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 優選13篇

【導語】

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 優選13篇

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 優選13篇 由本站會員“fosx”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篇2: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篇3: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篇4: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篇5: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篇6: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篇7: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篇8: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篇9: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篇10: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篇11: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篇12: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篇13: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

【正文】

篇1: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

我出生在90年代末,家鄉在董馬村。以前沒有電氣設備,要與遠方的親朋好友取得聯繫靠信件,這種方式又慢又不方便。聽我的外婆講,以前我的家鄉很貧困,一大家人都擠在一件小小的茅屋裏,裏面的光線很暗,沒有暖和的衣服穿,一件衣服要打好多補丁,並且大的穿了,小的又之後穿。村子裏的人是吃不飽、穿不暖,農民們靠搶公分、分糧、分錢。一年到頭分的糧食,不夠吃,錢也不夠,有時連鹽都買不起吃。村子裏只有一條狹窄的小路,每逢雨天泥濘不堪,人們走路都要從山上繞道。孩子們在破陋的教室裏讀書,也有孩子因交不起幾元的學雜費上不了學。

在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推進和落實下,家鄉的變化一年比一年大。原先村民們擠在狹小陰暗的老式木房子裏面,此刻住進了寬敞明亮的紅磚青瓦房,並有了衛生廚房,衛生廁所,有的還建起了兩層以上的樓房。以前窄小的土路,一下雨泥濘不堪,此刻轉成了寬闊的水泥大道,下雨天也不怕出不去了,此刻我回家能夠坐着小車直接就到家門口了。小康示範村使整個村子煥然一新。此刻的孩子們都做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上課,並且國家免減了書雜費,村子裏的每一個孩子都高高興興地去上學,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村民們都有均衡飲食。還能夠隨便挑選自己喜歡的衣服。

隨着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村裏開始有了電視機。夜幕降臨,忙碌了一天的村民們聚集在電視機前,看着電視裏播放的精彩節目,也彷彿看到了自己精彩的明天。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中國的發展,我的家鄉的確變化了。我認爲不論是一個國家,還是個人,立足此刻,展望未來,實現夢想,都是十分重要的。家鄉的變化就是很好的見證。

篇2: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

我的故鄉在臨沭,那裏人民樸素,笑容和藹,是一個在改革開放後,如雨後春筍一般,發展起來的城市。城市不大,但也是今時不同往日,與以前有了很大變化,這是我親身體會到的。

改革開放三十年,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開啓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歲月如梭,似乎只是在轉眼之間,改革開放的征途已經整整走過30年。

在這30年中,我的家鄉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小小城市,在改革開放以來,個性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勤勞善良的家鄉人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以結構調整爲主線,實現了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辦公樓更是鱗次櫛比,一列列火車橫貫家鄉,家家住進了新樓房,一臺臺彩電飛進千家萬戶,現如今家家電腦、電視、電冰箱樣樣不少,生活水平也是顯着提高,家鄉讓我刮目相看,在不經意間,我們的家鄉已隨着時代的變革,走入了小康社會,大家不愁吃穿,生活物質水平更是前所未有的增長。

十月一日是國慶節,我和媽媽不僅僅談起祖國的變化,媽媽回憶起過去——那時候,哪有什麼柏油馬路,泥土簡簡單單踩成了一條狹窄的馬路,一下雨,更是泥濘不堪,泥濘的路到處是水潭子,如果不留意踩到水潭子,整個腳就陷下去,好不容易把腳抽出來,可鞋子卻留在泥潭裏……睡覺的地方是睡在乾乾的茅草上,沒有蚊帳,晚上蚊叮蟲咬,整宿整宿睡不着覺;門前是一堆堆的牛糞,又臭又髒,一腳踩下去,腳也不知轉成了什麼樣……以前,家鄉人民很窮,住着破爛不堪的茅草屋,上面的瓦片好一片,壞一片的,一到下雨,雨水彷彿都想來湊熱鬧,房子裏全是雨滴,大家只得連夜挪動傢俱。那時的校園是一座破舊有土木結構房屋,土牆斑駁脫落,一塊玻璃也沒有。一到冬天,呼呼的寒風凜冽刺骨;春天,雨點從破瓦片上的窟窿裏落下“嘀嗒”的雨聲與琅琅的讀書聲湊成了不合諧的曲子……

往事的一切不堪回首,自從改革開放後,家鄉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破舊的茅草屋轉成了一座座高樓大廈,泥濘的小路轉成了條條柏油馬路……人們利用資源,蓋了公園、蓋了大橋……路兩旁種滿了花草樹木,蜜蜂在唱歌,蝴蝶在跳舞。

不僅僅我的家鄉在變化,我的祖國也在發生着日新月異的變化。

2001年7月13日晚,萬衆矚目的2008年奧運會舉辦城市最後要揭曉了!薩馬蘭奇雄渾的宣告聲中只有一個名字:BEIJING!中國人最後以完美的理念從衆多國家中脫穎而出。奪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

前不久,神舟七號的成功發射再一次證明了中國人的實力。首次太空漫步對中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太空最後有了中國人的足跡;太空中首次飄起了鮮豔的五星紅旗!

這天,我們迎來改革開放30週年,這天,我們迎來繁榮富強的好日子。我們的祖國,正日益龐大,我們的祖國,將迎來大好時光!欣喜,在於變化。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我們的祖國,未來將會更強大!

篇3: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

後面還有多篇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

到此刻爲止,我國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三十多年的歷程,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家鄉父輩人的講述中,我深深地感受到這三十多年來的改革發展對上一代和我們這一代人的巨大改觀,從各個方面都是如此。據說改革開放初期,由於我國從一窮二白貧困線上走來,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雖然與解放前相比,生活狀況的確有了很大改善,但當時生活水平還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與文化需要。普遍物資匱乏,什麼東西都供不應求,“千種商品千種票”。什麼東西都要憑票供應,離開了票無法生活。那時人們只能節衣縮食,一切只能將就將就,談不上滿足二字,生活窘境,幾乎大家都如此。

而在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同時國家還在政策和技術上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忙。由於處在這樣一個極具發展前景的大環境中,再加上政府的大力倡導,很快國內的經濟就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市場經濟有了很好的發展,國內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氣象!

以我的家鄉鄭州爲例,在生活方面,據我爸爸說,四十多年年前,他和爺爺奶奶住在用稻草搭成的房子,用土泥砌成的平房下,的大人孩子穿得太破了,冬天穿不上棉衣,腳上穿着露腳趾的破鞋子,到了夏天,只能把破棉襖的套子掏出之後再穿,這些還是粗布做的,而且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一臺小小黑白電視機已是奢侈品,但如今彩電以不足爲奇,透過屏幕人們大開眼界,舊日裏崗了,人們熱火朝天的蓋起了平房、現焦房、以致樓房、家用電器琳琅滿目,人們紛紛住進了溫暖舒適的家。過去那種屋漏偏遭連夜雨的現象再也不見了,多雨季節,坑坑窪窪、泥濘、崎嶇不平的羊腸小道不見的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筆直寬敞的柏油路面。過去孩子們上幼兒園,家長只能騎自行車接送,如今家家買上了電動自行車、摩托車,甚至小汽車接送孩子。改革開放前我們家鄉這都是爺爺奶奶告訴我們的,我才明白。而如今人們冬天裏邊穿的是保暖內衣、羊毛衫,外面穿着羽絨服,暖和極了,大人孩子人人如此。對於老年人,國家還給予了養老保險,以確保他們能夠安享晚年,這也充分體現了黨以民爲本的方針!

