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水土保持監測實施方案【新版多篇】

水土保持監測實施方案【新版多篇】

水土保持實施方案 篇一

目錄

廣東省龍川至懷集公路工程“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實施方案

前言

本項目是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7918”佈局方案中的第17橫--汕頭至昆明高速公路的重要路段,也是廣東省“九縱五橫兩環”高速公路網規劃主骨架中“一橫”的重要組成部分。本項目的建設,對完善廣東省幹線公路網布局,優化沿線幹線公路網布局,構築粵北公路網主骨架,溝通廣東省東西向的交通,促進廣東省北部山區的經濟發展,具體特別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依照“預防爲主、綜合防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針,與主體工程相結合按照水土保持設施建設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三同時”防治原則,制定切實可行的水土保持方案,目的是控制和減免因公路建設引起的水土流失,同時,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對於防治工程建設造成的水土流失,保護項目區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一、編制依據

1、廣東省龍川至懷集公路工程TJ12合同段施工合同文件; 2、廣東省龍川至懷集公路工程TJ12合同段招、投標合同文件; 3、國家、行業其它相關標準; 4、《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 5、公司同類工程施工經驗

二、編制原則

1、遵循招標文件的原則。嚴格按招標文件要求編制方案。

2、遵循設計文件的原則。在編制方案時,認真閱讀覈對所獲得的設計文件資料,嚴格按設計資料編制方案。

3、遵循國家、地方政府、業主對工程項目水土保持工程的要求,以預防爲主,堅持“誰施工誰保護,誰造成水土流失誰負責治理”的原則,兼顧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符合水土保持要求。

4、堅持“三同時”原則,水土保持工程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施工、同時投產使用。5、結合本標段水土保持現狀,因地制宜、預防爲主、因害設防、防治結合。以耕植土、水渠保護、地貌恢復、棄渣處理爲主,採取有效的防護、治理措施。6、在工程項目建設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充分重視項目建設過程中造成的人爲地貌損壞及廢棄物。

7、一切從實際出發,樹立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借鑑忠武管線水土保持工作經驗,有效控制和防治工程建設中的新增水土流失和原有自然水土流失。

三、編制範圍

廣東省龍川至懷集公路工程TJ12合同段(里程樁號:K91+910~K100+040)的主體工程及防護排水工程。

四、工程概況

1、主要工程簡介

龍川至懷集高速公路TJ12標位於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元善鎮,路線起訖樁號k91+910~k100+040,全長。

(1)路基部分

整體式路基寬,分離式路基寬度。本合同段內填方邊坡大於20m的高填方路基共有12處,有挖方高邊坡12段,最大填方高度,最大挖方高度。本項目範圍內土石方挖方萬m3,填方萬m3。

(2)橋涵部分

標段沿線大橋3座,中橋1座,匝道橋1座。下部結構主要爲柱式墩、樁基礎;上部結構爲預製小箱梁,共計249片,其中25m預應力小箱梁33片,30m預應力小箱梁216片。

(3)隧道部分

標段內隧道一座,總長902m(摺合雙幅),隧道爲分離式隧道,線間距爲22m~42m,其中左線隧道長度爲903m,最大埋深103m,其中Ⅴ級圍巖549m,Ⅳ級圍巖340m,;右線隧道長度爲901m,最大埋深爲96m,其中Ⅴ級圍巖577m,Ⅳ級圍巖300m,左右線隧道洞門均採用端牆式洞門,縱坡均爲1600。

隧道開挖Ⅴa級圍巖段採用CD法,Ⅴc級圍巖採用留核心土法,Ⅳ級圍巖採用正臺階法開挖。2、技術標準

公路等級: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

行車速度:主線 100km/h;互通匝道 40 km/h、60km/h; 設計荷載:公路-I級;

標準橫斷面:整體式橋樑寬度,分離式橋樑寬度(單幅),路基寬度26m; 隧道主洞建築限界:

淨寬:++2×++=11m;淨高米; 地震動峯值加速度係數:;

設計洪水頻率:特大橋1/300,其餘橋涵路基爲1/100; 3、水文與氣象

(1)水文

區內陸地水系屬於東江水系,地表水發育,沿線常年流水溪溝較多,沿溝系坡腳,在不同的侵蝕基準面常有基岩裂隙水以泉水形式排出。連平縣內河流都是以雨水補給爲主的雨源型河流,比降大,落差集中。地下水類型分爲第四系鬆散巖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鬆散巖類孔隙水主要賦存於平原區第四系沖積砂層的孔隙中,基岩裂隙水廣泛賦存於基岩的風化裂隙中。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補給源,地下水位受降水影響較明顯。

(2)氣象

項目位於廣東省北部,氣候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常年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植被豐富,水域發達的特點。年平均氣溫爲19℃~20℃,最高氣溫達35℃~39℃(八月份),最低氣溫爲℃~℃(一、二)月份。雨量豐富,年降雨量大於蒸發量,全年降雨量爲~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空氣溼度大,年平均相對溼度爲%,陰雨天較多。風季長,風力比較弱,風向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冬季多北風及西北風,夏秋季多東南風。風力平均2-3級,最大可達6-7級,偶可達8-9級。4、工程地質

土體工程地質按類分爲人工填土巖性組、沉積土巖性組和風化土巖性組,巖體工程地質類型由碎屑岩性組和碳酸岩巖性組組成。

沿線主要不良地質主要是淺層滑坡、小規模崩塌及岩溶等。

五、工作組織機構與職責

1、水土保持工作領導小組

組 長:施春來 副組長:蔣東磊 組 員:李蓮花 柳小壘 張天勇 張 琦 田勇超 遊兵營 周 磊 蔣方國 2、職責

(1)、組長負責水土保持的總體工作部署。

(2)、副組長負責水土保持方案的實施、組織管理和監督檢查工作以及與地方水力部門的聯繫。

(3)、組員負責組織《水土保持法》的宣傳工作,加強對施工人員水保意識的教育與管理,增強施工水保意識,全方位的促進水土保持方案的全面落實。

六、項目區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現狀

1、項目區水土流失成因分析(1)形成水土流失的自然條件

①、降雨和降雨形成的徑流 ②、山區易產生水土流失(2)形成水土流失的人爲因素

①、亂砍濫伐,破壞植被,造成植被減少,地標裸露,引發水土流失 ②、亂取濫採亂棄土,都會造成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的特點和危害(1)水土流失的特點

①、水土流失呈線狀分佈,且區域面積較大 ②、區域內受水力侵蝕與重力侵蝕共同作用 ③、植被破壞呈線狀,增加了植被恢復的難度 ④、土方量大,存在人爲水土流失隱患 ⑤、水土流失重點在施工建設期(2)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導致土壤變薄,地理衰退,可耕地面積減少,造成土地資源破壞,導致農業生產環境惡化,生態平衡失調,水旱災害頻繁,加劇了人與土地資源的矛盾,制約了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若不實施相應的水土保持措施,本項目建設水土流失將直接危害公路沿線的河道、農田、魚塘等破壞生態環境甚至危害沿線居民和主體工程安全,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3、項目建設區水土保持現狀的總體評價

由於當地政府對水保生態環境的重視,採取大力種樹植草、封禁等行政手段。我項目建設區,水土流失輕微。但由於公路沿線經濟發展迅速,衆多的開發建設項目需要大量的土,石料等,因此在今後的水土保持工作中要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加強管理,爭取完成以下目標:

①、杜絕耕植土與深層土混擾現象,耕植土回覆率達到90%以上;

②、水土流失事件爲零;

③、河道阻塞事件爲零;

④、棄渣得到妥善處理和有效利用;

⑤、項目區及周邊環境得到有效保護。

七、防治範圍及內容

1、施工作業帶。徵地範圍作業區域內,工程建設期擾動原地貌、破壞地表土壤和植被的面積,包括開挖管溝、施工道路、損壞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農田、水田、水渠、樹木等。

2、施工道路和臨時修建施工便道。在施工道路和臨時修建施工便道修築時將破壞原地貌和水土保持設施。

3、工程棄渣。工程建設中的棄土棄渣量及可能產生的流失量,包括管溝開挖回填剩餘的棄土棄石、穿越產生的棄土棄石、施工便道及作業帶的棄土棄渣及其佔地。

4、施工營地。主要指管道堆放地、材料庫、車輛停放場、生活營地等施工臨時佔地和其他工程佔地等。

5、直接影響區。主要指施工作業帶、施工便道以外對周遍環境帶來影響的範圍,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總量和水土流失危害。

八、臨時設施建設工程保持措施

1、進行臨時設施建設測量時,在能安全行走的情況下,儘量不要踐踏、砍伐農作物和較小的植被、草叢、低矮灌木。2、修築臨時設施施工便道時,在保證安全的前題下,儘可能減小寬度和彎曲度以減小佔地和侵蝕。不得隨意修築臨時設施便道。

3、修築臨時設施施工便道需要伐樹時,儘可能不要傷及樹根,便於樹木重新萌芽生長。

4、拌合設備及鋼筋加工設備進場安裝時,應行駛在臨時設施施工便道內,嚴禁超出作業帶行駛,以避免對農作物和較小的植被、草叢、低矮灌木的破壞。

5、臨時設施施工車輛進入施工現場按指定的便道行駛,嚴禁另外就近開便道破壞植被。

6、臨時設施施工過程中,人員、車輛及施工設備進出的道路要利用已有的公路、機耕道、小路或沿以前車轍行駛,以減小對植被、農作物、地貌的破壞。

九、施工保護控制措施

1、耕植土保護控制措施

(1)在管線拉運、布管、焊接過程中,車輛、設備儘可能減少對錶層土的碾壓,要在原車轍上行駛。

(2)在掃線和挖溝的過程中,耕植土的挖掘要達到一定的深度堆放在一起。

(3)耕植土和底層土在開挖過程中必須分開堆放、不得混擾直至回填。

(4)耕植土堆放的位置不應阻礙設備通行或者別的活動。

(5)耕植土堆最大高度不應超過兩米,以減少侵蝕。

(6)必要時,將耕植土用袋裝起來,或在其表面用覆蓋物覆蓋,避免風的侵蝕。

(7)必要時用樹樁和石板圍起來,而且做好標記。

(8)在回填過程中,耕植土和非耕植土不能相混,必須按原來的土層進行分層回填,耕植土必須放在地表,並且要達到它原有的深度。

(9)嚴禁將表層土作爲細土進行管溝底細土層的敷墊。

(10)在回填與恢復期間,耕植土應均勻、緊密地展布在擾亂的地面上。2、水溝(渠)保護控制措施

(1)對小型排水溝渠,通過時先在水渠兩側填土並超過水渠面,壓實後鋪鋼板或管排。(2)對中型排水溝渠,在施工通過前製作管排,通過時預先在水渠內敷設鋼管或水泥管,再填土,上面鋪設管排,車輛、設備從管排上通過。

(3)每次修復水溝渠,都要做好防止水對水渠土的沖刷。

(4)臨時修復的水渠兩側要夯實加固,防止灌溉水衝開水渠進入作業帶。

(5)管溝開挖挖出的土要放置在水溝渠兩側,開挖完後,及時跟進焊接作業,如焊接不能及時跟進,爲保證農田灌溉,應加引水管或進行臨時恢復。

(6)對直接通過破壞的水渠,每道工序施工通過後,要及時進行臨時疏通恢復。

(7)對不能立即恢復的水渠,要修建臨時引水渠,保證農田,維護農民利益。3、棄土處理保護控制措施

(1)棄土、棄渣要拉運出作業帶,並徵得當地管理部門和土地使用者的同意。

(2)未得到當地管理部門和土地使用者的同意前,棄渣不可堆放在作業帶之外的表層土之上。

(3)棄渣堆放點的選擇必須徵得當地管理部門的認可。

(4)在有經營許可的垃圾掩埋場處理多餘棄渣。

(5)棄渣安置後要進行穩固壓實,避免在受到風蝕或水蝕後,在處理現場之外的地方引起不良的後果。

(6)一旦擾動土壤,應建立臨時防腐蝕防沉積的措施。4、地貌恢復保護控制措施

(1)恢復好施工區域的所有自然排水道。

(2)爲防止水土流失,修築相應的護坡堡坎。

(3)廢棄臨時修築的人行、車行通路應恢復原狀,如土地主人要保留道路供自己使用,應向其說明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

