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孔子的故事六年級

孔子的故事六年級

孔子之所以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等等這些都與小時候勤奮讀書緊密相連,也正所謂是“天才來自勤奮”。下面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孔子的故事六年級,請您閱讀。

孔子的故事六年級1

話說孔子年輕的時候,曾向魯國一位叫師襄子的樂官學琴,這位樂官名襄,被人尊稱爲襄子,師不是他的姓,而是周朝對樂官的稱呼。

孔子跟師襄子學琴以後,師襄子對孔子說:“這首曲子你已經彈得不錯了,可以學新的曲子。”孔子回答:“不行啊,我還沒有掌握它的彈奏技巧呢。”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對孔子說:“你現在已經掌握了這首曲子的彈奏技巧,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說:但我還沒有體會到這首曲子的意境啊。

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體會到它的意境,這回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卻說:“我還不知道這首曲子是誰作的啊。”

就這樣,孔子始終在彈奏同一首曲子。有一天,孔子在彈奏中忽然心有所悟,他站起來眺望着遠方說:“我知道這首曲子是誰作的,這個人皮膚黝黑,身材修長,胸懷開闊,志向高遠,除了周文王還會是誰呢!”

師襄子聽後馬上站起來,一邊向孔子行禮一邊說道:“你真是聖人啊,這首曲子就叫作《文王操》。”

從這個“孔子學琴”的故事可以看出:1.孔子學琴不是淺嘗輒止,而是端正心態,精益求精。2.孔子彈琴時心意專一,人與曲合,從而豁然貫通,心有所得。3.孔子是通過學琴這種日常活動來砥礪意志,鍛鍊心性,是從事上練起。而這些恰恰就是儒家修身的特點。

孔子的故事六年級2

史書言,孔子的母親在他剛剛三歲的時候,就教他讀書識字,到四歲的時候,他已會念百餘字了。

有一天,他的媽媽說:“昨天我教你的字會背了嗎?”

孔丘說:“都記住了。”

媽媽說:“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覺,是和哥哥在一起。這天晚上,他鑽入被窩後對哥哥說:“哥哥,媽媽教給你的字都記住了嗎?”

哥哥道:“都記住了。你呢?”

孔丘說:“一我已經練了多遍,也許都記住了,可又沒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會的,娘一定非常傷心和難過。不行,我一定要起來再多練幾遍。”

哥哥被他這種刻苦學習、孝順母親的精神所感動,心疼地說:“天氣涼了,別起來練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能覺出對錯,也好對你寫的做個檢查!”

於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寫了起來。每寫一字,就念出聲來。可這聲音越來越輕,當他寫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到了。哥哥驗完他的最後一個字,聽着他那均勻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帶笑的睡容,既心疼又愛憐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親考覈時,他一遍通過。母親驚喜道:“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麼多字,只過了一天,就如此滾瓜爛熟,將來準能幹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親欣喜的面容,高興地笑了。然而在這微笑中,卻伴着兩行淚水。

站在旁邊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資背後,更多的則是弟弟那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刻苦勤奮的汗水。

孔子的故事六年級3

這個典故出自《荀子·宥坐》,原文爲:“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爲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爲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爲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曰:‘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注》:“宥與右同。言人君可置於坐右以爲戒也。”

譯文:孔子到魯桓公的廟參觀,看見有一個欹器,設計得十分巧妙,就問守廟的人說:“這是什麼器皿?”

守廟的人回答說:“這是是置於座右以警戒自己的器皿。”

孔子說:“我聽說這種警器,空了就傾斜,不空不滿就端正,滿了就翻倒。”孔子接着回頭對他的學生子路說:“灌水進去試試看吧!”

於是,學生舀水往裏面灌。果然,空了就傾斜,滿了就翻倒,唯有不空不滿時器皿就端正。孔子很有感慨地說:“唉!哪裏有滿了而不翻倒的呢!”

古人將欹器放在座位右邊爲替戒之物。所謂“座右銘”,就是放在座右來使自己警覺的銘文(格言等)。“欹器”並不叫人無所作爲,因爲空了就會傾斜;但更提醒人不要自滿,因爲,灌滿水之後就翻倒,所謂“滿招損,謙受益。”清朝皇帝讓人在紫禁城裏擺設欹器,是借欹器“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欹”的特點喻示“滿招損,謙受益,戒盈持滿”的道理。

孔子的故事六年級4

無違,即不違背“禮”。怎麼樣才叫不違背禮呢?

