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中語文知識點新版整理

國中語文知識點新版整理

學習雖然很忙很累,但我還是能感到學習的樂趣。語文課上,老師把我們帶到文學的世界,讓我們盡情地吸允着甘露,學會了品味。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國中語文知識點最新整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中語文知識點整理1

創造宣言

作者簡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縣人,現代著名教育家。畢生從事平民教育事業,提出“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的口號,並且真正做到身體力行,同貧苦學生同勞動、同甘苦。鑑於陶行知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創造性的工作業績,他被稱爲爲“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尊稱他爲“萬世師表”。主要著作有《中國教育改造》《中國大衆教育問題》等。

字詞積累

中(zhòng)傷 遁(dùn)詞

懦(nuò)夫 豢(huàn)養 灌溉(gài)

魯鈍:愚笨,不敏銳。

畫龍點睛:原形容樑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自暴自棄:自己瞧不起自己,甘於落後或墮落。

山窮水盡:比喻無路可走陷入絕境。

走投無路:無路可走,已到絕境。比喻處境極困難,找不到出路。

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4):引出論題:人類離不開創造。

第二部分(5-11):作者駁斥了幾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並得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結論。

第三部分(12-15):以東山樵夫爲例,指出創造要從點滴做起,要讓創造之 神常駐心中。

第四部分(16):發出創造宣言,表達獻身創造的強烈願望。

課文小結

作者運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對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展開了有力的批駁,提出了“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最後發出了只要有一絲熱情,一滴血汗,都應該創造,都能夠創造的創造宣言。

國中語文知識點整理2

懷疑與學問

作者簡介

顧頡剛(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名誦坤,字銘堅,號頡(jié)剛;小名雙慶,筆名有餘毅、銘堅等:江蘇蘇州人。是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

理解詞義

1.譬如:比如,例如。

2.視察:察看,審察。

3.三皇、五帝:傳說中遠古時代的帝王,說法不一。

有的說,三皇指伏羲、神農、女媧。據《史記》,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4.腐草爲螢:語出《禮記·月令》。

意思是腐草能化爲螢火蟲。

5.不攻自破:不用攻擊就自動破滅,形容情節、論點虛謬,經不起反駁、攻擊。

6.盲從:比喻自己沒有主見,沒有原則,沒有見地,隨着別人說話、做事。

7.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語出《孟子·盡心下》。

原指完全相信《尚書》,倒不如沒有《尚書》,後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於書本。

8.辨僞去妄:(對一些事物)要善於辨別,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虛假的。

9.大儒:舊時指學問淵博的著名學者。

10.停滯:因爲受到阻礙,不能順利地運動或發展。

課文主題

本文論述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的觀點,強調了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並提倡學者應有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國中語文知識點整理3

故鄉

寫作背景

作者魯迅於1898年第一次離開老家紹興,“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吶喊)自序》)。1919年12月,最後一次回故鄉紹興接他的母親等人來北京居住。從《魯迅日記》中可以瞭解這次回鄉的經過:1919年9月,魯迅賣掉了紹興的老屋,添了些錢,買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彎宅第。11月修葺完畢,21日“上午與二弟眷屬俱移入八道彎宅”。26日魯迅“上書請歸省”。12月1日,由北京動身回老家,4日晚“抵紹興城,即乘轎回家”,在家鄉處理搬遷事務,大約住了二十來天。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屬攜行李發紹興”。29日中午抵達北京,“下午俱到家”。往返大約29天。《故鄉》的故事情節便是根據這段生活經歷演繹而來。不過這只是觸發故事的一點,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卻是更爲廣闊深邃的社會背景。

字詞解釋

1.既然:這裏是已然的意思。

2.陰晦(huì):陰沉昏暗。

3.蕭索:荒涼、冷落的'意思。

4.影像:這裏是印象的意思。

5.心緒:心情。

6.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處居住。

7.謀食:謀生。

8.寓所:寄居的房子。

9.猹(chá):作者1929年5月4日給舒新城的信中說:“‘猹’字是我據鄉下人所說的聲音,生造出來的……現在想起來,也許是獾罷。

主要內容

《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爲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着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表達思想:同時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衆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主題思想

《故鄉》的主題思想是:這篇小說以"我"回到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爲線索,通過閏土20多年前後的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悲慘景象,揭示了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社會根源,表達了作者改造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國中語文知識點整理4

范進中舉

注音釋義

作揖(yī) 行(háng)事 醺(xūn)

腆(tiǎn) 啐(cuì) 星宿(xiù) 諱(huì) 綰(wǎn)

帶挈(qiè):提攜。文中的意思是“讓你沾我的光,得到好運氣”。

唯唯連聲:連連答應。唯唯,答應的聲音。 體統:規矩。

見教:指教(我)。“見”字用在動詞前面表示對“我”怎麼樣。

舍與:施捨給,賞給。

內容主旨

本文節選自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全文可分爲兩部分:

第一部分(1-2):寫范進進學回家到中舉前的情況,側重描寫胡屠戶的倨 傲。

第二部分(3-12):寫范進中舉後“發瘋”、“治瘋”和張靜齋的拜訪,在 對比中表現整個社會各色人等的形象。

文章中心

課文對比描寫范進中舉前後,特別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畫范進顛狂的醜態與他周圍各色人等趨炎附勢的嘴臉,批判的鋒芒不僅對着科舉制度而且指向整個封建社會。

寫作手法

1、運用誇張、對比的手法進行諷刺。

范進中舉因驚喜而發瘋這一情節,用的是誇張的手法,但不失真。“中舉發瘋”在當時的士人中雖不是普遍現象,卻也是“會有的實情”,因而是真實可信的。當時的讀書人熱衷“舉業”,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癡,驚喜若狂。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加以誇張的描寫,具有辛辣的諷刺效果。

對比手法主要運用於描寫胡屠戶這個人物。作者寫了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後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使他的前倨後恭、欺貧愛富、趨炎附勢、嗜錢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儈的性格,躍然紙上。

2、用人物的語言刻畫人物的性格。

文中胡屠戶說的、罵的、訓斥的、誇口的、奉承的、恭維的話,佔了很大的篇幅,通過語言描寫,把這個市儈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畫了出來,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范進的語言也隨着他的身份、地位的變化而不同。范進中舉前,對胡屠戶的訓斥只是“唯唯連聲”,低三下四的說:“岳父見教的是。”表現了他的迂腐、無能和逆來順受。中舉以後,他不再稱胡屠戶爲“岳父”而改稱“老爹”了。張靜齋拜會范進時,用了那些表示最親密友誼的詞語,充分表現出這個老奸巨滑的鄉紳的拉攏手段。典型材料對刻畫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