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東北作家羣的名詞解釋 代表作家【多篇】

東北作家羣的名詞解釋 代表作家【多篇】

東北作家羣的代表作家: 篇一

蕭紅

蕭紅(1911-1942),原名張乃瑩,筆名蕭紅,悄吟,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0年,爲了反對包辦婚姻,逃離家庭,困窘間向報社投稿,並因此結識蕭軍,兩人相愛,蕭紅也從此走上寫作之路,兩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蕭紅蕭軍,意思爲“小小紅軍”)。1934年到上海,與魯迅相識,同年完成長篇《生死場》,次年在魯迅幫助下作爲“奴隸叢書”之一出版。蕭紅由此取得了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生死場》是最早反映東北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生活和鬥爭的作品之一,引起當時文壇的重視。魯迅爲之作序,給予熱情鼓勵。抗日戰爭爆發後,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後應李公僕之邀到山西臨汾,在民族革命大學任教。1940年去香港。蕭紅帶有左翼現實主義風格的小說還有一部長篇《馬伯樂》,但質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長篇是寫於香港的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及一系列回憶故鄉的中短篇如《牛車上》、《小城三月》等。

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原名曹漢文、曹京平,遼寧省昌圖縣人。1928年入天津南開中學讀書,並從事進步學生運動。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同年加入“左聯”,發表小說處女作《母親》。1933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爲三十年代東北作家羣產生重要影響的力作之一。從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漢等地從事抗戰文學活動,創作亦走向成熟與多產,計有長篇小說《大地的海》,以及《鴜鷺湖的憂鬱》、《遙遠的風沙》等一系列風格獨異的短篇小說,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壇的位置。

1938年5月,端木與蕭紅在武漢結婚。1942年蕭紅在香港病逝後,端木旅居桂林,後又輾轉於重慶、上海和香港等地,積極投身於新品有長新品有長篇小說《大江》、《大時代》、《上海潮》、《科爾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諸多中短篇小說,其中《新都花絮》、《風陵渡》、《紅燈》、《紅夜》、《鵰鶚堡》等篇都是有影響的佳作。他寫的《土地的誓言》被編入人教版七年級語文課本。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端木從香港回到北京。

從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農村、工廠和部隊深入生活,並創作了《墨爾格勒河》、《風從草原來》、《花一樣的石頭》等大量謳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1960年5月與鍾耀羣結婚。十年浩劫後,端木以更大的熱情和更勤奮和更勤奮的創作加入了新時期文學的發展歷程,先後寫出了《懷念老舍》第一批散文和文化隨筆,《江南風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說,而尤以長篇小說《曹雪芹》影響卓著。1979年《曹雪芹》上卷行世,海內外頗多讚譽。1980年,端木當選爲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1984年當選爲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85年,《曹雪芹》中卷(與夫人鍾耀羣合著)出版,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又添重筆。1996年10月5日,這位跨越現當代文壇的遼寧籍著名作家,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84歲。

楊晦

楊晦(楊興楝)(1899—1983),遼寧遼陽人。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3年在北平《晨報》副刊發表四幕劇《來客》。1925年與馮至等組織沉鍾社,創辦《沉鍾》。以後有較長時間從事大專學校教職。建國後擔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多年。譯作有《悲多汶傳》(羅曼·羅蘭原著)、《雅典人舌滿》(莎士比亞原著)等。

穆木天

穆木天(穆敬熙)(1900—1971),吉林伊通人。創造社成員。1923年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攻讀法國文學。曾一度在吉林大學執教。初以詩歌創作爲主,後來主要翻譯巴爾札克、紀德等人作品,翻譯出版了巴爾札克的《歐貞尼·葛郎代》、《從妹貝德》、《從兄蓬斯》、《二詩人》等,並著有《法國文學史》。

蕭軍

蕭軍(劉軍、田軍、劉鴻霖)(1907—1988),遼寧義縣人,一說遼寧錦縣人。曾在東北陸軍講武堂憲兵教練處爲學員。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得到魯迅的賞識而被編入《奴隸叢書》出版。抗戰期間,曾兩次到過延安,寫了不少雜文,也曾被批判。其他長篇小說有《五月的礦山》、《第三代》、《過去的年代》等。晚年從事戲曲創作與文物研究(本站☆)。

