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寒食節的來歷(新版多篇)

寒食節的來歷(新版多篇)

寒食節是什麼時候 篇一

寒食節是什麼時候,這個問題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很多人連寒食節是什麼節日都不知道,又怎麼知道寒食節哪天這個問題呢?所以我現在就告訴你,寒食節是哪一天吧。

寒食節的具體日期,古俗講究在冬至節後的一百零五天(在4月5日左右)。現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爲寒食節,前二天爲小寒食。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爲一人。” 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子推綿山焚身”的故事。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稱介子推,之爲虛詞,子爲敬稱)。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飢。文公復國後,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爲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寒食並非清明 篇二

清明節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公曆四月四、五日前後。《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時節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但是,清明作爲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爲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 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說的是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時節,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大好時光,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把個清明節過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寒食節吃冷食: 篇三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農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兩日。是日初爲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因時間上和清明節接近,並受其影響,因此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被稱爲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節食俗 篇四

寒食節這天有吃冷食的飲食習俗。爲了吃上冷食,有些地方要先準備食物,在《荊楚歲時記》記載這種食物是“大麥粥”。這是一種加了怡糖的大麥粥,或者是將大麥仁水解發酵產生一定比例的怡糖後再一起煮成的粥。陸魁《鄴中記》中說:“寒食三日作醋的酪。又:煮粳米及麥爲酪,搗杏仁,著作粥。”這種方法非常特別。“醋酪”,就是煮粳米及麥以後,經冷卻而形成的凝膠狀的澱粉和蛋白質膠凍。然後把搗碎後的杏仁漿和進去,就成爲半流動的粥。所以這個操作叫作“著”,而不是煮。因爲禁火,所以要隨和隨吃。“醋酪”

和杏仁在未吃時分開儲存。《齊民要術·醋酪》則較爲詳細地說明了醋酪的製法:“與煮黑場同”,這種醋酪實際是用煮怡糖的方法完成第一步,然後再連糖帶渣一起煮成粥,冷卻後即成醋酪。《齊民要術》中還有一種“杏酪粥”。做法是先將杏仁去皮搗碎,加水過濾得杏仁汁,煮沸,再加人大麥仁,煮得極爛,不稀不稠,盛在瓦鉢內冷卻,其“色白如凝脂,米粒有類青玉”,能保存一個多月。

寒食食品在隋唐時沒有新品種,及至宋代,在《東京夢華錄》和《武林舊事》中的寒食食品有稠場、麥粒、乳酪、乳餅,甚至有炊餅,北宋時還有棗錮。元明以後。過寒食節的地方相對減少,寒食節與清明節逐漸合二爲一。但在山西介休一帶,因爲傳說是介子推的故鄉,所以他們仍珍守寒食節習俗。當地地方誌記載,主要節日食品爲冷麪、黃米粉煎餅、棗錮等。還有一種被稱爲“子推燕”的麪食。做法是:先把麪粉和棗泥揉搓在一起,捏成燕子的模樣,然後放在籠屜裏蒸熟,出鍋後冷食。

寒食節起源 篇五

寒食節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爲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繼位,即晉文公,唯忘介子推,想請介子推上朝領賞,介子推堅辭不來,晉文公便親自去請。介子推就揹着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於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子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着一株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市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爲寒食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當時是搖着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後,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繫,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於健康,以後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爲一天,唐之後便融合在清明節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