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風俗通用多篇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風俗通用多篇

飲食習慣 篇一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爲常見,包穀飯是以包穀面爲主,適量地摻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

茶也是土家族人生活必需品,喜喝熬茶。茶用大瓦罐置火坑間熬煮,常年不離,是土家人火炕中的“不倒翁”。熬茶多用藤藤茶、老茶葉或茶果等,俗稱長壽藤、神茶,學名茅巖莓。

土家族的文化 篇二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

“擺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體舞,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方面的70多個動作。是與祭祀祖先、乞求豐收相聯繫的。不論什麼盛大的聚會,都要跳的。“擺手”選陰曆單日開始,持續的天數也是單數。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農曆正月初九或三月九年級,參加的人數有上萬人。節奏鮮明、動作優美、樸素、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史詩、山歌最爲著名。

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方面,刺繡、編織比較有名,土花鋪蓋尤爲著名。在經濟、文化的發展上受漢族影響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點。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壩漆”,都是飲譽中外的名產。

“西蘭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藝中的一朵奇葩。又稱“打花鋪蓋”,它是一種土家錦。以其獨特的工藝和美妙的構圖被列爲中國五大織錦之列。

土家族文學以敘事詩、山歌及跳擺手舞時所唱之擺手歌等最爲著名。擺手歌有大擺手歌和小擺手歌之分,大擺手歌具有史詩性質;小擺手歌多爲苦歌、戀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山鄉風味。長篇敘事詩《錦雞》是四句頭民歌的組合體,用男女對唱方式表現,它以愛情故事爲主線,反映出廣闊的社會生活面。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篇三

土家族節日民俗較多。從節日內容看,有祭祀節日、紀念節日、慶賀節日、社交娛樂及生產性節日五類。其宗教信仰有對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皆爲崇拜對象。動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圖騰崇拜,如鷹、白虎圖騰,特別是以白虎爲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廟,立有白虎神位,經常祭祀。還有對祖先、鬼神等崇拜。

五月節

農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稱五月節,民間的風俗是做糉子,掛香包,掛菖蒲艾蒿,燒艾條,到江邊祭祀鬼神;公衆性的活動則是一年一度的龍船競渡。五月節實際就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亦稱“龍舟節”、“端陽節”。端午之“端”字爲“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來稱“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稱爲“端午”;既然是兩個“午”,故又被稱作“重午”;再者,由於古人把午時稱作“陽辰”,所以又稱“端陽”。

趕年節

趕年節是土家族傳統節日,以“趕年”最爲隆重。土家人過大年時間比漢族提前一天,小月爲臘月二十八,大月爲二十九。爲什麼要提前,有幾種傳說:爲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間,其先民隨胡宗憲徵倭。於十二月二十九大犒將士,除夕倭寇不備,遂大捷,後人沿之,遂成家風。關於抗倭立功符合歷史事實,《明史》有載。還有關於爲了打仗而提前。過趕年節要作糯米粑,殺豬祭祖、煮酒。除夕之夜還要“守年”、“搶年”,即吃過團圓飯後,手執吹火筒在房前屋後轉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槍上山走一趟曰“模營”,以紀念先人。雖提前一天“趕年”,大年三十晚上還照樣過除夕。有的地方是“七年級拜家神,八年級拜丈人,九年級初四拜友鄰”。還有各種文娛活動,“玩龍燈”、“盪鞦韆”、“踩高蹺”、“唱難戲”等等。

舍巴節

“舍巴日”,土家語,又稱“舍巴巴”,“舍巴”擺手之意,“日”,動詞,“做”之意。土家語動賓倒置,“舍巴日”,漢語直譯爲“做擺手”,意譯爲“擺手舞”。帶有濃厚的祭祀色彩,歌隨舞生,舞隨歌名。相傳擺手舞源於古代的巴渝舞,是古代的一種戰舞,始於遠古,繁盛於明清時期。舍巴分爲單擺、雙擺、大擺手、小擺手數種。跳擺手舞不拘人數多少,多者上萬,少者數百,擺手時以鳴大鑼、擊大鼓呼應節奏,氣勢恢宏,動人心魄。主要特點是手腳呈同邊動作,翩翩進退,成對成雙,節奏鮮明生動。擺手歌長達數萬行,堪稱土家族史詩。

女兒會

“女兒會”,又名恩施土家女兒會,是恩施土家族特有的風俗習慣,也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一種場所,被譽爲東方情人節或土家情人節。

