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篇一

複習《植樹問題》

教學內容: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植樹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植樹問題中在一條線段上植樹的三種特徵,並能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2)通過猜測、畫圖操作,驗證,交流的方式探究三種植樹問題。

(3)從封閉曲線(方陣)中發現植樹問題的規律。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探索新知。

教學重點:在探究活動中發現規律,抽取數學模型,並能夠用發現的規 律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基本規律的提煉和方法的應用。

教學方法:三疑三探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課件

學具準備:練習本、直尺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同學們,學校旁邊有一條長100米的小路,老師要在栽幾棵樹苗,想請你們當回小小設計師幫忙設計行嗎?(行)今天我們來研究研究植樹問題中的奧祕。

二、探究規律。

(一)1.出示題目

這條小路長100米,每5米栽一棵小樹苗(兩端要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可能會有部分學生會馬上列出算式:100÷5=20(棵)

①理解題意

a、指名讀題,從題中你瞭解到了哪些信息?

b、理解“兩端”是什麼意思?

指名說一說,然後實物演示。

指一指哪裏是小棒的兩端?

說明:兩端要栽就是小路的兩頭要種。

②學生動手操作。

拿出小棒,同桌間互相說一說,畫一畫,擺一擺。

③同桌互相討論後,全班彙報交流

a、指名說一說:你一共擺了多少根小棒?

上黑板上來擺給大家看一看。

b、數一數你們剛纔擺的小棒,它們之間有幾個間隔?一共擺了幾根小棒?

c、間隔與種樹的棵數有什麼關係?

④師說明:開始大家算出的100÷5=20,這個20並不是表示可以栽20棵樹,而是指共有20個間隔。

2.改變題目條件變爲:

在全長2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請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設計一份植樹方案,並說明理由。(可用線段圖表示)

1、學生試解答

2、用小棒檢驗

3、說一說你的想法

間隔數與栽樹的棵數又有什麼關係呢?

學生試說後,教師小結。

4. 基本練習:同學們做操,某豎行從第一人到最後一人 的距離是24米,每兩人之間相距2米,這一行 有多少人?

5. 提高練習:園林工人沿公路一側栽樹,每隔6米種一棵,一共種了36棵。從第1棵到最後一棵的距離有多遠?

(二)出示例2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①“兩館間的小路”指的是哪一段?

②“小路兩旁”指的是要栽幾邊?

2、學生互相合作,用小棒擺一擺

師提示:我們現在可以假設大象館和猩猩館相距18米,其它條件不變,用小棒擺一擺,說一說。

要求完成:

①你一共擺了幾根小棒?

②每一邊的小棒根數和間隔數之間有什麼關係?

3、全班交流

4、教師小結

這種情況屬於兩端都不種的植樹問題,即植樹棵數=間隔個數—1。

(三)用擺小棒的方法教學例3

教師小結:兩端封閉的情況下 植樹棵數=間隔個數

三、練習應用

1、一要木頭長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鋸下一段需要8分鐘,鋸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鐘?

2. 在教學樓前植樹,每4米栽一棵,20米內可以在多少棵樹?

四、課堂總結

五年級數學《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不但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隊人數與間隔數的關係抽象出植樹問題中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既有趣味性又貼近學生的生活。

教材在編寫時,都是給出路的長度,求間隔或棵數,但在練習時,很多題都是間隔數和棵數,求路的長度。避免上節課出現問題的同時我還針對上節課出現的問題對學生提出質疑,讓生生互評或師生互評,重點表揚大部分學得好的同學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參與的機會、培養學生探究精神體驗成功的。感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本節課的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主要是運用這樣的教學理念:以問題情境爲載體,以認知衝突爲誘因,以數學活動爲形式, 使學生經歷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的全過程,從中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此爲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通過課前活動,以春季植樹爲素材,從讓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感知間隔數與棵樹的關係。

