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橋》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橋》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橋》教學反思 篇一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講的是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牀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着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臺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爲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文章告訴我們,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如何更有效地選擇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生命橋"的含義,習得語言,從而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我在課堂教學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反覆研讀課文,發現作者在細節描寫上多次運用對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

"步履匆匆"與"7。3級大地震"聯繫起來讀,就更能想象到李博士救死扶傷的高大形象;"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無事"與"他知道小錢期待着骨髓"聯繫起來讀,就更能感受到臺灣青年雖心繫家人,但堅持躺在手術檯上的不平凡的舉動。"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纔比較安全"與"李博士的沉着","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聯繫起來,他們一心爲小錢着想的形象躍然紙上,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體現無餘。

體會"生命橋"的含義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讀。一是通過自由讀,看哪些細節感動了你,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臺灣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險做骨髓移植手術。聯繫上下文,比照閱讀,體會臺灣青年和李博士博大的愛心。二是以"期待"爲切入點,老師示範朗讀描寫杭州小錢的第二自然段,創設情境,使學生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是一種生命的期待,唯一的期待。三是在理解了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後,返回來閱讀描寫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句段,學生的感受就會更深。經過這三個層次的閱讀,手術過程中表現出的種種細節就會潛移默化的內化成一種人性的美好,植根於學生心中,海峽兩岸的血脈親情會變成學生心中一座永遠割捨不掉的心橋。

對於"臺灣青年的骨髓,終於從身軀裏涓涓流出……"一句的感悟,我着重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感。深入不同人物的內心,體會就會不同:這涓涓流淌的骨髓,對小錢來說,意味着生命的火種;對臺灣青年來說,意味着濃濃的愛心;對在餘震中做手術的李博士來說,意味着手術成功的喜悅;對讀者來說,流出的是深深的感動。

但遺憾的是,由於課堂中安排了寫的環節: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牀上,他會想到誰,會想什麼課堂時間沒有調控好,所以沒有把預先的設計完整地呈現。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二

《醜小鴨》是丹麥作家安徒生寫的一篇童話。文章塑造了一個豐滿的童話形象,本課故事性強,情節引人入勝,具有極強的可讀性。文中的字詞極富表現力,語言優美,富有情感。

在教學中我首先注重在讀中體驗和感悟。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引導他們自主閱讀,展開想象,體會文章的情感。讓孩子們透過聲情並茂地朗讀,如:“從什麼地方讓你感受到醜小鴨的醜,讀出它的醜”、“讓我們也當一回醜小鴨吧,讀出你內心的孤單與可憐”,讓他們純真的心靈與醜小鴨的完美心靈產生共鳴,使醜小鴨的情感,醜小鴨的精神就真正走進了孩子們的心靈。從整堂課的表現來看,學生個別讀挺出色,但羣衆朗讀今後還需加強指導和練習。

第二,我覺得在本節課中做得比較成功的是在教學中能多次設計拓展延伸。在體會醜小鴨的丑時,我拓展了說話訓練:醜小鴨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那其他的小鴨子的毛(,嘴巴(,身子(呢設計本意是透過說話訓練,把醜小鴨和其他小鴨相比,尤其是跟其他鴨子的美比較,突出醜小鴨的醜,其次再講其他鴨子的說話訓練,又是對文本語言的一次學習和運用。在課堂上,學生出乎意料地把其他鴨子的話說的很好,又如在理解醜小鴨變成天鵝的過程時,透過填寫表示季節的詞語,讓學生一看便知,它經歷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在這期間又有那些遭遇呢此處設置了一個疑問,能使學生對醜小鴨的不幸遭遇及他對完美生活追求和嚮往精神有進一步的學習願望。

這節課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對生字的教學上有點“蜻蜓點水”,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也就是識字教學,這節課中對於生字的識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個性是有些生字如“葦、孤”在讀音上要引導學生注意,另外對生字還能夠運用多種方法或者遊戲去識記,但由於時間的關係,沒有好好的處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把握好這一點,以後的教學中合理的利用每一分鐘,做到課堂的高效。

《橋》教學反思 篇三

今天,帶着孩子們學習了小說《橋》,《橋》篇幅極短,不足七百字的一篇小小說卻把一位老黨員老支部書記的光輝形象永遠銘刻在讀者心頭。一場洪水與死神的威脅面前,百十號人要擠過一座窄橋逃生,如果沒有有序的疏導,後果也許不堪設想。將要退休的老支部書記,“像一座山”,挺立風雨與洪水面前,用自己的黨性給衆人上了最後一課,也給自己的'人生交了最後一份答卷。文中,老支部書記共講了四次話。可以說,老漢的每一句話都力鼎千鈞,少一句都不行。因爲正是老漢的這四句話在傳遞着老漢內心情感的洶涌波濤,也在推動着情節的層層進展,老漢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藉助了這極爲簡潔的四句話。危險面前,一位老黨員以自己的鎮定來安撫人心,人心搖動之時他又以黨支部書記的威嚴來給予震懾,親情大義之間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而那股血脈骨肉親情,讓他在最後的關頭還是試圖把生之希望留給兒子。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教學反思 篇四

