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關於吉林省的經典導遊詞

關於吉林省的經典導遊詞

篇一:吉林省集安導遊詞

公元414年,高句麗第二十代長壽王爲紀念第十九代王而建。十九代王名淡德,號永樂太王,溢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故此碑俗稱永樂太王碑或好太王碑。碑體爲一方柱形角礫凝頁岩修琢而成,無碑額,碑座埋於土中,形制極富特色。高6.39米,寬1.35—2米不等。東南爲正面,碑文刻,共四十四行,滿四十一字,計一千七百七十五字。碑文首先紀述高句麗建國神話,稱出自北無餘的第一代國王鄒牟王是“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出生子;然後稱頌永樂太王攻掠六十四城和一千四百多個村莊的業績,最後刻記三百三十戶“國煙”和“看煙”,即守墓奴的攤派情況。

火車穿過老嶺的盤山隧道飛馳而下,邊境小城集安就會映入你們眼簾。從左側車窗遠遠望去,在龍山腳下,聳立着巨大的方壇階梯式的古墓,這就是聞名中外的將軍墳。它規模宏大,造型頗象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故被譽爲“東方金字塔”。將軍墓正在龍山腳下,地熱優越,環境秀美。

這座方壇階梯石質古墓,全部採用精琢花崗石砌築,共七階,第一階爲四層石條鋪砌,其中最大一塊長5.7米,寬1.12米,厚1.10米,重約32噸左右。其餘六級,每階皆由三層石條砌成。整個陵墓呈正方形,底部面積997平方米,頂部面積爲270平方米。在陵墓的第五階正中,有早年打開的甬道,可通墓室。墓室呈方體,邊長5米,高5.5米,四壁用6層石條砌築,墓頂覆蓋一塊巨大而完整的石板,平面達50餘平方米,重約50多噸。墓室內的地面上並排置放着兩個石棺牀,棺木及隨葬品早已蕩然無存。墳的上下到處都是巨大石條,光是墳的外緣石條就用了1100多塊。在墳的頂端,四邊的石條上留有排列整齊的圓洞,墓頂的積土中有板瓦、蓮紋瓦當和鐵鏈一類構件,可以看出是亭閣建築的遺蹟,這與北方其他民族的喪葬習俗極爲吻合。將軍墳後面原有四座陪葬墓,一字等距排列,現僅存一座,建築樣式與主墓相同,規模則小的多,可能是近臣或妃子的墓葬。

據考證,將軍墳應是一座高句麗王陵,當在4世紀末到5世紀初建築。高句麗王朝始建於公元前37年,到這時已傳到十九代王好太王和二十代王長壽王。好太王已有陵墓。將軍墳距好好太王陵不遠,且墓道朝向太王陵。國內有關學專家學者認爲,此應是高句麗第二十代王長壽王的陵墓。“將軍墳”之稱是清末當地老百姓的,一直流傳至今。

昔有《別金相登將軍墳》一詩,曰:“將軍墳墓幾千秋,墳外年年江水流。桂酒椒漿傷往事,荒煙蔓草賦閒遊。三輔霸業今何在,百濟名邦早已休。獨有英雄埋骨處,峨峨高峙龍山頭。”

萬餘座高句麗古墓羣中,有20餘座繪有精美的壁畫,其題村廣泛,技藝嫺熟,絢麗多彩,飄逸流暢,距今雖已千餘年,色彩仍鮮豔如初,由此可見當時的繪畫藝術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當地的文物保護單位臨摹了大部分古墓壁畫置於博物館內供人蔘觀。著名的壁畫墓有角抵墓、舞踊墓、三寶墓、四神墓、五盔墳等。

長白山餘脈老嶺山區腹地的五女峯國家森林公園,集中展現當地獨特的動值物資源和瑰麗的自然景觀。園內有5座峻峭挺撥的山峯——玉女峯、少女峯、參女峯、春女峯和秀女峯;還有幽谷銀瀑、高句麗採石場、天工神韻、望峯臺、仙人臺、藏心洞、懷古亭、洞天皓月、空中懸佛、抗聯遺址等38處人文自然景觀,既美豔多姿,又雄奇壯觀。幽谷銀瀑是一條數百米長的大峽谷,谷底流泉淙淙,有人工,天然瀑布兩處,巨樹和古藤形成的華蓋守護着古老的祕密,峽谷兩側陡峭的山岩怪石嶙峋,苔蘚遍佈,身臨此境彷彿回到了盤古開天的洪荒年代。

