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杜甫《登高》古詩原文及賞析新版多篇

杜甫《登高》古詩原文及賞析新版多篇

憶秦娥·詠桐 篇一

宋代:李清照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後,暮天聞角。

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拓展延續 篇二

一、在寫景中深沉地抒發情懷

1、景──秋景(春女思,秋士悲)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

2、情──悲涼(注意引導與悲傷的細微區別)。

詩前四句寫登高所見,寫夔州特定環境,畫面慘淡,氣氛悲涼。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中深沉地抒發情懷。

蕭滌非先生在他的`《杜甫研究》中,曾作了這樣的闡釋:

他鄉作客,一可悲;經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當此重九佳節,沒有任何飲酒等樂事,只是去登臺,五可悲;親朋凋謝,孤零零的獨自去登,六可悲;身體健旺也還罷了,卻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這病又是經常性的多種多樣的,八可悲;光陰可貴,人生不過百年,如今年過半百,只落得這般光景,九可悲。

《登高》賞析 篇三

此詩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裏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着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羣,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獨登臺”,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舊客最易悲愁,多病獨愛登臺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着的感情脈搏。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對結,並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髮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此時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簡析】: 篇四

這首詩是大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時所作。蕭瑟的秋天,在詩人的筆下被寫得有聲有色,而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絃。這不僅由於寫了自然的秋,更由於詩人對人生之秋所描繪的強烈的感情色彩。頷聯狀景逼真,是後人傳誦的名句。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意,備述了人生的苦況,更令人寄予強烈的同情。

古人有農曆九月九日登高的習俗,這首詩就是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的重陽節時詩人登高抒懷之作。此時杜甫寓居長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患有嚴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頓。全詩通過對悽清的秋景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年邁多病、感時傷世和寄寓異鄉的悲苦。

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景。首聯連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並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瞭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徵。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如“ 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句法嚴謹,語言錘鍊,素來被視爲佳句。頷聯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後句寫水,上承次句。寫山爲遠望 ,寫水爲俯瞰。落木而說“蕭蕭”,並以“無邊”修飾,如聞秋風蕭瑟,如見敗葉紛揚;長江而說“ 滾滾”,並用“不盡”一詞領起,如聞滾滾濤聲,如見湍湍水勢。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爲生動傳神。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志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詩篇後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慨。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里”,說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兩聯寫足秋意後,順勢帶出,並應合着“ 登高 ”的節候。

下句寫孤病之態。“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 ;“登臺”二字是明點題面,情才因景而生。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爲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鬚髮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古人重陽節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這一聯分承五、六句 :“艱難”備 嘗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結果。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着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 ,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着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 。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着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髮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細細體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無怪乎胡應麟盛譽其爲“曠代之作”清代楊論推崇此詩爲“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杜詩鏡銓)),明人胡應麟更說此詩“當爲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爲唐人七言律第一 。”(《詩藪》)

賞析 篇五

杜甫的《登高》總體上給人一種蕭瑟荒涼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於景,將個人身世之悲、抑鬱不得志之苦融於悲涼的秋景之中,極盡沉鬱頓挫之能事,使人讀來,感傷之情噴涌而出,如火山爆發而一發不可收拾。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着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着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着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髮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張上。

註解: 篇六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迴旋。 3.百年:猶言一生。 4.潦倒:猶言困頓,衰頹。 5.新停:這時杜甫正因病戒酒。

