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精品多篇】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精品多篇】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議論文 篇一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保持良好生態環境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心願。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全黨全國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着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落實“發展性”和“可持續”的抓手。從明確要求“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到強調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從在雲南洱海邊殷切叮囑當地幹部“立此存照,過幾年再來,希望水更乾淨清澈”,到要求讓山西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從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到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從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到明確碳達峯、碳中和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交出了可圈可點的綠色答卷,推動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經濟好”到“全面好”的保障。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建設生態文明,推進高質量發展,必須擯棄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加快轉變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把發展的基點放到創新上來,讓綠色消費成爲社會風尚,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這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堅持不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不斷提高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實踐充分證明,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堅實基礎。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迴應“盼溫飽”向“盼環保”的轉變。良 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盼溫飽”到“盼環保”,民衆對生態環境的需求,已然上升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深刻轉變。面對人民羣衆對優美的生態環境越來越高的要求,需要進一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匯聚全社會的力量共建美麗家園,不斷提高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要保持攻堅力度和勢頭,治理污染企業,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解決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取得紮實成效,從而贏得人民羣衆的廣泛認可。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篇二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短短的十個字,卻透露出多少真理。

人的一生畢竟是在地球上生活的,無論或多或少人在一生中都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人類這一物種換句話來說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由靈長類動物進化而來,所以,脫離大自然,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絕不可能的。

沒有人能夠超脫自然,但人卻把自己凌駕於自然萬物之上,對於自然事物卻漠不關心。隨心所欲的去破壞大自然的一切,人去主宰大自然萬物的生死,無節制的隨意破壞生態環境,使得不少動物瀕臨滅絕或是已經滅絕,各種自然環境失衡的問題頻頻出現。動物不斷滅絕,大自然不斷破壞,資源不斷減少,這一切不都是人類從工業革命開始後所犯下的種種罪行嗎?

習近平主席的這一句話,就是將這所有的問題都匯聚在一起進行的總結。

雖說這句話讓人耳熟能詳,但也讓不少人都有疑問。這不就是單純的保護大自然嗎?大自然哪能和金山銀山所相比呢?這是因爲大自然所帶來的財富遠不是金山銀山所能相比的。沒錯,金山銀滿分作文網山確實能夠一下帶來大量的財富,但正如廣告裏說的那句“世界上的最後一滴水,將會是你的眼淚”。如果現實真成那樣,縱使是能使鬼推磨的金山銀山,恐怕也換取不了讓人活下去的水資源。

而這些資源的來由正是大自然。我們生於大自然,那就應當順應自然,適當的使用資源,而不是竭澤而漁只顧破壞,只使用不回饋自然。

對於資源來說使用和回饋,都是一樣重要的,有的時候甚至來說回饋比使用更重要。無休止的使用只會導致自然資源循環被嚴重破壞,這樣一來,就會導致生態平衡被打破。如果要不使生態平衡不被打破,那就必須要回饋自然。自然自我恢復速度緩慢,這就需要人爲的去幫助,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友誼也正是因此而產生。人與自然的友誼越深厚,就越是能增進自然資源的恢復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這種友好的關係對人與自然來說,都是互利互惠的。

對於人來說,保護環境,建立一個友好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是所有人共同的願望,對國家來說也是如此。國家在2020年提出的碳中和這一理念也是爲保護環境所做出的努力。但只是國家做出努力就有所作用了嗎?

無論是土地荒漠化,臭氧空洞擴大,冰川融化等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都需要我們自己付出實際行動去解決。如果不加解決持續下去的話,總有一天人類將會毀在自己手上。

所以保護我們唯一的家園,不僅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每個人的義務。唯有肩負起這份責任與義務,才能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議論文 篇三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不久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徵,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確立爲基本國策,把可持續發展確立爲國家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系統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剛剛過去的“十三五”時期,中國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加大污染防治力度,顯著提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只有從源頭上使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下來,生態環境質量才能明顯好上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是樸素的真理。”這就需要保持戰略定力,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爲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從系統工程和全局高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有機鏈條。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決定了保護生態環境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從而達到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維護生態平衡的目標。”多謀打基礎、利長遠的善事,多幹保護自然、修復生態的實事,多做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好事,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就要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生態文明是人民羣衆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只說不做、置身事外。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積極倡導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綠色價值觀念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設美麗家園轉化爲每個人的自覺行動,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讓生態環保思想成爲社會生活中的主流文化,讓天藍地綠水清成爲每一個人內心深刻的人文情懷。

中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城鄉鳥語花香。這樣的自然美景,既帶給人們美的享受,也是人類走向未來的依託。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我們要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共建人和自然和諧的美麗家園,讓子孫後代既能享有豐富的物質財富,又能遙望星空、看見青山、聞到花香。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議論文 篇四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從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到着力打好碧水保衛戰,再到紮實推進淨土保衛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一體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

