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好的故事》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好的故事》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好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一

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剪刻出人物或事物的外形,對於學生來說,這既是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讓學生拋開對稱原理,依靠視覺和感覺對人物或事物形態的基本瞭解,按自己的意願剪刻,儘量做到自然,流暢。並且讓學生注意使用剪刀及刻刀安全。

在評價作品上,我也向學生提出了我的評價方向,製作態度認真的即製作獎,小組合作愉快的即合作獎,作品畫面美觀的即美觀獎,與衆不同又有獨特個性的作品即創意獎,激勵學生團結協作,共同完成一件剪紙故事畫。學生貼好作品後,組內互相評價,各組再評一評“你(你們)覺得符合哪一項獲獎要求?”各組選出一位代表介紹自己組的作品,對大家說一說這個故事,比一比哪個組說的故事最精彩,這樣鍛鍊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和口語表達表達能力,也激發了學生製作的興趣。

最後,我對學生的剪紙作業和學生所編的故事進行雙重評價,評價貫穿於整個課堂的初始階段,深入階段和終結階段,教師對學生積極嘗試剪紙的學習熱情加以肯定,表揚並保護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學生動手嘗試。引導學生將評價的標準側重於創造性和個性,看內容是否有情趣,是否顯示出對周圍事物的留意與好奇,是否有一定的`想象,體現個性成分。各組能否保持環境的整潔,養成好的作畫習慣等。

本課的不足是:

1、不能每個組都能上臺表現,講評時間把握不好,學生說得不夠盡興;

2、畫面構圖不夠美觀。剪刻的人物太小,花紋不

3、在示範時要畫大圖,方便學生觀察剪、刻的過程及花紋圖案的設計。

《好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二

《好的故事》是一篇精讀課文。本文是現代文學大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首散文詩。此文通過對夢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繪,反映了作者魯迅在希望與失望的矛盾中,啓示人們毀掉“昏沉的夜”,實現充滿“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強烈願望,表現了魯迅先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歌頌,對理想的熱烈憧憬。全文景物寫得真實、細緻,且景中有情,情中有意。

一、教學效果

本課圍繞着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深入瞭解作者寫作背景。一篇文章,想要深入地瞭解文中意思,必須瞭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本課一開始,我先出示作者寫作時的背景:此文寫於1925年,當時的中國及其混亂,廣大的勞動人民生活很艱苦,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同廣大人民一樣,期望美好的。未來儘快到來,故作此文寄以希望。在這種背景下,同學們就知道爲什麼作者寫出一篇這樣的文章了。

2、小組合作,排除閱讀障礙,朗讀課文,對於文中不懂的字詞通過課文註釋、查字典弄懂。我在一旁及時引導。

3、我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結構安排上自然流暢、脈絡清晰的特點。通過朗讀、熟讀課文,理清課文的順序,首先引出夢境中的“好的故事”,其次,集中寫夢境中的好的故事,然後寫夢中所見的“現在”“好的故事”,最後,寫“好的故事”的破滅。通過這個線索,讓學生理清了課文的內容,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作者爲什麼要描寫這樣一個“好的故事”。

二、成功之處

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是比較成功的。課程中,我注重創設民主、平等的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和學生平等對話,藉助一些特殊詞的解釋,例如“美麗、優雅、有趣”等詞語,讓學生體會到,爲什麼說這是一個“好的故事”,從而理解“好的故事”的形象,讓學生理解爲什麼作者會希望這樣“好的故事”,其次我注重學生的朗讀,在讀中感悟作者所蘊含的感情。我引導學生展開各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們通過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等讀書形式,走進課文,理解作者想實現充滿“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強烈願望。

三、不足之處

雖然這一課的學習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學永遠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課中,我在課堂上的關注面窄,只注重了那些舉手的同學,沒有關注那些不舉手的同學是不是跟着思路在學,是不是真的掌握了所要求的內容。

四、改進措施

如果重上這節課的話,我會在之前成功的基礎上,對那些不舉手的同學採取鼓勵、引導的方式,爭取讓他們回答問題,關注全班同學的學習情況,讓中差生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好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三

《好的故事》這篇文章,比較難懂。我的教學思路是儘可能地採取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的方式,在再三品讀文本的基礎上慢慢引出先生的精神,讓學生能夠通過文本看到文字背後的先生。

課堂教學設計分下面的步驟進行:

1.瞭解魯迅先生和《好的故事》的創作情況;

2.初品課文,交流第一印象;

3.細品課文,初步探究“好的故事”;

4.深入文本,共析“倒影”;

5.體味“昏沉的夜”,由品讀關鍵句入手抓住其特點;

