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幼兒園健康教育的方法【精品多篇】

幼兒園健康教育的方法【精品多篇】

幼兒園教育的方法 篇一

孩子上幼兒園哭怎麼辦

有趣文具哄起來!

對於第一次送寶寶去幼兒園的話,我們要首先主動出擊,娃平常哭鬧得不到的有趣好看的小玩意,此時可以滿足一下寶寶了,例如提前買一些寶寶喜歡的東西,但是告訴他,“媽媽藏起來了,等到寶寶乖乖上完幼兒園回來,就獎勵你哦!”而且可愛的書包,印着最愛卡通的本子、鉛筆啦,這都是哄娃法寶呢!

小區裏的小夥伴走起!

如果小區比較大的話,我們還可以給寶寶聯繫小區裏面的其他鄰居家的寶寶讓他們結伴去幼兒園。孩子們都有一種合羣的效應,看到有別的孩子也去的話,會很好的引起寶寶的興趣。

憧憬誘惑法!

我們還可以告訴寶寶幼兒園裏有很多的早教玩具,還有很多小朋友陪寶寶一塊做遊戲,還可以學到好玩的知識,在幼兒園的阿姨很漂亮,很和藹可親的,總之我們一定要鼓勵孩子去上學。

該狠就要狠!

看着孩子上幼兒園之前依依不捨的樣子很心痛,但是各位寶媽,該狠的時候就要狠起來、硬起來,寶寶終究要踏入社會的,爲了能夠讓他更快融入幼兒園的小人天地,我們的態度要堅決才行!鼓勵孩子,讓他多和小朋友接觸,並和老師配合,對他在幼兒園的表現給予表揚,過一段時間後他就會願意去的。孩子在幼兒園的早教肯定比我們的家庭早教要系統得多,也規範得多,我們一定不要因爲孩子的不願意去就讓寶寶在家裏,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孩子上幼兒園的心理準備

現在開辦的幼兒園各有特色,在選好適合自家寶寶幼兒園的同時,爸爸媽媽更應關注如何幫助小朋友克服分離焦慮,學會如何在集體裏生活,如果孩子出現交往不適應、不合羣、情感不適應,這都會讓他(她)孤獨、不自信,甚至長期找不到喜歡幼兒園的感覺。所以,在孩子入園期間,更應重視其心理上的準備。

緊拉衣服,摟脖子不讓走———情感不適應

症狀:情感不適應表現爲依賴性強,感情上不滿足,有不安全感,離不開父母

從小習慣在爸爸媽媽身邊的寶寶,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很多時候都表現爲依賴性強,出現不安全感,那是因爲感情上不滿足,離不開父母。

2歲半的妞妞上幼兒園之後情感不適應特別明顯,妞妞媽說,孩子接回家後情緒反應很大,怕生人,怕不熟悉的環境,老是要爸爸媽媽抱着。可是,在送妞妞去幼兒園之前,她和誰都玩得來,根本不懼生人。

其實,這就是孩子在適應新環境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感情上的不滿足,孩子害怕爸爸媽媽不要自己了,有不安全感,所以從幼兒園回來之後就粘着家長。此時,家長需要多一點關愛孩子,對寶寶多一些鼓勵和讚美的話,多一點時間陪,或者去接的時候陪他在園內玩一陣,熟悉一下環境。讓他知道上了幼兒園之後,爸爸媽媽更愛寶寶了。

爭執———人際交往不適應

孩子上幼兒園的物品準備

現在幼兒園的設施設備情況越來越好,爲寶寶和家長考慮的也越來越周全。一般來講,幼兒園會統一準備牀具、餐具、杯子、毛巾等生活必須品,並在教室統一製作櫃子給寶寶們放衣服、鞋子、書包等物品。不過最好就是通過實地觀察來配備幼兒園沒有的用品,畢竟是自家娃要呆那麼久的地方,必須實地考察,爲娃準備好用品好嗎!

1、舒適漂亮的小書包

好看的東西總是能吸引住人們的眼球!就算本來家裏面已經有個書包那又怎樣?雖然沒有錢,但也可以任性爲寶寶準備一個新的、漂亮的,最重要是背起來要舒服的小書包,而且在買書包時帶上寶寶,讓他在適當的幾個品種中自己做主選一個他最喜歡的,可以培養娃的眼光和自主能力哦!

