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部編二年級語文上課文《小蝌蚪找媽媽》【精品多篇】

部編二年級語文上課文《小蝌蚪找媽媽》【精品多篇】

二年級上冊語文《小蝌蚪找媽媽》知識點 篇一

(1)好詞積累:

大大的腦袋

黑灰色的身子

長長的尾巴

碧綠的衣裳

雪白的肚皮

快活地游來游去

(2)數量詞積累:

一羣小蝌蚪

四條腿

一隻烏龜

兩隻大眼睛

一對大眼睛

(3)讀一讀,記一記:

腦袋、口袋、袋子、袋鼠

歡迎、迎接、迎風、迎面

水塘、池塘、魚塘、荷塘

(4)田字格里的生字及組詞:

兩(兩個、兩人)

就(就是、成就)

哪(哪裏、哪兒)

寬(寬大、寬廣)

頂(頭頂、頂尖)

肚(肚子、肚皮)

皮(頭皮、皮球)

孩(孩子、女孩)

跳(跳遠跳高)

(5)句子練習:用“已經”造句。

例: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

(1)我的作業已經寫完了。

(2)小樹苗已經長高了。

二年級上冊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二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3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新詞。

2.藉助漢語拼音初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3.培養學生邊讀書邊思考的能力,能提出不懂的問題。

4.繼續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感受合作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1、正確掌握本課生字新詞,並學會應用。

2、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篩選問題的能力。

教具準備:

詞語卡片、青蛙、蝌蚪、鯉魚、烏龜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教師用彩色粉筆板書漢字:“找”,請學生來認字。說說生活中是怎樣用的。(如:找人、找東西、找麻煩等)

電腦出示小蝌蚪的畫面,讓學生說說這是什麼,是什麼樣子的?

小蝌蚪要找什麼呢?板書:小蝌蚪、媽媽。今天我們來學習第5課《小蝌蚪找媽媽》。大家齊讀課題。

二、學習新知:

(一)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書邊在書中把生字畫出來,藉助漢語拼音讀一讀。

同伴之間互相讀讀生字,對照生字表檢查讀音是不是正確,如果正確,同伴就在書中畫一顆紅色的五星表示獎勵。

再讀課文:指名讀課文,重點聽聽生字的字音。

大家進行評議,鼓勵讀得正確的同學、讀書有進步的同學。

(二)學習生字新詞:

1、學生對照書中的生字表,自己讀讀生字,把不認識的漢字做好記號。

2、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學習,小組長帶領組員做好以下幾件事情:

1)讓每名同學說說哪些字不認識。

2)把不認識的漢字集中起來。

3)認識漢字的同學說說自己是怎樣記憶字形的。

4)小組長指漢字,同學讀,鞏固記憶。

3、教師用電腦出示詞語卡片,學生自己讀讀卡片上的詞語。不認識可以詢問他人。

4、以小組爲單位選派代表指名讀詞語,比一比誰讀的正確、反應靈敏。

5、練習書寫:

1)請大家先認真觀察生字在田格中的位置,然後獨立寫一個。(書上田格中的字)

2)學生提出認爲難寫的字,師問:你們認爲哪個字難寫?教師電腦出示帶田格的生字,讓學生仔細觀察生字每一筆在田格中的位置。請同學說一說佔格位置。

3)學生看電腦博士是怎樣寫的?(電腦演示加錄音)

4)請學生書寫田格中的第二個字。教師巡視,個別輔導,糾正學生的寫字姿勢和執筆方法。

5)學生評議:展示學生書寫情況,說說哪些字寫的好,哪些字寫的不夠理想。

6)獎勵學生到黑板上書寫漢字,師生共同欣賞。

(三)再讀課文,提出問題:

1、自由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5)

2、一邊讀書一邊提出問題。

3、以小組爲單位篩選問題:每名組員說說自己的問題,組長帶領大家把問題集中起來,記錄下來,交給老師。

(四)以小組爲單位練習鞏固:

小組之間互相出題目考察。

例如:

看拼音寫詞語;

聽寫詞語;

組詞;

讀句子;

讀課文;

……

小組之間進行比賽,並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進行評價。

(五)、佈置作業: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家長進行評價。

2)思考本組集中的問題。

3)在作業本上書寫難字,然後進行自評……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畫面,使學生從小蝌蚪找的過程中,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全面的認識事物的能力。

2.體會動物的語言、心理,指導學生有語氣地朗讀課文。

3.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使學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是人類的朋友,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4.繼續培養學生收集、積累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

2.藉助插圖,去觀察,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全面的認識事物的能力。

教學難點:

1.瞭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2.理解文中的詞語。

教具準備:

電腦、圖片、動畫片。

教學過程:

一、觀看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

提示:注意觀察小蝌蚪的身體變化。

二、進入新課:

1、整體感知:

指名分段讀,想一想:小蝌蚪找媽媽找了幾次?他在路上遇見了誰?在文中畫出來。教師進行板書

(三次、鯉魚、烏龜、青蛙。)

2、電腦出示問題,在下階段的學習中帶着問題去學習:(結合上節課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進行篩選後的。)

3、細讀課文:

1)默讀課文,想想哪些內容同插圖有聯繫?