在醫療保障方面,國家給我們老人個性照顧,凡是門診住院看病,病人只負擔少量的支出,大頭還是國家給予支付,而且近幾年來,國家又出臺了一些相關政策,給老百姓辦起了醫療保險,只需交納一點費用,即可享受國家的高額補貼,而且看病住院70%、80%都是由國家支付,完完全全是爲了我們老百姓着想。

在住房方面,以前一家人只能擠在一個很小的房子裏,房子裏只有幾件可憐的舊傢俱,要是能夠寬鬆的睡一覺就已經是很不錯了,連做夢都想擁有一套大房子。而此刻,我們家不但有了自己的大新房,而且還搬進了二層高的小洋樓裏,各人都有自己的臥室,再也不用擠在一塊了。而且房內也是裝飾一新,各類電器一應俱全,電話、風扇、空調、冰箱、彩電、微波爐、液化氣竈具、太陽能熱水器……前年還購買了一臺電腦,寬帶上網,並玩起了數碼相機。今年將南北陽臺用鋁合金窗改造了一下,透過改造,房子的採光好了,空氣也比以前更流通了,人的感覺也不一樣了。最近政府對我們小區實行平改坡舊房改造以及三管改造和下水道改造等,都是政府出資,小區居民卻分文未付,此刻居民用水更方便了,排水更暢通了,真是說不盡的稱心如意。

改革開放30年來,農村的教育面貌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首先是教育觀念的改變。創新教育、素質教育已深入人心,把師生們從傳統的應試教育中解脫了出來,我們教師再也不要爲升學率、各科分數而去絞盡腦汁地出難題、找偏題,去日益繼夜地“看守”學生了。而學生呢,也無需整天溺在題海中而“痛不欲生”了。學生的書包越來越輕,學生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學生各方面素質在穩步提高。尤其是近幾年來,由於九年義務制教育政策的徹底落實、國家在基礎教育方面的重點投入,家鄉昔日那設施簡陋,千瘡百孔的破爛校舍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幢窗明几淨、寬敞舒適的新教學樓拔地而起,電腦室,實驗室、電教室........再也不是用來應付上級檢查的空殼了。教學設施一應俱全,更讓人高興的是國家推行義務教育,不但免去了學雜費,免費帶給教科書,並對部分困難家庭的學生予以生活補助。使全國千千萬萬的少年兒童直理解益,所有適齡兒童都能高高興興地上學。而大學生入學政策的寬鬆也爲我們帶給了更多理解高等教育的機會,這在以前是根本無法想象的!

在交通方面也有了相當大的改觀。正所謂要想富,先修路。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幾年來在“建設社會主義新家村”的過程中,一條條幹淨而又標準的硬化公路把家鄉的村與村之間、組與組之間甚至戶與戶之間連接了起來。再也不見昔日人們出門時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的尷尬情形了。如今,不管天晴下雨,人們都能夠衣帽整潔地串門、上學。田間地頭的農產品、偏僻的獨家小院中餵養的家畜再也不要擔心因道路不通而賣不出或被黑心老闆狠心砍價了。

我們在綜合國力和科技發展方面也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神舟七號的成功發射再一次證明了中國人的實力。首次太空漫步對中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太空最後有了中國人的足跡;太空中首次飄起了鮮豔的五星紅旗;而08年的北京奧運會在全世界的矚目下圓滿結束,標誌着我國在世界的歷史地位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緊之後是我們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即將閃亮登場,以更加出色的表現向世界再次宣告,中國已經真正的繁榮富強了!這天,我們迎來繁榮富強的好日子。我們的祖國,正日益龐大,我們的祖國,將迎來大好時光!欣喜,在於變化。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我們的祖國,未來將會更強大!

上述的種種狀況都說明了一個事實: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國家的繁榮富強,人民也就不會如此受惠。所以,這天我們生活在太平盛世的年代,要懂得珍惜、要維護當今社會,並應懂得知恩圖報。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學生,以前沒有做過轟轟烈烈的大事,此刻更是無法擔負重任,但我會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我,並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用心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這也就不辜負黨和祖國的恩情。

因爲自己是從農村裏走出來的,根在農村,所以,一向關注着農業、農村和農民。今年是國家改革開放30年,我忽然想起盤點我們家自1978至2008年間的變化,目的有三:[由本站網友投稿]

第一,總結。我們的變化中也許隱藏着農民改變自己命運的規律。

第二,溫故。溫故而知足,多想想自己艱苦的過去,人生的幸福感會強烈些、持久些。

第三,檢討。30年過去,彈指一揮間。人生短暫,30年做一次檢討,就應對自己日後需要什麼、捨去什麼更明晰。

1、人口比較。

1978年,我們家有8口人,分別是:祖父、祖母、父親、母親、我、妹妹、兩個弟弟。

2008年,我們家還是8人,分別是:母親、我、妻子、女兒、弟弟、弟媳、侄兒、弟弟。

人口變化:1979年祖母去世,1982年父親去世,1990年祖父去世,1990年繼父到插門來我家,2002年繼父去世。1988年妹妹出嫁,1995年我結婚,1997年我育有一女,2003年弟弟結婚,2005年弟弟育有一子。

2、戶口比較。

1978年,我們家8口人全部是農村戶口。

2008年,我們家8口人,有6口人是城市戶口,2人是農村戶口。其中,我因爲考取大學,戶口遷移到城市,我妻子本身是城市戶口,女兒隨妻子落戶;弟弟、弟媳、侄兒因爲在城市買房,戶口從農村遷到城市。

3、文化程度比較。

1978年,全家最高文化程度是我,國小五年級,其次是母親和妹妹,國小3年級。

2008年,全家最高文化程度是我和我妻子,都是碩士,其次是弟弟、弟媳,都是中專。

4、收入比較。

1978年,我們家有兩個半勞動力,父親算一個,母親算一個,我輟學算半個。父親一天掙10個工分,母親一天掙7個工分,我一天掙4個工分,全家一天共掙21個工分。我們村當年一個工分值6分錢,也就是說,我們全家當時月收入37.8元,年收入453.6元。我們家是村裏有名的超支戶。

2008年,我和我妻子,年收入超60萬元,弟弟和弟媳,年收入20萬元,還有一個弟弟在農村,年收入1.2萬元,共計81.2萬元以上。

5、資產比較。

1978年,我們家有三孔(連)祖傳的土磚黑瓦房,價值就應在1000元以內,還有一件也是惟一的一件電器——手電筒。

2008年,我們家在鄉下蓋有兩幢房子,一幢四孔(連)兩層約400平米,一幢兩(連)兩層約200平米,還有42畝土地,其中40畝土地是我承租的,兩畝土地是村裏分給母親和其中一個弟弟的。我們家(包括弟弟、弟媳)在城市裏還擁有8處以上房產和宅基地,3輛小車,10臺以上電視機,20臺以上空調,5臺以上冰箱,6臺以上電腦,7部手機等,其他家用電器基本是一應俱全。

