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關於中國通史筆記

關於中國通史筆記

在《中國通史》我感悟了: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臉,才氣見於事,義氣見於人。纔是明智的選擇。低調做人,你會一次比一次穩健;高調做事,你會一次比一次優秀。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中國通史筆記範文,供大家參考。

中國通史筆記範文1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國通史》這本書就詳細地記載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歷史。

公元前23世紀,中原地區發生了水災,帝堯派鯀去治水。鯀死後,他的兒子禹——即大禹成功地治好了水,還教會了百姓種植莊稼,深得民心。後來,禹又和其他幾個夏后氏的族人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朝代——夏朝。由此可以發現,中華人民在很早的時候就會抗洪救災,種植莊稼,還有了統一中國的野心。這一點,我引以爲傲!

中國的歷史就這樣浩浩蕩蕩的開始了,皇帝換了一個又一個,大臣換了一批又一批。中國歷史就在這腥風血雨,強盛輝煌中不斷成長:夏朝商朝,東周西周,春秋戰國,楚漢秦朝,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西夏,元明清民國。其中,王道霸業和文治武功等榮華記錄令我驕傲振奮;陰霾敗落和悲涼殺戳等殘酷烙印讓我汗顏痛惜。就這樣中國王朝在歷史的檢驗下變得更加繁榮昌盛!到了民國晚期,中國人民終於忍受不了其他國家的壓迫和羞辱,總算停止了內鬥,開始一致對外。功夫不負有心人,中國先是在1949年勢如破竹,打得國民黨節節敗退,百萬雄師過江,南京解放,昔日的國民黨已不復存在,蔣氏王朝就這樣落敗了。

《中國通史》這本書詳細的解讀了中國歷史的點點滴滴,作爲一箇中國人,我們必須看這本書,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看完《中國通史》,我認識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有功,拯救黎民,開創夏朝,統一中國,是夏后氏族人的驕傲;戰功赫赫的驃騎將軍霍去病,英勇善戰,以一抵百,殺敵無數,立下赫赫戰功,打得匈奴聞風喪膽,解除了北部邊境的威脅;直言敢諫的魏徵,他不畏強權,敢於當衆挑戰權威,是唐朝貞觀年間難能可貴的一個好官……這些英雄是中華人民的驕傲!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不畏強權,敢於挑戰權威,爲國犧牲,報效國家,爲民造福,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讓中國變得更加繁榮昌盛!

《中國通史》這本書是由歷史上最精彩的故事編成的,雖然不是面面俱到,但也詳細的記錄了中國的歷史,值得中國人一看!

中國通史筆記範文2

呂思勉是一位具備史才、史德和史識的歷史學家。《中國通史》是呂思勉的第二部通史著作,由於成書於國難當頭、日本侵略中國最危急的時刻,所以《中國通史》在很大程度上肩負起了呂思勉期望的宣揚民族文化、砥礪民族士氣的重任。在本書的出版序和緒論中,我瞭解到呂思勉先生的生平,和他所處的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在那個民族生死攸關的年代,在漫天硝煙中,先生爲滿足大學歷史教學需要,嘔心瀝血編寫此書,留下了堪稱經典的通史。

與同時期的其他通史著作相比,《中國通史》在內容和思想方面都有着自己的顯著特點,備受世人關注。上編主講文化現象,下編則按照歷史順序加以串聯,在理亂興亡的同時講歷史知識更系統地進行梳理,敘述中兼有議論,上下兩冊各自爲篇,相互貫通,採取了一種新的體例,即將政治和經濟文化平行敘述。有評論家認爲“這種體例表面上是把政治軍事和經濟文化割裂開來,實際上卻是將政治軍事的發生放置到了文化發展的內涵中,並且從根本上解釋了幾千年來政治發展的內在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更加突出了文化史的重要地位,不僅使我國幾千年來的文化自成系統,而且使政治軍事是通史,社會經濟文化也是通史,可以說是別具一格、新穎獨特。”

歷史到底是什麼?是前車之鑑?什麼是前車之鑑?答曰:昔人所謂而得,我可以奉爲模範;如其實測,便當設法避免;這就是所謂“法戒”。呂思勉先生告訴我們,世上沒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謂相同,都是察知不精,誤以不同之事爲同罷了。歷史雖是記事之書,我們所探求,則爲理而非事。這正是史學之所求,對以往的事實加以解釋,用以說明現社會,因以推測未來,指示我們進行的途徑。

