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望天門山古詩賞析(精品多篇)

望天門山古詩賞析(精品多篇)

望天門山古詩賞析 篇一

《望天門山》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該詩爲725年(開元十三年)作者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作。

《望天門山》原詩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翻譯

高高天門被長江之水攔腰劈開,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迴旋澎湃。

兩岸的青山相對聳立巍峨險峻,一葉孤舟從天地之間飛速飄來。

《望天門山》賞析

這首詩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說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令點明瞭山與水的關係,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蕩而出的氣勢。“碧”字明寫江水之色,暗寫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騰迴旋,更寫出了天門山一帶的山勢走向。

後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相對”二字用得巧妙,使兩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結尾一句更是神來之筆,一輪紅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個畫面明麗光豔,層次分明,從而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畫卷展現出來。

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先世西涼武昭王李嵩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幼時內遷,寄籍劍南道綿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縣)。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爲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爲“天上謫仙”。

望天門山古詩賞析 篇二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字詞解釋:

1、天門:位於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的門戶,所以叫“天門”。

2、中斷:江水從中間隔斷兩山。

3、楚江:即長江。因爲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

4、開:劈開,斷開。

5、至此:意爲東流的江水在這轉向北流。

6、回:回漩,迴轉。迴轉指這一段江水由於地勢險峻方向有所改變,並更加洶涌。

7、兩岸青山:分別指博望山和梁山。

8、出:突出,出現。

9、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遠遠望去,彷彿來自日邊。

望天門山原文翻譯:

雄偉的天門山被長江攔腰劈開,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迴旋澎湃。兩岸青山相對聳立着拔地而起,一葉孤舟從太陽旁邊飛速飄來。

望天門山背景:

《望天門山》是李白開元十三年(725)乘船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初次見到天門山有感而發,並沒有什麼特別用意。

望天門山主旨:

通過對天門山景象的描述,讚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作者樂觀豪邁的感情。

望天門山藝術特色:

1、“望”。這是一首江行寫景的七絕詩,題爲“望天門山”,可見作爲描寫對象的天門山風光,系詩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詩在“望”字統領下展開,“天門”之山形水色融爲一體,雄奇壯偉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現。詩人身在船上,眼望兩岸青山,有船不動而山在動的`錯覺,故寫出“兩岸青山相對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遠來的孤帆,頗富情趣。

2、山水互爲映襯。詩中的山水是緊密關聯,互爲映襯的。楚江浩蕩,似乎把“天門”衝“開”,而“天門中斷”使楚江得以奔騰而出。天門兩峯橫夾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門。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連,景象壯觀。“碧水東流”爲山峯所遏制,故至天門而回旋,山爲水開,水爲山回,互爲制約,又融爲了一體。“相對出”的“兩岸青山”,與水中的“孤帆一片”,點面結合,動靜相襯,構成一幅完整而動人的畫面。通覽全詩,山形水勢,或合說,或分寫,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關,互映互襯,展現出了極爲宏闊壯觀的景象。

望天門山字詞賞析:

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說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令點明瞭山與水的關係,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蕩而出的氣勢。“碧”字明寫江水之色,暗寫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騰迴旋,更寫出了天門山一帶的山勢走向。後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相對”二字用得巧妙,使兩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結尾一句更是神來之筆,一輪紅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個畫面明麗光豔,層次分明,從而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畫卷展現出來。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上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下句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並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讚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爲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着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

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豪邁、奔放、自由灑脫、無拘無束。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爲“詩仙”。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之託可馬克市),李白即誕生於此。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峯。

後世將李白和杜甫並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 、“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爲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它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峯。存詩900餘首,有《李太白集》。