6、基本物價比較。

1978年,豬肉0.78元/市斤,大米0.12元/市斤,油條0.04元/根。2008年,豬肉10元/市斤,大米2.00元/市斤,油條0.5元/根。

7、生活、醫療保險比較。

1978年,大米、豬肉憑票供應,家裏人多勞動力少,經常吃不飽飯。有一首打油詩這樣寫道:“走近你家門,青粥一大盆,端起你家碗,碗裏照見人......”就是我家當時生活的寫照。家裏人無醫療保障,祖母的病、父親的病就是沒有錢治療,或醫療水平限制,最後過早地離開人世。

2008年,物價有所上漲,但對我們的生活沒有多大影響。一是我們掙錢的潛力仍處於上升,家庭購買力沒有下降;二是,我們對雞鴨魚肉海鮮相對少吃,蔬菜水果買得多;三是,外面應酬減少,健身喝茶時間多。

我、妻子、女兒除了國家的醫療保險外,自己還辦了相應的商業保險。弟弟、弟媳、侄兒或辦理了城市醫療保險,或辦理了商業保險。母親和另一個弟弟,在農村參加了合作醫療。另外,我還爲母親和另一個弟弟購買了必須數額的重疾險。

8、家庭和睦比較。

1978年,家裏雖然很窮,但父母很少吵架,一家人和和睦睦。1982父親去世時,母親35歲,守寡10年,一個人含辛茹苦地照料祖父、撫養我們兄妹,從來沒有打罵過我們兄妹,一家人窮並快樂着。

2008年,兄弟們依舊以母親爲中心,對母親孝敬有加,婆媳關係也很好。母親在城市、農村兩頭住,自得其樂。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說,窮人的孩子更就應善待咱的爹和媽!

我們家是農村的最普通的一戶,也是村裏最窮、最可憐的一戶,多年享受村裏困難戶照顧政策,近30年,我們家在我們鄉鎮的變化就應是最大的。

篇4: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逐步的提高,個性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這些處在農村的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我出生在90年代末,家鄉在董馬村。聽我的外婆講,以前我的家鄉很貧困,一大家人都擠在一件小小的茅屋裏,裏面的光線很暗,沒有暖和的衣服穿,一件衣服要打好多補丁,並且大的穿了,小的又之後穿。村子裏的人是吃不飽、穿不暖,農民們靠搶公分、分糧、分錢。一年到頭分的糧食,不夠吃,錢也不夠,有時連鹽都買不起吃。村子裏只有一條狹窄的小路,每逢雨天泥濘不堪,人們走路都要從山上繞道。孩子們在破陋的教室裏讀書,也有孩子因交不起幾元的學雜費上不了學。以前沒有電氣設備,要與遠方的親朋好友取得聯繫靠信件,這種方式又慢又不方便。

隨着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村裏開始有了電視機。夜幕降臨,忙碌了一天的村民們聚集在電視機前,看着電視裏播放的精彩節目,也彷彿看到了自己精彩的明天。

在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推進和落實下,家鄉的變化一年比一年大。原先村民們擠在狹小陰暗的老式木房子裏面,此刻住進了寬敞明亮的紅磚青瓦房,並有了衛生廚房,衛生廁所,有的還建起了兩層以上的樓房。以前窄小的土路,一下雨泥濘不堪,此刻轉成了寬闊的水泥大道,下雨天也不怕出不去了,此刻我回家能夠坐着小車直接就到家門口了。小康示範村使整個村子煥然一新。此刻的孩子們都做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上課,並且國家免減了書雜費,村子裏的每一個孩子都高高興興地去上學,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村民們都有均衡飲食。還能夠隨便挑選自己喜歡的衣服。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中國的發展,我的家鄉的確變化了。我認爲不論是一個國家,還是個人,立足此刻,展望未來,實現夢想,都是十分重要的。家鄉的變化就是很好的見證。

篇5: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

萬物處在不斷地運動之中,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的家鄉——上杭縣湖洋鄉,是位於閩西的一個偏僻的鄉村,她的變化可謂是翻天覆地。根據和村裏老人的印象,結合自己自懂事來對家鄉變化的記憶,得出家鄉在改革開放三十年後的變化。首先,交通變發達了。家鄉人走過羊腸小道後,走出了比較寬敞的馬路。又從坑坑窪窪的黃泥路,走出平坦的柏油路。再從狹窄的的柏油路轉成寬敞平坦的水泥路。路的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也跟着改變。人們從步行到用自行車,再從用自行車改乘三輪車,然後進步到搭出租車,開小轎車。車輛的增多,寬敞的路顯得熱鬧了。個性是逢年過節的,小小的鄉村,竟能堵車堵上幾分鐘。

其次,田裏種的作物種類多了。隨着科技的進步,殷實、勤勞的家鄉人明白了該怎樣讓付出的勞動有更大的收穫。家鄉的土地因爲一向種植水稻,顯得貧瘠,收益也不多。加上家鄉水源比較不足,家鄉人開始明白只種植水稻行不通。近幾年來,家鄉人除了種植水稻,還種植烤煙、花生,玉米等。在收穫的季節,家鄉的田裏不僅僅能望見金黃色的稻田,還有一大片的碩果園,和家鄉人喜悅的笑臉。第三,高樓多了。家鄉人一向延續着住土坯瓦房。這樣的房子一般只蓋兩層,冬暖夏涼,很適合居住。但是房子蓋久了,趕上梅雨時節,房子就潮溼起來,有時牆角還會冒水。若趕上狂風暴雨,瓦沒蓋好的房子,會漏得一屋子都是水,泥牆如果長期受雨水腐蝕,還會有倒塌的危險。爲此,家鄉人害怕一向雨天,個性是晚上下雨。直到近幾年來,兩層以上的磚房如雨後春筍般蓋起。家庭更富裕些的,還粉刷牆壁,貼上華麗的瓷磚。咋一看,與城裏的別墅沒多大區別。高樓的建立,是家鄉人不再害怕雨天,更不用在下雨天急急忙忙找瓶瓶罐罐盛屋頂漏的雨水了。家鄉人一向延續種稻谷,那時候沒磚房,稻穀要挑着到離家遠的地方曬,下雨了要急忙趕過去收。在曬穀坪上,大家收稻穀那場景可謂熱火朝天。近幾年,可看不到這景象了。大家都把稻穀曬到自家房頂

上,望見天色不對,就會及時收起來。

第四,教育程度高了。家鄉的老人們常說,他們百分之八十不識字,有的連自己的名字怎樣寫都不明白。而和父母同輩的長輩們,他們也說,小時候窮得連吃飯都吃不飽,學習更是奢想了。好一點的,能上個國小畢業,而上大學,是離他們很遠的夢。加上那時候,兄弟姐妹比較多,上個學還要帶小孩,讀書就難顧上了。建國後,個性是1978年恢復大學聯考以來,家鄉上大學的孩子從一個到此刻的幾百個。小小的鄉村,不時飛出秀麗的鳳凰,跳出農門不再比鯉魚跳龍門難。國家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政策,更是讓家鄉人有了堅實的受教育保障。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由此開啓了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這無疑成爲中國歷史的標誌點。因爲,正是改革開放,正是解放思想,實現了中國當代發展軌跡歷史性的轉折,中國命運由此改變,社會轉型也由此開始。正是這次會議,打開了塵封幾十年的國門,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基本國策,從此改變了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命運。當改革

開放的春風吹遍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我的家鄉人民也用心投入到建設家鄉,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中去。30年來,家鄉人民在政府的領導下,跟着黨走在時代的前列。一項項驕人成就印證着改革開放所激發出的巨大活力,穿着更加舒適高檔化、食品質量明顯提高、居住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出行逐步方便快捷、家用設備趨於電器高檔化,這些在30年前的人們來說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此刻看起來都理所當然的了!

