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2022版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通用多篇】

2022版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通用多篇】

國小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一

今天我通過李勤工作室發送的視頻,學習了史寧中教授爲大家解讀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具體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課標修訂背景與要點;二、核心素養理解與表達;三、內容變化與教學建議。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我們的生活不斷改變,教育步伐也從未停滯。從2001年頒佈的《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到2011年頒佈的義務教育各課程標準,再到2022年的新課程標準,堅持了正確的改革方向,體現了先進的教育理念,爲基礎教育質量提高作出了積極貢獻。隨着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我們教育更應該要明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優化學校育人藍圖,在教育過程中堅持與時俱進的思想,聚焦核心素養,反映時代特徵,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接班人。

通過學習,我更加明確了要堅持育人導向。數學教育承載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素質教育功能,數學作爲基礎類學科作用重要,它的應用可滲透到現代社會的各個方面,對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意義重大。而數學素養在其中極爲重要,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應該特別要注意素養的形成,即在潛移默化中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針對國小階段孩子的特點,我們國小階段更應該在教學實際中側重於與經驗的感悟等。

本次學習,讓我充分認識在以後教育教學工作中,更應該吃透課標,提高專業素養,爲培養國家所需的新時代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2版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 篇二

秋陽驕橫,熱度肆意。在這令人煩躁的天氣中,能與一羣志向相同的老師於寧靜一隅共學《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實難悠閒,爲燥熱的暑假送來冰點暢意。爲進一步瞭解、熟知新課標內容,工作室推出了“跟着專家學習課標”的線上研修活動,共有六場。今天是首場研修,跟着史寧中教授總體上了解課標內容。

隔着屏幕,看見小小窗口史教授的腦門越發鮮亮,瓶底鏡片越發寬大,頓感教授的不容易及被教授對數學教育執著的精神感動。史教授以“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總體情況介紹”爲題,從三個方面:一課標修訂背景與要點,二核心素養理解與表達,三內容變化與教學建議。涵蓋內容新而精,設計領域廣而豐。注意聆聽,認真筆記,努力思考,體會頗深。

一、明白編制的來龍去脈。

2022版國小數學新課標的頒佈,不是憑空出世的,而是在之前的課標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而來的,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實現“學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清晰的知道了幾個重要調整變化的原因,深感新課標的編制更加符合現代教育教學發展,更能促進新時代人的培養。

二、再認核心的融會貫通

史教授說:通過數學教育學生獲得核心素養,我們可以說成數學核心素養,而不是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數學核心素養是數學教育的、與人的行爲(思維、做事)有關的終極目標,是學生在本人蔘與的數學活動中,逐步形成發展的。人的思維和做事就是經驗的積累、是過程性目標的拓展。數學核心素養是以“三會”統領四基、四能和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明確教學的風向航標

在以素養導向爲基調的數學課程標準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得以落實呢?史教授不僅談了內容的變化,還給出了具體的教學建議——整體設計、分步實施。教師要知道數學知識體系與相應核心素養的整體性把握,學校教師知道自己教學的位置,知道前後的聯繫,從最初概念提出到最後實際應用都要一致性,並能按照數學知識進階,核心素養進階的階段性實施。

在這之前,斷斷續續地也聽了一些史教授同題的報告,但從未進行這樣的梳理和領悟。組團共研,任務前置,無心學習成爲有意而爲,在老師們互相監督、催促之下,相信這樣的研訓安排,會讓我對新課標的理解有個全新的認識。

2022版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 篇三

《數學課程標準(2022)》提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一、將生活經驗轉化爲學習經驗。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國小數學教學內容中的實用性,從生活的角度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啓發,讓學生能夠將生活經驗轉化爲學習經驗。如在學習“租船問題”時,很多學生很難較好的理解爲什麼車的座位應該比人多,但又不能多太多的問題。若我們從實際生活角度出發,讓學生在生活情景模式中去考慮這個問題,那麼學生將能很好的理解這些問題和條件。如我們可以用班級出遊“租車問題”代替課本中的“租船問題”,那麼學生便會提出車座數量應該大於或等於班級人數這一問題,並能夠在車座空位較多的時候理解不划算、浪費等問題。如此一來我們也能較好的解決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差問題,更好的幫助學生加強對“租船問題”的理解,促進學生考慮問題能力的更好發展。與此同時學生也會受到啓發,在未來的學習發展活動中也會更加的嚴謹,考慮問題時也會更加的注意細節,進而能夠更好的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估算”、“認識鐘錶”,“年月日”的知識,以及各種平面、立體圖形的認識,學生在學習數學之前的思維並非一張白紙,他們有很多生活經驗,我們要積極的引導他們將這些生活經驗轉化爲數學學習,從而提升“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的能力。