(4)清除施工作業所留下的廢棄物(如廢棄的管道短截、架設的臨時電氣線路、過水管、便橋等)。

(5)將排水溝渠恢復原來的形狀。填平、壓實污水坑。

(6)按當地政府的環保要求進行土地恢復,並接受其監督。

(7)在河流穿越處,恢復原有的河道梯度和外形,按照要求做好水工保護。

(8)陡坡和溝渠的管溝回填後,作業帶應儘量重新平整大體上接近原來的地形。(9)管溝回填時,多餘生土外運,選擇適當地點存放,管溝回填後,熟土層應高出原地面足夠高度(300mm),以使自然沉降後,表面與原地表相平。

十、關鍵作業保護方案

1、農田施工

(1)明確標示出作業帶。

(2)在穿過農田排水溝渠等時,利用鋼管或水泥涵管,或在作業帶兩側修築臨時土壩,防止水流入作業帶及農田。

(3)在農田開挖管溝時,嚴格控制,確保生熟土質分層堆放,管溝回填時按照原土質結構層次回填,對管溝回填土方量欠缺地段,與地方政府協商購買細土,確保管溝回填質量。

(4)在堡坎處管溝內設置灰土截水牆,防止水從管線底部竄出,造成水土流失。

(5)施工過程中,儘量控制作業帶,減少地表破壞,充分保留農田。

(6)控制交通工具及設備在作業帶內行駛時間,禁止與作業無關駕駛。

(7)對溝渠和水渠不提前破壞,避免渠水沖刷農田造成表層土流失。

(8)管溝回填按規範回填、壓實,達到自然地坪300mm後壓密實,回填耕作土,保證不出現塌陷。

(9)管線用地上地土壤在作業結束後應進行疏鬆。2、河流穿越施工

(1)在河流穿越處,充分利用當地地形,修築施工便道,減少機械設備對河道兩岸邊坡的破壞,以防水土流失。

(2)施工前對河道內原有排水溝、洪水溝進行修整改造,加大排水泄洪能力。同時修築導流渠及擋水壩。

(3)橋涵施工時,要選擇河流的枯水期進行施工作業,要最大限度的優化施工作業程序,以最短時間完成橋涵、回填等作業過程。

(4)施工作業要保護河流兩側的植物,同時要避免對河流、水渠堤壩造成損害。

(5)管道的回填要嚴格按照設計標準進行,以最大限度的減少管線損壞而造成對環境和生態的破壞。(6)管溝回填後剩餘的土石方及時用設備清理推平,保持了河道的平坦順直,避免了排洪受阻洪水衝擊兩岸及危害管線安全現象的發生。

(7)必要時修建臨時水工保護工程。

(8)嚴格執行水工保護標準,進行水工保護工作。

十一、實施保證措施

1、加強組織和領導,自始至終加強對施工人員水保意識的教育與管理,各部門、各級人員齊抓共管,做到“安排主體工程,不忘安排水土保持任務:實施具體施工,不忘落實水土保持措施;檢查驗收工程,不忘水土保持內容;總結講評工作,不忘水土保持方案落實情況”。

2、高度負責,精心組織,自始至終把水土保持工作作爲與主體工程同等重要的建設任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常議常抓,齊抓共管。經常對水土保持工程進度、質量實施檢查驗收,發現質量問題堅決限期改正,嚴把檢查驗收關。

3、加強施工隊伍技術交底與培訓,以確保水土保持工程按期保質保量完成。4、注重實施,講求實效,在落實水土保持方案中,着眼和注重實施,從按圖紙、按設計要求、按技術規範組織施工抓起,一點一滴講認真,紮紮實實求實效。

5、加強方案實施監督檢查,杜絕爲了方便施工或降低造價成本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忽視水土保持質量的現象,嚴肅查處敷衍塘塞、應付了事等做法,杜絕豆腐渣工程。

6、加強與當地村民溝通,徵求意見,互相約束,真正使水土保持工作深入民心,達到安全永續利用,造福民衆,蔭及子孫的目的。

十二、注意事項

1、耕作地的掃線,合理安排掃線時間,以減小農民可收穫農作物的損失。2、通過水渠、沖溝及其它自然排水信道的施工便道和作業帶,埋設過水涵管,使水能順利通過,以免影響當地居民的正常用水和施工的順利進行。

3、線路掃線嚴格控制在徵地範圍內,並儘量縮小作業帶。

4、開挖管溝作業中,挖出的土方儘可能堆在管溝一側,且距溝邊不少於,堆積高度不易超夠2m。

5、開挖管溝時,將表層耕植土與下層土分別堆放,以便在恢復地貌時,不使原可耕地受到破壞。6、溝開挖的堆土放在施工佔地內堆土側,以免造成對農作物、植被、樹木的破壞。7、布管的人員和車輛,要在施工作業帶內行走或行駛,以免對施工作業帶外的植被、樹木、耕作物等造成破壞。

8、耕作地的回填,先填生土,後填耕作熟土,以保證地貌恢復質量,便於耕種。9、回填應分層夯實,以免日久地表沉陷。

10、對坡度較大的管溝進行回填,要先修築擋土牆,再回填土,以免回填土自然滑落和受外力作用(如水、風等)造成水土流失。

11、回填若需另外取土,應選擇管溝附近、對環境影響不大的地方取土,並取得土地管理部門的同意。

12、回填應儘量恢復原來的地形,使表面能正常排水。

13、試壓用水只能在經過批准的地方排放,並開挖排水溝或採取砌築保護,防止對植被打沖刷和破壞。

精華水土保持監測實施計劃 篇二

[精華]水土保持監測實施計劃

工程

水土保持監測實施方案 ××××××(監測資質單位)××××(編制日期)責 任 表

×××工程水土保持監測實施方案 編寫 校覈 審查 覈定 批准 編 制 單 位 編 制 日 期

目 錄 1前言。1 1.1任務由來及方案編制情況。1 1.2監測目的。1 1.3監測原則。1 1.4方案編制依據。2 2工程概況。3 1.1項目區概況。3 2.2工程概況。3 2.3施工分區佈置。3 2.4工程佔地。3 2.5損壞水土保持設施及數量。3 2.6移民搬遷及安置。3 2.7水土流失量預測與評價。4 2.8水土保持防治設計。5 3監測範圍及內容。6 3.1監測範圍。6 3.2監測內容。6 4監測方法。8 4.1氣象水文監測。8 4.2水土流失因子的監測 9 4.3水土流失狀況的監測。11 4.4水土保持設施效果的監測。14 5監測站點的佈設 14 5.1水土流失因子監測布點。15 5.2水土流失狀況監測布點。16 5.3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監測的布點16 5.4監測點(斷面)的的布點。16 6監測計劃及工作安排。17 6.1監測計劃。17 6.2監測工作安排。17 7設施設備及人員組織。19 7.1設備設施。19 7.2監測人員組成與分工。20 8成果提交。21 附表目錄 附圖目錄 1前言

1.1任務由來及方案編制情況 1.2監測目的按照有關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法規及技術規範,在開發建設項目施工期間和運行期間,需對建設項目防治責任區的水土保持情況進行監測。其目的是:(1)可及時掌握工程建設所引起的水土流失狀況,評價工程建設對水土流失和工程區域生態環境的的實際影響;(2)瞭解工程項目區各項水土保持措施的運行狀況、對水土流失的防治實施效果及合理性;(3)爲提高工程建設水土流失工作及防治效果提供技術依據和補充措施的設計依據;(4)服務於工程的安全生產建設、運行和水土保持方案的實施;(5)爲建設項目水土保持防治工作和科學研究積累基礎資料。1.3監測原則 根據《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和項目建設水土流失的特點,本次保持監測工作佈置和安排遵循以下基本原則:(1)水土保持監測站點應按臨時站點設置原則。工程建設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樞紐工程施工期間,以及施工結束後的植被恢復期。由於電站的大規模施工活動已基本結束,因此水土保持監測的時段主要是工程施工後期和工程完工後的植被恢復期,同時對工程措施防治效果進行監測;(2)典型性原則。水土保持監測站點的佈設密度和監測項目的控制面積,應根據建設項目的水土流失防治責任面積確定,結合新增水土流失預測結果,選擇典型場所進行監測站點的佈設和監測工作,重點地段應重點監測。由於建設所產生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施工區,水土流失重點地段爲棄渣場、料場、施工公路、加工管理區等地點,故將監測站點主要佈設在這些地段,其它區域的水土流失狀況採取宏觀調查,瞭解其變化

情況;(3)可操作性原則。水土流失監測站點主要佈設在工程建設對原地貌及植被破壞較嚴重,容易產生棄土、棄渣而且可能造成較大水土流失的地區。工程建設期間,在工程建設區及直接影響區建立適當的監測點,以能有效、完整的監測兩個區的水土流失狀況、危害及防治措施的效果爲原則。運行期間,在工程建設期監測點的基礎上,在擋水壩兩側增加監測點,以能反映人類活動對水土流失及生態環境的影響爲原則;(4)水土保持監測站點的觀測方法、觀測時段、觀測週期、觀測頻次、觀測設施等應根據項目可能導致和產生的水土流失情況確定。本次水土保持監測的成果,報上級水土保持監測機構;(5)水土保持監測應有相對固定的觀測設施,並做到地面觀測與調查監測相結合;(6)此外,由於工程保持方案編制工作完成於工程施工建設期,並且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始於工程建設基本完工以後,因此,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必須考慮實際情況,要體現具體情況具體對待,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能按照新開工建設項目來做。

1.4方案編制依據

(1)《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審批管理規定》(1995年5月30日水利部第5號令);(2)《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管理辦法》(2000年1月31日水利部第12號令);(3)《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驗收管理辦法》(2002年l0月22日水利部第16號令);(4)《關於加強大中型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理工作的通知》(水利部);(5)《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技術規範》(SL204—98);(6)《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7)《水土保持試驗規範》(SD239—87);(8)《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L190—96);(9)《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規劃通則》(GB/T15772—1995);(10)《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技術規範》(GB/T16453.1,16453.6—1996);(11)《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效益計算方法》(GB/T15774—1995);(12)《防洪標準》(GB5020l—94);(13)《水利水電工程設計洪水技術標準》(SL44—93,水利部)(14)《造林技術規程》(GB,T 15776—1995);(15)《主要造林樹種苗木》(GB6000—85);(16)雲南省雲政發[1999]5l號《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劃分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的公告》;(17)《雲南省土壤侵蝕遙感調查報告》雲南水利廳、水利部天津勘測設計院(2000年8月);(18)《×××工程性研究報告》(×××年×××月);(19)《×××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報批稿)》(×××年×××月);(20)《×××水土保持監測任務書》(×××年×××月).2工程概況 1.1項目區概況 2.2工程概況 2.3施工分區佈置 2.3.1土料場(分述基本情況)2.3.2石料場(分述基本情況)2.3.3存棄渣場(分述基本情況)2.3.4場內外公路(分述基本情況)2.4工程佔地

2.5損壞水土保持設施及數量 2.6移民搬遷及安置 2.7水土流失量預測與評價

2.8水土保持防治設計 2.8.1防治目標

根據水土保持方案編制的指導思想和原則,結合項目特點和項目區的實際情況,居甫渡水電站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實施要實現的總體目標是在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責任區範圍內,採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管理措施,有效控制因工程建設而導致的新增水土流失,並在此基礎上治理工程區域原有水土流失,保護和改善工程區域的生態環境。具體防治目標如下:(1)擾動土地治理率:;(2)水土流失治理度:;(3)水土流失控制量:;(4)攔渣率:;(5)植被恢復係數:;(6)林草覆蓋率:。2.8.2防治分區及佈局 防治分區 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總體佈局 2.8.3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工程量

區內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包括兩部分,即工程治理措施和植物治理措施。工程治理措施主要針對渣場,採取攔渣、護坡和排水工程措施。對施工區各類用地,根據其立地條件,採取植物治理措施。根據對工程施工區的調查分析,需對水土流失防治責任範圍設計以下水土保持措施:(1)存棄渣場、料場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措施(2)施工公路

(3)工程管理區、臨時佔地區(4)主體工程永久佔地區水土保持措施(5)施工期臨時水土保持措施(6)移民安置區水土保持措施 2.8.4防治措施實施進度 基本原則 實施進度

水土保持實施進度計劃詳見表3-3。3監測範圍及內容

根據《×××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中制定的水土流失監測計劃和《×××工程水土保持監測任務書》要求,並按照《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和水土保持監測的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確定了×××工程水土保持監測的主要範圍、內容、方法、時段、頻率和站點佈設等。3.1監測範圍

×××工程水土保持監測範圍按照水利部審查批准的《×××工程土保持方案報告書》的水土流失防治責任範圍確定,即工程項目建設區(包括水庫淹沒)、直接影響區,22總面積爲×××hm。其中,工程施工區佔地總面積爲×××hm,直接影響區(不含移