家鄉發生的翻天覆地巨大變化,難道不是中國在發展的一個縮影嗎?可想而知,中國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發展是多麼的迅速。然而,一個國家,只有持續社會穩定,才能在經濟上有所發展。家鄉的巨大變化,離不開建國後,黨和政府一方面保證社會穩定,另一方面,基於中國是農業大國,黨和政府還從實際出發,爲讓農村的經濟有所發展,頒佈並施行了一系列發展農村經濟的方針政策。

近幾年,家鄉的變化更是顯著。家鄉的土壤適合種烤煙,家鄉人因地制宜。許多家鄉人和菸草公司簽了合同,大面積種植烤煙,並學習先進的烤煙技術,改造烤煙房,確保烤出高質量的煙。由於家鄉的地形原因,土地都屬梯田類型,在中上部的土地種植的莊稼,收穫的時候運輸不方便。今年上半年,鄉政府在徵詢大家意見後,在土地聚集處開了一條直通最高處田地的馬路,這樣家鄉人就不用擔心土地太遠,運輸不方便了。

而且,家鄉的孩子們也不用愁上學了。中國從2007年春季開始免除1億5千萬名農村兒童的學費,並且,家鄉是少數民族鄉,而少數民族的孩子除了不用交學費外,還能得到伙食補貼。這樣,更多的孩子,有了安心上學理解教育的機會,有了實現夢想的機遇。家鄉人的文化水平也普遍提高。

這次調研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家鄉人的淳樸和勤勞。在家鄉人親切的言辭中,瞭解到家鄉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變化的巨大。這次調研,也讓我深刻體會到,生活在一個安定的國家裏是多麼的幸福。國家的安定,讓國家的發展成爲可能,讓我的家鄉有如此喜人的變化。有一首歌唱得好,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家鄉的變化,讓我明白,沒有新中國,就沒有家鄉的這天。

今年是我們新中國成立六十週年和改革開放三十週年的喜慶之年,同時也是我國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困難的一年,改革發展確定的任務十分繁重。祖國和家鄉的變化來之不易,,作爲祖國後備軍的一員,有職責有義務爲了祖國完美的明天而奮鬥,將其持續下去且發揚光大。

篇6: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

彈指一瞬間,改革開放已經30年了.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體會並不深刻,然而在父輩的交談中,我深刻體會到了改革開放30年間的巨大變化.比如家鄉的路,家鄉的房子,家鄉的小河,家鄉的交通工具,人的生活......都在變化。

聽老一輩人說,以前他們住的都是簡陋的茅草屋,只要一下雨,盆盆罐罐都得派上用場,因爲外面下大雨裏面在下小雨,而此刻,簡陋的小屋已經成爲歷史,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寬敞明亮的磚房。,居住環境的改善還伴隨着傢俱及家電的更新換代,以前哪家有個收音機已是很了不起的事了,而此刻,彩電,冰箱,電腦已成爲必不可少的電器,家家戶戶都通上了電話,手機也已不再是奢侈品,數字電視也將在不久的將來走進家家戶戶.

聽老一輩人說,以前,在農村裏人們做飯用玉米杆,豆秸,枯草以及稻草之類的東西當柴火燒,碰上雨天,低矮簡陋的廚房裏經常濃煙滾滾,嗆得人咳嗽不止,薰得人淚流滿面.從村頭到村尾到處都是嫋嫋的炊煙.而此刻全村都不見了炊煙,原先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戶戶都用上了電飯鍋,電磁爐,液化氣竈等等,廚房裏都裝潢得潔淨,明亮,燒菜煮飯的傢伙也越來越高級,連裝油,鹽,醬,醋的盒子,也越來越精緻了!

聽老一輩說,以前,家鄉的路是坑坑窪窪的土路,走起來十分地艱難,運輸方面及不方便.而此刻隨着改革開放的發展,家鄉泥濘的土路被改造成了寬闊筆直的水泥路,這樣交通運輸就更加方便了,家鄉的特產就能賣出去了,這樣更能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隨着三十年祖國的改革開放,我們的校園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聽老一輩人說,以前的校園設施簡陋,連坐的凳子也是自帶的,有許多學生因爲家庭經濟問題導致不能上學,此刻,我們的國家對教育事業重視了,校園的設備齊全,有寬闊的操場,圖書室,多媒體教室一應俱全,近幾年,國家還推行了義務教育,免去了學費和雜費,使家庭經濟潛力有限的學生也能高高興興的上學去.

三十年前我們的祖輩經過了多少風險,經過了多少艱苦歷程,使我們的祖國強盛興旺,三十年後的這天,我們更要努力學習,用心去體會此刻的愜意生活,將來我們也要用我們的頭腦和雙手來強大我們的祖國,來建設我們的家鄉!

篇7: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

改革開放30年家鄉的變化

人們常常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此刻我覺得還能夠再增加一句:“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舒適的生活。”因爲自從改革開放後,我們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影響貴州30年最大的事件是西部大開發。西部大開發從1999年開始到此刻,帶來了三個方面的重大影響:對人的思想觀念產生重大影響,西部大開發增加了貴州人的自我認發同感,帶來了人才的迴流。二,透過西部大開發,貴州的交通、通訊基礎設施得到極大的改善。三,透過西部大開發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此刻的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這些都是此前不可想象的。

思想解放是改革開放的前奏。貴州是敢於爲先的一個地方。從1978年開始,最先做的事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對以往的思想障礙進行清理,是奠基性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思想基礎。

教育解放:1978年的時候,貴州省招收研究生不足百人,本科生不足萬人。今年招收的大學生是10多萬人,有20多萬人報考。這個大學規模的變化,當然也是隨着基礎教育、人口的變化而變化。貴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是11.5%,全國最低。但1997年以前,貴州的這一比例才百分之兩點幾三點幾。

改革前:

1.人民生活困苦,溫飽無法滿足

2.住房成爲問題,出行是步行或者是自行車

3.道路狹窄,交通不便

改革後:

1.生活發生變化,溫飽自足,吃講究營養

2.住房追求舒適,穿講究時尚

3.出現公路、鐵路,出行方便

貴州經濟發展的方向:

建國以來,個性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實施開發帶動戰略,使貴州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增長幅度基本上持續在9%左右,尤其是在近幾年的全國經濟總評中,貴州省可謂是突飛猛進。

