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秋思的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秋思的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秋思》教學反思 篇一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12)、(13)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近日上了《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特做反思如下:

一、課前反思

在課前,我仔細研究作爲七年級學生的生活閱歷和認知水平,放棄了上屆學生教學過程中花大量時間討論頸聯內涵的做法,而定位於在朗讀中體會鄉愁。誠然,頸聯作爲備受稱讚的名句,仔細研討無可厚非,但作爲七年級新生,要他們理解過於深刻的句子,似無必要,而應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事實證明,教學目標的這一改變,使得學生反響較上屆要好,學生都能從課堂中感受到濃濃的鄉愁,而不是一知半解,教學目標基本達成。

在備課時,我瞭解到七年級學生應有一種對新鮮事物的強烈的好奇,所以在講《天淨沙 秋思》時,特地將以前寫的另一首《天淨沙 中秋》投影到屏幕,學生都呈驚訝狀,課堂氣氛出現高潮,而這都在我的預料之內。

二、課中反思

在講《天淨沙 秋思》時,本來按課前制定的教學方案是分析到曲中出現的意象後,逐個分析體會鄉愁。但學生在列舉意象時漏了“瘦馬”,於是,我放棄了原先的教學設計,緊抓“瘦馬”不放,由馬瘦講到人瘦,由物質講到感情,最後歸結爲鄉愁,這樣只講了一個意象就把“曲”的主題講清了,學生聽起來也容易理解。

三、課後反思

課後,在陸老師、沈老師、葉老師的指點下,我總結了五個方面:

1、容上,“意象”這個概念可以不提出,只講“事物”即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也可不講,否則就脫離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對仗這個律詩的要求要講清,這是講課時遺漏的。

2、次序上,我先指明本問是表現了鄉愁,然後讓學生找出句子中表現出來的鄉愁,這是違背學生認知規律的做法,應通過朗讀分析,指導學生從句子中體會作者的感情。

3、詞語上,對重點詞語,如“風正一帆懸”中的“一帆懸”解毒不夠,沒有沒有在特定的景中渲染出特定的情。

4、提問上,集體回答較多,個別提問較少,沒有很好地顧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學。

5、板書設計上,字不夠端正,而且較亂。

總得來說,這堂課基本達到了我預定的教學效果,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問題,這是需要我在今後工作中再接再厲的。

《秋思》教學反思 篇二

《秋思》是一首表達對家鄉親人深切思念的古詩,它是唐代詩人張籍所作。這首是藉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段——寄一封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動作細節,十分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長,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此時可見一斑。

在教這首詩時,我不是按老方法地把意思講給孩子們,而是先把學習要求出示出來,讓孩子明白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是什麼,然後在引導孩子們一步步走進詩中,走進作者的心中。在讓孩子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時,我說:“從哪些詞中能體會到作者的思鄉之情呢?”有的孩子說:“意萬重。”有的孩子說:“說不盡。”這時於浩洋說:“我從‘見’字中體會到了詩人的思鄉之情。”我之後問:“那麼詩人看到了什麼?”學生們就七嘴八舌地說;“看見了金色的田野。”“看見了碩果累累的果園。”……此時我見我班的一名平時不愛發言的蘇明陽同學,手舉起來,又放下去。我明白他肯定有話要說,只是心裏害怕,不敢說。我心中一亮,抓住他又舉手的機會,立刻指名讓他來回答。他吞吞吐吐地說:“作者不使用眼看得,他是用心看的,他看到了自我的家人,看到了自我家鄉的秋天。”他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是啊,多麼深切的體會啊,作者的`那種思鄉之情,不是秋風、秋景所能包含的,而是作者用心才能感悟到的。能夠說,一個多年在外的遊子,任何一種事物都能引起他對家鄉的思念。

