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炎帝的傳說通用多篇

炎帝的傳說通用多篇

關於炎帝的傳說故事 篇一

炎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現在所稱的“炎黃”,即指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炎帝神農氏是一位偉大的人物,爲締造中華古國最早的文明,爲發展社會生產力,爲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是與農、工、商、醫、文等各領域的發明創造分不開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歷朝歷代的炎黃子孫的無比敬仰和祭祀。繼女媧後爲天下共主,自他以後中國進入農耕社會。

在伏羲制定姓氏後,人們就分爲不同的氏族。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女媧造人補天以後,又輪轉了不計其數的春秋寒暑。在一個普通黃昏,西邊殘陽如血,東邊晶瑩的圓月已悄悄攀上了柳梢,一個叫做任姒的女郎仍在姜水岸邊躑躅。古今中外,年輕漂亮、多情善感的女子都一樣,她們的心思誰也猜不透。

突然,一道紅光自碧波深處激射而出,任姒猛擡頭,見一條赤髯神龍升至半空,雙目發出兩道神光,與她的目光交接。四目相交剎那間,任姒只覺心靈悸動,似有所感,她用手拭一拭眼睛,定一定神,再定睛望去,但見暮色漸合,波瀾不驚。天空河水,都黑幽幽的,哪有什麼神龍呵!神龍見首不見尾,任姒卻就此懷孕了,足月產下一子,牛首人身,即以姜水之姜爲姓。此子乃南方火德之帝,故號炎帝。

這位太陽神又兼農業之神的炎帝,剛剛誕生的時候,身邊的大地上就涌出了九眼井。這九眼井的水彼此相連,如果汲取其中一口井的水,那麼其他八口井的水都會跟着波動起來。

上古的時候,沒有農業,人們靠抒獵、捕魚、採摘野果爲生,捱餓、受凍、遇險,過着原始遊牧生活。禽獸、果實自然生長的腳步怎趕得上人類繁育衆多的速度?一旦野生的動、植物都被人吃完了,天下黎民豈不要飢餓而死?因爲民以食爲天呀。炎帝是極仁慈、極具愛心的大神。他見人口日趨繁多,自然資源漸漸匱乏,頓生憂患意識。於是炎帝不辭辛苦,冒着生命危險,走遍了名山大河,嚐盡了千辛萬苦,終於在南方一個山青水秀的地方,找到了適合人類食用的谷種。吩咐百姓春天播種在開墾過的土裏,經常施肥灌溉,拔除蕪草,到秋天時就能獲得豐收。他見人民耕作栽插十分辛苦,就斷木作耜,揉木作耒,創制農具。炎帝又叫太陽發出足夠的光和熱來,使五穀孕育生長;並委任仙人赤松子爲雨師,觀測氣象,調節晴雨。於是年年五穀豐登。民衆鼓腹而歌,感念炎帝的功德,尊稱他爲“神農”。

炎帝不單單是農業神,同時也是醫藥神。炎帝教會了人們農業技術,保證了生活的物資來源,又創立了醫藥學,保證了人們的生命和健康。他巡視四方,看見百姓大多面部黃腫,有風溼之病,或者老弱病殘身受疾病之苦,心中十分不安。就踏遍三山五嶽,採集天下異草。傳說炎帝有一條神鞭,叫做“赭鞭”。世間的各種植物,一經赭鞭抽打,無論有毒無毒,或塞或熱,各種性質都會呈現出來。他就依據藥草的不同藥性,給病人治病。

爲了進一步辨識藥物的性味和功能,更好地救死扶傷,炎帝又親自嘗百草。他的身體玲瓏透明,從外面即可看清五臟六腑,因此以身試藥,看着草藥在身體裏如何發揮作用。炎帝做好兩個口袋帶在身邊,打算將好吃的放在左邊的袋子裏作食物,不好吃而有特殊功效的,則放在右邊的袋子裏作藥用。他準備妥當後,就開始嘗百草。首先,他嚐了一片鮮嫩的小綠葉。小綠葉一落進肚子裏,上下來回清洗腸胃,把肚子裏各部分都洗擦得清清爽爽,讓人十分舒暢!因爲小綠葉在肚子裏上上下下,就像來回巡查一樣,炎帝稱之爲“查”。他認爲“查”有益可吃,就收到左邊的袋子裏。後來人不知怎麼卻寫成了“茶”。