先生在抗戰時期編寫此書,對於抵抗外來侵略的歷史尤爲重視,比如講兵制、講朝代更替、講民族對外戰爭都有所側重。不僅用簡潔易懂的語言講歷史,更是帶着讀者去探尋歷史事件背後的“理”,瞭解歷史的真正形態。在當時艱苦的治學條件下,能遍覽古籍,用淵博的學問理出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的脈絡,成此作品,這種精神和能力,是吾輩所遠遠不及的懂得民族的歷史,從歷史中找尋審視現實的視角,從歷史中汲取營養和智慧,是我們樹立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徑。我輩仍需努力,不忘歷史,不忘初心,將民族振興的重任擔起。

中國通史筆記範文3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歷史文明沒有中斷的古國,擁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歷史。我爲了進一步探求、瞭解中國的歷史文化,便翻開了《中國通史》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感慨萬千。

這本書詳細記錄了中國五千年曆程的風風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時期,下至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歷史皆有史,一以貫之,詳細的展現在了我們面前,讓讀者明白,中華民族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過來的。這本書與我國另外一本偉大的史書——《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着舊式的觀念、晦澀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道與歷史隔絕的鴻溝。說句實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邊看文字註解,邊看《二十五史》。

而《中國通史》則突破了古典模式,敘述內容的重點已由王朝轉向國家,在書中講述的不僅僅是政治、制度,而且擴展至文化、經濟、社會、宗教、美術。《中國通史》敘述內容不再是單純的褒貶人物、列舉事狀,而是逐級分編、分章、分節,有利於敘述內容自由剪裁、有機編織的靈活優勢,較之傳統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內容敘述的內在邏輯聯繫。

在它的故事裏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懂得中國的歷史,才能使我們無愧爲中國人,正所謂讀史明智,其義同上。說到秦始皇,無人不說他是一個暴君,但誰又能否認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統一了我們中國,是他修築了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他,建築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馬俑,也是他建築了規模宏大的阿房宮。但部分史書卻未見其功,全間其過。這些對他的評價正對應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楊慎的那首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在《中國通史》我感悟了: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臉,才氣見於事,義氣見於人。纔是明智的選擇。低調做人,你會一次比一次穩健;高調做事,你會一次比一次優秀。則是不變的法則!

中國通史筆記範文4

今年小女已上中學,中學已開設歷史課程,小女很是喜歡,常在家中與我討教歷史問題,爲了不至於尷尬,我又從新從書櫥中翻出《中國通史》,粗略看了一遍。

《中國通史》上至唐堯,下至明清、民國,歷經三千餘年,這其中的朝代更迭,風雲人物的興衰,箇中滋味誰能評說。泱泱大國,五千年文明歷史,演繹着一部中華名族生存、繁衍、發展的恢宏詩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兩千多年前的先哲孔子是如此的感嘆着時光易逝,如流水一般,一切都會成爲過去;而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又一位哲人兼偉人偉人也發出了同樣的感慨,不過偉人不是感慨着過去,而是想象着未來。

從過去到未來,流淌着歷史的長河。一個人的一生,在這歷史的長河中,至多像流水的一次涌動,當然也有的泛起一兩朵浪花,甚而推起一片波瀾,但隨即與流水同去。可能是這個緣故吧,人們常常對着歷史,撫今追昔,發出這樣那樣的感嘆,這正是: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不過,歷史的長河畢竟是向前流淌的,永遠不可能倒流。人們讀歷史,憑弔歷史,感慨之餘,總會深化着對今天,對明天的思考,這也是我讀《中國通史》最深的體會。

過去的歷史是今天的鏡子,但歷史這面鏡子,並不是一覽無遺地折射歷史之光的,這是由於,往事如煙,越遠越不真切,再加之寫史之人的個人觀念,幾千幾百年後,就不免鏡面如霧了。對此,現代大文豪,愛國主義戰士魯訊曾有過精闢的論述:“歷史上都寫着中國的靈魂,指示着未來的命運,只是因爲塗飾太厚,廢話太多,故很不易察出些底細來。”這就是說,歷史是面好鏡子,只是使用時,需擦去鏡面上的霧氣。

中國的歷史,悠遠漫長,有五千年之久。中國的歷史看上去風雲變幻,其實它總是在昭示着一種必然性,那就是社會在不斷進步,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直至現在社會主義社會,文明是在不斷進步發展,刀耕火種,駕轅鐵犁,火箭衛星等等,這是歷史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