6.深入探討“深暗的`夜”,探究背景,體味魯迅先生的寂寞心情和人生態度。

設計符合學生的v認知規律,實踐了教師“指導者”和“促進者”的身份,學生對這樣一篇比較難懂的課文也比較清晰地瞭解了中心,學習瞭解了寫法,弄清了重點句子的含義,總結出了魯迅先生的複雜情感。

《好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四

《好的故事》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首散文詩。

通過對夢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繪,反映了作者魯迅在希望與失望的矛盾中,啓示人們毀掉“昏沉的夜”,實現充滿“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強烈願望,表現了作者魯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歌頌,對理想的熱烈憧憬。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浸潤名家作品,從經典文段中品味作家寫法。魯迅的作品,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想讀懂是有一定難度的。於是,我在課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告訴學生有難度,讓學生在課前先了解一下當時的背景,瞭解一下作者,在師生都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學習,效果會好很多。在課堂上,我沒有急於開始就講課,而是和學生一起探討課前自己學習的知識,蒐集的資料,我又簡單給孩子們介紹了《故鄉》、《藥》、《藤野先生》,幫助同學們瞭解當時社會的黑暗,人們的愚昧、無知、麻木,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

在此基礎上學習,效果比我預設的好了很多,先讓同學們朗讀課文,疏通文意,學生讀後,直接就把握住了主要內容,能讀出“好的故事”就是作者的夢境。進而讓學生找出文章中寫現實的內容和寫夢境的內容,找出後進行對比,突出夢的美好。接下來就是重點研讀具體描寫夢境的內容,通過小組合作,讀,探討,分析,交流,展示,一步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效果好了很多。通過這節課,我發現孩子們喜歡挑戰有難度的,課前告知課文較難,反而激發了孩子們的閱讀積極性,爲課堂上的輕鬆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讓我對孩子們又有了新的認識,今後多給孩子們創造挑戰的機會,讓他們從中獲取成功的喜悅,自然就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了。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在於,我在課堂中的教學語言過於冗長和囉嗦,總覺得學生還可以理解得更好,回答還可以更完善,於是變成了帶着學生“繞圈子”,應該大膽放手,讓孩子們多思考,多展示,應該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我只引導就行,在這方面,我仍需努力。

《好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五

上週二,在年級教學研討課時,我上了三年級下冊的第七課《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本文講述了山谷中有一座環境優美的小村莊,村莊周圍是鬱鬱蔥蔥的森林。人們靠着手中鋒利的斧頭,將樹木一棵棵砍下來,建造房子、製造工具、打造傢俱,過上了不錯的“日子”。但是由於過度的砍伐樹木,致使土地裸露,極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終於在一場連續的大雨之後,咆哮的洪水將小村莊捲走了。本文呼籲人們應該愛護樹木,保護周圍的環境,維護生態平衡。

教學設計時,我從全文出發,設計了三個問題,

1.先引導學生思考原來的村莊是什麼樣的?

2.最後村莊變成什麼樣了?3.爲什麼會發生這樣巨大的變化?

在討論交流第三個問題時,抓住課文中幾個句子仔細體會,“誰家想蓋房子,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木一棵一棵砍下來。”“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樹木不斷減少,裸露的土地不斷擴大……”“樹木變成了一棟棟房子,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工具,變成了應有盡有的傢俱,還有大量的樹木隨着屋頂冒出的`柴煙消失在天空了。”學生從這些句子中,自然而然的體會到我們做事之前,先要考慮後果,應該愛護樹木,保護周圍的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也很有興致,教學效果良好。

今後還要在抓教材主線的問題進行教學,讓學生輕鬆學習,愉快成長。

《好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六

《名人故事》單元共有四篇文章,反映列寧喜愛動物、愛護男孩的《灰雀》、體現高爾基愛護小男孩的《小攝影師》、記敘李四光小時候勤學好問的《奇怪的大石頭》和體現宋慶齡誠實守信的《我不能失信》。

從本學期開始,我嘗試採用單元主題教學的方式推進閱讀。本單元我設計了四個模塊,第一,通讀課文,瞭解大意,學會生詞,學習積累。第二,精講單篇,略讀其他篇,弄清文章主要內容。第三,回顧全文,提煉主題,品味語言,第四,主題拓展,寫作延伸。今天進行的是第三課時的教學。單元主題教學和單篇教學的最大區別在於課堂的容量,減少瑣碎的講解時間,增加閱讀量。這樣的整合教學剛剛開始嘗試,帶給我了一些思考:

一、搭建起課內、課外大容量閱讀的橋樑。

本節課,學生通覽了四篇課文,拓展了兩篇選讀文章,把握了文章的主題,品讀了語言。“名人故事大盤點”回顧了本組課文中出現的名人。出示的四幅課文插圖,學生通過介紹自己的`最佩服的一個人,提煉出每篇文章的主題。通過默讀兩篇選讀課文,讓學生體會到名人的優秀品質,找出感受深刻的句子,談出自己的體會。抓住重點問題,切入討論,使課堂內容更有實效。

