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古詩《所見》精彩賞析多篇

古詩《所見》精彩賞析多篇

《所見》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一

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原文

作者:辛棄疾

松岡避暑,茅檐避雨,閒去閒來幾度?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

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

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譯文及註釋

譯文在鬆崗中躲避寒暑,在茅檐下躲避風雨,如此來來去去的日子不知道有多少次了。停下醉酒搖晃的腳步,手扶嶙峋的怪石,注目眼前飛流直下濺珠躍玉的瀑布,醉眼朦朧,辨認許久,看啊看啊,原來以前多次酒醒就在這裏!

東邊有人娶妻,而西邊已經出嫁的女兒也回孃家省親,兩家門前都燈火通明,親友雲集,一片歡聲笑語。村外田野裏柔風輕露漫天飄灑,它們是在醞釀製造着稻香千頃,豐收就在眼前了!感謝夜裏風露對於稻穀的滋潤。

註釋①己酉:淳熙十六年(1189年),時詞人閒居帶湖。

②歸女:嫁女兒。古時女子出嫁稱“于歸”。

③“釀成”三句:謂每夜的清風白露,釀成一片稻米花香,意即風調雨順,豐收在望。

五十六字者始自歐陽修,因詞中有“鵲迎橋路接天津”句,取爲調名。周邦彥詞名《鵲橋仙令》,《梅苑》詞名《憶人人》;韓淲詞,取秦觀詞句,名《金風玉露相逢曲》;張輯詞,有“天風吹送廣寒秋”句,名《廣寒秋》。元高拭詞注:仙呂調。《鵲橋仙》另有一體,八十八字,始自柳永。

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賞析

這首詞與《西江月·遣興》一樣,同爲辛棄疾罷官後居於江西上饒時所作:以農村生活爲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詞。這首詞作於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己酉),當時他已五十歲了。

辛棄疾的上饒新居,築於城西北一里許的帶湖之濱,登樓可以遠眺靈山一帶的山岡,所以他把自己的樓屋起名爲集山樓(後改名雪樓)。這首詞的開頭三句:“松岡避暑,茅檐避雨,閒去閒來幾度?”寫的是他平時在帶湖附近山岡上游覽、棲息的生活。詞中的松岡、茅檐、避暑、避雨,簡練地概括了他在這裏生活的種種生活場景。在這裏,這樣的日子他不知已經經歷過多少次了,所以要問問“幾度”句中特別點出一個“閒”字,實際上,不是作者閒情逸致的“閒”,對作者來說,是很可傷的。辛棄疾決不是貪“閒”而是怕“閒”的人,“閒”是被迫的。他總希望有早一日能回到疆場,爲國效力,可現實生活又是他不能有所作爲。正如陸游《病起》詩所說的:“志士淒涼閒處老”,他自己的《臨江仙》詞說的:“老去渾身無着處,天教只住山林。”接下來,作者寫道:“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具體寫了當天發生的事情。作者抱負難以施展,心情抑鬱,只好以酒澆愁。他酒醉未醒,走路時身體搖晃不支,只好扶着一塊怪石,停在那裏看飛泉,朦朧中以爲這是新停留的`地方,可酒醒後,發現還是前回酒醒之處,也還是經常止息的地方。這兩句特寫,從怪石、飛泉表現作者的熱愛自然,更主要的是表現他的醉酒。所以要寫他的“閒”和“醉”,着力點正在於表達他那無奈之情,他對朝政的失望。

不過,作者寓居鄉下,鴻圖難展,心情沉重,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從他在上饒所作的一些詞看,他謫居鄉下的生活中,也有亮麗的一面,而這兩者都是真誠的,都是來自他的高尚性格的。由於後者,使得他在農村中,不但有熱愛自然的感情,而且也有熱愛農村生活、熱愛勞動農民的感情。這首詞的下片,正是表現了這種感情。“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寫農民婚娶的歡樂、熱鬧情況。這和作者孤獨地停留在山石旁的寂寞情況,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足以令他格外感到寂寞的。但作者的心情並非如此,他分享了農民的歡樂,沖淡了自己的感慨,使詞出現了和農民感情打成一片的熱鬧氣氛。“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作者以這兩句結尾,寫出了爲農民的稻穀豐收在望而喜慰,代農民感謝夜裏風露對於稻穀的滋潤。這樣,他就把自己的整個心情投入到對農民的愛和關心。