二、以一道植樹問題爲載體,營造突破全課教學重點及難點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爲研究對象,引導學生了解植樹問題的實質。

四、多角度的應用練習鞏固,拓展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發現單純的用規律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對學生有些難,所以我在課堂中重視規律更強調方法,注重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程。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爲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麼藉助圖形幫助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柺杖。有了這根柺杖,學生們才能走得更穩、更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直接例題導入,引導學生可以畫圖模擬實際栽樹,通過線段圖的演示,讓學生充分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樹”之間的關係,就此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讓學生自主選擇短距離的路用畫圖的方式得出結果。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展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但是我感覺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師生間的溝通交流上還有待於進一步加強,有時過高的估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理解能力,造成站位過高的局面。今後的教學中要全面、深入的瞭解學生,充分做好更方面的準備。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篇二

我所執教的是教材第117頁的內容,主要教學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這節課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這節課我完全受柏繼明老師的手與數學思想所影響,今天做一節關於《植樹問題》的數學課,我的設計初衷是希望學生可以自始至終都圍繞着手來研究這一典型問題,讓學生明白點與間隔的關係。學生開始似乎可以依據小手來了解點與間隔的關係。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主要是運用這樣的教學理念:以問題情境爲載體,以認知衝突爲誘因,以數學活動爲形式,使學生經歷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的全過程,從中學到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以此爲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通過課前活動,以大家都熟悉的手爲素材,從讓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感知間隔數與手指數的關係。

二、以一道植樹問題爲載體,營造突破全課教學重點及難點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爲研究對象,引導學生了解植樹問題的`實質。

四、多角度的應用練習鞏固,拓展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爲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一、創設淺顯易懂的生活原型,讓數學走近生活。

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課前活動時,我選擇學生的小手爲素材,引入植樹問題的學習。學生在手指併攏、張開的活動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個數與空格數之間是相差1的。使學生直觀認識並總結出了間隔和植樹棵數的關係,爲下面的學習作了鋪墊,同時也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關注植樹問題模型的拓展和應用

植樹問題的模型是現實世界中一類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於現實,又高於生活。所以,在現實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價值。爲了讓學生理解這一建模的意義,加強了模型應用功能的練習,本課練習有以下兩個層次:

(1)直接應用模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課堂上,安排學生自主完成已知總長和間距求棵數、已知棵數和間距求總長的練習,讓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出發,直接應用模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訓練學生雙向可逆思維的能力。

(2)推廣到與植樹問題相近的一些問題中,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如公共汽車站的事件,上樓問題等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它們都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以圖片的形式讓孩子們瞭解生活中與植樹問題相似的現象,

不足:

我依然出現了課堂調控差的問題,學生能夠理解我出示的第一個有關植樹問題的鋪墊問題,我也總結了植樹問題的間隔數×間隔長度=全長的公式,因此,在出示例一後,就急於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而學生對於公式中的各部分名稱可能還不是很熟悉,因此,公式變形困難,需要教師還要講解的地方教師反而放手了。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篇三

“植樹問題”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內容,本課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在於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植樹問題是一個較爲複雜的問題解決,這一內容具有很強的數學思維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老師的引領,也需要學生的探究。

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爲幾個層次:兩端都栽、兩端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節情況以及方陣問題等。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本課的教學,並非只是讓學生會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而是把解決植樹問題作爲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個學習支點。藉助內容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一定的思維能力。

我這節課教學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這節課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爲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1、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

“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服務於生活。”在教學開始,我利用植樹節節日時間進入給學生滲透植樹造林的環保意識。以校長要爲學校建設爲由,在校園門口植樹,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2、關注學生的起點,引導學生畫圖理解。

植樹問題的思維有一定的複雜性,對於剛接觸植樹問題的學生來說,則更有一定的難度了。我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初步感知植樹問題的三種情況:兩端都種。王老師則適時引導學生借用畫圖的方法去幫助學生理解。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很好的理解題意,找到其數量間的關係,而且能很好的培養其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等學生找到規律後再解決這類問題就簡單多了。

