”字、T”字、十”字形格民青石鋪路房屋建 築多爲四合院”、三合院”。

從1364年東陽灣改名黨家村至今,已有626年的歷史。這批古建築經久不衰,保存相當完好。經建築學家考察認爲:一是自然條件優越,該村依塬傍水,位於狹長的溝谷之中,南北土塬高達40 米以上。既減弱了西北季風的侵襲,又使夏天的涼風順溝谷吹過, 是理想的冬暖夏涼的好處所。另外由於北塬的紅粘土與南塬的白 粘土均不起塵,加之泌水繞行,空氣得到淨化,使黨家村的古建築數百年來一塵不染。

黨家村能完整地保存至今與與歷屆政府和民衆多方重視與保護有關。當今黨家村共有333戶1300多口人,但近半個世紀以來, 房屋基本沒有大拆大改。保留了原有建築形態,是陝西目前發現的一處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古村寨。英國皇家建築學會查理教授認爲:東方建築文化在中國,中國居民建築文化在韓城。

陝西省已將黨家村古村寨的開發建設列入全省八五”旅遊發 展規劃之中,經過修復維護,這裏將成爲黃河遊”旅遊線上的一個 重要參觀點。

篇七:陝西導遊詞

小雁塔介紹導遊詞

小雁塔建於唐景龍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於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建於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爲他獻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義淨曾居此譯經。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爲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後,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後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這座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餘十三層,高43.38米,共15級,現存13級,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檐,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門框上佈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媚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塔底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圖像,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於唐景龍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裏,經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餘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陝西地震,據民間傳說,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餘,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過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後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複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相關典故:

雁塔晨鐘:薦福寺的鐘樓懸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鑄造的大鐵鐘,高3.5米,口徑2.5米,周長7.6米,重10噸。它原是武功崇教禪院故物,後來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間,有農婦在河畔搗衣,忽然聽見石中發出金屬聲響。人們掘開石頭,重新發現這口巨鍾,於是移入西安薦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鐘,聲聞數十里,鐘聲嘹亮,塔影秀麗,雁塔晨鐘”遂成關中八景”之一。清代詩人朱集義題詩寫道: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蹟總蒼茫。”這就是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鐘”的生動寫照。

義淨法師:如同慈恩寺與玄奘關係密切一樣,薦福寺則使人想起唐代另一位高僧義淨。義淨也曾遊學印度多年,不過,他由海路自廣州離開中國。公元671年,義淨隻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國,先到印尼蘇門答臘,後轉抵印度,也在佛學中心那爛陀寺留學11年,又遊學印度各地,經歷30餘國,於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回到祖國,帶回梵文經典400餘部。義淨回到長安後,在薦福寺主持怫經譯場,共譯經56部,230卷,是玄奘之後在佛經翻譯上取得成就最大者。他還將途經海道諸國和所聞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況,撰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陝西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導遊詞

秦嶺主峯太白山,自古就是一座中華名山,太白積雪六月天是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一九九一年經林業部批准建立的陝西太白國家森林公園座落在太白山北麓。公園面積2949公頃,森林覆蓋率94.3%.這裏以森林景觀爲主體,蒼山奇峯爲骨架,清溪碧潭爲脈絡,文物古蹟點綴其間,構成了一幅動態美與靜態美相協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渾然一體的生動畫卷,是我國西部不可多得的自然風光旅遊區,被譽爲我國西部的一顆綠色明珠。

二是生物種類豐富珍奇。秦嶺是我國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線,是華北、華中、華西植物區系的交匯點,古北界、東洋界動物區系的過渡帶,公園內生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區系複雜,起源古老,是天然的物種基因庫。計有種子植物、苔蘚植物1850多種,森林動物、昆蟲1690多種,並有國家保護樹種和瀕危保護植物26種,珍奇保護動物9種.

三是山地地貌奇特險峻。低山區谷狹深幽,山色雲影開合得體;中山區山勢陡峭,樑脊齒狀,奇峯對峙,重巒疊嶂;高山區第四紀冰川遺蹟的地貌形態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四是溫泉資源得天獨厚。公園低山區有豐富的地熱田,溫泉水溫達72攝氏度,內含二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是優良的醫療礦泉水;

四是溫泉資源得天獨厚。公園低山區有豐富的地熱田,溫泉水溫達72攝氏度,內含二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是優良的醫療礦泉水;五是人文景觀歷史悠久。據史載,太白山曾倍受歷代帝王讚譽加封,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蹟、詩詞歌賦及民間傳說,爲森林公園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李瑞環同志視察太白森林公園後指出:在我國長江以北,氣勢如此之大,景色如此之美,科學價值如此之高,離大城市如此之近的自然景觀實屬罕見。對公園的景觀給予了高度評價。

太白國家森林公園交通便利,東距西安110公里,西距寶雞90公里,西寶高速公路有二級旅遊專線直達公園。以森林公園爲基礎的旅遊開發區現已建成賓館招待所20家(其中三星級涉外飯店一家),接待牀位4000張,餐座4500多個,文化娛樂設施不斷完善,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旅遊接待體系。98年投資建設的太白山旅遊索道,全長1100米,海拔2800--3200米之間,運量爲300人次/小時,乘坐索道飄然而上,不但可代步,還可凌空欣賞浩瀚壯觀的萬畝杜鵑,太白雲海及冰川遺蹟等奇觀。

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導遊詞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們將參觀秦兵馬俑博物館。秦兵馬俑博物館位於酉安市東35公里處,從喜來登酒店坐車到那裏大約需要50分鐘時間。自秦兵馬俑博物館於1979年10月1日開館至今,已有爲效衆多國家的黨政首腦都參觀過這個博物館,更有數以百萬計的中外遊客不遠幹裏來參觀這個人類奇蹟。法國總統希拉剋曾留言說過: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蹟,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美國前副總統蒙代爾也說;這是真正的奇蹟。全世界人民都應該到這裏看一看。”從這些高度凝練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秦俑的歷史價值及藝術價值。下面,我想把秦始皇這位成就一代偉業的歷史巨人介紹給諸位,以便使大家能對秦始皇兵馬俑和與之相關的歷史有一個較詳盡的瞭解。

談秦兵馬俑,必須先介紹一下面贏政。公元前259年,一代偉人贏政誕生了。13歲時,其父死後.他繼承了王位。按照泰國慣例.國王在22歲舉行過加冕禮”以後,纔可以親自執政。當時.秦國的大權仍攀握在太后、相國呂不韋、宦官謬癟(1606i)手中。特別是螺貞.手握大權,炙手可熱,他見宛改逐漸長大,便陰謀叛亂.奪取政權。公元前238年,22歲的贏政去故都雍城納新年宮舉行加冕禮。謬酉在從霸年宮回咸陽的路上埋下伏兵,準備將贏政殺死。當贏政察覺此事後,憑優勢兵力訂敗鑼盔,將其生擒並車裂致死。贏政親致以後.以呂不韋放縱嫁亮爲名,放逐日不韋。呂不韋后來飲毒灑自斃。這樣,贏政順利地消滅了政權內部的兩大敵對勢力,鞏固了自身的地位。

爲了進一步鞏固君主權力,贏政選用了一批精明強幹酌文臣武將,如掌握軍事的尉繚,攀管國歐的李斯。接着,贏政制定了遠交近攻、離間外敵、各個擊破的戰賂方針,開始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達500多年各諸侯國割據稱雄的混亂局面。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不到io年的時間裏,泰國滅亡了6國,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爲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這又一次顯示了贏政的維才大賂。

贏政稱自己爲始皇帝.因爲他希望他的子孫後代能把他所創立的政權幹代萬代傳下去。爲此.他整頓了官僚制度。第一.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全由他親自任免;第二,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第三.秦始皇還統一了法律、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這些措施極大地推動了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另外,他還徵用勞役,廣修馳道,使各地交通便利,以利經濟文化的交流。他將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修築的長城連在一起後.又加以擴展,形成了西起甘肅臨挑,東到遼東因石的萬里長城,有效地遏制tjb方遊牧部族對案朝的騷擾。

中國皇帝大都爲自己營造巨大而豪華的陵墓。在這一點上,案始皇也不例外。在他13歲剛即位時,就下令爲其修建陵墓。這座原高120米.周長2000多米的巨大陵丘、雖經風雨侵蝕和人爲破壞,現在仍有76米之高,g長400多米之大.案始皇把都城威陽微縮於自己的陵園內,其佈局幾乎完全相同。陵園內城西北部爲獻殿建築區,陵東北部窪地是用以祭記的養魚池,陵園外城西北角是石料加工場.陵西外城之外是一個大墳場。據史書記載,秦朝全國總人口約2000萬,壯丁不過700萬,而築陵時,壯丁最多達70萬,可見工程之浩大。

案始皇的陵寢如同一座龐大的地下宮殿,真可謂是一座地下福地天堂”。墓室屋頂有天文星宿圖,t是由各種均餡生輝的珠寶構成的,下邊有五嶽、九州以及由機械驅動水銀構成的江河湖海。另外,還沒有讓百官朝拜案始皇的大廳。爲防止盜威,每座墓門上都安有自動發射的弓箭。整個陵墓可以說是一個金碧輝煌,固若金湯的地下王官。案始皇把生前所享受的一切也搬到了地下.供他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享用。他連那些爲他伴駕b不曾生育的宮女,以及辛勤修建地下陵寢的工匠們都不放過.下令在他人殆時,將這些人統統活埋,爲的是不讓宮女外嫁他人,不讓陵寢內的祕密泄露。

現在,我們面對的是秦俑館一號坑,坑裏就是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兵馬俑。面對威武整肅的龐大軍陣,你們的腦子裏一定會閃現如下問題:這些秦傭是怎麼發現的?爲什麼他們的相貌各異?爲什麼要製作這些俑?1、2、3號坑裏共有多少俑等等。好,現在我就一一回答大家的這些問題。

這些俑是1974年3月西楊村農民們在打井的過程中發現的。據村裏的老人講.早在明朝,就有人在這裏發現了秦俑。有一天,住在村裏的難民在村外空地上訂了一口井,井水清澈,甚是喜人,可是第二天他們卻發現井底的水不見了。他們中膽大的腰繫繩子,下去查看。不一會兒.井裏傳來驚叫聲,上面的人暖緊把井裏的人拉上來。這人說,他看見一個站立着的、身穿盔甲的怪物.伸手要抓他。聽者都非常害怕,想趕快用土回填那口井。但他們最終決定報告文物部門。

經過考古專家們的勘探、鑑定.秦捅館內的t、2、3號坑被確認爲案始皇棱的陪葬坑。從1974年到1979年,經過5年的艱苦努力,在1號坑遺址上矗立起一座氣勢宏偉、結構科學的建築物。這就是1979年10月對國內外遊客開放的素兵馬俑1號坑。3號坑在1989年9月27日——世界旅遊日對外開放。現在,在2號坑的遺址上,一座大理石建築又落成了,它於1994年11月開始接待遊客。從此,3個俑坑全都被保護在建築物裏,不再經受風吹日曬雨淋。在供遊人觀看、懷古的同時,考古工作者們還在這裏繼續發掘整理兵馬俑。

經測量,1號坑東西長3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4260平方米。侗坑的最東端是3gf面向東的武士,每排7個,共210個捅。他們是部隊的前鋒。前鋒部隊的後面爲部隊的主體,他們被誹成38路縱隊,站在11個坑道里。每個坑道都是青磚鋪地,坑道內例的兩邊,每隔2米就有1根立柱。這些立柱支撐着木質屋頂,屋頂上是織成人”字形的紋席.席上是土。整個坑道距地表5米深。另外,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備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他們分別是部隊的右翼、左翼和後衛。現在,1號坑已出土1000多件陶桶。根據推剿.全部發掘完後.僅1號坑就將出土6000多個兵馬桶。

這裏是1994年11月開放的2號坑。它是由車兵、騎兵和步兵構成的曲尺形方陣。估計可出土兵侗1000多件,車馬和鞍馬500多匹。2號坑佔地6000平方米。它東面突出部分爲一個小方陣,6334個彎兵桶組成。2號坑南部爲64乘戰車組成納方陣,每排有8輛戰車,共8誹;中部爲19輛戰車和隨車徒手兵涌;北部是戰車和騎兵。北部是由戰車6乘、鞍馬和騎兵各124件組成的騎兵陣。

現在,我們來到了3號坑,它位於2號坑西邊25米處。這個坑是1976年發現的。它裏凹字形,佔地520平方米。在3號坑裏,考古專家們只發現1輛戰車和64件武士捅。它們兩兩相對站立,手捏儀衛兵器曼(sh6)。大多數考古專家認爲,從這個坑裏武士的排列方式和手中所握的兵器,以及該坑與秦陵的位置來判斷,3號坑是整個軍陣的指揮部。據估計,等1、2、3導坑全部開損後,將出土8000多件陶佰。這些佰相貌各異:有的沉穩剛毅,有的英勇果敢,有的慈善含笑。可謂楊楊如生,神情各異。因爲,它們全是根據秦始皇徹林軍中的將士們製作的,因此,在8000地下御林軍”中,彌絕對找不到兩個相貌、形體相同的捅。他們一個個氣廢不凡,最重的有300多公斤,員輕的也有100多公斤,身高從1.7米到1.9米不等。如果大家仔細觀瞧,不難分辨出兵桶中履些是陝酉人,娜些是四川人,哪些是甘肅東部人。這從他們的鬍鬚梳理方式和長相即可看出。我們很多人在電影中都見過日本人的仁丹須”.其實,案便中就有蓄仁丹胡酌,可見,這並不是日本人的發明,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有人留這種鬍鬚了。

那些穿窄袖戰袍外套,披掛齊腰短甲,腳登緊帶獸皮鞋,頭戴防風婦的,顯然是機警的騎兵。那個左腳着地,s膝弓起,右腿脆地,有腳底向後翹起的爲跪射佰。

他雙目乎視前方,神情專注。這個涌鞋底的針角,兩頭細緻續密.中間疏稀.完全符合歷支真實。在五六十年代的陝西農村,很多農民仍喜歡穿這種掛、只是鞋尖不向上朗翹而已。幾乎每個捅的衣襟上都刻有工匠的姓名,這符合物勒工名,以考其誠”的制度。我們今天實行的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制度,秦人2000年前就已採用了。

涌坑中約馬屑典型的河西走廊馬。它身高l5米,長2米,分爲頭、頸、軀幹和腿四部分。腿爲實心,軀幹中空,分段燒製,再組合在一起。馬的兩耳宜立,體型健壯優美。由此可看出,秦人不愧爲養馬世族。大家也許要問秦始皇爲什麼要爲他製作數量如此之多的兵馬桶呢?它們是怎樣燒製成的呢?原來,秦始皇曾想用4000童男童女爲其殉葬。他降旨令李斯承辦此事。李斯心中懼怕.未敢馬上執行此令。因爲,6造秦腔.建築長城已惹得民怨沸騰,再讓如此衆多的童男室女殉葬,豈不是火上澆油嗎?他將來恐怕也死無葬身之地。於是,李斯向美始皇建議;製作與其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桶,守護其亡靈,以壯聲威。聞聽此官,秦始皇大喜,他重新降旨,讓李斯徵集全國的能工巧匠.以他的8060御林軍爲原型.q作陶佰。這些桶必須手握實戰兵器按實戰隊形排列,秦始皇再三囑咐李斯,此事萬不能叫御林軍知道。因爲秦朝民間流傳一個說法,如果一個人被別人複製成柄.其魂也就被勾走了.這可是大忌。案始皇當然不願惹怒他喜愛的曰林軍了。工匠們紛紛去找詢林軍中自己的親戚、朋友、老鄉、熟人,仔細觀察其容貌特徵,並默記於心。回去後,工匠們用模壓、塑捏、刻畫、貼條等手法制成陶佰,然後放在窯裏燒。可是,放進去的陶佰全都被燒炸了,工匠們百思不解其中原因。後來,一個工匠爲發泄對監工的仇恨,把制好的監工陶涌的頭去掉,將其四肢削”去,用手掏淨”其內臟,放到窯裏分段燒。這一次竟沒炸窯。他把頭和四肢裝在佰身上,一個活生生的監工出現了。,由此,工匠們開始了大規模的制捅工程。8000御林軍捅就這樣被造了出來。

當然,案兵馬桶是借龐大的軍隊,來顯示秦始皇滅六國、建立統一帝目的雄心壯志酌。這些兵涌手執短兵器、長兵器和遠射兵器,如劍、銥、吳鉤、矛t戈、曼、裁、鉸、弓、彎等。這些兵器主要是用銅和錫做成的,經分析裏邊還含有其它13種稀有金屬。爲防止兵器生鏽,案人在兵器表面徐有一層鉻鹽氧化物,這種鍍鉻技術在本世紀20年代才由檀國人發明出來,而我國在2000多年前就開始在兵器上鍍鉻,這實在令人嘆跟。現已出土的彎機,分小、中、大三種類型。前兩種舀機,案兵用手拉弓弦就可以,而大型彎機,榮兵必須藉助槓桿.才能將弓弦拉到扳機上。大型露機的射程爲600多米,可比得上一支老式步槍了。

這是1980年在案陵西邊18米處發現的兩乘青銅車馬。一號車馬爲駟馬高車,二號車馬爲騾馬安車。韌發現時,這兩乘車馬破損嚴重,尤其是供秦始皇靈魂乘坐的安車,已破碎成1500多片.經考古工作者修復後,現在,它們看上去完好如韌。兩乘車的車、馬、人都是仿照真車、真馬、真人,按比例縮小二分之一製成的,僅安車上金銀飾物就有1720件,重達7公斤。鋼車馬給人的不僅是藝術享受,更爲重要的是.它們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銅車馬是我們瞭解、研究秦朝車制、冶金鑄造技術、工藝水平等不可多得的實物資科。雖然.英雄一世,創立無數偉績的秦始皇——贏政早已去世2000多年了,但是,他的偉績,以及現存的兵馬桶留給人們的思考是什麼呢?或者說,我們能從上述事物中吸取些什麼呢?我想,敢創歷史先河、爲國家統一不懼死亡的鋁賂和勇氣是我們應該吸取和仿效的。一代偉人贏政橫掃六國、統一中國的非凡氣度和魄力仍不失爲我們今天克服前進路上的障礙的巨大動力。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想要富強,沒有這種氣魄是不行的!

篇八:陝西導遊詞

各位遊客:

您可知天下溫泉二千六,惟有華清爲第一”嗎?舉世聞名的華清池,位於陝西省臨潼區(縣)驪山北麓華清宮故址,西距西安30公里,東與秦始皇兵馬桶相毗鄰,南依驪山,北臨渭水。華清池的悠久歷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原始社會,並以其天然溫泉吸引了在陝西建都的天子帝王,周、秦、漢、隋、唐歷代封建統治者,都視這塊風水寶地爲他們遊宴享樂的行官別苑,或砌石起宇,興建驪山湯,或周築羅城,大興溫泉宮……華清池,現浴池面積約有3000平方米,可供400餘人同時沐浴。溫泉水每小時流量110餘噸,水溫達43度。它既是一座國內罕見的大型溫泉池,又是可供遊人遊覽的文物保護場所。下面就請大家前去遊覽一番吧!