貴州省城市經濟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貴州城市經濟變化趨勢: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過30年的發展,貴州城市經濟產業結構逐漸從“二三一”向“三二一”轉型。如圖2顯示,一產和二產比重已分別從21.06%、55.97%下降到7.22%、47.52%;三產比重從22.97%波動上升到45.27%。這證明,城市經濟產業結構漸趨優化。

貴州城市經濟三大產業比重變化趨勢:城市經濟佔全省的比重上升。我們選取人口、國內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四個指標,分析城市經濟在貴州全省經濟所佔比重的變化。如圖3顯示,1978年至2008年,城市人口從553.95萬人增加到934.89萬人,所佔全省比重從20.62%上升到24.65%;國內生產總值從46.68%增加到49.3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佔比從18.85%波動上升到45.6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比從46.00%增加到63.49%。這些都證明城市經濟已成貴州省經濟的重要構成。

城市經濟指標占全省比重的變化趨勢:城市基礎設施不斷改善。1978年至2008年,貴州城市的基礎設施大爲改善。建成區面積從76平方公里上升到822平方公里,城市供水管道從230公里上升到7720公里,供氣管道從451公里增加到2694公里,實有道路從184公里劇增到3837公里,城市排水管道從214公里上升到4796公里,公共交通運營數從326標臺上升到4715標臺,客運總量從7053萬人次上升到103383萬人次,園林綠地面積從1037公頃增加到41841公頃,主要城市基礎設施指標均成倍增長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貴州省要充分利用城市在信息和服務業方面的優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實現城市“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兩型社會的發展目標。

篇8: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

改革開放30年家鄉的變化

改革開放30年來,我的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體此刻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城市的發展變化,小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無不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作爲家鄉的一分子,我記錄下了我眼中家鄉30年來的發展變化給我帶來的深刻體會。

30年來,家鄉在各個方面的發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以下幾個方面:

1.住房條件此刻社會一大熱點問題就屬住房了,確實此刻的住房問題不容樂觀,但跟過去相比還是有着很大的差別的。聽老一輩人講述他們那個時代的住房狀況,我們這一輩則是十分幸運的了。在他們看來以前門前的路很窄,終日陰暗着,難得在屋裏見到陽光,最怕的是下雨天,雨水總是要流進房屋裏,然後那樣的潮溼就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生活極度不適。此刻可好了,道路寬敞、整潔,門前也是出太陽就見陽光,且相對於以前極差的治安狀況,而今可真算得上是太平盛世了,門前晾的、曬的,從來都不會丟失,到附近串個門子、溜達溜達,也從來都不用關門的。對他們而言,不僅僅住房擁擠而且環境也不好。過去這50平方米的老房子住着祖孫三代7口人,家中不要說添置傢俱,平時就連家人來回走動都覺得擁擠。但那時很多家庭都是這樣,慢慢地有了上下兩層的“將軍樓”,再之後小戶的商品房問世了;此刻兩室一廳,三室一廳,躍進層,甚至別墅各式各樣的房子可多着呢。此刻有的退休老人喜歡在自己的院子裏種些花花草草,有的養幾隻小貓小狗,生活的十分愜意舒適。這種條件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2.穿着隨着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穿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年,大多數老百姓穿着的衣服都是做的,布料憑布票到商店購買,女孩子要是有件的確良的衣服可了不起,服裝都是以灰、藍、黑3種色彩爲主。隨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百姓着裝開始追逐潮流與時尚,喇叭褲、蝙蝠衫、健美褲、牛仔褲、連衣裙、吊帶裙等等不但款式新穎,而且色彩亮麗。此刻男女老少穿着又講究起質量來,棉、麻、絲穿着舒適、吸汗透氣。過去不僅僅沒有款式多樣的衣服可供選取,就連僅有的幾件衣服也要省着穿。那個年代一雙鞋,一件衣服穿幾年是很正常的,實在穿壞了沒法再補了纔會換新的。過去人們注重的僅僅是生存問題,此刻人們注重的纔是生活。

3.生活環境此刻我們正推行新的醫保體系,能夠預見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將不再爲看不起病而擔心。這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以前百姓有病不能及時治、不能有效治。此刻不僅僅醫療技術進步了,百姓自身的防病意識也增強了,國家還實行了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就我們興化而言,市委、市政府對后街背巷的整治,公廁、垃圾房的重新修建,徹底剷除了蚊蠅的生存場所,從而無形之中控制了疾病的傳染,減少了百姓不必要的支出。

4.教育事業改革開放的30年,是我們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仍然記得大學聯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大學聯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近些年來,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到達1000萬人以上,錄取新生更是達500萬名之多!伴隨着教育規模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佔據着日益重要的位置。根據父輩們的回憶,以前教師隊伍學歷低、待遇差、轉行的個性多,很多人都說老師仗着有一點知識,便尖酸刻薄,所以當年教師在社會上始終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但是改革開放以來,知識的力量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大家普遍認同“知識能夠改變命運”,而教師的地位也在不斷地提升,教師開始被人們用最秀麗的詞語去描繪,甚至被謳歌成“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在以前哪敢想象阿!最實際的便是工資翻了無數倍,這讓教師們工作更加有信心、有鬥志。

5.物質生活此刻的生活給人感受最深的就是方便,便利。而在過去什麼都是按人定量分配,而且要憑票購買,糧票、布票、糖票、豆腐票此刻市區大超市就好幾家,裏面吃喝玩用

應有盡有,什麼生活用品都能夠買到。改革開放使我們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改革開放”了。過去一天三餐只求把肚子填飽,那時候食物品種少,平時都是以素菜爲主,哪敢挑剔吃什麼呀。之後條件好了,大魚大肉的,每個人都是開懷盡情地吃,大家也開始根據自己的喜好挑剔起來。時間長了,營養不均衡,各種所謂的富貴病也出來了。這些年,對於吃,大家又都推崇健康食物,什麼五穀雜糧、葷素合理搭配。此刻商場裏的家用電器是琳琅滿目,供市民選取。過去誰家嫁女兒,要是具備了“縫紉機、自行車、手錶”這三大件但是讓人驕傲得很的。現如今不要說嫁女兒,就數數一些老人家裏,電視、冰箱、空調、洗衣機可都是基本家當。電器功能越來越齊全,有些還沒有壞,就淘汰換新的了。

6.道路交通和父輩們相比而言,我們這代人是幸福甜蜜的一代,享受了太多的幸福時光。因爲幸福,所以在我們的腦海中改革開放30年的變化或許沒有那麼明顯。但是就我自身來說,道路交通的發展變遷,着實讓我深深地感到震撼。小時候,記得跟着爸媽坐汽車去外地親戚家,總是把大多數時間浪費在路途上,不是路途遙遠要轉車,就是路況太差顛簸得難受,要是碰上暈車那更是要命。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道路交通也越來越發達。此刻去附近的揚州、南京都能夠當天來回,就算出省遊玩也是很方便,能夠把時間都放在享受遊玩的樂趣上。