他接着嚐了一朵蝴蝶樣的淡紅小花,葉兒像羽毛,樣子很美。拿起來香味撲鼻,吃在嘴裏甜絲絲的,這就是後人所稱的“甘草”。神農覺得甘草好吃極了,於是也放到左邊的袋子裏。

隨後嚐了一種別緻的小綠花。花朵像禾穗一樣掛在莖上,橢圓的葉子有小小的尖端。拿來嘗一嘗,又苦又酸,果實上還有刺。這東西在肚子裏一下接一下頂撞不止,竟然連炎帝的膝頭都弄得腫起來,腫得像牛膝蓋。炎帝知道不妙,趕忙吞下一把茶葉才解了毒。這種東西后來叫做“牛膝”,是放在神農右邊袋子裏的。

他就這樣把百草一一嚐遍,有時候中了毒,就吞下一把茶葉。平均一天之內,中毒十多次,更有甚者,一天中毒七十次。幸虧他能夠馬上知道中毒部位,找到解救的方法。炎帝嘗試完了百草的藥性,將溫、涼、寒、熱的藥物各置一處,按照君臣佐使之義,撰寫成醫書藥方,以造福人類。醫學一科,至此方始建立。

炎帝神農氏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製造耒耜,種植五穀;嚐遍百草,開設醫藥;設立市廛,首闢市場;治麻爲布,民着衣裳;做五絃琴,以樂百姓;削木爲弓,以威天下;製作陶器,改善生活;立歷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教民播種五穀,教民醫藥,教民製陶、繪畫,教民獵獸、健身,教民音樂、舞蹈,還教民智德。可見,炎帝時期,德、智、體、美得到了全面重視和發展。炎帝就這樣不斷地運用自己的智慧,改善人民的生活,改進人民的生存模式,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鹹就。

然而,到了晚年,炎帝的創造力發揮得差不多了,他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另一個偉大的領袖一一黃帝開始崛起,而黃帝也是一位銳意進取的、很有能力的領袖,他們的處世方式產生了矛盾。矛盾如此之激烈,以至於只能通過戰爭的方法來解決矛盾。最後,他們二人在阪泉之野展開戰鬥。炎帝是太陽神,手下又有火神祝融,就採用火攻。黃帝是雷雨之神,就用水攻。你來我去幾個回合,不分上下。黃帝統率十萬神兵、十萬人衆、十萬鬼卒,以翱翔天穹的鷹、雕、鷲、鷂等兇禽作旗幟,以馳騁原野的虎、豹、熊、羆等猛獸作前驅,與炎帝展開決戰。兩軍交鋒,殺聲震天,白刃耀日,戰爭異常地殘酷和激烈,戰場上血流成河,使那些木質的武器都漂浮了起來。結果,戰爭以年富力強的黃帝的勝利而告終。

阪泉之戰後,炎帝意識到自己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他就順應潮流,急流勇退。來到了偏僻的南方,做了掌管南方的天神,和火神祝融一起,齊心協力治理着南方一萬二千里的地方,掌管着一年四季中的夏季。

炎帝的夫人是赤水氏之女聽沃,她與炎帝所生的男孩名叫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火神祝融。祝融被貶謫到長江流域,生下了後來怒觸不周山的水神共工。共工的兒子術器生有異相,他的頭頂平整如削;另外一個兒子叫后土,是土地之神。土神后土生下時間神噎鳴,噎鳴有十二個孩子,他們是困敦(子年)、赤奮若(丑年)、攝提格(寅年)等十二太歲神。后土還有位孫兒,即逐日的夸父。

炎帝有四個女兒,這四個女兒的命運各不相同。

其中一個命運最好。炎帝手下有個掌雨官,名叫赤松子。這個人喜歡煉丹藥,常常服食一種“水玉”,也就是水晶。日子久了身體就起了變化,最後跳進大火中,讓身體焚燒結果脫胎換骨,成了神仙。炎帝的這位女兒自幼十分信服赤松子,在赤松子得道後,跟着赤松子到崑崙山,在西王母住過的石屋中修仙,最後經過服食水晶和焚燒,也脫了凡胎,修成神仙,一直隨赤松子雲遊四海。

炎帝還有一個女兒,學遒得了仙,住在南陽愕山的桑樹上,她的身軀有時候化爲白鵲,有時候仍然保持女人的姿態。炎帝看見她的如此奇怪的舉動,悲痛萬分,千方百計的想把她引誘下來,可是,絞盡腦汁,都沒有成功。後來,炎帝乾脆讓人在樹下放一把火,企圖迫脅她下來,可是,在萬丈火焰中,年輕美貌的姑娘反倒蛻化了血肉的身軀,冉冉升上了天空。此後,人們每年都拿這棵樹上的雀巢燒成灰,調和水,來喂蠶,據說,如此這般,孵化出來的蠶可以多吐絲,吐好絲。