回來以後,在書包表面繡上或寫上寶寶的名字,以利於與別人的區分也便於老師辨認。讓寶寶記住自己的書包什麼樣,名字繡在哪兒,還可以告訴他:“背上新書包去上幼兒園,就說明寶寶長大了、長本領了,媽媽相信寶寶一定會非常非常棒的。”對於剛入園的寶寶來說,書包裏裝些什麼都無所謂,但每天能揹着心愛的新書包上幼兒園,會增添寶寶上幼兒園的新奇和快樂,還會有一種成就感。

2、舒服方便的衣服

要爲寶寶準備上幼兒園穿的上衣、褲子、襪子等。外衣最好是開身的,寶寶穿脫容易些,在遊戲活動時也方便隨時增減衣服;褲子要裝鬆緊帶的,容易穿脫,舒適、方便。褲子最好是死襠的,衛生一些。

如何讓寶寶喜歡上幼兒園

進入幼兒園,是寶寶和父母首次小小的分別,片刻的分別是爲了更加促進感情,有木有?!而且這也是寶寶第一次學習獨立,學習與人交往。在這個階段,父母需要做出一些行動上的支持和配合,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以便日後更好地學習。

1、上幼兒園前,先告訴寶寶:“你在幼兒園裏開心地玩,下午放學時,媽媽一定會來接你的。”這會讓孩子感到父母親並沒有扔下他不管,他還會回到父母身旁的。

2、送孩子上學時,如果母親向兒子訴說她對丈夫的種種不滿,而尚未懂事的兒子無法理解這些複雜的問題,在這種處境下去幼兒園,就容易產生焦慮與不安。所以父母一定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孩子看到你不高興的樣子,以免讓孩子在幼兒園裏爲父母擔心,這可避免孩子因爲你的苦惱而加重他的焦慮。

3、一些父母因爲孩子捨不得他走,但又要趕着上班,只好偷偷地離開幼兒園,這種做法只會造成孩子更大的不安與害怕,因此父母親最好在幼兒園裏安頓好孩子,讓他感到放心,然後再離開。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仍然不讓你離開,你的態度一定要堅決,否則孩子容易產生強烈的依賴心理,不利於焦慮的消除。

4、父母親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兒園的路上,叮囑他要聽老師的話,要守紀律,要懂禮貌,唱歌時要大聲,畫畫時要畫大些,這些過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勸告也會使孩子感到無法達到要求而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

小孩上幼兒園後的變化

許多父母把孩子送去幼兒園之後,會在一旁觀察一段時間,特別是剛入園的時候,會發現孩子本來在家裏愛說話,但是進入幼兒園後卻沉默寡言,不願意回答老師的問題,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原因有兩個:

1、這很可能是因爲孩子還沒有完全適應與幼兒園的小朋友和老師相處。

2、就是孩子剛去幼兒園時不願意離開父母。

父母把他們放在幼兒園裏,他們會又哭又鬧。如果哭鬧不能阻止父母送他們去幼兒園,他們有可能就會有另一種應急反應,就是在幼兒園裏沉默寡言,不和任何人說話。其實這是正常的。孩子離開親人會產生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

在新環境裏,碰到的是陌生的老師、陌生的小朋友,這對孩子的生活習慣、語言交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這樣的暫時的失衡,孩子容易產生“分離焦慮”,當然反應在語言上,就是平常在家裏嘰嘰喳喳的孩子,到幼兒園突然變得不願意說話了。

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千萬不要強迫他,以免造成逆反心理。等孩子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後,他的語言能力會穩步提高的。

對於孩子來說,他要在幼兒園生活三年,這三年是孩子語言能力發展的快速期。父母要積極引導他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讓他在與同齡孩子的交往中,促進語言能力和交往能力的發展。