洞天皓月景觀更爲神奇,兩座20多米高的石巖,中間是一條刀劈斧削般的等寬縫隙,是謂“一線天”。站在“一線天”中間上仰望,“空中懸佛”正好夾在石壁上面橫空也世:一大一小兩塊橢圓型花崗岩石形成懸佛的頭、身,懸佛五官分明,鼻子上的皺紋清晰可辨,神態十分逼真傳神,其表情恰似在用力擠開石壁,附視着芸芸衆生從下面通過。造物主的神工鬼斧又製造了一個千古之謎。

來到藏心洞,雖是一處橫穿山岩的石洞,但奇在洞中臥有一塊心型巨石,石體比兩邊洞口都大,不可能從外面移進,那是天然形成?令人百思不解

好了遊客朋友們。我們的集安一日遊就這樣結束了,在這次旅遊中若有不周之處還請提出寶貴意見,今後以便更好的爲您服務。離別之即,沒有好送給大家的,祝大家在今後的日子裏快樂,健康。再見。

篇二:吉林省集安遊記

清晨,我四點就起牀了,爸爸、媽媽一同去那美麗的集安遊玩。到了集安就不能不去將軍墳看看。

將軍墳在集安西側的一座大山上。將軍墳高大雄偉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這座墓主人是一位高句麗人,在古代,高句麗族有一個特有的習慣,人死後要是把墳墓建在高地上,死者的靈魂就能飛到天上做神仙,因此將軍墳就建在高山上了。這座墳墓有10米高,8米寬。墓室有3米長,2米寬。整個墳墓大約用了兩千多塊花崗岩石組成。另外,在將軍墳的周圍還有3塊巨石分別在東、南、西三個方向,這三塊巨石叫做護墳石。其實,原來在將軍墳的北方向還有一塊護墳石,因爲戰爭年代日本侵略者把這塊巨石挪用了,所以,現在將軍墳只能看到三塊護墳石。將軍墳的墓室裏早被盜墓者洗劫一空了。現在只剩下了棺材和壁畫,這具棺材長2米,寬0.8米,是用桐木做成的,牆上刻滿了壁畫,大小不一,形態萬千。有的畫着大象,有的畫着小鳥,有的畫着雲彩……

下午,我們來到了陡峭的五女峯。我們從山腳下往上看,哇!曲曲折折的山路,好像是一條盤繞在山上的巨龍,蜿蜒而上。山上的樹木層層疊疊,溪水叮咚作響,猶如一幅活的山水畫!我們開始爬山了,我們每個人都信心百倍,山太陡峭了,周圍都是懸崖峭壁,彷彿只要一伸腿就會掉下去似的。爬到半山腰時,你就會看見不遠處,在那百花盛開的兩邊峭壁之間緊緊地夾着一塊巨大的石頭,這就是非常有名空中懸佛……爬到山頂向下望去,一切景象映入眼簾,可以聽到鳥兒在枝頭歌唱,可以看到茂密的樹葉把整個山都遮掩得看不到一絲陽光,可以聞到花兒散發出的撲鼻的香味……

傍晚,我們戀戀不捨的離開了集安,真希望下次再來這裏遊玩。

篇三:吉林省集安歷史

夏、商之時,此地屬齊州。舜分齊爲營,此地轉營州屬。

周武王滅商,公元前300年前後,此地轉屬燕之遼東郡。

秦統一後,屬秦遼東郡。

漢初,在今集安設不爾縣,治所不耐城(今集安市)。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西漢增設樂浪、真番、臨屯、玄菟四郡,不耐城屬玄菟郡高句麗縣管理。漢武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朱蒙自夫餘來渾江流域高句麗縣境內建立卒本夫餘地方政權(即後來的高句麗)。漢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自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縣城附近)遷都國內城(不耐城音轉,今集安市)。集安成爲高句麗的政治、經集安市(4張)濟、文化中心長達425年。王莽新朝期間,因高句麗不服調遣,貶高句麗縣爲下句麗縣。