首先,設計流暢簡單易懂。

整節課設計基於我班學生實際情況,課前創設情境使學生明確要學習的內容,緊接着引出例題探討植樹問題,不規定間距,同時改小數據,目的在於,讓學生在開放的情景中,突現知識的'起點,從本題數字有些大,以化繁爲簡理念來畫圖表示,教學反思《《植樹問題1》教學反思》。畫圖之後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體的表象,提煉出植樹問題解題的方法。在這裏改小數據,有利於學生的思考,主要照顧後20℅的學生。然後以例題展開,讓學生動腦、動手反覆驗證,最終總結出:段數1=棵數。這節課的設計依據了認知規律:通過例題感知間隔,以例題爲載體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爲探討對象,瞭解植樹問題實質,多角應用拓展植樹問題的認識。整節課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淺顯易懂,始終圍繞重點內容進行難點的突破。

3、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

植樹問題是數學中一個獨立的單元,其內容和生活聯繫非常密切。這一課我們不僅是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生領悟研究複雜問題可以從簡單問題入手。在此,我設計了一道數字較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畫圖來解決,在畫圖過程中學生就會發現這樣沒法解決。從而啓發學生可以自己選擇數字小的來畫一畫。從而讓學生領悟解決複雜問題要先想簡單的。從而化繁爲簡,步步深入。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經歷了猜一猜,畫一畫,算一算等多種學習形式,自主探究出規律。徐老師則通過列表讓學生去算一算,然後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規律。這些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快地發現了規律,並構建起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

其次,注重實踐體驗探究。

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注重藉助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建構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時刻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教學中我先激勵學生自己做設計,想辦法設計植樹方案,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採用了畫線段圖的方式,交流時利用多媒體再現線段圖,讓學生看到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兩個端點,一共有5個點,也就是要栽5棵樹。使學生髮現植樹時準備樹苗的問題並不能簡單的用除法來解決。改變間距後,段數和棵數相應也發生了變化,緊接着提出問題:“你能找出什麼規律?”啓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也就是栽樹的棵數要比段數(間隔數)多1。最後按照教材要求應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前面自己設計的植樹問題:間隔2米、4米、10米,而栽樹的棵數比段數(間隔數)多1。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並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再次,聯繫生活拓展思維。

有意義的學習是學生在具體情景中體驗自主建構,體驗和建構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體驗是建構的基礎,沒有體驗,建構就沒有意義。體驗是學生從舊知向隱含的新知遷移的過程。設計中,雖然創設了情景,但一次的體驗不能達到繼續建構學習的水平。所以,這節課我多次向學生提供體驗的機會,而且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共鳴的情境。

這節課雖紮紮實實,但問題也存在着。

一、針對學生能夠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律“棵數=間隔數1”卻無法運用這個規律求路長的問題,因爲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以爲學生能發現“棵數=間隔數1”就能解決問題了,實際上這只是部分學生具備了繼續學習的能力,這恰恰導致了能找規律卻不會用規律。也就是在發現規律與運用規律間缺少了的鏈接,我要加強對規律的擴散教學,比如:得出規律時,可以說說“間隔數=棵數-1,路長=間隔數X

間隔長”等等知識的擴散。

二、把握每一個細節,問題即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比如:學生的質疑,間隔長和間隔數之間的區別,兩端和兩邊的區別,應該考慮學生的知識構建,學生的知識認知一般是在具體情景中通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沒有體驗,建構就會顯得很抽象。在這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雖然我創設了情境,但學生僅憑一次體驗是不可能全部達到繼續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我可以利用線段圖或者實例來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有可以憑藉的工具,藉助數形結合將文字信息與學習基礎結合,使得學習得以繼續,使得學生思維發展有了憑藉,也使得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