幼兒園教育的基本方法 篇二

一、榜樣激勵法。

榜樣激勵法是指對幼兒的良好品行和行爲表現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鞏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兒的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但他們對來自教師的表揚和鼓勵是非常重視的,所以教師應該利用幼兒的這種上進心理需求,及時肯定幼兒的。良好行爲表現,特別是對能夠自覺遵循常規的幼兒要及時表揚和鼓勵,這樣就可以使幼兒對正確的行爲而獲得的正面強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來,而逐漸養成行爲習慣。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幼兒學會洗手,當幼兒洗乾淨手後,教師及時在班級進行表揚,從而使孩子們逐漸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

二、故事引導法。

故事引導法實際上也是一種榜樣教育,但這種教育方法主要是運用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向幼兒介紹遵守常規的典型,啓發幼兒向文藝作品中的榜樣學習,以養成良好行爲習慣的教育方法。幼兒喜歡聽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師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載體,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可以產生較好的效果。爲了強化教育效果,教師有時還組織幼兒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進行表演,使幼兒在遊戲的模仿實踐中學習和養成良好的社會性行爲品質。

三、生活體驗欣賞法。

生活體驗欣賞法是指經常組織幼兒進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務活動,在活動達到目的之後,組織幼兒觀賞和評價自我服務的勞動成果,從中欣賞規範生活的美感和進行良好的情緒體驗。當幼兒能夠正確欣賞自我服務的勞動成果時,不僅會對生活常規教育要求產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夠使幼兒獲得成功感,從而產生良好的心理體驗。當幼兒通過自己的小手把棉被疊整齊,使休息室變得整潔時,教師再組織其他班級的幼兒來參觀,使幼兒對自己的勞動成果產生自豪感。這種良好的生活體驗欣賞教育對幼兒養成良好行爲習慣起到了重要作用。

總之,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的方法很多,以上這些方法是從繁多的教育方法中提煉出來的,並經過許多幼教工作者的實驗,具有很大的實用性和較大的推廣價值。

幼兒園教育的基本方法 篇三

隨着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關注。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衛生和行爲習慣,形成一種有益於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勢或反射,它包括個性心理品質、情緒情感、社會適應等方面。幼兒的心理健康,不僅有利於幼兒的成長,而且對其一生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幼兒的成長,受制於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影響,幼兒理解、認知等方面能力皆處於較低水平,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過分強調觀念的形成,而應通過各種遊戲活動的方式方法有機地滲透和融合到幼兒園教育的全過程。

幼兒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創設良好環境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必須“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爲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物質環境在要求上應具有安全、舒適、衛生、實用等特點,應做到綠化、美化、淨化、兒童化、趣味化和教育化;心理環境應具備適合幼兒生活、學習、活動的全部空間、氛圍。良好的生活、學習、活動環境,有助於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促進幼兒個性發展,以及與同伴交往能力、合作精神的培養,使幼兒能夠健康成長。

2、組織開展各種遊戲活動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幼兒的教育活動是通過各種遊戲活動來實施的,讓孩子在遊戲活動中掌握各種知識、技能,積累生活經驗。孩子在遊戲活動中,會學習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如何遵守各種規則,培養他們的協作能力、羣體意識、注意力、意志力等,使孩子的情感、社會化和個性化協調發展,身心需要獲得滿足和愉悅。

3、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每個主題教育中,可根據教育主題的內容,結合幼兒認知特點以及發展水平,選擇有利於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教育教學方式或方法,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4、在一日生活環節中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幼兒的一日生活是幼兒人際交往相對頻繁和心理活動、心理品質自然顯露的時刻,利用生活中的每個環節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意志力、觀察力以及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質。

5、密切家園合作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幼兒園、社會同家庭的協作配合。這幾個因素之間積極地協作配合有利於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家庭、幼兒園要密切配合,及時反饋幼兒在家、在園的各種發展狀況,瞭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及時提供幫助和指導,及時矯正孩子的心理問題,防止孩子產生心理障礙,有的放矢的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6、重視個別差異,加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依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髮展特點來進行。每個幼兒都是不同的個體,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心理也同樣存在差異。因此,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針對性的進行,重視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身心健康水平都能夠有所提高、健康發展。