30年來,從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裝飲食,相信我們每個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鉅變。憶往昔,看今朝,天翻地覆!對於這種完美的生活我們要時刻懂得珍惜,並且爲社會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前人已經給了我們完美的生活,我相信我們留給後代的生活會更加完美。

篇9: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發展變化狀況調查

系部名稱:臨牀醫學系專業:醫學檢驗

年級:2008級班級:一班

實踐單位:合肥市檔案局,合肥市長江路,合肥論壇

實踐時間:2010年7月25日至8月10日共16天

調查方式:問卷調查,向檔案局複印相關資料

調查資料:就改革開放以來合肥的發展變化進行調查

我的家鄉,她恬淡而又不失朝氣,蓬勃而又不張揚。那裏人傑地靈,早在三國時期她就因是兵家的必爭之地而名聲赫赫,包拯,李鴻章,楊振寧在她的養育下在各個領域爲人稱頌,她就是生我養我的故土——安徽合肥。

身爲合肥人,我深切地感受到家鄉的變化,爲了更全面地瞭解合肥的變化,我利用暑假走訪了很多個地方,合肥長江路、合肥市政府檔案局、還有我們合肥最具人氣的論壇——合肥論壇。下面是我對此次調查的總結。

一、高樓林立,東西南北高架搭起明天的彩虹

十幾年前,合肥最高檔的小區是琥珀山莊,據街頭的老合肥說,許多人還喜歡在那堆寫着“琥珀山莊”的白色雕塑下照相。那時,對別人說自己住在琥珀山莊,真的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遍地都是平房,最高的只有六樓。此刻呢!改革開放的春風,社會的大發展讓我們也擁有了自己的小高層。2002年合肥房地產開始升溫,城市的圓周彷彿一夜之間外擴三十里就像是變魔術一樣,老合肥們激動地給我形容。有房地產企業到大蜀山下蓋房子,有人嘲笑說:坐車都要四五十分鐘到市裏,房子賣給誰阿。僅僅兩年之後,大蜀山腳下已經無地可賣,而開發出來的房子竟然都賣得淨光(合肥話)。合肥人從此告別了平房,搬進了上輩人想都不敢想的高層住宅。1980年,合肥人均住房面積不足4.05平方米,然而30年後的這天,人均建築面積到達29.28平方米,是解放初期的7.5倍,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是阿,我們的房子越來越敞亮了。2008年,祖籍安徽的王石拍拍光亮的腦袋,決定在家鄉首府合肥隆重推出萬科金色名郡,將萬科著名的精裝修理念,帶到了習慣毛胚房的合肥。'2009年,著名的地產大亨萬達也不甘落後,掏出數億元,一舉拿下蕪湖路橋西側的原美菱集團的黃金地段,也準備在合肥大幹一場。種種的種種,我們合肥人民住上了滿意的房子,這也是合

肥人最驕傲的事之一了。

再說說合肥的交通。十幾年前,合肥夜晚最熱鬧的地方是三孝口,而三孝口十字路口上的人行天橋更是合肥的爲數不多的交通設施。那時站在天橋上留張夜景照片,是件激動人心的事情。合肥唯一的五里墩立交橋以前是合肥的景點之一,可又是被罵的最多的一處建築。因爲實用性太小,被老百姓稱作不拿我們的血汗錢當回事。可現如今,合肥在大建設風雨洗禮後,三孝口天橋也成了長江路上唯一倖存的天橋。世貿中心爛尾工程搖身一變,成了金碧輝煌的CBD,東西高架及下穿馬路解決了人們出行的困難,金寨路高架橋更是將堵車這一惡夢從此粉碎。傳說中的神祕高鐵最後進入佈局與規劃之中,即將開建。肥西的高劉機場也讓咱合肥人擁有了自己的國際機場。合肥打造的濱湖新城將整個城市規劃向近在幾十裏外的巢湖方向發展近期更是將巢湖併入了合肥的轄區。巢湖是國內五大淡水湖之一,汪洋的水面,離合肥其實並不太遠。但是,合肥決定走向巢湖,卻是2006年。

我們曾笑着說,都不認識路了。

回首30年前,那時候天安門上的柏油馬路是合肥人想都不敢想的。石子路,那太平常,水泥路則已經令我們很滿足了。

二、科技之光大放異彩,經濟增長勢不可擋

如果說上海是我國的經濟門戶,那麼合肥我認爲就是中國的科技門戶。在那裏有享譽全球的中國科技大學,有幾十個國家重點實驗與科研院所。我國許多重大的發明都是在那裏創造的,有哪一個城市能擁有着兩個太陽?合肥有!更誇張的是,這個只有一百多萬城市人口的城市,卻有五十多所大中專院校,每到寒假和暑假,大街上的年輕人就減少很多。因此,合肥也成爲城市人均文憑較高的城市之一。克林頓在上個世紀提出進入知識時代,也正是因爲這個時代,讓我們這個科技城市有了自己的大型企業,也同時帶動起了經濟的蓬勃發展。

合肥在多個領域已經嶄露頭角,我市的自主品牌吹響了我們的經濟號角。在汽車製造領域,JAC江淮汽車享譽全球;而在電器行業,合肥則有美菱,榮事達,格力,美的等集團;對於食品方面,恰恰瓜子早已走入了我們的生活中。國內外知名企業紛紛落戶廬州(古時合肥的稱呼),今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的大企業集團已到達戶以上,其中50億元以上15~18戶,百億元以上10戶左右,有34戶企業超過200億元,1~2戶已到達500億元。想想30年前的合肥,萬元戶那但是不得了的。但是現如今,合肥的人均GDP就有42981元,

三、物質精神豐富,人們生活有滋有味

城市欣欣向榮,人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從以前的毛胚房,到此刻的複式高層;從以前的一雙大腳遊合肥,到現如今的奧迪馬自達代步;從以前吃飽飯沒事在家打麻將的留意翼翼,到現如今“走,茶樓見”,是阿,麻將打到茶樓裏,又能夠喝喝茶聊聊天,不亦樂乎,沒事我偷着樂。

現如今,吃完飯,咱K歌去,早已司空見慣;明天咱試試另一家飯店的味道也見怪不怪了,誰叫咱此刻日子過的好呢!

當然,除了K歌,合肥人現如今還有很多選取。去畫廊賞畫,去歌劇院聽歌劇。2008年奧運年那會兒,小區裏鍛鍊身體的,健身房裏健身的,都用心響應國家號召,趕上時代的潮流。

要說合肥的小吃,那但是全國聞名。貴妃涼皮,廬州烤鴨店裏碰碰香的鴨油燒餅讓本地人流連忘返,更讓來肥旅遊的外鄉人忍不住多買點帶走。龍蝦一天街,人氣那是一個高阿。經常是車滿爲患,本地的,省內的,還有慕名而來的上海浙江人無不對此數大拇指!