二、將單獨的知識點轉化爲“知識串”。

國小階段的數學知識點比較多,傳統的數學觀念更注重學生的數學考試成績,總是將各個知識點一個個的加以落實,並輔以強化訓練,這一切都是爲了“考試分數”,所以學生學得很有壓力,更不用說在數學中獲得綜合素養了。學習新課標之後,我們首先需要改變自身的錯誤教育觀念,並能夠結合“核心素養導向”更好的轉化自身的教育理念,如結合科學化的教學觀作文吧念實現學生的數學能力的綜合發展。

我們部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重視知識之間的前後聯繫,也不注重學生的學習感受,無法結合學生的學習發展特點、遵循知識的認知規律較好的設計數學教學活動,使得學生的學習理解速度很慢,學習效率差。如教學“分數”部分知識點時,覺得這部分知識不難,因而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只講表面現象,而對與分數的本質、分數與整數、小數之間的關係、分數運算法則與整數、小數之間的區別和聯繫都輕描淡寫,學生則可能因自身的理解能力較弱而出現較多的學習問題,慢慢在學習過程中就會出現畏難心理,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數學素養也不會得到提升。

三、把“要我學”變爲“我要學”。

新課標指出:“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所謂主動學習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在學習時表現的自覺性、積極性、獨立性,是從事學習活動的一種心理能動狀態。在教學中我們要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推導、計算、驗證等方法更好的理解數學問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

預習就是一個變“我要學”的好方法:學生通過預習明確學習內容,瞭解重、難點在哪裏,帶着疑問上課。在不懂的地方畫上記號;嘗試地做習題,對那些存在疑惑的新知識進行探究、思考。學生在預習時沒弄懂的地方,在課上就非常專心地聽別人講解。確實,不依靠老師自己也能獨立思考學會知識,而且自己學會的知識是不容易忘記的。在預習過程中,學生掌握了一些新知識,有了一些成功感,這種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因此,學生就願意上課。在課堂上,當老師提問問題,他回答對了,會很有成就感。在預習中嚐到了成功的快樂,會促使他更愉快地學習。

其次,就是要在教學過程進行的“探究”學習也是“我要學”的表現。教育家布魯納指出“教一門學科,不是使他們把一些結果記下來,而是教他參與把知識建立起來的過程”,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就應讓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教師教給學生不僅“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要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我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國小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四

史教授對新課標的解讀讓我醍醐灌頂,讓我更加認識到數學的思想方法的滲透,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國小階段是這麼的重要。新增加的尺規作圖作爲教師覺得教學難度增大,然而聽了解讀方覺得放在國小,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聯繫實際,培養幾何意識是這麼必要。在教學代數計算時,我們原來往往重視豎式的表達,覺得豎式中的算理非常重要,殊不知橫式比豎式更重要,橫式才體現算理,豎式是算法,讓我猛然驚醒。像這樣啓迪在整個講座中非常多,特別感謝教育局爲我們提供這次培訓的機會,讓我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業務能力,在今後的培訓和教學實踐中,我會悉心研讀新課標,對照新課標,整改自己的教學實踐,讓自己提升,讓學生受益。

2022版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 篇五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總目標”中明確提出“學生要能在探索真實情境所蘊含的關係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由此可見,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我們數學教學的重點之一。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疑就是有問題,而問題和興趣從來就是相輔相成的,教學時緊扣教學重點,提出新穎具有吸引力的問題,創設適合的學習情境,學生定會產生急於求解的心情,從而激發其強烈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那麼,教學中我們應如何創設有效的問題情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呢,下面我結合自己對新課標的理解及日常教學實踐談一談有效創設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情境的策略。