中國的歷史,到現在廿一世紀,這其中的榮辱心衰,又有誰能訴說的盡。中國歷史的發展常常是流血來推動,來驗證的,特別是近現代,我們仍記憶猶新。歷史的血跡,展示着歷史發展的殘酷性,我們能從中領悟到什麼呢?只有吸取血的教訓,在前人的基礎上,加倍的建設我們的國家,增強我們的綜合國力,這樣才能無愧於我們的祖先,無愧於我們的後人。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現在讀歷史,就是要記住歷史的教訓,讓我們變得更聰明。要知道歷史的教訓是深刻的,我們的經濟現在是上去了,可在某些國際問題爭端上,還顯得太軟弱,像現在的南海爭端,與我們的大國身份不相符。經濟上去了,我們可不能就只顧享樂,要知道這樣下去,是要捱打的,會給後人留下罵名的。

因此,我們只有以史爲鑑,努力自省,發揚中華民族的韌性精神和進取精神,加快國家的經濟,這樣我們才能成爲世界民族的強者。

歷史的腳步,儘管有些沉重,但終究是向前的。唐代詩人劉禹錫說得好“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我們應當記住歷史,面向未來。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中國通史筆記範文5

《中國通史》這一本書,生動描寫了舊中國的興衰,以及新中國的成立。我們就來說說清朝,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大清這200多年的統治中,也發生過許多大事,最著名的,那就是19世紀鴉片戰爭了。

鴉片戰爭,最值得讓國人反思的戰爭,因爲那一戰,不但說明了英軍的強大,還說明了清政府的無能。這一點,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舊中國過去了,新中國到來了,但是這新中國的一切,還是和歷史有着大關係。

在一次散步中,我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

週末,我吃完晚飯,就去公園散步了。

在公園裏,我邊走邊想:爲什麼會有新中國,爲什麼抗日會勝利?而清朝爲什麼會覆滅?我走着走着,在一棵樹旁停了下來,並自言自語道:“爲什麼會有新中國?那是因爲抗日戰爭勝利了;爲什麼抗日會勝利?那是因爲我國有許多有氣節、寧死不屈的人;而清朝又爲什麼會覆滅?那都是因爲中國的黑歷史,實在黑得可怕!”

那晚後,我有了深深的感悟:改變以前的歷史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創造歷史。

《中國通史》雖然只講到了1949年,但在一百年後的《中國通史》中,我們一定能發現會有更多的人來創造歷史。

中國通史讀後感3

媽媽給我買了一套《中國通史》,我很喜歡,因爲我一向沉迷歷史,鑽進去就不出來了。

這套書有六本,書非常厚又重,封面是洋紅色的,中間一條黑框閃閃發亮,又用金色繪出四個大字:“中國通史”!黑框上面和下面都用金線縫了,一看就很醒目。

我先把六本書掃了一遍,特別是秦二世如何奪取王位,他殺了兄弟扶蘇太子,與趙高狼狽爲奸,殘害百姓;秦始皇在駕崩前,曾命李斯和趙高寫信給扶蘇太子,要他離開邊疆趕到京城咸陽即位。

但是胡亥拉攏李斯和趙高密謀篡位,還逼扶蘇自殺。二世認爲現在天下太平,不用忙於朝政,應該專心享樂,他從各地調來幾萬囚犯和農夫大規模修築秦始皇的墳墓,先把銅鑄化了倒進去,再把水銀灌下去,最後居然把所有造墳的工匠都埋在墓道里,不讓一個人活着出來。

之後他花人力建造阿房宮,爲了讓自己住得更舒服、華麗,他不惜一切,搜刮民脂民膏,過着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所以秦末才爆發了烽火連天的農民起義。秦始皇建立起來的秦朝江山可謂宏大,但是卻因爲二世的昏庸無道、荒淫無度而葬送在胡亥的手裏。

這套書可謂是讓我心中的疑問揭開了:秦朝爲什麼會失去江山呢?這就是因爲朝廷大肆剝削壓迫人民,導致百姓苦不堪言,農民起義紛發而使秦朝被滅亡。……

《中國通史》是一部完美的史書。有一段我也很喜歡:唐太宗初期,有人告訴太宗,有個叫魏徵的官員曾讓太子殺了太宗。太宗就問他:“你爲什麼挑撥我們兄弟關係?”魏徵答:“因爲我那時是太子的部下,就要盡心盡力的爲太子着想,可惜他沒聽,要不然也不會落到今天的下場。”太宗認爲他很有才幹,便被封爲建議大夫。後來魏徵去世,唐太宗沉痛地說:“以銅爲鏡,可正衣冠;以人爲鏡,可明得失;以史爲鏡,可知興衰。如今魏徵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呀!”

標籤:中國通史 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