幼兒園教育方法 篇四

首重人格塑造和自信心的培養

英國的幼兒園老師努力創造有利於兒童建立自尊和自信的環境。

上課第一天,老師就要叫出全部學生的名字,以此喚起孩子的自我意識。老師還經常鼓勵孩子們站到舞臺中心表演,介紹自己及自己的家庭、祖國,認識自我,培養自信。

我的女兒剛到英國上幼兒園時,我曾想給她起個英文名,但老師馬上說,名字是孩子自我認知的重要符號,改名會讓孩子對新環境產生懷疑。她讓女兒教全班同學讀她的名字,幫助她在陌生環境中建立自信。

在英國的幼兒園裏,老師會細心觀察每個學生,做好記錄,及時對學生好的表現作出表揚,並鼓勵學生突破性格侷限。老師從不在孩子間作橫向比較,而是將孩子與他的過去進行縱向比較,以體現孩子的點滴進步。

啓示:這樣做是爲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老師的作用是引導孩子塑造自身特點。中國老師和家長總喜歡向孩子灌輸偉大理想和崇高志向,英國的老師卻只是鼓勵孩子發現自己喜歡做的事,並培養其爲此努力的精神。

保護孩子的創造力 拓寬孩子的視野

英國的幼兒園通常設有室外活動空間,那裏有沙坑、遊樂設施、花圃、草坪等,每個班級都要打理自己的自留地。在天氣晴朗時,幼兒園會組織孩子們到公園開展活動,享受明媚陽光,親近大自然。女兒所在的幼兒園幼教中心的老師還在班上孵小雞,讓孩子們瞭解雞蛋是如何變成小雞的。幼兒園還養了一隻兔子,孩子們輪流和老師一起照顧它。幼兒園還不定時組織孩子們到附近的圖書館借閱圖書、觀看展覽,請消防隊、警察局、交通局等單位到課堂上給孩子們講解相關知識,培養孩子們的閱讀習慣和對社會生活的興趣。

英國幼兒園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除知識課外,每週都安排有繪畫、音樂、電腦遊戲、做飯、手工等課程。女兒的老師曾告訴我們,別看孩子亂塗亂畫,在他心中其實有一幅幅美好的圖畫,塗畫的過程可以激發他的想象力和創意。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孩子的興趣和開發創意,老師絕不強迫孩子要做得多好。

英國將國際視野納入啓蒙教育。女兒所在的幼教中心每月教孩子認識一種語言,老師說,教的外語很簡單,不是要讓孩子多精通,而是要讓他意識到世界的多元性,認識到語言是通往另一種文化的窗口。通過美食、歌舞、戲劇、影視、講座等活動,讓孩子們瞭解世界各地的文化。每逢中國春節、印度新年、東正教聖誕等節日,幼兒園還會出專欄介紹,孩子們在這些活動中形成了地球村的概念,形成了對多元文化的包容意識。

啓示:保持對生活的熱情,既能爲生活創造活力,又可使自己的生活富有情趣,更有利於發明創造。把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擴展視野、開展創意活動等作爲學前教育的重要內容,這種做法值得借鑑。

學生、家長和老師是等邊三角形關係

在英國幼兒園,學生、家長和老師是等邊三角形關係,家長和老師結成緊密夥伴關係,能給學生創造最佳學習環境。

每個月,老師都會要求學生把幼兒園的家校聯繫簡報帶回家,讓家長及時瞭解幼兒園的動態。每個幼兒園都有家長委員會,負責家校聯繫,每個幼兒園的董事會裏都有家長代表,幼兒園的重大決定都需要得到家長的認可。

幼兒園每學期都會召開一次家長會,而且是一對一的家長會。雖然每個家長只有十分鐘時間可以和孩子的班主任交談,但全部時間都是講自己孩子的情況,老師從不橫向比較學生,而是把每個學生的現在與過去及潛力相比較,老師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挖掘出自己最大的潛力。

每學年結束時,學生不僅會得到一份班主任和校長的評語,還有一兩本厚厚的粘貼簿。粘貼簿記錄了學生這一年的成長經歷,有學生的文字、繪畫、手工作品,有老師的點評、心得和思考,還有老師抓拍的學生精彩照片。每學年老師還會給每個學生記下一篇觀察日誌,按時間順序詳細記錄學生在幼兒園裏的點點滴滴、所做所思。