東漢後期改設丸都縣。高句麗在今集安爲王都期間,除維修國內城外,在今集安及附近修建尉那巖城(丸都山城)爲王都,尚有在國內城附近築平壤城、東黃城爲王都的記載。

晉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西晉置平州,轄遼東、玄菟、帶方諸郡,重新劃今集安隸屬玄菟郡高句麗縣。

東晉之後,高句麗臣屬南北朝的中原各王朝。公元427年,自國內城遷都平壤。今集安爲高句麗別都,仍名國內。

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收復集安,在今集安轄域嶺前、嶺後分設國內、蒼巖二州,結束了集安作爲高句麗別都239年的歷史。公元668年,高句麗亡。唐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在今集安改設哥勿州,境內地區設丸都縣。武周聖曆元年(公元698年),大祚榮於今黑龍江寧安縣東京城建立“震國”。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唐封其爲渤海郡王,“震國”更名渤海,哥勿州暨丸都縣漸入其境。渤海於今集安設正州,亦稱沸流郡。正州遷治後建爲淥州,淥州遷至今臨江一帶,今集安又改爲桓都縣;渤海強盛時期,設5京15府62州。於今集安設西京鴨綠府,不久遷至今臨江一帶。西京鴨淥府領神、桓、豐、正四州。今集安改設桓州,領桓州(先稱丸都縣、桓都縣)、神水、淇鄉3縣。公元918年,民衆以西京鴨淥府爲中心反抗渤海,建立“定安國”,今集安仍爲桓州。公元926年,契丹滅渤海、立東丹國,後改稱遼國。公元984年,“定安國”被遼所滅,仍復集安爲桓州。改鴨淥府爲淥州,桓州(今集安)爲遼屬縣。開泰六年(公元1017年),遼建東京道於遼陽。桓州(今集安)屬東京道遼陽府。

公元1125年,金太祖滅遼,設19路分鎮各地,東京路設於遼陽,桓州轉歸東京路婆速府管轄。

公元1233年,蒙古軍滅金,桓州歸蒙古所轄。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蒙古設“總管高麗、女真、漢軍萬戶府”,桓州仍屬元前之蒙古。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元在東北置遼陽行中書省,轄遼陽等7路,桓州屬遼陽路東寧府。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明設立遼東都指揮使司,桓州歸東寧府。明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增設奴爾幹都司,下設衛、所,桓州隸屬南遷後的建州衛,爲鴨淥江部,並漸爲女真人的主要居住地區。明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建州衛都督僉事努爾哈赤稱汗,建立後金政權(清朝前身),定都赫圖阿拉(新賓老城),今集安爲其近轄之地,屬建州女真滿州部。

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定都北京後,陸續在東北設寧古塔、盛京、吉林、黑龍江將軍。今集安在地域上歸吉林將軍管轄,軍事、行政由盛京將軍指揮。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清置奉天府,今集安先後屬奉天府尹、奉天巡撫管理。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清爲保護“龍興之地”,對東北東部進行首次封禁。康熙二十年(1681年)始,正式在遼東修築柳條邊牆,將今新賓汪清門、通化縣英額布以東的遼闊地域列入禁區,今集安在其封禁之內。此後歷近200年於咸豐十年(1860年)解禁。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分岫巖東邊地增設通化、寬甸、懷仁(今桓仁)3縣。屬奉天省興京廳(清宣統元年改爲興京府),今集安地域嶺前屬桓仁縣,嶺後屬通化縣,清於今集安通溝添置巡檢衙門。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由通化、懷仁析出各5保共59牌,建輯安縣(輯安,取“和安”之意。語出《史記。馬相如傳》“陛下繼位,臣服天下,輯安中國”)。縣城設鴨綠江北岸通溝口,治所通溝,屬奉天省興京府管轄,同時將巡檢衙門遷往縣屬外岔溝門。1904年,劃通化縣滋生保嶺東四牌爲輯安太和保(1944年劃歸臨江縣)。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知縣衙門由通溝口遷入國內城舊址。