【楊貴妃雕塑與生平—華清宮】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華清池的大門。進入門內,只見湖中央有一尊雕塑。不用問,這就是此處的主人公楊貴妃了。此時此刻,她脫下外裝,半披俗紗,足踩暖滑的驪山溫泉水,正準備沐浴呢!這座雕塑高3.3米,重5噸,是1991年9月,華清池向西安臨控首屆石榴節獻禮的項目,可以說她和《楊玉環奉詔溫泉宮》壁畫一樣,在突出華清宮文化內涵上起到了特定作用,成爲大家觀賞留影的熱點。

說起楊貴妃,還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呢!楊貴妃名叫楊玉環,出生在陝西華陰,後隨父入川。父親死後,她又到了河南,受到了都市陶冶,學會了優雅的言語舉止,17歲便長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冊封爲他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5年後,由於唐玄宗的愛妃武惠妃病逝,後宮三千粉黛無一人今唐玄宗中意,他便下令在溫泉宮召見楊玉環,這樣便拉開了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羅曼史的序幕。公元745年,楊玉環被冊封爲貴妃,從此,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成爲千古絕唱,甚至於兩人終日廝守,置其他嬪妃於不顧。冊封第二年,擴建溫泉宮時,唐玄宗專爲楊貴妃建築了海棠宮。楊貴妃36歲生日時,唐玄宗爲她舉行了盛大的宴會進行祝壽,僅樂工就有120名,滿朝文武百官都呼娘娘千歲萬福。大家還記得白居易的《長恨歌》,真可謂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直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偕楊貴妃逃至馬嵬坡前,將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賜死楊貴妃,其時楊貴妃才38歲。據史載,天寶年間,也就是公元742年至756年的14年間,唐玄宗偕楊貴妃駕臨華清宮達43次之多,可見華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楊貴妃的長恨歌”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我們現在遊覽的正是馳名中外的華清宮。這裏是它的正門,名叫津陽門,俗稱東門。大家可以看到,這個門是一字排開的五間仿唐建築,房檐下懸掛的是華清池”金字匾額,是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所寫。作爲皇室別宮的唐華清宮,是和驪山秀嶺合爲一體的,其規模遠比眼前的華清池要大得多。眼前的華清池是1959年國慶10週年前夕,以唐華清宮爲藍本並根據華清池所處地域的具體條件設計修建的,但它只相當於唐華清宮的核心部分,佔地85560平方米,是唐華清宮的十分之一。郭沫若在遊華清池詩中寫道:華清池水色青蒼,此目規模越盛唐。”指的就是這新建的核心部分。

那麼遊客們會問:唐華清宮的範圍究竟有多大?唐華清宮背靠驪山,面向渭水,倚驪峯山勢構築,規模宏大,建築壯麗,樓臺館殿,遍佈驪山上下。正如白居易詩中所說: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它的範圍南至驪山西鄉嶺第一峯,北到老縣城的北十字,東至石甕谷,西到鐵路療養院西側的牡丹溝。唐華清宮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構築成一個龐大的宮殿建築羣,主要殿舍以溫泉爲中心,構成華清宮的核心,然後向山上山下展開,佈設了各類不同的樓閣亭謝,栽植青松翠柏,嬌燒萬分,似人間天堂。可惜的是唐華清宮隨安史之亂漸遭破壞,自宋至明清,原有建築已蕩然無存,只留下眼前一些遺址了。

【九龍宮—飛霜殿】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九龍宮景區,這裏屬華清池西區。走進後大家便看到面積爲530平方米的九龍湖。許多遊客一定想問:此處湖、宮爲何都以九龍爲名?

其實原因十分簡單。此湖分成上下兩個湖,中間有長堤東西橫貫。堤上東爲晨旭亭,西爲晚霞亭,相互對應,與上湖南岸的一亭謝相映成趣。謝下伸一大龍頭,龍日泉水淙淙,長年不絕,所以取名龍吟樹。堤壁間已有八龍吐水,與大龍頭合爲九龍之數,因而以九龍命名。

既然唐玄宗和楊貴妃視華清宮爲第二帝宮,那麼他們一定在這裏建有演繹人間最浪漫的愛情的宮殿。亭亭玉立在湖岸四周的那一片飛檐翹角、紅牆綠瓦的唐式建築就是他們的愛巢寢殿——飛霜殿。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年底,都偕楊貴妃沐浴華清池,他們就住在這座充滿神祕色彩的飛霜殿中。

這裏紅柱挺立,迴廊環繞,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東西兩殿即沉香”、宜春”,主次井然,錯落有致,加上門前石龍盤階,石獅和石牛相襯,再配以龍風大缸及花木點綴,更顯皇家氣派。

【海棠湯—蓮花湯—星辰湯—尚食場—太子湯】

華清官分爲西區和南區。各位遊客,我們現在進入的是南區,即文物區。大家請看,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仿唐建築便是1990年建成開放的御湯遺址博物館。裏面保存着5座從地下挖掘出來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首先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是1000多年前遺留下來的一座無與倫比的浴池。它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浴池,而是唐玄宗送給楊貴妃的一件珍貴禮物。浴池被設計成一朵正在慢慢盛開的海棠,那6片綻放的花瓣輕輕地擁美人於一池,池中是柔滑馨香的溫泉水,這是何等高雅、何等藝術的愛情點子,且來自六十幾歲的唐玄宗!無論稱海棠池也好,或叫貴妃池也好,我們都可以想象出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由此可見,唐玄宗用心之誠、愛情之真,在當時來講可不容易啊!

我們再來看浴池的用料。浴池東西長3.6米,南北寬2.9米,池壁由青石拼砌而成。這種青石磨時稱墨石,其最大優點是美觀,還有防滑作用。浴池分上下兩層,是臺式結構。上層可扶可坐,共由18組券石組成。整個浴池既體現了對稱、協調、平衡的傳統美學思想,又符合人體生理特點。

浴池的整個結構可謂用。心良苦,設計精到。你們看池中間有個進水口,出土時有個漢白玉雕刻的蓮花底座。底座上邊接有蓮花噴頭,下邊接通陶水管,與泉水總源相通。水從蓮花噴頭噴出,飛珠走玉,水霧漫起。可以想象當唐玄宗和楊貴妃共洗鴛鴦浴時,不就是白居易《長恨歌》裏的待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哪番動人情景嗎?但真正證明這是唐玄宗贈送的愛情禮物的是池中間的一塊條石。這條石是貴妃沐浴時所用,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刻着一個楊”字。

各位遊客,你們現在看到的是另一個充滿神祕的古浴池。從形狀上看,想必大家已經猜出它叫什麼了。如果說前面海棠池是因形似而得名的話,那麼眼前這座池被稱作蓮花”便也合情合理了。仔細觀察,這湯池是不是活像一朵淡雅光比的蓮花?此池古來又被稱作御湯和九龍殿,無論前者或後者都與這個湯池供皇帝沐浴有關:御就是皇帝,九龍也是指皇帝。

如果說蓮花池和海棠池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後者比前者大兩倍以上。蓮花池東西長10.6米,南北寬6米。除此之外大家發現沒有,蓮花池有兩個進水孔,並安有雙蓮花座,比貴妃池多一個。還有一個不同的是池岸周圍有雙排石礎,這些雙孔、雙座、雙排應該是有並蒂蓮的寓意,正應了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的誓言。

星辰湯是供唐太宗李世民和之後幾個皇帝沐浴的湯池,比貴妃池要早100多年。星辰湯離水源最近,水質最好,水流量最大,而且沒有管道,水直接涌進湯池。在西南角有座小殿宇名叫尚食湯,是供皇帝近臣及爲嬪妃服務的尚食局官員沐浴用的池子,面積約30平方米,南北有對稱的兩個臺階。這個池子在民國時期,馮玉祥將軍還曾維修過,供老百姓使用,是使用時間最久的一個池子。在南北兩排殿宇的空曠處,夾有一個石欄圍成的浴池遺址,是用青石鋪砌的長方形噴池,規格雖小,但結構精雅,是專供太子沐浴的場所。

篇九:陝西導遊詞

小雁塔建於唐景龍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於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建於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爲他獻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義淨曾居此譯經。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爲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後,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後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這座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餘十三層,高43.38米,共 15級,現存13級,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檐,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門框上佈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媚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塔底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圖像,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於唐景龍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裏,經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餘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陝西地震,據民間傳說,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餘,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過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後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複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相關典故:

雁塔晨鐘:薦福寺的鐘樓懸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鑄造的大鐵鐘,高3.5米,口徑2.5米,周長7.6米,重10噸。它原是武功崇教禪院故物,後來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間,有農婦在河畔搗衣,忽然聽見石中發出金屬聲響。人們掘開石頭,重新發現這口巨鍾,於是移入西安薦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鐘,聲聞數十里,鐘聲嘹亮,塔影秀麗,雁塔晨鐘”遂成 關中八景”之一。清代詩人朱集義題詩寫道: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蹟總蒼茫。”這就是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鐘”的生動寫照。

義淨法師: 如同慈恩寺與玄奘關係密切一樣,薦福寺則使人想起唐代另 一位高僧義淨。義淨也曾遊學印度多年,不過,他由海路自廣州離開中國。公元671年,義淨隻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國,先到印尼 蘇門答臘,後轉抵印度,也在佛學中心那爛陀寺留學11年,又遊 學印度各地,經歷30餘國,於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回到祖 國,帶回梵文經典400餘部。義淨回到長安後,在薦福寺主持怫經譯場,共譯經56部,230卷,是玄奘之後在佛經翻譯上取得成 就最大者。他還將途經海道諸國和所聞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況,撰 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篇十:陝西導遊詞

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海拔2154.9米,位於陝西省西安以東120公里歷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華陰市境內,北臨坦蕩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的北側的一座花崗岩山。憑藉大自然風雲變換的裝扮,華山的千姿萬態被有聲有色的勾畫出來,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它的歷史衍化可追溯到1.2億年前,據《山海經》記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

華山被稱爲西嶽與東嶽泰山並稱,最早見於《爾雅·釋山》一書。西嶽這一稱呼據說是因周平王遷都洛陽,華山在東周京城之西,故稱“西嶽”。以後秦王朝建都咸陽,西漢王朝建都長安,都在華山之西,所以華山不再稱爲“西嶽”。直到漢光武帝劉秀在洛陽建立了東漢政權,華山就又恢復了“西嶽”之稱,並一直沿用至今。

華山以其峻峭吸引了無數瀏覽者。山上的觀、院、亭、閣、皆依山勢而建,一山飛峙,恰似空中樓閣,而且有古鬆相映,更是別具一格。山峯秀麗,又形象各異,如似韓湘子趕牛、金蟾戲龜、白蛇遭難……。峪道的潺潺流水,山澗的水簾瀑布,更是妙趣橫生。並且華山還以其巍峨挺拔屹立於渭河平原。東、南、西三峯拔地而起,如刀一次削就。唐朝詩人張喬在他的詩中寫道:“誰將依天劍,削出倚天峯。”都是針對華山的挺拔如削而言的。同進華山山麓下的渭河平原海拔僅330-400米,而華山海拔2154.96米,高度差爲1700多米,山勢巍峨,更顯其挺拔。

現在的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峯,主峯有南峯“落雁”、東峯“朝陽”、西峯“蓮花”,三峯鼎峙,“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裏”,人稱“天外三峯”。還有云臺、玉女二峯相輔於側,36小峯羅列於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因山上氣候多變,形成“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給人以仙境美感。是所謂的西京王氣之所繫。

華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中華”、“華夏”皆因華山而得名。《尚書》裏就有有關華山的記載;《史記》中也有黃帝、堯、舜華山巡遊的事蹟。華山亦留有了無數名人的足跡,傳說故事和古蹟。自隋唐以來,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詠華山的詩歌、碑記和遊記不下千餘篇,摩岩石刻多達上千處。自漢楊寶、楊震到明清馮從吾、顧炎武等不少學者,曾隱居華山諸峪,開館授徒,一時蔚爲大觀。而建於漢武帝在位時的西嶽廟,有着“陝西故宮”和“五嶽第一廟”之稱譽,這是五嶽中建制最早和麪積最大的廟宇。中國歷史上,曾有56位皇帝曾到此山巡遊或舉行祭祀活動。

篇十一:陝西導遊詞

西安城牆位於西安市中心區,呈長方形,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了一套嚴密完整的冷兵器時代城市防禦體系。

西安城牆建於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公元1370——1378)年間,以公元6世紀時隋唐皇城牆爲基礎擴展形成。明城牆呈長方形,周長約13.79公里,高12米,頂寬12至14米,底寬15至18米。牆體以黃土爲主,加少許石灰、細沙、麥秸節,和水調和,分層夯打。城牆之上平整寬廣,每隔120米建一座凸出牆外的敵臺,臺上建敵樓,全城共有98座。墩臺之間距離相當,每2座敵臺能夠形成有利的火力夾擊點,從而在戰時有效地射殺攀爬城牆的敵人。城牆頂部外沿築有2米高的垛牆,其上留有垛口,共有5984個,既能射箭、瞭望,又能有效躲避敵人箭矢。牆頂內沿建有半人高的女兒牆,無垛口,其作用是爲了防止士兵及輜重在往來城牆時跌落。城牆的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臺。除西南角是圓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轉角原狀外,其它都是方形。每角各修一座角樓。

城牆外有環繞城牆一圈的“護城壕”(護城河)。護城河寬30餘米,深12—15米。城牆內有6米寬的馬道和6處斜坡,方便守軍調動上城。

明代城牆只有4座城門,東爲長樂門、西爲安定門、南爲永寧門、北爲安遠門。每座城門由吊橋、閘樓、箭樓、甕城、正樓5部分組成。吊橋位於護城河上,白天放下,便於出入,晚上吊起,斷絕交通。閘樓在吊橋內,平時打更報時,有敵情時發警報;箭樓高30米,寬53米,正面有4層箭窗,每層12孔,兩側各有箭窗3層,每層3孔位。甕城是箭樓與正樓之間的一個封閉空間,甕城牆高15米,面積近萬平方米,外敵一旦攻進甕城,守軍居高臨下,四面攻擊,如“甕中捉鱉”之勢。正樓在最裏,是真正的城門,樓高33米,分兩層,長40米,寬17米。這5個部分構成了五道防線。

明穆宗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巡撫張祉給城牆砌了一層青磚。清乾隆年間巡撫畢沅給城牆加修了排水系統。1883年開始,人民政府對城牆進行了全面整修。

隨着城市的發展,在明城牆四城門的基礎上,先後又增開了朝陽門、中山門、和平門、朱雀門、小南門、含光門、玉祥門、小北門、尚德門、建國門等城門。

篇十二:陝西導遊詞

黃河在內蒙古急轉直下,將雄偉的黃土高原劃爲東西兩半!陝北高原,正是這西邊的一半!

陝北高原地表破碎,由於缺少樹木,所以水土流失嚴重,每年有16萬噸的泥沙在此被滾滾黃河捲走,黃河也因此而得名!但正是這惡劣的環境,養育出了豪邁的陝北文化!

說起陝北文化,民歌恐怕是大家最熟悉的,前些年從陝北走出的歌手——阿寶登上了星光大道的舞臺,將陝北民歌唱遍了大江南北。陝北是民歌是陝北勞動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結晶。陝北民歌分爲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三類。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民歌,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陝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

陝北剪紙也獨具風格,是珍貴的地方文化遺產,是享譽中外的剪紙精華,也是最具邊塞文化特色的民間藝術奇葩。爲衆多剪紙愛好者追捧。

陝北也被譽爲“革命聖地”, 陝北地區是革命老區,黨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裏生活戰鬥過13年,留下了一大批寶貴的革命文物、革命紀念地和豐富的精神財富——陝北革命精神。全市境內的革命文物達140多處,其中最爲重要的是延安市區內的鳳凰山舊址、楊家嶺舊址、棗園舊址、王家坪舊址、子長縣瓦窯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舊址)等國家級保護文物。

陝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繩結區域”。從商周時代起,鬼方,獫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盧水胡,鮮卑,氐,突厥,党項,羌,女真,蒙古,滿等少數民族先後以戰勝者的雄姿,走上這塊歷史舞臺,從而演出了一幕幕歷史壯劇。

現在陝北相繼有大型油,煤礦發現,成爲中國能源的新寵兒!

八百里秦川

陝北往南,就是在有“八百里秦川”之稱的關中地區

這塊土地上,演繹過一幕幕朝代交替的悲歡離合······

陝西的首府———西安,走進它,你會爲歷史遺存的完美博大所震撼!西安,古稱長安,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這座永恆的城市,就像一部史書,記錄着中華民族的滄桑鉅變,早在100多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以西安藍田人猿人爲代表,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 篇章,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裏的半坡村,是中國氏族制的典型代表。西安歷史上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定都,從烽火戲諸侯的烽火臺,再到楊貴妃沐浴的華清池,演繹這一幕幕王朝興衰。中國的中心點在西安,難怪“秦中自古帝王州”!秦始皇在這裏建了建築史上的傑作——阿房宮,規模巨大的秦陵地宮,被成爲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兵馬俑,在漢唐時期,顯示全國經濟文化中心,是當時人口最多的城市,“東有羅馬,西有長安”,是先古代歷史地位的寫照,至今,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他無愧於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

現在,正義這裏爲中心,建立起了沿歐亞大陸橋高新技術產業區,推動了西部經濟快速發展。

陝西“江南”

陝南是指陝西南部地區,北靠秦嶺、南倚巴山,漢江自西向東穿流而過。陝南從西往東依次是漢中、安康、商洛三地。

陝南的漢中等地自然條件方面具有明顯的南方特徵,主要栽種水稻,盛產桔子、茶葉。尤其是漢中,接近四川、重慶,通常採用四川方言。

陝西商洛位於陝西省東南部,主要河流爲丹江,又稱漢江流域的一部分,有南北過渡的氣候條件以及秦楚文化融合的人文特徵。

早在商朝時期,漢中就有了人類生息勞作的身影。在以後的年代中,漢中一度成爲兵家爭戰之地,如劉邦、諸葛亮等都以漢中作爲軍事基地。

漢中是漢家發祥地,歷史悠久。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

由於這裏在秦嶺淮河線以南,屬於長江流域,所以一年河水幾乎從不結冰,氣溫也很少降到零度以下。

這些就是陝西的景色,就是黃土地上的歷史與人文!

篇十三:陝西導遊詞

各位團友:

今天我們將旅行被譽爲“石作蓮花雲作臺”的華山。華山又稱太華山,位於西安城東120公里的華陰市以南。

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五嶽之一,因山峯做作排列若花狀,故得名華山。1992年12月會山被評爲全國景緻名勝40佳之一。即便沒來有來過華山的朋友也會從一些有趣的神話和掌故中懂得到一些華山的情形,如“自古華山一條路”、“華嶽仙掌”、“沉香劈山救母”、“華山論劍”,以及近代的智取華山等,這些美麗的神話傳說和故事體現了自古以來人們對華山的憧憬和崇敬。

華南山北瞰黃河,南依秦嶺,被稱爲“華山如立”,全部山體線條簡練,形如刀削、斧劈,奇峯突兀,巍峨壯麗。被譽爲“天下奇險第一山”。

說到奇,它是由一塊宏大的完全的花崗岩形成。古人云,“山無石不奇,無純石不大奇”,“華山削成而四方,其廣十里,高五千仞,一石也”是謂之“大奇”。華山共有五座主峯,其中東、西、南三峯最高,三峯鼎立矗立,“勢飛向雲外,影倒黃河裏”,有“天外三峯”之稱。提到險,其凌空架設的“長空棧道”,懸巖鐫刻的“全真巖”,三面臨空,上凸下凹的“風箏翻身”以及在峭壁懸巖上開鑿的千尺童、百尺峽、老君犁溝、擦耳崖、蒼龍嶺等處都奇險異樣。“自古華山一條路”。山中途徑僅有南北一線,約10公里,逶迤崎嶇,艱險曲折,不少地方真堪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西嶽除了有絢麗的天然景觀之外,同時又有豐盛的歷史文明積澱,人文景觀亙古未有。僅山上山下及峪道沿途,題字、詩文、石刻就會使人流連忘返。

朋友們,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玉泉院,據說因這裏的泉水與山頂的玉井相通,水質清洌甜蜜,故名“玉泉院”。它是攀緣華山的必經之地。相傳爲隱士陳摶所建。院內殿宇亭臺、迴廊波折,泉水淙淙,是遊賞勝地。玉泉院與我們一會將會面到的東道院、鎮嶽宮都是道教的運動場合,現共有殿宇53間。院中建造多是清代乾隆年間從新建築的。

各位友人,我們現在位於五峯之一北峯腳下,距華山谷口約10公里,這裏是華山山峪水流的源頭。請大家順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些樹,興許是很多人都會意識它,對,就是青柯樹。這裏青柯樹在此浮蒼點黛,故名“青柯坪”。

過青柯坪至轉意石。登山的道路由此交從平坦的石板路變爲在峭壁上開鑿的狹小的石梯,眼看山路迴旋而上,許多意志單薄的遊客來到這裏都會翻然悔悟望山興嘆無功而返。

朋友們,現在我們已達到了北峯。經過前面三關,我想大家已經對華山的險有了必定的認識了吧。北峯雙名雲臺峯,海拔1550米,這裏山勢崢嶸,三面懸絕,巍然獨秀,有若雲狀,因恰似一座雲臺而得名。它的高度是最低的,卻有着十分主要的地輿地位,它把守的四峯的要樞。我們眼前的這個小亭叫“軍魂亭”,此名起源於景片《智取華山》。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中峯。中峯又名玉女峯。傳說年齡時,華山隱士蕭史,善吹洞簫,精美的簫聲贏得秦穆公的小女兒弄玉的傾慕,使她廢棄了豪華舒服的宮廷生涯,隨簫史在此隱居,多年後二人修煉羽化乘鳳而去,山上許多名勝也因而得名。有玉女洗頭盆、捐軀樹等。因爲這則俏麗的戀情故事,華山在它博大、肅穆、深厚之後又被賦於了一些浪漫與溫順。