2民安置區)面積爲×××hm。工程水土流失重點地段爲棄渣場、料場、施工公路等地段。×××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責任範圍詳見表1。

3.2監測內容 根據《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的要求和《×××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設計報告書》確定的水土保持監測內容,結合項目區的實際情況,本次水土保持監測通過設立典型觀測斷面、觀測站點、觀測基準(標準地)等定點地面觀測以及實地調查等方法,對居甫渡水電站工程建設區進行水土保持監測,主要包括水土流失量和水土保持效益的監測。以定點監測爲主,定點監測的內容有面蝕、溝蝕等項目,通過佈設雨量站、水土流失觀測小區、標準地等措施,用以分析掌握各項目分區水土流失狀況、林木生長狀況以及水土保持措施實施效果。宏觀調查監測的內容主要有施工區域的水土流失狀況、水土保持設施的運行情況以及水土保護措施的生態環境效益,對出現的問題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居甫渡水電站施工期的存棄渣場、土石料場、大型開挖破壞面、場區內外公路以及綠化美化區和運行期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果等是本次監測的重點。監測因子主要爲:對地貌、植被的擾動範圍和擾動強度及擾動時段;複覈各施工區段所產生的棄渣量;監測棄渣流失量;監測水土保持措施完好率及防治的效果。對於與侵蝕相關的氣象因子,如降雨量、降雨強度、水位、徑流量、泥沙含量、風向、風速等不單獨監測,可參照當地氣象水文監測資料。

本次監測的主要內容具體爲: 1、項目區與水土流失相關的水文氣象因子的監測(1)降雨量、降雨強度;(2)氣溫、風、水位、流量、泥沙量等,不單獨監測,可參照當地氣象監測資料。

2、項目區水土流失因子的監測

(1)地形、地貌、植被的擾動面積、擾動強度的變化;(2)複覈建設項目佔地面積、擾動地表面積;(3)複覈項目挖方、填方數量、面積和各施工階段產生的存棄渣量及堆放面積;(4)項目區林草覆蓋度。3、水土流失狀況的監測

(1)棄土、棄渣場坡面的水土流失面積、流失量及程度的變化情況;(2)土、石料場坡面的水土流失面積、流失量及程度的變化情況;(3)水土流失對周邊和下游地區造成的危害及其趨勢。4、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的監測

(1)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數量和質量;(2)林草的生長髮育情況(樹高、喬木胸徑、喬灌冠幅)、成活率、保存率、抗性及植被覆蓋率;(3)工程防護措施的穩定性、完好程度和運行情況;(4)各種已實施的水土保持措施的防治攔效益(渣保土效果)監測,包括控制水土流失量、提高攔渣率、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等。

4監測方法

根據《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大中型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應有相對固定的觀測設施,監測採取定位觀測和實地調查相結合。

4.1氣象水文監測

(1)降雨量、降雨強度的監測,以收集工程區內或臨近區域已知氣象站的氣象觀測資料數據爲主,也可建立簡易氣象站,採用自計雨量計、標準雨筒實時觀測。簡易氣象觀測裝置安裝佈局見圖4-1;(2)水位、流量、泥沙量等,以收集工程或臨近區域觀測資料數據爲主;(3)氣溫(採用專用溫度計)、風速(採用專用風速儀)、溼度(採用乾溼球法)等,不單獨監測,參照當地氣象監測資料。

圍欄圍欄鐵絲網標準百葉窗200cm空隙水泥樁圍欄 10cm 150cm500cm 標準雨量桶標準雨量桶 土壤 埋深 100cm300cm 自計雨量桶自計雨量桶 100cm圍欄水泥樁12cm橫截面 200cm300cm300cm200cm12cm 圖4-1 簡易氣象站佈局與典型設計圖 4.2水土流失因子的監測

項目建設區水土流失因子採用SL277—2002《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中7.4規定的方法。

(1)地形、地貌、植被的擾動面積、擾動強度的變化

採用實地勘測、線路調查、地形測量等方法,結合GIS和GPS技術的應用,對地形、地貌、植被的擾動變化進行監測。

(2)複覈建設項目佔地面積、擾動地表面積

採用查閱設計文件資料,利用高精度GPS和GIS技術,沿擾動邊際進行跟蹤作業,結合實地情況調查、地形測量分析,進行對比覈實,計算場地佔用土地面積、擾動地表面積。

(3)複覈項目挖方、填方數量及面積和各施工階段產生的棄土、棄石、棄渣量及堆放面積

採用查閱設計文件資料,利用高精度GPS和GIS技術,沿擾動邊際進行跟蹤作業,結合實地情況調查、地形測量分析,進行對比覈實,計算項目挖方、填方數量及面積和各施工階段產生的棄土、棄石、棄渣量及堆放面積。人工開挖與填方邊坡坡度、存棄渣體高度等採用地形測量法。

(4)項目區林草覆蓋度 採用抽樣統計和調查、測量等方法,並結合GIS和GPS技術的應用進行監測,即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塊,分別確定調查地樣方,並進行觀測和計算。

項目區林草覆蓋度利用高精度GPS定位,結合GIS分析技術,採用抽樣調查和測量等方法進行監測。即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塊,確定調查地樣方,先現場量測、計算種蓋度(或鬱閉度),再計算出場地的林草覆蓋度。具體方法爲:(1)林地鬱閉度的監測採用樹冠投影法。在典型地塊內選定20m×20m的標準地,用皮尺將標準地劃分爲5m×5m的方格,測量每株立木在方格中的位置,用皮尺和羅盤測定每株樹冠東西、南北方向的投影長度,再按實際形狀在方格紙上按一定比例尺勾繪出樹冠投影,在圖上求出林冠投影面積和標準地面積,即可計算林地鬱閉度。

(2)灌木蓋度的監測採用線段法。用測繩或皮尺在所選定樣方灌木上方水平拉過,垂直觀察灌叢在測繩上的投影長度,並用捲尺測量。灌木總投影長度與測繩或樣方總長度之比,即爲灌木蓋度。用此法在樣方不同位置取三條線段求取平均值,即爲樣方灌木蓋度。

(3)草地蓋度的監測採用針刺法。用所選定樣方內,選取2m×2m的小樣方,測繩每20cm處用細針(φ=2mm)做標記,順次在小樣方內的上、下、左、右間隔20cm的點上,從草的上方垂直插下,針與草相接觸即算有,不接觸則算無。針與草相接觸點數佔總點數的比值,即爲草地蓋度。用此法在樣方內不同位置取三個小樣方求取平均值,即爲樣方草地的蓋度。

(4)林地的鬱閉度或灌草地的蓋度計算公式爲: D=f/f de 式中:D——林地的鬱閉度(或草地的蓋度),%;2f——樣方面積,m;d 2f——樣方內樹冠(或草冠)的垂直投影面積,m。e(5)項目建設區內各種類型場地的林草植被覆蓋度(C)計算公式爲: C=f/F 式中:C——林木(或灌草)植被的覆蓋度,%;2F——類型區總面積,km;2f——類型區內林地(或灌草地)的垂直投影面積,km。

本次納入計算的林地(或草地)面積,其林地的鬱閉度或草地的蓋度取大於20%。

2m。本次監測採用樣方規格喬木林爲60m×20m,灌木林爲10m×10m,草地爲2m×的GPS定位和GIS技術,具有對監測對象的位置、邊界準確定位的高精度特性,可在實地調查基礎上,結合對地形圖件和施工圖件的綜合分析,提取建設項目佔地面積、地表位置及變化情況的數據信息準確可靠。4.3水土流失狀況的監測

水土流失狀況的監測包括存棄渣場、土石料場及其它人工挖填方坡面的水土流失面積、流失量、程度的變化情況(包括坡面水土流失、重力侵蝕等)及對周邊和下游地區造成的危害及其趨勢,應在水土保持方案中的水土流失預測的基礎上進行。通過對報告書預測的重點流失區的典型調查和抽樣調查,獲得現狀監測資料,並進行各次監測成果的對比分析,以及與原預測成果的對比。×××工程建設區水土流失量採用《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中7.3.3和7.3.4規定的方法。

(1)水蝕量監測 工程建設區擾動地表、棄渣等施工活動引起的水土流失數量,以及變化情況,可通過典型調查、小區觀測法、簡易水土流失觀測場法,以及簡易坡面量測法等地面觀測方法進行監測。本次坡面水蝕量監測主要採用簡易水土流失觀測場法或簡易坡面量測法進行監測。

1)簡易水土 流失觀測場法:主 要適用於棄渣場等 分散堆積場地及邊

圖4-2 水土流失簡易觀測場示意圖 坡。佈設樣地規格 爲5m×20m。將直

徑0.5—1cm、長50—100cm的鋼釺,在選定的坡面樣方小區按照1m×5m的間距分縱橫方向共計20支鋼釺垂直打入地下,使鋼釺釘帽與坡面齊平,並在釘帽上塗上油漆,編寫編號(圖4-2)。以後,在每次暴雨後和汛期結束,觀測釘帽距地面的高度,以此計算土壤侵蝕厚度和總的水土流失數量。計算公式爲: A=ZS/1000cosθ

3式中:A——土壤侵蝕數量(m);Z——侵蝕厚度(mm);2S——水平投影面積(m);

θ——斜坡坡度。2)簡易坡面量測法:主要 適用於公路邊坡土質開挖面、圖4-3 水土流失簡易坡面量測場示意圖

土或土石混合或粒徑較小的石礫堆等坡面的水土流失量的測定。在選定的坡面,量測坡面形成初的坡度、坡長、坡面組成物質、容重等,並記錄造成侵蝕溝的次降雨。在每次降雨或多次降雨後,量測侵蝕溝的體積,得出溝蝕量,並通過溝蝕佔水蝕的比例(50%,70%),計算水土流失量(圖4-3)。當觀測坡面能保存一年以上時,應量測至少一年的流失量。

(2)重力侵蝕狀況監測

對於重力侵蝕狀況,採用SL277—2002《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中7.3.6規定的方法。在汛期開始、每次暴雨過後和汛期終了,按照類型(崩塌、滑塌、瀉溜),調查發生重力侵蝕的次數、地點、原因、面積、總的土方量及洪水沖走的土方量,以及每次暴雨後沖溝的泥石流發生情況、運動特徵及固體搬運物質等。

可採用排樁法監測滑坡。在大壩左壩肩下游發育表層滑坡H,潛在威脅電站的安1 全。爲了及時瞭解該滑坡及類似滑坡的發育機制及變形情況,爲電站的安全提供及時的預警預報,可建設滑坡監測點。觀測採用排樁法,從滑坡後緣穩定巖體開始,沿可能出現的滑坡變形最明顯的軸向等距離佈設一系列排樁。各樁間距爲10m,埋深0.5—0.8m。按汛期每週一次、非汛期每月一次,量測各樁之間的距離(包括相臨排樁地表直線間距、相臨排樁樁端直線間距)。兩兩排樁間距採用皮尺讀取,多個排樁間距用水準儀測量。根據下式可計算位移量,其中: 位移: L = L – L ikij+1ij 水平位移: X = L cos ikiki 垂直位移: Y = L sin ikiki 式中,i = 1, 2, 3, …12,表示樁數;j = 1, 2, 3, …m, m 表示測次;k = j = 1, 2, 3, …m-1, m 表示測次;L表示第j次測量時第i樁與第i +1樁之間的斜坡距離ik(m);L表示 第k次測量與第k +1次測量之間,第i樁與第i +1樁之間的ik 距離之差;表示第i樁與第i +1樁之間的斜坡坡度(º)。i 根據定期量測數據,可用於研究和判斷滑坡的變形規模、機制及發展趨勢。(3)土壤性質指標量測

涉及的土壤性質指標(容重、含水量、抗蝕性等)觀測方法採用土壤理化分析手冊和國家有關技術規範規定的標準方法。

4.4水土保持設施效果的監測

水土保持措施的實施數量,採用抽樣調查的方式,通過實地調查覈實;水土保持措施的質量,通過抽樣調查的方式進行。對於工程防治措施,主要調查其穩定性、完好程度、質量和運行狀況,按照SL277—2002《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中7.4.3規定的方法,並參照GB/T15772—1995《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規劃通則》、GB/T16453.1,16453.6—1996《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技術規範》的規定;植物措施主要調查其林草的成活率、保存率、生長髮育情況(林木的樹高、胸徑、冠幅)、抗凍性及其植被覆蓋度的變化,採用SL277—2002《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中6.5.1~6.5.4和7.4.4規定的方法,參照SD239—87中第6.5.2條規定的方法。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監測主要通過實地調查和核算的方法進行。