集安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翌年建立中華民國,實行省、道制,縣衙門改稱縣公署,輯安定爲三等縣。民國二年(1913年),輯安隸屬奉天省東邊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奉天省改爲遼寧省,輯安隸屬遼寧省東邊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成立東北政務委員會,廢除道制,輯安直屬遼寧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6月8日,日軍侵佔輯安。10月,輯安隸屬奉天省,成立輯安縣公署,定爲丙類縣。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2月,僞政權將東北肢解爲14省,輯安縣屬僞安東省。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1日,又增設通化等5省,輯安縣改隸僞通化省。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8月下旬,中國共產黨武裝接收僞通化省公署。9月26日,成立通化民主政府。10月,建立安東省通化地區專員督查公署。11月20日,輯安成立民主政府,輯安隸屬安東省通化地區專員督查公署。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月,成立民主政權吉遼省通化分省,輯安隸屬通化分省。2月10日,通化分省升格爲省,屬之。並於3月設通化地區專署。5月,輯安縣隨通化市、通化縣合署後的通化市專員督查公署轉隸安東省。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2月14日,輯安縣民主政府改爲輯安縣政府。5月,通化市縣合署設治的通化市轉屬遼寧省,輯安脫離通化公署,直接隸屬安東省。12月,通化市、縣分署設治,劃回安東省。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4日,輯安隸屬安東省通化地區行政督查專員公署。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遼寧省部分市縣與安東省合併,改爲遼東省。5月18日,輯安縣隨同通化地區專員公署改隸遼東省。

1952年6月,撤銷通化行政督查公署,輯安縣直屬遼東省。

1954年8月,輯安縣劃歸吉林省。8月20日,成立通化地區專員公署,輯安縣隸屬吉林省通化地區專員公署。

1965年1月20日,國務院批准,3月8日省政府通知輯安縣更名爲集安縣。

1985年2月4日,通化地區行署撤銷,實行市管縣,集安縣歸屬通化市管轄。

1988年3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4月4日吉林省政府通知撤銷集安縣建制,設立集安市(縣級),直接領導鄉鎮,所轄地域不變。

篇四:吉林長白山導遊詞

遊客朋友們,下面我向大家介紹雄峙長白山山巔,組成長白山宏大壯麗的雄姿,護佑着恢弘壯闊的長白山天池的21座奇峯。

由21座奇峯組成的巍峨的長白山主峯,任您從東南西北不同方向、上下左右不同角度、遠遠近近不同距離去觀賞,她的威嚴,她的偉岸,她的橫空出世,都給人以攝魂震魄之感。遠觀長白山,無論是藍天白雲,還是烏雲密佈,她都是以磅礴的氣勢,橫亙天地之間,以無可爭議的王氣和霸氣統領東北亞的山川大地。

遠觀長白山,永遠的白色,間以青灰,每峯之間,無大差別。但是,當我們走近它們,環視這21座奇峯,會發現,就形制而言,每座山峯都有它自己的奇處。

奇形,奇景,奇異的傳說,構成了21座奇峯的斑斕色彩。

當年劉建封命名16峯,之後又命名落筆峯、不老峯、砥柱山。上世紀80年代又命名天文峯、織女峯,使環抱天池奇峯數量達到了21個。其中3爲中朝兩國界峯,3個峯今在朝鮮境內。下面,我按山體環抱天池所處西、北、東、南方位順序排列分述如下:

白 雲 峯

白雲峯長白山主峯,位於天池西側,玉柱峯北1250米,海拔2691米,爲中國東北第一高峯。臨池而立,高出天池水面497米。

此峯像一把寶劍,臨池而立,刺破青天。層巖疊起,又似一座金鐘,刻以“十二羅漢沐白雲”、“五個仙女觀瑤池”等栩栩如生的圖案。灰白、淡黃、乳白等色的浮石使該峯富有如綢似錦的色彩,與白雲藍天相襯,或與翻滾烏雲相博,還常有云彩從峯頂的“還雲洞”和“沐雲臺 ”翻而出,久久不散,因而命名白雲峯。