經中峯,我陪伴大家去東峯參觀。

東峯,又稱旭日峯,峯頂有向陽臺,在此是觀日出的最佳地方。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華山據傳是衆多仙人聚居的地方。道家仙境。傳說宋太祖趙匡胤與華山山人陳摶老祖在一個孤峯,上有棋臺,那就是他們下棋的處所。陳摶又叫希夷先生,是一個有道行的神仙,二人經由商討,越匡胤以華山做賭注。成果輸給了陳摶,按當時訂破的前提,華山自此成爲道家的道場且永有納糧。在東東峯的東崖上,有一自然圖案。大家看到了吧,像不像一隻巨掌?這隻巨掌20餘丈,五指錯落不齊,中指直貫高峯,每當日光照耀,五指躍然如懸圖上。這就是所謂的“關中八景”之首的“華嶽仙掌”。據說在良久以前,華山跟中條山相連,右足登開中條山,給黃河開出一條通道,當初咱們看到的就是河神的手指在託華山時留下的指印。

南峯又名落雁峯,是華山最頂峯,海拔2160米,來到這裏如臨仙境。正如古詩所云“惟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仰頭紅日近,昂首白雲低”。這裏四處都是松林,雜以檜柏,迤邐數裏,濃陰密閉。現在我們面前看到的是險要之處就是第四險關“長空棧疲憊”。長空棧道懸空半壁,下臨深淵,是華山最險要處之一。不過人的膽量和動搖的意志,是不敢一遊的。峯頂有“太上泉”,池水青綠澄澈,長年不竭,俗稱“仰天池”。池崖上鐫刻甚多,多爲明清和近代詩人所題。武俠小說《射鵰好漢傳》中描述的“華山論劍”大略也是產生在南峯。

我們現在來到是華山的精髓局部。西峯,又稱蓮花峯,得名於峯頂翠雲廟前右側的那塊大石,其狀如蓮花,山峯奇撥陡峭,如刀切劍削,壁立千仞。此峯最高處有“摘星臺”,登臺鳥瞰,秦川茫茫,藍天如洗,浩瀚無際,渭、洛二水如銀帶,北望黃河細如絲。唐代大詩人李白觀此景後曾寫下“華山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涯來”的漂亮詩句。

篇十四:陝西導遊詞

發佈時間:2009-06-07 09:25來源:中國旅遊景區所屬欄目:陝西導遊詞 瀏覽:63次點擊

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玄遠黃帝的陵園,它位於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矢。他的妻子能養蠶,其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其臣大撓創造了干支曆法,其樂官伶倫製作了樂器。我國後來能巍然屹立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勳是分不開的。

黃帝還以他懲罰邪惡,首次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據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後,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了。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冢爲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但是也有人說,黃帝死後就安葬在橋山。

黃帝陵區約4平方公里,山水環抱,林木蔥鬱。參觀者到達橋山山頂,首先看見路立的一塊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黃帝陵”3個大字。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字。再後面便是黃帝陵。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約4米,周長約50米,陵前40米處有一約20米高臺,其旁一石碑上書有漢武仙台”四字。此臺系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巡遊朔方歸來時,祭奠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築。

黃陵下的軒轅廟裏面尚有一些建築、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進廟門,左邊有一棵巨大的柏樹。相傳此柏爲黃帝親手所植,故稱黃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廟門北有一過廳和一碑亭,碑亭裏陳放着47塊石碑。最北邊坐落着大殿,大殿前還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掛甲柏”。據傳,這是漢武帝掛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偉壯麗,門額上懸掛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間有富麗堂皇的黃帝牌位,其周圍殿牆下還有一些陳列品。

陝西西安乾縣唐乾陵導遊詞

各位遊客:

大家知道,在所有的帝王墓葬中有兩座陵墓特別吸引國人注意,一座是河北的清東陵,一座是陝西的唐乾陵。前者埋葬的雖不是皇帝,卻是大權獨攬,垂簾聽政,喪權辱國的清太后慈禧;後者埋葬的則是中國惟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她在位時政通人和,社會和經濟發達,死後以山爲陵,山陵合一,千百年來陵墓保存完好。

巨墳雲是舊梁山,山石崔嵬頗耐攀。南對乳丘思大業,下臨后土望長安。”這是郭沫若同志遊乾陵時吟出的一首詩。乾陵位於乾縣城北6公里,距西安城80公里,是唐皇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它修建於公元684年,經過23年的時間才基本完工。乾陵以山爲陵”,依梁山而建,利用梁山主峯(北峯)和南面兩個山峯作爲佈局的骨架。北峯海拔l047.6米,呈圓錐形,是墓室所在地。南面兩峯,東西對峙,構成陵園的天然門戶。整個陵園範圍方圓40公里,周圍還有王公貴族陪葬墓17座。各位遊客,下面請隨我一起走進乾陵遊覽一番。

【乾陵的特點—乾陵的結構和規模—墓前石刻】

各位遊客,當我們從西安出發,沿渭河和任河向西旅行時,會有一個感覺,就是無論是渭河北岸的咸陽原上,還是在渭北高原的丘陵和山峯間,隨時都可以看到高大雄偉的帝王陵。這八百里秦川的帝王州里有18座唐代的帝王陵。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也就是穿過陝西西部的小縣城乾縣時,我們還會發現有座巧妙地利用自然山峯設置陵寢、門闕、城牆,表現帝王至尊地位的陵墓,這就是唐朝第三代皇帝李治和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

現在我們已站在梁山腳下,擡頭能望見武則天陵墓。大家看到西安在東,一馬平川梁山在西,山勢崢嶸。遠觀梁山,有3座山峯相連:正對遊客的遠處松柏交翠、山峯峭拔的北峯爲武則天陵寢;南面稍低的左右對峙的兩峯爲閉樓,其形象特別,當地羣衆俗稱奶頭山。以山爲陵”,是唐帝王陵的一大特色。尤其乾陵與山峯渾然一體的設計,實力渭北唐十八陵中所獨見。唐太宗原以爲如此築陵較爲節儉,還能免被盜之災,誰知築陵工程更大,耗費更爲驚人,也未免去被盜之災。

乾陵營建於盛唐時期,興師動衆,勞民傷財,自不必說。單從其宏大的規模,壯偉的氣勢,富麗堂皇的建築來看,就居唐帝王陵之首。據《長安圖志》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牆,4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迴廊、偏房等大批建築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30萬平方米。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現在我們所站位置是乾陵的朱雀門外。

各位遊客,請跟着我向前走。大家從朱雀門外向遠處高聳的陵墓望去,可見墓前一條司馬道相當寬闊,直通北峯。兩側排列有124件雕刻精美、神態生動的石雕。從南往北有八棱柱形華表、翼馬、朱雀各1對,石馬5對,戴冠持劍的直閣將軍石人10對。4個門外各有石獅回對,北門外有石馬3對。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就是從武則天下葬乾陵開始纔有固定制度的,一直延續到清代。

【武則天生平介紹—述聖記碑—無字碑】

各位遊客,豎在大家面前的有兩塊經歷1000多年曆史風雨的巨型石碑——述聖記碑和無字碑。在講解這兩塊碑石之前,先讓我給大家簡略地介紹一下武則天是怎樣當上女皇的。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在位34年。根據慣例,皇帝應立長子爲太子,以繼承皇位。但李治是長孫皇后所生,又得到朝廷顧命大臣、母舅長孫無忌的大力幫助,所以破例被選爲太子。太宗死後,李治繼承皇位,即後高宗。但高宗缺乏政治才能,昏庸懦弱,大權漸漸旁落到皇后武則天的手裏。

武則天原籍山西省文水縣,生於今廣元縣。父親是個木材商,後隨李淵起兵反隋,被任命爲工部尚書。武則天少時隨父四處奔波,12歲喪父後,在外受到歧視,在家還受兩個異母哥哥的欺辱,正是這些坎坷經歷,鍛鍊了她堅忍不拔的性格。她14歲被唐太宗選人宮爲才人,太宗死後削髮爲尼,旋被唐高宗接進宮中,先封爲昭儀,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被立爲皇后。她一當上皇后就參與朝政。從公元660年起,實際掌握大權的已是武則天了。之後,武則天用酒毒死長子,廢次子爲庶人,把睿宗拉下皇位,最終於公元690年,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爲周。經過36年的奮鬥,這位女人終於如願以償,登上天下第一把交椅”,成爲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

也許大家會想,一個出身於木材商家庭的下層女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匙,宣佈自己爲中國皇帝,這無疑是對男尊女卑、女子天才便是德的封建禮教的挑戰,難道不會招來種種非議嗎?但如果歷史地看問題,武則天當政50年中,社會穩定,經濟得到發展,這一切都得到歷代史學家們的肯定和讚揚。武則天的確不同於一般的帝王,她敢於自己做皇帝,也敢於對自己的功績加以評說,現在我們在南門外看到的述聖記碑和無字碑就是很好的證明。

述聖記碑,全碑共7節,故又稱七節碑。據說,由7節組成,取於七曜,即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稱。七節碑高7.5米,重89.6噸。碑座上刻有各種碑紋。碑文8000餘字,由武則天親自撰文,後中宗書寫,表面上頌揚了高宗的文治武功,實際上擡高了武則天自己。碑刻成後,還在字畫上填以金屑。現在大家靠近一些,仍可看到個別字的金飾。

無字碑通高7.53米,重約98.8噸。碑側線刻有龍紋,碑頭刻有8條璃互相纏繞。無字碑就是說立碑時碑上沒有刻一個文字。爲什麼立一通無字碑呢?至今有幾種說法,一是說武則天想讓後世的人對她作出公允的評價;一是說,武則天覺得自己功德無量,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爲此碑可能是唐中宗所立,他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願違心地恭維她,但作爲一個兒子,又不便對自己的母親提出非議,故立無字碑讓後人去評論。不管怎麼說,在帝王陵前立無字碑在我國曆史上確實是獨一無二的。

也許你現在會問:碑上好像也有字啊!是的,無字碑變有字碑是在宋、金以後,一些遊人代替武皇在碑上題字,於是現在碑上共留下13段文字。由於年深日久,風雨剝蝕,大部分字也已無法辨認。惟有金代用女真文字刻寫、旁邊用漢語翻譯的朗君行記”保存比較完整。女真文字早已廢棄,因此這個碑倒成了研究女真文字和女真族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

【六十一尊王賓像之謎】

各位遊客,我們已經看到了排列於內城東西鬧樓的61尊石人像,這是武則天爲了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而敕令刻制的。

61尊賓像是唐代波瀾壯闊的中外交流史的標誌,也是突出反映中外關係的乾陵石刻藝術的一大特色。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是我國各民族統一的封建王朝最興盛的時期,同世界各地3op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着往來。高宗駕崩後,舉國哀悼,61個國家和地區派出特使或首領親自參加安葬儀式。葬禮之後,武則天令工匠用寫真的手法,雕刻了參加葬禮的那些使節或首領,立於朱雀門兩側,東29尊,西32尊,按隊列形式整齊排列。雕像和真人大小相似,穿緊袖衣,腰束寬帶,足登皮靴,雙手前拱,表示祈禱。從那時起創尊賓像已在乾陵墓前站立了1300餘年了。

有的人已經在問,石人的頭怎麼都沒有了?是的,61個雕像絕大多數的頭早已毀掉,現只有兩尊有頭,高鼻子、深眼睛,可能是來自西域的使臣。每個石人背後原來刻有國名、官職和姓名,因長期風化,多數字跡已無法辨認。《長安圖志》雖記載了39個王賓的姓名,但人們很難將這些姓名和石刻王賓像對上號,僅有兩尊石像背面字跡比較清晰。從字跡分析,一人來自如今的阿富汗,另一人來自伊朗。

關於頭像損壞的原因衆說不一,有的說鴉片戰爭後,外國侵略者到乾陵遊覽時,看到雕有他們國家使者和首領爲中國皇帝侍衛的石像覺得有失尊嚴,所以打掉了頭部,使人無法辨認;也有說千百年來,石人石馬已變神成妖,黃昏後常常毀壞莊稼,吞食牛羊,當地百姓氣極,遂將其頭部打碎。還有說改朝換代,軍閥混戰,纔是乾陵石人崩潰、臺殿燒燬、石刻破壞的真正原因。事實上這些石像損壞的時間史書中並無詳細記載,如果仔細閱讀無字碑上的文字,會發現在金天會十二年(公元1134年)還對乾陵進行了維修,結果是繪像一新,迴廊四起”。直至明代,這裏還是蕃王儼侍立層層,大馬排行勢欲騰”,乾陵石刻並未遭到多大破壞。只是到了清代,石刻受損的記述時有所見。今天,雖然只有只剩軀體、不見頭部的王賓像可供人觀賞,但我們在爲61尊王賓像頭部被損而惋惜之餘,想必同樣會對古代的精湛石刻藝術發出陣陣讚歎。

【保存完好的乾陵】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已經來到武皇陵前。當大家想及那座高聳山峯下安息了千餘年的一代武皇和她的丈夫,會有怎樣的感觸呢?

乾陵不僅外觀宏偉,內藏也十分豐富。據述聖記碑上的碑文記載,唐高宗臨死時,曾遺言把它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埋進墓內。加上武則天和唐高宗都處在唐朝的全盛時期,墓內陪葬品必定會不計其數。

唐代帝王陵墓大部分被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溫韜所盜,惟有乾陵因盜挖時風雨大大而倖免於難。建國後考古勘查也證明,乾陵墓道全部用石條填砌,層疊於墓道口直至墓門,共39層。各層石條均用鐵栓板固定,並以鉛灌縫。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要想挖開,確非易事。考古勘查還證明,陵墓四周沒有盜洞,墓道的石條和夯土仍爲原來合葬武則天時的樣子。因此,乾陵有幸成爲一座至今未被盜過的帝王墓。

解放以來,挖掘乾陵的建議多次被提了出來,但由於種種原因,國家都沒有同意挖掘。20世紀6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赴陝西考察時就說過:目前我國還沒有足以使出土文物不受損失的科學保護方法,祖宗留下的遺產還是讓土地神多替我們保護幾年吧!”我們真誠希望所有遊客加入保護之列,並希望乾陵能爲中國的旅遊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篇十五:陝西導遊詞

各位貴賓: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華山旅遊!

我是西安神奇旅行社的導遊林蕊,大家我小林就可以,有幸成爲大家的導遊,我非常高興,俗話說十年修的同船渡,百年修的共枕眠,估計已經修了50年我們才能同遊華山,希望在小林的帶領下,華山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回憶!

首先我要講一下注意事項:

第一點:我們今天要參觀的華山是以險峻著稱天下,一定要注意安全。最主要是記住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不要翻閱護攔,不要到懸崖邊等危險的地方去遊覽或者照相。不要刻意的追求攝影家的效果。帶小孩子的遊客,一定要把孩子看好。

第二點:大家要注意集合時間,地點,以免耽擱行程。記住我的電話_,隨時保持聯繫。華山的除了黃埔峪旅遊進山公路30分鐘沒有信號外,基本都有信號,有的地方信號好點,有的要差點的。

現在我給大家說說華山的概況。華山是秦嶺山脈的一部分,形成於距今7億年前,俗稱“西嶽”。漢武帝把地處五個方位的山封爲神山,華山地處西方,故名“西嶽”。古代還爲這5大名山對應了中國古代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華山在西方,屬金,華山的形狀剛好象是一個金元寶,到了華山北峯我讓大家在金庸華山論劍的地方和華山這個元寶合影。

華山得名北魏地理學家儷道元《水經注》裏所說是因爲遠而望之,有若花狀,古代花和華通用,故名華山!

1996年華山的纜車的通車,結束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歷史,我們今天就是乘坐纜車登山。我們先要換乘華山進山專線車進山,我們現在車子行駛的是黃埔峪旅遊專線公路,大家有沒有看過電影《智取華山》這就是當年的尋找嚮導之路,從檢票處到華山索道的黃埔峪旅遊公路全長7。66公里,花費2000萬人民幣。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名醫黃盧子曾經在這裏隱居修煉。黃盧子能喚黃龍潭中黃龍上天耕雲播雨,解除百姓之苦。給人看病,千里之外,只要告訴他病人姓名,就可以開出藥方解除病痛。

現在我們大家乘坐纜車上山,纜車是新加坡三特公司投資8000萬人民幣,採用的奧地利的設備,全長1525米,落差760米。一個纜車掛兜可以乘坐6個人。

現在我們上了纜車就到華山的北峯,纜車下面的那條路就是智取華山路,現在是一條便道。1949年華山解放了,胡宗南保安6旅的旅長韓子佩帶領縣鄉民團400多人佔山爲王,我們解放軍從正面根本打不上去,繞道後山,奇襲成功,根據這一事件拍的電影就叫做《奇襲華山》,後來周總理看了,說這件事情充分的表現瞭解放軍的智勇雙全,後來就改名《智取華山》。

我們現在可不要走平坦的路上北峯智取華山紀念亭,我們走智取華山路,也就是那邊的步行路一部分,我要看看大家有沒有恐高症,可不可以上華山的蒼龍嶺等的線路,他和其他路的坡度差不多,但是要短的多,你的身體如果適合爬山那我就讓你去,連這裏都征服不了,那上了北峯拍張照片我就要勸你下山了。

上山要走直線,感受華山的險,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下山要走之字型的路,安全容易掌握身體平衡。

到了北峯我們先穿過北峯飯店,可不要太着急,北峯飯店有張華山的地圖,我要給大家講講,一會上山的時候可能就走散了,我們要先熟悉一下地形才能夠征服華山呀!

這裏就是看地圖的位置,大家先不要着急,先不要看地圖,兩個屋檐之間看華山的東峯象一個禿頭的老鷹,那裏是觀日出的最佳地點,一早擠滿了遊人,又稱朝陽峯。旁邊的哪個就是西峯,直直的,好象刀削的一樣,在智取華山的電影裏,是敵軍指揮部。也是神話傳說《寶蓮燈》的發生地。

現在我們大家轉身過來看這個地圖,看看華山頂部,是不是象個元寶。兩邊的突起就是東西二峯,中間突起就是華山的最高峯南峯,是傳說中的武林高手比武論劍的地方,還有華山第一險長空棧道。

我們所處的位置就是北峯,經過擦耳巖,天梯御道就到了蒼龍嶺,過了蒼龍嶺就是五雲峯金鎖關。金鎖關就是上面的四個峯東。西。南。中峯的必經之路。到了那裏你可以決定去看任何一個峯,也可以順道把四個峯都逛完。

我們是從黃埔峪進上來的,另外一條路叫做自古華山一條路。大家跟我再上幾個臺階就可以看見自古華山一條路了。

大家現在往下面看,下面的羊腸小路就是從前上華山的畢竟之路了,從山腳走到北峯,大概要三四個小時呢!