水土保持措施的保土效益按照GB/T15774-1995《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效益計算方法》進行;攔渣效益通過量測實際攔渣量進行計算。

5監測站點的佈設

根據《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中監測點佈設原則和選址要求,在實地踏勘的基礎,針對×××工程項目區工程特點、施工佈置、水土流失的特點和水土保持措施的佈局特徵,並考慮觀測與管理的方便性,本次監測在不同類型區域分別設

置長期和臨時觀測(監測)站點或斷面,在9個區域設置臨時觀測(監測)站點或 #####斷面,包括1棄渣場、2存棄渣場、3棄渣場、4棄渣場、5棄渣場、××石料場、××土料場、工程管理區範圍內和1個區域爲工程周邊不受影響的地區(設1個對照觀測地段)。按照監測點計算,簡易氣象觀測站1個,雨量觀測站1個,地形地貌及擾動場地變化觀測點有8個,林木生長髮育情況和植物措施質量監測點10個,林木抗性和林草覆蓋度監測點有10個,坡面水土流失量監測斷面有10個(其中有1個爲對照監測斷面),水土保持措施質量和防治效果監測點有10個,共計50個。同時,通過抽樣監測這些站點(斷面),監測工程建設區水土保持工程的完成及其效益情況,掌握工程建設引起的水土流失及變化和各種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的效益。具體水土流失監測站點佈設見佈置圖(圖略)。

2005年5月,各監測站點建立完畢,當年雨季(即2005年5月底)即投入監測使用。

5.1水土流失因子監測布點(1)調查監測 對於項目建設區地形、地貌和植被的擾動變化,建設項目佔地面積、擾動地表面積,挖方、填方數量及面積,主要採取調查的方式進行監測。

監測範圍分佈在項目建設施工區內各存棄渣場、土石料場、場內施工公路及工程管理區等,也就是除移民安置區和水庫淹沒區以外的其他所有水土流失防治責任範圍,設置10個地形、地貌和植被的擾動變化監測點。

(2)地面觀測

#####擬在1棄渣場、2棄渣場、3棄渣場、4存棄渣場、5棄渣場等5個存棄渣場實地測量覈實棄土、棄石、棄渣量及堆放面積,並在5個存棄渣場、2個土石料場、工程管理範圍綠化美化區和場內施工公路設置10個林草覆蓋度監測點。

5.2水土流失狀況監測布點(1)地面觀測

對於工程建設區擾動地表、棄渣等施工活動引起的水土流失數量,以及變化情況,擬在項目建設區存棄渣場、土石料場和場內施工公路設置9個坡面水土流失量監測斷面,重力侵蝕觀測不設置監測斷面(點)。

爲了準確分析坡面水土流失的數量,擬在工程區周邊不受影響的,與存棄渣場地表覆蓋物、自然條件相似,坡度相同的地方選擇1個坡面水土流失數量對照監測斷面。

(2)調查監測

工程建設區水土流失面積變化情況,以及項目建設對下游和周邊地區造成的危害,擬通過對上述9個監測點所在的棄渣場和公路進行路線調查(如果有必要還適當安排測量調查工作)。重力侵蝕觀測設調查監測點。

5.3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監測的布點(1)地面觀測

擬在在5個存棄渣場、2個土石料場、工程管理範圍綠化美化區和場內施工公路設置設置10個林木生長髮育狀況監測點和10個林木抗性觀測點。(2)調查監測

擬對在5個存棄渣場、2個土石料場和場內施工公路等三個區域抽樣調查水土保持設施質量和運行情況,調查內容包括攔渣壩、攔水壩、擋牆、護面工程、截排水溝和引洪溝等。

5.4監測點(斷面)的的布點

按照《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的具體要求,在指定的區域(施工場區)根據實地踏勘情況確定。6監測計劃及工作安排 6.1監測計劃

×××工程大規模的施工建設正在進行,因此本次水土保持監測的時間安排考慮爲3.0年,共監測10次。即建設施工期爲2.0年,每季監測1次,共監測8次;運行期爲1年,每半年監測1次,共監測2次。根據水土保持措施的特性,水土流失量的地面觀測工作安排在每年汛期枯水季節一次,汛後一次;植物措施的地面觀測安排在每年春季和秋季各一次。調查監測工作除重力侵蝕等應在汛期結束之前進行外,其它項目的調查監測工作原則上安排在枯水季節進行。6.2監測工作安排

本次水土保持監測的範圍分區、內容、方法、時段和頻次等工作安排,具體見表4-2。

表6-2 ×××工程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安排表 監測分區 及監測點監測方法 監測時間 監測頻次 監測內容(斷面)位置

簡易氣象站觀測或施工期、每日一次, 自降雨量、雨強等觀測 利用電站資料 運行期 計式雨量計 全 區 複覈佔地面積、擾動地表面積 現場調查、地形測量 施工期 每季度一次

複覈挖填方的數量、佔地面積 現場調查、地形測量 施工期 每季度一次 簡易氣象站觀測或施工期、每日一次, 自降雨量、雨強等觀測 主體工程利用電站資料 運行期 計式雨量計 壩基礎開水位、徑流量 利用電站資料 運行期 每年5、9月 挖兩側 泥沙流失量 利用電站資料 運行期 每年5、9月

地形、地貌及植被擾動變化 現場調查、地形測量 施工期 每季度一次 存棄渣場 渣體坡度、地高、存棄渣量、堆放面現場調查、地形測量 施工期 每季度一次(4個棄渣積

損壞水保設施數量和質量 現場調查 施工期 每季度一次

場、1個存施工期、坡面水蝕面積、流失量、程度及危害觀測小區法、溝槽法 視降雨而定 運行期 調查 棄渣場)坡面重力侵蝕數量、類型、位置、規施工期、現場巡視、調查法 汛期終了一次 模及危害調查 運行期

施工期、已實施水保措施數量和質量 現場調查 每年一次 運行期

工程防護措施的穩定性、完好程度及施工期、汛期前後各一現場巡視、觀察法 運行情況 運行期 次

林木生長髮育狀況等調查 標準地法 運行期 每年5、9月 林草植被覆蓋度 標準地法 運行期 每年5月 植被恢復情況(綠化率)標準地法 運行期 每年9月 林木抗性(林木越冬受害)標準地法 運行期 春、夏季

每年5、9、12水土保持措施實施效果觀測 現場巡視、調查法 運行期 月 地形、地貌及植被擾動變化 現場調查、地形測量 施工期 每季度一次 挖方邊坡高度、坡度、挖方量、擾動現場調查、地形測量 施工期 每季度一次 地表面積

損壞水保設施數量和質量 現場調查 施工期 每季度一次

施工期、觀測小區法、溝槽法 視降雨而定 臨時坡面水蝕量 運行期 坡面重力侵蝕數量、類型、位置、規施工期、現場巡視、調查法 汛期終了一次 模及危害調查 運行期

土石料場 施工期、已實施水保措施數量和質量 現場調查 每年一次 運行期 工程防護措施的穩定性、完好程度及施工期、汛期前後各一現場巡視、觀察法 運行情況 運行期 次

林木生長髮育狀況等調查 標準地法 運行期 每年5、9月 林草植被覆蓋度 標準地法 運行期 每年5月 植被恢復情況(綠化率)標準地法 運行期 每年9月

每年5、9、12水土保持措施實施效果觀測 現場巡視、調查法 運行期 月 地形、地貌及植被擾動變化 現場調查、地形測量 施工期 每季度一次 工程管理佔地面積、擾動地表面積 現場調查、地形測量 施工期 每季度一次 已實施水保措施數量和質量 現場調查 運行期 每年一次 區(施工場工程防護措施的穩定性、完好程度及汛期前後各一現場巡視、觀察法 運行期(營)地、業運行情況 次

主營地、各林木生長髮育狀況等調查 標準地法 運行期 每年5、9月 林草植被覆蓋度 標準地法 運行期 每年5月 類倉庫)範

植被恢復情況(綠化率)標準地法 運行期 每年9月 圍綠化美林木抗性(林木越冬受害)標準地法 運行期 每年2月 化區 每年5、9、12水土保持措施實施效果觀測 現場巡視、調查法 運行期 月

地形、地貌及植被擾動變化 現場調查、地形測量 施工期 每季度一次 場內施工

損壞水保設施數量和質量 現場調查 施工期 每季度一次 公路(干支 線及臨時施工期、坡面水蝕面積、流失量、程度及危害觀測小區法、溝槽法 視降雨而定 公路)運行期 調查 坡面重力侵蝕數量、類型、位置、規施工期、現場巡視、調查法 汛期終了一次 模及危害調查 運行期

施工期、已實施水保措施數量和質量 現場調查 每年一次 運行期

工程防護措施的穩定性、完好程度及施工期、汛期前後各一現場巡視、觀察法 運行情況 運行期 次

林木生長髮育狀況等調查 標準地法 運行期 每年5、9月

每年5、9、12水土保持措施實施效果觀測 現場巡視、調查法 運行期 月 注:1、施工期監測時限爲2.0年~運行期監測時限爲1年, 2、坡面水蝕量在每年每次大暴雨和汛期終了後各監測一次, 3、林木生長髮育狀況等包括林木的植被類型、育苗方法、種植方式,含株間距、行間距、坑深,、苗木規格和林木的樹高、胸徑,喬木,、冠幅,灌草,、保存率和成活率等。造林成活率在造林當年秋季調查監測1次~造林保存率在每年5月調查監測1次~林木的樹高、胸徑,喬木,、冠幅,灌草,在每年9月調查監測1次。林木抗性在每年春季初調查監測1次。

7設施設備及人員組織 7.1設備設施

本水土保持監測方案實施需要配備的監測設施和設備詳見表5-1。

表5-1 ×××工程水土保持監測設施和設備一覽表 序號 設施和設備 型 號 單位 數量 備 注 一 設 施簡易觀測小區(場)個 10 包括截(排)水溝、沉沙池和集流槽 2 簡易氣象站 個 1 場地平整、防護圍欄及安裝

鋼釺、皮尺、捲尺、卡用於觀測侵蝕量及沉降變化,植3 套 2 尺、羅盤等 被生長情況及其它測量 4 用品櫃 個 2 試劑、物品、資料貯存 5 實驗室改造 個 1 操作檯、隔牆、水電安裝等 二 設 備 1 自計式雨量計 套 3 用於簡易氣象站建設 2 標準雨量筒 套 3 用於簡易氣象站建設 3 百葉箱 套 1 含溫度計、溼度計 4 風向-風速儀 套 1 便攜式 5 氣象速測系統 套 1 便攜式,5要素 6 三級水準儀 SD3型 套 1 測多標樁間距水位計 套 2 便攜式 8 三角堰修建 套 2 用於庫區河水流量測定 9 梯形堰修建 套 2 用於庫區河水流量測定 10 土壤水分儀 套 1 測4個深度 11 泥沙濁度儀 套 1 泥沙快速測定 12 精密天平AG-204型 套 1 1/10000g 13 烘 箱 101A-2II型 套 1 帶鼓風

用於監測點、場地及現象點的定14 手持式GPS GPSIV型 臺 1 位和量測 15 數碼照相機 臺 1 用於監測現象的圖片記錄 16 計算機 臺 2 用於文字,圖表處理和計算 17 製圖軟件 MapGIS 套 1 用於圖件的繪製和數據處理 18 製圖軟件 AutoCAD 套 1 用於圖件的繪製和數據處理

樣品分析用品、玻璃器皿、化學19 易耗品 試劑、分析純、打印紙、等 用於各種設備安裝補助材料、小20 幅材及配套設備 五金構件及易損配件補充 7.2監測人員組成與分工 本項目監測工作由×××承擔,具體人員和分工見表5-2。

表5-2 ×××工程水土保持監測人員安排和組織分工 姓 名 性別 職稱、職務 專 業 監測工作分工 黃 兵 女 副教授 環境工程 負責項目的組織和實施 薛傳東 男 副教授/博士 地質工程 負責水土流失狀況監測 鍾德明 男 高工 水工設計 負責工程防護設施監測 李榮華 男 工程師 負責植物恢復措施監測 植物工程