一、創設故事情境,讓問題情境童趣化

愛聽故事是每個國小生的天性,同時對於剛開始接觸,一切都新奇有趣的數學知識,國小生具備有很強的好奇心、探索欲,教師應充分融合這兩個特徵,藉助趣味性強的數學故事情境來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打造互動性強、氛圍良好的課堂教學舞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我在教學五年級《分數基本性質》時,爲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利用課件創設了“唐僧師徒四人分餅”的故事情境導入新課:“唐僧就把第一塊餅平均分成兩塊,取出其中1塊給八戒;把第二塊餅平均分成四塊,取其中2塊給沙和尚。把第三塊餅平均分成八塊,取其中的4塊給了悟空。可八戒吵着說師傅的分法不公平。”雖然是高年級的孩子,但是學生對於故事還是無法抗拒的,當看到熟悉的動畫形象時學生瞬間興趣高漲,蘊含新知的故事立刻激發了學生的思考,教師適時提問,“你覺得師傅的分法公平嗎”,同學們各抒己見,並藉助圓形紙片折一折、比一比在操作中發現用圓形紙片表示是一樣大的,從而激發對分數基本性質的進一步探究。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有效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思考的狀態,增強學習內驅力。

二、立足生活經驗,讓問題情境生活化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在每個學段的教學目標中都提到了,“要聯繫生活,瞭解日常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信息,從生活中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探索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感受數學的價值。”新課標註重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通過主題式生活情境引出學習內容,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首先應精於細緻、深刻、準確地理解和研究教材中觸手可及的生活原型,創設情境促進學生思考,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進而開展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使之在理解數學的同時,也在思維能力、情感與態度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例如,在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教學時,教材中就創設了“買風箏”的購物情境,讓學生聯繫生活經驗,利用“元、角、分”這些生活中常見的計量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順利溝通小數乘法與整數乘法的聯繫,利於學生將新知納入已有的認知系統中。另外,我們還可以針對教學當堂的教學內容,自己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如在教學“元、角、分的認識”中,我創設了“我是小小售貨員”的生活情境,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來進行角色扮演,一組學生扮演售貨員,另一組扮演顧客,將練習紙幣分別每個發給學生,讓他們用手中的紙幣去購買售貨員賣的不同的東西,通過在交易的過程中使用不同紙幣,學生們就能夠清晰地分辨不同面額的紙幣有什麼區別和用途,並且能夠牢記於心。又例如在學習“平行與垂直”時,在初步理解平行與垂直後,我引導學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現象是平行或垂直的呢?”一個簡單的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大家紛紛尋找身邊的“平行與垂直”,感受了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

三、利用遊戲活動,讓問題情境趣味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國古代教育思想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濃厚的學習興趣,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學習活動中。爲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創設趣味化的問題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遊戲就是最好的活動方式。例如,我在“2、5的倍數特徵”的教學中,爲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新授前我讓學生出題考老師,“隨便說一個數,老師就能判斷這個數是不是2或5的倍數。”,考老師可是學生的最愛,大家都爭先恐後要出題,當學生髮現任意一個數老師都能瞬間判斷出它是不是2或5的倍數,孩子們自然就會主動去思考“這其中一定有什麼規律”,帶着這樣的疑問學生很快進入新知的探究學習中去。再比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解決問題”時,上課前我設計了一個“猜水果”的遊戲:課件出示很多圓片,學生任意說第幾個圓片,老師都能很快說出是什麼水果,老師打開圓片,果真是教師猜的水果,孩子們不禁會想“爲什麼會這麼神奇”,順理成章地就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到了觀察水果排列順序上了,很快學生就會發現水果是按照“2個蘋果、1個香蕉”的順序有規律排列的,隨後同學們在動手圈一圈的過程中輕鬆理解、歸納出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四、動手實驗操作,讓問題情境活動化

實踐操作是兒童智力活動的源泉。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也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課堂教學中,把“問題情境”活動化,就是讓學生去參與觀察、實驗、操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的知識、能力與情感在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得到主動地發展。例如,在教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數據收集整理”這部分內容時,我創設學生實踐操作的問題情境:新學期開學,我們班上要重新選班長,在同學們的推薦下,需要選3名同學作爲班長候選人,同學們採用無記名投票的方法選舉,並收集選票,讓不同小組分別用“★”、“▲”、“●”做統計,並把統計結果的數據填到統計表裏,整個選舉過程都讓學生自己實踐操作,使他們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作出決策、制定圖表等統計活動的全過程,這樣學生貼近自己生活的問題情境中動手實踐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和經驗,同時深刻體會到數據整理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廣泛應用。