啓示:幼兒園不但要教育學生,也要教育家長,目的是讓家長更好地配合幼兒園教育,這有利於家長教育孩子時更加有的放矢,也有利於培養健康的親子關係。

德國幼兒教育

德國提倡的口是:培養一個完整的人,因爲孩子是一個活潑的、完整的人。德國幼兒教育的特色是把教育的責 任歸之於父母。認爲嬰幼兒階段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人。

德國憲法明文規定:教養兒童是父母的自然權力和義務。政府對幼兒教育站在輔助的立場。真正擔任教育責任 的是父母。幼兒教育是社會教育的一部分, 還未納入學校教育系統, 由少年軍領導管理。他們認爲:

1、孩子是一個人, 但他需要時間去發展成爲一個人;

2、孩子是一個歷史的人, 他總是出生在某個空間, 社會的某個階層以及某個時代背景, 他還面對未來不斷變 化的歷史;

3、孩子是生活在一個與他互動的社會空間, 他需要與同伴、成人、社區以及鄉土文化建立各種各樣的關係非 常重視幼兒的社會性;

4、強調孩子生活在一個與他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中, 海水、太陽、石子、樹林、沙子等等都是他所要探索和 利用的(所以很重視孩子發展與自然、社會的關係);

德國的幼兒教育突出的有兩點:

1、家長是教育的主人;

2、孩子就是孩子,幼兒園是孩子發展的地方, 要對孩子提供幫助, 支持、鼓勵,引導孩子用自已的方式來獲得 自我發展的能力。

日本:生活是教育的核心

報紙和媒體都曾報導過一次中日中學生夏令營活動,其中兩國學生的表現引起了廣泛關注,更引起了國人關於中國家庭教育的深刻反思。在活動中,艱苦的訓練使不少中國學生半途而廢;而面對同樣的困難,日本學生卻全部堅持下來。

活動結束後,日本一名帶隊老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日本的家庭對孩子進行生活教育遠遠勝過進行天才教育,因此日本孩子的韌性很強。”對於生活教育,中日家庭有什麼不同認識?

(中)陳晨,是北京某區重點中學高中一年級學生;陳晨父母親都是國小教師。

(日)山井澤二,是東京一所中學高一學生;山井父親是一位公司職員,母親是家庭主婦。

讓孩子學會生活是教育的核心

(中)陳先生:我對陳晨教育的目標是把他培養成能爲社會創造價值的人,能夠獨立謀生的`人。我覺得孩子生存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在學校教育裏可以完成,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幫助他學會如何對待周圍的人和事。

(日)山井先生:日本家庭很重視對孩子進行生活教育,這是一個籠統的說法,簡單說就是讓孩子學會照顧好自己並且照顧好生活中需要照顧的人。我教他能自己做飯、打掃房間;教他能和同學一起過集體生活;教他能在壓力下保持健康的心態。我覺得這是他今後人生必不可少的訓練。

在自立中學會生活

(中)陳先生:我認爲陳晨和很多獨生子女一樣,最欠缺的就是獨立能力。他國小時候的手工課作業都是我幫他做的,對於他們來說,很多培養動手能力的工作他們都不自己親自做。陳晨高一參加軍訓,從收拾行囊到打揹包都是他媽媽和我幫他幹,結果到了營地,他自己連蚊帳都支不好。現在的孩子因爲缺乏這些訓練,所以生活能力普遍都差。

(日)山井先生:山井5歲的時候,我就讓他去買牛奶和啤酒。上國小開始,他自己學着收拾自己的房間。上中學以後,他每天洗晚餐餐具。日本家庭的地板都要跪在地上一點點擦,他上國小以後就這樣跪着擦地,只有這樣他才知道父母的辛苦,才理解生活不容易。

在禮儀中進行生活教育

(中)陳先生:因爲是獨生子女,現在的孩子受到更多寵愛,因此家教中都不太重視禮貌教育。陳晨對我和他媽媽說話的時候,很少用“您”,他都是“你”這樣稱呼,他覺得這樣更顯得親切。還有,平時我們家吃飯也都是我們給他做好、盛好飯端上桌他只動筷子吃就行了。