《登高》賞析 篇七

《登高》是杜甫於公元767年在夔州所作。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時代的不幸,個人的多病,加上壯志未酬,使杜甫內心極爲苦悶與憂愁。爲了排遣心中的鬱悶,詩人帶病登臺的,想借此排解苦悶與憂愁。在中國古代詩歌中,“登高”或者“登臺”都有着思鄉寄情之意。《漢樂府民歌悲歌》中寫道:“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意思是說,想回家沒有辦法,心中悲痛,因而暫時用悲歌代替哭泣,用遠望代替回鄉。可以說,這首詩歌通過登高對所見所聞的秋江的描寫,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單之愁。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意思是說,詩人放眼長天,從遠處的山中,傳來一陣比一陣急促風,不時還夾雜着哀囀的猿鳴聲;俯視江面,水中的小洲清晰可見,江邊的沙灘白茫茫的一片,還有幾隻水鳥沙灘上在盤旋地飛着。這是詩人眼前所見所聞。“猿嘯哀”是說猿猴聲音淒涼,這樣的聲音讓聽者心情悽楚,真有“猿鳴三聲淚沾裳”之感,這是從聲音的角度營造氛圍。“鳥飛回”就是說,到了傍晚時分,鳥兒就知道回家,詩人從視角上營造的一種氛圍,即鳥兒到了這時都要回家,可是,詩人卻漂泊在外,難以回到自己的家中。可以說,這種氛圍是慘淡而悽清的,通過環境的描寫,正面表現出詩人的淒涼之感。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寫詩人仰望,那茫無邊際的樹葉蕭蕭而飄落,俯視奔流不息長江之水,滾滾而來。句中那“無邊”的秋色,“不盡”的江水,前者從時間上作筆,表明一年將盡,從秋葉中感受到光陰易逝,人生易老,從而產生了淒涼之感。“秋”在中國文學中,多是表現生命將逝,或者葉落歸根引發的思鄉之情。後者從空間上作筆,滾滾江水,晝夜不停,跨越時間,從而感受到人生短暫。在中國文學中,“流水”這一意象,多是表現時光的流逝,暗示着人生的短暫。這樣,通過時空的交錯,不但使詩歌跨越時空,而且使詩歌的的境界更爲開闊,從而更好地表現出詩人長年飄泊的無盡生涯。

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上句“萬里悲秋常作客”,“萬里”不但說明漂泊之遠,是從空間的角度來寫的,表明詩人遠離家鄉。“悲秋”不但是說時間上展示一年又一年的羈旅生活,而且暗示着詩人內心的苦悶與思鄉之情。“常作客”表明長年飄泊之苦。下句“百年多病獨登臺”總的是寫老病孤愁。“百年”人生與“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無窮的自然相比,也許太短暫了。這一聯寫到了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生出無限悲秋之情,對人生苦短的感嘆。這一聯,詩人爲了更好的表達這種思想情感,運用了對偶的手法。“萬里”與“百年”相對,“悲秋”與“多病”相對,“常作客”與“獨登臺”相對,不但從時間、空間兩個方面把詩人的憂思表現得如此深廣,而且表現出廣闊的詩歌意境,從而表現出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思鄉之情難以割捨,因而“獨登臺”以此慰藉自己。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意思是說,在這混亂不堪的世道里,詩人已經是窮困潦倒,兩鬢白如霜雪,本想借酒消愁,可是因病停下了濁酒。“艱難苦恨”在這裏既指個人的身世的艱難,生活的困難,也指社會現實的**。“繁霜鬢”是說頭髮很白很白,如同霜一樣。這裏,表現出詩人飽嘗艱難潦倒之苦,爲“國難家愁”而憂鬱,白髮增多,再加上因病不能喝酒,本應借酒消愁,卻有無法喝酒,因而悲愁更難排遣。

在審美藝術上,這首詩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註釋 篇八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爲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髮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名家點評 篇九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杜陵詩云:“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

宋·楊萬里《誠齋詩話》:“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獨掃千人軍。”“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前一聯蜂腰,後一聯鶴膝。

宋·劉克莊《後村詩話》:此兩聯(按指“無邊落木”四句)不用故事,自然高妙,在樊川《齊山九日》七言之上。

元·方回《瀛奎律髓》:此詩已去成都分曉。舊以爲在梓州作,恐亦未然。當考公病而止酒在何年也。長江滾滾,必臨大江耳。

明·凌宏憲《唐詩廣選》:楊誠齋曰:全以“蕭蕭“滾滾”喚起精神,見得連綿,不是裝湊贅語。劉會孟曰:三、四句自雄暢,結復鄭重。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老杜集中,吾甚愛“風急天高”一章,結亦微弱。

明·李東陽《麓堂詩話》:“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景是何等景,事是何等事?宋人乃以《九日崔氏藍天莊》爲律師絕唱,何耶?