在課快要結束時,我對孩子們說:“蘇明陽同學是住在我們學校附近的午託部裏,一星期才能回家一次,與家人團聚一次,所以他才能感受到作者那想家的心境。同學們,讓我們用心去感受身邊的一切吧,僅有這樣,我們的感情纔會更加豐富,我們的生活纔會更加有意義。”

從此以後,學生們在課堂上更加用心,更會思考問題了。蘇明陽同學呢,他也變得愛說了,上課時,也愛舉手發言了,當然,學習也在一步步提高。看到他的提高,我心裏除了高興之外,還在想:每一個孩子都很聰明,只是他們的性格不一樣,教師要善於抓住他們的閃光點,去發現他們,鼓勵他們,你必須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秋思的教學反思 篇三

講完這節課,我感到語文課堂必須要緊緊抓住教學重點,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鐘內最大容量地去訓練學生的語文素質。“文以情而發,”我始終還是堅信這樣的一句話,所以在課堂上我僅僅抓住“秋思”的主題,讓學生圍繞詞語、句子進行品讀和賞析,品讀了一幅“深秋晚景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同時對一些重點的詞句進行拓展延伸,像講到“昏鴉”時,我讓學生讀相關詩句“飢啅空籬雀,寒棲滿樹鴉。荒涼池館內,不似有人家。——元稹。昏鴉何處落,野渡少人行。黃葉聲在地,青山影入城。——文天祥”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對“昏鴉”意象的理解。

古代詩歌的教學任務,不能停留在以誦讀爲主要手段來使學生感知詩的韻律美上,而要循此繼進,採用多種方式來使學生產生朦朧的美的意識,培養學生再造意像的本事和聯想的本事,我採用“學生自我用話描繪詩歌”的方式既加深學生對詩的資料的理解,又鞏固學生對詩句的記憶,還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大腦活躍起來,充分發揮自我的想像力、語言組織本事,真正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之中了。

在這節課上,我講的語言還是太多,不能夠做到簡煉,在教學有序的銜接時,不能夠做到很好地過渡,過於太強勢,課堂設計的教學問題還不能夠具有開放性,在講這首小令的情語時“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時,沒有做到深入下去,給人一種沒有沉下來的感覺,有的只是泛泛地講,沒有點到重要資料上。

《秋思》教學反思 篇四

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古人又說“詩言志”,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緊緊扣住“景”(——全詩的畫面)、情”(——情感)志(——作者的抱負)三個字來設計問題。全詞從誦讀入手,以誦讀中感悟的情感來引出詩詞畫面的特點,並引導師生們感悟畫面中不一樣意象所蘊含的情感,

對於本詞上闕,設計了這樣幾個小問題:“上闕描繪的畫面有什麼特點?哪個詞最能體現這一特點?這些畫面渲染了怎樣的氛圍?”

經過誦讀理解引導師生品讀關鍵字詞比如“衡陽雁去無留意”中“無留意”、“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中“千嶂”與“孤城”、“長煙落日”與“孤城閉”“四面邊聲連角起”中“四面邊塞”及“連角起”,在景物中感受到了邊地生活的艱苦,軍事態勢的嚴重,邊塞荒涼的秋景。這些秋景又與作者家鄉的景緻迥然不一樣,一個“異”最能體現這一特點。渲染了邊塞荒涼蕭瑟有悲涼壯闊的氛圍。

在下闋情感的感悟中,我也設計了幾個簡單的問題:“下闋能直接體現作者情感的'詞語是什麼?(——淚)征夫爲何流淚?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有助於引導師生閱讀文本、探究文本、深入思考的意識。師生們很容易在文本中找到將士流淚的兩個原因——“燕然未勒”“歸家無計”。在此時此地,將士們勒石無功,歸家無計,自然會悲從中來,進而我引導師生們進一步思考:“男兒有淚不輕彈,是什麼讓男兒不寐,最終以淚洗面?”再次將大家的思緒引迴文本。師生們發現文本中的“濁酒一杯”“羌管悠悠”“霜滿地”這些獨特視覺形象所蘊含的獨特情感。經過對以上意象的分析,讓大家進一步體會戍卒歸家無計的憂傷,將軍勒石無功的鬱悶。