五、巧設懸念問題,讓問題情境思維化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發生認知衝突,進而撥動其思維之弦。國小生年齡小,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強,喜歡追根問底,如果課堂上能充分利用教學內容中的新知識、新方法適時激疑,讓學生因疑生趣,由疑誘思,以疑獲知。比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教材中展示了兩塊等底等高的長方形花壇和平行四邊形花壇,要求哪塊花壇佔地面積大?問題一提出課堂上頓時活躍起來,大家各抒己見。很快有學生提議“算一算”,可學生並不會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老師找準時機再提問“能不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爲我們學過的圖形呢?”幫學生瞬間打開思路,開始積極探究如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這樣通過“激疑”,一下子把同學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位置上。再比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提出如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自行車的車輪是什麼樣的?”同學回答:“是圓的。”“假如是長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同學笑着連連搖頭。我又問:“假如車輪是橢圓形的呢?”(隨手在黑板上畫出橢圓形)。同學急着回答:“不行,沒法騎。”我緊接着追問:“爲什麼圓的就行呢?”同學一聽,馬上活躍起來,紛紛議論。這一系列的設疑不僅讓每個學生都處於求知的迫切之中,同時爲隨後的教學提供了初步的感知,這樣找到的結論理解、記憶都會很深刻。

總之,在數學課堂中應加強教學策略優化改進,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課堂學習參與積極性,提升學生思維,實現素質能力全方面提升,爲今後學習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022版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 篇六

暑期期間,我再次觀看了專家對國小數學新課標的解讀,讓我受益匪淺,醍醐灌頂,以下是我的學習心得:

1、改變過去的教學模式

以往的教學,教師只會照本宣科,課堂往往是教師唱獨角戲的舞臺,不管學生有無興趣,仍按陳舊的教學手段、思想強求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教師往往是課堂的核心、組織者,學生必須跟着教師的腳步走。而新課程明確指出,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從指導者轉變爲組織者、參與者和合作夥伴,教學結構也發生相應變化。應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由被動學變爲我要學、我想學;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發現問題,歸納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規律。

2、注重跨學科的實踐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

比如語文課本里的曹衝稱象,也能跨進數學課例,孩子通過重現曹衝稱象的故事,能夠自己探索“總量等於分量之和”這樣的數學概念。通過綜合與實踐這個主題是希望把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繫得更緊密,讓孩子們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和傳統文化。生活處處皆數學,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學以致用。

3、關注數學學科發展前沿與數學文華

關注數學學科發展前沿與數學文華,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反應現代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空讀理論難以理解,當我認真研讀後面附的例子時,才慢慢感悟課程內容選擇的高度引領與概論的深意。例如:歡樂購物節瞭解中國貨幣的歷史知識,瞭解簡單的金融知識;時間在哪裏展示中國古代的計時工具,如漏壺、滴漏,解釋其中的原理,讓學生體會逝水流年的意境,鼓勵學生收集機械鐘錶和電子鐘錶的圖片,感受科學計時的進步;土圭之法的故事感悟時間、曆法和太陽運動週期的聯繫,感悟中國悠久的歷史和農耕文明。對於這樣例子,我們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可以選用,可以補充,也可以替換,其實在我看來這些例子最大的作用就是拋磚引玉,帶給我們一線教師啓發與思考,善於發現素材隱藏的數學元素,數學關係,挖苦數學研究的價值。

總之,在“雙減”背景下,我們作爲一線教師,要快速的轉變觀念,緊跟新課標的步伐,提高自我修養,改變課堂模式,注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切實做到:使學生通過數學學習,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2022版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 篇七

學習《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收穫頗多:對新教材的編排意圖有了更全新的認識,知道了新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明白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懂得課堂教學中要師生互動等。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在課改中踐行理念。

國小數學課程標準四基→四能→十一大核心素養→三會,而原來的十大核心素養增加了量感,變成了十一大核心素養。量感本質上就是在談如何準確地理解“量”。培養量感,就是幫助孩子們形成對量的準確理解。這句話倒過來說,只有對量達成準確理解,而且這種理解成爲自覺的狀態,量感也就存在了。而量感的存在,支撐了孩子們的思考水平。量感是在長時間使用量的過程中形成的。穩定精確的關於量的把握能力,如同一個相馬者,看見一匹馬時能估計到這匹馬的奔跑速度。因此,量感是孩子們在數學思考中從無到有到熟的成長成果。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應該爲學生提供有味的、豐富的問題情境,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緊密相關的又使學生感愛好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周圍,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明白得數學,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數學的價值。”在講《平均數》一課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上課先進行口算,再收集數據,利用各組的口算的數據爲學生創設真實的情境,進行探究學習。學生都關心自己組的口算成績,從而學生主動的參與學習中,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不再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會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國小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八

黃校長從新課標的指導思想、修訂原則、主要變化、主要內容、學業質量和課程實施等方面爲我們進行了詳細的解讀,爲我們今後的數學教學如何落實新課標的精神指引了方向。作爲數學教師,我們必須深入思考:數學學科的本質是什麼?數學課程到底應該教給學生什麼?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究竟在哪裏?如何把“以知識爲導向的教學”轉變爲“以核心素養爲導向的教學”?