明·張綖《杜工部詩通》:少陵派有二詩,一派立論宏闊,如此篇”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及”二儀清濁還高下,三伏炎蒸定有無“其流爲宋詩,本朝莊定山諸公祖之。一派造語富麗,如”珠簾繡柱圍黃鵠,錦纜牙牆起白鷗“及,“魚吹細浪搖歌扇,燕蹴飛花落舞筵”等作,其流爲元詩,本朝楊孟諸公祖之。

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五:作詩大法,唯在格律精嚴,詞調穩契,使句意高遠,縱孜孜可剪,何害其工?骨體卑陋,雖一字莫移,何補其拙?如老杜”風急天高“乃唐七言律詩第一首。……“風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勁難明,深沉莫測,而力量萬鈞。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說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爲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爲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元人憑此詩云:”一篇之內,句句皆奇,一句之內,字字皆奇;亦有識者。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無論結語膇重,即起處“鳥飛回”三字,亦勉強屬對,無意味。

明·陸時雍《唐詩鏡》:三、四是愁緒語。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陸深曰:杜格高,不盡合唐律。此篇聲韻,字字可歌,與諸作又別。蔣一葵曰:雖起聯而句中各自對,老杜中聯亦多用此法。吳山民曰:次聯勢若大海奔濤,四疊字振起之。三聯“常”、“獨”二字,何等骨力!周珽雲:章法句法,直是蛇神牛鬼佐其筆戰。

明·王夫之《唐詩評選》:盡古來今,必不可廢。結句生僵,不惡,要亦破體特斷,不作死板語。

清·查慎行《初白庵詩評》:七律八句皆屬對,創自老杜。前四句寫景,何等魄力。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遠客悲秋,又以老病止酒,其無聊可知。千緒萬端,無首無尾,使人無處捉摸,此等詩如何可學?“風急天高猿嘯哀”,發端已藏“獨”字。……“潦倒新停濁酒杯”,頂“百年多病”。結悽壯,止益登高之悲,不見九日之樂也。前半先寫“登高”所見,第五插出“萬里作客”,呼起“艱難”,然後點出“登臺”,在第六句中,見排奡縱橫。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氣象高渾,有如巫峽千尋,走雲連風,誠爲七律中稀有之作。後人無其骨力,徒肖之於聲貌之間,外強而中幹,是爲不善學杜者。

清·吳昌祺《刪訂唐詩解》:太白過散,少陵過整,故此詩起太實,結亦滯。

清·張世煒《唐七律雋》:四句如千軍萬馬,衝堅破銳,又如飄風驟雨,折旆翻盆。合州極愛之,真有力拔泰山之勢。

清·黃叔燦《唐詩箋註》:通首下字皆不尋常。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八句皆對,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變。昔人謂兩聯俱可裁去二字,試思“落木蕭蕭下”,“長江滾滾來”,成何語耶?好在“無邊”、“不盡”、“萬里”、“百年”。

清·王士禛《帶經堂詩話》卷三:七言律有以疊字益見悲壯者,如杜子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江天漠漠鳥雙去,風雨時時龍一吟”是也。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登高》起二“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收二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通首作對而不嫌其笨者,三四”無邊落木“之句,有萬鈞之氣;五六”萬里悲秋“二句,有頓挫之神耳。又首句妙在押韻,押韻則聲長,不押韻則局板。

清·楊倫《杜詩鏡銓》: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爲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前四句景,後四句情。一、二碎,三、四整,變化筆法。五、六接遞開合,兼敘點,一氣噴薄而出。此放翁所常擬之境也。收不覺爲對句,換筆換意,一定章法也。而筆勢雄駿奔放,若天馬之不可羈,則他人不及。

清·曾國藩《十八家詩鈔》:張雲:此孫僅所謂“夐邈高聳,若鑿太虛而號萬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