原文

1999年9月22日,早晨7時30分,陽光灑滿了美麗的杭州市,桂樹還沒有開花,晨風中已經飄來甜絲絲的香氣。

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的臉紅潤起來。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然而,要找到適合移植的骨髓,又談何容易。如果沒有親緣關係,大約在十萬人裏纔有可能找到一個有適合骨髓的人。小錢是幸運的,幾經輾轉,終於在臺灣找到了這樣的人。

在同一時刻,海峽彼岸的臺灣花蓮慈濟醫院,骨髓移植專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進手術室。一位青年躺在病牀上,等候着他來抽取骨髓。就在昨天,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臺灣地區。此刻,大地仍在餘震中搖晃。

在這場災難中,病牀上的青年沒有受傷,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目前還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餘震,使針頭從肌膚裏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纔比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牀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動暫停的間隔,臺灣青年的骨髓,終於從身軀裏涓涓流出……

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時。李博士帶着剛抽取的骨髓,經過十幾個小時的奔波,趕到杭州,和當地的醫護人員一起連夜爲小錢做了骨髓移植手術。

小錢得救了。兩岸骨肉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也許,小錢和這位臺灣青年永遠不會見面,這並不重要,因爲兩岸同胞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

教案

一、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漢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3、體會李博士和臺灣青年一心爲他人着想地高尚品質,感受兩岸人民血脈親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感悟臺灣青年和醫護人員的奉獻精神;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2、想象兩岸的不同場景,體會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

三、教學準備:

臺灣與大陸的關係。

白血病與骨髓移植方面的資料。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導學單:

1、我要把生字寫正確寫規範。

“灣”筆順__________________,第十二筆是_____,組詞_______。

“襲”共_______筆,第四筆是________,組詞:_________。

“暫”讀________,第九筆是___________,組詞:_________。

2、我能理解下面的詞語,並能聯繫生活用它們各說一句話。

談何容易:凋謝:

3、我要把課文多讀幾遍,做到:不錯字、不丟字、不顛倒詞序,能正確停頓、斷句。達到熟讀課文。

4、通過朗讀課文,我知道課文主要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生命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初感“給予是快樂的!”

師:同學們,在“512地震”的災難中,你們是怎樣幫助災區人們的?

生:自由回答。

師:鍾老師知道你們不僅很聰明,而且有一顆樂於付出,樂於給予的心。那麼,假如你需要給於別人的不是物質,而是你的鮮血你的骨髓你還能做到嗎?如果不僅是鮮血和骨髓,還有生命,你還能做到嗎?

生:可能會出現畏怕表情。

師:有個臺灣同胞可是很值得我們學習。

二、切入《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在課文的語境中初步理解語言和心中的感動

師:《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發生在杭州的故事,因爲真實,因爲就在我們身邊,我在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格外感動,我想你們也一樣,讓我們一起來讀這個故事。

邊讀邊思考:

①課文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用自己的話說說。(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②瞭解完故事後,你有什麼感受?寫下來,將寫好的感受與同學交流。

③感悟後有什麼疑問?(主要是針對臺灣與大陸的關係、白血病的治療)

生:自由讀課文;寫感受;組內交流。

檢查讀書情況,學生自由交流上面提出的問題。

三、認生字,寫生字

1、認字:交流識字方法;開火車讀;一字組多詞。

強調:血、髓、暫、脈等字的讀音。

2、寫字:個別展示;學生板書。

峽、桂、移、灣、彼、懷、曠、胞、脈左窄右寬;暫下邊的“日”稍扁

四、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畫出使自己深受感動的語句或段落,多讀幾遍。

第二課時

一、聽寫詞語,溫故知新

1、聽寫帶有生字的詞語

2、講評訂正。

二、品讀課文,交流感受

1、小組內交流自己深受感動的語句或段落。重點是說出自己的感受。

2、集體交流、彙報。引導學生對以下句子作重點感悟理解:

(1)學習一二自然段

a。結合語句理解:凋零、綻放、幾經輾轉

b。重點句子“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提示:找出兩對反義詞;18歲,是絢麗的花季,風華正茂,就像“含苞的花朵”。“面臨凋零”文中指的是什麼?)