總之,這首詞在描寫閒散生活時透露身世之痛,在描寫農民的純樸生活中,反映了作者的超脫、美好的感情;情境交融,相互襯托,使詞的意境顯得十分的清新、曠逸。

《所見》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二

所見

清朝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所見》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樹林裏迴盪。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於是馬上停止唱歌,靜悄悄地站立在樹旁。

《所見》註釋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盪;迴盪。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蔭的樹。

欲:想要。

捕:捉。

鳴:叫。

立:站立。

《所見》賞析

這首詩的第一一平平而起,不着痕跡。第二一調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從而形成一個高潮。一二一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高接點出他的心情。通過“騎”和“振”兩個動牧,把牧童那種悠閒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託了出來。他幾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寫,簡直不知道世高還詩“憂愁”二字。正因爲心寫歡樂,纔不禁引吭高歌,甚至於遏行雲,“振林樾”。

三四一仍然是繼續描寫神態。第三一是過渡,是作勢。寫牧童的心理活動,交代了他“閉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詩的轉折點。第四一,急轉直下,如千尺懸瀑墜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牧,把這個牧童發現樹上鳴蟬時的驚喜心情和機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出來。“忽然”發生了變化:由響而靜、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閉口注目鳴蟬的瞬高神態寫得韻味十足。而“閉”和“立”兩個動牧,則把這個牧童天真的神態和孩子式的機智刻劃得淋漓盡致。全詩純用白描手法,緊緊抓住小牧童一剎那高的表現,逼真地寫出小牧童非常機靈的特點,讓人倍覺小牧童的純真可愛。

這是一首反映兒童生活的詩篇,詩人在詩寫讚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顯得特別專注。“此時無聲勝詩聲”。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這首詩正是在這種起伏變化寫獲得了巨大的藝術效果。詩的語言,明白如話,質樸無華,十分本色。至於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詩,詩人沒詩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生活的感受,看似閒情逸致,實則寄託情思。同時這首詩不顧及格律,活潑自由,語言淺顯明瞭,形象自然生動。綜觀全詩,它所描繪的和平、寧靜和優美如畫的田園風光,所刻劃的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了詩人的一種“真性情”。詩人曾經說過 “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諱言,詩所描繪、所刻劃的,正是詩人畢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強調的“真性情”。

《所見》創作背景

袁枚熱愛生活,辭官後僑居江寧。其主張抒寫性情,所寫多爲士大夫的閒情逸致。詩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見一個牧童騎着牛,唱着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於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準備捕捉蟬。這一幕觸發了詩人的詩興,就寫下了這一首“所見”。

譯文 篇三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

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

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所見》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四

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

斷崖修竹,竹裏藏冰玉。路轉清溪三百曲,香滿黃昏雪屋。

行人繫馬疏籬,折殘猶有高枝。留得東風數點,只緣嬌嫩春遲。

翻譯

斷崖上挺立着修長的翠竹,竹叢中盛開着冰清玉潔的梅花。繞過曲曲彎彎的清流長溪,黃昏中蓋滿白雪的小屋裏香氣飄灑。

過路人折梅在疏籬邊繫馬,梅雖殘仍然有高枝挺拔。高枝上留下了寒梅數點,是因爲嬌懶的春天還未到這山崖。

註釋

清平樂: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爲宋詞常用詞牌。

檢校:覈查。

山園:稼軒帶湖居第,乃建於信州附郭靈山門之外者。

修竹:高高的竹子。

冰玉:如冰似玉,指梅花。

雪屋:稼軒新居內一處宅院的名稱。

行人:過路之人。

嬌嫩春遲:春天嬌懶而來遲。

賞析

此詞主要描繪了山園裏梅花生長環境與風韻。起筆謂梅花長在斷崖峭壁間,與修竹爲伍,有冰清玉潔的資質。以下一路觀賞,由山麓而家園,由白晝而黃昏,幽香滿園,點出山園之梅。過片二句的籬邊梅殘,是鋪墊之筆,旨在推出高枝之梅。結末二句謂高枝數點,臨風搖曳,風姿翩翩,其所以遲遲不落,挺立枝頭,只是因爲春天嬌懶未到。全篇精妙之處正在於此,形神兼備,虛實相間,寫活了梅花喚春報春的特有風神。

創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四十八歲的辛棄疾,由江西安撫使改任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但隨即又因臺臣王藺的彈劾,被免掉了職務,作者不得不回到在上饒靈山之隈建成不久的帶湖新居過退隱的生活。這首詠梅詞即作於閒居帶湖期間。

《所見》原文 篇五

清代: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