全詞的情感不僅僅止於戍卒歸家無計之悲,將軍壯志難酬之憾,還包含了他作爲政治家心懷天下的強烈之憂患。

《秋思》教學反思 篇五

當我拿起《秋思》這篇課文,心如千斤重。雖然文本僅有四行,二十八個字,但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如何傳遞給沒有雷同生活經歷的學生,讓學生感受着詩人的感受,想着詩人的所想?除了詩的資料外,我到底要經過《秋思》這個載體教給學生什麼?詩的課堂到底應當是個怎樣的課堂?這一系列的問題不斷呈此刻我的腦海中。我個人認爲古詩教學的課堂應當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這才無愧於古人創造詩詞,無愧於詩詞有別於其它文體,無愧於編書者納入古詩詞教學的用意。怎樣才能創造出一個詩意的課堂?我想方設法讓《秋思》的情意在詩意的課堂上流瀉。

一。在讀彰顯詩性。

我一向認爲詩的教學應不一樣於其它的課文閱讀教學。一般的課文閱讀教學可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深入品味體會,但詩一經這樣折騰就會把詩拆得支離破碎,它就失去了詩本身的整體完整性。爲了保護“詩”作爲一種“完形”的存在,我採取的策略就是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說,讓《秋思》在誦讀中流淌。整節課我安排了學生大大小小的。讀差不多有三十多次。開始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理解詩的意思。之後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我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最終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我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想感情,讀出自我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豐富詩意。

古詩詞言簡意賅,一字千金,是極富魅力的。它講究形象、色彩、韻律,每個字、詞都是作者獨具匠心所在。所謂“十年得一字”、“語不驚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錘鍊語言的佳話。在深入備課後,我覺得詩中的“見秋風”可作爲教學這首詩的突破口。“意萬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個人覺得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境感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學生對這首詩有了整體的印象後,我立刻抓住詩眼“見”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學生一次次想象“見到什麼””“見不到什麼””,目的是期望學生在我營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比較中,以有形的景來襯無形的思,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們探究、品味“見秋風”。期望一次又一次地讓學生感悟詩人“鄉愁生於秋風裏”、“鄉思寄寓家書中”、“鄉心乃在寂寞處”。期望想象到的畫面成爲學生通往作者內心的橋樑,讓學生與作者感同身受。

詩人的“意萬重”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學生可能只會想到詩人思念家鄉,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詩人又豈止是思家呢?於是爲了讓學生更進一步瞭解詩人的“意萬重”我先出示張籍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幫忙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對詩人有所瞭解後,我立刻又讓學生想象詩人的“意萬重”可能是什麼?這樣學生經過理解後的想象,就有可能走進詩人的內心了。這樣詩中“意萬重”學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課中,我前後安排了多次不一樣類型的想象。“見秋風”“意萬重”是聯想,聽誦讀想象畫面是一種表現想象,配樂想象家書是一種創造想象,

多維度問作者是一種主角想象。目的是期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發下,學生的想象豐富起來,說話寫話的訓練就水到渠成。

三。在寫中深化詩情。

在《秋思》一課教學中,當學生的情緒被完全調動起來的時候,我運用多媒體,悽婉的背景音樂,讓一個飄滿離愁別緒的意境在課堂緩緩流淌,流淌進學生的心田。此時我說:“秋風瑟瑟,鄉思絞碎了詩人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說些什麼呢?學生們遐想翩翩,我讓學生拿出筆來寫一寫家書,學生紛紛拿起了筆,盡情地釋放着內心的感受,學生的情感在“寫”當中得到了釋放。

秋思的教學反思 篇六

《秋思》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同組的還有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和納蘭性德的《長相思》,這組詩詞反應的主題是:思鄉情。《秋思》雖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個字,但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如何在課堂上能與學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鳴?除了詩的內容外,我到底要通過《秋思》這個載體教給學生什麼?詩的課堂到底應該是個怎樣的課堂?……這一系列的問題不斷呈現在我的腦海中。我不禁自問:新課程背景下的古詩應怎麼教,古詩教學應把握什麼?應帶給學生什麼?