玉 柱 峯

玉柱峯又名青石峯。位於天池西側,西北距白雲峯1270米,南隔懸雪崖與梯雲峯相接,海拔2664米。峯頂五峯簇擁,狀若玉柱,有賴以擎天之感,故享有“長白玉柱”之美稱。峯頂的五座柱峯,傾向天池,峭壁陡直,巍然聳立,峯額有貫通全峯的“一”字形大斷層,通身由青色岩石構成,又稱青石峯。峯之東麓流出一泉,懸流如線,注入天池,被古人稱作金線泉,池邊有名景濯足石。

此峯如玉柱敬天,素有保護動物的美德。相傳古有獵者數人,於峯下見到項上掛有金、銀牌的鹿四隻,衆人以槍擊之,不見鹿死,卻見峯下煙霧四起,鹿兒不見了蹤影。衆人繞峯走了兩日,方纔走出。衆人驚愕,方知是柱峯護佑仙鹿。

芝 盤 峯

芝盤峯位於天池西北,白雲峯北1250米,東與龍門峯相對,海拔2603米,由天池至峯頂高409.1米。峯頂有草甸,形圓如盤,常有鳥雀雕燕飛落其上,傳說盛產靈芝,因名芝盤。峯頂隆起四尖,稱“四子會芝盤”。峯後坡度較緩,延伸面積廣闊,俗稱西大坡。山腰多溝壑溪流,花草生長繁茂,每至夏秋,九月中旬雪後,坡下仍有鹿羣追逐,鹿鳴之聲,此起彼伏,迴盪山谷,因之有“鹿鳴翠谷,雕飛芝盤”的讚譽。

山巔有火山活動餘熱形成的熱噴口,每至隆冬時節,其它山峯已是白雪皚皚,而那上面卻是黃草鋪地,猶如深秋的景色。北側有可容納幾十人的崆洞,爲長白山主要異洞之一。

錦 屏 峯

錦屏峯位於天池西北側,芝盤峯北200米處,在東起龍門,西經觀日、芝盤,南至白雲峯的大馬蹄形內壁之正中,海拔2590米。峯頂南北各起一峯,中間平等成線。峯前壁立千仞,如刀削成,峯後陡懸無掛,恰似錦繡屏風。

峯巔有翡翠石點綴其間,因有“白山絕勝處,翡翠錦屏中”之禮讚。南北兩側從峯尖斜下有較長深谷,峯後山塌陷較深的長溝。相傳,女真國王半夜聞白山崩裂聲,命人往視。至時,他山毫無形跡,惟此峯後,見一巨雹,大約六十餘圍。試之,堅不可破,那塌陷的深溝,疑爲巨雹所至。因名雹山。

觀 日 峯

觀日峯位於天池西北側,錦屏峯紗400米,海拔2510米。山脊呈東西走向,峯起一尖,如“突兀撐青穹”。登上這個天然的瞭望臺,可觀日出日落。

內壁200米高的環狀陡坎,與金光閃閃爍的天池相映成輝。從對弁臺北側嶽樺林盡處登山,沿峯脊傍隱流瀑向上,再從龍門峯背後可徑攀觀日峯。在峯頂看碧波天池,千山萬壑,壯觀不已。面對大好河山,仰天一嘯,空谷傳音,羣峯迴蕩。後側坡有3座與觀日峯相似的山頭,第次向北排列,似四姐妹攜手信遊天池。就在海拔2400米以上的第二峯上,竟有高約寸許、只結一粒仙丹般的越桔和在勁風中飛來飛去的昆蟲。

美哉壯哉,高山絕頂竟有如此風光。

天 豁 峯

峯位於乘槎河東岸,與龍門峯相對,海拔2620米。因峯起雙尖,中闢一線,有豁然開朗、令人不可思議之趣而得名。

豁口間多黃色石頭,有“峯石皆黃,作淡金色,其陰多紫石,瀾若丹砂”讚美之辭。相傳該豁口爲大禹治水時所劈,前人的大膽想象,給後人留下的不止是傳說,而是人們對英雄的景仰。而長白山這麼崔巍磅礴的大山,是最值英雄來用武的所在。

