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春節的來歷【新版多篇】

春節的來歷【新版多篇】

春節美食 篇一

餃子

餃子,古稱“角子”,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七年級吃餃子。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餃子,會覺得沒有過年的氣氛。北方一些山區還有七年級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

春捲

春捲也叫春餅,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並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爲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

湯圓

南方的元宵節慶食品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七年級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元宵節,道教稱之爲“上元節”。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

年糕

年糕屬於農曆新年的應時食品,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一種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

過年有魚喻意年年有餘。所以人們還特意不把魚吃完,留到次日即新年,年年有餘,去年的收穫多,吃用不完,餘到今年都還有,在物質貧乏的古代,這是人們對物質的渴望向往。成了現在的習俗。

春節的來歷 篇二

大家知道我國的傳統的節日春節的來歷嗎?請聽我娓娓道來。

從前,有個怪獸叫年,它長得凶神惡煞。它每年春、夏、秋、冬都會來吃人。

有一年冬天它又來了,可是它發現每家每戶都沒人,它想:人們是不是都躲起來了?突然,它發現有個寺廟敞開着大門,裏面還坐了個書生,它的衣着很破爛,身上散發着一股臭味。年在心裏默默地想:這大冬天的也沒什麼好吃的,只好將就一下了。它便大步踏進寺廟。可就在年正準備吃書生的時候,書生看到這個龐然大物,嚇得捂着眼睛大叫一聲:“啊!”隨着只聽見一聲巨響,年也大叫一聲:“啊!”過了一會兒,書生沒有感覺到疼痛,就慢慢地睜開眼睛,發現年不見了。他覺得很奇怪,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年走着走着,越走越慢,心裏不甘地想着:我不可能被一個書生打敗,不行,我得回去再試一試。不一會兒,書生又聽到了年的腳步聲,嚇得屁滾尿流,他趕緊用被子把自己蓋起來。過了很久,書生聽見沒有什麼動靜了,他慢慢掀開被子的一角,發現年又不見了。鄉親們回來以後,他和鄉親們說了這件事情的經過。大家推斷年一定是被巨大的響聲嚇走了。從此,人們知道了年的弱點,就再也不怕年了。而每年到了這個時候,人們就會吃團圓飯和放鞭炮來嚇走年。從此就形成了這個習俗。

春節的來歷 篇三

⑴前言

農曆正月七年級就是春節,那麼春節的來歷是什麼?

⑵研究方法

從電腦上查找資料

⑶研究情況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

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着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爲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⑷結論

原來,春節的來歷是一個關於怪物“年”的神話啊

一、調查目的

瞭解中國春節有哪些習俗,這些習俗的由來,感受人們過春節時的喜悅心情和歡樂氣氛。

二、調查時間

20xx年春節期間

三、調查方式

1、利用談話的形式,詢問長輩。

2、跟爺爺奶奶準備、幹活,親身感受迎接新年的到來。

3、查閱資料,瞭解春節習俗

春節的來歷 篇四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多:古文、詩詞、民族音樂、戲劇、國畫、書法、對聯、燈謎等,還有一些傳統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下面讓我說說“年”吧。

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每年12月30日,年都會到村子裏吃人,它跑得比風還快,叫聲比雷還響。

有一次,一個外地人來到一個村子裏,一個人都沒看見,他自言自語的說:“大白天的怎麼一個人都沒有”。他走到一戶人家門前敲了敲門,問有沒有人在家,屋裏的老人聽到敲門的聲音問“是誰呀?”他回答:“我是外地人,路過這裏想借宿一晚。”老人看是一個年輕人就開門讓他進去了,他問老人家大白天的怎麼一個人也沒有,老人家對年輕人說:“我們這個地方有一種怪獸叫做年,每到12月30日晚上都回到村子裏捉人。”年輕人聽老人說完,忙告訴老人家,你們不用擔心了,我知道年怕什麼了,年怕三樣東西,一樣是紅色的火,一樣是火炮,一樣是對聯。老人聽完,召集村民們,告訴他們這三樣東西,村民們聽完後,有的到家裏拿對聯粘在門上,有的在鐵盒子裏面生火,還有的把鞭炮掛在棍子上,到了春節的時候,年來到村子裏,看見家家戶戶都有紅色的東西,撒腿就跑了。

春節的由來500字 篇五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爲“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爲月,一年劃分爲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爲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爲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七年級被稱爲“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爲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爲元旦,農曆的正月七年級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爲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七年級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七年級定爲“春節”,俗稱陰曆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爲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的來歷 篇六

關於壓歲錢的來歷,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着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着燈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爲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着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閤眼。半夜裏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着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爲“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爲“壓歲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爲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爲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裏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爲紙幣後,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願孩子“連連高升”。

春節的由來及歷史發展 篇七

春節的由來

春節(Spring Festival),即中國農曆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

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歲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着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傳說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着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爲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裏一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着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有說春節”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臘祭)。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舊歲交替之際慶祝豐收和祭祀祖先的風俗活動,可以認爲是“年”的雛形。但“年”的名稱出現卻較晚,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

發展歷史

春發展歷史節大約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原爲農曆的元旦,即人們通常說的過年。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古代的春節 叫“元日”、“新年”、“正旦發展歷史”、“歲首”、“三元”、等。1911年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爲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爲“元旦”,農曆的正月七年級稱“春節”。據考證,春節成爲正式冠名就是在辛亥革命以後。1911年10月武昌起義,12月31日革命黨人的湖北軍政府在發佈的《內務部關於中華民國改用陽曆的通諭》中,明確的將(農曆的)年節稱爲“春節”。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正式成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爲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七年級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七年級定爲“春節”,俗稱陰曆年,進一步明確了農曆正月七年級稱爲“春節”,“春節”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日法典,真正被廣爲流行至今。

春節由來傳說故事 篇八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爲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創建曆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啓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啓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爲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着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爲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爲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