李保珠 男 講師/博士 GIS技術 負責數據處理和製圖 駱少勇 男 碩士 參加水土流失狀況監測 工程地質

施 春 女 講師/碩士 計算機技術 參加數據處理和製圖 魏海霞 女 碩 士 區域規劃 負責圖件資料的綜合整理

8成果提交 ×××工程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分3.0年共10次完成。每次監測結束後,需對監測結果和原始調查資料數據進行統計對比分析,做出簡要評價,編寫監測分析報告,及時報送業主與當地水土保持主管部門。若發現異常情況,應立即通知業主與當地水土保持主管部門,進行水土保持補救措施。每年年末,進行一次資料整理及歸檔,編制年度監測報告,內容包括監測時間、地點、監測項目和方法、監測成果以及存在的問題和下一步水土流失防治的建議等,並報送業主、工程建設單位、當地水土保持主管部門和上級水土保持監測管理機構備案。

全部監測工作結束後,根據各階段的監測情況,綜合分析整理成果,編制提交《駱少勇水土保持監測總報告》。

注:本格式只供參考~其中附圖表只是說明應有的項目形式不固定。

附表1 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調查表(《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地面損壞和原地現地土壤侵蝕 地地地形地面組挖深或堆坡向周邊植植被恢土壤侵水土流失坡長壓佔面面坡面坡強度[t/(擾動點 塊 部位 成物質 置高度/m(º)(m)被狀況 復狀況 蝕類型 危害情況 22積(m度(º)度(º)km)?a)] 類型

調查人: 填表人: 覈查人: 填寫日期: 年 月 日

附表2 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綜合調查表(《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土地植被或覆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措施 圖斑圖斑坡度生長地貌海拔利用基岩類型 土壤類型 作物種蓋 面積強度(m)編號(º)狀況 類型 數量 規格 質量 22部位(m)類型 類 度 [t/(km?a)] 調查人: 填表人: 覈查人: 填寫日期: 年 月 日

附表3 開發建設項目重力侵蝕調查表(根據《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編制)位置 誘因 形成條件 侵發(大)暴雨 地形地貌 危害人XY生髮生蝕原現場爲其地質水文物質土地及防平面圖 剖面圖 坡坡植被坐坐時類部坡坡規模 雨量歷時類治 地 活它 向 構造 地質 組成 利用 長狀況 標 標 間 /mm /h 型 位 度 度 動 /m /º 型 /º /º

調查人: 填表人: 覈查人: 填寫日期: 年 月 日

附表4 雨量站逐日降水量觀測表(《水土保持試驗規範》SL239-87)日分界: 時 儀器類型: 觀測年份: 年(mm)月 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日 日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降 水 量 降 水 量 降水日數 降水日數 最大日量 最大日量

降 水 量 降水日數 最大日降水量 月 日

一次最大量 mm,歷時 時 分 月 日 年 統 計 初霜 月 日(年 月 日)終霜 月 日

初雪 月 日(年 月 日)終雪 月 日 附 注

附表5 雨量站降水量摘錄表(《水土保持試驗規範》SL239-87)觀測年份: 年 單位:mm 一次降水量 一次降水量 降水降水降水降水月 日 時 分 月 日 時 分 次數 量 次數 量 mm 歷時 歷時 mm 1 31 2 32 3 33 4 34 5 35 6 36 7 37 8 38 9 39 10 40 11 41 12 42 13 43 14 44 15 45 16 46 17 47 18 48 19 49 20 50 21 51 22 52 23 53 24 54 25 55 26 56 27 57 28 58 29 59 30 60

水土保持監測實施方案 篇三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實施方案 一建設項目及項目區概況

1、生產建設項目概況

項目概況包括建設項目名稱、位置、建設性質、總投資等主要技術經濟內容。重點介紹與水土保持相關的生產組織與施工工藝,突出選址(選線)、施工場地佈置、取料、棄渣、土地擾動、挖填土(石)方及其流向等方面的情況。附開發建設項目工程總體佈局圖。

2、項目區自然、經濟和生態環境概況

1)自然概況重點介紹項目區的地形地貌、地址、氣候氣象、水文、植被、地面組成物質(或土壤)等。

地形地貌主要介紹所在地的地貌類型區、地形地勢、溝壑、地震情況,以及代表性地形的特坡度、坡長、坡形(凹形、凸形、直線型、階段性等)。

地質(工程地質概況)主要包括巖性以及地質構造、構造運動、地震烈度等。

氣候氣象介紹項目區所屬氣候類型區及其特點,以及降水、溫度、風力、日照、蒸發以及災害性氣候等。着重介紹設置在項目區內、或距離項目區最近、或與項目區相近的氣象站多年主要氣象參數統計特徵值(應列表說明)。

水文介紹項目區所屬水系(應從所屬的7大流域內或內陸河直至最低一級支流),最低一級河流的基本技術參數(如流經項目區或相關行政區的長度、面積以及徑流、泥沙)等,以及主要提(取)水品、排(瀉)水口的位置及其相關的技術參數。植物介紹項目區所屬植物類型區,以及主要的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類型、主要林草種類的名稱、生長狀況、總體覆蓋(或鬱閉度)等。

地面組成物質(或土壤)介紹地面組成物質的種類,以及主要土壤類型及其質地和土壤層厚度等。地面組成物質應從項目區總體上和水土保防止責任範圍各個分區兩個層面上介紹。

(從項目總體上,應根據地面組成物質中土、石、沙三者所佔地面積的比例,說明石質、土質或土石質(劃分標準見GB/T15772-1995《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通則》的附錄A)。從水土保持防治責任範圍的分區層面上,應分別說明土壤、裸岩、明沙的面積狀況。

(土壤介紹,應按照水土保持防治責任範圍分區說明不同土壤類型的分佈範圍、面積、土層厚度、質地,或進一步按照各個分區的坡溝位置說明相關參數。

2)社會經濟概況主要介紹項目所在(經)縣(區)的人口、人均收入、人均耕地和產業結構等情況。

3)生態環境概況主要介紹項目區綠化情況,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狀況。

2、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佈局

主要包括水土流失防治責任範圍、預測的水土流失重點區域、工程徵佔地(行政隸屬、性質和利用類型)、防治目標、措施佈局、主要工程量和實施進度安排等。附水土保持防治責任範圍示意圖 二水土保持監測佈局

1、監測目標與任務

根據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和項目實際情況,確定的監測的目標和任務。由於開發建設項目的類型、主體工程建設階段不同、所處水土流失類型區和水土保持“三區”不同、所屬行政區等不同,不同的開發建設項目具有不同的治理要求。因此,監測目標和任務應根據工程具體情況確定。

2、監測範圍及分區 根據《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的規定,結合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責任範圍,分析確定監測範圍及其分區。

3、監測重點及監測佈局

根據確定的監測範圍及其分區,分析確定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監測的重點地段和重點對象,提出監測點佈局。

監測點可以根據監測目的、指標的不同、分爲觀測樣點和調查樣點。觀測樣點要有設施設備的配置設計,調查樣點要求設立標誌,根據監測指標採用相應的監測儀器或設備進行量測以獲取數據。

不同類別開發建設項目監測重點監測區域主要爲: 礦業開採工程:露天採礦的排土(石)場和鐵路,以及專用線鐵路和公路,集中排水區下游。交通鐵路工程:施工過程中棄土(渣)場、取土(石)場、大型開挖破壞面和土石料臨時轉運場,集中排水區下游和施工道路。

電力工程:電廠施工中棄土(渣)場、取土(石)場、臨時堆土場、施工道路和火力發電廠運行初期貯灰場。

冶煉工程:施工中棄土(渣)場、取土(石)場和運行期添加料場、尾礦(渣)場,施工和生產道路。

水利水電工程:施工中棄土(渣)場、取土(石)場、大型開挖面、排水泄洪區下游、施工期臨時堆土(渣)場。

建築及城鎮建設:施工中的地面開挖、棄土(渣)和土(石)料的臨時堆放地。其他工程:施工或運行中易造成水土流失的部位和工作面。

4、監測時段和工作進度

根據主體工程施工計劃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確定監測時段和工作進度。一般情況,監測時段包括開工之前、施工準備期、工程建設期(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試運行期(或林草植被恢復期)等各個階段。三監測內容和方法

1、監測內容

根據工程項目的生產組織和施工工藝特點,分析確定項目開工之前、施工準備期、工程建設期(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試運行期(或林草植被恢復期)等各個階段的主要監測內容。(1)開工之前

主要對監測範圍的地形地貌、地面組成物質、植被、水文氣象、土地利用現狀、水土保持措施與質量、水土流失狀況等基本情況進行調查,分析掌握項目建設前項目區的水土流失背景狀況。

主要採用現場觀測、測試和資料分析等方法進行監測,範圍涉及項目的全部防止責任區。(2)施工準備期、工程建設期間

主要是對水土流失及其影響因子進行監測,包括工程擾動土地面積、降水、大風、水土流失(類型、形式、流失量)、水土保持措施(數量、質量)以及水土流失災害等,監測評估項目建設期間的水土流失動態。

主要採用現場巡視監測、定點監測相結合的方式,目的是隨時對施工組織和工藝提供建議,以保證最大限度地控制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3)水土保持措施試運行期

主要是對水土保持措施數量、質量及其效益等進行監測,主要包括攔渣工程、護坡工程、土地整治工程、防洪排導工程、降水蓄滲工程、臨時護坡工程、植被建設、防風固沙工程等措施的數量、質量。同時,根據監測數據分析確定工程項目是否達到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防止目標。2 監測指標與控制節點

依據《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結合個監測分區的水土流失特點,提出每項監測內容的具體監測指標。

針對每個監測指標,分析確定監測的方法、頻次、必須的設施設備和數據記錄格式。對於重點地段和重點對象,同時確定監測指標數據記錄表、觀測數據精度和數據分析方法等。列表說明每個監測點的監測設施設備配置。對於設施複雜、需要安放設備的監測點,應進行設計,說明設施的規格尺寸、結構、施工佈設要求,明確設備的規格、型號、安裝位置及操作、維護程序。四預期成果及形式

1、數據記錄

對數據記錄成冊。如果數據較多,又不能在監測報告中全部列出時,可以單獨成冊,作爲報告的附件。

對於水土流失危害,應附專項調查報告。

2、重點監測圖

重要棄土(渣)場要提供千分之一地形圖

3、水土保持監測報告

包括《水土保持監測季度報告表》,《水土保持監測總結報告》。監測季度報告表,工程建設期間每季度的第一個月內報送,同時提供大型或重要位置棄土(渣)場的照片等影像資料;因降雨、大風或人爲原因發生嚴重水土流失及危害事件,於事件發生後1周內報告有關情況。

監測總結報告,包括建設項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況,重點部位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結果,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監測結果,土壤流失量分析,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監測結果,結論等章節。

4、附件)附圖

圖件包括項目區地理位置圖、水土保持防治責任範圍圖、監測點佈設圖、水土保持措施總體佈置圖、監測設施典型設計圖。

2)附件

包括檢測技術服務合同和水土保持方案批覆函。五監測工作組織與質量保證體系

1、監測人員組成明確主持和參加監測的人員及其職稱、專業和分工。

2、監測質量控制體系

分析提出野外觀測、圖像圖形編制、數據整(匯)編、結果分析等環節的工作制度,包括數據等級與審查、工作總結、工作報告、文檔管理和成果審覈等。

水土保持監測、水土保持監理 篇四

1.水土保持監測定義

水土保持監測爲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保持水土資源和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出發,運用地面監測、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多種信息獲取和處理手段,對水土流失的成因、數量、強度、影響範圍、危害及其防治效果進行動態監測和評估,是水土流失預防監督和治理工作的基礎。

2.水土保持監測目的(1)爲建設單位提供方案實施信息,以便加強管理。

(2)驗證防治措施佈設的合理性,進一步完善防治措施體系,促進防治措施到位,提高防治效果。

(3)爲水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執法、水土保持設施專項驗收提供依據。(4)爲同類項目水土流失預測和佈設防治措施體系提供借鑑資料。(5)爲研究不同類型項目的水土流失規律、防治技術提供基礎。(6)及時發現重大水土流失危害隱患,以便採取有效地防治措施。監測內容

3.1 監測內容

水土保持監測應在建設前、建設期和自然恢復期對水土保持措施的完好性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巡查、監測,並做好監測記錄。項目建設區監測應包括項目區土壤侵蝕背景值的監測、項目區水土流失因子監測、項目區水土保持生態環境變化調查、項目區水土流失動態狀況監測(包括危害性監測)、水土保持防治實施效果監測以及水土流失6項防治目標監測等幾個方面。監測到的成果能夠充分反映本建設項目在生產建設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

3.1.1 項目區水土流失因子監測及水土保持生態調查

(1)針對影響項目區土壤侵蝕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以及氣候因子等自然因素在建設前後的變化情況進行調查。主要包括植被類型、植被覆蓋度、關鍵地貌部位的坡度坡長地形的變化情況;土壤的侵蝕特性(如表層土厚度、質地與機械組成、抗蝕性等),汛期降雨、大風日期等氣象參數。