鐵 壁 峯

鐵壁峯位於天池中心北側,東對天文峯,西隔織女峯與天豁峯相望,海拔2560米。因石色赤黑,似鐵壁而得名。

峯多嶙峋怪石,柱狀節理髮育,峯頂有四老對弈、觀景臺等勝景。在此觀天池,湖光山色,盡收眼底。相傳,有藥者至此,忽見峯上張燈結綵,金碧輝煌,蹭懸“朱”字無數,多不能識。惟“福”字、“壽”不篆不隸,形似鳥蟲,尚可辨。歸語人皆以爲誕。再往始終不見。故事雖然有些怪誕,上長白山來所爲求福、求壽卻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雄渾博大的長白山,號稱東北亞大地之母親山,給每一位前來乞福乞壽的人以恩惠,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華 蓋 峯

華蓋峯位於天池東側,天文峯東南350米,南接紫霞峯,海拔2640米,高出天池水面446米。華蓋爲古代帝王乘坐的車蓋,而華諫峯不但峯形酷似華蓋,在該峯與天文峯中間坡口,自古被稱爲風雲故道間翻滾的雲霧,一鋪萬頃,更似華蓋,故稱華蓋峯。在華蓋峯與天文峯中間,雲霧起處,風雨雲天,別一番情情致。乘風雲變幻,觀天池和自身留影,都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情。

紫 霞 峯

紫霞峯 位於天池東側,華蓋峯東500米,海拔2618.2。峯頂駝峯雙聳天際,紫壁橫空,錯落有致,妙趣天成。每至傍晚,白雲浮池,纏繞紫色的山峯,如絲如縷,宛然天半朱霞,因名紫霞峯。

多彩多姿的雲,使天池羣峯格外生輝。白雲峯的雲,團團絮絮,簇擁峯頂,終日不散;華蓋峯的雲,萬丈雲海,翻騰呼嘯,拍崖而起;紫霞峯的雲卻是天池揚波,紫壁生輝,相映成趣。

織 女 峯

織女峯 位於天豁峯、鐵壁峯之間,海拔2530米,頂有攬勝臺。傳說七月七日牛郎織女在此相會而得名。

牛郎織女相會,來到此峯,在攬勝臺上觀賞天池景色並非偶然,他們是選了又選才決定在這座山峯上看天池的。這是因爲,織婦星是天琴座中最亮的一顆星,他們下來一定要選一座最環池最秀麗的山峯,還得在攬勝的好去處,於是就選中了織女峯。站在峯頂,牛郎渡、乘槎河盡收眼底,

砥 柱 峯

砥柱峯位於不老峯西,海拔2142米,因山體渾厚,以支柱羣峯而得名。

龍 門 峯

龍門峯位於天池北側,乘槎河西岸,海拔2595.7米,距天池水面高401.7米。因兩峯突起,狀若門形,故名龍門。

龍門峯柱狀節理髮育,可清晰看到傾向於火山錐體外側的火山陣發性噴發所形成的熔岩流層面。峯頂有蝌蚪形石柱,相傳大禹治時來到此地,在石柱上曾留下蝌蚪形文字,被古人稱爲神碑。北側有落差20米深的隱流瀑,與長白瀑布隔玉壁峯相鄰,天工巧成,秀色橫流。

古人又傳,有人至峯前,見魚數尾,紅黃色,跳躍乘槎河上,以石擊之,霎時狂風大作,白雨暴落,連聲霹靂,而魚亦逝。看來,長白山諸峯不光保護山上的走獸,天上的飛鳥,還保護水裏的魚兒呢。可見古人早已知道,人要吃飯,動物也要好好活着,這樣世界才太平,人與自然才的諧。真是人同此情,山同此理。

不 老 峯

不老峯位於落筆峯北偏西,海拔2500米,與天文峯後脊相連結,逶迤向東延伸,山巔孤峯獨立。

落 筆 峯

落筆峯又名荷筆峯。位於天豁峯北偏東,東南距天文峯700米,海拔2520米。柱狀峯尖高聳入雲,恰似筆尖放在渾圓筆筒之上,因而得名。

天 文 峯

天文峯位於天池氣象站南偏西400餘米,南距華蓋峯325米,北靠織女峯,高出天池水面476米,海拔2670米,爲天池東側最高峯。1958年在該峯東側建長白山天池氣象站,始稱天文峯。又因峯頂尖如鷹咀,傾向天池,俗稱鷹峯。