陝西導遊詞?(三)

陝西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公園爲20_年3月國土資源部首批的11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而且是全國第一批建成揭碑的國家地質公園。20_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爲國家AAAA級旅遊區。公園位於陝西省長安縣秦嶺北麓,距西安市區20公里,主峯終南山海拔2604米,總面積32平方公里,是我國山崩地質作用最爲發育的地區之一。山崩地貌類型之全,結構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規模之巨大,旅遊價值之高,經陝西省科技情報研究所檢索,國內外罕見,素有“中國山崩奇觀”“地質地貌博物館”之美稱。

《國語》記載:“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史記》等也有此記載。據推測,翠華山山崩地震誘發形成,最早有文字記載的爲《國語》,其它關中地震對翠華山山崩形成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翠華山山崩總面積5.2平方公里,倒石量達3億立方米,目前初步開發1.5平方公里,分佈在水湫池、甘湫池、大坪三處,主要由殘峯斷崖、崩塌石海、堰塞湖三大部分組成。

殘峯斷崖主要指玉案峯、甘湫峯、翠華峯及形成的山崩臨空面。三峯鼎立,負勢競上,突兀險俊,直衝雲霄。“南望終南如翠屏環列,芙蓉萬仞直插青冥。”(清·陝西巡撫給乾隆奏章)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峯變,陰晴衆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唐·王維《終南山》)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有其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是牛背樑國家羚牛自然保護區的緩衝區,也是終南山國家森林公園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和一級開發區,陝西省著名風景名勝區。據《西京勝蹟圖志》載,翠華山自秦漢唐王朝起被闢爲皇家的“上林苑”、“御花園”,長安八大寺院圍繞其周。漢武帝因“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爲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於公元前120_年在翠華山拜謁太乙神,故翠華山又名太乙山,太乙山至今在東南亞等世界華人地區享有盛名。

“終南毓秀太乙鍾靈始悟翠華招漢武;冰洞垂凌龍湫池玉應知勝景在長安”陝西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公園不僅有山崩湖光、奇石異洞,氣勢蓬勃的天崩地裂壯景,更有其深厚的大文化、大自然背景和優質服務。當您在觀賞山崩奇觀同時,更多的會感到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的特色和地質遺蹟與自然文化的相融,開發與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陝西導遊詞 (四)

寶塔山,古稱豐林山,宋時改名爲嘉嶺山。現在人們又稱寶塔山。寶塔山位於延安城東南方,海拔1135.5米,爲周圍羣山之冠。寶塔山上視野開闊,林木茂盛,山林空氣清新,涼爽宜人,夏季平均氣溫較內低3~4攝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聳於我們面前的這座古塔,始建於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這座古塔在宋代曾經重修,金、明兩代又予以修茸。現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長36.8米,爲八角九級樓閣式磚塔。寶塔底層壁有南北兩個拱門,北門內有階梯,可緣梯登臨塔頂。

明清之際,均稱這座塔爲 “古塔”。1937年黨中央進駐延安後,延安成爲領導中國革命的中心和總後方。“滾滾延河水,巍巍寶塔山”,成爲無數革命青年和愛國人士嚮往的地方,這座古塔也煥發了青春,成爲聖地的象徵,延安的標誌,於是便有了“延安寶塔”之稱,古老的“嘉嶺山”之名也被 “寶塔士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寶塔被公佈爲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又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明以來,寶塔歷經350餘年的風雨侵蝕和戰火洗禮,到全國解放時,已是彈痕累累,遍體鱗傷。新中國成立後,古塔也獲得新生。陝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於 1959年和1984年兩次撥出專款,對寶塔進行了全面維修。替換了塔體風蝕殘磚,填補了彈洞,裝設了樓梯,加砌了基座,並在塔尖安裝了避雷針,在塔身檐角上環飾了彩燈。

1996年國慶期間,我們拆卸了所有彩燈,在寶塔周圍及塔頂層重新安裝泛光燈;2001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寶塔山實施了“點亮” 工程,將寶塔和山體按照主題美觀的要求安裝了各種燈飾,每天晚上開燈2小時,便寶塔山光芒四射。從遠處看,金碧輝煌,塔影亭立,景色蔚爲壯觀。當然,您可以登上這巍巍的寶塔,延安全城將盡收眼底,大可領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滋味。

現在,我們來到了鍾亭。在這個鍾亭裏懸掛的鐘是明代的鐵製洪鐘,爲明朝崇偵元年(1628年)鑄造。該鐘高150釐米,直徑160釐米。鐘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蓮花紋飾,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紋飾,是佛道合一的標誌。這口鐘原置於對面的太和山道觀,抗日戰爭時期邊區保安部把它移到這裏,作爲報警之用。

鐵鐘音質清宏,餘聲久繞,可傳方圓 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飛機轟炸延安時,這口鐘發出報警的鐘聲,日機將延安炸成一片廢墟,而它卻像一名忠誠的衛士,巋然屹立於寶塔山崖,爲保衛延安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全國解放後,市委、市政府在恢復文物遺址中,就將這口鐵鐘懸掛於原址,供遊人參觀。

大家向東邊看!這座建築物叫做望寇臺,當年范仲淹鎮守延安時,爲了觀察敵情,指揮作戰,就在嘉嶺山的最高峯修築此臺。此臺建於最高峯,到了夜間,星辰逼臨,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們又稱其爲摘星樓。原樓已毀,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樓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樓周圍有一古城寨遺址, 至今仍有殘缺的城垣和地洞,爲當年指揮作戰的工事與堡壘。

沿摘星樓往下,向西延伸的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牆,用黃土夯築而成,直到山下,通過南門與鳳凰山的城牆相連。(南門的位置在現在育才國小附近,現在人們仍稱“南門坡” 現建材公司、鳳凰稅務所一帶仍存有石砌城牆殘垣。)

摘星樓的北面,是一個約400平方米的大平臺,這就是東嶽廟的遺址。東嶽廟始建於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延安知府王彥奇予以重建。宋、元、明以來,直至民國初年,東嶽廟在延安周圍很有名氣,在佛教界也頗具影響。每年四月二十八日爲廟會,據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紹,20世紀20年代,寶塔山的廟會(東嶽廟和鬼王廟)還相當興盛。由於遭到歷次戰爭的破壞,特別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飛機轟炸延安後,東嶽廟及寶塔山上的其他建築物全部被毀。

東北邊那個獨立的磚砌成的四棱臺,是烽火臺。烽火臺是古代的一種通訊報警設備,如有敵情,夜間點火爲號,白天燃燒柴草或狼糞生煙。據說狼糞燃燒時生煙更烈,垂直上升,便於觀察,因此有“邊關起狼煙之說”。范仲淹鎮守延州(今延安)時,曾在那裏修有烽火臺,是一個黃土夯築的四棱臺。

現 在我們所看到的烽火臺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臺高10.9米,臺頂面積103.3平方米,臺底面積253.8平方米。這座烽火臺的位置選擇絕妙,雖不在山巔,但視野十分開闊,登臨臺上,能看到東、西、南三川的盡頭。自然,一旦烽火狼煙起,三川軍民皆知。

從烽火臺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築羣,是新修的茶社。那裏原是嘉嶺書院遺址。嘉嶺書院,又稱範公書院,最初爲范仲淹所修。範公鎮守延州時,一面築城修寨,加強軍事防備,抵禦西夏進犯,一方面大興學風,修建書院,廣召三軍學子,進行習文研究,培養了一批有文化、有見識的棟樑之才。

明弘治年 間在其遺址上重建嘉嶺書院,當時修有正堂三間,內塑範公像;五經會講堂三間,供諸子講經教學之用;院內還植有松柏桃李樹千餘株,環境幽靜,特別優美,對當時文化的發展起過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時,在書院遺址出土了《嘉嶺書院記》石碑一遍,記載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蹟。此碑先立於書院遺址外,碑身已斷爲兩截,文字也有所剝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見。

在烽火臺下,距烽火臺高約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口通河井。該井是范仲淹駐守延州時,特別爲嘉嶺山的守軍供水而修鑿的,後人稱爲範公井。井口呈橢圓形,井深24米,四周以塊石圍砌。雖歷時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爲延安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寶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觀——摩崖石刻。該處佔地面積2864平方米,該石刻高6~7米,長260米,上面有歷代文人墨客的手跡。

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書“嘉嶺山”三個隸書大字。“嘉”是美好的意思,“嶺”是指山脈。每字高3.68米,寬3.37米。因風雨剝蝕,字跡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鑿,後被塗成紅色(陝西曆史博物館陳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約50米處,還刻有 “胸中自有數萬甲兵”,說的是範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貴。還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將入相”、“先憂後樂”、“重崗疊翠”、“雲生幽外”、“嘉嶺勝境稱第一”、“泰山北斗”、“一韓一範”等刻字。摩崖石刻還包括近代偉人名人手跡百餘幅,供遊人欣賞品味。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 (989-1052年),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其先世爲彬州(今陝西彬縣)人,後徙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1040年,宋王朝任命韓琦、范仲淹爲陝西經略安撫副使。

范仲淹自請到延州,抵延州後,開始對延州地區的城防進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對嘉嶺山的整修。當時,范仲淹把嘉嶺山作爲守備延州的重要陣地和指揮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築。以上介紹的望寇臺、烽火臺、範公井等就是其遺蹟。范仲淹抵達延州後,勵精圖治,竭力醫治戰爭的創傷,使得延州一線軍心、民心大爲振奮,實力也得到加強。於是夏人相誡說:“無以延州爲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數萬甲兵,不比大範老小可欺也。”

范仲淹在延州戍邊只有近一年時間,但其建樹頗多,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他選賢任能,並在軍事、政事繁忙之際,注重教育,興建書院,實在難能可貴,無愧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稱號。他的《岳陽樓記》至今仍爲散文之傑作,特別是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可謂衆口皆碑。這句名言,不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現,同時也是他崇高精神的體現。後人曾於延安東關(現電業局地帶)建 “韓範二祠”來紀念他和韓琦。

篇十六:陝西導遊詞

各位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西安遊覽。

歷史文化名城西安位於黃河西岸渭水平原的中部。那裏是良田縱橫,一目萬頃的八百里秦川,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中華大地上,鑲嵌在黃土高原南端的這顆耀眼的明珠,昔日曾有過名震寰宇、無比輝煌的歷史文化,也有着綠水青山、無比秀媚的自然景觀。

在西安南側的東西凡百里間,是峯巒疊峯、逶迤相連的有“東方阿爾卑斯山”之稱的秦嶺山脈。在這道美麗的風景線上,有險峻挺拔號稱五嶽之首的西嶽華山,有以溫泉湯池而聞名天下的臨潼驪山,有四季蔥綠而內藏珍稀的終南山,有以六月積雪不化堪稱奇觀的太白山,它們共同構成了一道天然而獨特的景羣。在古代長安,周圍有渭水、滻水、灞水、澇水、灃水、滈水、氵皁水、潏(yu)水八條河流,碧波盪漾,環繞其間,即所謂“八水繞長安”。

這座秦嶺腳下、渭水之濱的千年古都,東有潼關之固,西有散關之險。在北方,秦代所修寬達百米綿延千里的馳道直通蒙古草原,是抗擊匈奴、供給給養的主動脈;在南方,有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可越漢中而抵巴蜀;東南方向商洛山中的武關道,則是通往楚地的咽喉。古代長安交通便利,水陸並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帝王建功立業之地。

西安地區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也是人類禮貌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也許還沒有一座城市能夠和西安相比,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無與倫比的輝煌:它是西周以來13個王朝的首都,中國封建社會前半期歷史的縮影。

西安及其附近地區的文化遺存資料豐富,門類齊全是又一大優勢。且不說佔地面積廣闊的西周灃鎬、秦咸陽宮、漢唐長安城等大型遺址和美輪美免的歷代古建築、名剎古寺、石窟造像,單就可移動文物而言,據初步統計,館藏數量已達60餘萬件(組)之多。包括陶瓷器、青銅器、玉器、金銀器、壁畫、石雕磚刻、銘記碑帖、符節璽印等各種門類。從這個意義上看,古城西安本身就是一處天然歷史博物館,是一座文化藝術品薈萃的殿堂。

西安的自然景觀亦是獨具特色,境內及附近有號稱“奇險天下第一”的西嶽華山、全真派鼻祖王重陽修煉的終南山、有“天然地質博物館”美稱的太白山以及“女媧補天”之地驪山、“洞天第一福地”樓觀臺、“中國山水故鄉”——輞川(蘇軾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猿人故鄉”——藍田溶洞等風景名勝區。西安的園林處處凸顯出皇家的風範。華清宮以其天下第一的溫泉、溫馨浪漫的感情故事講述着《長恨歌》的點點滴滴;興慶宮則描述着“李白醉酒”的千古佳話;一首“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讓樂遊原的黃昏成爲量迷人的黃昏景觀。“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如果有機會去一趟韋曲,你必須會在那桃花樹下伴着“人面桃花”的美夢,感悟真愛。西安目前有森林公園11處,它們構成了這座古城的天然氧吧。

西安的旅遊商品生產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秦俑仿製品、仿古青銅器、秦繡、玉器、絲綢、工藝瓷器、戶縣農民畫、唐三彩、瓷板畫、景觀表、麥稈畫、關中剪紙等民間工藝品十分豐富。全市有涉外旅遊定點商店26家,能夠滿足各位遊客不一樣層次的購物需要。同時,西安的餐飲業能夠爲遊客供給獨具特色的陝派飲食,如仿唐菜、餃子宴、羊肉泡饃和享譽全國的地方小吃。

今日西安,還是一座內陸全方位開放的國際大都市。經過對歷史興衰的總結和對完美未來的懂懼,西安人民已深刻認識到,向世界敞開大門,讓西安走向世界,這是今日古城發展繁榮的必由之路。

篇十七:陝西導遊詞

各位遊客:

您可知天下溫泉二千六,惟有華清爲第一嗎

舉世聞名的華清池,位於陝西省臨潼區(縣)驪山北麓華清宮故址,西距西安30公里,東與秦始皇兵馬桶相毗鄰,南依驪山,北臨渭水,華清池的悠久歷史能夠追溯到古老的原始社會,並以其天然溫泉吸引了在陝西建都的天子帝王,周、秦、漢、隋、唐歷代封建統治者,都視星辰湯是供唐太宗李世民和之後幾個皇帝沐浴的湯池,比貴妃池要早100多年。

星辰湯離水源最近,水質最好,水流量最大,並且沒有管道,水直接涌進湯池。在西南角有座小殿宇名叫尚食湯,是供皇帝近臣及爲嬪妃服務的尚食局官員沐浴用的池子,面積約30平方米,南北有對稱的兩個臺階。

這個池子在民國時期,馮玉祥將軍還曾維修過,供老百姓使用,是使用時間最久的一個池子。在南北兩排殿宇的空曠處,夾有一個石欄圍成的浴池遺址,是用青石鋪砌的長方形噴池,規格雖小,但結構精雅,是專供太子沐浴的場所。

看完了五門廳,華清池景區的遊覽就將結束了。下頭請大家自由參觀,半小時後集中,我們去下個景點。多謝!

篇十八:陝西導遊詞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現在我們就來到了陝西曆史博物館參觀遊覽。

這座博物館於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它是目前我國規模龐大、設施先進的歷史博物館。它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用於展覽的面積爲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遺願建造的。那是1973年,周恩來總理來陝西視察時,有感於陝西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資源和已有博物館小而簡陋的狀況,提出應該在陝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館的指示。

後來由國家計委和陝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人民幣,建成了這座藝術殿堂。這座博物館的設計是由中國建築學界的泰斗——樑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擔任的。建築的外觀爲仿唐風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佈局上借鑑了中國傳統建築“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樓”的結構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並創造出一種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徵着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陳列可分爲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展覽三大部分。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是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爲陝西古代史。系統的展現了陝西自藍田猿人至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篇十九:陝西白雲山導遊詞

佳縣白雲山位於陝西省榆林市佳縣城南5公里處的黃河之濱,玄門名山,又名嵯峨嶺,山勢西北東南走向,雄踞滾滾黃河西岸,山上松柏蒼鬱,重巖疊嶂,夏秋之季常有白雲飄繞其間,遠眺望去若隱若現,素以“關西勝景”有名於世。這裏山川相映,白雲繚繞,鬆拍參天,古剎林立,是世界聞名風光勝景區和玄門名山,世界重點文物掩護單元,白雲山古稱對龍嶺,亦叫嵯峨嶺,後因終年白雲繚繞,而稱白雲山,廟也因“山門無鎖白雲封”而叫白雲觀。

榆林白雲山據《佳縣誌》記實,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終南山羽士李玉鳳雲遊四方,來到白雲山,觀其山其景秀,便結廬而居,採藥治病,設化教民,普濟衆生,他醫德高貴,醫術精深,一時刻名揚四方,被萬姓尊爲玉鳳真人。白雲觀即是在真人的主持下開始建築的。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神宗天子朱翊鈞給白雲山頒施對旨一道,親賜《道藏》4726卷,以後白雲山名聲大震,內地大興土木,營造道觀,後經驗代續建補葺,建成了以道爲主兼有儒、釋古剎種種構築100餘處、佔地200餘畝的弘大宮觀。成爲世界聞名玄門聖地,爲西北地域最大的明清古構築羣。

介入白雲山廟會將美不勝收,由於白雲山屬典範的廟觀文化,它把故國的傳統文化、宗都文化、黃河文化、黃土文化、民族文化等有機地熔於一爐,其內在深刻,情勢多樣,內容普及,不失爲一座龐大的文化保庫。相傳古時有一蓬頭光腳羽士,自稱玉鳳真人,于山上結草茅庵,白晝採藥,夜間修煉,醫術高超,爲民除疾,華陀再世,人敬如神。後被榆林張總兵熟悉,原是宋朝大理寺卿週三畏,因不忍審判忠良岳飛,故出家修道,後得張總兵大力互助,于山建設古剎,即其後山上之白雲觀。此山爲陝北聞名的玄門勝地與旅遊名山。山上之觀則是西北明清時期最大的古代構築羣,被譽爲黃河上的一顆明珠。

篇二十:陝西白雲山導遊詞

陝西白雲山風光區是西北地域最大的宗教旅遊勝地,位於榆林市佳縣城南5公里處的黃河之濱。白雲山爲玄門名山,又名嵯峨嶺,山勢西北東南走向,雄踞滾滾黃河西岸,山上松柏蒼鬱,重巖疊嶂,夏秋之季常有白雲飄繞其間,遠眺望去若隱若現,素以“關西勝景”有名於世。這裏山川相映,白雲繚繞,松柏參天,古剎林立,是世界聞名風光勝景區。

景點漫衍:

白雲山風光區首要景點有白雲山、垂頭牌樓、神路、五龍宮、真武大殿、玉皇閣、古戲臺、香爐寺、觀音閣等。

旅遊攻略:

文化:白雲山玄門音樂被國務院發佈爲國度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白雲山廟會被省當局發佈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勾當:每年夏曆的三月九年級(真武祖師降生日)、四月初八(真武祖師修煉得道之日)、九月初九(真武祖師飛天成仙之日),道觀都要進行侷限隆重的宗教勾當,出格是四月初八的傳統廟會時代,天天有上萬輛車、十多萬人云集神山,趕廟會、看社戲、會親朋、朝山攬勝、交換物資等。

篇二十一:陝西秦兵馬俑導遊詞

各位遊客:

大家好!

十分有幸這天能夠爲大家服務,我是導遊:鄒植信。我們此刻所在的地點是我國西安的臨潼。我這天帶領大家來參觀著名的文化遺產——秦兵馬俑。請大家不要在坑內亂扔垃圾,好好地參觀。

大家看,兵馬俑不僅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衆多。已發崛了三個俑,總面積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50個籃球場那麼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1426平方米。一號坑上面,此刻已經蓋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廳。坑裏的兵馬俑也最多,有6000多個。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齊,排成了一個巨大的長方形軍陣,真像是當年秦始皇統率的一支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

好了,我想此刻大家也都餓了,先吃自帶的午餐,自由活動半小時。

各位遊客,我們此刻繼續參觀,大家看將軍俑,那裏面的將軍一個個身材魁梧,頭戴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那神態自若的樣貌,一看就明白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肩。

再看武士俑,平均身高約1.8米,體格健壯,體形勻稱。它們身穿戰袍,披掛鎧甲腳蹬前端向上翹起的靴子,手持兵器,整裝待發。

騎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緊扣褲,足登長靴,右手執繮繩,左手持弓箭,好像隨時準備上馬衝殺。

篇二十二:陝西大雁塔導遊詞

在中國的西北部,瑰麗的西安市是聞名的十三朝古都。有符號性構築物鐘樓、明長城遺址、華清池等等。可最宏偉、最有盛名的還要數大雁塔。

大雁塔自唐朝以來,由玄奘法師建築,用來存放經書的佛塔。它建在大慈恩寺內,從古至今,生涯齊備,此刻供遊人旅行、遊覽,是我國聞名的旅遊景點,更是聞名的古城西安的象徵。西安市的市徽中央就印着大雁塔,由此可見,大雁塔是當之無愧的西安的符號。

雁塔的由來神奇玄祕。相傳,在印度摩伽陀國,一個寺廟內的僧人信仰小乘釋教,吃三淨食(即雁、鹿、犢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羣雁。有位僧人見到羣雁,信口說:“本日各人都沒有對象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隻雁墜死在這位僧人眼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衆僧,都以爲這是如來佛在修養他們。於是就在雁落之處,以謹慎的典禮葬雁建塔,並取名雁塔。玄奘便以這個典故,建築了大雁塔。

大雁塔最早因財力不敷,只是一座五層的構築,其後因武則天信仰釋教,將它建築到了十層。可不幸的是,五代戰亂又降至七層,纔有本日的七層青磚塔。塔高64.5米,地面各有一個門洞,造型簡捷、氣魄宏偉,是我國釋教構築藝術中的不行多得的精品。

從遠處望去,你會發明大雁塔略有傾斜,這然則有來頭的。已往,西安有過數次的地動,將塔震得像一邊微有傾斜,其後,塔下身部門爲土質,地下水不勻稱,使大雁塔加快了沉降傾斜,此刻逐漸收回地下水,使大雁塔“痛改前非”。

大雁塔是第一批世界重點掩護文物,顛末一次次整修,這個七層的青磚塔變得健壯堅貞,大雁塔在日後的文物掩護、社會建樹中,不減舊日古典的瑰麗,覆蓋這一層迷人、隱祕的面紗!吸引着衆人探尋釋教文化和古代東方文明。

篇二十三:陝西大雁塔導遊詞

列位旅客各人:

本日我們旅行的是大雁塔景區和曲江旅遊區,起首我們去旅行全球有名的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雁塔路南端的大慈恩寺內,大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始建於公元589年的隋代,到了公元648年,太子李治爲了回憶慈母文德皇后大恩,要求選擇“挾帶林泉,務盡形勝”之地,製作佛寺,爲其母祈求冥福,於是重修隋代無漏寺,並更名爲大慈恩寺。唐代的大慈恩寺侷限極大,佔地342畝,有房間1897間,可容納僧徒3000餘人,慈恩寺的首任拄持就是被稱爲“竅門首腦,民族脊樑”的玄奘法師,玄奘姓陳名禕,河南偃師人,他是我國古代聞名的釋教翻譯家、觀光家和文學家。公元627年,28歲的他獨自一人前去印度進修佛學,先後在印度各地從事釋教研究長達17年之久,公元645年,玄奘西行取經回來,帶回了657卷佛經和大量的佛舍利以及佛像,受到了朝野和國人的謹慎接待,公元648年12月,大慈恩寺初建竣工,玄奘法師便被請到慈恩寺接受住持,繼承翻譯佛經,並在此宣講唯識宗教義,使慈恩寺成爲了唯識宗的祖庭。此刻的大慈恩寺,是在唐代大慈恩寺西院的遺址上從頭建築的,侷限僅爲唐時的七分之一。現已成爲世界重點文物掩護單元,國度5A級旅遊景區。

好了,此刻我們已經來到了大慈恩寺的門口,由於我國釋教寺院大多都建在深山密林之中,以是寺院的正門稱爲山門,山門也稱三門,東爲無相門,西爲無作們,中爲佛門,象徵着釋教的入門三脫節,走進山門,我們可以看到鐘鼓二樓對象堅持,東邊的鐘樓內懸掛有一口明代的大鐵鐘,重約三萬斤,上面刻有雁塔晨鐘四個字;西面的鼓樓內有一面直徑約2米的大鼓,和尚們早上敲鐘,晚上伐鼓,晨鐘暮鼓,交相輝映。寺院的鐘聲天天敲108下,象徵着廢除人的108中煩惱,及“聞鐘聲,煩惱清。伶俐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渡衆生。”就是說,聽到寺院的鐘聲,就可以消除統統煩惱,得道成佛了。

鐘鼓樓的北面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釋教寺院的主體構築,殿內供奉的是三身佛,中爲法神佛毗盧遮那佛,西爲報身佛盧舍那佛,東爲應身佛釋迦牟尼佛。三身佛的兩側是佛祖的兩大學生,東爲迦葉,西爲阿難。雙方有普賢菩薩像和文殊菩薩像,他們別離象徵着真理和伶俐。對象兩側還列坐有十八羅漢像。

大雄寶殿已往是法堂,法堂是爲釋教徒講經說法的處所,內裏供奉的是阿彌陀佛,堂內牆壁上貼有三張拓片,中間的是玄奘負笈圖,兩側是玄奘的兩位學生,圓測與窺基,圓測是新羅國王孫,窺基是唐初名將尉遲恭的侄子,兩位王謝之後均拜玄奘爲師,可見玄奘法師其時的名聲之大,職位之高。

法堂的背後就是全球有名的大雁塔了。大雁塔始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即公元652年,是由玄奘親身計劃並督建的,用以生涯他從印度帶回的佛經與佛像。最初的塔爲5層,磚表土心,不行攀,其後武則天在位的時辰,將它從頭建築並增高至十層,娛樂新聞,後經戰亂破損,到五代時又從頭建築,改爲七層。此刻的大雁塔根基上就保存了這次修繕後的狀貌,爲樓閣式磚塔,高64.7米,共七層,塔內建有樓梯可迴旋而上,每層都建有磚拱門,塔南門對象兩側的磚龕中,嵌有兩方石碑,是李世民和李治別離撰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述三藏聖教序記碑》,二碑均爲唐初聞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被稱爲“二聖三絕碑”。

篇二十四:陝西大雁塔導遊詞

列位旅客:

到西安遊覽時,您必然想去看看大雁塔二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奇異符號,昔人曾留下“驅山晚照光亮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詩句。作爲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矗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市中心約4公里,是我國的釋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聞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到了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爲回憶死去的母親長孫皇后的恩義,命令在長安晉昌坊製作寺院,敕賜“慈恩”。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佔地26570平方米,周邊風光美妙,爲唐都長安最雄偉、最壯觀之釋教寺院。下面,請各人隨我一路走進慈恩寺和大雁塔遊覽一番。

列位旅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製作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瞠乎其後的顯赫職位和弘大侷限。這座寺院昔時由13座庭院構成,面積達340畝,是此刻寺院面積的7倍。其構築華美堂皇,裝飾綺麗榮華。慈恩寺現有面積32314平方米,約合48.5畝。

我們先來看寺院山門前這對威武的石獅子。說來也怪,一樣平常外域傳入我國的對象,老是先傳入實物,爾後纔有按照實物創作的藝術品。而獅子落戶我國,卻破例地先傳人獅子石刻藝術品,爾後纔有真獅子的呈現。各人知道獅子是在東漢年間由波斯引入我國的,石獅子則是與釋教同時在兩漢之際已自印度傳入我國。獅子有護法避邪的浸染,釋教以爲“佛爲人中獅子”,以是佛臺前常刻有獅子,稱護法獅子。慈恩寺大門口,有4尊石獅對稱地雄踞閣下,裏邊接近大門的兩尊,不清晰雕造於何年何時。東側是雄獅,在戲弄腳下繡球。西側是雌獅,腳邊有一對小獅,稱爲母子獅。看來這些獅子也憑證人們的風俗,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擺放了。靠外邊的兩尊獅子,東側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側一尊是民國19年(公元1930年)雕造。這兩對石獅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稀疏的是這兩尊氣魄洶洶石制實心的龐然大物,縱然用手輕輕地拍打,也會發出似銅非鋼的金屬聲,響亮動聽,異常動人。列位旅客,您能猜出這是什麼緣故起因嗎?

走進寺院是兩座小樓,東邊是鐘樓,裏邊懸掛有明代嘉靖年間鍛造的一口鐵鐘,重15噸。西邊是鼓樓,樓裏存有一面大鼓。持久以來,人們都把“雁塔晨鐘’作爲關中八景之一,廣爲傳播。但以往人們都覺得“雁塔晨鐘”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鐘,着實此景指的是大雁塔,由於大雁塔這口鐘重3萬斤,是在大慈恩寺內於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鍛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鐘搬入寺內的時刻早100多年,上面還鑄有“雁塔晨鐘”銘文。

衆所周知,一樣平常寺廟都有大雄寶殿,慈恩寺也一樣。它的大雄寶殿位於寺院中心高臺上,初建於來日誥日順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釋迎牟尼三身像。中間的叫法身像,西邊的叫報身像,東邊的叫應身像。釋迎牟尼爲釋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羅衛國的王子,生於公元前565年,死於公元前486年,約莫與孔子同期間。三身佛東側立有釋迦牟尼的十大學生之一迎葉;西側立有其堂弟阿難,他待從釋迦牟尼25年,也是十大學生之一。兩側是十八羅漢和玄奘塑像。

大雄寶殿後是藏經樓,存有《藏文大藏經》等重要經典。樓下是課堂,爲釋教徒講經說法之處,供奉阿彌陀佛銅像一尊,高1米多。殿內珍藏玄奘親手供奉的佛座一件,尚有唐代青響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塊。此石爲藍田玉山所產青石,敲之鏘鏘有聲,響亮動聽。

列位旅客,我們走出藏經樓,就能看到壯觀宏偉的大雁塔。看到這座唐代構築,你們必然會又嘆息又好奇吧?起首一個題目就是此塔爲何要以大雁定名呢?

憑證印度釋教傳說,當初釋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釋教不忌葷腥。有一天,正是菩薩佈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僧人卻買不到肉下飯。這時天空中一羣大雁飛過,一個僧人望着雁羣自言自語:“今天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必然不會健忘這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僧人大驚失色,以爲這定是菩薩顯靈。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製作石塔,並戒絕葷腥,改信大乘釋教。因此,佛塔又稱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們天然會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內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相傳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聞名高僧玄奘人人爲安放他從西域帶返來的經書、佛像、舍利,奏請高宗應承,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昔時三月動工,玄奘親身監造,一年建成。

列位旅客,各人必然看過中國四臺甫著之一的《西遊記》及據此改編的同名電視持續劇,那麼《西遊記》裏的唐僧是否就是唐代這位聞名僧人玄奘呢?玄奘法師俗姓陳,13歲在洛陽出家爲增,勤勞勤學,在海內各地訪師問學後,決意到釋教劈頭地印度去試探釋教的精蘊。玄奘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從長安出發,沿着絲綢之路,穿越上天飛鳥、下無走獸的沙漠戈壁,西行直至天竺,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學成後返回長安,歷時17年,行程5萬公里,經100多個國度和地域,取回佛經657部,並在印度得到極高職位,備受愛崇。返國後,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齊集各地博學高僧,組陳侷限空前的佛經譯物場,並親身任譯主。翻譯的佛經無論從質量或數目上都遠遠高出前人,開創了我國翻譯史上的新時期,共譯著佛經75部1335卷,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受到各國粹者的重視。應該說《西遊記》是以唐代玄類西出取經爲配景而寫成的,但故事裏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個顛末藝術化的文學作品裏的人物。

列位旅客,大雁塔在建時高60米,5層,磚表土心,光盤梯。後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消極。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後唐長興年間屢次改革,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4.5米,還加了兩層。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爲方形,邊長45米至48米,每層四周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細的線刻佛像,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上刻其時廢殿構築的寫真圖,傳爲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兒女釋教文化和構築藝術的貴重資料。塔南門對象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聞名書法家褚遂良謄寫,爲唐代碑刻中的佳構,是受國度掩護的貴重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完全可以這樣說,這座仿木佈局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捷,氣魄宏偉,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和期間氣魄威風凜凜,是我國釋教構築中的精品。

旅客們,大雁塔自建成至今,歷代紳士都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佳句。杜甫有‘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的讚語,岑參有“塔勢如涌出,驕氣聳天宮;登臨出天下,蹬道盤虛空”的名句。墨虛心魄磅礴的形貌與富於哲理的嘆息,經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識。

那麼,我們本日的旅行遊覽就到這裏,感謝各人!

篇二十五:陝西風景區導遊詞

我的家城是個美好之處,這裏有一年四季長青,此中,有一個景點讓我至古都難以忘懷,那等於香溪洞。我愛香溪洞,更愛香溪洞夏季的景色!

夏季,雪花阿姨去散步了,它像個小寶寶那麼淘氣,把大地鋪上了一個銀色的地毯。就連石拱橋也沒有落下十兩跟石柱在那裏聳立着,沒有怕風雪的冰涼,一向毅力在那裏,從沒有倒下,僞像一位怯者無畏的兵士。那綠綠的水倒映着這樣的橋儼然就像一幅美好的畫卷日常。橋邊的樹更是美好極了,一個個精神抖擻,儼然是在像遊客們招手哩!沿着曲靜幽深的小路,我們去到了八角亭,第一眼看見的等於柱子以及亭子上的瓦,紅色的柱子映襯着綠色的瓦,綠色的瓦映襯着紅色的柱子,顯得何等以及諧優美,坐入亭子裏,一片片樹葉,落在亭子的地面上,似乎是故意置放的日常。再來前走,等於一個涼亭,像一間房子似的。這個涼亭內亂裏有許多桌子以及椅子,這是特地供人們戚息與娛樂之處,咦,這是甚麼呢?哦,原先是雕刻的呀,有務器,有圖像,最有名的仍是八仙過海,香溪洞僞沒有愧別稱:八仙洞,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潭水,潭水很綠,綠的想一塊無暇的翡翠,假如是夏天,還可以或許看見魚哩!

我愛我的家城!我愛家城的香溪洞!

篇二十六:陝西風景區導遊詞

香溪洞光景名勝區位於陝西康健鄉北郊3公里處,北依巴山,南臨漢水,山有敘觀,相傳曾是呂洞賓建煉會仙之地,始修於亮成化初年,面積10仄方千米。

景區總面積10餘仄方千米,光景區周圍山環峯繞,層巒疊嶂。山下溪流蜿蜒,如遇水漲急流,懸序掛布,蔚爲壯觀。山谷間野花香草,色彩絢麗。此中有花名:“香團刺”,葉狀如商,花間黃利劍。陽春三月,花香遠播,漫谷飄香,故名香溪。溯溪而上,谷狹山峭,懸石夾敘。相傳呂洞賓曾在此建敘成仙。後人在此架橋築樓,鑿巖合洞,名之“香溪洞”。

製作景觀有香溪、鏡女湖、烏龍泉、蒼今旱柳、今柏凌霄等數十處,人文景觀有:純陽樓、煉丹爐、駕雲橋、凌霄亭、玉皇閣、溪園、得月軒、望江樓以及“香溪八洞”,是一處融人文製作於一體的園林式景區。

香溪洞光景區總面積10餘仄方千米,分香溪洞、三天門、蜈蚣山、牛蹄嶺五個景區,有50多個景點。叢林覆蓋率85%以上。

遊香溪洞,從山底洞盤山小路曲折而上,經3個“天門”。停立“天門”遙瞰漢江一帶,康健鄉廓樓舍錯綜,風帆點點,煙樹整齊,遠山如薰。三天門上

修有石壁青瓦小屋1間,門上橫額石刻“往天五尺”4個大字。再上有純陽洞。洞內亂爭有百祖塑像1尊,壁間有石刻“交來大千須半日,金州北畔有柴扉”,“神仙已乘升龍往,羽士還信化鶴去”,“今洞深深碧嶂前,遺蹤共說有仙人。東風香送桃花雨,晚日晴薰玉樹煙”等詩句。這些詩文沒有僅繪聲繪色地刻畫了呂祖的傳說故事,也對香溪洞的美好景色做了認僞進微的描畫。除此之外,另有藥王洞、龍王洞、龍泉、八仙洞、下棋亭、架雲橋、通天梯、玉皇閣等名勝奇蹟。

香溪洞始修於盛唐,鼎盛於亮初。從亮清起即爲陝北敘教行爲場所,相傳爲呂洞賓建煉會仙之地。山上刺花(七里香)滿谷飄香,山下溪溝流水潺潺,山腰八洞騰空懸崖。有呂洞賓建行的純陽樓以及煉丹爐,有孫思邈採研的藥王洞。

香溪洞景區位於康健鄉北3千米新鄉幹事處境內亂爭,總面積6萬多仄方米。據園內亂爭碑文載始修唐代,亮萬曆庚子年(1600年),清雍正九年(1731年)二度重建,昔稱“今洞仙蹤”,基礎知識,系康健八景之最。

近二年去,香溪洞景區立足創修,成果卓然。今朝,已取得“陝西省仄安劣秀景區”、省市區級“衛生先輩雙位”、省市區級“青年文亮號”、市級“巾幗文亮崗”、市級“文亮景區”、區級“文亮雙位”等榮譽稱號。同時,連年被秦東聯防委評爲“護林聯防先輩雙位”,被康健市旅遊局評爲“創佳評差最佳雙位”以及“單創事情先輩雙位”,被漢濱區修設局評爲“先輩雙位”以及“先輩黨組織”,孫世福局長小我榮獲漢濱區“第八屆勞動範例”以及康健市“第四屆勞動範例”色澤稱號。

篇二十七:陝西風景區導遊詞

我們沿着小徑來前往,媽媽一邊走一邊繪聲繪色地給我講八仙”“傳說””,讓我浮想聯翩,陶醉此中。入進裏邊,奇蹟佳境比比皆是,讓人目沒有暇接。我們向北拐,首先映進眼簾的便是架雲橋。走過架雲橋,等於著名景點--天梯。天梯是今老的修建之一。企盼此梯,如插雲端。媽媽對我說:“走,咱們爬天梯。”我單手攀着鐵鏈,一步一步向上攀登,最後終於登上去。

登入地梯,,就去到了凌宵亭,此亭六角亭頂,雕樑畫棟,置身於此僞有身臨雲霄之感。從凌宵亭向上登,便是去到最高景點——玉皇閣。玉皇閣氣勢壯觀、金筆光輝。殿內亂爭有栩栩如生、莊寬肅穆的神像雕塑,殿外是蔥翠鬱郁、沁香撲鼻的花草樹木。

此處山勢高峻,視野合闊,站在這裏,香溪美景盡發眼底。坐落在東環山之鼎,與玉皇閣遙相對應的望江亭,也是香溪景色使人入神的一處。高峻的階梯從山下直通此亭。此亭修建工藝精細,內亂爭有階梯,順梯而上,可近覽香溪勝景,遠眺浩蕩的漢江。

游完了美好的香溪洞,我們搭車返回,望着窗外的香溪風景,我情沒有自禁地說:“別了,讓人樂不思蜀的香溪洞。願您古後加倍迷人!”

篇二十八:陝西風景區導遊詞

香溪洞風景名勝區位於陝西安康城南郊3千米處,南依巴山,北臨漢水,山有道觀,相傳曾是呂洞賓修煉會仙之地,始建於明成化初年,面積10平方公里。

景區總面積10餘平方公里,風景區周圍山環峯繞,層巒疊嶂。山下溪流蜿蜒,如遇水漲急流,懸序掛布,蔚爲壯觀。山谷間野花香草,色彩絢麗。其中有花名:“香團刺”,葉狀如商,花間黃白。陽春三月,花香遠播,漫谷飄香,故名香溪。溯溪而上,谷狹山峭,懸石夾道。相傳呂洞賓曾在此修道成仙。後人在此架橋築樓,鑿巖開洞,名之“香溪洞”。

自然景觀有香溪、鏡兒湖、黑龍泉、蒼古旱柳、古柏凌霄等數十處,人文景觀有:純陽樓、煉丹爐、駕雲橋、凌霄亭、玉皇閣、溪園、得月軒、望江樓和“香溪八洞”,是一處融人文自然於一體的園林式景區。

香溪洞風景區總面積10餘平方公里,分香溪洞、三天門、蜈蚣山、牛蹄嶺五個景區,有50多個景點。森林覆蓋率85%以上。

遊香溪洞,從山底洞盤山小路曲折而上,經3個“天門”。停立“天門”遙瞰漢江一帶,安康城廓樓舍錯綜,風帆點點,煙樹參差,遠山如薰。三天門上

建有石壁青瓦小屋1間,門上橫額石刻“去天五尺”4個大字。再上有純陽洞。洞內有百祖塑像1尊,壁間有石刻“來往大千須半日,金州南畔有柴扉”,“仙人已乘降龍去,羽士還疑化鶴來”,“古洞深深碧嶂前,遺蹤共說有神仙。春風香送桃花雨,晚日晴薰玉樹煙”等詩句。這些詩文不僅繪聲繪色地描繪了呂祖的傳說故事,也對香溪洞的美麗景色作了細緻入微的描寫。除此之外,還有藥王洞、龍王洞、龍泉、八仙洞、下棋亭、架雲橋、通天梯、玉皇閣等名勝古蹟。

香溪洞始建於盛唐,鼎盛於明初。從明清起即爲陝南道教活動場所,相傳爲呂洞賓修煉會仙之地。山上刺花(七里香)滿谷飄香,山下溪溝流水潺潺,山腰八洞凌空懸崖。有呂洞賓修行的純陽樓和煉丹爐,有孫思邈採研的藥王洞。

香溪洞景區位於安康城南3公里新城辦事處境內,總面積6萬多平方米。據園內碑文載始建唐代,明萬曆庚子年(1620年),清雍正九年(1731年)兩度重修,昔稱“古洞仙蹤”,系安康八景之最。

近兩年來,香溪洞景區立足創建,成效卓然。目前,已獲得“陝西省平安優秀景區”、省市區級“衛生先進單位”、省市區級“青年文明號”、市級“巾幗文明崗”、市級“文明景區”、區級“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同時,連年被秦東聯防委評爲“護林聯防先進單位”,被安康市旅遊局評爲“創佳評差最佳單位”和“雙創工作先進單位”,被漢濱區建設局評爲“先進單位”和“先進黨組織”,孫世福局長個人榮獲漢濱區“第八屆勞動模範”和安康市“第四屆勞動模範”光榮稱號。

【陝西風景區導遊詞10篇】

篇二十九:陝西曆史博物館導遊詞

今天,我乘公共汽車去上海博物館,參觀了夏商時期的青銅器。

剛到裏面,環顧四周,“哇!這裏有這麼多青銅器!估計有幾百塊。”走着走着,老師給我們介紹了這些青銅器,它們是用來喝酒、做飯、煮肉、洗手和製作武器的。

印象最深的是《達丁》。通過老師的講解,我知道這個丁原來是一個廚師的,他的名字叫柯。這個三腳架高931 cm,重201.5 kg。裏面有290個字。真的很壯觀!這麼大的三腳架,廚師恐怕搬不動。接下來,我們還聽到了最完整的側鐘敲出美妙的音樂,看到了動物圖案和鳥類圖案的立體雕刻工藝。

青銅時代雖然離我們很遠,但我們被當時人類的智慧所驚歎!