(2)針對工程擾動土地面積情況進行調查,並跟蹤監測擾動地表面積變化情況;

(3)針對各建設區域內填方數量、挖填面積變化情況,運移變化情況,體積形態與面積變化情況分別進行調查;

(4)針對工程建設區內林草植被覆蓋度變化情況等進行調查。

3.1.2 水土流失動態狀況監測

主要包括施工期和自然恢復期內水土流失面積、分佈、流失量和水土流失強度變化情況監測,此外還包括對項目周圍土地和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監測。

3.1.3 項目區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效果監測

根據六項控制目標的要求,本工程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效果監測內容如下:(1)擾動土地及治理情況

根據設計資料,結合實地調查分析,採取測量的方法,統計項目建設區內土地擾動面積和程度、水土流失面積變化情況,分別計算各區的擾動土地整治率。

(2)水保設施實施及保留情況

採取調查測量的方法,統計項目建設區內水土保持臨時及永久設施面積,以及項目建設區擾動後治理面積情況。

(3)施工期間攔渣量

主要在施工期間進行監測,監測各區的臨時堆土場地。調查內容包括工程填方數量,取土量、堆放高度,根據調查、觀測及統計分析,計算出各臨時堆土堆放點的流失量,棄渣量去除流失量即爲攔渣量,再推算各堆土區的攔渣率。

(4)植被可綠化面積和實際綠化面積監測

採用抽樣調查法對已實施的水土保持植物設施情況進行標準地樣方法或樣線法測定。經過測量統計,計算林草植被恢復率。

(5)林草植被恢復情況監測

根據統計已設施的植物措施面積,並調查項目施工後的實際用地面積,計算林草植被覆蓋度。監測方法

擾動土地面積、水土保持指定實施情況等內容以實地測量爲主。結合實際,可以佈設監測樣區、測釺監測點等,開展水土流失量的監測。

監測方法採取調查和定點觀測相結合的方法。對水土流失量和攔渣保土量等指標進行定點、定位觀測;對項目區水土流失危害,環境狀況,水土保持設施運行情況,林草措施的成活率、保存率、生長情況等採用調查法進行監測。

4.1 定點觀測監測

主要針對水土流失量的變化、水土流失程度變化和攔渣保土量等指標進行定點、定位的地面觀測。在監測點,根據監測內容及要求佈設監測小區,定時觀測和

典型採樣相結合,獲取數據。用觀測結果與同類型區平均流失量及允許流失量分析比較來驗證水土保持工程佈局及設計的合理性.在運行過程中做必要的補充。

在固定點位分別佈設簡易觀測場,水蝕監測採用簡易坡面量測法與溝槽實地調查法和徑流小區,對各類邊坡所形成的侵蝕溝進行量測、統計等;風蝕監測採用測釺法或集沙儀收集揚沙法進行量測、統計等。

採用簡易坡面量測法進行水蝕監測,選擇各監測小區內不同坡度的錐型臨時堆土場,在汛期前將直徑0.5~1cm,長50~100cm的鋼測釺,根據坡面面積,按相距1m×1m分上中下、左中右縱橫各3排(共9根)沿坡面垂直方向打入坡面,釘帽與坡面齊平,並在釘帽上塗上紅漆,編號登記入冊。每次暴雨後和汛期終了以及時段末,觀測釘帽出露地面的高度,計算土壤侵蝕深度和土壤侵蝕量。

新堆放的土堆應考慮沉降產生的影響,在平坦地段設置對照觀測或應用沉降率計算沉降高度,若竹釺不與土體同時沉降,則觀測值應減去沉降高度爲實際侵蝕厚度。

坡面量測法重點監測邊坡的水蝕量測,量測坡面形成初期的坡度、坡長、地面組成物質、容重等,典型場次降雨或多降雨後侵蝕溝的體積。得出溝蝕量並通過溝蝕佔水蝕的比例計算出流失量。具體是在監測重點地段對一定面積內(實測樣方面積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一般爲100m2)的侵蝕溝數量、深度、長度進行量算,同時測量坡面的坡度,根據經驗一般面蝕侵蝕量是溝蝕侵蝕量的30%,將小區溝蝕量加上面蝕量從而求得邊坡的土壤水蝕量。

4.2 調查監測

主要針對項目區水土流失危害,環境狀況,水土保持設施運行情況,林草措施的成活率、保存率、生長情況等採用調查法進行監測。

對地形、地貌和水系的變化情況、建設項目佔用土地面積、擾動地表面積情況、項目挖方、填方數量,棄渣數量及堆放面積等項目的監測,實地調查結合設計資料分析的方法進行;對項目區及周邊地區洪澇災害、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等水土流失危害的評價採用實地調查結合實地量測等方法進行。對防治措施的數量和質量、林草成活率、保存率、生長情況及覆蓋度、防護工程的穩定性、完好程度和運行情況及各項防治措施的攔渣保土效果等項目監測採用樣方調查結合量測計算的方法進行。

4.3 其它項目監測

主要針〖〗對防護措施的效果及穩定性進行監測。採取實地定點測量法和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按相關規定進行測算:擾動土地面積及再利用情況、減少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先面積治理情況、攔渣率、林草措施的覆蓋度等效益通過調查監測法進行。

5重點對象水土流失動態監測 5.1 防治責任範圍監測

5.1.1 水土流失防治責任範圍

根據工程的總體佈局及其項目特點,防治責任範圍主要爲項目建設區。項目建設區分爲永久佔地和臨時佔地兩部分,永久佔地在項目建設前就已經確定,並經國土部門按權限批准,該部分監測主要是對永久徵地圍地認真核查,監測建設單位或施工單位有無超越紅線開發的情況及各階段永久佔地範圍的變化;臨時佔地面積也會隨着工程的進展而發生一定的變化,該部分監測內容主要包括是否超越範圍使用臨時佔地及臨時佔地面積變化情況。

5.1.2 建設期擾動土地面積

擾動土地是指開發建設項目在生產建設活動中形成的各類挖損、佔壓、堆棄用地,均以垂直投影面積計算。主要採用無人機遙測、實地量測、調查和資料收集的方法。確定擾動邊界,綜合分析確定不同時段各分區擾動土地面積。

5.2 取料監測結果

分別詳述設計取料情況,取料場位置、佔地面積及取料量監測結果,取料對比分析,棄渣監測結果及土石方流向情況監測結果。

1.水土保持監理定義

是指具有相應資質的工程監理企業接受建設單位的委託,承擔其項目管理工作,並代表建設單位對承建單位的建設行爲(進度、質量、投資)監控和管理的專業化服務活動。

2.監理工作方法

工程水土保持監理主要按照資料檢查覈查的方式進行,覈查內容主要包括: ⑴ 覈查現場記錄:認真、完整覈查施工現場記錄,包括人員、設備和材料、天氣、施工環境以及施工中出線的各種情況。

⑵ 覈查發佈的文件:覈查工程建設過程中的通知、指示、批覆、籤認等文件,覈實施工全過程的控制和管理。

⑶ 覈查主體工程監理過程:查閱監理工程師對主體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的重要部位和關鍵工序的施工檢查、驗收資料。檢查在施工過程中,監理人員對發現施工質量問題的現場指令及改正情況。

⑷ 覈查材料報驗資料:覈查施工單位對進場材料的檢測,對實驗室檢測人員的資質、年檢情況、儀器設備的校驗情況以及擬定的檢測程序和方法進行審覈;覈查施工單位進行試樣檢測時,實施全過程的檢查、監督和管理,並對結果確認。

同時,對於工程實施過程中的各項水土保持現場調查

對施工的工程措施數量進行現場勘測丈量,對植物措施面積、數量利用手持GPS測量。對工程質量利用現場觀察、測量、查閱施工資料等方法進行分析評價,對工程進度採用查閱各分部工程的開工報告、施工方案、驗收報告、竣工報告等方法進行分析評價。

3監理內容

3.1 工程措施施監理內容

⑴ 檢測施工過程中土地整治工程與坑凹回填工程佈局、規模與方法; ⑵ 調查統計場地整治利用方向、工程措施佈設的數量、規模尺寸和質量; ⑶ 調查統計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地表引水工程、地下引水工程的佈設、規模尺寸與材料;

⑷ 對工程質量進行檢驗評定。

3.2 植物措施監理內容

在種草工程在施工中對照設計,逐片觀察,分清荒地或退耕地長期種草與草地輪作中的短期種草,按設計圖斑分別做記載,認證數量。統計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工程量,進行檢驗評定。

3.3 臨時措施監理內容

⑴ 檢測在施工過程中,項目區臨時措施的攔擋形式、規模和防洪標準;

⑵ 統計排水溝(渠)、暗涵(洞)、臨時土(石)方挖溝的標準、規模和特徵尺寸;

⑶ 覆蓋用土工布、塑料布、草、樹枝的數量、規模和質量。

3.4 水土保持工程實施綜合評價

評估項目建設單位是否重視水土保持工作,嚴格執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規,認真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是否實施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完成的水土保持措施總體佈局是否合理並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

4水土保持工程質量情況 4.1 質量控制工作

⑴ 事前控制

監理工程師首先對施工單位的施工技術力量進行審查。其次,監理工程師嚴格控制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的質量。監理工程師嚴格審覈施工組織設計,對施工方案、方法和工藝進行控制,重點是審覈其組織體系特別是質量管理體系是否健全、施工現場總體佈置是否合理、主要技術措施針對性、有效性如何、施工方案是否科學,施工方法是否合理等。

監理工程師審查與控制施工作業的輔助技術環境(水、電、路、照明、防護、交叉作業等)、質量管理環境(質量管理、質量控制等)

及自然環境(防洪、防高溫、滲水等)。通過以上方面的事先控制,爲確保施工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⑵ 事中控制

在工程施工過程中,根據每個分部工程或單元工程的施工工序及特點,監理工程師在施工過程中進行動態控制,嚴格執行合同規定的技術要求,強化管理、從嚴控制,將事中控制作爲主要控制段加以實施。

每道工序、單元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先由施工單位“三檢”合格後,報工程師進行復核,工程師現場複覈配料單、原材料質量和檢測報告等情況,符合要求後方允許其進行下一步施工。對不合格的石材堅決予以清退出場,對質量不合格的部位指令施工單位予以返工。綠化主要控制其種子質量,對不合格的種子堅決予以清退出場,對質量不合格的部位指令施工單位予以返工。

在水土保持工程施工過程中,每週召開一次監理例會,重點對工程質量、進度、安全等方面的問題進行討論和安排。經過監理工程師認真監督,嚴格控制質量點,承包人按照監理工程師指令和要求認真落實。工程建設質量基本符合設計要求達到有關標準。

⑶ 事後控制

對於漿砌石砌築工程而言,事後控制重點檢查其漿砌石勾縫質量、養護,指令施工單位認真查找工程質量缺陷,確保工程質量。經過監理工程師的認真檢查與督促,各項工程質量符合規範及設計要求。

對於綠化工程而言,事後控制主要控制管護和補植。

4.2 質量檢驗及評定

根據《水土保持工程質量評定規程》(SL336-2006),單位工程、分部工程、單元工程的質量等級分爲“合格”和“優良”兩個等級。

⑴ 工程質量檢驗

① 施工單位首先對工程施工質量進行自檢。未經施工單位自檢或自檢不合格、自檢資料不完善的分部工程,監理工程師予以拒絕檢驗。

② 對完工後需覆蓋的隱蔽工程,經施工單位自檢合格後,由監理工程師複覈,報業主覈定,合格後才容許覆蓋。

⑵ 工程質量評定

分部工程質量由施工單位自評,監理工程師複覈,報建設單位覈定:單位工程質量由施工單位自評,監理單位複覈,建設單位審覈、報質量監督機構覈定。

分部工程質量評定,合格標準爲:①單元工程質量全部合格;②中間產品質量及原材料質量全部合格。優良標準爲:①單元工程質量全部合格,其中有50%以上達到優良,主要單元工程、重要隱蔽工程及關鍵部位的單元工程質量優良,且未發生過質量事故;②中間產品質量全部合格。

單位工程質量評定,合格標準爲:①分部工程質量全部合格;②中間產品質量及原材料質量全部合格;③外觀得分率達到70%以上;④施工質量檢驗資料基本齊全。優良標準爲:①分部工程質量全部合格,其中有50%以上達到優良,主要分部工程質量優良,且未發生過重大質量事故;②中間產品質量全部合格;③外觀得分率達到85%以上;④施工質量檢驗資料齊全。