天文峯是由火山爆發物浮石在層狀熔岩上塑造的山峯。崢嶸突兀的山峯,自上而下看到由灰色過渡到灰白色,再變爲白色、米黃色。更引人注意的是,在浮石層中還夾有黑色、墨綠色的火山角礫,大者竟達數噸之重。峯頂面朝天池的“天上銀屏”上鑲嵌着斑讕奪目的玉環珠翠。幛前有沐浴陽光的亮翅的雄鷹。東側有獨角向上、二龍戲珠、翹首天外的龍角峯,與“天上銀屏”、“仙女對鏡梳妝”融爲一體,構成一幅惟妙惟肖的天上佳景。

冠 冕 峯

冠冕峯(中朝兩國界峯) 位於天池正南,距臥虎峯500餘米,海拔2525.8米。重巒疊障,氣象端然,望之有冠冕形,故名。與龍門峯、天豁峯遙遙相對,南北隔池相望。

此峯由白色浮石構成,四季皆白,雪石難分。朝天池內側有雪山勝景多處,四時積雪不化。奇峯懸白雪,銀光閃閃;天池映雪峯,波光盪漾。又稱玉雪峯。傳說山下有冰穴數處,每見穴中炊煙如縷,名爲仙人煉丹處。

篇五:吉林長白山導遊詞

長白山在吉林省東南部,一部分在朝鮮境內。山的最高峯海拔2749米。長白山山高地寒,山上終年積雪,草木不生,望之借白,故名長白山。

巍巍長白山,不僅以其雄偉壯觀的景色聞名中外,更由於它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一望無際的林海以及棲息其間的珍禽異獸,使它於1980年列入聯合國國際生物圈保護區。從長白山山麓到山頂,可以看到從溫帶到寒帶的不同植物的類型。植物的分層分佈情況,十分清楚。在山腳,主要是闊葉林;往上,直到海拔 1000米左右,是針葉和闊葉混合林。在這混合林帶,樹木品種繁多,不同季節的風霜雨雪,使大森林的景觀,變化多端,千姿百態。海拔1000至1800米之間,是針葉林帶。這裏山高林密,生長着最有經濟價值的各種針葉樹,這些樹,樹幹筆直,生機盎然。再往上到近20__米,是嶽樺林帶。嶽樺樹爲適應高山寒冷潮溼的嚴酷氣候,軀幹短曲多枝,樹皮節理斑紋極富圖案趣味。20__多米以上,就沒有樹木,是苔蘚地帶了,每年六七月間,這一帶盛開着各種顏色的鮮花,景色瑰麗。

長白山最著名的景點是天池。長白山是座火山,天池就是這座火山的噴火口。自清乾隆以後,長白山就停止噴火,原來的噴火口成了高山湖泊。因爲它所處的位置高,水面海拔達2150米,所以被稱爲天池。天池呈橢圓形,周圍長約13多公里,平均水深約200米,據說中心深處達373米。在天池周圍環繞着16個山峯。天池猶如是鑲在羣峯之中的一塊碧玉。在晴朗天氣,碧水中飄着白雲,天水相連,雲山相映,雲中有山,水中有云,景色秀麗異常。但是,這裏經常是雲霧瀰漫,並常有暴雨冰雹,因此,並不是所有的遊人都能看到她秀麗的面容的。

天池除了水之外,就是巨大的岩石,沒有一草一木。但是,卻不時聽到有人說看到有怪獸在池中游水。科研人員進行了長時間的觀察,除了看到過一隻黑熊在池邊洗澡外,沒有發現任何動物。他們對天池的水進行過多次化驗,證明天池水中無任何生物。既然水中沒有生物,若有怪獸,它吃什麼呢?