堅守惠民爲民的價值取向。扭轉環境惡化趨勢、提高環境質量是廣大人民羣衆的熱切期盼。比如,青海省全方位落實好國家生態戰略,切實承擔好保護生態環境、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結合實際堅定不移打造生態文明高地。但我們也要看到,生態環境修復和改善是一個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不斷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持續提升人民羣衆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夯實頂層設計的制度保障。保護生態環境不僅要有立竿見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續的制度安排。我國相繼出臺《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40多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中央環保督察制度推動邊督邊改、立行立改,有效解決了大量實際問題……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的“四樑八柱”日益完善。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嚴格貫徹政策安排,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

實現生態經濟的雙贏局面。“草木植成,國之富也。”良好生態本身蘊含着經濟社會價值。陝西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因茶致富、因茶興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從昔日的“高、遠、冷”到如今的“綠、美、香”,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資產總價值超過200億元,成爲職工及周邊羣衆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實踐證明,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要深化“發展經濟是爲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爲了民生”的思想認識,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

保護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使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文400字 篇五

那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清澈的小溪歡快地流淌,茂密的樹林遮住了毒辣的太陽,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藍天……

它叫百花村,是一個山裏的小村莊。村裏的經濟不好,但這裏的人們活得很開心,由於他們的家園令村民自豪。

致富之風掃遍全國,這裏的人們也開始想方設法地賺錢,幻想着有一天也能過上小康日子。

三年過去了,張家靠砍伐樹木住上了小洋樓,李家由於開化工廠搬進了三層別墅……村民們看在眼裏,心中羨慕極了,於是每家每戶都尋找着自己的“發家之路”。

五年過去了,這裏的人家家戶戶都是樓房別墅,生活得十分富足,村民也不再種田,過着安逸的日子。可是鄰村昔日的青山變成了禿山,小溪成了臭水溝,鳥兒都飛走了,剩下的只有蒼蠅、蚊子、垃圾和沙子。村民們也發現土地正在沙漠化,河裏漂着死魚,樹林裏幾乎只剩些木樁子……但依舊沒人管,人們想着:過一天是一天,等將來環境壞到不能住再說。

沒過多久,這裏的情況也和鄰村一樣,村民們流着淚遷走了。

千千萬萬個“百花村”的教訓使人銘記:人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否則“百花村”的悲劇將再次重演!

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我相信,人們只要善待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昔日的百花村就一定會回來的!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議論文 篇六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各地都在堅決地打疫情防控的阻擊戰,但還是帶走了許多生命,經濟重創、發展受阻。而這次疫情的重要誘因則是人與自然關係的失衡,這使得人類活動爲對自然侵蝕“埋單”。“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璀璨中華文明歷史脈絡中就有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思想,人與自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要在尊重自然和順應自然中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共生髮展。

秉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觀念,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工業革命使得西方社會發生轉型而走向了工業化發展道路,但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危機。中國要發展必須走現代化道路,但也必須克服西方工業發展的弊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了新的歷史高度,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融入到中國的發展中,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人與自然是辯證的關係,“人靠自然生活,人也反作用於自然”,這表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主宰者,我們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也該認清自我才能創造生的條件。因此,只有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觀落實到人的心中,將信念轉化爲行動,才能帶來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觀,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讓經濟增長有了新的模式。三代人,五十多年,塞罕壩人將飛鳥不棲的荒原變成森林覆蓋率達到80%的林海,每年涵養水源、淨化水質、固碳、釋放氧氣等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超過120億元,並且實現了碳匯交易,這標誌着塞罕壩林業生態產品實現了市場化。塞罕壩的發展歷程就是“兩山”理念的生動詮釋。以生態、綠色作爲經濟發展的抓手,從生態效益中取得經濟效益,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既滿足了人類的物質需求,又滿足了對自然的保護。

樹立共治、共享的全民參與意識,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裏,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裏,保護環境是每一個人的事情。“河長制”是浙江省“五水共治”的一項新政,爲了讓更多的人蔘與進來,杭州開發了“河長制”信息管理平臺,以APP實現了信息公開、公衆互動、社會評價等功能爲一體的水環境共同治理模式,守住了杭州的“水之美”,真正實現了全民“共治、共享”。只有我們每一“分子”生成“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的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來對自己負責、亦對自然負責,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構建才能更有力量。

人類發展的歷程,從某些角度看來,人類在自然面前佔盡了優勢,但是究其本質,人類也沒資格爲所欲爲以及過分陶醉於對抗自然的勝利。畢竟“槍響之後沒有贏家”,傷害自然,也意味着毀滅自己。自然是生命之母,我們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才能讓中華民族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的征程中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