我個人認爲古詩教學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這才無愧於古人創造詩詞,無愧於詩詞有別於其它文體,無愧於編書者納入古詩詞教學的用意。怎樣才能創造出一個詩意的課堂?我想方設法讓《秋思》的情意在詩意的課堂上流瀉。

一、和學生一起在讀中感悟詩情。

我一直認爲詩的教學應不同於其它的課文閱讀教學。一般的課文閱讀教學可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深入品味體會,但詩只有28個字,我們不能把詩拆得支離破碎,使它失去了整體的完整性。爲了保護“詩”作爲一種“完形”的存在,我採取的策略就是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說,讓《秋思》在誦讀中流淌。整節課我安排了學生大大小小的讀差不多有二十多次。開始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再師生配合讀,讀出這首詩特有的憂傷。接着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老師的引讀、看意境讀、想像讀,最後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鄉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引領學生在想象中豐富詩意。

古詩詞言簡意賅,一字千金,是極富魅力的。每個字、詞都是作者獨具匠心所在。所謂“十年得一字”、“語不驚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錘鍊語言的佳話。在深入備課後,我覺得詩中的“見秋風”可作爲教學這首詩的突破口。“意萬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個人覺得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學生對這首詩有了整體的印象後,我馬上抓住詩眼“見”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學生一次次想象“見到什麼”“見不到什麼”,“風是無形的,看不見但作者卻感受到什麼?目的是希望學生在我營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對比中,以有形的景來襯無形的思,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們探究、品味“見秋風”。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讓學生感悟詩人“鄉愁生於秋風裏”、“鄉思寄寓家書中”、“鄉心乃在寂寞處”。希望想象到的畫面成爲學生通往作者內心的橋樑,讓學生與作者感同身受。

詩人的“意萬重”是詩的重點。當學生感受到張翰能棄官而回,而詩人卻只能通過寫家書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詩人又豈止是思家呢?於是爲了讓學生更進一步瞭解詩人的“意萬重”我讓學生交流張籍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對詩人有所瞭解後,我馬上又讓學生想象詩人的“意萬重”可能是什麼?這樣學生通過理解後的想象,就有可能走進詩人的內心了,這樣詩中“意萬重”學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課中,我前後安排了多次不同類型的想象。“見秋風”“意萬重”是聯想,聽誦讀想象畫面是一種表現想象,配樂想象家書是一種創造想象,多維度問作者是一種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發下,學生的想象豐富起來,說話寫話的訓練就水到渠成。

三、指導學生在寫中深化詩情。

在《秋思》一課教學中,當學生的情緒被完全調動起來的時候,我運用多媒體,悽婉的背景音樂,讓一個飄滿離愁別緒的意境在課堂緩緩流淌,流淌進學生的心田。此時我說:“這瑟瑟的秋思,絞碎了詩人思鄉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說些什麼呢?”學生們遐想翩翩,我讓學生拿出筆來寫一寫家書,學生紛紛拿起了筆,盡情地釋放着內心的感受,學生的情感在“寫”當中得到了釋放。互文印證也是我這節課採用的一個較爲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學生深入領悟了詩人的濃濃的鄉愁後,當捎信人帶走了信時,我及時挑疑:這帶走的僅僅是一封信嗎?它還帶走了什麼?學生馬上反應出帶走還有作者的心、作者的思鄉情、作者對家人的祝福……我及時把學生引入孟郊的《歸信吟》:書去魂亦去,兀然恐一身。讓學生再一次走進了張籍的心中。接着我還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思鄉古詩,進一步感受鄉愁,最後把學生帶進來現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中,在悽婉的音樂背景下,聽教師範讀,學生自己讀,把鄉愁提升到愛國情愁中。