2)分別請學生讀二、三、四自然段,再請學生根據自然段的內容找到相關的圖片把圖貼在黑板上。

3)同桌之間試着結合課文內容講一講圖畫的內容:

(第二自然段開始介紹小蝌蚪的變化,幾天以後,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後腿,他向鯉魚媽媽打聽自己媽媽去了哪裏,從鯉魚媽媽那裏他得知:媽媽是“四條腿、寬嘴巴。”第三自然段寫過了幾天,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後腿,他看見烏龜後,錯認烏龜爲自己的媽媽,從烏龜媽媽那裏得知:自己的媽媽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服,唱起歌來頂呱呱。第四自然段寫過了幾天,小蝌蚪尾巴變短了,變成了小青蛙。在荷葉上找到了自己的媽媽。)

教師:整個找的過程,課文是抓住了動物的語言和動作來描寫的。自己認真地讀讀,找出描寫動物的語言和動作的詞語,並用不

同的符號畫出來,體會爲什麼這樣寫。結合學生說的教師板書有關動詞:“迎”“追”“遊”

(小蝌蚪“迎上去”說明小蝌蚪與鯉魚遊的方向是相對的,他在有禮貌地打聽。鯉魚的一番話,告訴小蝌蚪他們的媽媽是:四條腿、寬嘴巴。小蝌蚪看見烏龜後,就“追上去”說明小蝌蚪和烏龜前進的方向相同,烏龜在前,小蝌蚪在後,表現出小蝌蚪急於找到自己的心情。烏龜的話使小蝌蚪進一步瞭解了的外形特點:“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服,唱起歌來頂呱呱。”小蝌蚪看見青蛙媽媽後,就“游過去”說明他看見媽媽後,十分高興。)

4)根據畫面內容,練習有語氣地朗讀:

自由讀

指名讀一讀,說說你爲什麼這樣讀;還可以說說讀書時有什麼困難?

教師進行指導:小蝌蚪想找媽媽,他們詢問鯉魚媽媽時,要有禮貌,讀出渴望找到的心情;鯉魚的回答語速放慢,非常可親可敬,讀出關心孩子的語氣。小蝌蚪叫烏龜媽媽時,要讀出既高興又着急的語氣。烏龜在與小蝌蚪說話時,要讀出寬容、耐心、穩重、熱情的語氣,讀書時速度放慢。小蝌蚪看見自己的媽媽後,要讀出高興的語氣,青蛙的話要讀得:親切、自然。

小組練習分角色有語氣、還可以加上適當的表演。

每個小組選派代表,進行展示。

評一評讀書情況,爲什麼?

4、教師提出問題: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他是怎樣變成一隻小青蛙的呢?

學生自己說說:可以結合課文內容說,可以用筆畫出生長過程,也可以用自己的話說明。

在小組內與同學說說,交流交流。

每組選派一名代表進行展示。

教師出示電腦畫面:

小蝌蚪先長出兩條(),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再過幾天,()變短了,漸漸地,()已經不見了。小蝌蚪長成了()。

讓學生讀一讀,自己試着進行填寫。

請學生把答案板書到黑板上:長出後腿→長出前腿→尾巴短了→尾巴不見了。

師生共同讀一讀。

根據電腦畫面畫出小蝌蚪生長過程,與電腦博士比一比。

三、聯繫生活實際談體會: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小蝌蚪找的故事,小青蛙可以幫助人類做些什麼呢?我們應該怎樣做?談談自己的看法。(可以藉助課外資料談。)

教師小結: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是人類的朋友,我們要保護青蛙。

四、積累所得信息:

讓學生想想通過學習打算積累哪些信息。

在全班範圍內說說,相互交流。

五、佈置作業:1、有語氣的朗讀課文。

2、以小組爲單位排演課本劇。

板書:

教案點評: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看圖學文。以小蝌蚪找媽媽爲線索,介紹了青蛙的生長過程。教案設計上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教師適時點撥,同時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合作研討突破教學難點。教學媒體運用恰當、適度,爲突破重、難點服務。版書設計合理,條理清晰。

二年級上冊語文《小蝌蚪找媽媽》原文 篇三

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後腿。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裏?”鯉魚媽媽說:“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寬嘴巴。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他們看見一隻烏龜擺動着四條腿在水裏遊,連忙追上去,叫着:“媽媽,媽媽!”烏龜笑着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裳。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他們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着一隻大青蛙,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

小蝌蚪游過去,叫着:“媽媽,媽媽!”青蛙媽媽低頭一看,笑着說:“好孩子,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他們後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葉上。

不知什麼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他們跟着媽媽,天天去捉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