從三年級開始訓練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指導學生通過勾畫、批註、討論等方式學生,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及表達能力。課內外結合的大量閱讀,在此基礎上將成爲可能。

二、把握語文學習的根本,使讀與寫有效整合。

聽說讀寫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功。本節課前,我佈置學生進行了有效的課前研究性學習,瀏覽了一組(十餘篇)與名人有關的文章,選擇一個喜歡的名人故事展示交流。蒐集瞭解了名人的簡介,選擇了喜歡的名人名言,爲課上交流做好了準備。

課堂上,通過品讀文章語言,引導學生領悟表達方法,寫人物要寫出他們的語言、行動、心理。在接下來的寫作指導課上,我還將出示一組在語言、行動、心理等方面有精彩描寫的片段,使學生的語言更豐富,表達更具體。不用教給學生怎樣寫,只要把文章呈現出來,學生自然會心領神會。

當然,課堂上出現的問題不容忽視,首先,學生必須做好充足的課前預習,比如閱讀拓展文章,蒐集相關資料。其次,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再次,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力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語文課如何上,不同的內容怎樣整合,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我們打破常規,重新審視課堂,更新教學方式。路雖然很遠,只要上路,就一定會有收穫。

《好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七

《畫故事》是人美版國小美術第十二冊中的一課。授課前我設計了在學生藝術實踐時滲透《論語》中的“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以激發學生的進取心。因爲我知道學生用國畫形式創作傳統文化方面的故事是很困難的。

果然不出我所料,有的學生遲遲也不動筆。朱婧怡問我:“如果畫的內容不屬於傳統文化,但題的字是傳統文化是否可以呢?”考慮到完全以傳統文化爲內容創作,學生表現起來難度較大,於是我同意了她的主張。結果沒一會兒她就把作品交上來了,畫的是幾條金魚,題的字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字跡不清楚,金魚也毫無生氣,我又給她一張紙讓她重畫。過了一會兒,正當我要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她又教上來了,效果連第一幅畫也不如。我展示給大家看,並借題發揮將《論語》中的“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適時拋出,使她意識到自己原有的作畫水平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能隨便給自己畫一條截止的界線。她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主動要紙畫了第三幅畫,作品效果非常不錯。

課後我想如果當時沒有藉助這件事對學生進行教育,效果又會怎樣呢?學生只是單純地知道《論語》裏有這樣一句話而已,至於其中隱含的。深意學生體會到的能有幾分呢?教師直白地介紹是很難引起他們情感的波動,當然也就不會有好的教育效果了。教師要擺事實講道理學生纔會信服,也就是教師要學會借題發揮,要善於抓住課堂上剛剛發生的事例巧妙引入傳統文化,使二者相輔相成,學生能夠主動接受並馬上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這樣傳統文化的滲透纔不會是紙上談兵,學生也不覺得無關痛癢了。廚師炒菜放調料很關鍵,什麼時候放,放多少直接影響到了菜的口感。老師滲透傳統文化又何嘗不是這樣,沒有到一定的火候,加再多的調料又有何用呢?

《好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八

本篇課文屬於獨立閱讀課文,也是本冊的最後的一篇課文。一共安排了兩則故事:《扁鵲治病》《紀昌學射》。《扁鵲治病》這篇故事選自《韓非子喻老》,題目是後人加的。內容帶有勸喻型性。文章以時間爲序,以蔡桓公(《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稱“齊桓侯”)的病情的發展爲線索,通過扁鵲“四見”的局勢,記敘蔡桓公因諱疾忌醫最終致死的故事,闡明一個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諱疾忌醫。《紀昌學射》是一則寓言故事,故事中人物個性鮮明,好學的紀昌在名師飛衛的指導下,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爲射箭高手。通過這則寓言表達了在良師的引導下,要刻苦學習,有恆心,有毅力,終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一、教學效果

依據教材的時代性,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及認知能力,預設的教學流程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聚焦第一個故事:扁鵲治病。

首先設置交流的場景:你們知道古人看病的方式嗎?今天和古代有哪些不同?通過交流,讓學生知道古人憑藉望、聞、問、切等手段就能識別人的健康狀況。今天主要運用現代化的機械來輔助醫生看病,比原來更高級,甄別率更高,從而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接着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把握第一個故事的內容。自由讀課文,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儘量讀出感情。學生通過抓住表示時間的詞語能簡單地概述文章的主要內容,知道了扁鵲四次見蔡桓公,三次勸告未果,第四次見面的五天後蔡桓公便病情發作,命歸西天。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你覺得扁鵲的醫術如何?請用文章中具體的語言文字來說明。蔡桓公有病嗎?從文中找到相關的語句加以說明。此環節意在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找到相應的聯繫,爲圍繞中心話題展開,說服力更強。還引導孩子們去感受蔡桓公真的生了病但卻不相信醫術高明的扁鵲,盲目自信的心理的疾病帶給他的結果是因諱疾忌醫最終致死的道理。在明理之後創設口語交際的學習氛圍:你會怎樣勸說蔡桓公呢?學生說得頭頭是道,讓整篇文章的學習推向了高潮。最後的環節是比賽講故事。先是同桌講,在小組內講,班內展示時評選出優秀的小選手,發獎品以資鼓勵。