合肥人玩音樂玩得也是倍兒棒,解曉東就是我們家鄉人。當然合肥人也很愛我們的家鄉,《合肥的石頭》、《挖芋頭》、《瀘州月》都是在講述着家鄉的種種。聽着一曲曲家鄉的樂章,萬千思緒在腦中迴盪。這就是我的家鄉。

在這個網絡的時代,合肥人又怎樣能躲在後面呢。合肥人有自己的圈子——合肥論壇。合肥論壇是合肥人最愛去的一個地方,但凡沒啥事,便會去那裏看看熱鬧,順便再拍拍幾塊板磚,樂和樂和。當然,這也是大家團結的地方,2009年初夏以來,“葉飛腿”、“環城公園女孩失蹤”、“步行街兇殺案”、“天鵝湖溺水事件”等關鍵詞充滿了合肥的網絡,大家互相提醒互相慰藉,又不時互相出出主意共度難關。很難想象,此刻要是離開了電腦和網絡,許多合肥人的生活將會多麼黯然失色!但是記得當年,電腦對合肥市民們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可十幾年後的這天,合肥的孩子們在國小就必修計算機信息課,普通家庭則早已普及了電腦。生活中發生的一切,會立即在網絡上得到迅速的反映和熱烈的討論。論壇更是反映民生的地方,很多人在那裏指出政府一些不是個性正確的措施,我們的市委領導們也藉此瞭解狀況,及時糾錯。

生活就是這麼妙不可及。

四、環境優美,園林城市迎接四方兄弟

合肥自建市以來,只有一點沒有變。那就是綠化環境。合肥是最早一批園林城市之一,合肥的綠化,確實沒得說。因爲我們重視環境治理,改善城市衛生,加強城市園林綠化,發展旅遊事業。城市園林綠化面積達718公頃,人均公共綠地7.56平方米。在對環城園林作進一步綠化的基礎上,於環繞古城的“綠色錦帶”上新闢建了四處自然景區,被譽爲“一根項鍊,四顆明珠”。

項鍊則是環城公園,這個據說是全國最大的開放式公園,被合肥人親切地稱作翡翠項鍊,也是合肥被首批評爲園林城市的功臣。

合肥市打造的合肥兩日遊,也廣泛受到大家的歡迎。包公祠裏,包公,莊嚴肅穆,令人肅然起敬。包河的水,清澈見底,波光粼粼,水中綠荷飄香,讓人流連忘返。包河獨有的無絲藕,千年不忘向後人訴說包拯的鐵面無私。大蜀山,合肥市裏唯一的山,說它是山,它但是丈餘。可合肥人仍絡繹不絕,踏青,郊遊,這兒不失是一個好去處。李鴻章紀念館,楊振寧故居,五里飛虹還有天鵝湖都是中外遊客必去的景點。

五、革命尚未成功,合肥仍需努力

雖然合肥的變化日新月異,但基礎還是差了點。與周圍的城市相比,我們還差得很遠。我們還有許多問題要去解決,許多事要去做。一向困擾市民的堵車問題,雖然得到了較好的解決,但還存在一些弊端;而新的問題——打車也是一個令人頭疼的事。如何避免出租車不打表漫天要價,拼車拒載,我想夠讓我們好好想想的了;內城下水管道系統老化,一下暴雨便水漫全城等一系列民生問題,還有如何更迅速地加快合肥的經濟步伐,打響在全中國的名聲,甚至打到國外去,掙老外的錢,這是我們過去致力於解決的,也是一向要去解決的。

78年,鄧小平在深圳畫了個圈,2009年,胡錦濤總書記在他的家鄉也畫了個圈——皖江經濟帶(以合肥爲中心,半徑500公里覆蓋上海、江蘇、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東、安徽七省一市,這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高,消費潛力巨大)。我們都說,合肥的機遇來了。

我相信,我們的未來不是夢,讓我們放飛理想,勇於探索,勇於拼搏,團結一致,求實創新,我們的國際大都市之夢,不遠了。

我更相信,在合肥人共同的努力下,什麼都擋不住我們的腳步,合肥的明天將更加完美。

篇10: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2013-04-0200:10:55)轉載▼

1978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好處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啓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從此,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始了新的偉大革命。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使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改革開放貼閤中國長期發展的國內和國外狀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有利於增強我國社會主義的生機活力,改善人民生活,促進經濟快速發展。

下面從我的家鄉——廣州在改革開放的前後變化和成就說明改革開放的巨大作用。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廣州向世人展示着發展的速度和力量!30年來,廣州人以開拓者、創業者的豪邁勇氣和敢爲人先的創新精神,創造出一個個令人歎爲觀止的奇蹟。美國《福布斯》雜誌曾發佈報告,評選出中國10個變化最大的城市,其中,廣州超過了香港、上海和北京。如今廣州已成爲工業基礎較雄厚、第三產業發達、國民經濟綜合協調發展的中心城市。

改革開放前,廣州的經濟並不發達,綜合實力遠低於在全國大城市中,依然是落後,不能與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相比;而科學、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的發展也比較緩慢,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較低。

改革開放後,由於廣州地理位置優越,地處珠江出海口,珠江流域的珠江三角洲乃至整個華南地區,都以珠江作爲水利交通的主幹線;其次,廣州和香港、澳門這兩個經濟發展較快的城市臨近,得到了必須的影響和帶動作用;最後,廣州有着悠久的文化歷史底蘊,作爲嶺南文化中心地,薈萃着嶺南文化的精華,有其吸引人的獨特風俗。這三大優勢都爲廣州在改革開放時的發展帶給了助力。

就數據而言,1980年廣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爲606.12元,到了2007年則增加到22469元,增長了37倍。同時,農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如今繁華的天河城、珠江新城在30年前還是一片片農田,當時廣州最高的建築物是白雲賓館,只有27層高。而居民出行主要依靠自行車和公共汽車。30年後的這天,廣州市區裏基本沒有農田了,廣州的城市面貌在變遷,城市功能在擴大。這就是廣州30年的城市變化,今日的廣州城與昨日的廣州城已經完全不是一個概念。荒地轉成了商貿中心,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而廣州大型交通樞紐設施建設也飛速前進,城市軌道交通網絡也初步構成。而在城市人口與面積方面,改革開放前,廣州只是一個擁有200多萬人口的中小型城市。而如今,廣州總面積已經到達7400多平方公里,戶籍人口760多萬人,還有400多萬外來常住人口,成爲名副其實的大都市。總之,改革開放爲促進廣州的發展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這就是改革開放對我們家鄉的改變,以下是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的成就。

人民生活

廣州改革開放30年,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費商品不斷升級換代。改革開放之前,人們津津樂道地追求“三大件”。目前,各種高級先進的數碼產品甚至汽車等都紛紛進入百姓家庭。文化娛樂消費也逐年升溫。2007年廣州人均文化娛樂服務支出爲3268元。據廣州市城調隊的調查資料顯示,廣州市居民家庭的一些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均居全國十大城市首位。着力改善收入分配關係,加快建立健全包括公務員,事業單位和各類企業職工在內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提高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2007年,全是職工年人均工資達40187元;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2469元,比1978年增長49.8倍,1979~2007年年均增長14.5%。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249.8元增加到2007年的8613元。