孟懿子在魯國權勢很大,根本不把魯國王沒有放在眼裏,在祭祀時經常有越禮的行爲。身爲大夫,有庭院多處,孔子54歲時,是魯國大司寇,就要把他家多建的庭院給拆掉,但因其權勢大,沒有實行得了。他家祭祀常常演奏帝王、諸侯才能演奏的歌曲,曾使孔子很生氣。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載:魯昭公聯合郈氏、臧氏囚季平子,叔孫氏家臣救季氏。孟懿子見勢不好,倒戈一擊,三家合夥把昭公趕到齊國,從此昭公客居齊國、晉國長達七年之久,最後客死異鄉。這麼長時間,魯國國內一直處在沒有國君的狀態下。其間,孟懿子還率兵攻打過昭公。在齊國的干預下,魯昭公幾次有機會回到國內,都被季氏用卑劣的手段所阻止。昭公的靈柩運回魯國後,季氏甚至不讓葬在魯國國君的寢陵裏面。直到若干年之後,孔子擔任魯國的大司寇,昭公的寢陵才得以遷葬。整個事件,孟懿子都負有不可推御的責任。由此看來,孟懿子可謂不忠矣,他又有什麼資格問“孝”?!

在春秋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對於以三家爲代表的卿大夫的違禮現象非常不滿。另外,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臨終時曾感嘆:“禮,人之幹也。無禮,無以立。”希望兩個兒子向禮學大家孔子學習。孟懿子作爲權臣,他問孝時,已經溢出了“孝”之家庭範疇,而成了“忠”之國家範疇,因爲,有國纔有家。孔子在這裏的回答亦忠亦孝,忠孝兼顧。只有守禮,纔不至於犯上作亂,流離失所,才能保全家庭,故忠孝之事在守禮時得到了統一。

孔子的故事六年級5

這句話出自《孔子世家》:“孔子爲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即是說孔子小時候就不像一般的兒童那樣好玩耍,而是經常把祭祀時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圓形俎豆等祭器擺列出來,練習磕頭行禮。

孔子三歲時,父親叔梁紇就病逝了,母親顏徵在帶着哥哥伯尼和孔子克勤克儉,在其父親的接濟下,溫飽才得以保障。

孔子六歲時的某天,街道上突然傳來一陣鼓樂之聲,很是熱鬧,正在院中玩耍的孔子覺得好奇,打開大門,站在臺級上朝遠處張望。只見一隻郊祭的隊伍從前方走來,浩浩蕩蕩,很是壯觀。主祭官一個程序一個程序的唱:“上香……獻爵……奠酒……行禮……讀祝……燔柴……”

顏徵在沒想到,這次觀看郊祭對孔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孔子經常把家裏的盆盆罐罐收集起來,學着主祭人的摸樣逐節戲演。

顏徵在覺得好笑,說:“傻子,你小孩子怎能學做得了。”

“我這是在學習呢?”孔子爭辯道。

顏徵在說:“你這麼認真學習,難道學會了禮制,長大了去做管廟的官嗎?”

“我不做管廟的官。”孔子仰起臉說:“我要象父親那樣做個人人敬仰的大夫。”

母親問道:“你不準備做管廟的官,爲什麼這麼認真地陳俎豆、設禮容呢?

孔子回答:“母親整天只管哥哥學習,不問我的事,我只能做陳俎豆的遊戲了。

顏徵在突然覺得兒子長大了,儘管才六歲,可講的話,做的事已遠遠不是六歲的兒童所能達到的深度了。問他,“你也想讀書嗎?”

“當然想了,母親肯教我嗎?”孔子顯得很興奮。

“好,明天就教你認字,開始學習讀書就是學生了,不能象從前那樣貪玩了,記住了嗎?”孔子高興地一個勁點頭。

孔子的故事六年級6

一天。孔子帶領着子路、子貢、顏淵等幾個門生外出講學。師生們來到海州,天空忽然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大作。當地的一個老漁翁把他們領進一個山洞避雨。

這山洞面對着大海,是老漁翁平常歇腳的地方。孔子覺得洞裏有點悶熱,便走到洞口,觀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不覺詩興大發,吟成一聯:風吹海水千層浪;雨打沙灘萬點坑。

老漁翁聽了忙道:“先生,你說的不對呀!難道海浪整頭整腦只有千層,沙坑不多不少正好萬點?先生你數過嗎?”