六月六絕大部分土家族都將六月六稱之爲“曬龍袍”,與漢族稱謂基本相同,但節日傳說截然不同。關於六月六來源的傳說很多,其中最廣泛的說法是:這一天是湖南茅崗土司王覃篨(亦作覃垢)蒙難之日。相傳,覃篨爲反抗封建王朝的民族壓迫,在這天慘遭殺害。在刑場上,覃篨怒目圓睜,當劊子手凌遲剝皮時,忽然從他身上飛出九條金龍,霎時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朱元璋嚇得從金殿龍椅上暈倒在地,連忙爬起來禱告蒼天。同時下令將人曬乾,紮成覃篨像,讓他每年坐七天帝位。土家族人將覃篨血染的戰袍搶回來洗淨曬乾,立廟祭祀,謂之“曬龍袍”。從民間傳說看,六月六是土家族的一個重要的紀念性節日。

調年會

“調年”是土家族的春節,它要先漢族的春節一天。相傳在明朝嘉靖年間,土家族的先民隨胡宗憲征討倭寇,在臘月二十九那天提前過了年,慰犒將士。將士們吃了豐盛的酒席,養精蓄銳,到除夕那天狠狠打擊了倭寇,取得了勝利。以後,爲了紀念土家先人,土家人提前過年,並相沿成俗。土家族的調年是一年中最爲隆重的節日,他們要在調年期間舉行豐富的喜慶活動。調年活動持續幾天,甚至十幾天。一般的是根據每個家族自身的情況來看是否過趕年,如鳳凰縣有韓姓土家族二十八過年的,但也有韓姓土家族是三十才過年的,也有傅姓、戴姓二十九過年的等等。

牛王節

每年的四月十八日,是土家族的牛王節。這天各地都要舉辦牛王節歌會,搭起歌臺,將牛頭像懸掛在歌臺中央,以歌頌牛的'功德。牛王節十分熱鬧,各家各戶提前 一天將牛梳洗乾淨,喂精飼料,角上系一朵大紅花,一早牽着去趕歌會,同時,也藉此機會展示自家喂的牛健壯。傳說多少年前,牛是天上的神牛中,看到人間日子苦,終日勞作,仍吃不飽,就悄悄盜了仙谷給人間,這事讓守穀神發現了,告到玉帝那裏,玉帝一氣之下將神牛打下凡間,讓它跟人一道吃苦受罪。從那以後,牛就陪伴人們耕田了。人們不忘神牛盜仙谷之恩,就將“仙谷”改爲“盜谷”,日後又將“盜谷”改爲“稻穀”。神牛盜仙谷的時間是農曆四月十八日。土家人就將這天定爲“牛王節”,以各種形式予以慶祝,這便是牛王節的來歷。

風俗節慶 篇四

1、牛王節:每年的四月十八日,是土家族的牛王節。這天各地都要舉辦牛王節歌會,搭起歌臺,將牛頭像懸掛在歌臺中央,以歌頌牛的功德。

2、嫁毛蟲節:四月初八日過“嫁毛蟲”節,又稱“敬婆婆神”。屆時,家家用紅紙兩條,分別寫着:“佛生四月八,毛蟲今日嫁,嫁出深山外,永世不歸家”等字句,交叉成一“*”字,貼在堂屋左側中柱上面,以爲此舉可以驅除蟲害,四季平安。

3、五月節:農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稱五月節,民間的風俗是做糉子,掛香包,掛菖蒲艾蒿,燒艾條,到江邊祭祀鬼神。

4、趕年節:土家族傳統節日,以“趕年”最爲隆重。土家人過大年時間比漢族提前一天,小月爲臘月二十八,大月爲二十九。

5、舍巴節:“舍巴日”,土家語,又稱“舍巴巴”,“舍巴”擺手之意,“日”,動詞,“做”之意。土家語動賓倒置,“舍巴日”,漢語直譯爲“做擺手”,意譯爲“擺手舞”。帶有濃厚的祭祀色彩,歌隨舞生,舞隨歌名。相傳擺手舞源於古代的巴渝舞,是古代的一種戰舞,始於遠古,繁盛於明清時期。

6、女兒會:又名恩施土家女兒會,是恩施土家族特有的風俗習慣,也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一種場所,被譽爲東方情人節或土家情人節。