篇三十:陝西曆史博物館導遊詞

下午,學校沐浴在陽光中,格外生機勃勃。學生們三五成羣地牽着手,悠閒地走向博物館。一路上,我向往着巨大的博物館,豐富的古物和悠久的歷史。

一進大門,映入我眼簾的是參差不齊的青銅樂器,整齊地擺放在展示架上。有12件造型精美的青銅器,每件都包含了朝代背景和文化禮儀。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青銅器是祭祀禮器——朱尊。上面雕刻着許多精美的圖案和凹凸不平的線條。它創作於西周,雖然只有腹部刻有醒目的八卦。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豬敬22。4 cm,長39 cm。也許文卓國王和博學的姜子牙在崇拜天地之神時用它來斟酒。他們一邊灑酒,一邊向天發誓:“絕不幫虐,讓百姓過上好日子。”

在博物館裏,我還看到了精緻的鳥雕像。巨大的壺身閃耀着歷史有趣的龍弓和引人注目的酒杯。

就在學生們邊走邊往教室走的時候。在我的腦海裏,有一幅西周時期農民安居樂業的畫面。在溫暖的陽光下,我懶洋洋地擡起下巴,想象着男人在犁地,女人在織布,老人和孩子的臉上洋溢着喜悅的微笑。

球的風在校園的每個角落隨意盪漾。樹葉相互摩擦,結成一簇。好像在說:“快回到現實吧!所有的學生都回到了教室。”

篇三十一:陝西曆史博物館導遊詞

昨天,我父母帶我去了廈門歷史博物館。上帝給了我們一個陽光明媚的旅行天氣。天空湛藍,海風習習。

走進博物館,這座建築真的很美。在這裏,我看到了20世紀的廈門,21世紀的'廈門。哦,我的上帝!才一個世紀,廈門就變了這麼多!狹窄的沙路變成了寬闊乾淨的柏油路。低矮的瓦房變成了高層建築...

在原始時代,人類懂得“轉木爲火”、“擊石爲火”。後來人類把陶土做成瓷器。原來的瓷器表面比較粗糙,但是經過幾個朝代,瓷器越來越好,慢慢的,表面變得越來越光滑,就像我們現在的瓷盤和瓷碗一樣!這次廈門歷史博物館之行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歷史在前進,中國一定會越來越強大!廈門也會越來越美!”看來這次旅行真是不虛此行!

篇三十二:陝西曆史博物館導遊詞

就在週五,我參加了一個出國訪問的活動,受益匪淺。

首先,我參觀了廣東省博物館。博物館的外觀令人震驚。當我走進博物館時,我首先參觀了歷史。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生動的畫面——由泥娃娃、婚禮組成的歷史畫面——擡轎子給父母敬茶,一張紙上滑稽的面孔,栩栩如生的動作,讓我一下子進入了充滿文化氣息的舊廣東時代。由此,我感受到了濃郁的廣東文化,我爲這種有趣的文化感到驕傲。這證明了廣東有多麼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然後,就是自然了。有巨大而震撼的恐龍模型骨骼,大小不一,但也有巨大的。雖然恐怖,但也有侏羅紀世界的味道。他們龐大而聰明,可怕而神祕。就像打開了我們心靈的一扇門,走進去聽恐龍講故事。

我迫不及待地想解開謎團,打開未知的大門。

參觀完博物館,我走進了美術館多彩有趣的大門。

其中,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創造——保鮮膜迷宮。巧妙地分成各種小孔,讓心靈產生無限遐想。節點交織在一起,形成有趣的東西。讓每個人的心都糾結在這個有趣的世界裏。啊!多精彩啊!好夢!還有一個我記憶猶新的創作——報紙堆。貼一些報紙組裝成一堆紙堆,很有新意,很有創意。有一種強烈的藝術氣息蔓延到我的內心。被藝術包圍,陶醉。有各種畫——《花鳥》。有古詩詞,鳥語花香。人們也想進去聞聞香味,聽聽鳥叫,看看風景。人在畫前,心卻早已飛到畫中遨遊人間。藝術面對面的精神對話讓我明白了藝術的美好和藝術更深的概念。

回到中山,我收穫了知識,收穫了心中最感動的 篇章,收穫了一次難忘的心靈之旅!

篇三十三:陝西曆史博物館導遊詞

週日,我們在中國水利博物館舉辦了“專家帶你走進水的世界”的小記者活動。

我們最喜歡的水晶老師給我們發了一份關於水的報紙,館長在大廳裏熱情招待我們。他在大廳的大屏幕上向我們講解並展示了關於水的知識和一些大壩水利工程的照片。他們還時不時地問我們問題,孩子們回答得很熱情。

然後老師帶我們進了水利博物館。當我們第一次進入時,迎接我們的是牆上雕刻的壁畫。進入第一個展廳,我們看到了各種關於水利知識的古代工具。穿過一個小峽谷後,進入第二個展廳——一個黑暗的山洞,裏面有大禹治水的雕像和人工高科技合成膜,非常像真實的河流。片段講的是大禹治水的感人故事,三遍過門,沒進。

然後進入第三、第四展廳,講水利、旱澇的故事。

最後老師用電梯帶我們到了十一樓,參觀了塔頂。我迫不及待想出去透透氣,

塔頂的空氣真好。站在玻璃做的地上很開心。看到圍欄也是玻璃做的真好看。從塔頂往下看,景色很美,遠處錢塘江和湖泊盡收眼底。附近的高層建築都變得這麼小了。偶爾有三兩隻白鴿掠過湖面,湖水在陽光下波光粼粼,美不勝收。3322個湖泊中的島嶼被樹木遮蔽。在母親的催促下,我不情願地離開了塔頂。

我們帶着額外的獎品回到一樓。

這是一個小記者的活動,讓我知道我們應該珍惜水源。世界上經常有乾旱和洪水,這要求我們積極應對。我們應該節約每一滴水,不做任何對水土有害的事情。

篇三十四:陝西曆史博物館導遊詞

今天我和媽媽和張怡寧去絲綢博物館抓魚。

當我進入絲綢博物館的垂釣區時,我看到了一個美麗的場景:草尖綠得像玉,從遠處看像綠色的地毯,從近處看像一個僵硬的士兵。樹已經發芽了,它們似乎是出來探索春天的。

我們不得不悄悄地走到水邊,“華,耶!”我們抓了一條大魚,然後二十隻蝦落入我們手中。

杭州是一個美麗的城市,是一個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地方。

篇三十五:關於陝西天台山導遊詞

天台山主峯風景名勝區分爲4個景區:蒙峪溝景區,以蒙峪炎帝出生地爲中心,輔以神農泉、姜炎聖母廟和茹家莊古遺址等,展現久遠的古代文明;燒香臺景區,以燒香臺爲中心,包括伯陽山、猴娃石、玄關和十二灣等景點;楊家灘景區,以楊家灘緩坡谷地爲中心,包括白馬關,千尺崖、躍馬澗、東西湖及蕎麥山;蓮花頂景區,包括天台山的廟區、老君頂、蓮花頂、繫馬樁、人頭峯等景點。

天台山主峯景區位於雞峯山景區西南部,主峯蓮花峯海拔2198米,爲天台山風景名勝區海拔最高景區,亦是集古、奇、雄、秀、險、幽爲一體的景區。各位朋友,請大家看!這處景觀叫燒香臺。燒香臺海拔1000多米,是天台山名勝風景區第一道山峯,青松翠柏,鬱鬱蔥蔥,是從寶雞市區進天台山兩條道路的交會處。傳說這裏曾是黃帝求援於炎帝的地方。相傳蚩尤爲九黎之首,炎帝之裔,他對黃帝統一天下不服,又想替祖父炎帝報“阪泉之戰”被黃帝戰敗之仇,於是,打着炎帝的旗號,率領81個兄弟 (氏族),揭竿而起,兵發涿鹿。黃帝九戰九敗,便向炎帝求援。炎帝、黃帝爲“同胞兄弟”,曾共同管理過華夏族團。炎帝因年老體弱而離開中原,回到天台山安度晚年。黃帝從涿鹿來到蒙峪溝,進了南天門,單上第一道山峯,點燃信香,虜誠祈禱。此時炎帝正與九天玄女在天台山採藥,聞得信香,占卜知道黃帝來此之意,便告訴九天玄女。九天玄女敬重炎帝之仁厚,便下山向黃帝面授軍機。黃帝學得九天玄女的戰法,又焚香3日,以謝炎帝不計前嫌之恩德。回到涿鹿後打敗了蚩尤。後人爲紀念炎帝、黃帝這兩位中華始祖,將這座山稱“燒香臺”。建宮造亭,朝拜祭奠。從至今遺留的古建築羣遺址和史料記載看,這一東西長50米、南北寬20餘米的平地,原建有大雄寶殿等廟宇,洞內供香臺,上置一鐵鑄香爐,爲清代道光年間所鑄,這裏迄今香火不斷。

篇三十六:關於陝西寶塔山導遊詞

寶塔山,古稱豐林山,宋時改名爲嘉嶺山。現在人們又稱寶塔山。位於延安城東南方,海拔1135.5米,爲周圍羣山之冠。寶塔山上視野開闊,林木茂盛,山林空氣清新,涼爽宜人,夏季平均氣溫較內低3~4攝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2]。 寶塔建於唐代,高44米,共九層,登上塔頂,全城風貌可盡收眼底。它是歷史名城延安的標誌,是革命聖地的象徵。在塔旁邊有一口明代鑄造的鐵鐘,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曾用它來報時和報警。此外山上還有長達260米的摩崖石刻羣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齊,岸石完整,是難得的石刻藝術。山上現已建成爲寶塔山公園,林木蔥鬱,環境優美。寶塔山是延安市的標誌性建築,是遊覽延安的必去之地。

寶塔建於唐代,高44米,共九層,登上塔頂,全城風貌可盡收眼底。它是歷史名城延安的標誌,是革命聖地的象徵。寶塔山是延安市的標誌性建築,是遊覽延安的必去之地。 寶塔山下還有歷代遺留下來的摩巖刻字多處,范仲淹題刻的“嘉嶺山”隸書最著名,還有“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等題刻。寶塔山是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爲一體、歷史文物與革命舊址合二而一的著名風景名勝區。

延安古名膚施,是西北的邊塞重鎮。宋代韓琦、范仲淹曾在此鎮守。寶塔山爲歷代守將必去之處。寶塔塔高44米,9級,爲八角形磚塔。塔內有階梯,可登塔頂。山上還有範公井、摘星樓、東嶽廟、嘉嶺書院、烽火臺等古蹟。明延安知府顧延壽有詩曰:“嘉嶺疊疊椅晴空,景色都歸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樹綠,花枝低映碧流紅。幽僧棲跡煙霞塢,野鳥飛歸錦繡從。”塔底層兩個拱門門額上還分別刻有“高超碧落”、“俯視紅塵”字樣。塔旁還有鍾一口,明崇預年間鑄造,擊之聲徹全城。黨中央在延安時,曾以此報警。

篇三十七:關於陝西寶塔山導遊詞

寶塔山,古稱豐林山,宋代以後稱嘉嶺山,位於延安城區中心,海撥1135.5米。建於唐代,高44米,共九層,登上塔頂,全城風貌可盡收眼底。在塔旁邊有一口明代鑄造的鐵鐘,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曾用它來報時和報警。此外山上還有摩崖石刻羣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齊,岸石完整,是難得的石刻藝術。山上現已建成爲寶塔山公園,林木蔥鬱,環境優美。寶塔山是遊覽延安的必去之地,是中國革命聖地延安的重要標誌和象徵。

寶塔山爲歷代守將必去之處。山上還有範公井、摘星樓、東嶽廟、嘉嶺書院、烽火臺等古蹟。明延安知府顧延壽有詩曰:“嘉嶺疊疊椅晴空,景色都歸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樹綠,花枝低映碧流紅。幽僧棲跡煙霞塢,野鳥飛歸錦繡從。”塔底層兩個拱門,門額上分別刻有“高超碧落”、“俯視紅塵”字樣。塔旁有鍾一口,明崇預年間鑄造,擊之聲徹全城。山下還有歷代遺留下來的摩巖刻字多處,范仲淹題刻的“嘉嶺山”隸書最著名,還有“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等題刻。衆口一詞:“只有登上寶塔山,纔算真正到了延安”。周等老一輩革命家,李鵬、朱鎔基、李瑞環、李嵐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登臨寶塔山,視察革命聖地的變遷。

篇三十八:關於陝西寶塔山導遊詞

寶塔建於唐代,高44米,共九層,登上塔頂,全城風貌可盡收眼底。它是歷史名城延安的標誌,是革命聖地的象徵。寶塔山是延安市的標誌性建築,是遊覽延安的必去之地。 寶塔山下還有歷代遺留下來的摩巖刻字多處,范仲淹題刻的“嘉嶺山”隸書最著名,還有“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等題刻。寶塔山是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爲一體、歷史文物與革命舊址合二而一的著名風景名勝區。

延安古名膚施,是西北的邊塞重鎮。宋代韓琦、范仲淹曾在此鎮守。寶塔山爲歷代守將必去之處。寶塔塔高44米,9級,爲八角形磚塔。塔內有階梯,可登塔頂。山上還有範公井、摘星樓、東嶽廟、嘉嶺書院、烽火臺等古蹟。明延安知府顧延壽有詩曰:“嘉嶺疊疊椅晴空,景色都歸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樹綠,花枝低映碧流紅。幽僧棲跡煙霞塢,野鳥飛歸錦繡從。”塔底層兩個拱門門額上還分別刻有“高超碧落”、“俯視紅塵”字樣。塔旁還有鍾一口,明崇預年間鑄造,擊之聲徹全城。黨中央在延安時,曾以此報警。

此外山上還有長達260米的摩崖石刻羣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齊,岸石完整,是難得的石刻藝術。山上現已建成爲寶塔山公園,林木蔥鬱,環境優美。寶塔山是延安市的標誌性建築,是遊覽延安的必去之地,但你若是想拍攝寶塔的全景,還得上清涼山才行。

篇三十九:關於陝西寶塔山導遊詞

在歷史上,延安寶塔山的存在,是與“黃金鎖骨菩薩”的故事聯繫在一起的。《續玄怪錄》和《太平廣記》卷101“延州婦人”條目記載:“昔,延州有婦人,白皙,頗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與之遊,狎暱薦枕,一無所卻。數年而歿,州人莫不悲惜,共醵喪具,爲之葬焉。以其無家,瘞於道左。大曆中(公元776-779年),忽有胡僧自西域來,見墓,遂趺坐,具禮焚香,圍繞讚歎數日。人見,謂之日:此一淫縱女子,人盡夫也。以其無屬,故瘞於此,和尚何敬耶?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聖,慈悲喜捨,世俗之慾,無不徇焉。此即鎖骨菩薩,順緣已盡。聖者雲耳不信,即啓以驗之。衆人即開墓,視遍身之骨,鉤結皆如鎖狀。果如僧言。州人異之,爲設大齋,起塔焉。”可以看出,書中描述的延州婦人其實是鎖骨菩薩的化身,她爲了普度衆生,不惜忍辱負重滿足人間私慾,死後又遭世人鄙視,後被胡僧說破,即啓發民衆'知恥'而覺悟,併爲其設大齋,建寶塔,這就是教化的力量。這一傳說也印證了我國唐、宋特定時期內,佛教盛行的歷史事實。

而在民間,寶塔的傳說則來源於口口相傳,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是寶塔區居民蘇世勝和曹淑珍傳承父輩講述、整理而來的“惡龍之爭”和“紅毛鍵牛下凡”之說。一說認爲大唐天寶年間,膚施縣(延安舊稱)是南北上下交通要塞,市井繁榮,不想來了兩條惡龍傷食人畜,鄉民叫苦連天。玉皇大帝命衆神下凡修建 “鎮邪塔”, 九級塔身,中間放置一尊金人像,從此膚施縣災患平息,兩條惡龍被“金人”所縛,也逐漸變得溫順善良起來。另一說則大致是講有隻紅毛鍵牛下凡後濫傷無辜,食人性命,黎民百姓只能逃荒要飯。有兄妹兩人修塔鎮魔。塔蓋成後將牛頭壓住,被塔壓住的紅毛鍵牛變成了臥牛山,如今站在寶塔山對面的清涼山上遠望,臥牛山的牛頭在延河和南河的交界處,脖子像張拉彎的弓,隆起的脊背高高的超出脖頸,尾巴從延河的轉彎處一直延伸到黃蒿彎溝裏。

篇四十:關於陝西天台山導遊詞

天台山是著名的遊覽勝地,早在南北朝時代就名聞國內外。歷代不少著名詩人寫下了很多讚美天台山景色的詩篇。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遊記中即有詳細描敘天台山風景,讚美天台山景色的 篇章“遊天台山日記”。天台山還是我國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坐落在天台山麓的規模宏大的國清寺,被認爲是天台宗的祖寺。而天台山的勝蹟,也主要集中 於國清寺附近,稱爲“ 國清風景區”。 國清寺是一座擁有19600平方米麪積,600多間屋宇的大型建築 羣,它以四條縱軸爲主體,其中包括四殿(彌勒佛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五樓(鐘樓、鼓樓、方丈樓、近塔樓、藏經樓),四堂(妙法堂、安養堂、齋堂、客堂),二亭(梅亭、清心亭),一室(文物室),成爲我國最完整的大型寺院之一。國清寺的文物室珍藏着兩千多件文物,其中有的很珍貴。

篇四十一:陝西曆史博物館導遊詞

陝西曆史博物館導遊詞

遊客們大家好!我是您們的導遊員小劉,現在我們就來到了陝西曆史博物館參觀遊覽。

這座博物館於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它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它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用於展覽的面積爲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遺願建造的。那是1973年,周恩來總理來陝西視察時,有感於陝西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資源和已有博物館小而簡陋的狀況,提出應該在陝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館的指示。後來由國家計委和陝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人民幣,建成了這座藝術殿堂。這座博物館的設計是由中國建築學界的泰斗——樑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擔任的。建築的外觀爲仿唐風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佈局上借鑑了中國傳統建築“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樓”的結構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並創造出一種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徵着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陳列可分爲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展覽三大部分。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是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爲陝西古代史。系統的展現了陝西自藍田猿人至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序言大廳。這裏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三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既有古代陝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陝西曆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髮展的前提和基礎。這兩幅照片的背後,陳列着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皇帝陵墓的巨照,標誌着陝西古代文明、中華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徵着陝西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大家現在看到廳中央的這尊巨獅,它原來位於唐代女皇武則天的母親楊氏的順陵前。我們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偉,堪稱“東方第一獅”。中國古代獅子及石獅的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這座石獅不但是陝西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產物。

陝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範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峯迭起年、並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陝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XX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臺文化是陝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誌:一是學會了製造陶器;二已經定居並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製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於是1921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爲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

後來,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於是在1928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爲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爲“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後,我國曆史進入了傳說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傑出的領袖,他被尊爲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裏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後,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傑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後來,大禹的兒子啓建立了夏朝。於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陝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後來隨着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爲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徵。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爲政權的象徵。以後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後“問鼎”就成爲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說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爲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爲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徵。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爲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爲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爲作器者本意是爲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他構思成功。在陝西境內迄今發現的西周青銅器達3000餘件。就一個有限的地理範圍而言實屬罕見。

隨着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後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爲了維護其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後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於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並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着“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爲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並一直保持到清末。古書上也因此把錢稱爲“孔方兄”。秦半兩的製作很科學,中間有小孔,可用繩子穿起來便於攜帶;外圍爲圓形,則不易產生磨損。中國古代有三大貨幣,除秦代的貨幣秦半兩外,還有漢代的五銖錢和唐代的通寶錢。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後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XX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後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爲“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爲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爲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陝西城固人,他於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係。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爲“鑿空”。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又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後,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爲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於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爲“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爲“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說。

篇四十二:陝西華清池導遊詞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華清池參觀,我是導遊——,很高興能爲大家服務。華清池是我省僅有的三處五A級景區之一,曾是皇家園林,這裏山美、水美,美女楊玉環與唐玄宗流傳了千年的愛情故事更美。

遊覽之前我先給大家簡介一下華清池。

華清池,位於陝西省臨潼區驪山北麓華清宮的故址,西距西安30公里,東與秦始皇兵馬桶相毗鄰,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大家請看前方山巒,由於從遠處看,尤如一匹青蒼色的駿馬,因此得名驪山。周幽王峯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值千金的典故就出自這裏。每當夕陽西下,驪山在斜陽的影子中,好像披上了豔麗的紅裝。入暮晴霞紅一片,疑是烽火自西來,令人誤以爲當年烽火還在燃燒,故有驪山晚照之稱,是關中八景之一。

華清池是歷代帝王遊幸之地,相傳周幽王曾在這裏修建驪宮。秦始皇時,以石築室爲宇,改名驪山湯。漢武帝時,在秦湯基礎上休修葺擴建爲離宮。隋文帝重加修飾,列植松柏數千株。唐太宗詔令在這裏營建宮殿樓閣,取名湯泉宮,後高宗改名溫泉宮。唐玄宗時再次擴建,並正式定名華清宮。今天的華清池是在清代基礎上經多次修繕擴建及發掘復原唐遺址後形成的,佔地85560平方米,但也僅爲唐華清宮的十分之一,分爲東區、中區和西區。