(日)山井先生:日本家庭很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禮儀。比如在家裏,他母親做好了飯只有告訴他可以吃了,他才能上桌吃飯,而且在吃飯前,必須先說一聲“那就不客氣了”,還要等長輩先動筷後才能自己吃。孩子出門和回家的時候有一套固定的禮儀:每次出門都要和母親、父親說一聲“我走了”;每次回家進家門都要說一聲“我回來了”。

重要的防災抗險教育

(中)陳晨:學校每學期開學第一天都對同學進行安全教育,聽廣播講怎樣防雷擊、防火災、遇到地震怎樣避險等等,但我們很多人都不認真聽,有的當時覺得有趣,聽過也就忘了。現在如果我遇到這樣的災害,我真會手足無措。

(日)山井澤二:日本是多地震國家,火災發生機會也多。學校會組織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防災教育,告訴學生遇到危險後第一步做什麼,然後做什麼。我們覺得最有趣的是模擬訓練,在特製的房間裏模擬地震發生,大家學習怎樣有條不紊地逃生和幫助有困難的人。

正確理解挫折教育

(中)陳先生:陳晨這一代人很幸福,從小到大沒有趕上什麼大的挫折。陳晨他們軍訓的時候,只是在太陽底下站幾個小時,很多同學就委屈得大哭,還有給家裏打電話要父母來接。現在也有家長特意把孩子送到山區去進行“挫折教育”,這個做法我也不贊成,畢竟那裏的教學質量和條件都跟不上,爲了“挫折教育”而刻意找挫折就沒意思了。

(日)山井先生: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日本的挫折教育。日本的國小生很多在冬天都穿短褲,有的孩子的腿凍得都發紫了,但父母支持孩子那樣做。這就是挫折教育,關鍵是讓孩子面對困難,不逃避,不退縮,想辦法克服。日本小孩從小就受到這樣的教育。比如山井小時候學走路總是摔跟頭,他媽媽從來不去抱他,我們只在他身後鼓勵他自己站起來繼續走。山井中學有一項傳統獨輪車運動,剛開始他練習時摔得腿都青了,但即使這樣我們也不心疼,堅持要他繼續練習,日本家庭和學校都教育孩子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學校通過這樣的小活動來磨鍊學生的意志。

日本國小的"微笑餐桌"

日本千葉縣本城國小校方調查學童飲食習慣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只買自己喜歡的食物吃。常見的早餐爲海綿蛋糕、便利店的肉包、巧克力、香蕉和乳酸飲料等;晚餐也常以微波食品--炒麪、餃子、豬排飯等爲主。這種營養不均衡的飲食,對兒童健康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統計顯示,日本兒童糖尿病患者20年來增加了2.7倍,每100位國小生中便有一名罹患高血脂,比15年前增加了1.5倍。

2005年7月,日本政府公佈了《食育基本法》,並將每年6月定爲“食育月”,旨在培育國民從國小習正確的營養知識,並在生活中身體力行。《食育白皮書》揭示,“所有飲食相關的文化、知識、生活習慣、食物安全等,都屬於食育範疇。”

由於父母忙碌,加之缺乏足夠的知識,在家庭中實踐食育有一定難度。於是,就有了日本國小的“微笑餐桌”。

什麼是“微笑餐桌”?以東京千馱谷國小爲例,除了將食育納入各科教學外,也結合小區及家庭,從日常生活各個方面,對孩子傳達“食”的知識。千馱谷國小的營養午餐,隨餐都附有基本的營養知識、當天所用的食品原料、營養成分分析、烹調技巧等。此外,有時還會設計一些與食物相關的小問題,如“鹿尾菜、昆布、海帶芽,哪一個和褐藻是同類?”學生們通過訊息單和營養師交流,逐漸積累食品和營養的知識,頗爲受益。

千馱谷國小的營養午餐菜單也充滿趣味。例如,一週三次的“午餐自己選”,會提供兩種不同的主菜供孩子選擇、;而“咬咬菜單”則是以有益牙齒的食品原料爲主,讓習慣柔軟食物的孩子練習咀嚼;每個月還有“生日午餐”,當月壽星可以享有特製的甜點,在午餐時間與同學們一起慶祝生日。學校還讓每個孩子有機會接觸生鮮蔬菜,體驗從種植到摘下來清洗與烹煮的全過程。