4.3 總體質量評價

工程監理嚴格控制水泥、砂、石、種子等原材料的質量,進行了實測實量檢驗,原材料使用合格率達到規範要求。經過參建各方友好

協作,共同努力,最終工程外觀規整,防護工作穩定,排水工程通暢,植樹種草生長正常,各單位工程質量合格。水土保持工程進度情況

採用動態進度控制監理方法,對施工單位的資源投入狀態、資源過程利用狀態和資源使用後與目標值的比較狀態三方面進行控制。

根據工程的規模、質量標準、工序複雜程度、施工的現場條件、施工隊伍的條件,對進度計劃進行全面分析,審查施工工序安排是否符合要求,進度安排是否滿足合同工期要求,審查進度計劃合理可行後簽署意見批准實施。

監理工程師隨時跟蹤檢查現場施工進度,監督施工單位按批准的進度計劃施工。要求建設單位及時覈實工程完成的數量、質量,做好下步的進度安排。督促承建單位按批准的進度施工,做好監理日誌,並結合工地例會做好彙報記錄,收集各種有關進度資料,對實際進度與計劃進度之間的差別做出具體全面分析,分析造成進度拖延對後續工作的影響、分析造成進度拖延的原因,要求施工單位採取糾偏措施,加快進度。並分別對投資控制工作,投資完成情況及投資控制綜合評價進行簡述監理結論

最後對該項目進行綜合評價,是否達到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相關要求,並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問題與建議。

水土保持監測實施方案提綱 篇五

生產建設項目 水土保持監測實施方案

(提綱細化)

根據水利部文件:水保[2009]187號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實施方案(提綱細化)

一、建設項目及項目區概況

1、生產建設項目概況

項目概況包括建設項目名稱、位置、建設性質、總投資等主要技術經濟內容。

重點介紹與水土保持相關的生產組織與施工工藝,突出選址(選線)、施工場地佈置、取料、棄渣、土地擾動、挖填土(石)方及其流向等方面的情況。

附開發建設項目工程總體佈局圖。

2、項目區自然、經濟和生態環境概況

1)自然概況重點介紹項目區的地形地貌、地質、氣候氣象、水文、植被、地面組成物質(或土壤)等。

地形地貌主要介紹所在地的地貌類型區、地形地勢、溝壑、地震情況,以及代表性地形的坡度、坡長、坡形(凸形、凹形、直線形、階段形等)。

地質(工程地質狀況)主要包括巖性以及地質構造、構造運動、地震烈度等。

氣候氣象介紹項目區所屬氣候類型區及其特點,以及降水、溫度、風力、溫度、日照、蒸發以及災害性氣候等。着重介紹設置在項目區內、或距離項目區最近、或與項目區相似的氣象站多年主要氣象參數統計特徵值(應列表說明)。

水文介紹項目區所屬水系(應從所屬的7大流域或內陸河直至最底一級支流),最底一級河流的基本技術參數(如流經項目區或相關行政區的長度、面積以及徑流、泥沙等),以及主要提(取)水品、排(瀉)

務。

由於開發建設項目的類型、主體工程建設階段不同、所處水土流失類型區和水土保持“三區”不同、所屬行政區等不同,不同的開發建設項目具有不同的治理要求。因此,監測目標和任務應根據工程具體情況確定。

2、監測範圍及分區

根據《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的規定,結合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責任範圍,分析確定監測範圍及其分區。

3、監測重點及監測佈局

根據確定的監測範圍及其分區,分析確定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監測的重點地段和重點對象,提出監測點佈局。

監測點可以根據監測目的、指標的不同,分爲觀測樣點和調查樣點。觀測樣點要有設施設備的配置設計,調查樣點要求設立標誌,根據監測指標採用相應監測儀器或設備進行量測以獲取數據。不同類別開發建設項目監測重點監測區域主要爲:

礦業開採工程:露天採礦的排土(石)場和鐵路,以及專用線鐵路和公路,集中排水區下游。

交通鐵路工程:施工過程中棄土(渣)場、取土(石)場、大型開挖破壞面和土石料臨時轉運場,集中排水區下游和施工道路。電力工程:電廠施工中棄土(渣)場、取土(石)場、臨時堆土場、施工道路和火力發電廠運行初期貯灰場。

冶煉工程:施工中棄土(渣)場、取土(石)場和運行期添加料場、尾礦(渣)場,施工和生產道路。

水利水電工程:施工中棄土(渣)場、取土(石)場、大型開挖面、排水泄洪區下游、施工期臨時堆土(渣)場。

建築及城鎮建設:施工中的地面開挖、棄土(渣)和土(石)料的臨時堆放地。

其它工程:施工或運行中易造成水土流失的部位和工作面。

4、監測時段和工作進度

根據主體工程施工計劃和水土保持工程的要求,確定監測時段及工作進度。一般情況下,監測時段包括開工之前、施工準備期、工程建設期(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試運行期(或林草植被恢復期)等各個階段。

三、監測內容和方法

1、監測內容

根據工程項目的生產組織和施工工藝特點,分析確定項目開工之前、施工準備期、工程建設期(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試運行期(或林草植被恢復期)等各個階段的主要監測內容。(1)開工之前

主要是對監測範圍的地形地貌、地面組成物質、植被、水文氣象、土地利用現狀、水土保持措施與質量、水土流失狀況等基本情況進行調查,分析掌握項目建設前項目區的水土流失背景狀況。

主要採用現場觀測、測試和資料分析等方法進行監測,範圍涉及項目的全部防治責任區。

(2)施工準備期、工程建設期間

主要是對水土流失及其影響因子進行監測,包括工程擾動土地面積、降水、大風、水土流失(類型、形式、流失量)、水土保持措施(數量、質量)以及水土流失災害等,監測評估項目建設期間的水土流失動態。

主要採用現場巡視監測、定點監測相結合的方式,目的是隨時對施

監測季度報告表,工程建設期間每季度的第一個月內報送,同時提供大型或重要位置棄土(渣)場的照片等影像資料;因降雨、大風或人爲原因發生嚴重水土流失及危害事件的,於事件發生後1周內報告有關情況。

監測總結報告,包括建設項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況,重點部位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結果,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監測結果,土壤流失量分析,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監測結果,結論等章節。

4、附件

1)附圖

圖件包括項目區地理位置圖、水土保持防治責任範圍圖、監測點佈設圖、水土保持措施總體佈置圖、監測設施典型設計圖。

照片主要是水土保持工程實施期間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動態照片。2)附件

包括監測技術服務合同和水土保持方案批覆函。

五、監測工作組織與質量保證體系

1、監測人員組成明確主持和參加監測的人員及其職稱、專業和分工。

2、監測質量控制體系

分析提出野外觀測、圖像圖形編制、數據整(匯)編、結果分析等環節的工作制度,包括數據登記與審查、工作總結、工作報告、文檔管理和成果審覈等。

水土保持實施方案 篇六

目 錄

一、編制依據。二、編制依據。三、編制原則。2 四、編制範圍。2 五、工作組織機構與職責。4 六、項目區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現狀。4 七、防治範圍及內容。5 八、臨時設施建設工程保持措施。6 九、施工保護控制措施 6 十、關鍵作業保護方案 8 十一、實施保證措施。9 十二、水土保持一般規定。9廣東省龍川至懷集公路工程“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實施方案

前言

本項目是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7918”佈局方案中的第17橫--汕頭至昆明高速公路的重要路段,也是廣東省“九縱五橫兩環”高速公路網規劃主骨架中“一橫”的重要組成部分。本項目的建設,對完善廣東省幹線公路網布局,優化沿線幹線公路網布局,構築粵北公路網主骨架,溝通廣東省東西向的交通,促進廣東省北部山區的經濟發展,具體特別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依照“預防爲主、綜合防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針,與主體工程相結合按照水土保持設施建設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三同時”防治原則,制定切實可行的水土保持方案,目的是控制和減免因公路建設引起的水土流失,同時,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對於防治工程建設造成的水土流失,保護項目區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一、編制依據

1、廣東省龍川至懷集公路工程TJ12合同段施工合同文件; 2、廣東省龍川至懷集公路工程TJ12合同段招、投標合同文件; 3、國家、行業其它相關標準; 4、《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 5、公司同類工程施工經驗。

二、編制原則

1、遵循招標文件的原則。嚴格按招標文件要求編制方案。

2、遵循設計文件的原則。在編制方案時,認真閱讀覈對所獲得的設計文件資料,嚴格按設計資料編制方案。

3、遵循國家、地方政府、業主對工程項目水土保持工程的要求,以預防爲主,堅持“誰施工誰保護,誰造成水土流失誰負責治理”的原則,兼顧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符合水土保持要求。

4、堅持“三同時”原則,水土保持工程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施工、同時投產使用。5、結合本標段水土保持現狀,因地制宜、預防爲主、因害設防、防治結合。以耕植土、水渠保護、地貌恢復、棄渣處理爲主,採取有效的防護、治理措施。6、在工程項目建設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充分重視項目建設過程中造成的人爲地貌損壞及廢棄物。

7、一切從實際出發,樹立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借鑑忠武管線水土保持工作經驗,有效控制和防治工程建設中的新增水土流失和原有自然水土流失。

三、編制範圍

廣東省龍川至懷集公路工程TJ12合同段(里程樁號:K91+910~K100+040)的主體工程及防護排水工程。

四、工程概況

1、主要工程簡介

龍川至懷集高速公路TJ12標位於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元善鎮,路線起訖樁號k91+910~k100+040,全長8.13km。

(1)路基部分

整體式路基寬26.0m,分離式路基寬度13.0m。本合同段內填方邊坡大於20m的高填方路基共有12處,有挖方高邊坡12段,最大填方高度37.5m,最大挖方高度61.2m。本項目範圍內土石方挖方326.35萬m3,填方251.89萬m3。

(2)橋涵部分

標段沿線大橋3座,中橋1座,匝道橋1座。下部結構主要爲柱式墩、樁基礎;上部結構爲預製小箱梁,共計249片,其中25m預應力小箱梁33片,30m預應力小箱梁216片。

(3)隧道部分

標段內隧道一座,總長902m(摺合雙幅),隧道爲分離式隧道,線間距爲22m~42m,其中左線隧道長度爲903m,最大埋深103m,其中Ⅴ級圍巖549m,Ⅳ級圍巖340m,;右線隧道長度爲901m,最大埋深爲96m,其中Ⅴ級圍巖577m,Ⅳ級圍巖300m,左右線隧道洞門均採用端牆式洞門,縱坡均爲0.78/1600。

隧道開挖Ⅴa級圍巖段採用CD法,Ⅴc級圍巖採用留核心土法,Ⅳ級圍巖採用正臺階法開挖。2、技術標準

公路等級: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

行車速度:主線 100km/h;互通匝道 40 km/h、60km/h; 設計荷載:公路-I級;

標準橫斷面:整體式橋樑寬度25.5m,分離式橋樑寬度12.5m(單幅),路基寬度26m; 隧道主洞建築限界:

淨寬:0.75+0.75+2×3.75+1.0+1.0=11m;淨高5.0米; 地震動峯值加速度係數:0.05g;

設計洪水頻率:特大橋1/300,其餘橋涵路基爲1/100; 3、水文與氣象

(1)水文

區內陸地水系屬於東江水系,地表水發育,沿線常年流水溪溝較多,沿溝系坡腳,在不同的侵蝕基準面常有基岩裂隙水以泉水形式排出。連平縣內河流都是以雨水補給爲主的雨源型河流,比降大,落差集中。地下水類型分爲第四系鬆散巖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鬆散巖類孔隙水主要賦存於平原區第四系沖積砂層的孔隙中,基岩裂隙水廣泛賦存於基岩的風化裂隙中。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補給源,地下水位受降水影響較明顯。

(2)氣象

項目位於廣東省北部,氣候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常年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植被豐富,水域發達的特點。年平均氣溫爲19℃~20℃,最高氣溫達35℃~39℃(八月份),最低氣溫爲-3.3℃~-5.4℃(一、二)月份。雨量豐富,年降雨量大於蒸發量,全年降雨量爲1410.4~2126.6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空氣溼度大,年平均相對溼度爲77.5%,陰雨天較多。風季長,風力比較弱,風向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冬季多北風及西北風,夏秋季多東南風。風力平均2-3級,最大可達6-7級,偶可達8-9級。4、工程地質