課程標準是教學的綱,一系列的變化必然會帶來教學理念的更新和教學行爲的改變,這一切讓我倍感壓力。我將以此次活動爲契機,進一步細緻地去研讀課程標準、解讀課程標準,用新課標理念來指導教學,從而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2022版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 篇九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已經出臺,爲準確把握教學方向,明確教學內容,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這個暑假我對新課標進行了認真研讀,只有跟着新課標前行,我們在教學中才不會迷失方向。

通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從中看到新方案、新標準中以核心素養爲導向貫穿於課程編制、課程實施的全過程,主要凸顯了“4個深化”。

一是以核心素養爲導向,深化了學科育人目標。數學學科的“三會”核心素養,細化到國小階段的11個核心詞、關鍵詞貫穿於課標中的字裏行間,形成清晰、有序、可評的課程目標。

二是以核心素養爲導向,深化了結構化教學內容。數學課程的四個領域有了部分內容的調整和整合,教學內容更注重結構化,尤其是在“綜合與實踐”領域,更加關注知識轉化爲素養的教學內容的選擇。

三是以核心素養爲導向,深化了學習方式變革。從課標的教學內容說明這一部分中,除了對於有“內容要求”說明以外,還出現了“學業要求”的說明,這一改編很明確的提出了素養的教學一定是以學爲中心的教學。

四是以核心素養爲導向,深化了學業質量的新要求。此版課標首次將“學業質量”加入其中,明確的指出學科質量的要求就是爲了素養的達成和發展情況,並對每一個學段都有具體的要求。

素養教學的時代已經到來,作爲一線教師,新課標的第一踐行者,如何讓核心素養落地?我結合課標學習和各位同仁分享交流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1、數學課堂應該“看見光”

“看見光”指的是看到希望,看到信心,看到求知慾。教師應該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從學生熟知、親近的現實生活中去學習數學,使數學教材變的具體、生動、直觀,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數學在現實世界的廣泛應用,增強數學學習的價值意識。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提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數學課堂應該“追隨光”

“追隨光'指的是課堂以學生爲主體,倡導教學民主,教師當好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討論、交流、合作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凡是學生能通過自己努力學到的知識,絕不授予學生,凡是學生經過思考能解決的問題,就放手讓學生去思考,把“教-學”活動中的自由還給學生。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爲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地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

3、數學課堂應該“成爲光”

“成爲光”指的是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將知識內化並能學以致用。

課堂教學中要舉一反三,追本求源,瞄準知識的生長點,把基礎知識放在首位,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老師講例子、講方法,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多動腦多思考。老師講的少(舉一),學生悟的多(反三),啓發引導學生學會運用。遇到類似的題型,可以試着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分析,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善於遷移。學生能力的獲得,不在於老師授予,而在於歷練習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是古訓,這與學會學習的理念一致,“會學”比“學會”更重要。

4、數學課堂應該是“散發光”

“散發光”指的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爲最終落腳點。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促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個性健康發展,使每個學生學會學習,達到願學、樂學、會學、善學。課堂教學要從“片面教授”提升爲“全面發展”,應以傳播數學知識和數學文化素養爲出發點,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和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學習新課標只是第一步,如何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活學活用纔是關鍵。心中有課標,教學有航標,學而思、思而行、行則成。我將以課標學習爲契機,乘新標之風,奮小數之楫,積極探索新課標和“雙減”的有效融合,期待覈心素養之花在張小深耕的教育沃土中絢麗綻放,且行且思共芬芳。

2022年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十

隨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正式頒佈,工作室的小夥伴們在李慶海老師的帶領下開始了新課標研讀活動。

我在認真學習了“課程理念”板塊,感悟最深的是“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徵的課程內容”。課標提出“重點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是課程修訂的重要理念,新課標提出結構化的課程內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課程內容選擇;課程內容組織;課程內容呈現。