(2)學習三至六自然段

a、結合語句理解:步履、襲擊、空曠、涓涓流出

b、“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臉紅潤起來”

“此時此刻,……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師:他們靜靜地趟在病牀上,但是他的內心一定是極不平靜的,他會想些什麼呢?讓我們用心去貼近這位臺灣青年的心,聽一聽他們會想些什麼。聽到了就說出來。

文中“兩個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將臺灣青年一心爲他人着想、無私奉獻地精神躍然紙上。

(3)學習第七自然段

a、結合語句理解:骨肉同胞

b、“兩岸骨肉同胞用愛心架起了……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

兩岸同胞地血脈親情是無法割斷的,這種血脈親情就是“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種血脈親情是生命的火種,必將經久不息,世代相傳。

三、感情朗讀,拓展思維

1、有感情朗讀最後一自然段。

2、師:這是一次跨越海峽的拯救行動,這是一次和死神爭奪生命的較量,最後,生命在人們的無私的給於中復活了,生命之花在人們的愛和奉獻中重新綻放了。小錢得救了,他的身體會慢慢康復,他蒼白的臉會慢慢紅潤起來,他的心中一定會充滿了感激,你想他會感激誰呢?爲什麼?

3、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捐獻骨髓的臺灣青年相遇,他們的表情會怎樣?會說些什麼話?

四、小結

聯繫課文內容用“終於”寫一句話回顧全文

小錢幾經輾轉,終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經過一次又一次地努力,臺灣青年地骨髓,終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經過十幾個小時地奔波,李博士終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經過兩岸同胞的全力救助,小錢終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終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由於歷史和政治的原因,臺灣和大陸現在還沒有直接通航,臺灣不允許飛機直接飛到大陸,只有到香港中轉。儘管臺灣和大陸之間隔着一灣海峽,還有很多人爲的阻隔,但還是不能阻隔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兩岸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五、作業

1、背誦自己喜歡的三個段落。

2、小練筆: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捐獻骨髓的臺灣青年相遇,他們的表情會怎樣?會說些什麼話?

教學反思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牀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着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另一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李博士以及醫護人員在餘震的危險中做着抽取骨髓的手術,他們的努力是爲了大陸青年能夠早日得救。

在設計教案時,我緊緊地抓住了兩個“靜靜地”以及“同一時刻”這三個關鍵詞。讓學生明白就在同一時刻大陸和臺灣同胞爲了小錢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們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海峽的生命橋。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五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我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主要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意識地創設情境。

一開始上課我就通過聲情並貌地朗讀將學生帶到了1999年9月22日,並通過環境的渲染來反襯小錢的處境。學生在這種情境的創設下,一入課堂就有感覺,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了他們對小錢的關懷與同情之心。

二、詞語的學習圍繞着學生的學習實際來選擇。

本課的詞語有很多。在選擇時,我主要挑選了學生易錯的詞語如:白血病、輾轉、間隔、骨髓等,尤其是髓的讀音不僅是學生,就連我們大人都非常容易讀錯,很難糾正。課堂上我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鞏固字音,爲後面讀文掃清障礙,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的理解記住。對於凋謝、綻放、含苞等詞語,我讓學生用話來造句子,在句子中理解。並配以圖片使學生理解他們的不同含義。

三、藉助對比感悟,深化課文理解

作者在細節描寫上多次運用對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學中,我有意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體會、朗讀:將“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的臉紅潤起來”與杭州的美景聯繫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景色雖好而小錢的生命卻即將逝去的悲哀。

四、不足與遺憾。

在課文學習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表達不夠充分,例如:重點理解"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學生體會到生命的美好,可貴,體會到生命將逝的悲哀,感受到骨髓移植的必要性,急迫性。應讀出這些感受來,學生朗讀時並沒有把這種情感通過聲音表達到位。課堂上這一環節就讓學生讀了兩遍過去了,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愛是人間永恆的主題,是人間最美好的感情,在街道中年級教學交流上,我教學了頌揚人間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文章主要講述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獲得思想啓迪。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在這節課上我設計了以“感激”爲話題,以“感激”爲線索,激起了學生情感的千層浪花,他們從自己的閱讀中去發現,去感悟,去體會,各抒己見,明白了“生命橋”的深刻意義。

內心的情感積聚太多需要寫的方式來宣泄。寫是對內心情感的梳理、積澱,將口頭語言變成書面語言,閱讀感悟便發生了質的飛躍。課上,我讓學生動筆寫一封信,表達心中的感激。這個教學過程讓我從中真切感受到閱讀感悟是說、寫的基礎,說、寫反過來能促進閱讀感悟的提高,閱讀感悟可以通過說、寫的方式呈現出來,只重感悟,不重說、寫訓練的教學,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如從霧裏看花一(樣不真切,相反,只重說、寫訓練的教學,學生的感悟就像空中築樓一樣不現實,只有讓學生“讀”進去後,通過說的形式“浮”出來,再通過寫的訓練“沉”下去,課堂教學才能綻放溢彩。