土體工程地質按類分爲人工填土巖性組、沉積土巖性組和風化土巖性組,巖體工程地質類型由碎屑岩性組和碳酸岩巖性組組成。

沿線主要不良地質主要是淺層滑坡、小規模崩塌及岩溶等。

五、工作組織機構與職責

1、水土保持工作領導小組

組 長:施春來 副組長:蔣東磊 組 員:李蓮花 柳小壘 張天勇 張 琦 田勇超 遊兵營 周 磊 蔣方國 2、職責

(1)、組長負責水土保持的總體工作部署。

(2)、副組長負責水土保持方案的實施、組織管理和監督檢查工作以及與地方水力部門的聯繫。

(3)、組員負責組織《水土保持法》的宣傳工作,加強對施工人員水保意識的教育與管理,增強施工水保意識,全方位的促進水土保持方案的全面落實。

六、項目區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現狀

1、項目區水土流失成因分析(1)形成水土流失的自然條件

①、降雨和降雨形成的徑流 ②、山區易產生水土流失(2)形成水土流失的人爲因素

①、亂砍濫伐,破壞植被,造成植被減少,地標裸露,引發水土流失 ②、亂取濫採亂棄土,都會造成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的特點和危害(1)水土流失的特點

①、水土流失呈線狀分佈,且區域面積較大 ②、區域內受水力侵蝕與重力侵蝕共同作用 ③、植被破壞呈線狀,增加了植被恢復的難度 ④、土方量大,存在人爲水土流失隱患 ⑤、水土流失重點在施工建設期(2)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導致土壤變薄,地理衰退,可耕地面積減少,造成土地資源破壞,導致農業生產環境惡化,生態平衡失調,水旱災害頻繁,加劇了人與土地資源的矛盾,制約了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若不實施相應的水土保持措施,本項目建設水土流失將直接危害公路沿線的河道、農田、魚塘等破壞生態環境甚至危害沿線居民和主體工程安全,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3、項目建設區水土保持現狀的總體評價

由於當地政府對水保生態環境的重視,採取大力種樹植草、封禁等行政手段。我項目建設區,水土流失輕微。但由於公路沿線經濟發展迅速,衆多的開發建設項目需要大量的土,石料等,因此在今後的水土保持工作中要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加強管理,爭取完成以下目標:

①、杜絕耕植土與深層土混擾現象,耕植土回覆率達到90%以上;

②、水土流失事件爲零;

③、河道阻塞事件爲零;

④、棄渣得到妥善處理和有效利用;

⑤、項目區及周邊環境得到有效保護。

七、防治範圍及內容

1、施工作業帶。徵地範圍作業區域內,工程建設期擾動原地貌、破壞地表土壤和植被的面積,包括開挖管溝、施工道路、損壞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農田、水田、水渠、樹木等。

2、施工道路和臨時修建施工便道。在施工道路和臨時修建施工便道修築時將破壞原地貌和水土保持設施。

3、工程棄渣。工程建設中的棄土棄渣量及可能產生的流失量,包括管溝開挖回填剩餘的棄土棄石、穿越產生的棄土棄石、施工便道及作業帶的棄土棄渣及其佔地。

4、施工營地。主要指管道堆放地、材料庫、車輛停放場、生活營地等施工臨時佔地和其他工程佔地等。

5、直接影響區。主要指施工作業帶、施工便道以外對周遍環境帶來影響的範圍,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總量和水土流失危害。

八、臨時設施建設工程保持措施

1、進行臨時設施建設測量時,在能安全行走的情況下,儘量不要踐踏、砍伐農作物和較小的植被、草叢、低矮灌木。

2、修築臨時設施施工便道時,在保證安全的前題下,儘可能減小寬度和彎曲度以減小佔地和侵蝕。不得隨意修築臨時設施便道。

3、修築臨時設施施工便道需要伐樹時,儘可能不要傷及樹根,便於樹木重新萌芽生長。

4、拌合設備及鋼筋加工設備進場安裝時,應行駛在臨時設施施工便道內,嚴禁超出作業帶行駛,以避免對農作物和較小的植被、草叢、低矮灌木的破壞。

5、臨時設施施工車輛進入施工現場按指定的便道行駛,嚴禁另外就近開便道破壞植被。

6、臨時設施施工過程中,人員、車輛及施工設備進出的道路要利用已有的公路、機耕道、小路或沿以前車轍行駛,以減小對植被、農作物、地貌的破壞。

九、施工保護控制措施

1、耕植土保護控制措施

(1)在管線拉運、布管、焊接過程中,車輛、設備儘可能減少對錶層土的碾壓,要在原車轍上行駛。

(2)在掃線和挖溝的過程中,耕植土的挖掘要達到一定的深度堆放在一起。

(3)耕植土和底層土在開挖過程中必須分開堆放、不得混擾直至回填。

(4)耕植土堆放的位置不應阻礙設備通行或者別的活動。

(5)耕植土堆最大高度不應超過兩米,以減少侵蝕。

(6)必要時,將耕植土用袋裝起來,或在其表面用覆蓋物覆蓋,避免風的侵蝕。

(7)必要時用樹樁和石板圍起來,而且做好標記。

(8)在回填過程中,耕植土和非耕植土不能相混,必須按原來的土層進行分層回填,耕植土必須放在地表,並且要達到它原有的深度。

(9)嚴禁將表層土作爲細土進行管溝底細土層的敷墊。

(10)在回填與恢復期間,耕植土應均勻、緊密地展布在擾亂的地面上。2、水溝(渠)保護控制措施

(1)對小型排水溝渠,通過時先在水渠兩側填土並超過水渠面,壓實後鋪鋼板或管排。

(2)對中型排水溝渠,在施工通過前製作管排,通過時預先在水渠內敷設鋼管或水泥管,再填土,上面鋪設管排,車輛、設備從管排上通過。(3)每次修復水溝渠,都要做好防止水對水渠土的沖刷。

(4)臨時修復的水渠兩側要夯實加固,防止灌溉水衝開水渠進入作業帶。

(5)管溝開挖挖出的土要放置在水溝渠兩側,開挖完後,及時跟進焊接作業,如焊接不能及時跟進,爲保證農田灌溉,應加引水管或進行臨時恢復。

(6)對直接通過破壞的水渠,每道工序施工通過後,要及時進行臨時疏通恢復。

(7)對不能立即恢復的水渠,要修建臨時引水渠,保證農田,維護農民利益。3、棄土處理保護控制措施

(1)棄土、棄渣要拉運出作業帶,並徵得當地管理部門和土地使用者的同意。

(2)未得到當地管理部門和土地使用者的同意前,棄渣不可堆放在作業帶之外的表層土之上。

(3)棄渣堆放點的選擇必須徵得當地管理部門的認可。

(4)在有經營許可的垃圾掩埋場處理多餘棄渣。

(5)棄渣安置後要進行穩固壓實,避免在受到風蝕或水蝕後,在處理現場之外的地方引起不良的後果。

(6)一旦擾動土壤,應建立臨時防腐蝕防沉積的措施。4、地貌恢復保護控制措施

(1)恢復好施工區域的所有自然排水道。

(2)爲防止水土流失,修築相應的護坡堡坎。

(3)廢棄臨時修築的人行、車行通路應恢復原狀,如土地主人要保留道路供自己使用,應向其說明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

(4)清除施工作業所留下的廢棄物(如廢棄的管道短截、架設的臨時電氣線路、過水管、便橋等)。

(5)將排水溝渠恢復原來的形狀。填平、壓實污水坑。

(6)按當地政府的環保要求進行土地恢復,並接受其監督。

(7)在河流穿越處,恢復原有的河道梯度和外形,按照要求做好水工保護。

(8)陡坡和溝渠的管溝回填後,作業帶應儘量重新平整大體上接近原來的地形。

(9)管溝回填時,多餘生土外運,選擇適當地點存放,管溝回填後,熟土層應高出原地面足夠高度(300mm),以使自然沉降後,表面與原地表相平。

十、關鍵作業保護方案

1、農田施工

(1)明確標示出作業帶。

(2)在穿過農田排水溝渠等時,利用鋼管或水泥涵管,或在作業帶兩側修築臨時土壩,防止水流入作業帶及農田。

(3)在農田開挖管溝時,嚴格控制,確保生熟土質分層堆放,管溝回填時按照原土質結構層次回填,對管溝回填土方量欠缺地段,與地方政府協商購買細土,確保管溝回填質量。

(4)在堡坎處管溝內設置灰土截水牆,防止水從管線底部竄出,造成水土流失。

(5)施工過程中,儘量控制作業帶,減少地表破壞,充分保留農田。

(6)控制交通工具及設備在作業帶內行駛時間,禁止與作業無關駕駛。

(7)對溝渠和水渠不提前破壞,避免渠水沖刷農田造成表層土流失。

(8)管溝回填按規範回填、壓實,達到自然地坪300mm後壓密實,回填耕作土,保證不出現塌陷。

(9)管線用地上地土壤在作業結束後應進行疏鬆。2、河流穿越施工

(1)在河流穿越處,充分利用當地地形,修築施工便道,減少機械設備對河道兩岸邊坡的破壞,以防水土流失。

(2)施工前對河道內原有排水溝、洪水溝進行修整改造,加大排水泄洪能力。同時修築導流渠及擋水壩。

(3)橋涵施工時,要選擇河流的枯水期進行施工作業,要最大限度的優化施工作業程序,以最短時間完成橋涵、回填等作業過程。

(4)施工作業要保護河流兩側的植物,同時要避免對河流、水渠堤壩造成損害。

(5)管道的回填要嚴格按照設計標準進行,以最大限度的減少管線損壞而造成對環境和生態的破壞。

(6)管溝回填後剩餘的土石方及時用設備清理推平,保持了河道的平坦順直,避免了排洪受阻洪水衝擊兩岸及危害管線安全現象的發生。

(7)必要時修建臨時水工保護工程。(8)嚴格執行水工保護標準,進行水工保護工作。

十一、實施保證措施

1、加強組織和領導,自始至終加強對施工人員水保意識的教育與管理,各部門、各級人員齊抓共管,做到“安排主體工程,不忘安排水土保持任務:實施具體施工,不忘落實水土保持措施;檢查驗收工程,不忘水土保持內容;總結講評工作,不忘水土保持方案落實情況”。

2、高度負責,精心組織,自始至終把水土保持工作作爲與主體工程同等重要的建設任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常議常抓,齊抓共管。經常對水土保持工程進度、質量實施檢查驗收,發現質量問題堅決限期改正,嚴把檢查驗收關。

3、加強施工隊伍技術交底與培訓,以確保水土保持工程按期保質保量完成。4、注重實施,講求實效,在落實水土保持方案中,着眼和注重實施,從按圖紙、按設計要求、按技術規範組織施工抓起,一點一滴講認真,紮紮實實求實效。

5、加強方案實施監督檢查,杜絕爲了方便施工或降低造價成本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忽視水土保持質量的現象,嚴肅查處敷衍塘塞、應付了事等做法,杜絕豆腐渣工程。

6、加強與當地村民溝通,徵求意見,互相約束,真正使水土保持工作深入民心,達到安全永續利用,造福民衆,蔭及子孫的目的。

十二、注意事項

1、耕作地的掃線,合理安排掃線時間,以減小農民可收穫農作物的損失。2、通過水渠、沖溝及其它自然排水信道的施工便道和作業帶,埋設過水涵管,使水能順利通過,以免影響當地居民的正常用水和施工的順利進行。

3、線路掃線嚴格控制在徵地範圍內,並儘量縮小作業帶。

4、開挖管溝作業中,挖出的土方儘可能堆在管溝一側,且距溝邊不少於0.5m,堆積高度不易超夠2m。

5、開挖管溝時,將表層耕植土與下層土分別堆放,以便在恢復地貌時,不使原可耕地受到破壞。

6、溝開挖的堆土放在施工佔地內堆土側,以免造成對農作物、植被、樹木的破壞。7、布管的人員和車輛,要在施工作業帶內行走或行駛,以免對施工作業帶外的植被、樹木、耕作物等造成破壞。8、耕作地的回填,先填生土,後填耕作熟土,以保證地貌恢復質量,便於耕種。9、回填應分層夯實,以免日久地表沉陷。

10、對坡度較大的管溝進行回填,要先修築擋土牆,再回填土,以免回填土自然滑落和受外力作用(如水、風等)造成水土流失。

11、回填若需另外取土,應選擇管溝附近、對環境影響不大的地方取土,並取得土地管理部門的同意。

12、回填應儘量恢復原來的地形,使表面能正常排水。

13、試壓用水只能在經過批准的地方排放,並開挖排水溝或採取砌築保護,防止對植被打沖刷和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