7、六月六:絕大部分土家族都將六月六稱之爲“曬龍袍”,與漢族稱謂基本相同。

8、調年會:“調年”是土家族的春節,它要先漢族的春節一天。

土家族的服飾 篇五

土家族女裝爲短衣大袖,左襖開襟,滾鑲2~3層花邊,鑲邊筒褲;男裝爲對襟短衫。“過趕年”,即提前l~2天過年,是其重要節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着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着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

土家族的語言文字 篇六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未定。大多數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湖南的永順、龍山、古丈等聚居地區,還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語。本民族無文字,通用漢文。

土家族的習俗 篇七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有“哭嫁習慣”習慣。女子在出嫁前7-20天開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罵媒人”等。開始是輕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傷。直到哭的口乾舌噪,兩眼紅腫。他們把是否善於哭嫁作爲衡量女子才德的標準。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老司祭祀亡人時,將天窗口的紡車倒紡三下,唸經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廷。然後假扮亡人,圍繞“哈哈臺”轉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爲悲痛,歷時幾天幾夜。然後將裝好遺體的棺木擡上山埋葬。改土歸流至民-國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屍三、五、七日後,由道士根據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一般道場都履行下柳牀、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燒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序。死者親屬披麻戴孝,跟隨道士行喪禮,還請人唱孝歌,以哀弔亡人。新中國成立後,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動,以開追悼會唱喪歌代替道常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篇八

提親

男女青年相愛後,由男方家請媒人帶上掛麪,條肉或酒(稱爲“手禮”)到女方家去向其父母徵詢意見,這叫“提親”。如女方家父母斷然拒絕,就會退回“手禮”。

紅書開親又稱“下書子”

經過提親征得女方家父母同意後,男方家擇吉日請媒人帶上面條、豬肉衣料或衣服,用紅紙折成的信封狀的紅書,內頁折成六折或八折,不寫字,稱爲“空書”送到女家,男青年隨同前往,也有先相親再下書子的。至此兩家初步結成親戚,雙方開始來往。特別是女方父母過生,男方必須帶禮物去祝壽。土家族忌諱農曆的六月和臘月行媒,稱爲“六臘不行媒”。

燒香、討年庚

通過下了兩封書子後,婚姻基礎基本穩固。男方家則要擇吉日請媒人帶上條方(條形肉)、麪條、火腿、衣料、鞋子等禮物及內頁寫上書單的一封紅書和寫上男方生辰的庚帖、香紙燭等到女方家“開書單”,也叫“燒準香”。並徵詢女方的生辰,這叫“討年庚”。標誌着兩家正式結成姻親,此後,男方可以稱女方父母爲“親爺”、“親孃”。

過禮

通過討得的年庚,根據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確定婚期。在女方家舉辦花園酒的頭一天(木黃一帶提前到3個月或半年),男方家請媒人和先生(能說會道機靈的人)帶上豬肉麪條、鹽茶米麪、衣服鞋襪、首飾禮物及香紙燭包封書子、火炮等送到女方家,這次禮物特別豐厚,女方家主要親戚每家一塊肉、一把麪條。這些禮物放在女方家堂屋上方的方桌上,由女方家執事先生焚香燃燒,祭祀祖宗。女方家回贈男方新鞋一雙。這叫過禮,又叫行“雁奠禮”。

花園酒

在婚期前一天,女方家宴請親朋好友。稱爲辦花園酒,被請的親朋好友帶上糧食、錢幣及送給出嫁女的禮物到女方家赴宴。女方家盛情款待。

開臉又叫拆頭

在婚期前一天,出嫁的姑娘要由有“雙福”(雙老健在,有兒有女)的老婦人給姑娘用細線絞去臉上的苦發,修整眉毛,抹粉,梳妝打扮,挽髮髻於腦後,戴上銀針簪子頭花等頭飾,穿上服裝,這叫“行冠笄禮”,是姑娘從“黃毛丫頭”步入新的一個轉折點。

哭嫁

女方在出嫁前三天晚上,在閨房內由衆姐妹陪同哭嫁。先由母親開頭哭“開聲”,再由姑娘哭和衆姐妹陪哭,哭的內容廣泛,有哭祖宗,哭父母,哭哥嫂兄妹,哭堂公伯叔,哭親戚朋友,哭 匠人師傅,哭媒人,哭幫忙打雜人員,總之見人就哭。被哭的人要送紅包給姑娘。會哭的姑娘被認爲很“在行”、有出息,所以有的姑娘從五六歲起就學哭。哭詞大多數在《哭書》中格式化的內容,也有“自編自哭”的內容。哭時拖聲帶氣,淒厲委婉,如泣如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