在如今的“雙減”背景下,我們更應該注重課程教學內容的結構化,用課程內容的結構化來引領、推動教學改革。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在有限的時間裏講清楚最關鍵、最核心的概念、原理、基本方法,將知識結構轉變爲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讓學生能夠聞一知十,學會舉一反三。下面我以最近與任教班級的孩子們一起學習的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單元爲例,談談自己在進行單元整體備課,結構化組織教學時的感悟。

對於“面積”這以單元,我主要將思考點放在以下三點:第一,關於“面積”含義的理解;第二,關於“面積單位”的理解;第三,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的由來。

1、關於對“面積”含義的理解。

在與學生課前交流與上課中,我發現對於“面的大小”,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感知經驗。課堂上具體體現爲很多學生能通過舉例的方式用手勢表示出“面”的含義,能直觀判斷物體表面及平面圖形的“大”與“小”。但我也發現,如果讓學生試圖用語言描述“面”這樣一個抽象的數學概念是非常困難的。同時,“面積”和“周長”兩個概念學生很難區分,容易混淆,在實際應用時經常混淆,導致出錯。

2、關於“面積單位”的認識。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認識了一些常用的面積單位,其中最熟悉的是“平方米”(學生舉得最多的例子就是家裏住房面積有多大),但對這些面積單位的具體含義和實際大小還是比較模糊的。此外,教學中,我看到學生在認識了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後,對這三個單位進行結構化對比有利於學生直觀感悟三者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理解相互之間的進率也不存在認知上的困難。

3、關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對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學生並不陌生。與學生課外的交流中,我發現約三分之二的學生知道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並能熟練運用公式計算面積。但對“爲什麼長方形面積=長x寬”這個問題,知道的寥寥無幾。課堂教學中也印證了這一點,對於“爲什麼測量的是長度,算出來的卻是面積?”學生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也就是說在“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教學中,學生的“困感點”不在於“怎麼算”,而在於“爲什麼這樣算”。

一、整體把握學習內容

課程內容的結構化,通過主題整合的方式出現,體現了學習內容的整體性。“面積”單元主要核心點就是理解“面積”——面是累加而來的。因此在第一節課接觸面積時,就應當把“認識面積”這一節課當作一節“種子課”來組織教學,通過鋪、擺等操作活動,感受“面”的累加。而當起始課上學生建立了面積的概念之後,就能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面積單位其實就是第一節課上,“鋪”的一個個“小面積”;認識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計算公式其實就來源於“小正方形”的鋪擺。

二、着重抓住學科本質

內容結構化通過學習主題的重組實現,四個領域下的主題不僅體現了內容的整體性,還反映了主題內學科本質的一致性。學科本質一致性以主題的核心概念爲統領,以一個或幾個核心概念貫穿整個主題,在不同學段表現的水平不同,但本質特徵具有一致性,指向的核心素養也具有一致性。“面積”單元的教學應當考慮面積這一核心概念的學科本質——即面的累加。在教學組織上,思考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通過“面積”與“周長”的結構性對比,充分藉助直觀操作理解“面積”的含義,通過身邊具體的事物感受“面積”,構建“面積”的知識結構,淡化語言表述。二是淡化面積單位形狀上的比較,把討論焦點從“爲什麼選擇正方形”轉化爲“爲什麼要構建標準”。積極引導學生體驗度量的標準是可以多樣化的,在標準多樣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感悟統一標準的必要性。因此,在探究選用“面積單位”時,我爲學生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素材,例如:正方形的餐巾紙、大小一致的五子棋棋子、田字格等,讓學生感受統一單位的必要性及在測量不同物體的表面面積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

三、重視知識本質銜接

數學知識有着其內在的邏輯結構,同一知識體系內的知識有着“螺旋上升”這一特點,在教學時應當重視知識本質間的銜接。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公式推導本質上是對於“鋪滿”的優化。因此,在教學第一課時“認識面積”時,利用面積單位進行“度量”面積大小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不鋪滿的情況——即只鋪一行和一列,爲後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推導做鋪墊。

而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一課時,可以嘗試從學生對於“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認知起點出發,積極引導學生溝通面積度量的一般方法(數格子)與公式計算之間的聯繫,回到思維原點並逐步從“計數”過渡到“計算”,實現方法的優化,從而深入理解公式的內涵。

將知識結構轉變爲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我們任重而道遠。因此,我們應當從基礎的課程教學開始,引導學生像數學家們一樣去感知知識間的遷移性與一致性,從而建構不同單元甚至是不同階段知識本身的內在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