營養午餐畢竟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爲了改善家庭的飲食,校方還舉辦“營養午餐試吃會”,讓父母通過品嚐,瞭解食物常識,也學到健康均衡的食譜,以便回家做給孩子吃。

澳洲幼兒生活隨感之一: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在我最初到澳洲時,有很多不適應,由於我來這裏要做幼兒教育,要辦幼兒園,我就在很多時候來關注孩子,關注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家長。我不禁大吃一驚,如果用中國的家長育兒觀念來衡量,這些家長簡直就是對幼兒漠不關心,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沒有“愛心”,但是這裏所有的家長都這樣,我很是爲孩子們感到委屈,爲什麼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呢?我陷入了沉思:孩子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獲得的是什麼?帶着這個問題我再觀察。

那天我和女兒在公園散步,看到有幾個孩子在玩耍,就停下腳步,澳洲的孩子合作能力很好的,大家能商量着玩,如果你想加入正在玩着的遊戲中,要很有禮貌的請求,得到允許了才能參加,如果得到的是ON,那你就不能生硬的進入。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習慣,也是人做事的原則。

正當我想得入迷時,聽到很強烈的爭論聲,就見一個小男孩很氣氛的樣子,由於我存在語言障礙,我不知道他們爲什麼爭執,好像要打架的樣子,我很緊張,並四處尋找他們的父母,只見不遠處有幾個老外在哈哈大笑悠閒的聊着天,就像沒有發生什麼事,連看都沒有看一眼,但我相信他們肯定聽到這裏的爭吵了。這時女兒看透了我的心思,就對我說,沒有事的,在澳洲這樣的事經常發生,父母是不會管的,他們認爲這是孩子自己的事,要自己來處理。也怪,過了一會那邊的爭吵也平息了,我再看這羣孩子,已經很和諧高興的玩了起來。原來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解決了問題!

噢,我似乎明白了什麼,原來中國一直喊得最響的是:給孩子留下成長的空間----給孩子自己做事的空間、給孩子思考的時間。可是外國人從來沒說,但他們卻在做了。中國的家長替孩子做的太多了,是在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我永遠記住了:那是孩子他們自己的事!

“美國人教子法則”值得借鑑

美國人教育孩子有自己的一套,一起來學學他們的“教子法則”吧。

●希望法則:即永遠要讓孩子看到希望。

【評】:孩子就是未來,就是希望。當然要讓孩子看到希望。但我們在平時是否有意無意讓孩子失去希望。當孩子的成績不好時,我們有沒有對孩子施以粗暴的打罵行爲?我們又沒有對進行“心靈施暴”,給孩子冷言冷語?

●力量法則:永遠不要與孩子鬥強。

【評】:這做得到嗎?在某個問題上,孩子冒犯了我們的尊嚴,我們是與之講道理,還是以家長的身份來壓孩子?我們是不是經常想把孩子壓下去,讓孩子無條件服從你,以滿足你作爲家長的自尊心?

●管理法則:就是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責任。

【評】:管非強制,要管而有放。我們掌握“管”的原則了嗎?

●歸屬法則: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評】:我們都知道,健康家庭環境對教育的成長是很重要的,孩子需要在健康家庭的氛圍中得到潛移默化。可是我們捫心自問:我的家庭是健康的嗎?

●聲言法則:指要傾聽他們的聲音。

【評】: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學會蹲下來跟孩子說話,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高度爲孩子想問題?我們學會了嗎?更多的時候,是從我們自己的角度、高度去爲孩子“想當然”,這孩子豈能高興!