炎帝另一個女兒名叫瑤姬。她是個多情少女,可惜剛到出嫁的年齡就死了。一縷芳魂飄到姑瑤山上,變作一棵瑤草,開出美麗的黃花,結成像菟絲子一樣的果實,吃了這種果實的人,會人見人愛。天帝哀憐她早死,就封她做巫山的雲雨神。早晨她化作美麗的朝雲,在山谷間飄遊,黃昏又變作瀟瀟的暮雨,傾瀉滿腔哀怨。她始終是那麼多情,等待着知心的人……

炎帝還有一個女兒叫女娃,她的事蹟最悲壯。

據說有一次她到東海去遊玩,海上忽然起了風暴,她不幸淹死在海中。她的靈魂不散,化成了一隻花頭、白嘴、紅足的“精衛鳥”。她深怨大海吞沒了她年輕的生命,發誓要把大海填平,因此不斷去銜西山的石子和樹枝去填海,精神真可和愚公移山媲美。民間又把這種鳥叫作帶女雀。晉代詩人陶淵明曾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的詩句,歌頌這種鍥而不合的精神。

關於炎帝的傳說故事 篇二

炎帝,傳說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一說即神農氏(或神農氏的子孫)。相傳其母名任姒,一日遊華山,看見一條神龍,身體馬上有反應,回來就生下炎帝。炎帝生於烈山石室,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爲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爲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嚐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爲後世所稱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陝西的南部,後來沿黃河向東發展,與黃帝發生衝突。在阪泉之戰中,炎帝被黃帝戰敗,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併,組成華夏族,所以今日中國人自稱爲「炎黃後代」

炎帝的傳說 篇三

傳說中的上古帝王神農氏。因以火德王,故稱爲炎帝。繼女媧後爲天下共主,傳說是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又創造五絃瑟,開始蜡祭和市場。自他以後中國進入農耕社會。

是傳說中遠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

春秋時左丘明撰《國語·晉語》雲:“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水經注·渭水》:“岐水(今岐山縣境)又東逕姜氏城南,爲姜水”。南宋羅泌《路史·國名》載:“炎帝后,姜姓國,今寶雞有姜氏城,南有姜水。”《一統志》載:“鳳翔府寶雞縣南七裏,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長於姜水……”。寶雞市南姜城堡一帶,流傳着許多關於炎帝的傳說。如說炎帝生於峪,其母懷抱炎帝沐浴於九龍泉。又說炎帝遍嘗百草,爲人類找到了可以治病的中草藥,到晚年上天台山誤嘗斷腸草而死等等。因傳說代代沿襲,當地人們視九龍泉爲聖地,遇大旱常在此祈雨。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寶雞縣令許起鳳因祈雨重修炎帝寺並立石碑一通。

炎帝部落,初期,從事採集漁獵,後來逐漸作務農業,開始了半定居的遷徙農業生活。其遷徙的路線,是順渭水東下,過伊河、洛河,到達今河南、山東一帶。因其地平坦,氣候較溫暖,適於原始農業,遂以農耕爲主,形成定居的部落集團。初都陳,即今河南淮陽;再遷魯,都曲阜。傳八九代後,勢漸衰,受到九黎族壓迫,爲蚩尤所敗。後聯合黃帝部落打敗蚩尤。黃帝部落又打敗炎帝部落。此後,炎、黃兩族部落開始聯合和融合而爲華夏民族,佔據了中原地區,在黃河中下游兩岸的廣闊土地上逐漸創造發展起來偉大的華夏文明。

關於炎帝的傳說故事 篇四

古書記載,他和黃帝是同胞兄弟。父親是少典氏。母親是有橋氏。黃帝生於姬水邊,故以姬爲氏,炎帝生於姜水邊,故以姜爲氏。關於他的誕生,有一個傳說:在某個黃昏,殘陽如血,東邊晶瑩的圓月剛剛攀上柳梢,一位新娘子在姜水岸邊徘徊,其心思誰也猜不穩定。突然,一道紅光自碧波深處激射而出,新娘擡頭,見一條赤須神龍升到半空,雙目發出兩道神光,與她目光對接。新娘內心感到驚動,用手拭一拭眼睛,卻什麼人也沒沒有,回家便懷孕,十月後生下,牛首人身。