天池的水從一個小缺口上溢出來,流出約1000多米,從懸崖上往下瀉,就成爲著名的長白山大瀑布。大瀑布高達60餘米,很壯觀,距瀑布200米遠就可以聽到它的轟鳴聲。大瀑布流下的水匯入松花江,是松花江的一個源頭。長白山除了天池和長白山大瀑布外,還有不少湖泊的瀑布。天池旁邊有一個小天池,又叫長白湖,水也是碧藍的。在樹林間的嶽樺瀑布和在半山腰的梯雲瀑布,規模也不小。此外,在長白瀑布不遠處還有長白溫泉,這是一個分佈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溫泉羣,共有13眼向外涌水。

遊客朋友們,我們來到了觀瞻長白山睡佛的地方了。

這裏是登山公路通往長白山大峽谷的岔路口處,是瞻仰巨大睡佛的最佳地點。在這裏,您只要往長白山主峯上一看,奇蹟便會出現——您看到,在綠樹繁花烘托之上,在藍天白雲映照之下,一尊浩大的,由天工造就的,由長白山幾座高峯相連組成的睡佛造像,就活靈活現地展現在眼前了!

大佛面對長天祥雲,身輔大地鮮花,安然入睡的樣子栩栩如生。

其實,不僅這個地點能瞻仰到巨佛造像,進了山門,來到能看到長白山主峯的地方,都能看到,只是角度和距離的不同,您觀看到的形象和神韻有所不同罷了。特別是越往山上走去,越是接近山體,越能觀看到睡佛的宏大身影,和慈悲面目。

長白山的氣象變幻莫測,秋冬天忽晴忽雪,春夏忽晴忽雨,長年雲霧繚繞。當您趕上天在下雨,或者雲霧遮住了佛面,也不要緊。只要您誠心觀佛,不妨耐心等待,說不定一會兒就雲移霧散,神祕的大佛偶然現形,或顯出部分身形。

雲裏霧裏觀佛,不僅讓您在神祕的氛圍中,透過迷霧觀到了佛容,了卻了一結佛緣的夙願,更會讓您在渴望和和等待中瞭解佛學的要義。

過了梯子河,往錦江瀑布的方向走去,就更能近觀睡佛的雄姿。當您走到能看到錦江瀑布的那道崗樑上時,回首可仰望大佛,往前看則能遠遠地看見錦江瀑布峽谷對面的山峯上,面對着我們有一面刀削斧劈般的峭壁,峭壁上,樹影掩映之中,有一碩大的洞口,那就是下面我要說到的“小洞天”。

被人們稱爲聖山和神山的長白山,不能沒有佛緣,80年前,有守律、守禪、守密三位和尚,遍訪中國名山大川,最後選中這個有睡佛倚天長眠的長白山爲他們修行的地方。其中守律和尚在此時間最長,一直到圓寂。守律曾寫下一首偈句詩,詩曰:“峽谷源頭緣生緣,天池飛瀑鮮花盤。指數松柏金剛座,守律賢洞法正傳。衆生得渡生極樂,未法出世小洞天”。說的就是那個地方。總落差70米的巨大的錦江二級瀑布,正掛在長白山大峽谷的開端之處。濤聲十里的錦江瀑布和長白山天池中間,正是漫山遍野鮮花開放的長白山高山大花園。詩中的“小洞天”,就是上面所說的那個山洞。當年的守律和尚,站在洞口,或者坐在洞裏,都可遠遠地看見那座睡佛造像。三個和尚進山後便杳無音信,成了長白山區盡人皆知的迷團,多少禮佛人和俗家人士,都在尋找守律。後來,人們發現了那首偈句詩,纔開始在錦江瀑布附近尋找,也纔開始了與長白山巨大的睡佛結緣。

1996年7月28日,人們終於在懸崖上的“小洞天”裏,找到了守律的屍骨,解開了這個困擾了人們近百年的迷團。

這正是:

80年前佛緣始結事佛人長白山匿跡成迷霧;

80年後佛緣永續尋佛人大峽谷現形遇仙蹤。

至此,一段佛緣,一段護佑着大佛出世普渡衆生的真實故事,獲得了圓滿。本文由整理提供

標籤:導遊詞 吉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