課前的設想只是我的一個理想課堂,一堂課下來,遺憾頗多。如:時間的掌握,詩中的挖掘都還欠火候,與學生的互動還欠缺,教師的課堂教學機智還有待提高……

《秋思》教學反思 篇七

《秋思》這篇課文,雖然僅有二十八個字,但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之情要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感受着詩人的感受,想着詩人所想。所以,我個人認爲古詩教學的課堂應當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這才無愧於古人創造詩詞,無愧於詩詞有別於其它文體,無愧於編書者納入古詩詞教學的用意。怎樣才能創造出一個詩意的課堂?我想方設法讓《秋思》的情意在詩意的課堂上流瀉。

一、讀

我一向認爲詩的教學應不一樣於其它的課文閱讀教學。一般的課文閱讀教學可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深入品味體會,但詩一經這樣折騰就會把詩拆得支離破碎,它就失去了詩本身的'整體完整性。爲了保護“詩”作爲一種“完形”的存在,我採取的策略就是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說,讓《秋思》在誦讀中流淌。整節課我安排了學生大大小小的讀差不多有三十多次。讀描述秋景的詩,讀思鄉詩------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我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最終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我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想感情,讀出自我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想

古詩詞言簡意賅,一字千金,是極富魅力的。它講究形象、色彩、韻律,每個字、詞都是作者獨具匠心所在。所謂“十年得一字”、“語不驚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錘鍊語言的佳話。在深入備課後,我覺得詩中的“見秋風”可作爲教學這首詩的突破口。“意萬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個人覺得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境感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抓住詩眼“見”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學生一次次想象“見到什麼””“見不到什麼””,目的是期望學生在我營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比較中,以有形的景來襯無形的思,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們探究、品味“見秋風”。

詩人的“意萬重”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學生可能只會想到詩人思念家鄉,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詩人又豈止是思家呢?於是爲了讓學生更進一步瞭解詩人的“意萬重”我先出示張籍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幫忙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對詩人有所瞭解後,我立刻又讓學生想象詩人的“意萬重”可能是什麼?這樣學生經過理解後的想象,就有可能走進詩人的內心了。這樣詩中“意萬重”學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三、寫

在《秋思》一課教學中,當學生的情緒被完全調動起來的時候,我讓學生拿出筆來寫一寫家書,學生紛紛拿起了筆,盡情地釋放着內心的感受,學生的情感在“寫”當中得到了釋放。

《秋思》教學反思 篇八

正思:

1、課前注重到學生中去了解學情。每一堂課在要求學生提前預習的同時,我都要提前、深入“基層”去了解學情。問問他們明白了些什麼,有什麼不明白的。這堂課也是一樣。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在於能夠及時再次修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已經弄懂了的就不說,節約教學時間;需要說的重點講,集中教學目標與重難點。學生的學情是我教學生長的土壤。

2、課中遵循學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根據學情來定教,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在整體感知時,我先問孩子“你們讀懂了些什麼?”,在他們的發言中很多問題就已經自行解決了。然後我又問“那你們還有沒有什麼不懂的呢?”,繼而透過梳理小結學生提出的問題來開始我接下來的教學思路與方向。

3、從整體入手,圍繞詩題解讀文本。在學生解釋詩題後,我在“思”字下做一標記,問:“圍繞這個字你有什麼想問的?”,透過學生的一一回答,我們梳理出三大問題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思什麼?爲何思?如何思?這既是問題也是古詩的脈絡,捋清了“教與學”的思路。

4、體現高年段古詩教學特點,注重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潛力的培養。圍繞“思什麼?”這個問題讓學生去默讀古詩再次思考“意萬重”的豐富內涵。並在小組交流討論。透過反饋學生說出了很多動人的場景和資料。有對年邁母親的擔憂與思念,有對弟妹的詢問,有對家鄉一草一木詢問,有對親人的節日問候,還有對家人說的寬慰的話語……