炎帝人稱太陽神。炎帝極其慈愛大神。他“行仁道”,比黃帝還要多。在他之前,人們以狩獵捕魚爲生。但是到了他所生活的時代,大地上的人類已經生育繁多,僅僅依靠狩獵已經吃不飽了。那麼應該怎麼辦?炎帝愁得幾日不眠,夜夜坐臥不安。有一天,他在一個陽坡上走着,一叢嫩綠的小苗映入了他的眼簾。這種小苗,他過去已經見過了多少次,但均沒有注意過。今天卻很有興趣地研究起來。他彎下身子,輕輕扒開小苗周圍的土,發現每棵苗的根部都有一個還沒有腐爛的果實皮。於是他便沿着陽坡,又找到了幾叢別的小苗,發現有叢很奇特,就是果實樣的東西在苗尖上頂着。炎帝想,這些小苗一定都是由那些樹草的果實變成的。如果能分辨出那些果實是能夠食用的,將那些雲彩食用的果實埋入地下,讓它發芽,開花,結果,人們不就解決了吃的問題了嗎?想到這裏,他悉容頓展,立即帶上一些人,踏遍三山五嶽,經過多年的辛苦,終於選出了黍、稷、麻、麥、豆這五種作物來,並教人類如何播種、如何管理後人把這五種作物稱爲五穀。他又發明了兩種農具,即耒和耜,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據說他還叫太陽發出足夠的光亮,使五穀得以孕育生長。我國的農業從此興起。人們感受他的功德,尊稱他爲“神農”,這樣他就成了農業之神。

炎帝還是醫藥之神。他巡視四方,見百姓深受各種疾病的折磨,甚至因此而死亡,心裏很不是滋味。便踏遍三山五嶽採集天下異草,一一品嚐,確定它們的味道和藥性。據說他在一天之中中過七十次毒。辛虧他掌握了一些草木的藥性,以毒攻毒,才一次次化險爲夷。傳說有一天,他正在山間小道行走,突然看到路邊有一條赭鞭,便順手撿了起來,無意識地朝草叢中抽了一鞭,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那赭鞭剛接觸到草叢,他就頓覺噁心,如同中毒一般,肚子裏總想嘔吐。於是他趕快把赭鞭扔在地上。這時又有怪事發生了。當赭鞭扔到地上,碰到另一片草叢時,他便馬上感到心清氣爽。他把兩處的草都拿來鑑別一下,發現早先的那叢草有劇毒,後來的那叢草能夠解除毒性。這才懂得,這赭鞭是一條能夠鑑定百草性質的神鞭。炎帝高興極了,一路上不顧一切揮動赭鞭,抽打草木,辨別藥性。從此之後,他不僅免除了品嚐之苦,而且大大提高了速度。另一種傳說,神農嘗百草,最後嚐到一種有劇毒的斷腸草,腸子斷爛而死。

炎帝又叫人民成立市場,把彼此需要的東西在市場上互相交換。讓人們在日頭正中時來市場交易,過了這段時間散市。

神農在我國民間廣受尊重,關於他的傳說很多很多。現在北京有神農壇,湖北有神農架,表示人們對神農的紀念。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家喻戶曉。我國古代文獻也多次談到神農對於我國農業生產的貢獻。如《白虎通義》: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衆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莊子》雲:神農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繹史》: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然後五穀興助,百果藏實。但是,對於神農與炎帝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目前還有爭論。我們推測,它們應是兩個人,神農產生會早一些,而炎帝產生會晚一些。

猜你感興趣:

炎帝的傳說1:日中爲市 篇五

炎帝爲先民們造福,子民們衣食無憂,生活得越來越好。一年又一年的豐收,使人們 的糧食有了剩餘,而打獵爲生的人們卻剩餘了肉類和獸皮,缺少糧食。爲使人們的生活得以 調劑,炎帝劃出了一塊空地,以供人們作爲互相交換東西的市場。這樣一來,大家就可用手 中剩餘的東西去換自己需要的東西。

不過,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人們不知道什麼時間用來交換東西最爲合適,有時爲了 換一樣東西,等一整天也等不到可以交換的東西。

爲此,炎帝想了一個辦法。他規定每天太陽升到頭頂時,人們可以一起來交換東西, 這樣不僅有利於集中,還可以節省時間,免去人們跑許多冤枉路。後來人們將這種交換東西 的方式稱爲“日中爲市”。

當時炎帝採用了一種“立杆測影”的方法來確定“日中”的時辰,這也是炎帝的發明 之一。炎帝在觀測農業時辰時,在地上立一根木杆,看地上日影變化的情況,日影最短時則 爲“日中”,便以此時辰定爲人們交換東西的固定時間。

原來的“日中爲市”本是以物易物,後來炎帝又發明了一種錢幣,即貝殼,以其大小 多少來確定東西的。價格。貝殼即成爲最早的貨幣,人們將這種貨幣稱爲“神農幣”。

“日中爲市”的地方是最早在神農鎮莊裏村,因此,莊裏村是最早開創集貿市場的發 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