好了,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一邊一向前走一欣賞。我們面前的這片碧波盪漾的水面叫做九龍湖,有5300平方米。何以九龍爲名呢?其實這個湖分成上下兩池,中有九龍長堤東西橫貫。堤壁間有八龍吐水,與大龍頭合爲九龍之數,體現了皇帝的九五之尊。長堤西邊有座龍石舫,用小石拱橋相連,形似渡口。兩隻龍頭高高揚起,猶如一座華麗的龍舟,正欲破浪前行。與其相連的是九曲迴廊,好像龍身。九龍池的北岸,是九龍宮的主體建築飛霜殿。殿前各有一對石獅和石牛。登上飛霜殿的迴廊,東西眺望沉香殿、宜春殿,更覺飛霜殿的迴廊富麗堂皇,端莊大度。此殿因相傳爲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寢殿而建。當冬天雪花飛舞時,獨此殿前雪爲霜,故名飛霜殿。現在呢,這裏已經成爲了貴賓接待廳和休息室。在飛霜殿的背面牆上還有一副壁畫《楊玉環奉詔溫泉宮》,描繪的是公元二十八年十月的一個夜晚,玄宗第一次召見楊玉環的場面。

剛纔我們提到了,唐玄宗和楊貴妃每年秋冬來到華清池,是爲了享受溫泉沐浴的。那麼,我們現在就去看看一千多年前的皇家浴池吧。

唐華清宮背靠驪山,面向渭水,倚驪峯山勢構築,規模宏大,建築壯麗,樓臺宮殿,遍佈驪山上下。正如白居易詩中所說: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唐華清宮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構築成一個龐大的宮殿建築羣,主要殿舍以溫泉爲中心。這裏保存着5座從地下挖掘出來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首先,我們進入的是海棠湯。此湯因平面像一朵盛開的海棠花而得名,又稱貴妃湯,是專供楊貴妃沐浴的。該池東西長3。6米,南北寬2。9米,池壁由墨玉青石拼砌而成,湯池分上下兩層,爲臺式結構,上層可扶可坐。整個湯池既體現了對稱、協調、平衡的傳統美學思想,又符合人體行爲科學。在池子的中間,是一個進水口,出土時有一個漢白玉雕刻的蓮花底座,這蓮花底座,上面接有蓮花噴頭,下面接通陶水管,與溫泉水相通,因自然壓力使泉水從噴頭中噴出,這與今天的沐浴可謂是大徑相同。貴妃就在此沐浴了近八個春秋,白居易《長恨歌》中這樣寫道: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就形象的描繪了貴妃出浴時的柔媚風姿。

接下來我們進入的是蓮花湯,又名御湯九龍殿,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御用湯池。湯池下面爲八邊形,東西長10。6米,南北寬6米,池中有兩個進水孔,並安有雙蓮花底座,它充分顯示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唯我獨尊的威勢。據《明皇雜錄》記載,安祿山爲取悅唐玄宗,命人用范陽上等白玉雕刻成魚、龍、飛雁以及雙蓮底座放於池中,供玄宗使用,可是有一次,玄宗剛下水,隨着水波的浮動,覺得池中的雕像彷彿活了一般,着實把玄宗嚇了一跳,於是一怒之下,命人重新打磨砌器,唯獨留下了這雙蓮花底座。

現在我們進入的是星辰湯,這個湯池是專供唐太宗李世民沐浴的。據考證,該池下面還有西周和秦的湯池遺址,原來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就已經在這裏修池沐浴了,只是沒有修建殿宇,晚上人們在這裏沐浴,可以仰望天上的星辰,所以取名星辰湯。當然,這只是名字由來的其中一個說法,還有其他的說法,在此我就不一一列舉了。西南角的這座小殿宇名叫尚食湯,是供尚食局的官員沐浴的池子。而在南北兩排殿宇間的空曠處,還夾有一個用石欄圍住的用青磚石鋪砌的長方形浴池,它是供太子沐浴的太子湯。

華清池不僅在中國古代史上享有盛名,中國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也發生在這裏。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西安事變的舊址環園。

好了,今天我們華清池景區的講解就到這裏了,謝謝大家!

篇四十三:陝西旅遊景點導遊詞

西安碑林博物館

各位遊客:

中國有四大碑林,它們分別在陝西、山東、四川和臺灣,而陝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館,以碑石之多、價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倘若您是一位歷史、文學、繪畫、雕刻、書法藝術愛好者,來西安而沒去參觀西安碑林博物館,將會十分遺憾。

西安碑林博物館位於西安市三學街15號,是在原西安府文廟和西安碑林舊址上建立起來的,是一座以西安碑林和古代石刻陳列爲主,並進行綜合陳列的歷史文化寶庫。西安碑林,以碑石叢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於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歷經9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藝術寶庫。該館藏石3000餘方,現展出的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分別陳列在6個碑廊、7座碑室、8個碑亭中。1961年西安碑林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面,請大家盡情地欣賞一番碑林的藝術精華吧。

【文廟的歷史沿革】

各位遊客,前面已經說過,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廟和西安碑林;日址上建立起來的,今天我們的遊覽也就主要分成兩部分。現在我們來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館前院,也就是文廟,參觀這裏就像是觀看主戲前的序幕。

文廟就是孔廟,因唐代封孔子爲文宣王而得名,現在仍保持着孔廟建築的格調。遊客們還在車上時就能發現這裏是一片亭臺樓閣、雕樑畫棟式的古建築羣,不親歷這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環境,誰能相信在繁華的鬧市區競有如此幽靜的場所?

全國大多數地區都建有孔廟,規模最大的要算山東曲阜的那座了。我們面前這座西安孔廟始建於宋徽宗趙信崇寧年間(公元1102—1106年),由唐長安國子監舊址,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西大街社會路一帶,移建於此,歷經元、明、清各代,屢屢修葺,依然保留着其巍巍雄姿。大家已經看到博物館門外南牆上,有兩個蒼勁有力的描金大字“孔廟”,是由清末陝西著名書畫家劉暉所書。牆根下那幾棵古槐有人說是唐朝末年所植,距今已有1100多年曆史,被稱爲太廟古槐,而今也按重要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三學街—孔廟大門—木牌坊】

橫在大家面前的這條路,叫三學街。三學街不長,卻能引發懷古之幽思,常令遊客流連忘返。在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年間,西安府轄的長安和咸寧二縣的學府,相繼遷移至文廟兩側,遂有一廟(孔廟)三學(咸寧學、府學、長安學)之稱。三學街的稱謂也就一直延續下未了。今天,這裏已成爲西安古文化藝術的集中地之一,文房四寶、文物古玩應有盡有。

各位遊客,游完三學街後步入博物館大門,向東南方向望去,木牌坊、伴池、魁星樓等遙相呼應,構成一幅別具風格的動人畫面。只要稍加註意,大家就會發現西安碑林博物館有個不引人注目的特點,即東西開門。其實天下孔廟無正門。無論大小,孔廟的整體建築格局都是坐北朝南,但不開南門,而開義路(東門)和禮門(西門)。全國所有孔廟都把塞門、泮門及櫺星門、戟門、大成殿對稱地排在一條中軸線上,因爲孔子的地位被各朝代擡得很高,可以說是至高無尚。若開南門,便是不敬。

孔廟裏建有一座奇特的木牌坊,遠看就像高高的綵樓。它用12根紅木柱支撐,三層棋形鬥檐式木質結構,拔地而起,上面彩繪花紋圖案和二龍戲珠,是明代建築,也叫太和元氣坊。按當時規格建造法,本來應該把牌坊設在孔廟門外。這座牌坊是由西嶽廟遷建過來的,由於門外是城牆,選不出合適的地方,便只好“屈就”在這裏了。

【泮池—櫺星門—華表—戟門—兩廡】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已進入到碑林前院了。大家已經看到中間有座不大不小的水池。這不是一般的水池,“天下孔廟有泮池”指的就是它。所謂泮池,就是半圓形的池子。古代稱學校爲泮宮;到清代,中舉稱人泮,泮池以此而得名。在封建社會,只有考上秀才方可進人孔廟朝拜,並在泮池洗筆。各位遊客不妨也以秀才的身份,沿祭孔的路線,感受一下秀才祭拜的儀俗。

好了,我們已進入櫺星門,這也是孔廟的第二道門。櫺星門始建於元代。東門額刻有“德配天地”,西門額刻有“道冠古今”。櫺與靈通用。靈星爲星宿之名,是神話傳說中取士之神。清代把櫺星門由二門改爲三門,中門書“文廟”二字,東西門不變。

過櫺星門後,人們便會發現孔廟裏也有控馬樁,只不過此處的拴馬樁比平時見到的要大得多。其實,這是石柱型的華表,起儀衛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門前和山東曲阜廟的盤龍華表,代表了最高等級的華表,而西安碑林裏的這對華表均爲八棱形石柱,通高445釐米,周長163釐米,也是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門位於櫺星門以北,屬於明代後多次翻建的古建築物。這是古代孔廟陳列兵器用的,兩側室則爲祭孔人員熟悉儀規和整理衣冠而設。

孔廟的兩點,也叫東西廡,指正房對面和兩側的小屋子,是孔廟裏不可缺少的建築之一,爲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設。

【大成殿的得名來歷—建築歷史—魁星樓的興衰】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大成殿,這說明我們已經游到了孔廟正殿。“大成”取自《孟子·萬章章句下》“孔子之謂大成,集大成者也”。其意思是孔子之知無不盡,而德無不全也。“猶作樂者,集衆樂之小成,而爲一大成也!”其意思爲,孔夫子好比樂隊指揮,能把演奏的內容融爲一體,變成大型演奏,故稱大成殿。

據有關史料記載,大成殿始於宋代。這裏的大成殿爲底式建築,修建於明代。當時殿前有一大型露臺,周圍有欄杆,東、南、西面有石級可踏步而上,南下中有云龍紋圖案石雕,可和北京故宮太和殿前的石雕相媲美。可惜,這樣一座宏偉的建築,在1959年9月13日下午4時,毀於一場無情的雷電之火。

魁星,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主宰文章興衰,俗稱魁星。一般應試得第一名者爲“魁首”或稱“魁甲”,即指狀元。舊時孔廟或學府中都要修建魁星樓,以祭掃魁星,祈求功名順利。

這裏的魁星樓,建於明神宗朱栩釣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原樓於清末民初因失修塌毀。公元1986年,黨和政府據歷史資料,依原樓大小、高度及形體重建了魁星樓。此樓建在城牆上,顯得更加高大雄偉。

【景雲鍾—七座碑亭】

我們穿過戟門,在東側可以找到被稱爲天下奇物的景雲鍾。

景雲鍾,鑄於唐睿宗李旦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故稱景雲鍾,也叫景龍觀鍾。此鍾高2.47米,重約6噸,用銅5000多公斤,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銅鐘之一。它由25塊銅模鑄成,遊客走近仍能看出銅鑄彌合的痕跡。鐘身分上中下3段,每段分3格,除下段中格爲銘文外,其餘均飾以各種不同的動物和飛天,造形生動而形象。32枚鍾乳像一顆顆明亮的星星,均勻地佈於鐘身各處。據說它們具有裝飾鐘錶面和調節音韻的作用。

鐘上銘文共18行292個字,是唐睿宗李旦所撰寫的,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祕玄妙和對景雲鐘的讚語,還談到此鐘的鑄造經過。

唐睿宗李旦鑄鐘,是爲了紀念他的哥哥中宗李顯。李顯和李旦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三、四子,這兩人都做過短時間的皇帝。唐代興建的鐘樓,毀於戰火之中。明太祖朱元漳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在迎樣觀原址上又新建一座3層高的鐘樓,懸鐘子上層中央,早晚敲鐘報時。這座鐘移到陝西省博物館後,1964年參加了在日本舉辦的世界名鍾展,被選入世界名鍾之列。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的第一聲鐘響,即是景雲鍾鐘聲的錄音;西安電報大樓的方形大鐘報時的鐘聲也是景雲鐘的錄音。

各位遊客,我們基本游完了碑林的第一部分即碑林前院孔廟。最後大家數一數,從載門到大成殿的路兩側總共建有七座碑亭,亭亭形狀相同。這些碑亭建於清朝歷代,因爲康熙、乾隆等朝都曾出動大軍,與西北地區的分裂割據勢力作戰,每平定一處,皇帝就親書慶功碑一座,豎立在這裏。由於是皇帝的御碑,所以,按等級規定,每個碑都加蓋碑亭。這些亭子在兩側是對稱的,惟前院有一單列,原因是建到這裏時,清王朝衰敗了,再也沒有豎碑和建亭的機會了。

【碑林的形成】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開始參觀博物館的第二部分,即聞名還逐的西安碑林。西安碑林爲何如此出名?主要原因在於它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謂唐代石經,包括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書寫的《石臺孝經》和唐文宗李昂開成二年(公元837年)艾居晦等人書寫的《開成石經》等。這些石經原來都立在長安城務本坊國於監大學內(今西安城南文藝路一帶)。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衆多的志士仁人,爲西安碑林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碑林的創始人是北宋龍圖閣學士呂大忠,是他親自主持設計,基本形成了以《石臺孝經》、《開成石經》爲主的碑林陳列格局。

碑林的奠基人,首先當推唐代的韓建,是他把棄於郊野的唐石經第一次遷移到尚書省之隅(今西安市西大街社會路)。還有五代的尹玉明多次把石經遷入城內。兩人爲碑林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金元時期的任佐,捐錢籌劃碑林整修工程;明代金石學家費甲鑄爲防止碑林拓印受損,摹刻充實碑林。還有大家熟悉的民國政府監察院院長於右任,捐給碑林《漢熹平石經殘石》,使碑林第一次有了漢代碑石,而這碑石,是目前發現的最大。字數最多的珍品。土堆成山,水積成川,碑林就是經過歷代中國人的辛勤努力,才成爲今天的文化藝術寶庫,當大家欣賞到這一塊塊來之不易的碑石,會產生怎樣的感想呢?

【碑亭及《石臺孝經碑》—第一室《唐開成石經》—第二室《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西安碑林廣場。大家已經看到一座紅柱綠欄雙飛檐的碑亭。

亭子上中央“碑林”兩字傳說是林則徐寫的。亭內豎立着唐玄宗的《石臺孝經碑》。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註釋並書寫,由宰相李林甫、國子祭酒李齊古主持,於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四年(公元745年)鐫刻而成的御碑。整座碑是由高590釐米,寬120釐米的4石結體而成。碑冠、碑身、碑座,共用35塊巨石組合。碑文用隸書書寫,字體雍容爽朗,端莊大方,很值得遊客們觀賞、臨摹和研究。碑冠上雕刻神龍,碑座上線刻雙獅和卷草紋飾的三層石臺壘起,顯得莊重魁偉,氣象不凡。據說當年碑刻好後,李齊古把拓本呈給唐玄宗過目,唐玄宗又寫上了“孝者,德之本”鞠批文。

當我們來到西安碑林第一室時,會有一種進入巨大的石質書庫的感覺,因爲這裏陳列着中國目前僅存的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經刻石。

在印刷技術還不發達的唐代,爲避免士子們在學習時傳抄的錯誤,並能永久保存,特刻石經爲範本,立於長安城務本坊國子監大學內。由於這套石刻經書刻於唐文宗李昂開成二年(公元837年),所以又稱《開成石經》其內容包括我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的《周易》、《尚書》、《詩經》、《周禮》、《禮儀》、《禮記》、《左傳》、《公羊傳》、《轂樑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13部經書。前12經共114石、228面。每石高216釐米,寬83釐米至99釐米不等,共65.0252萬字。如215石至222石的《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們記載孔子言行的一部專集,共分20篇,包括孔子關於政治、教育、文學等方面的言論,由孔子的再傳弟子編輯於戰國時期,是研究孔子和初期儒家學說的珍貴資料。說它是世界上最重、最大的一部石書是一點也不過分的。不知道遊客們是否贊同這個觀點?

參觀第二室時,大家一定會奇怪:怎麼在這體現中國古文化的西安碑林中也會出現刻有外國文字的碑石?其實在西安碑林中,刻着外國文字的碑石有好幾塊,最爲著名的就是眼前這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它高279釐米,寬99釐米,共32行,每行62字。“大秦”是中國古代對羅馬帝國的泛稱。景教是__中斯脫裏派的中國稱呼。景教在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傳到長安。此碑立於唐德宗李適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是由景教僧景淨述事,呂秀巖書寫。看到這裏,大家是否能體會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悠久歷史淵源呢?

【盛唐書法名家顏真卿】

各位遊客,不知道在你們之中是否有書法愛好者?大家應該知道,中國初唐有四位大書法家,他們分別是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他們是二王(王臺之、王獻之)書體的繼承人,然而唐朝新書體的創造者應該是盛唐時期的顏真卿。

如果說西安碑林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百花園,那麼顏真卿的書法則是一朵爭奇鬥豔的奇葩。顏真卿是怎樣一個人?他是盛唐時期的著名書法家,官至平原太守、太子太師等職,爲唐朝名垂千古的忠烈大臣,人稱“顏平原”。他一生爲人剛毅正直,屢遭權奸陷害與排斥,最後爲維護唐朝統一,以身殉國,被人尊稱爲“顏魯公”。顏真卿善楷書和行草,他博採衆家之長、獨創自己風格的書法藝術,把民間醞釀已久的書法革新推向了高潮。他一生留下來的書法作品有70多種,在西安碑林這座書法藝術的殿堂裏,陳列的顏真卿真跡有6處。如第二室中的《多寶塔感應碑》,是顏真卿爲千福寺和尚楚金一書寫的墓碑,44歲時書寫。其特點是字體端正,蒼勁有力,結構嚴密,更多地保留了晉和初唐楷書的風格。還有揮灑自如的《顏氏家廟碑》、勁挺豁達的《爭座位稿帖刻石》均在第二室,渾厚雄健的《臧懷恪碑》、氣勢磅磅的《郭家廟碑》、豐潤飽滿的《顏勤禮碑》均在第三室。遊客們可以根據顏體發展的不同階段去體會、去感受。

【諸遂良、王羲之與《大唐三藏聖教序碑》】

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第二室,各位遊客已經看到有兩通位後三藏聖教序碑》。一通是王羲之的墨跡;一通是唐代大書法家請遂良的手筆。來過西安旅遊的人還知道在離此不遠的大雁塔上還有兩通碑,一通是《雁塔聖教序碑》;另一通力《雁塔聖教序記碑》。遊客們會問,古人爲什麼要堅那麼多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呢?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又怎麼能爲唐人書寫碑文呢?

首先我們要搞清碑文內容。中國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裏的唐三藏可謂家喻戶曉,其實這小說的主人公還真有其人,是隋末唐初的玄奘大法師。玄奘法師曾於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一人離開長安去印度,沿絲綢之路長途跋涉,克服種種艱難險阻,甚至冒着生命危險,先後共在外17年。當他滿載657部梵文佛經回到長安城時,唐太宗非常激動,爲表彰他的印度之行,親自撰寫“三藏聖教”的序文和記,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的碑文內容。

現在我們先看褚遂良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褚遂良是杭州人,唐太宗時曾任中書令、詩書等職,爲官清正,深受皇恩。太宗晚年,託身後大事於他,可見這位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話遂良不同於一般大書法家。只是他後來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爲後,被貶爲愛州刺史。請遂良寫的位唐三藏聖教序碑》共有兩處3通,一處是鑲在大雁塔臺上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另一處就是眼前這通《同州三藏聖教序碑》了。那麼遊客看到這裏會問:褚遂良爲何要寫3通聖教序碑呢?傳說,唐太宗時期,李世民令褚遂良當場書寫《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事後,請遂良自己感到在皇帝面前書寫碑文過於拘謹,現場發揮得不夠理想,便又重寫了一通《大唐三藏聖教序碑》,世稱《同州三藏聖教序碑》。

王羲之的大名恐怕沒有人不知道了。他也是浙江人,居會稽山陰,初任祕書郎,後任徵西參軍、江州刺史等職,官到有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他的《蘭亭集序》是勝炙人口的名篇,千古流傳。據說唐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曾下令由國庫出重金購買王羲之真跡,經他珍藏的王羲之墨寶有2200餘件。所以,歷史上曾有唐太宗騙取《蘭亭集序》陪葬昭陵的故事。至於王羲之爲唐人寫碑與唐太宗崇佛和愛王羲之書法有關。唐弘福寺沙門和尚懷仁,是唐初的一位知名書法家。爲了使皇帝寫的碑文和王臺之的書法珠聯壁合,經久傳世,懷仁決。小集字勒石成碑。這時王素之已去世200多年,惟一條件是有大量王體真跡。爲此,懷仁和尚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花費巨大代價,歷經24年才完成這通特殊的豐碑。

各位遊客,西安碑林的參觀到此結束。有興趣的話,您還可自由遊覽其他碑刻,但願今天的參觀能給您帶來藝術的啓迪、知識的收穫。謝謝!