2、聚焦第二個故事:紀昌學射。

這個故事以完全放手自學的方式讓學生先讀,再討論明白了什麼道理,最後再講故事。要求:注意抓住關鍵詞句,儘量簡單但是完整,態度自然大方,聲音響亮。評選出優秀選手發獎品,以資鼓勵。

二、成功之處

學生學習的興趣非常濃厚,特別是講故事參與度高,豐富了語言材料,培養了語感,提升了語文素養。

三、不足之處

第二個故事處理相當簡單,中下等學生有點吃不消。

四、教改措施

第二個故事可以指導背誦,創設具體問題和品詞析句的環節讓教學更紮實。

《好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九

一、爲了讓學生了解魯迅,從這一單元開始就一直根據所學課文進行相關的魯迅作品的介紹以及生活經歷。

在學生渴望瞭解、希望探究的'同時,我便有選擇地推薦一些相關文章;讓學生上網瞭解魯迅的童年生活。

二、在課堂中的教學語言過於囉嗦,不夠簡練。總覺得學生可以理解得更好,回答可以更完善,於是變成了自己帶着學生走,希望他們回答的讓自己滿意。這樣既拖慢了課堂教學的進度,又無法調動學生的思維,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三、在以後遇到類似文章時,要儘量避免類似情況再犯。改正措施:在課堂中可以帶着學生通過各種形式反覆地誦讀,由淺入深慢慢體會作者這樣描寫的妙處,悟出作者寫作的動機,從而理解白描手法的妙處。

從現實環境情節入手,發散學生思維,逐層遞進,使學生在不斷修改、創作中,表達能力得以提升。

《好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十

在這節課中剪紙人物形象、紋樣的處理應該算是重點,人物組合或道具、場景添加有故事性是教學難點,我在處理是主要是在導入階段處理了難點,而重點處理的力度不夠,現在想來也應該在導入階段加以具體一些的諸如構圖、紋樣、如何讓處理人物特徵表現的處理。我處理時是把這一重點放給了學生,因爲學生對人體的特徵有一定的瞭解,我也沒有給學生固定的一種模式,讓學生自己去處理,反而最後的效果非常好,時間雖然緊(30分鐘的課),但最後可以展示的作品較多。

在鼓勵手段上,我預先告訴學生說表現好的三幅作品的小組,可以在我的剪紙收藏夾裏隨便選一幅作品收藏;但在最後的展示階段卻有七幅作品上來展示作品並講了故事,還有好多沒有來得及展示,這種情況下,一是時間關係,一是想意見儘快統一的關係,我只好指定學生選優秀作品來代表大家的意見,學生看起來很高興、很熱鬧、效果也很好,但是我卻感覺有所欠缺,如果在作品的評價(如剪的技法、人物特徵的處理、構圖的安排、細節的處理)上再細緻一些,操作中發生的小插曲、小故事、小收穫等也能收穫一些就更好了。同時我還表揚學生語言表達流暢語文學得好,美術功底好,能夠統管全局(知道剪人物要先剪外形)有毛澤東的風範,應該對學生的人生有一定的影響吧。

在課件的配音中我用了學生來配音這也拉近了學生與教師、與課程的距離,從而使學生很快的進入課程角色,爲後面的課打了一定的基礎。

在結束階段我給學生介紹了一些剪紙的學習網址,我覺得自己這一處理較好,既解決了學生再想學怎麼辦的問題,也解決了去哪裏學的問題,更是引導了學生正確利用互聯網來學習的事情。

後來我還觀看了平定實驗國小張娟老師的'課,她是牢牢的抓住了教學的重難點,具體講解並演示了剪紙人物的過程、步驟以及注意事項,還指導了構圖等,也就是她的重難點在直接課上都得到了較好的處理,這是我值得借鑑的地方,而說實話,從備課開始,如何突破重難點一直就是我的困惑,就這一點我就不如張娟老師,在今後再上這一課的時候我就有了借鑑的了。

兩節課表現不同的是:我的教學難點突破的好,張老師的重點突破的好;作品展示時我的學生作品成功的較多,由於時間關係評價時注重了學生的展示和評價,而張老師的學生展示的只有一幅,但教師的講評比較細緻;從整節課來看,我是放手讓學生參與的多,發揮了學生的能動性,而張老師是指導的多,整個教學流程比較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