羅烽

羅烽(傅乃奇)(1909—1991),遼寧瀋陽人。畢業於哈爾濱呼海鐵路傳習所。隨即參加中國共產黨,1933年起負責領導北滿(地下)文藝運動。1945年至上海,參加左聯,先後出版短篇小說集《呼蘭河邊》、中篇小說《歸來》,對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作了血淚控訴。1941年去延安,曾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主席。以後一直擔任黨政部門的文教工作領導職務。

高蘭

高蘭(郭德浩)(1909—1987),黑龍江愛輝人。1928年入燕京大學國文系攻讀,抗戰爆發,與光未然、馮乃超等提倡詩歌朗誦運動。主要著作有《高蘭朗誦詩集》、《高蘭朗誦詩新輯》、《高蘭朗誦詩選》等。建國後,在山東師範學院、山東大學等校任教。

東北作家羣的名詞解釋: 篇二

東北作家羣:是指“九一八”事變以後,一羣從東北流亡到關內的文學青年在左翼文學運動推動下共同自發地開始文學創作的羣體。他們的作品反映了處於日寇鐵蹄下的東北人民的悲慘遭遇,表達了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父老鄉親的懷念及早日收回國土的強烈願望。他們的作品具有粗獷宏大的風格,寫出了東北的風俗民情,顯示了濃郁的地方色彩。“東北作家羣”的主要作家有蕭軍、蕭紅、舒羣、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蕭紅《呼蘭河傳》《生死場》,蕭軍《八月的鄉村》等。

東北作家羣的寫作特徵: 篇三

東北作家羣的創作普遍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而小說中濃郁的民俗文化描寫淡化了其中的政治功利色彩,增加了小說的文化含量和審美價值。在他們的作品中充滿了自身的民俗體驗、親歷的家國之痛和真切的政治要求,因此,審美和意義在其筆下得到一次自然的契合,這也構成東北作家羣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崛起的特殊意義。

本文以蕭紅、蕭軍、端木蕻良的中長篇小說爲切入點,從文化意蘊、審美特質、創作個性和心理動因四方面解讀東北作家羣小說中民俗文化描寫的獨特意蘊。 出現在東北作家羣小說中的民俗描寫絕不是簡單的民情風俗展覽,而是昭示民族精神的審美載體,它擔負着作家難以化解的民族悲情和身家災難,刻錄着黑土地上東北人獨特的“民俗”魂:第一次向關內展現關外民俗文化景觀的獨特魅力,具有重要的文學史意義;與其他地域的鄉土文學和左翼文學創作相比,其民俗描寫體現出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具體體現爲作家對“人—家—國”三重問題的深度思考。而這三重問題將民俗描寫與民族大義連接在一起,使其小說成爲能夠激發讀者民族精神的有力符號。

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們的小說集廢名作品的自然品格和茅盾小說的社會意義於一身,兼備了30年代鄉土小說的民族性內涵和新感覺派的先鋒意識,融合了沈從文小說的人性思考和革命文學的現實關懷。他們立足於特殊境遇中的獨特生命體驗,把文學的自然性和民族性、傳統性與現代性有機整合在一起。 可以說,東北作家羣小說中的民俗描寫既承載着“五四”時期反思國民性的精神,又傳達出新的時代足音,而“人—家—國”民俗描寫模式是其不同於一般左翼文學和其他地域鄉土文學作品的重要之處,本文將循着民俗描寫映現民族中的個體思想境界逐步提升的思路,着重從以下三方面解讀其文化內涵:透過民俗描寫反思人的生存價值並尋找民族復興的力量,體現出“掘”根與“尋”根的雙重文化意味;在獨特的土地民俗描寫中透露故土眷戀;在生動的民俗場面中呈現民衆自發的民族精神。與此同時,東北作家羣的民俗描寫體現出對陽剛之美和爲家鄉立傳作史的審美追求,其中又展現着作家的不同創作個性。 從“認同”角度探討東北作家羣傾情於民俗描寫的深刻心理動因,闡發作家選擇民俗文化描寫作爲寄託種種情結的載體的內驅力,主要從流亡者在虛擬空間中重建“家園”、對東北地域文化品格的投射與認同、承載作家的民族“忠誠”情結三方面加以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