課後,街道學校的老師對這堂課進行了評價,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使我深受啓發,受益匪淺。反思這節課,存在着許多的不足與遺憾。

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不到位,例如: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餘震,使針頭從肌膚裏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到當時情況很緊急,很危險,朗讀時要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雖然我叫了好幾個學生來讀來感受,但是學生讀的仍舊不夠到位。感覺完全是爲了讀而讀,朗讀時聲音也不夠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沒有到位,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通過講授這一課,還暴露出自身應變的能力的不強。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的最基本的、最優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文章的情感線非常明顯,那就是小錢身患絕症的的痛苦、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臺灣青年、李博士捨己爲人救助小錢的愛心,讀者讀了這篇文章都會被海峽兩岸血濃於水的愛心所感動。但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這種情感不會這麼強烈,因爲他們年齡小、閱歷淺,沒有這樣感同身受的生活經歷,因此教學中教師的情感的激發就尤爲重要。聽了餘老師的這節課,我感覺這節課上得非常真實,也很樸實,在文本和學生之間架起了一座有效學習的橋樑,其中有許多環節值得回味。

一、教師營造親近的課堂氛圍,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整節課餘老師用非常富有激情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孩子與老師、與文本引起共鳴,使課堂營造出一種濃濃的平等民主氛圍。課堂上餘老師真切的話語中包含着挑戰,更包含着鼓勵,因此學生閱讀文本的積極性很高。我想如果我們在課堂用語上會用平和、親近地語言來引導孩子,用真誠、中肯的評語來肯定孩子。那麼我們的孩子必然會以一種輕鬆、積極的心情去對待學習。

二、以情感爲主線,抓住關鍵詞句,體驗情感,走進人物內心。

本文的情感線非常分明,餘老師抓住文本中的三個人物,通過品詞析句,引領學生走進小錢、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內心世界,感受小錢身患絕症的絕望和無奈,感受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捨己爲人的血濃於水的親情。

餘老師在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可貴,主要是抓住了“凋零、含苞、綻放”這三個詞語。先讓學生感受到含苞的花朵“充滿無限生機,充滿無限希望”,想象十八歲的小錢會在這丹桂飄香的日子裏做些什麼呢?孩子們想象一切美好的生活、事物都在召喚着小錢。接着餘老師打破這幅美好的畫面,呈現殘酷的一面,讓學生深深地震撼。

但整節課雖然教師引導學生品讀文本較深入,但沒能讓學生迴歸文本進行充分的朗讀,這是本節課教學的一大遺憾。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六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講的是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課文先後描述了同一時光海峽兩岸的兩個不一樣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牀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盼着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臺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爲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文章告訴我們,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如何更有效地選取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生命橋"的含義,習得語言,從而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我在課堂教學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反覆研讀課文,發現作者在細節描述上多次運用比較,使故事更具感染力。

"步履匆匆"與"7。3級大地震"聯繫起來讀,就更能想象到李博士救死扶傷的高大形象;"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無事"與"他明白小錢期盼着骨髓"聯繫起來讀,就更能感受到臺灣青年雖心繫家人,但堅持躺在手術檯上的不平凡的舉動。"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纔比較安全"與"李博士的沉着","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聯繫起來,他們一心爲小錢着想的形象躍然紙上,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體現無餘。

體會"生命橋"的含義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讀。一是透過自由讀,看哪些細節感動了你,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臺灣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險做骨髓移植手術。聯繫上下文,比照閱讀,體會臺灣青年和李博士博大的愛心。二是以"期盼"爲切入點,老師示範朗讀描述杭州小錢的第二自然段,創設情境,使學生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是一種生命的期盼,唯一的期盼。三是在理解了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後,回到來閱讀描述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句段,學生的感受就會更深。經過這三個層次的閱讀,手術過程中表現出的種種細節就會潛移默化的內化成一種人性的完美,植根於學生心中,海峽兩岸的血脈親情會變成學生心中一座永遠割捨不掉的心橋。

對於"臺灣青年的骨髓,最後從身軀裏涓涓流出……"一句的感悟,我着重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感。深入不一樣人物的內心,體會就會不一樣:這涓涓流淌的骨髓,對小錢來說,意味着生命的火種;對臺灣青年來說,意味着濃濃的愛心;對在餘震中做手術的李博士來說,意味着手術成功的喜悅;對讀者來說,流出的是深深的感動。

但遺憾的是,由於課堂中安排了寫的環節: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牀上,他會想到誰,會想什麼課堂時光沒有調控好,所以沒有把預先的設計完整地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