孔子覺得老漁翁的活有幾分道理,便問道:“既然不妥,怎樣才合適呢?”

老漁翁不慌不忙地說,“咱生在水邊,長在海上,時常唱些漁歌。歌也罷,詩也罷,雖說不必真魚真蝦,字字實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傳神。依我看,你那兩句應當改成這樣:‘風吹海水層層浪,雨打沙灘點點坑。’浪層層,坑點點,數也數不清,這才合乎情理。”

子路在一旁火了,衝着老漁翁說:“哎哎,聖人作詩,你怎能亂改!”

孔子喝道:“子路!休得無禮!”

老漁翁拍着子路的肩膀說:“聖人有聖人的見識,但也不見得樣樣都比別人高明。比方說,這魚怎麼打法,你們會嗎?”一句話,把子路問了個啞口無言。

老漁翁瞧着子路的窘態,也不答活,飛身奔下山去,跳上漁船,撒開漁網,打起魚來。

孔子看着老漁翁熟練的打魚動作,想着他談海水、改詩句、議“聖人”、責子路的情形,猛然間發覺自己犯了個大錯誤,於是把門生招攏在一起,嚴肅地說:爲師以前對你們講過‘生而知之’,這句話錯啦!大家要記住: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說罷,順口吟出小詩一首:登山望滄海,茅塞豁然開,聖賢若有錯,即改莫徘徊!

孔子的故事六年級7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

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裏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爲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讚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遊;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遊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孔子的故事六年級8

談到儒家的君子,人們往往會聯想到溫文爾雅、謙恭禮讓、文弱書生形象。對作爲儒家祖師的孔子,我們也容易印象成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先生。然而,查看古籍對孔子天資與外貌的描述,卻令人,大跌眼鏡。

據《孔子家語》和《淮南子》的有關記載說,孔子長得寬額、獅鼻、闊口,大顱頂部微陷。身長(周制)九尺六寸。周制一尺,約現代二十到二十三釐米。也就是說,孔子當時的身高,至少在一米九二以上,可謂一標準的山東大漢。記載還說,孔子的智慧,超過周朝的萇弘,一位通曉天文、地理、人事的仕大夫。孔子的膽氣,壓倒當時的勇士孟賁。孔子挪步輕追,可足踩亡命竄逃中的野兔。孔子力擎雙臂,能托起城關落下的城門。然而,儘管孔子勇力過人,伎藝超羣,卻深藏不露,很少有人知道。他只是一心內修本來仁德,外宣先王仁道,終成一代素王,萬世聖師。所謂素王,古稱有帝王之德,無帝王之位的人,爲素王。

孔子所處的時代,當時只有幾百萬人。但跟從孔子學習的弟子,卻有三千之多。他們都是各國來的精英人物,什麼樣的人才都有。以孔子本身的智慧與人格魅力,加上衆弟子的輔佐,在當時,如想謀取一國權位,是不難做到的。然而,孔子深知,社會的安定,大衆的幸福,如果沒有純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礎,文化教育沒有跟上,僅靠權謀勢力的支撐,是不會長久的。而且,在這種狀況下的安定與幸福,也是不究竟的。

所以,孔子寧可自己一生窮苦受累,寂寞淒涼,被人誤解不識時務,也要擔當起繼承發揚,傳統的優秀文化、優秀政治智慧的大任,爲萬世開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孔子這種在任何環境下,不計個人得失,始終注重世人的德性培養,注重社會純正思想的引導,從根本上,拯救世道人心的行徑,這在當時,也是很少有人理解的。甚至,一些個人道德修養較好的道家隱士,對此也頗有微詞。然而,“知其不可爲而爲之”,這正是孔子,也是後來真正儒者們,過人之處。

禪宗祖師達摩,來中土前,定中觀察到中土有大乘氣象,這與中土有儒家精神的存在,不無關係。所以,有禪師說,孔子如按佛家的標準衡量,當屬八地以上的大菩薩轉世。

標籤:六年級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