住房建設

30年來,廣州住房建設成就斐然。從2000年起,廣州市徹底取消住房實物福利分配,全面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幾級發展住房公積金制度,爲廣大勞動者購買房屋開闢一條穩定的資金渠道。加快了公有住房租金改革的步伐,公有住房出售邁出較大步伐,廣州1989~1997年共售出公房32.6萬套,公有住房出售比重達60%以上。經過30年的發展,廣州市房地產業趨向成熟,人民居住水平日益提高,人均居住面積從1978年的3.82平方米增加到1995年人均住房面積的9.2平方米,躍居全國十大城市之首,並提前到達建設部提出的2000年大城市人均居住面積8平方米的目標。市委市政府把解決羣衆住房問題擺上重要位置。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財政投入政策和優先供地機制,不斷擴大住房保障覆蓋面,加快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建設,逐步解決貼合有關規定的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根據房地產市場狀況,合理確定商品房用地供應規模,重點保障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應,適度發展限價商品房,進一步改善住房供求關係,抑制房價過快增長。用心推進舊住宅區綜合整治和危破房的改造,逐步改善人民羣衆的居住條件和環境。

就業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事實擴大就業發展戰略,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完善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全面推進建立充分就業社區工作,不斷拓寬就業渠道,健全面向所有困難羣衆的就業援助制度,及時幫忙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廣州正逐步構成政府部門宏觀調控、市場主體公平競爭、行業協會嚴格自律、中介組織帶給服務的人才市場配置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讓各類人才在有序的流動中尋找最佳的配置方式。建立再就業困難羣體就業援助機制,努力擴大就業率,降低失業率,率先擴大就業援助對象和範圍。廣州市下崗失業人員女35歲,男45歲就能夠獲得就業資助,比國家規定的女40歲、男50歲範圍擴大。

社會保障

改革開放後,社會保障工作取得喜人的成績。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擴大,保障水平穩步提高。2007年,全市基本養老、失業、基本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大大提升。同年調整提高了全市50多萬名企業退休人員月基本養老金和生活補貼,人均增加253元。2008年農村低保水平到達202元,人均月補差83元。全市農村人均收入低於2000元的困難羣衆全部納入低保救助範圍。同時,各級財政加大投入資金,對2006年6月底前的企業退休人員發放生活補貼,人均發放生活補貼108元,將沒有辦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戶籍人員納入醫療保險範圍。建立和完善適合農民工、農轉居人員和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繼續推進農民工先行參加工傷保險,健全社會救助體系。

無論在哪個方面,哪個領域,改革開放都其都有或多或少的推進作用。30年前,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曆程。30年來,廣州作爲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開創了廣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新局面,廣州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歷史性飛躍。30年間,廣州GDP增長45倍,成爲全國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之一;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增長50倍,已進入聯合國糧農組織劃定的富裕區;城鄉環境明顯改善,成爲了“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全國禮貌城市”。廣州改革開放30年偉大實踐,給我們很多啓示。這一切,都有賴於改革開放政策。改革開放是一場偉大的革命,它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新探索。因此,務必堅定不移地實行改革開放。

篇11: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

對於一個90年代末出生的我來說,要談改革開放30年的感受,確實有點陌生。但從大人的口中和參觀完市圖書館後,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鉅變。從簡單的一日三餐到“綠色食品”,從粗衣土布到名牌服裝,從石屋土院到入住高樓,從泥濘山路到私家小車,無不體現出了時代的更替和社會的進步

在衣食住行中,我想說說“行”。聽太婆說60年代人民生活都很貧窮,買腳踏車簡直就是奢望,儘管去上班的路很長,個性是下雨天,人走在泥路上,粘土粘滿了雙腳,十分困難。

但也捨不得買輛車。

奶奶說:“70年代爺爺化了100多元錢買了一輛自行車,那時擁有一輛車是很奢侈的一件事。他像對待寶貝一樣對待自己的車子,下雨天還不捨得騎,有人借也不想借給別人。”

隨着家裏條件的不斷改善,媽媽6歲時就很幸運地擁有了一輛童車。在當時村裏是轟動的事。媽媽可威風了,她騎着車在前面,一大羣小孩跟在她後面跑,這輛車承載着媽媽完美的回憶,所以至今她都捨不得扔。20世紀90年代初,腳踏車進入了普通人家,那時摩托車已經悄然興起,由於工作的需要,爸爸化了2萬8買了一輛紅色的踏板摩托車,神氣地開着弛來奔去,那時正好爸爸媽媽還在戀愛中,爸爸騎着摩托車經常帶媽媽去兜風,引來許多人羨慕的眼光。這一騎就騎了10年,直到2005年它才“光榮退休”。於是爸爸又買了一輛小轎車福特福克斯,有了小汽車就是方便,我上學不怕風吹雨淋,放假一家三口去自駕遊……

自行車、摩托車、小汽車的變化不正是改革開放30年社會的一個縮影嗎?相信今後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更快、更完美……

篇12: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飛速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三十年前相比截然不同……

聽我媽媽講,此刻的太湖市民廣場在她小時候還是一片菜地,新江南花園還有此刻的家樂福那裏都是一片低矮的平房,更別說前面的五星家園居民住宅小區了,能夠說是荒郊野外了。此刻呢,一個個規劃整齊的居民小區鱗次櫛比,周圍的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呈現的是一派繁華的都市景象。

媽媽小時候生活物質匱乏,一些生活必需品如米、油什麼的都需要憑票供應,肉阿水果阿都是不可能想吃就能吃到的,書包就是用的那種帆布的軍用書包,國小五年就用一個書包,鉛筆要用到短得握不住了還捨不得扔。五分錢一根的奶油冰棍對小時候的媽媽來說已經是美味了,去王興記吃一次餛飩、小籠包就是打牙祭。這種生活對此刻的我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此刻滿大街的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豪客來……各種各樣的小吃林林總總、不勝枚舉,我們追求的不再是能吃到什麼,而是要追求吃得健康吃得環保了。

30年前,哪家有臺黑白電視機是很讓人羨慕的了,而此刻每家的家用電器都種類齊全;30年前,家裏有一部自行車已經是很好的了,而此刻滿大街的私家車已經十分普及;30年前的校園,教室裏除了黑板課桌椅以外什麼都沒有,此刻有投影儀,有飲水機,有電腦,各種各樣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一應俱全;此刻和以前真是有着天壤之別呀!

祖國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年的變化令世人矚目,我們生活在一個富強,幸福的時代要格外珍惜,要好好學習,長大後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富饒強大,令我們的祖國躋身世界強國之林,永久屹立不倒。

篇13: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

在我家門前有一家歐尚大型超市,買起各種各樣的商品可方便了,如果要買食品,就到食品區,如果要買服裝,就到服裝區,如果要買生活用品,就到生活用品區……

可聽外婆說,在三十年前買東西就沒那麼容易了。因爲如果要買服裝就要到服裝店,要買食品就要到食品店,比此刻買東西累多了。

此刻除了種類齊全,購物也很方便,以前要買什麼都要和營業員說。而此刻買東西就沒這麼麻煩了,各種物品都放在你的面前,想要什麼,就拿什麼。

還有一個就是購物人性化。在以前買東西經常是拎着大包小包購物。此刻不用了,能夠拿一個小推車,把要買的物品全部放進去。

改革開放三十年,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

【小編簡評】

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 優選13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範文。

【網友評價】

語言符合規範,思維符合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