西安慈恩寺大雁塔

各位遊客:

到西安遊覽時,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獨特標誌,古人曾留下“驅山晚照光明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詩句。作爲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聳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距市中心約4公里,是我國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到了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爲追念死去的母親長孫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長安晉昌坊建造寺院,敕賜“慈恩”。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佔地26570平方米,周邊風景優美,爲唐都長安最宏偉、最壯觀之佛教寺院。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慈恩寺和大雁塔遊覽一番。

【慈恩寺—石獅子—鐘鼓樓—大雄寶殿—藏經樓】

各位遊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塵莫及的顯赫地位和宏大規模。這座寺院當年由13座庭院組成,面積達34O畝,是現在寺院面積的7倍。其建築富麗堂皇,裝飾華麗富貴。慈恩寺現有面積32314平方米,約合48.5畝。

我們先來看寺院山門前這對威武的石獅子。說來也怪,一般外域傳入我國的東西,總是先傳入實物,而後纔有根據實物創作的藝術品。而獅子落戶我國,卻例外地先傳人獅子石刻藝術品,而後纔有真獅子的出現。大家知道獅子是在東漢年間由波斯引入我國的,石獅子則是與佛教同時在兩漢之際已自印度傳入我國。獅子有護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認爲“佛爲人中獅子”,所以佛臺前常刻有獅子,稱護法獅子。慈恩寺大門口,有4尊石獅對稱地雄踞左右,裏邊靠近大門的兩尊,不清楚雕造於何年何時。東側是雄獅,在戲弄腳下繡球。西側是雌獅,腳邊有一對小獅,稱爲母子獅。看來這些獅子也按照人們的習慣,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擺放了。靠外邊的兩尊獅子,東側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側一尊是民國19年(公元1930年)雕造。這兩對石獅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奇怪的是這兩尊八面威風石制實心的龐然大物,即使用手輕輕地拍打,也會發出似銅非鋼的金屬聲,清脆悅耳,十分動聽。各位遊客,您能猜出這是什麼原因嗎?

走進寺院是兩座小樓,東邊是鐘樓,裏邊懸掛有明代嘉靖年間鑄造的一口鐵鐘,重15噸。西邊是鼓樓,樓裏存有一面大鼓。長久以來,人們都把“雁塔晨鐘’作爲關中八景之一,廣爲流傳。但以往人們都以爲“雁塔晨鐘”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鐘,其實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爲大雁塔這口鐘重3萬斤,是在大慈恩寺內於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鑄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鐘搬入寺內的時間早100多年,上面還鑄有“雁塔晨鐘”銘文。

衆所周知,一般寺廟都有大雄寶殿,慈恩寺也一樣。它的大雄寶殿位於寺院中心高臺上,初建於明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釋迎牟尼三身像。中間的叫法身像,西邊的叫報身像,東邊的叫應身像。釋迎牟尼爲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羅衛國的王子,生於公元前565年,死於公元前486年,大約與孔子同時代。三身佛東側立有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葉;西側立有其堂弟阿難,他待從釋迦牟尼25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兩側是十八羅漢和玄奘塑像。

大雄寶殿後是藏經樓,存有《藏文大藏經》等重要經典。樓下是講堂,爲佛教徒講經說法之處,供奉阿彌陀佛銅像一尊,高1米多。殿內珍藏玄奘親手供奉的佛座一件,還有唐代青響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塊。此石爲藍田玉山所產青石,敲之鏘鏘有聲,清脆悅耳。

【大雁塔得名來歷—玄奘與寺塔—大雁塔建築及文物】

各位遊客,我們走出藏經樓,就能看到壯觀雄偉的大雁塔。看到這座唐代建築,你們一定會又感嘆又好奇吧?首先一個問題就是此塔爲何要以大雁命名呢?

按照印度佛教傳說,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正是菩薩佈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飯。這時天空中一羣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着雁羣自言自語:“今日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認爲這定是菩薩顯靈。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並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內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相傳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師爲安置他從西域帶回來的經書、佛像、舍利,奏請高宗允許,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當年三月動工,玄奘親自監造,一年建成。

各位遊客,大家一定看過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及據此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那麼《西遊記》裏的唐僧是否就是唐代這位著名和尚玄奘呢?玄奘法師俗姓陳,13歲在洛陽出家爲增,勤奮好學,在國內各地訪師問學後,決意到佛教發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蘊。玄奘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從長安出發,沿着絲綢之路,穿越上天飛鳥、下無走獸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學成後返回長安,歷時17年,行程5萬公里,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取回佛經657部,並在印度獲得極高地位,備受尊崇。回國後,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學高僧,組成規模空前的佛經譯物場,並親自任譯主。翻譯的佛經無論從質量或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人,開創了我國翻譯史上的新時期,共譯著佛經75部1335卷,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應該說《西遊記》是以唐代玄類西出取經爲背景而寫成的,但故事裏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個經過藝術化的文學作品裏的人物。

各位遊客,大雁塔在建時高60米,5層,磚表土心,光盤梯。後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後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4.5米,還加了兩層。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爲方形,邊長45米至48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上刻當時廢殿建築的寫真圖,傳爲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後代佛教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珍貴資料。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爲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完全可以這樣說,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築中的傑作。

遊客們,大雁塔自建成至今,歷代名人都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佳句。杜甫有‘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的讚語,岑參有“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的名句。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於哲理的感嘆,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

小雁塔介紹

小雁塔建於唐景龍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於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建於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爲他“獻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義淨曾居此譯經。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爲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後,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後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這座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餘十三層,高43.38米,共 15級,現存13級,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檐,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門框上佈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媚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塔底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圖像,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於唐景龍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裏,經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餘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陝西地震,據民間傳說,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餘,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過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後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複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相關典故:

雁塔晨鐘:薦福寺的鐘樓懸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鑄造的大鐵鐘,高3.5米,口徑2.5米,周長7.6米,重10噸。它原是武功崇教禪院故物,後來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間,有農婦在河畔搗衣,忽然聽見石中發出金屬聲響。人們掘開石頭,重新發現這口巨鍾,於是移入西安薦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鐘,聲聞數十里,鐘聲嘹亮,塔影秀麗,“雁塔晨鐘”遂成 “關中八景”之一。清代詩人朱集義題詩寫道:“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蹟總蒼茫。”這就是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鐘”的生動寫照。

義淨法師: 如同慈恩寺與玄奘關係密切一樣,薦福寺則使人想起唐代另 一位高僧義淨。義淨也曾遊學印度多年,不過,他由海路自廣州離開中國。公元671年,義淨隻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國,先到印尼 蘇門答臘,後轉抵印度,也在佛學中心那爛陀寺留學11年,又遊 學印度各地,經歷30餘國,於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回到祖 國,帶回梵文經典400餘部。義淨回到長安後,在薦福寺主持怫經譯場,共譯經56部,230卷,是玄奘之後在佛經翻譯上取得成 就最大者。他還將途經海道諸國和所聞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況,撰 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篇四十四:陝西翠華山導遊詞

西安翠華山山崩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縣,總面積32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蹟類型爲山崩地質遺蹟。

翠華山屬秦嶺山脈,由中元古界(距今10億年前)變質雜巖組成,秦嶺北麓大斷層從山北側通過。該斷層目前仍在活動,其北側相對下降形成吳中平原,南側擡升形成高聳立的秦嶺,一萬年以來平均每年上升1.73-3.4毫米。強烈的斷裂活動,加上構成翠華山山體的岩石質堅性脆,又地處地震帶且多瀑雨,從而引起山體崩落。《國語》卷1《周語》篇就記述了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地震引起山崩的情況:“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三川竭、岐山崩”。這裏的山崩地質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山崩地質景觀如:山崩懸崖景觀、山崩石海景觀、山崩地堆砌洞穴景觀、山崩堰塞湖景觀、山崩瀑流景觀及山崩形成的各種造型奇石景觀等。

其山崩地貌類型之全、保存之完整典型,爲國內罕見,堪稱“山崩地質博物館”。其不但在研究秦嶺和關中平原形成歷史、在研究山崩地質作用類型上有重大的科學價值,而且由於園區內環境幽、奇、險、奧,從而有重要的旅遊價值、科普功能和地質遺蹟保護價值。

篇四十五:陝西藥王山導遊詞

千百年來,人們不斷在岩石上雕亥4着佛像和菩薩遣像,時至今日,每日還有人丁丁東東地鑿着石頭。大家請看,千佛崖前面育無數瑪尼堆,這是朝拜者們留下的石頭堆。藥王山地處拉薩的充轉經道上,每日來這裏的朝拜者衆多,瑪尼堆也特別高大。藏曆四月薩嘎達瓦節時,轉經路上整日人潮淮滾,千佛崖前也是人山人海。

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薩嘎達瓦”節,相傳四月份是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得道和圓寂月。佛說:“此月行一善事,有行萬善之功德。”因此僧俗人民有不殺生、不吃肉食,放生牛羊,朝佛供佛等習俗。四月十五日這一天,拉薩人早早起來轉經.圍繞大昭寺的內、中、外3條轉經道,人潮一波接一波地向前涌動,各種轉經筒在初復的陽光裏反射出千萬道弧光,誦唸六字真經的聲音轟鳴於整個聖城。漫漫轉經路上,到處煙雲繚繞,彩旗飛飄,兩旁有刻瑪尼石的,有印刷經咒的,有出售小泥佛的,有說唱宗教故事的,還有人用繩子拴着經石在水面起起落落。初來拉薩的觀光客,以爲他們在釣魚,其實是在每片水渡上印刷經文以表達對佛的虔誠。 來自東藏的紅教徒,以他們魁梧的身軀、奇特的打扮、洪亮的嗓音、巨型的轉經筒引人注目;尼姑們三五成羣地坐在路邊,手中的法鼓同時起落,特別整齊劃一,帶舞蹈動作;她們唸經的曲調也很優美,嗓音甜潤,比唱歌還動聽。轉經的人潮,最後匯聚在布達拉宮北面的龍王潭林卡。這就是“薩嘎達瓦”節。 你們大家也可以融人茫茫的人流中,去體驗一下轉經的感覺。

篇四十六:陝西炎帝陵導遊詞

炎帝陵殿:始建於公元967年,1654年毀於香火,1986年6月重新修復。炎帝陵殿分爲五進,第一進爲午門;第二進爲行禮亭,亭前矗立着“炎帝陵”漢白玉碑;第三進爲主殿,殿堂正中厝放香樟木雕塑的炎帝神農氏金身祀像;第四進爲墓碑亭,中央豎漢白玉墓碑;第五進爲陵墓,封土高4.58米,寬6.47米。殿外有詠豐臺、天使館、鹿原亭等附屬建築。整個建築佔地面積3836平方米,金碧輝煌,重檐翹角,氣勢恢宏,富有民族傳統風格。

御碑園:落在炎帝陵殿中軸線之北,佔地面積640平方米,建築面積280平方米,由碑廊、九鼎臺、《神農功績圖》等構成。園中珍藏了自北宋以來,歷代皇帝每次祭祀完畢所刻的御碑,數量多,規模大。

炎帝陵位於株洲市炎陵縣城西17公里的鹿原鎮炎陵山上,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寢陵。陵山方圓1公里,山上古木廕庇,山下λ環流。炎帝陵殿金瓦紅牆,莊嚴肅穆,壯麗堂皇。陵殿附近依山傍水,建有聖寺,天使館、詠豐臺、聖火臺、鹿原亭等建築羣落。

炎帝作爲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自古以來便得到上起帝王、下至百姓的尊崇和祭奠。對炎帝的祭祀,民間始於夏,官方見於周,帝王起於唐而興於宋。以後歷代皇帝便“三歲一舉,率以爲常”,每次祭祀完畢即刻御碑以作紀念。

建國以來對炎帝陵的建設和祭祀活動,也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地方政府領導的重視,舉行了多次規模盛大的公祭活動。

篇四十七:陝西翠華山導遊詞

西安翠華山山崩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縣,總面積32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蹟類型爲山崩地質遺蹟.翠華山距西安約23公里,是終南山的支峯,山上名勝古蹟很多,風景如畫,因漢武帝曾在此祭太乙神,又稱太乙山。翠華山屬秦嶺山脈,由中元古界(距今10億年前)變質雜巖組成,秦嶺北麓大斷層從山北側通過。該斷層目前仍在活動,其北側相對下降形成吳中平原,南側擡升形成高聳立的秦嶺,一萬年以來平均每年上升1.73-3.4毫米。強烈的斷裂活動,加上構成翠華山山體的岩石質堅性脆,又地處地震帶且多瀑雨,從而引起山體崩落。《國語》卷1《周語》篇就記述了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地震引起山崩的情況:“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三川竭、岐山崩”。這裏的山崩地質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山崩地質景觀如:山崩懸崖景觀、山崩石海景觀、山崩地堆砌洞穴景觀、山崩堰塞湖景觀、山崩瀑流景觀及山崩形成的各種造型奇石景觀等。

其山崩地貌類型之全、保存之完整典型,爲國內罕見,堪稱“山崩地質博物館”。其不但在研究秦嶺和關中平原形成歷史、在研究山崩地質作用類型上有重大的科學價值,而且由於園區內環境幽、奇、險、奧,從而有重要的旅遊價值、科普功能和地質遺蹟保護價值。陝西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公園不僅擁有山崩湖光、奇石異洞,氣勢蓬勃的天崩地裂壯景,更有其深厚的大文化、大自然背景和優質的服務。當您在觀賞山崩奇觀同時,更多的會感到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的特色和地質遺蹟與自然文化的相融,開發與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陝西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公園爲2001年3月國土資源部首批的11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且是全國第一批建成揭碑的國家地質公園。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爲國家AAAA級旅遊區。公園位於陝西省長安縣秦嶺北麓,距西安市區20公里,主峯終南山海拔2604米,總面積32平方公里,是我國山崩地質作用最爲發育的地區之一。山崩地貌類型之全,結構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規模之巨大,旅遊價值之高,經陝西省科技情報研究所檢索,國內外罕見,素有“中國山崩奇觀”“地質地貌博物館”之美稱。殘峯斷崖主要指玉案峯、甘湫峯、翠華峯及形成的山崩臨空面。三峯鼎立,負勢競上,突兀險俊,直衝雲霄。“南望終南如翠屏環列,芙蓉萬仞直插青冥。”(清·陝西巡撫給乾隆奏章)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峯變,陰晴衆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唐·王維《終南山》)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有其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是牛背樑國家羚牛自然保護區的緩衝區,也是終南山國家森林公園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和一級開發區,陝西省著名風景名勝區。據《西京勝蹟圖志》載,翠華山自秦漢唐王朝起被闢爲皇家的“上林苑”、“御花園”,長安八大寺院圍繞其周。漢武帝因“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爲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於公元前112年在翠華山拜謁太乙神,故翠華山又名太乙山,太乙山至今在東南亞等世界華人地區享有盛名。

“終南毓秀太乙鍾靈, 始悟翠華招漢武;冰洞垂凌龍湫池玉,應知勝景在長安”。陝西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公園不僅有山崩湖光、奇石異洞,氣勢蓬勃的天崩地裂壯景,更有其深厚的大文化、大自然背景和優質服務。當您在觀賞山崩奇觀同時,更多的會感到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的特色和地質遺蹟與自然文化的相融,開發與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翠華山最佳旅遊季節:春可踏青,秋可郊遊。夏去避暑,冬來滑雪。翠華山住宿:設有翠華山招待所和天池渡假村,也有農家樂可供選擇 。

翠華山美食:翠華山景區內有小吃一條街,街道乾淨整齊,主要提供“長安小吃”, 食品花樣繁多,物美價廉。

篇四十八:陝西翠華山導遊詞

陝西翠華山地質公園位於陝西西安長安縣,是著名的山崩地質遺蹟,總面積有1785公頃,由碧山湖景區、天池景區和山崩石海景區組合而成,其地質景觀的恢弘和種類繁多素有“中國地質地貌博物館”之稱。地質公園內奇峯怪石,碧水藍天,景觀奇特,美不勝收。

翠華山2000多米海拔,是終南山的支峯。這裏斷裂活動頻繁,導致其岩石質堅性脆,再加上地處多雨,易山體崩落,但也塑造了山崩奇觀,各種怪石嶙峋。翠華山高峯環繞,懸崖峭壁,有龍涎窩、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峯等美景。這些奇峯如尖角直入蒼穹,氣勢雄偉。在甘湫池和水湫池旁有一巨大崩積物,怪石奇景,歎爲觀止。又有崩積體上部多冰洞和風洞,還有呂公洞、黃龍洞、八仙洞等。洞內地勢低陷,構造麴折,洞內寒風習習。強烈的斷層又鑄造了碧水湖泊,主要有天池堰塞湖、甘湫池堰塞湖和大坪堰塞湖。堰塞湖湖面碧波盪漾,明鏡無塵。山峯倒映在湖中,使得山水合一,宛如人間奇境。

除了令人讚歎的自然景觀,翠華山還具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在天池湖畔的翠華宮裏有一翠華姑娘漢白玉塑像,講述着動人的愛情故事。這裏還保留着國民黨黃埔軍校七分校校訓字跡、摩崖石刻林裏的古人的詩詞留語,更留下了很多文學藝術大家的足跡。這裏成爲了藝術創作的寶地。

翠華山地址公園奇觀連連,環境宜人,一年四季都是適合遊玩和欣賞的好時機。

篇四十九:陝西藥王山導遊詞

藥王山位於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城東1.5公里處,是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長期隱居之處,因民間尊奉孫思邈爲“藥王”而得名。藥王山本名五臺山,由5座山巒組成,山巒頂平如臺,形如五指,俗稱:五指山,爲紀念醫學大師孫思邈改稱:藥王山,後人在此修廟、建殿、塑像、立碑,藥王山成爲著名的醫宗聖地。遠遠眺望,綠樹叢中,殿宇環山依巖而建,氣勢壯觀迷人。藥王山在南北朝時就開始建有佛教寺院,唐朝末年以來,宋、元、明、清各朝,陸續爲孫思邈修建廟宇,使藥王山成爲寺廟林立、文物豐富的寶庫。藥王山海拔812米,藥王大殿在北邊的山腰上。從山下拾級而上,經過天門,便是雄偉 壯觀的大殿。大殿高22米、寬24米、長57米,依山而立,如同空中樓閣。殿門前聳立着一對鐵旗杆,上面有一幅讚頌藥王高尚醫德和高超醫術的對聯:“鐵桿銅條聳碧霄,千年不朽;銅燒汞煉點丹藥,一日回春。”大殿中央靠山,有明代孫思邈彩色塑像一尊,高3米,白臉長鬚,身着便服;相貌溫和端莊。塑像上方,有松鶴延年雕畫。塑像背後,有一巖洞,俗稱藥王洞。大殿配殿內,還有扁鵲、倉公、張仲景、華佗等10位古代名醫的彩色塑像,他們都是孫思邈當年研究醫學時尊崇的先師。 孫思邈塑像前面有獻亭,內立30多通石碑,上刻藥王山的歷史變遷和歷代文人學士對藥王的頌詩。

篇五十:陝西藥王山導遊詞

小雁塔建於唐景龍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於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建於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爲他“獻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義淨曾居此譯經。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爲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後,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後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這座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餘十三層,高43.38米,共15級,現存13級,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檐,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門框上佈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媚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塔底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圖像,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於唐景龍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裏,經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餘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陝西地震,據民間傳說,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餘,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過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後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複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相關典故:

雁塔晨鐘:薦福寺的鐘樓懸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鑄造的大鐵鐘,高3.5米,口徑2.5米,周長7.6米,重10噸。它原是武功崇教禪院故物,後來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間,有農婦在河畔搗衣,忽然聽見石中發出金屬聲響。人們掘開石頭,重新發現這口巨鍾,於是移入西安薦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鐘,聲聞數十里,鐘聲嘹亮,塔影秀麗,“雁塔晨鐘”遂成“關中八景”之一。清代詩人朱集義題詩寫道:“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蹟總蒼茫。”這就是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鐘”的生動寫照。

義淨法師:如同慈恩寺與玄奘關係密切一樣,薦福寺則使人想起唐代另一位高僧義淨。義淨也曾遊學印度多年,不過,他由海路自廣州離開中國。公元671年,義淨隻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國,先到印尼蘇門答臘,後轉抵印度,也在佛學中心那爛陀寺留學11年,又遊學印度各地,經歷30餘國,於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回到祖國,帶回梵文經典400餘部。義淨回到長安後,在薦福寺主持怫經譯場,共譯經56部,230卷,是玄奘之後在佛經翻譯上取得成就最大者。他還將途經海道諸國和所聞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況,撰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