●求同存異法則:尊重孩子對世界的看法,並儘量理解他們。

【評】:最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心,他們也是個大寫的人。理當尊重他們。而尊重的最高境界是理解。孩子的心思難猜,如果猜不透,先尊重了再說。

●後果法則:就是要讓孩子瞭解其行爲可能產生的後果。

【評】:後果自負,讓孩子明白這一點很重要。當然僅靠說教是不夠的,讓孩子吃吃苦頭,還是必要的,這樣容易使孩子長記性。

●結構法則:教會孩子從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評】:這對孩子的成長起着多大的作用。而這一點被我們絕大多數所忽視。

●二十碼法則:尊重孩子的獨立傾向,與其至少保持二十碼的距離。

【評】:給孩子獨立的空間,這是孩子的呼聲。讓孩子擁有隱私,這是現代孩子的起碼要求。我們給了他們了嗎?我們不要以崇高的名義剝奪他們的自己空間。不客什麼理由,孩子都是不喜歡的。

●四W法則:父母在任何時候都要了解孩子是跟誰在一起,在什麼地方,在幹什麼以及什麼時候回家。

【評】:這很重要。現在的社會存在着大量的不安全因素,爲了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及時瞭解孩子的動向顯得尤其重要。

●榜樣法則: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榜樣是巨大的。

【評】:寬以待自,嚴以待孩子,怎麼能讓孩子心服口服?言傳身教這道理誰都懂,而做起來很難。但爲了孩子,爲了自己在孩子眼中的形象,還是該時時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國外從小培養兒童理財理念

有一句話叫做“投資致富勝過勤勞致富”。東亞銀行理財師介紹說,兒童財商教育是一項極爲細緻和龐大的系統工程,社會、學校和家庭在其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教育方式上,要強調內容的實用性和故事性,從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感性方面入手,引導兒童親身體驗、觀察和認識金錢在日常生活中發揮的各種作用,喚起兒童的好奇心以激發他們對理財的興趣和熱情,以小見大、由淺及深。同時也要大膽放手讓他們去嘗試,讓他們在家庭財務中擁有自己的角色,逐步學會解決一些簡單的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開發兒童的理財能力可以以如何打理壓歲錢和零用錢爲切入點,逐步在實踐中擴充理財知識。

英國:1/3兒童有銀行賬戶

英國人的理財教育方針是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並且把他們這種理財觀念傳授給下一代。在英國,兒童儲蓄賬戶越來越流行,大多數銀行都爲16歲以下的孩子開設了特別賬戶,有1/3的英國兒童將他們的零用錢和打工收入存入銀行和儲蓄借貸的金融機構。

英國政府最近又公佈了一系列新的教學改革計劃,根據這一系列計劃,從2011年秋季開始,儲蓄和理財將成爲英國中國小學生的必修課。

英國兒童事務大臣保爾斯說,兒童從5歲開始就要接受理財教育,搞清楚硬幣和紙幣的區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並懂得錢可以用於多種目的;7歲到11歲的學生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於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學習如何管理銀行和儲蓄賬戶,如何做預算。

以色列:更重視智慧與責任

很多中國人都知道猶太人對孩子的理財教育很有一套。據介紹,他們並沒有明確地按年齡段劃分爲小孩子專門開設的理財課程,但是在猶太家庭教育中關於錢的教育有幾大基本原則是要遵循的:

首先是每個人都有明確的物權概念,要保護自己的財產,同時要尊重別人的財產,損害要賠償,侵佔要付出代價。第二,對於錢或者個人財產要知道珍惜,不可以浪費,猶太人講究節儉,生活基本功能得到保障就可以。

猶太人的理財教育最爲重要的還是教授孩子們關於錢的最核心的理念,那就是責任。孩子知道錢是怎麼來的,也就更進一步地知道了節儉。不光要節儉,還要懂得付出,懂得慈善。不光是爲個人,也是爲社會。

美國:號召孩子從幼兒園學儲蓄

美國兒童的理財教育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同時也得到了美國政府的重視。由美國教育部資助,全國34個州的3000所中國小生參加了一項儲蓄計劃――“爲美國而儲蓄”計劃。

美國兒童理財教育最主要還是來自家庭和學校。從孩子踏進幼兒園起,孩子們就會接受有關理財概念。他們會知道錢是什麼以及錢在生活中是何等重要。在美國,鼓勵孩子打工是教會孩子處理財務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國每年大約有300萬中國小生在外打工。另外美國人常常將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拿出來拍賣或者捐贈,而小孩也會將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擺在家門口出售,以獲得一點收入,剩餘物品全部捐給慈善機構。此外,許多學校都在開設相關的課程同時,鼓勵學生研究證券市場、投資理財、信貸業務,其中捐贈免稅的理論也在課程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