5、注重“走個來回”,從語言文字中來再到語言文字中去。不僅僅學習、積累、感悟詩句,更積累學習詩人的寫作及表達方法。本詩曾被王安石評價爲:“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與岑參的《逢入京使》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在不斷品讀感悟的過程中學生已經逐步感受到詩的動人之處就在於抓住一個看似平常的動作“又開封”,將自己那“意萬重”,“說不盡”的心理烘托表現得淋漓盡致。此時我透過一個簡單的比較讀之後,進行小結帶領學生體會那種“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卻非人人所能道出。”神來之筆,是對其獨到寫作方法的一種體會與學習。

反思:

1、讀中指導欠缺,詩句誦讀在感悟這一層面沒有到位。誦讀的韻味沒能淋漓盡致體現出來。

2、對學生的生成沒有及時利用,趁熱打鐵,引導感悟中讀,讀中再感悟。在學生一個個起來反饋自己所感受,想象“意萬重”的資料時,我沒有及時讓他們一一讀出在每一次思念,每一份思緒時的情緒。試想當孩子站起來說出自己獨特感受後,相機立刻讓他們讀出感受那不就是不斷與作者的內心對話嗎,不就是一次次讓我們聆聽張籍的萬重思緒嗎?這樣個性化的想與個性化的讀就結合起來了,起到了一個深刻理解與昇華的作用。

3、學生的情感體會仍然不夠深,從讀中能夠感覺得到。這也說明與文本的對話還有點“浮”,也許還只是在與文字對話,還沒有真正做到與作者的內心去對話。進入到他的精神世界裏。老師的引導與示範作用不明顯。

4、板書設計及演示存在問題。一個是書寫功底還不夠,沒能把文字本身的`美感表現出來。另外一個就是板書安排有些凌亂和隨意。這也是一個老師教學思路是否清晰,從容的反映。

5、在應對“啓而不發”的局面時,仍然不夠嫺熟、老練。語言過快,過碎。需要沉積下去繼續打磨。

在進行本次古詩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我受到了很多同事、領導的幫忙與指導。你們的展示,你們的推薦,你們語重心長又一語中的的評價都讓我受益匪淺。在那裏請允許我感謝在我前面執教的五位優秀老師的啓迪。我們雖然上的課型不一樣,但是卻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借鑑的地方。還要感謝我們五年級語文組的同伴們,在你我那一次次,一句句隨意但真誠的交流中,給了我不少的靈感。更要感謝萬校長、宗主任、錢主任、朱校長您們對我的幫忙、指導。您的不吝賜教讓我能夠站得更高,無論是看文本,還是看自己都能夠有更新更深入的理解與反思,謝謝!

《秋思》教學反思 篇九

《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淒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它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這支小令句法別緻,前三句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意豐。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爲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後人譽爲“秋思之祖”。

天淨沙·秋思教學反思:

在分析意象組合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進行再創造,意象之間似離實合,似斷實續的狀態被學生還原了。如在分析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一幅蒼涼悲壯的秋行圖。原來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斷腸人,所以第一層形成的動靜相迭的事態描繪的其實是天涯淪落人那種顛波流離、潦倒無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悽苦的多重心態下的情感軌跡。學生亦能從這樣畫面的還原和情感的體驗,將詩歌意象通過鑑賞昇華爲一個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審美昇華。

詩歌鑑賞的教學,應該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感知體驗,從此來培養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養。在過去的詩歌教學中,由於應試專家和老師們精心炮製詩歌鑑賞的解題技巧,學生並沒有進行真正的鑑賞活動,而是追求技巧的運用和答案的要點的完整性,跳過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層面。我認爲詩歌鑑賞的教學要充分尊重審美心理的形成規律,從術語、文化知識的抽象的植入轉變到文化感悟的培養,展開合理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有關詩句的意象、意境,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